航天精神-勇于登攀、敢于超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七章 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航天人正是秉承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念,开拓了航天的新境界。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这并非说人的体力有多么强大,而是指人的思想潜力是无限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思想解放、开风气之先,就能后来居上、引领时代;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难免不进则退、被动落伍。

    社会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未有穷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只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我们就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

    从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以下简称“三江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成功的经验,而坚持解放思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启示之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力地推动了军品、民品、三产的发展壮大。近5年,三江集团资产总额从50亿元增长到130亿元,年营业收入从25亿元增长到60亿元,就是最好的佐证。追寻三江集团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解放思想在其中所起的牵引作用。

    解放思想为型号产品系列化提供了契机。在航天领域,三江集团能够从“基地”的序列晋升到“研究院”的梯队,科研实力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三江集团就冲破了“等、靠、要”的思想篱笆,冲破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另起炉灶,开始研制新型号,致力于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三江集团成立了只有十几人的设计室,拉开了独立设计、独立制造的序幕。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人员编制,自己想办法挤;没有研制经费,自己想办法筹。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终于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型号正式立项,填补了国内该型号领域的空白。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江人的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没有需求创造需求,没有市场开拓市场,研制生产出国家急需的、好用管用的某型号。大量新技术的运用,激活了潜在的需求,奠定了三江集团在国家与航天领域的战略地位。

    思想解放一小步,技术创新一大步。在“十一五”期间,三江集团领导提出了“坚持一个目标、实现二个拓展、确保一个占有”的战略构想,其主旨是实现型号系列化,并继续向新的领域迈进。思路决定出路,三江集团迎来了型号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竞争的舞台上,三江人占得先机,展示出先人一步、胜人一筹、多人一手、快人一拍的干练作风。创新的思路催生了创新的产品,型号上下延伸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只有每个为航天事业奋斗的组织和个人对解放思想重视起来,我们的航天事业才能前进,这也是历史实践出来的真理。可以借鉴到我们其他行业、其他组织。

    具体来说,解放思想需要永不自满。有的人沾沾自喜于已有成绩,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故步自封。这阻碍了改革开放,阻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这样的心态下,怎么可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没有可骄傲的资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清差距,急起直追,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解放思想需要无私无畏。有的人怕犯错误,怕丢乌纱帽,怕改革损害个别人的利益而招致怨恨,所以当改不改、当断不断。应当看到,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如果畏首畏尾,丧失发展机遇,就无法赢得挑战;表面看不犯错误、不得罪人,实际上是要犯历史性大错误的,是要得罪大多数人的。亿万人民的思想解放,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阻力。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立志于向人民负责、向历史负责的共产党人尤其不应患得患失。

    学习先进、善于借鉴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体验是有限的,即使能够凭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获胜,也是分情况而定的。聪明人明白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重要性,并接受那些成功人士多方面的培训,通过与这些人交往学到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在自己的工作中派上用场,从而获得好的业绩。

    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是不够全面的,只有通过学习,借助更多的力量才能让自己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因为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就相当于给自己一个高的起点,成功人士的理论和实战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营养基础。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聪明的人会特别用心地观察成功人士的行为,并不耻下问,从成功人士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角度出发,从中找到差异,看到自己的缺陷,这样就会让自己省去很多时间、精力,从而缩短成功的路途。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规划正是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飞向太空的消息传来,美国人顿时陷入全面焦虑。美国一直认为他们在航天技术上是全面领先的,可为什么第一颗升空的人造地球卫星是苏联的?如今,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又是苏联人。美国的飞船还在准备呢,苏联宇航员就已经遨游太空回来了。

    美国决不甘心落后。经过研究,他们决定要实现载人登月,因此,美国紧跟苏联快速决策实施载人登月。从1961年决策实施,到了1969年,美国终于实现了“阿波罗”11号登月。人类登上了第一个地球以外的自然天体,创造力航天史的新纪录。

    苏联看到美国已成功登月,索性取消了登月计划,改为建造空间站,并在空间站建设技术上实现了领先。

    结束登月计划后,美国马上着手研制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号,恰好在加加林飞上太空20年后,美国的航天飞机成功实施第一次发射。

    之后苏美在航天事业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竞赛,从这其中,中国航天人看到,苏联载人航天的发展讲究实效,较稳妥。从载人飞船起步,然后发展空间实验室,之后建空间站,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规划,正是借鉴了苏联的模式,采取先搞飞船、再建空间实验室、然后建设空间站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按照这一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顺利实现“第一步”战略任务。

    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利用载人飞船技术研制、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表明我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则实现了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突破;后续任务重点是全面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解决有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为实施“第三步”任务,即建造空间站,在太空搭建有人参与的科学技术创新试验平台做准备。

    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汲取别人更多的经验,善于利用全世界的文明成果,才能强大。

    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常用像海绵吸水一样形容日本人吸取别国经验、长处。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用了不足60亿美元,从欧美引进技术1100多项,引进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的先进技术。即使在今天,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的时候,日本的钢铁企业仍然不忘向同行学习,这令很多人感到惊讶和敬佩。海纳百川,方能腾起万顷大浪,我们在工作中同样也可以借用日本和中国航天人的经验,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在积极的学习、引进、吸收中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快速缩短与同行先进的距离。

    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时,还要特别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在引进之后的再创新,任何一个组织就不能独立行走,在发展中还会受制于人。航天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引进、吸收、消化之后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我国航天在各发展阶段引进了许多国内外先进技术,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勇于向世界最新技术高峰冲击,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他们着力于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实现了自动化炼钢,掌握了一大批先进技术。由此可见,学习先进与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组织自立的根本,也是组织发展的根本。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逐步培养起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的意义所在。组织只有在发展中持续改进并淘汰落后技术,增大自主创新比例,才能追上并超越先进,这是组织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

    勇于创新、敢于超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正确理论和有效方法,关键在于创新;如何使妇联工作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关键也在于创新;如何推进妇联事业的大发展,关键还是在于创新。

    当前,我们面对的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多样、多面、多变”的世界,新思想不断涌现,新技术不断更新,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接踵而至。无论何种事业,如“流水不腐”的自然现象和“新陈代谢”的生命规律一样,要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敢于创新。

    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出风头,不是吸引领导眼球,为升迁谋取资本,是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创新是意味着对陈规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创新是理论上不拘泥于现成的公式,实践上不停步于已有的成果,思想上不束缚于现有的经验;创新是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采取新措施、做出新业绩、创造新经验。

    王俊峰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计算机与微电子专业组成员,771所总工程师。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航天领域的科研工作。2009年,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王俊峰是航天人中一个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典型。

    王俊峰是航天产品中DC/DC变换器系列化工程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九五”期间,他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主持研制成功了15种DC/DC变换器系列化新品,攻克了DC/DC变换器宽温度范围工作和快速动态响应难题,研制出与国外主流产品兼容的电路,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实现了DC/DC电源模块的国产化、系列化,并已为型号任务配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作为课题负责人,王俊峰曾负责难度最大的3种大功率变换器的研制工作,解决了高电压、大电流、散热和快速瞬态响应的问题,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771所在业界的地位,为该所承担DC/DC电源模块系列型谱创造了条件。在高精度模拟电路方面,研制成功了I/F(电流/频率)转换器系列电路等,在数字、模拟混合信号集成和恒流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研制成功的系列电路已为多种航天产品配套。“十五”期间,王俊峰负责研制DC/DC电源模块系列型谱,解决了宽电压范围输入等难题,并已成功用于航天产品。

    我国科技工作者一直是敢于创新、勇于超越的。载人航天的两次飞行成功,是中国航天人科技创新精神的结晶。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中国航天人以锲而不舍的科技创新精神,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不断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从而使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跨越了美、俄等国40年的发展历程,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继而又在两年之后实现了双人五天太空飞行的新跨越,把“科技强国”战略落实在载人航天的实践中。

    在中国载人航天非凡壮举中,科技工作者们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到着陆场,七大系统都高起点高追求不断践行着科技创新,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技术还已然超越。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仅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就采用了3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零点起步的神舟飞船更是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可利用空间创世界之最。同时,比国外领先的是,废弃的轨道舱我们可留轨半年,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正是这些大胆的科技创新,使我国在两年前就托起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

    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实践表明,我们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从而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弘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精神,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行各业,增强他们坚持科技创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信心,从而推动科技工作者在不同领域里大力进行科技创新。

    现在,我国已经宣布,实施探月计划,建立太空站,进而飞往火星……要实现这些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精神将大放异彩!

    在我们其他行业的工作中,同样也需要将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发扬光大。也许有人会这样认为“咱们普通人,领导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创新离自己还遥远”,但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肩负的不仅仅是自身事业的发展;还要为领导服务,帮领导分忧,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得到突破发展。所以,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积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积极投身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大潮中。

    一起思考、探索、坚持和加大创新,促进企业事业大发展:一是加大理论创新,搞好先导工程,为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大观念创新,把好关键环节,为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三是加大机制创新,为事业发展提供动力;四是加大工作创新,为事业发展增添活力。

    多方交流、合作共赢

    俗话说“兄弟一心,齐力断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拥有合作,才能拥抱成功。一人之力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需要风浪的推动;一人之力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需要朝霞的映衬;一人之力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婴儿,需要母体的滋养。

    合作是通向成功的指向标。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30年时间精密观察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精确可靠的资料。但不善于理论思维和科学整理,未能有重大发现。临终前第谷将资料交给助手开普勒,并告诫他按这些资料编制星表。第谷的精确观察和开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结合,终于引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揭开天体运动的秘密。没有合作,哪来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合作是铺向成功的基石。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多次立功,并使完璧归赵,被赵王重用,担任赵国宰相时,廉颇老将军居功自傲,十分不服气,并处处刁难。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廉颇老将军处处相让。在廉颇老将军明白了蔺相如的初衷后,非常惭愧,亲自到宰相府负荆请罪。他们在处理国家事务中精诚合作,使赵国日渐兴旺,将相和被传为历史佳话。没有合作,哪来国家兴旺?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其实也是一个交流合作中前进的过程。

    天宫一号的实验舱内,搭载着一个特殊包裹,里面装有300面国际宇航联合会会旗。这些旗子是天宫一号发射前不久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从法国带回来的。

    2011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应邀出席巴黎航展。航天员翟志刚作为中方代表接受国际宇航联合会移交的会旗。双方约定,将由天宫一号搭载这些会旗飞向太空,并于明年由中国执行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带回地面。

    此前,这些旗子曾搭乘俄罗斯联盟飞船送抵国际空间站,再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带回地球。乘坐天宫一号旅行,将使它们在世界上所有现役载人航天器上实现搭载,成为世界各国深化航天合作的重要象征。

    如果说搭载这些旗子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表态,那么,走近中国航天,你会发现,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已取得诸多实质性进展。

    神舟八号飞船搭载的众多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中,包括利用德国生物培养箱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的研究。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德国宇航中心签订《关于在载人航天领域发展合作的框架协议》,这只是双方合作的开始,中德将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迎来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

    2011年11月5日,是“火星500”实验预定结束的日子,位于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封闭舱将打开舱门,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的6位志愿者将结束长达520天的“飞行”,从火星“返回”地球。中国志愿者王跃和中方多个空间科学研究项目参加了此次实验。

    这只是中俄航天合作的一个缩影。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文宝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在载人航天飞行产品、航天员训练、航天测控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俄制“海鹰”航天服和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共同支持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翻开王文宝主任2011年的行程表,你会发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的交流从未如此密集:3月30日,在北京航天城会见法国空间研究中心主席一行;4月1日,在北京航天城会见加拿大航天局局长一行;4月4日,率团访问德国宇航中心,就中德进一步开展载人航天领域合作问题进行交流;4月9日,率团访问欧洲航天局,与该局局长就载人航天领域可能的交流与合作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其实,在航天事业上,中国已同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国际空间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在航天工程、卫星应用、发射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合作。

    2010年9月,第61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开幕。来自世界各国航天界的3000名代表,围绕航天工业、科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展开交流和对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率团参加会议,并与各国航天机构会议代表进行交流。会议宣布,第64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将于2013年在中国举办。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曾经因为种种原因,试图把中国挡在世界航天俱乐部门外的力量,越发显得苍白;“合作共赢、同享太空”的理念,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包括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亘古以来的愿望。未来,人类载人航天活动将会越来越频繁,人类社会将能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人类文明将会被扩展到更远更广阔的疆域。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妨将这种交流合作的精神运用起来,相信我们的事业定同航天事业一样,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

    创建学习型组织

    “让学习成为习惯,把学习作为终身需求。”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张庆伟要求集团10万员工树立的学习观。学习是21世纪市场竞争的焦点。不仅仅是航天事业相关的产业,其他行业同样需要倡导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营造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员工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成员,在持续、快速的学习中超越自我、成就事业。载人航天工程极大地激发了航天人的学习热情,面对攻克世界最尖端的高新技术难题,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攀高峰、努力学习并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优秀的航天人。

    航天事业是壮国威、振军威、强国力,缔造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是党的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落实党的方针路线、履行神圣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航天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就是从党组织开始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近50年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需要科学统筹。航天四院的党委正是深切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而科学运作,在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如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航天四院党委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首先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航天四院党委以加强两级党委中心组和院管领导人员学习为抓手,按照“学理论、议大事、明思路、建班子”的要求,将党委中心组学习抓好抓实,使党委中心组成为推动学习的“发动机”,学习内容从中央重要会议精神、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到有关企业发展管理理论的学习,从国际热点到国内稳定,从优秀企业经验学习到发展战略研讨,广泛而深刻。院党委始终坚持把关定向,把政治核心作用转化为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

    从谋划、推动航天四院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到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全局,统一思想,树立信心,协调各方作用的发挥;从始终不渝保军品,到积极推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从引领航天四院快速发展到与时俱进抓改革;从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到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实施和谐工程建设等关系四院发展的方方面面,航天四院党委总是把方向、谋大局,为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每月最后一周进行的院管领导人员集体学习,在航天四院已成为制度,同时每年还要组织领导人员进行集中学习。每年对基层党支部书记进行脱产培训,课堂授课,到革命圣地接受传统教育;党支部采取互讲党课、岗位练兵、导师带徒、技术比武等形式,使党员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业务技能。深入广泛的学习,提高了全体党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认识,坚定了全体干部职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献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政治信念。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不论是作为创业者,还是作为守业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而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作者,更要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型人才”,才能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时代,不学习、不会学习、不终身学习,其结果肯定是被淘汰。惠普公司以“不仅用你,而且培养你”著称,并且还有一个著名的“向日葵计划”。这是一个超常规发展的计划,帮助中层的经理人员从全局把握职位要求,改善工作方式。员工进入惠普,一般要经历四个自我成长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约束阶段,不做不该做的事,强化职业道德;第二阶段是自我管理阶段,做好应该做的事——本职工作,加强专业技能;第三阶段是自我激励阶段,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思考如何为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思考的立足点要从自己转移到整个团队;最后是自我学习阶段,学海无涯,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学习的机会。其实,人的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叫积极,一个叫消极,团队内部相互激励,是互相克服消极自我的最好办法。团队需要有自己的共有知识圈,在这个知识圈中,团队成员养成了共享知识的习惯,每个人都可以从团队中获得知识、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成员。只有这样,团队才能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使每个人得到更快的成长。如果你有这种感觉:有了新的发现或新的方法,总有与团队成员分享的冲动;有了难解的问题,总能得到团队热情的帮助,那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还有什么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样的团队,才是最有创新力的团队,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团队。

    §§§第八章 知难而进、开拓进取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就是一切靠自己,不求人。艰苦奋斗,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全力拼搏,没有条件就千方百计地去创造条件。

    建国后,中央作出决策:原子弹、导弹、核潜艇、卫星和载人航天、民航大飞机都要研制成功。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我们国家却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内,都取得了成功,从而创造了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奇迹。

    这一切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外国人有的,我们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两弹一星精神、神五精神、运十精神,都是这种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

    1960年,我国决定进行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然而,国际风云突变。这时,曾经援助我国的苏联政府突然撤走专家,连一份资料都没有留下。在艰苦的条件之下,中国人开始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传奇。

    绝境创造奇迹。就在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两个月后,我国第一支导弹试验部队官兵奇迹般地把我国第一枚自己制造的地对地导弹竖上了发射塔架。

    1960年11月5日清晨,我国导弹操作手赖纪丛摁下了发射按钮。导弹腾空而起,准确命中目标。那天,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一枚争气弹,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4年后,惊天传奇在这荒原上再次续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此后,外国曾预言中国5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党中央决定进行原子弹和导弹结合发射试验。

    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本国领土进行的核武器运载实爆试验。为防万一,发射基地几百公里内数以万计的居民紧急疏散。然而,距发射阵地一百多米远的地下控制室里,依然坚守着发测站的7名指挥员和技术骨干。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核导弹在我国指挥员的操作控制下起飞。千里之外的罗布泊,一朵蘑菇云冲天而起,标志着我国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

    导弹核武器运载试验,美国用了13年,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当时外电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就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惊了全世界。”

    此后的岁月中,一声声东方惊雷震撼着世界:

    1970年,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唱响宇宙;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198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次年,又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够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颗卫星的国家……

    这一连串堪称奇迹的事件的发生,靠的是什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无论是从事哪个领域,哪个产业的人,都堪称民族的脊梁。而那些已经完全臣服于西方,甚至借开放、接轨而大肆出卖国家利益从而换来自己锦衣玉食的人,充其量也只配称民族肌体上的痈和痔,甚至是懒汉趾间泥。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必须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积极主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等、靠、要”思想是地地道道的懒汉思想,是发展的大敌,我们必须打倒这个大敌。个人、组织要到外面去开阔眼界、转换脑筋,树立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进取意识,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积极工作。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必须强化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首先是干。干是硬道理,要用事实说话,不耍嘴皮子。真抓实干,不能怕难。敢不敢、善于不善于解决“难事”既是对我们责任心的测试,也是对我们真实工作水平的检验。我们要遇到困难不回避,碰到矛盾不上交,发扬“钉子”精神,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领导干部要当好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首先,干部要经常深入“一线”,到“一线”推动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扑下身子干事创业上来。其次,要勤政。作为领导干部,要善于统筹全局,体现工作的计划性;善于抓住重点,抓关键带一般;善于做时间的主人,见缝插针,真正把“勤”字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知难而进,攻克公认的尖端课题

    中国航天人从来就不惧怕任何艰难困苦,总是敢于迎难而上、知难而进。

    回顾我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在战胜艰难险阻、跨越雄关漫道中,我们航天人不断实现发展壮大,并与相关单位联合作战从而取得了航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在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奋斗中铸就的,无不体现出中国航天人的高远志向和不懈追求。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许多英雄人物、时代先锋,也无一不是迎着困难开拓向前、奋斗不息,从而创造出非凡业绩,书写了壮美人生。

    四院43所的型号总师李辅安,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在缠绕机改进、发动机缠绕仿基平台建设以及卫星高压气瓶、微机数控、编程软件等多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在攻克技术难关的道路上,李辅安并非一帆风顺。某微机控制大型纤维缠绕机是研制生产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的关键设备,由于产品纤维轨迹具有非稳定性特征,产品可靠性难以保证。

    面对这只“拦路虎”,李辅安并不气馁。他首先为缠绕机编制了一套控制程序,通过计算机仿真过程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同时,他创造性地将“平面轨迹”模型用于构建缠绕角算法,使编程和调试速度大大加快,而且编程的正确率大幅提高,其效果优于国外商业软件。

    某新型卫星平台的工艺研制也给李辅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工作环境复杂恶劣,这个卫星平台所用超高压复合材料气瓶,对其工艺结构、气密性以及重量都提出了苛刻要求。因传统工艺方法不能承受缠绕成型时产生的压力,导致前期产品研制失败。

    在紧迫关头,李辅安提出了一种保持内衬刚性的工艺措施,在他的反复指导下,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套嵌入式组合工装,此方法不仅解决了研制的瓶颈环节,大大加快了研制进度,而且对其他产品研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根据用户方要求,43所需开发一种环形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因其外形独特,现有缠绕设备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其设计和制作都成了一道难题。李辅安提出了制作空心砂芯模的设想,他利用砂芯模可粘接特性,制定出全新的设计方案,不仅解决了环形芯模的成型,又解决了固化后能快速脱模的问题。该方法不仅快捷,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受到用户方和工人的一致好评。

    李辅安这种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志向和追求,是坚定理想信念开出的绚烂花朵,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无论什么时候,坚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就能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事业是在克服困难中前进的,辉煌是在不懈奋斗中铸就的。没有困难的事情称不上事业,也成就不了生活的强者,孕育不出伟大的精神。现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

    无数事实证明,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困难被克服之后往往是坦途。困难是挑战,也是考验。说它是考验,是因为如何对待困难反映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敢于胜利、善于胜利,这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不仅要有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而且要有应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是我们应当担负起的历史责任。如果对困难不做认真的研究,毫无准备、束手无策,那么就会被困难所压倒,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知难不难、知难而进,这是我们在对待困难时应当掌握的思想方法。当然,知难不难、知难而进,并不是无视困难、主张蛮干。之所以强调知难不难、知难而进,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的事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愿望,这决定了我们面临的任何困难都是能够被战胜的。

    勇于较真,坚持不懈地解决困难

    较真亦作认真讲。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我们认真的对待。“较真”就是你用生命、用真实的感情、用全部的热情,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的态度。

    当你以一个较真者的姿态来面对困难,当责任降临的时候勇于承担,筹划对策,自然而然的,你的工作不会毫无成效,你的前途不会没有光明。

    200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院研发中心落户成都,型号研制的进度明显加快。杜文出任型号总设计师,但他却高兴不起来。

    分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他这个总师俨然一个“光杆司令”,各个分系统都需要他亲自去抓。为了能为团队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杜文多次来到各大高校,扮演起了招聘人员的角色。

    型号产品的每道工序、每个零件,杜文都要亲自过问,事无巨细。在产品总装测试期间,他一直与总装人员坚守现场;待各分系统都测试完毕后,他还要再检查一遍。对每一个问题,他都不轻易放过,原因、定位、机理都必须搞清楚并通过实验验证。

    杜文的事无巨细,有时让年轻的设计人员有些不理解,觉得过于较真。但是杜文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耐心地给大家讲解其中的缘由,消除大家的顾虑。在他的心里,型号研制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

    2005年8月,杜文首次抓总的某型号产品迎来了首次飞行试验。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第一次的飞行试验结果,让他难以置信:落点纵向距离目标点相差甚远。上级立即要求试验队迅速查找结果,不解决问题不允许进行后续试验。

    归零的会议从早开到晚,开得异常艰难。这样的艰苦分析持续了10天,直至最终查明原因。接下来该型号的两次试验均获得圆满成功,杜文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经历犹如人生的一次炼狱。杜文坦言,为了查找一个原因,满脑子都在琢磨,以至于有一次他在走路时,直接撞到了树上才回过神来。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严肃、严格地按照客观事物的固有性质和规律进行学习、工作的科学态度和优秀品格。

    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人觉得认真工作实在是一种“吃亏”的举动,踏实工作的“老黄牛”也常常是人们嘲笑的对象。事实上,工作中来不得半点“糊弄”,认真工作才是最大的聪明。一个人工作认真、踏踏实实,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丰富的经验,品质的提高和个人品德的完善,这些让自己受益一生的财富,只能在认真工作的过程中获得。

    “较真”就是高度的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的大小不是体现在整天口头喊着要认真工作,而是体现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在点滴的小事中,组工干部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去完成。工作无小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来不得半点马虎。“较真”就要求工作者做每一件事情不分大小,都要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百分之百的完成好,如果没有这样“较真”的态度,什么事情都潦草处理,就会影响工作严谨细致的好形象,破坏队伍的整体形象。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巩固“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发展成果,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因此,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具体的操作人员都应弘扬航天精神,发扬认真的优良作风,拼搏奋斗,真抓实干,奋力抓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敢于亮剑,勇于向“不可能”挑战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遨游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但也是一项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事业,尤其是载人航天,需要突破地球大气层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外层空间,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与试验,这大大地增加了其危险性。而这些在古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却在中国航天人一代一代的努力中实现了。

    梦想的实现,与航天人敢于亮剑,勇于向“不可能”挑战是分不开的。

    王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直奋战在专业技术创新和型号科研攻关第一线的王巍,主要从事新型惯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是我国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惯性技术专家,航天惯性技术学科带头人之一。

    苛刻的深太空环境对卫星上光纤陀螺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项技术难度很大,在我国宇航领域应用上还是一个空白。为了填补空白,王巍带领项目组统筹谋划,从2003年开始就开展了一系列光纤陀螺空间环境应用的试验研究。

    王巍组织研制的神舟七号飞船光纤陀螺惯测装置已得到了成功的验证,作为交会对接中主份陀螺组件已交付正样件并完成联试。

    不仅如此,王巍及其科研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基于长波长的宇航用高精度光纤陀螺仪工程样机,其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相关部分技术指标与曾报道的实用化光纤陀螺国际最优水平相当,相关技术还成功应用于新型运载火箭等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中。

    王巍带领团队研制成功的新一代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光纤电流互感器连续取得成功应用,投运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其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解决制约我国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全局快速发展的传感器技术瓶颈,提供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王巍研制形成的系列化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已经在包括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展示工程蒙自变电站在内的20余个智能化变电站中获得正式应用,累计达到1000余相。此外,光学电压互感器在安徽桓谭数字化变电站GIS上实现了世界上的首次成功应用。

    工作中的困难不是来阻挡我们的,而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我们每一次的成功都需要克服困难,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我们前进。一个人的成长以及一个组织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如果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懂得挑战的意义,那么就是一个能为组织排忧解难的好成员。

    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最终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结果,终其一生,也只能从事一些低层的平庸工作。实际上,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成功都只属于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属于那些说“我能够”的人,而永远不会属于习惯于说“不可能”的人。

    具体说来,我们在勇于挑战方面,可以从以下几分方面入手:

    1.树立信心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你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不断重复“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念头只会让你真的不能完成。如果在行动之前,你就过早地给自己下了结论:我做不好,别去奢望。还没有去做,就说自己做不好,在这样的心态下,你又怎么可能做得好呢?其实,很多看似“不可能”的工作,困难只是被人为地夸大了。当你冷静分析、耐心梳理,把它“普通化”后,你常常可以想出很多有条理的解决方案。

    2.马上行动

    当你接手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时,一定要马上行动,不能犹豫。很多事情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困难,你可能会很顺利地就做完了。即使第一次没做好,你也不要被恐惧吓倒,同样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你可以认真分析一下问题的症结所在,看看自己做的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对组织很重要,如果你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与同事讨论或向领导请教,赢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再去做。

    3.分阶段完成有难度的工作

    如果工作确实有难度,你还可以将它细分成容易执行的几个小任务,各个击破,一步一步地完成。当你始终处于行动的状态中时,你就不会感到恐惧的存在,因为工作的难度已经在你的积极行动中降低了。

    决不逃避,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怎样才算得上组织的栋梁,栋梁就是:“日常工作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利益面前能让出来,危险关头能豁出来。”所谓“日常工作能看出来”,是指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一种承担、一种责任。该自己干的事情,就要按照规定要求、规定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所谓“关键时刻能站出来”,是指在组织利益将要遭受损害时,无论是否关系到自己的责任,都要能够主动站出来维护组织的利益。

    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陈懋章,多年来勤勤恳恳地奋斗在科研的岗位上,为国家的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用满腔的热情,铸就了我国航空史上的丰碑。

    经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陈懋章研制成功了一款新型的发动机。但这款新型发动机试飞时,却发生了发动机空中熄火的故障,一度成为研制道路上的拦路虎。该发动机上采用的是苏联的一种扩稳装置,由于过去使用效果非常好,曾被誉为“无失速喘振机匣”。

    长期以来,没有人认真研究过这种处理机匣的弊病。陈懋章却对它产生了怀疑,他一头扎进去,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发现原型处理机匣既有扩大稳定工作范围的作用,也有恶化端区流动的弊端,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了其有利作用。于是他研究出了一种新型处理机匣,不仅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飞行线内稳定可靠工作,也提高了效率,这是一项解决高负荷高通流压气机获得高效率、高喘振裕度的难题的关键技术,对促进我国发动机设计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由于这项重大的发明,这款发动机也成为迄今为止我国自行研制的、供装备部队使用的最好的歼击机发动机,深受空军欢迎。

    凭借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的不断奋斗,陈懋章的许多成绩弥补了我国航空事业在某些领域的空缺,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军事科研水平。正是出于对祖国航空事业的热爱,陈懋章才有了这样一股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才有了这样好的建树。1999年,陈懋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荣誉对他来说是实至名归。

    陈懋章和他的同行们在航天领域能够做出成就,与他们直面困难、不逃避的精神有莫大的关系。

    敢于承担,在关键时刻、关键场合挺身而出,与组织站在一起,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对组织的忠诚。只有心怀忠诚的人才能尽职尽责,想组织所想,忧组织所忧,才能在关键时刻承担责任。不要在心里说:反正不是我的事,再说还有别人,我干吗出头,做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要以为自己现在还处于组织最低层就人微言轻,就不敢去做,犹豫徘徊。

    那些不把问题留给组织的成员总能够在组织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组织也会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

    一个人越是敢于承担责任,他就越能得到组织的信任。当然,如果越是危险的时刻你越能冲得上、站得出,甚至为了承担责任敢用自己的工作来交换,那么你越能更快得到组织的重用。

    在组织中,一个成熟的骨干,一个有远见的骨干,应该以一个志愿者的心态来工作,不能斤斤计较于利益,尤其不能和自己的下属争利,要真心让下属得到实惠。所谓“危险关头能豁出来”,这确实是一般人很难修炼到的境界,可以说只有少数的精英人物才具备这种品质。但我们每个骨干都需要学习这样一种精神,都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随时做好准备,接受组织的考验。

    保持野心,有野心才能有进步

    长期以来,“野心”一直是一个贬义词,有野心也被看做是一个人的性格缺陷。每当我们提起“野心”这个词,总会引起人们的警惕,因为在我们的思想里,野心总是与争名逐利、利欲熏心、不择手段联系在一起。其实脱离了这些低级趣味的东西,野心对我们的发展还是有很多好处的。飞机要升空就必须有强劲的推动力,而我们人类的进步也是如此。野心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进步源于野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迪安·斯曼特研究发现,野心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类通过拥有野心摄取更多的资源。

    事实上,有野心的人力求实现个人理想。一个有野心的人做事会与众不同,他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虚耗光阴,因为一旦野心浸入他的灵魂,会生成一种改变自我、改变环境的信念。

    1995年,黄翔宇高分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航天工程系,开始了自己的航天之路。

    完成了10年的专业知识积累,黄翔宇于2005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博士生奖和“国防科工委优秀毕业生”称号,顺利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研发中心工作。

    科研工作者都有一种特质,就是对好奇之事存探索之心,同时预研课题又具有前瞻性,创新性要求比较高,黄翔宇在科研中认真踏实,积极探索,提出了大量原创性的方法和技术,先后申请专利31项,被评为“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优秀发明人”。

    在嫦娥二号卫星试验方案中,黄翔宇提出了嫦娥二号卫星地月转移和环月自主导航试验方案,并完成了嫦娥二号卫星飞行期间在地面自主导航试验任务,实现了我国深空探测任务的第一次自主导航试验,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实现自主导航奠定了技术基础,黄翔宇作为第一完成人,相关成果申报了国防科学技术成果奖。

    作为航天支撑项目“空间飞行器全自主导航技术”的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项目研究和总结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自主导航方法的精度,相关成果提高了我国卫星仿真试验能力。

    当自己的设计能够随着卫星飞向浩渺的宇宙;当嫦娥二号卫星在太空中调姿变轨时;当自己的发明和设计再一次得到了验证,黄翔宇倍感欣慰。

    对于一个具有高可靠性要求的行业,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充分地实验。正是面对复杂的科学,有了敢闯干干的精神,黄翔宇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航天事业才有了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

    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实现自己的价值,就需要有更多的野心。野心是成功人士实现自己理想的基础,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具有野心,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普通人的野心能让自己富足,伟大的人的野心会具有更强的目标性。伟大的人的野心,可以助推他们创造出一些超越个人利益的事业——无论是在他所在行业中做到最好,还是在公益事业中造福大众,他们的野心都绝不仅限于积累一己的财富和权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时代:地理与意识形态的壁垒逐渐消失,市场越来越开放,商品、创意和资金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地的企业都变得越来越有效率,新技术正在创造出重要的商务和沟通新渠道。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从来不曾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机会去创新。于是,这便成了一个需要野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有足够的野心才能取得无限的可能。

    成功都让人或者组织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不畏艰难,志存高远的生活态度。也正因如此,野心赋予了渴望成功的人或组织奔跑的动力,野心也成就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

    §§§第九章 锲而不舍、争创一流

    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连续作战

    为了完美完成任务,就特别呼唤连续作战的精神。而只有连续作战,才能达到预定的阶段性进度,才能保障任务在预定的时间内获得全胜。

    航天事业历史上很多的实践情况证明,只要迎难而上,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狠抓落实,就能斩关夺隘,捷报频传。

    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是装载在无人飞船载人舱内用于模拟人体代谢耗氧和产热的设备,而拟人耗氧反应器组件则是人体代谢模拟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承担任务的大连化物所科技人员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非同一般,它是模拟航天员的生命与工作环境,对载人飞船中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也是继航天姿态控制催化剂后实验室一项全新的工作。

    课题组组长张涛接到任务后立即对全体人员进行了动员,并对骨干人员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全面展开试验工作。为了赢得时间,科技人员白天工作,晚上扛着组件从大连来到北京,直奔振动冲击试验现场;做完试验后,晚上又乘车赶回大连实验室进行性能试验。这样几个往返,研究人员住的是实验室和火车,吃的是方便面,但只要试验结果好,他们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科学试验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项目要求每克固体吸氧150-200毫升,而科技人员手里的材料吸氧量仅为15-20毫升/克。这个悬殊的差距怎样攻克?科技人员白天做试验,晚上查资料,通过提高金属含量,改进黏合剂的方法,很快解决了吸氧容量的难题。可是,当进行振动复试的时候,产品强度却满足不了环境试验时强烈的振动和冲击的要求,耗氧材料破损严重。此时,从张涛到科技骨干、组员,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然而,这压力并没有使大家望而却步,他们凭着长期从事催化剂研究的学识基础和拼搏精神,改变黏合剂的组成和用料,改装试验产品结构和制备工艺路线。经过四个多月昼夜连续奋战,终于突破了脱氧剂的耗氧容量及结构强度两大关键技术,又经理论计算及一系列实验验证,反应器抗振结构设计达到使用技术指标,并一举通过了鉴定级振动环境试验,在其后的性能试验中,各项主要技术指标都达到设计要求,通过了模样阶段的验收。

    持续连续作战,重在精神。精神力量无穷,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跨越突破,一定能不断扩大战果,夺取全胜。

    作为航天事业,很多任务是跨越发展的一写重大决策部署,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多。推进项目工作,航天人需要胆识、需要运作、需要气势,决不能迟疑不决,决不能等待观望,决不能轰轰烈烈走过场。一方面,要克服畏难情绪,敢于迎战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另一方面,要克服骄傲情绪,戒骄戒躁,去争取更大的胜利。若认为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可以缓一缓再战,不图更大战绩,就会贻误战机,失去先机。所以要瞄准目标,齐心协力,一鼓作气,在会战中建功立业。在此过程中,航天人形成了自己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连续作战的航天精神。

    发扬斗志昂扬、连续作战的航天精神,就要始终保持斗志。我们要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提防自己放松意志。我们不妨调高自己的行动目标。许多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太小、而且太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动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标不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目标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因此,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加强紧迫感来保持斗志。

    发扬斗志昂扬、连续作战的航天精神,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越是在民众的体力、精力处于极限的时候,越能显出共产党员的作用。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勇于承担最危险的任务,乐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攻坚克险,勇往直前。

    发扬斗志昂扬、连续作战的航天精神,领导干部还要注意关心爱护下属。关爱下属,既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战斗力的重要前提。领导要严密组织,科学安排,减少非战斗减员。要搞好后勤供应,尽可能提供高强度劳动所需要的生活保障,使官兵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持续的体能。

    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备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通常,人们愿意信任那些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人。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人同样也会遇到困难,碰到障碍和挫折,但即使他们失败,也不会一败涂地、一蹶不振。

    具有韧性的人能够经受挫折,决心固然宝贵,但有时会因力量不足、能力有限而受阻,而唯有借助韧性,方能长驱直入,无人能敌。

    中国航天人正是具备了这样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韧性,所以推动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前进。

    刘维红是一名技师,现任中国航天集团八院149厂一车间数控组车削中心操作工。

    他曾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三等奖、2010年度全国数控大赛上海赛区第二名、2008年度八院“航天技术能手”、2008年度八院职业技能竞赛数控车工第二名等荣誉。

    刘维红是从四川大山里走出的农家子弟,他出生在四川潼南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山脉阻断,道路崎岖,信息闭塞。祖祖辈辈都在农田里劳作的艰苦经历让他从小就品尝到生存的艰难。

    2005年,刘维红刚到上海时兜里揣的是中专文凭,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技能和理论指导。随后,他报考了华东理工大学的机械制造大专班。24门课程别人两年能够完成就已经是很优秀了,但他一年半就通过了全部的考试科目。

    工作中的刘维红非常喜欢思考,他曾听说一个外单位退休的老师傅在普通卧式铣床上采用一种新技术能提高效率,他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在登门拜访以后,这位老师傅以自己患有糖尿病、精力有限为由,婉拒了刘维红。但刘维红不灰心,凭借着真挚的求学精神,多次登门拜访,最终老师傅被他好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主动找到他把连接原理、关键要领等讲给他听,不仅把自己多年磨削刀具的经验传授给他,还亲自在机床上演练给他看。至今遇到难点时,刘维红仍然向他请教。

    纵观刘维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我们都能找到这个航天人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现代的社会,需要的就是刘维红具有的这种航天精神。

    任何个人,想要成功就绝对不能丢掉信心,不能丢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有一大优点: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面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诗人但丁说:“我推崇勇气、坚韧和信心,因为它们一直帮助我对付在人世生活中所遭遇的苦难。”也许我们是普通人,但只要我们具备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就可以像藏獒一样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和挫折,并且战胜它们。即使我们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也不是我们自身的原因,至少在精神上我们是卓越的。

    一个组织要想取得成功,其领导者除了要具备昂扬的斗志、奋斗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心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并且用这种意志品质去感染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这才是确保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果领导者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充满疑虑,那么他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能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贯穿始终,遇到困难会马上退缩,他所做的工作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他领导的组织就会灭亡。

    总之,无论我们处在何种行业,如果能将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航天精神内化于行,我们的事业定能越来越顺。

    在成就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是一种胸有大志、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这种精神状态,才会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而始终保持这种精神状态,才能不断跨越一个又一个新高峰,推动事业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目标迈进。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不急躁,不懈怠的精神,让航天人迈出了从容的步伐,让整个世界都感到了中国航天大国、强国形象和实力的崛起。

    从1960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到1970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到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并且成功回收,到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到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的航天梦想其实一直是在按照自己的步骤缓慢却扎实推进。这是航天人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优良传统。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上,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装备一经亮相,就在世界上引起轰动!

    在受阅的30个地面装备方阵和12个空中装备梯队,中国航天科工受阅的装备阵容强大,其研制的11型导弹接受检阅,总数占全部受阅武器装备的1/4;同时,参阅装备车辆总数达到112辆,参与研制的野战医院手术车列入混合编队接受检阅。

    中国航天科工在阅兵式上亮相的新型导弹武器装备中,既有可垂直发射、全方位拦截来袭目标的新型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也有新型中远程地地导弹,而最引人关注的是用于精确打击敌纵深重要目标的新型陆基巡航导弹,这是该型导弹在世界上的首次亮相,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值得自豪的是,这些导弹均为我国自主研制,这些涵盖防空、飞航、地地领域的导弹武器装备,构筑起我国当前最具实力与水平的导弹防御体系。

    中国航天科工并未因此而自满,许达哲说,“我们这些年进步很快,但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由于我国原材料、核心元器件、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工业基础还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武器装备研制能力与他们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个差距,要有危机感,要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搞出若干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导弹武器装备,为祖国牢牢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正是历代航天人秉承着永不自满的传统,航天事业才能有一次一次的成就。当今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完成“十二五”规划总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党和国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应对的矛盾困难更加多样,承受的各种压力更加巨大。这种时候,更需要作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中坚力量保持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气神”。

    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是以科学认识路线着色和奠基的。世间万物不息发展变化,天体在演变,地球在运动,生命在拓展,社会在变动,认识在升华。大到宇宙,小到芽草,一切的一切,都处在发展变化中。在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面前,万物竞生,你追我赶,百舸争流,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存在任何终极的东西,也没有值得永远满足的事物。科学的认识路线要求我们,宏伟的事业不停顿,思想理论上不能停顿,工作劲头上不能懈怠。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航天人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可贵精神,不断改造世界观,端正认识思想,为不断进取、不息开拓提供力量。

    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要求我们追求进步、不断学习,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模范,坚持时时学、事事学、处处学,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切实通过读书强化素质、开阔视野、提升境界。

    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消除当“和平官”、“清闲官”、“享乐官”的思想,无论在什么地方、哪个岗位,都应牢记自己的责任,以对党的事业、对部队建设极端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扎实开展每一项工作,努力创造出无愧于组织、无愧于官兵、无愧于党员身份的业绩。

    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要在勇于担当中发扬航天精神,深刻认识我们面临的考验,客观正确地看待国家、组织的建设形势,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责任敢担当,始终保持一个优秀人才无所畏惧的浩然之气和坚韧精神。

    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难题

    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是人人都应有的美德,也是完成工作的要素。一些人在和别人合作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起先是共同努力,可是到了中途便感到困难,于是多数人就停止合作了,只有那少数人,还在勉强维持。可是这少数人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工作中再遇到阻力与障碍,势必也随着那放弃的大多数,一起失败。

    所以,只有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才是最宝贵的,具有这种毅力才能让你克服一切艰难困苦。中国航天人正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勇气战胜航天的难题。

    一个优秀的航天员必须经过层层考核,反复进行专业、体能以及模拟太空环境的训练,对于航天员绝对是个毅力的考验。航天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体质锻炼、理论知识教育、心理训练、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训练、生存训练和航天器技术训练、航天医学工程技术训练、空间科学及应用知识和技术训练、生存训练以及综合训练等。

    航天员的训练,挑战他们的生理极限。就拿超重耐力训练来说,超重耐力训练要达6个g,即100kg体重相当于600kg体重,此时连手都举不起,眼前发黑,头痛呕吐,鼻孔出血等等。失重适应训练更难熬:

    卧床训练,在-6度的床上,脚高头低,一次连续5个昼夜120个小时,除大便外一切活动都不改变卧床立姿势,即使上厕所仍在-6度床上由医护人员推着去完成,人不能离床。

    转床训练。航天员平绑在一张可折叠的床(槽)上,床“颠三倒四”“七上八下”转动着,每次训练要“折腾”几十分钟。有时头低45度,充血引起头痛,鼻塞等,很难受,一般人早就散架了。

    针对航天员的类别和职业不同,其培训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也不同。职业航天员,如驾驶员和任务专家,其训练内容较多,要求也严,训练时间也较长,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非职业性航天员,如载荷专家或科学家航天员,其训练内容较少,时间也较短。除了上面说的,在发射前,航天员还要参与真实航天器的大型试验和全程序模拟飞行以及航天技术各大系统的综合试验和演练等,以使他们进一步从总体的高度上加深对飞行任务、计划、程序的理解和掌握。

    而航天大队的航天员在异常艰苦的训练中,个个表现惊人毅力,基本上每次都能全部通过规定的测试要求。

    试一次、再试一次,每一个追逐成功和财富的人都应该这样告慰自己,信心百倍的去迎接新的太阳,羊皮卷这样写道:“我要牢牢记住古老的平衡法则,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一次的拒绝就是下一次的赞同,这一次皱起的眉头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

    今天的不幸,往往预示着明天的好运。夜幕降临,回想一天的遭遇,我总是心存感激。我深知,只有失败多次,才能成功。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我要尝试,尝试,再尝试。障碍是我成功路上的弯路,我迎接这项挑战。

    我要像水手一样,乘风破浪。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从今往后,我要借鉴别人成功的秘诀。过去的是非成败,我全不计较,只抱定信念,明天会更好。当我精疲力竭时,我要抵制回家的诱惑,再试一次。我一试再试,争取每一天的成功,避免以失败收场。我要为明天的成功播种,超过那些按部就班的人。在别人停滞不前时,我继续拼搏,终有一天我会丰收。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严酷挑战铸造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科研人员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航天员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冲击,表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中国航天人正是这样一支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难题。

    争创一流,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

    要想在某一个位置上保持优势并得到认可,创造更大的辉煌,就必须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更多的业绩。

    那些爱国奉献的栋梁们苦苦追求一个一流的结果,这一优秀品质促使他们关注事业过程,但不为过程而关注过程,而是为结果而关注过程。他们把过程当做达到结果的一种方法来看待,因而对过程的作用和效益非常敏感,从而避免了普通人只关注过程而产生的过程形式主义。过程最终要呈现出结果,没有结果或产生不了结果的过程是浪费,对于成功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航天事业正因为有了很多注重一流结果,不断开辟前进道路的栋梁,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2011年6月,一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优秀专利发明人”的证书,颁发给了张林这个年仅33岁的年轻人。张林是六院7103厂华阳公司响当当的“发明家”。

    张林大学毕业时,华阳公司的柔版印刷机研发工作才刚刚起步,从最初的产品调研,设计构思,生产调试,他都参与其中,对柔版印刷机的技术特点非常熟悉,在柔印突破性的技术攻关中,他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创新。纵横向对版装置是印刷中的关键,由它来保证套印的精度,第一台产品生产出来后,张林发现理论上的零间隙在实际中不可能实现,对版装置中的轴承和卡盘上自身存在的机械间隙影响了套印精度。为了消除间隙,张林设计了多种方案,在轴承与卡盘中间增加垫片、将轴承做成圆环状的标准件……但经过验证后,他发现效果都不明显。

    看着客户频频抱怨产品因卡盘和轴承的磨损,间隙越来越大,零件互换配套起来也相当的麻烦,张林经过反复的论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传统的卡槽结构,改变成圆盘拨盘式刚性连接结构,通过他反复设计与安装调试,张林和他的团队惊喜地发现了机械间隙问题,并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2007年张林担任华阳公司柔版印刷所所长后,更是加快了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和新技术攻关强度。短短几年间,柔版印刷机就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到如今的五六个系列产品。在公司的支持下,张林和团队成员对柔印机的结构和印刷组不断进行创新设计,从过去停机收放料的形式到现在不停机的先进结构,从齿轮驱动到电子轴驱动,从滚筒装版到套筒式装版,从手动调压到伺服电机调压……每一项技术发明的背后,都有张林在同行业中深入调研、在电脑前设计、在生产现场调试论证的身影。

    争创一流,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这是航天人在事业中秉承的精神。而这一精神早已成为我国国防展现工作者的学习指南。

    “神六”上九天后,我国全军和武警部队把官兵激发出来的热情,及时转化为持久的练兵动力。正在野外驻训的武警某部、第二炮兵某部、兰州军区某旅、沈阳军区某师、南京军区某装甲师、广州军区某部、东海舰队某支队、西藏军区某边防连、沈空后勤部官兵以载人航天精神为动力,在成功完成规定课目的演练任务后,又主动增加高难课目的训练。北空某场站、广空某师在完成“神六”搜救和返回保障任务后,来不及休整,又开展新一轮的针对性训练。北京军区某防空旅、济南军区某陆航团面对陌生的空域、复杂的气象条件,以航天员为榜样,高标准地完成了高难课目演练。

    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总参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加大军事理论创新步伐,努力在一批重大研究课题上实现新突破。广大科研人员自觉地把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化为不竭的攻关动力,刻苦攻关,锐意进取。理工大学、军事经济学院、总装武汉军代局等一批科技人员深入边防、海岛一线,开展科研攻关活动,帮助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济南军区某防空旅制定《专业技术干部奖励实施办法》,加大了对科研人员创新的奖励力度。

    争创一流,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我们同样可以将这种航天精神发扬到日常的工作中,以全新的观念、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的胆略、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基点,努力在我们进行的事业上争创一流,为我们人生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献上一份力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