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科学求实、严肃认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十章 以确保成功为最高原则

    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了人类文明的成果,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使我国经济在“十一五”这个关键时期继续前进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全面完成,各项计划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这些都与科学发展观有深厚的关系。航天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神舟系列飞船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自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各参研参建参试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着力确保各大系统、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自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目标,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神舟七号任务的实施过程充分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只有加快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2005年,为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35周年,人民日报特约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撰文《坚持科学发展观    铸造航天新辉煌》。孙来燕在文中提到:

    我国确立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实现翻两番。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面临着人口增长、产品结构、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的约束,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学技术是有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解决这些制约的根本途径。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和技术的整体跃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跨越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初步估计,“十一五”期间国家各部门对航天器的需求量是“十五”期间的三倍,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后续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相继启动,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作为中国航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航天事业的根本指针。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铸造新的辉煌。

    科学发展观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力,各航天企业均按科学发展观来要求自己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实,不仅仅是航天企业,作为其他行业,我们同样也要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群众的无穷智慧,充分发挥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伟大作用,这是我国改革的原动力,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也是一种执政能力,是一条宝贵的成功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弄清楚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对思想认识、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有深刻的示范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无不来自群众的创造和推动。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设计师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和胆略,善于发现总结并热情鼓励支持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其理论不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肯定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而且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绝对所有权,实现了历史发展动因和归宿的有机统一。

    中国航天事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航天八院航天机电舒航分公司,提起王雪莲,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

    2007年进入到八院舒航分公司工作的王雪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参与了公司多项技术改进工作。

    2010年,她所在设计团队承担了大众公司多款风机的研制任务,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现已有四款产品批量供货,三款产品进入产品样机阶段。这其中,王雪莲付出了很多心血。

    在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中,王雪莲的出色业绩为她迎来了喝彩。作为班组长,她带领班组参与的一系列项目,为公司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通过研究取消转子加工过程中喷涂工序项目,王雪莲所在的班组为公司直接节约资金25万元,并申请专利“一种直流电动机的斜槽侧板”,获得专利局认可;在落实取消转子加工过程浸漆工序项目中,王雪莲进行工艺改进,该项目的实施,每年能为公司节约资金42.56万元;不仅如此,她创新设备改进,提出高温试验箱用电加热替代蒸汽加热项目,为公司节省资金15万元左右,仅以上三项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王雪莲班组每年就能为公司节约资金近83万元。

    作为班组长,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她还通过制定质量分析会制度,拟制《质量分析会记录表》,系统地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跟踪,保证产品质量。

    她带领组员制定组员考核制度,通过员工自评、部门评分和班组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将组员成果直观展现,便于实施绩效考核;建立组员自培方案,将培训效果扩大化。通过她的努力,班组凝聚力得到了提高,2009年和2010年,班组在八院创建“创新型”班组活动中,获得“铜牌班组”称号。

    正是在尊重众多王雪莲及其班组一样的群众中,航天事业才能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在群众的支持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中央综治委副主任王乐泉2011年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杜绝“脱离群众”的危险,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发展完善“枫桥经验”,不断开拓创新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渠道和形式,切实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种执政能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

    向群众学习,首先要摆正位置,树立平等、尊重的心态,从内心深处真正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不会说出“是代表党说话还是为百姓说话”之类的胡话、昏话。

    向群众学习,就得根除“官本位”思想、“父母官”意识,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听得进、装得下来自底层的不同声音,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少在餐桌酒店觥筹交错,多到田间地头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到群众家里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水酒土酒喝得下、家长里短聊得来、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下基层犹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来去匆匆,取几个镜头,就打道回府。其实,这样的人和事是在败坏党的形象。

    向群众学习,就要善于总结和推广人民群众在鲜活的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只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在凝聚起群众智慧的同时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懂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依靠科学,尊重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发展规律亦不例外。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科学发展,都必须尊重其发展规律、运行规律,这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航天人正是依靠信奉科学、尊重规律,才能顺势而行。

    1961年4月,“东方”一号飞船载着27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行了108分钟的太空旅行,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3天后,美国也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2003年10月15~16日,中国第一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圆满地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我们的载人飞船在美、俄载人航天飞行40多年后才发射,时间上已经晚了这么多年。我们不能再做一个他们当年的飞船,而要做成达到甚至优于他们现在水平的飞船。

    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世界科技在不断进步,而信息技术更是比40多年前大大提高了。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时间上的落后固然无法弥补,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论证、立项开始,就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而不是按照美、俄当年载人航天飞行的步骤亦步亦趋。这充分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思想。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航天事业是一个必须“有所为”的领域。一波三折的决策历程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遵从科学发展规律,脚踏实地,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与生俱来的风格,它注定了中国的载人航天要走一条与世界上任何航天大国都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抛开过于超前的航天飞机方案,选择从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能够支撑的飞船起步,同时,在研制飞船时一步到位,直接盯住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独有的“三舱一段”设计以及在返回舱返回地球后,轨道舱留轨工作半年的创造性设想,使中国的载人航天走上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道路——留轨的轨道舱可继续作为试验卫星使用。

    依靠科学,尊重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事业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我国广大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才能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它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有所建树。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程中,广大航天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种种难关面前敢于胜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力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在利用规律时又严格地去遵循它,哪怕一个极小的细节也不放过。正是他们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航天精神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科学,不能单凭经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想想用什么方法才最专业,用什么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要有国际视野、行业视野,把握行业规律。

    精心组织、精心指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墙上,书写着胡锦涛总书记对载人航天工程重要指示“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的横幅。精心组织、精心指挥这是确保航天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准则。

    就拿载人航天事业来说,这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共同奋斗的事业。从工程总指挥系统来讲,第一任总指挥是丁衡高同志,第二任是曹刚川同志。沈荣骏、刘纪原、胡世祥、栾恩杰、王礼恒、江绵恒、张庆伟等同志,曾先后担任神舟一号至五号的副总指挥,其中,胡世祥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和张庆伟同志在质量管理方面下了不少工夫。迟万春、刘积斌、张云川和汪永肃、谢名苞、舒昌廉、林树、白拜尔、许达哲、严义埙等同志,也参加了有关工作。他们精心运筹,周密组织,正确指挥,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升到国家领导的层次,同样脱不开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的原则。2005年,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应邀接受采访时,这样谈到: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始终对载人航天工程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对工程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当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处于重要关头,都及时做出指示、提出要求;每当载人航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都热情赞扬、亲切勉励;每当载人航天事业遇到矛盾困难,都鞭策鼓励、大力支持。

    在神舟六号任务研制、建设和试验过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听取任务情况汇报,亲临工程研制试验现场指导,作出重要指示。今年年初,中央政治局把神舟六号任务列入工作要点,强调要精心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实施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成功。”特别强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内容新,技术要求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务必要精益求精,确保成功。”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给我们指明了行动方向,坚定了我们圆满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刚一结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亲临神舟六号任务一线,坐镇指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并与航天员乘组进行天地通话。任务圆满成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慰问,勉励大家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继续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积极开发太空资源造福人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正是从上到下的精心组织、精心指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如今的成就。再看如今的航天人,他们也从未忘记精心组织、精心指挥这条准则。

    2011年,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天宫一号任务的飞行控制,面临四方面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中,飞行控制难度更是前所未有。天宫一号任务的轨道控制实施频繁,轨控精度要求高,多目标协同控制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另外,组织指挥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多目标测控管理、天地协同关系复杂,对组织指挥管理模式要求极高。但在这些严峻的考验下,经过负责团队的精心组织、精心指挥,以及相关负责人的精心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顺利完成了。

    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精心组织、精心指挥,我们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样可以借鉴“精心组织、精心指挥”这几个字。

    对每个领导来讲,指挥的目的是根据单位的利益,使他单位里的所有人做出最好的贡献。

    指挥艺术的高低是由人的某些品质和对管理工作的一般原则了解的多少来决定的—在大组织和小组织都是这样。指挥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有精通程度的差别。工作开展得好,达到最大生产效率的大单位便会得到公众的赞赏。

    在各领域,不管是在工业、军队、政治或其他领域,大单位的指挥工作需要由才华出众的人承担。为了便利指挥工作,担任指挥工作的领导应做到:对自己的职工要有深入的了解;淘汰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对组织与成员之间定的协定很了解;做出榜样;对社会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在检查工作中要使用一览表;你要把主要助手们招集起来,参加酝酿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搞好工作的会议;不要在工作细节上耗费精力;要使职工保持团结一致、积极工作、勇于创新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精心组织、精心指挥,在我们的工作中,时刻都应记得提醒自己,特别是那些身处重要职位的领导者,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将“精心组织、精心指挥”刻在心里,为身负的职责做出贡献。

    实施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和项目管理在我们的社会及其各种组织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使用传统的组织方法难以实现的目标,我们都可以通过项目组织达成。项目管理被中国航天人运动到了航天事业中,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增色不少。拿载人航天来说。从飞船研制初始,工程管理人员就紧紧把握住计划管理这个关键,采取项目管理、并行管理、三化管理等措施,并致力于标准化建设工作,共完成650多项各类标准的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节约了经费支出,保证了研制的进度和质量。

    其实,在航天事业相关的企业,项目管理早就大显身手,为企业的发展助力不少。

    中国航天一院早已建立基于项目管理环境,应用AVIDM系统的全院多项目、多单位、多层级的计划管理协同平台,实现了院、所(厂)两级计划编制、分解、汇总、审核、下发、执行、跟踪、反馈、控制、调整、考核的协同平台,以及统计查询功能。由于该系统能够动态地反映型号项目的进展情况,使得一院的型号项目管理部门与各型号研制单位之间,能够快速、及时、动态地进行项目计划监控和协调,实现了本部与总体部及各主要厂所间计划的跨域协同管理,提高了对型号项目计划的管理能力。

    通过计划信息与产品信息的无缝结合,有效分解工作、落实责任。一院计划管理纳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计划编制从上到下层层细化,每一项工作任务可直接分配到第一线员工的工作桌面。任务流转过程信息可追溯,执行状态可查询,任务关联提交物可检索。通过将工作分解到人、责任层层落实,使项目计划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考核工作更加准确、精细。形成人人关心计划、人人落实计划的氛围,有效解决了型号计划“拖而不调,调而不报”的问题。

    这只是中国航天一院事实项目管理的一个小方面,一院早在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步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正逐步实现基于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一院”宏伟蓝图。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地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航天工业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近年来型号研究任务的增加,研究内容和难度的加大,给项目管理、计划编制、人力安排、资源管理、进度监控、成果控制等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项目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论证、设计、计划、实施、鉴定、维护、改进、保障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航天企业项目管理工作存在时间跨度大、人员构成复杂、关联环节多、资源分散等特点,如果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网络化的工作模式,建立一个统一、集成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必然会造成项目管理难度的增大、项目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资源来管理项目;如何准确的评估在项目内部以及项目之间因计划和资源变更而产生的影响,并及时响应;如何控制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的安全性,做好企业的保密安全控制;如何加强项目内部成员之间有效地交流沟通,达到资源信息交换的联动;如何更有效的加强对项目的控制、管理,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效率,是航天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都需要航天人发挥聪明才智来解决。

    无论是航天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我们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项目管理系统不同于通用的产品或工具,每个企业的管理现状、人员结构、基础条件、面临的问题都是不同的,没有一个项目管理系统能解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生搬,必须结合企业的管理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个性化的开发。

    §§§第十一章 认真求实,真抓实干

    “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

    航天事业是一个需要我们“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的行业。从大的方面来讲,航天事业在当今这个社会潮流里,是一个高科技事业,也是高风险事业,需要我们沉下心,静下气踏踏实实做事,分析透彻,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小的来讲,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给个人也提供很好的平台,很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需要大家沉下心来。所以大的方面和小方面都是很好的契机,航天人应该对自己准确定位,沉下身心,求实务实,斗志昂扬、豪情满怀。

    与航天人相反的是,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过于强调自身的价值,过分索取,却忽视了责任和义务。这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眼高手低。事实上,“眼高手低”是现今很多人共同的问题。他们自认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以为自己本领在手,天下尽在掌握中。不过真正做起事来,心浮气躁的人就难免不知轻重,忘记深浅,基层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了。此时,如果谦虚好学,也许很快就能有所成就。但很多人往往就是眼界太高,拿不起又放不下,悬在空中。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办法就是: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即使是那些高层领导,他们最初也是来自基层,也是经历了“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这一步的。那么,作为普通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沉下去。在航天人种,“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品质。

    毕业后,曹毅被分配到中国航天八院149厂一车间从事机床机修工作。1990年7月,工作不满一年的曹毅,参加了长征四号火箭的押运工作。也许在我们看来,押运工作是很简单的工作,不值得我们辛苦去干。但曹毅却不这样认为。

    7月正值酷暑,执行此次押运任务的有十几个人,包括曹毅在内的4名厂里的职工以及几名武警战士,负责将火箭从山西太原运回上海。

    在押运的22天中,他们一起住在仪器车内。由于运输火箭用的火车是加宽加长的,很多时候需要在站台让车,等待发车指令。

    在等待发车的过程中,火车没有电,高温难耐,大家就只能到站台上打些自来水来解热;被蚊子叮的满身包也只能抹些风油精;困了只能在凌晨的时候眯一会。22天的经历,让曹毅真正体会到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此后的日子里,工作再累、任务再多、节点再急,他都没有怨言,始终坚守工作岗位。

    曹毅说,作为航天人他是幸运的。工作才3年,他就参加了长征二号丁首枚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并在发射成功后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慰问。回忆起来,他仍旧喜形于色,作为航天人能够在第一时刻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无比自豪的。

    不管你在什么岗位,都要将负责的事情办好。航天人正是秉承这样的精神,所以能够在多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中完美完成多项航天任务。

    其实,无论是在航天企业,还是在其他行业,大部分时候,普通工作者都是在处理一些基层小事。而事情大小不是问题,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其实身边本无小事,很多人不屑于做具体的事,不屑认真对待小事,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殊不知,能把基层岗位上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是为“大任”的到来做铺垫,做准备了。

    在工作中,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注重基层的小事,实际就是对自身素养、品行、学识进行一次修炼,千万不要因为小或者低微就持鄙视的态度,这会使你失去一次修炼的机会,也减少了一次提高的可能。

    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我们不妨从航天人的精神中学习,主动做好这样几项事情:

    1.脚踏实地,专注于每一个基层的工作

    很多人渴望发现自己的价值,渴望成功,但却总是忽略身边所存在的机会,不屑于从基层简单的工作细节做起。这样就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和走向成功的契机。不屑于做基层平凡小事的人,即使理想再壮丽,也只能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想要壮志凌云,必须脚踏实地。

    2.看重责任和义务

    要强化责任落实,解决责任意识淡化问题。责任使人具有最佳的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发挥最大的潜能。每个岗位负责人都要在其职、谋其政,居其位、尽其责,勇敢负起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绝不能让任何一项工作延误,更不能让任何一项工作出现失误。

    每一个认同组织的成员,都应该把甘心从基层做起当做自身工作的一个原则,不因事小而忽视,不因事情简单而松懈。当我们以做大事的心态来对待基层小事,自然能为自己由基层走向高层打下基础。

    勤恳踏实,务实肯干

    提起踏实肯干,很多人会想起“老实”这个词,但当今时代踏实肯干包含着更多的涵义。踏实肯干,就是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百折不挠。以旺盛的精力、高度的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踏实肯干需要对工作充满激情。有了工作激情,工作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乐趣,还是一种收获。

    曾经风靡一时《士兵突击》中,主人公许三多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有一张憨笑脸,两排大白牙。在别人眼中,天生一副傻样的许三多拖累了班长、拖累了三班、拖累了七连。可就是这样一个傻小子,却成功地从“龟儿子”变成孬兵,从孬兵变成尖子兵。

    其实,不只是军队,航天人中同样有很多许三多式的“傻”人。他们将聪明和能力都运用到务实性的工作上,给航天事业带来了无穷的动力。

    朱勇是国航工程技术分公司成都维修基地大修部电子车间专业负责人。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向从严要求自己,在多年的工作中,兢兢业业,用他的严谨务实、奋力拼搏将机务的优秀作风不断传承!

    2010年到2011年近一年,朱勇组织了2D检3架次、C检8架次的电子专业定检工作,生产任务多可见一斑。要是说保证一架飞机无出厂检查条目很容易,那么能做到11架次均无出厂检查条目,这个难度就不言而喻。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能用勤劳、坚持原则、细心来概括。勤劳,每一天开始的人员安排布置,接着各个专业相互协调、航材领退……到工作结束后的工卡审核、维修记录本的登记,可以说他是一个班组里最累的。坚持原则,在遇到能打“擦边球”、可做可不做的问题上,他从不马虎,始终坚持原则,坚持按工卡施工。细心,从飞机进厂到出厂,整个飞机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对于微小的细节方面都不放过,在领料方面,把那些常用件的件号都记在脑子里,随口就能说出。就是凭借着“勤、坚、细”铸就了一架又一架的零故障出厂。

    飞机进厂后,他都要仔细的检查,从电子舱到垂尾只要涉及本专业都不放过。在B-2614定检中,他发现增强性方向舵的改装不彻底,以及驾驶舱设备冷却管路位置安装错误,并且亲自纠正错误改装。在B-2597定检中,他发现高频计算机插钉缩回以及定位销缺失,这些故障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并纠正后果不堪设想。他用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地发现故障、清除故障,最终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将高品质的维修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

    可以说,朱勇踏实肯干,一心只为“航天事业”,以踏实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不愧为航天人,不愧为优秀行业的典型代表。

    许多人自以为地位低微,别人的种种成就,不属于自己,别人所有的尊严,自己也不配享有。这种观念是阻碍他们踏实务实作风的主要原因。其实,只要能够勤奋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养成务实的作风,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和支持。反之,一个人即使高高在上,如果不肯踏实务实,丧失基本的工作作风,不仅无法高效完成工作,也会遭到他人的鄙视和唾弃。

    其实,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去做。好钢用在刀刃上,好时间也要用在工作上。要知道,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就会在那里看到成绩。只要勤恳踏实,务实肯干、认认真真地完成工作,你的成绩就会被大家看在眼里,你的行为也会受到上司的赞赏和鼓励。

    这样的成员能够帮助组织健康发展,使组织正常有序地运行。而且,他们不会懈怠自己的工作,只会忠诚于自己的使命,他们不会整天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解开脱。即使没有完成任务,他们也会主动承担责任,不放弃自己更不放弃工作,他们考虑的是怎么才能把事情做到位。

    高标准,严要求

    从“神五”到“神六”,从飞船、火箭到人员设备,几乎每一个关节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始终不变的,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用高标准,严要求所凝成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老五院”建院初期谁也没有见过导弹、火箭,更不懂怎么设计和生产导弹。不懂就学,边干边学。中国的航天史告诉我们,每攀登一级更高的新技术台阶时都需要攻克大量的技术难关,每次飞行试验的故障分析和排除不知要付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所有的坚持都是航天人高标准,严要求的结果。

    1998年,我国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从1998年3月到2003年10月,经过5年多严格的科学训练,航天员们高标准地完成了基础理论、体质、心理、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以及航天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训练任务。

    14名航天员不负众望,全部通过了所有训练科目的考核,政治思想、心理素质、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基本具备了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2003年7月,总装备部专门成立了首飞航天员评选委员会,按照科学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确定了其中5名航天员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的几项重点能力又有了较大提高。

    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优中选优,于2003年9月6日确定了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等3人为首飞梯队,其中杨利伟各项综合考核指标名列第一。但直到发射的前一天,指挥部才正式确定他为首飞航天员。

    因为航天人一直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高的标准,所以事事都能更周全和经得起考验,最后总能完美完成任务。也正因为这种高标准的自我要求,给我国的航天事业带来了不少的成就,让中国的航天买入了世界的行列。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但难不倒航天战士。这是多么强烈的敬业精神!对于组织也一样,每一个成员都要苦练内功,增强服务意识,全方位地服务于客户,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组织才能发展壮大。

    在现代社会,“高标准、严要求”“办好事”早已成为组织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不二法则,要知道,任何一家组织的久盛不衰,以及它的成功都是与它对自身各个环节的“高标准、严要求”分不开的。

    个人能否保持成功,在于他是不是做什么都力求办到最好。成功和优秀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绝对不会轻率疏忽。作为组织战略的执行者,他们对自己的执行高标准,严要求,从而使自己获得保持优秀的动力。而一个总能把工作做得出色的人,绝对是组织需要的能办好事的优秀成员。

    优秀人才总以最高的规格要求自己,能完成100%,就绝不只做99%,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得比别人更快、更准确、更完美,动用你的全部智能。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说,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就意味着做到让客户百分百满意,让客户感受到超值的服务。这就是卓越工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将造就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将造就成功的组织。

    其实,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往往不是别人所设定的,而应该是自己所设定的,任何一个团队为了完成任务,都会对成员提出严格要求,但其实最严格的标准是成员自己所设定的。当然,严格要求自己并不只是一个口号、一个动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责任心,尽一切努力把工作做好。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得到重用的成员,如果你希望让你所在的组织觉得你是不可取代的,那么,你就一定要从内心对自己设定一个高标准,在组织需要的时候主动站出来喊一声“这事儿我来办”,并在工作的实践中对自己、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要求,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

    把时间用到极限

    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实力雄厚、深谋远虑、目光敏锐的人,他们说话做事都是言简意赅,精准到位的,从来不愿意在不必要的地方多耗费一点宝贵的资本——时间。

    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珍惜每一分钟,最大化时间的价值,几乎是每一位成功者必修的一课。学会有机地管理时间,才能保证做事的效率,提高生活的质量。

    中国航天能够短短时间内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这与航天人注重时间的价值和对的时间观念是分不清的。

    用“与时间赛跑”来形容神舟人一点都不为过。交会对接试验队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分秒必争”。

    交会对接试验队把“批产”的概念引入管理中,用“合并同类型”的方法来减少重复的工作,提升工作的效率。试验队在组织产品评审、出厂时,尽可能地把相关的合并在一起,减少会议数量。基于型号出厂要准备大量的文件,成立了共性管理小组,委派专人对某一类型的文件进行统一管理,避免了不少文件的重复编写,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积极发挥共性管理小组在型号研制中的作用,对技术基线、技术文件体系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产品技术状态、工组项目和技术流程,大幅减少了后续型号新出系统级文件的比例,减少了设计师的工作量。

    为了把“时间用在刀刃上”,试验队在工作中的很多方面进行了调整。有会议的话,尽可能安排在下班之后是试验队的典型做法之一,而且开会务实,只说问题,不谈成绩。

    此外,交会对接试验队一直施行超常规的工作制度,早在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发射近一年前,交会对接试验队就按照发射场的作息标准进行管理,实行七天工作制,为任务进行提供充实的时间保障。在载人航天总体部有个统计,交会对接试验队队员们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

    “省时、惜时”的良好传统在队员们身上得到了传承:早晨谁先到,先帮大家把计算机打开,后来的队员只需输入密码就能直接登录,可以节省近1分钟的等待时间。中午吃饭,为了节省时间,不少人都选择了订食堂外卖,甚至还见缝插针地开个小型“调度会”,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研讨工作。遇到一些关键节点,项目办就采取集同的方式,所有参研人员同吃、同住,力求把时间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有效利用时间,哪怕是闲暇的一分钟也要充分利用。只要每天能够多利用10分钟,一个月就是5个小时,而一年就是60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你完全可以和航天人一样创造相当高的价值。

    处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人们常因繁重的工作而紧张忙碌。如果想调剂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学会有效利用时间,尊重时间的价值。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方面,若能以最短的时间做更多的事,那么到大成功的距离就会更短。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不仅可以完成许多事情,还能拥有轻松自在的生活。

    不论是在哪一行业工作,都应当学会有效地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高效地完成工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3000名经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凡成绩优异的经理都可以非常合理地利用时间,让时间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时间如流水,不要再让自己在洗脸之时,因时间悄悄地流逝而遗憾,而悔恨。只要我们认真地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生命就会绽放出美丽的彩虹。时间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但时间又是无情的,它不能挽回、不可逆转、不可贮存,且永不再生。一切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航天人一样的高效能人士,就必须尊重时间的价值,认真计划,准时做每一件事。

    我们不妨向航天人学习这样一些利用时间的窍门。

    1.提高执行速度

    我们所强调的时间观念和节奏观念,都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如果一个小时就把需要两个小时办的事情办完了,其效率就提高了一倍。将更多的事情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多么有意义!

    2.有意“挤”时间

    时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比做海绵里的水,挤,便会有。做事情只有快,却不懂得“挤”时间,也是不完满的。一名高效能工作者要养成一种敢于挤、善于挤的精神。将“挤”出来的时间利用到一起,就能化零为整,办成一件事。

    奋力拼搏,全力以赴

    全力以赴,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极行动、奋力向前的精神;全力以赴,是一种求实、认真的精神,一种不计报酬,不畏艰难,不找任何借口,倾其全力去完成任务的精神。要想获得成功,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如果你做不到,不如在开始之前就全身而退,不做无谓的折腾。

    全力以赴的人是那些承诺“为航天事业奋斗”的人,是不找借口,能够积极主动的人。因为存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能够全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他们要么什么都不做,全身而退,要做就做到底,全力以赴,这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几率大了很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电子所承担了交会对接任务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产品研制工作,涵盖十个专业领域,配套产品总计195台。电子所集中精兵强将,为确保完成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任务、实现交会对接首战必胜目标全力以赴,攻坚克难,顽强拼搏。

    纵观2011年全年,电子所载人航天工程面临各项任务的工作量和保障强度创下了电子所最短时间内研制交付载人航天飞行产品最多的新纪录,相比一期工程两年研制一艘船而言,无疑是空前的挑战。

    鉴于空前的任务量,电子所配备了保证产品研制队伍、船/器电测队伍、飞行试验队伍和飞控保障队伍共4支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直稳定推进空间站工程任务的专业研发队伍。

    为了保障高效,电子所通力合作。行政指挥亲自带头深入一线,掌握一手资料,现场处理问题;科研生产部飞船项目办作为责任主体部门,通过周密安排,在“勤”字上下工夫,做到勤记、勤跟踪,在“巧”字上做文章,学会巧干、巧安排。通过建立指挥线人员每日碰头会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决策部署,解决急事急办的问题;建立各专业部每周现场调度会制度,传达各级领导指示精神和型号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部署,提出工作要求。各研究室领导亲自坐镇,协助、帮助、促进任务的推进和圆满完成;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7天12小时的轮值班制度,做好充分保障;转变观念,主动出击,采取现场指导加操作文件同步进行的并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011年6月中旬,电子所“天宫一号”试验队整装出发,标志着电子所承担的该项任务顺利完成并进入了发射试验的决战时刻。试验队员表示:交会对接任务十分重要,一定全力以赴,不辱使命,确保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电子所员工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能够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结果时,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可能就是很多。相反,看起来也在做事,可是不停在找着借口敷衍事情,就很难获得太多。这就是是否全力以赴所造成的差距。

    其实,全力以赴,置个人得失于度外不仅仅是航天人的精神,在很多领域,优秀的人才也体会到了全力以赴的重要性。稻盛和夫曾说:“全身心投入工作就会产生创意。”他认为,面对工作,我们要选择的态度是聚精会神,全身心地投入。只要进入了拼命努力的状态,你就会积极思考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方法,这样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充满创意。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罗素·康威尔说,“成功的秘诀无他,不过是凡事都自我要求达到极致的表现而已。”作为航天重要领域的工作者,自己的工作关系到祖国的荣誉和利益,当之无愧地要全力以赴,而作为职场人士,我们也应该以航天人及成功人士为目标,重新审视自己。

    先不看自己的作为,而是从内心去了解自己是否追求“完美主义”,是否为了工作做到了竭尽全力,这是高效执行力最基本的表现之一。如果没有,可以从这几个层次提升自己全力以赴的思维和执行力:

    1.以优秀人才为榜样

    优秀的人总在全力以赴中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可以学习他们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再将这种思维运用到执行中。

    2.提高自我要求,凡事追求完美

    中国有句老话: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个体面临生存危机时,往往能够调动出基因中所有的求生本能。在对自己说“我已尽力而为了”之前,再一次审查自己,是否已经充分调动了自身潜能,做到了尽善尽美。

    §§§第十二章 成败攸关,质量为上

    视质量如生命

    随着“神六”、“神七”不断成功完成宇航任务,全国人民的航天热情也被极大的鼓舞。社会将更多目光投入到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更高的设计标准,更大规模的航天任务,都将设计研发新一代航天器、运载火箭等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

    辉煌的成就并不表示航天人在质量意识上的懈怠。在航天领域,质量重于生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航天工程组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紧紧围绕确保航天员安全这一中心,狠抓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控制,保证了工程质量的高水平,保证了无人飞行试验的成功率,基本满足载人航天质量工作的要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航天企业更是将质量意识贯穿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是中国航天技术领域的骨干企业和最大的运载火箭生产、总装厂,也是国务院重点联系的512家大型国有企业和全国100家最大的机械工业企业之一。而正是这样一家在我国航天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大型企业,在质量问题上仍在反思。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质量处王庆处长回忆道:“质量无疑是航天事业的生命,任何微小的差错最终都可能导致数以百亿计投资化为灰烬,并且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向国家和人民交代,因此,我们始终把质量视为生命。但是我们传统的把控质量的方法,几年前还是停留在纸质记录、人工选择等层面上,这一方面令数据溯源查询,整体零部件质量信息统筹变得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人工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严格按照选配规则选择零部件,造成一定数量的库存零件过期不能使用,产生了很大的浪费”。

    航天是个特殊的“三高”行业:高投入带来高产出,更伴随着高风险。高风险在于其产品一般是在恶劣环境中使用,而且一旦使用,就不可逆转。因此,指挥员按下发射启动按钮的瞬间,既宣告了对产品的正式使用,又检验着无数航天人的责任心。

    古语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个航天型号产品都是由数以万计的元器件、零部件构成的整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一个焊点出了问题,甚至一个细微的多余物存在,都将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而一枚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试验费用价值不菲,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辛勤劳动,一旦发射失利,将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特殊的风险要求特殊的质量,特殊的质量要求更上层楼的责任心。因此,航天人对质量有着独特的理解。

    航天高科技企业的质量观早已远远超越了简单利益层面,上升到“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的高度。这种质量,关系国家的地位和形象,关系国防建设大局,关系民族尊严,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更是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多年来,航天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给了航天人共同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航天产品的质量视为生命。

    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来说,他们是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展示大国地位和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他们这样理解质量问题。“我们把对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转变为责任心的全面提升,把对成功的愿望和信心转变为对成功十足的把握,把发展的机遇期转变为能力的成长期,始终坚持遵循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吃透技术、吃透状态、吃透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型号质量管理,有效控制技术状态,提前认识并控制或消除型号研制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

    航天工作者以极端认真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行程序、每一个部件,胆大心细,精益求精。数十年如一日。他们以对自己近乎苛刻的高标准、严要求,赢来了多次航天项目的圆满成功。

    作为企业或组织的一员,我们同样需要发扬视质量如生命的航天精神。产品质量是企业或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倘若漠视质量,那么所谓的求生存、谋发展,提升倍增等等,一切都是浮云!一个企业或组织想要经受住严峻的市场考验,赢得客户的青睐和信任,就必须用一流的质量,打造出一流的徐工品牌!视产品如人品,视质量如生命,方能聚焦客户、珍爱质量、提升倍增。

    严慎细实、一丝不苟

    严慎细实是在载人航天工程等多个型号研制过程中提炼出的航天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型号研制生产的总体要求,“严”是强调严谨的作风、严密的策划、严格的要求、严肃的处理;“慎”是强调对于高风险的航天工程必须持审慎、谨慎的态度,要求综合权衡、吃透技术、规避风险、控制状态、试验验证;“细”是强调对于复杂的航天产品必须采用细致的工作方式,关注细节,精细管理;“实”是航天型号质量工作的落脚点,要求作风务实、责任落实、基础夯实、信息真实,重在取得实效。

    每一位航天人对用生命和汗水总结出的“严慎细实”这四个字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严慎细实”已伴随航天事业50余载,是航天人多年来始终秉持的工作作风,也是确保航天产品质量、确保重大试验成功的根本方法和经验总结。

    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航天动力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着若干个分系统和成千上万个零、部、组件,无论哪个零件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在工作中必须制定出全面的、可检查的工作程序和细则,然后严格地按程序和细则办事。

    在产品研制中,他们在设计、工艺、生产、试验、质量等工作上,进行了全过程的规范化和表格化建设,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按照研制程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做到了规范可查;当产品进入到整体测试阶段,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核对总体要求、协调接口关系、现场跟踪测试全过程;面对一遍又一遍的质量复查,他们严慎细实,加班加点,把每一项要求检查清楚、落实到位。

    多余物是航天产品的大敌,为了征服这个“大敌”,发动机总装车间职工们爬上了装配现场十几米高的吊车紧固上面的螺钉螺母。不仅如此,他们还把车间所有工具柜、力矩扳手、量具盒、游标卡尺……凡是表面有螺钉螺母等小零件的地方,全部排查一遍,不必要的螺钉拆除,不能拆除的螺钉涂胶紧固防松,需要拆装使用的螺钉用链子拴起来,几千个螺钉螺母被重新“收拾”后,杜绝了可能产生多余物的因素,确保了发动机顺利装配。

    推力室钎焊完成后,表面和内腔容易产生锈点,一般来说不会对产品的性能产生影响,但是为了达到零缺陷的要求,为了使发动机有一个完美的外观,工人们要拿着细砂纸对锈点进行精心的打磨,尤其是打磨推力室头部时,整个人要趴在推力室内,头和手穿过直径仅270㎜的喉部,才能到达头部的打磨位置。

    每次从推力室里面爬出来,操作工人都被大家戏称为“卖炭翁”,因为整个人都被打磨的粉尘混合着汗水染黑了。

    在型号指挥的带领下,六院研制人员对每项产品严格设计标准,从做模型开始,多次校对,反复讨论,对产品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流水线及检测手段一丝不苟。

    不仅仅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产品遵循严慎细实的标准,各航天企业也在按照严慎细实的标准保障质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刻体会“严慎细实”四字要义并用以指导学习调研工作,始终坚持“严”字为先,“慎”字为重,“细”字为根,“实”字为本,让航天光荣传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再次焕发时代的光彩,确保调研工作取得高质量成果。

    “严”字为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对调研环节预先谋划,精心安排,严格程序,严格要求,力求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大成果,并减少重复和无效动作,减轻基层负担。

    “慎”字为重。“慎”主要体现在对调研命题和调研单位的选择和确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根据前期初步查找的影响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仔细研究、慎重确定调研题目,力求能紧扣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既突出重点,又全面覆盖。

    “细”字为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调研工作力求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调研的范围涵盖了下属主要的研究院、基地、直属单位和上市公司等各种类型单位,对一些特色鲜明的部厂所等三级单位、相关科技园区也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发展的重要资源,深入查找、梳理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实”字为本。调研过程中党组领导始终深度聚焦企业发展主题,重点围绕做强做大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模式、制约科学发展瓶颈问题等,下实功、听实话、察实情、求实效,在查找影响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同时,深入思考问题的成因,为下一步分析检查早做准备。

    航天人工作时,哪怕是拧一个螺帽,也必须由一人操作,一人观察,一人检查、验收,然后互相检查,并签字、造册、入档。如果我们普通工作者在排查隐患、落实整改方案、操作机械等工作流程中,也能像航天人那样,一丝不苟、严慎细实,并养成习惯、形成制度,安全工作也能做到万无一失。

    实行零缺陷管理,创导质量文化

    航天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如果每一个子系统都是99%,组成的航天大系统成功的可能性是零。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一个例子,一发常规运载火箭平均有100万个焊接点,如果焊接点的可靠性99%,那么就意味着一发火箭可能有1万个焊点虚焊、漏焊、错焊,可以断言,这样的火箭发射必败无疑。因此,“零缺陷”管理,是航天工程的硬性要求。

    零缺陷是航天质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强调高标准、高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培养和提升航天全体员工质量文化素养。每一个岗位人员都以零缺陷为目标,力求型号研制、生产和服务的各环节、各零部件、各项操作全面优质、准确无误,保证型号研制大型地面试验、飞行试验等任务圆满完成。

    神舟一号飞船在发射场进行8小时模飞试验中,测试人员发现飞船上的一个陀螺出现了问题,虽然还装有两个备份,但技术人员仍坚持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必须将已经用了上百个螺钉及胶粘好的返回舱底部完全打开,搞了一次给人深刻印象的“拉大底”。

    2001年9月,神舟三号飞船进入发射场不久,在测试中发现电气设备的接插件存在批量性质量问题。虽然面临进度压力,但是为了保证神舟三号飞船的飞行试验零缺陷的目标,领导拍板决定撤出发射场。

    撤出发射场,在空间院是第一次。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科研人员按照质量和管理双归零的五条法规,一丝不苟查找问题,终于搞清了接插件的故障机理,而后,又对厂家生产的新接插件逐个进行了可靠性试验,对整船1000个接插件全部更换,保证了神舟三号飞船发射的万无一失。

    质量在航天人心目中是政治、是生命、是效益。他们认为,抓质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面对宇航员上天的严峻考验,所有参试人员按照周恩来同志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做到“严、慎、细、实”,加强质量控制,实行零缺陷管理,创导质量文化,确保航天器的高质量、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当前,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各航天事业相关企业均创导质量文化。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了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以载人航天工程二期和探月工程二期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工程已全面展开。在航天工程实践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始终牢固树立“零缺陷”理念,深入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对质量与可靠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是通过各方面的劳动形成的,它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反映,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原材料和元器件以及工业水平、技术进步是物质基础,而人的精神面貌、敬业精神、管理方法和用人制度是精神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必须从精神和物质的层面同时抓。航天组织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工作从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这个中心出发,从载人航天高安全、高可靠、高质量的要求出发,深入开展了诸如“假如我是一名航天员”等形式多样的质量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工程实践中的典型事例,不断强化载人航天质量意识,使之深入人心。

    在质量文化建设中,中国航天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一人”(航天员)抓质量,依靠“两头”(领导者和执行者)促质量,紧盯“三员”(设计人员、生产安装人员、操作人员)保质量,按层次分解和突出了质量责任。同时,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敢于暴露,敢于承认,讲老实话,做老实人,以此作为衡量管理人员是否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和实事求是作风的标准。为调动全体工程人员的积极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国家财政申请了特殊岗位津贴,对确保质量、确保飞行成功的有功人员予以奖励表彰,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严肃处分、毫不留情,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为载人航天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动力。

    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全程受控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同志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集团公司成立后,提炼形成了“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理念和“严慎细实”的质量行为准则,近年来,又发展形成了中国航天的“零缺陷”理念,体现了航天质量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品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传承航天精神,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和“零缺陷”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质量管理之路。

    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全程受控。质量是航天事业的生命线,是神州系列飞船研制成功的关键所在。科学、严格的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始终。研制过程中整个航天队伍深入开展“双想”(所谓“双想”,就是各级工程师出题,“回想”以前的技术工作中有什么问题,有哪些值得今后借鉴;“设想”下一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出现了的话,怎么解决)和质量复查活动,确保每个分系统、每个岗位对产品的质量状况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工作项目程序化、制度化率基本上达到了100%。

    质量管理一直是中国航天事业进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3.22日更是中国航天质量日。

    “3.22质量日”对中国航天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992年3月22日这天,中国航天制造的运载火箭在点火后紧急关机,由澳大利亚购买、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通信卫星未能被送入太空。这次商业发射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给中国航天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次重大挫折给了中国航天人一次刻骨铭心、永远难忘的教训,并将“3.22”定为中国航天质量日。从此,中国航天积极探索航天质量管理的新方法,不断实践提高型号可靠性的具体措施,终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举扭转了不利局面,并取得了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导弹武器装备研制的巨大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水平,质量可靠的“航天制造”产品赢得了全民的信任。

    质量是组织的生命线。打造一流组织,必须以提供一流的质量作为前提。加强质量管理,推崇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确保全程受控,是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质量工作迫切需要达到的管理新境界。

    航天工程按任务剖面分为研制、生产、测试、发射和回收五个方面,按承担任务层次分为系统、分系统、单机、原材料、元器件五个环节。各个环节功能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质量责任是同等的,都攸关航天员的安全和任务成败。为此,中国航天工程采取了抓系统研制及整机研制质量与协作配套产品质量并重,工程硬件产品与软件产品质量并重等做法,“全面、全员、全过程”抓质量,一抓“头头”(领导和领导机关),二抓“源头”(元器件、原材料、设计和工艺),将质量控制点落实到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种元器件和原材料上,明确质量责任制,严格制度和措施,层层把关,层层落实。

    各个系统和配套协作单位,都将质量信息网建设作为管理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源头抓起,力争将质量问题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留隐患和死角,做到事前控制,争取质量工作的主动,避免出现最后“算总账”的被动局面。中国航天工程及时召开电子元器件、协作配套和质量问题通报会议,警钟长鸣。对协作配套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充分交底,明确要求,密切跟踪。对控制系统、动力系统以及分离机构等关键环节,在狠抓设计质量的同时,抓元器件可靠性,避免因元器件老化、振动、冲击等力学环境恶劣等原因造成的失效和系统故障;抓接口关系包括物理接口和逻辑关系的匹配和协调;抓容易发生问题的密封圈、点火装置、气液管路的可靠性,铲除重大故障隐患。

    中国航天工程各级领导经常深入研制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办法,抓住典型案例,如“氢脆”和插头接触不良等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思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漏洞,认真总结经验,狠抓机关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提高了大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

    其实,不仅仅是航天企业,可以说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质量。本着“向客户负责、向公司负责”的原则,狠抓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绝不因为上一工序的质量问题影响下一工序的生产。每个人都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将质量管理时时挂心头,确保质量全程受控。

    落实责任追究制,以质量创造价值

    航天产品的质量事关国家地位和形象,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大业,事关航天科技工业和航天应用领域的战略性发展。对于航天产品,“保质量就是保安全、保战斗力、保胜利”,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就是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体现。

    神舟六号飞船研制中,采取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每个人每一次操作,都要有原始工作记录。做到在飞船上,一个小的零件是谁装上去的,一个焊点是谁完成的,当时的检验的尺寸是什么样子,检验的性能指标是什么样子,都能找到人,都有记录可追溯。同时还实行双岗制,一岗人员操作完以后,二岗再进行检查、记录,质量管理人员还要做复核。这样就保证了神舟六号飞船整船600多台设备、十几万个元器件、数百万个焊点工作中,件件完好,点滴不漏。

    各航天企业均将责任落实放在质量管理的重要位置。

    2010年,中国航天四院7414厂党委在全体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重点部位、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实施以“三问”(问责、问效、问廉)为主要形式的责任追究制度。此举旨在加强干部作风能力和工厂惩防体系建设,确保工厂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顺利实现,全面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要求。

    “问责”,指在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党风建设责任制、履行“一岗双责”工作中,对工厂重大决定、决议不认真贯彻落实;对厂党委决定、厂科研生产经营计划、厂年度工作目标以及工厂交办事项等,工作不力,未按时完成,影响工厂全局工作顺利推进;违反“三重一大”决策规定决定重大事项,造成不良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等事项和情形之一的,对其实施问责。

    “问效”,指在科研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中,由于执行工厂规章制度不力,管理控制不到位,影响全局工作或造成严重后果;工作敷衍了事,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影响恶劣;主管工作未做到计划周密、措施得当、常抓勤查,致使工作未落实、不能完成等事项和情形之一的,对其实施问效。

    “问廉”,指在廉洁从业工作中,有违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营管理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以及工厂规章制度等,发生违规违纪行为,造成较大影响;落实、执行党风建设责任制、“三重一大”相关制度规定不力,发生不廉洁行为或违规违纪案件,造成较大影响等事项或情形之一的,对其实施问廉。

    该厂“三问”责任追究,采取批评纠正、经济处罚和组织处理三种方式。三种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

    责任追究制度是一种现代管理制度,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和业绩都要受到监督。组织成员必须落实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言行举止、工作方法和效果负责,并接受来自上级和下级的多种方式的评判。简而言之,它是对组织成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的逻辑基础就是有责任就必须落实,只要是在责任落实范围内出现某种事故,就必须有人来为此承担责任。严格意义上的责任追究制度的前提是拥有清晰的权责,合理配置划分管理责任以及合理的进退制度。

    如何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到组织每一个成员身上呢?主要按下面四个方面去落实:

    1.明确责任。

    首先,在问责过程中要讲究方法。所有管理工作事先多花些时间,研讨设定好考核标准,到时间期限时,就可实施责任追究制度,营销计划目标问责,事事问责,人人问责。没有做到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应该受到处罚,完成好的,应该得到奖赏。

    其次,领导负责等于没有负责人。这是责任追究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不要什么事情都是领导负责,要善于授权和分解压力,要让每个人都有权力,这样才便于你问责,否则就会出现没有权力就不承担责任的问题。

    再次,边缘工作首接负责制。一件事如果还没有界定该哪个部门负责时,谁首先遇到、接触到或者碰到就得负责到底。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与绩效评估结合起来。绩效评估是引导领导者和其他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落实好各项责任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评估的结果,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

    3.责任追究制度的真正落实,还需要加强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评价方法,对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落实责任的情况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才能为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依据。其次,要建立健全的舆论监督。再次,要建立被问责人员的跟踪机制,对于主动承担责任、改进工作的人员要给予提拔。

    按照管理学的原理:成员总是做你要考核、监察的事,而不是你希望他做的事。没有监察力就没有落实,因此,建立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是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最有力保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