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官员谈讲话与演讲艺术-领导者发表演讲的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领导者发表演讲的艺术

    演讲是一种特殊的讲话形式。一次精彩的演讲,往往是主题鲜明,思想创新,表达生动,打动人心。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总是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场合,抓住发表演讲的机会,宣传匀己的主张而鼓舞人心,阐明大义而赢得人心,激励大度而感召人心。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领导人都是出色的演讲家。    他们以杰出的风范和犀利的口才,为今天的领导者的演讲,留下了可供学习与借鉴的榜样。

    ###一、领导者演讲需要立意创新

    1.精心准备,周密设计演讲计划

    领导者作为一个演讲者,事先如果不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不明确目标,不搜集材料,那么,这种演讲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对演讲谋篇布局的一个前提要求就是精心准备,周密计划,对演讲全程充分了解。

    怎样对领导者的演讲全盘计划、周密准备呢?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就可以保证演讲成功:

    (1)确定要点

    如果演讲者心目中有了一个可以引起听众反响强烈的明确目标,并且也掌握了有关演讲题目的必备知识,那么,这一步就易如反掌了。应当注意的是,要点必须鲜明,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如果演讲者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就应该寻求听众的支持,而不至于茫然若失,不知所措。这样,你就能够确定所要采取的必要步骤。

    (2)掌握材料

    在明确了演讲的特定目的和为实现这一目的所确定的要点的基础上,就要集中自己所掌握的材料,用以阐明自己的要点。并将那些有助于演讲的真实可信、饶有趣味的每一个事实、数字、对比和例证,分别记在卡片上,这样在最后定稿时,就便于你反复推敲,决定取舍。

    (3)深入发掘

    收集的材料是零碎的、杂乱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就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整理中,不仅可以熟悉、消化材料,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马克思时常翻读他的笔记,并把他所收集的材料加以系统化。对于他的每一种著作,他都收集了大量的准备材料--摘录、提纲、图表以及所有的各种数字、原始材料、目录等--他将整个材料加以整理,并做成有系统的内容提要,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易于选用。高明的演讲者总是以满腔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琢磨、思考、研究,从中发掘出别人所未发现的新意,从而使之具有新的内涵、新的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听到他们未曾听到的内容,得到新的知识、新的启迪。

    (4)拟定提纲

    收集到足够的材料以后,根据所要阐述的要点进行分类,最后拟定出演讲提纲,把提纲中的各论点分开写,每一论点下面又有分论点及其论证材料。在这之后,就可以考虑出一个出色的开头和结尾。不过,拟定提纲时也可以进行预讲。

    (5)进行预讲

    演讲文稿准备好之后,为保证演讲成功,最好提前预讲一下。预讲的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一些人依据提纲反复进行口头表达练习,每次都要变换着措辞,这样做可以记住演讲提纲中的一系列观点。当你多次练习过后并且对于自己的练习感到满意和兴奋时,你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坛了。

    另一些人用录音机把依据提纲做的一遍或几遍演讲练习录下来,再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之后再对形成文字的演讲词删改和润色,并且,反复预讲改定的讲稿,直到它完全变成所要演讲的东西。用这种方法写成的手稿较之一开始就写成书面文字的手稿更容易适合口头表达的风格。

    当然,关键是要首先进行口头练习,然后形成文字,这两者不可本末倒置。

    一般而言,领导者的演讲,无论是指定的还是被邀请的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预讲要尽可能接近实际演讲。如果演讲需要的时间较短,就必须将材料压缩。反之,如果演讲需要的时间较长,就应该增加一些材料。

    2.演讲主题应当鲜明、正确、新颖和深刻主

    题是演讲的灵魂,它决定演讲思想性的强弱,制约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影响到论证方式和艺术调度。它是选题的具体化明朗化。没有明确的主题,演讲就如同没有灵魂的偶像,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会让人不知所闻,不得要领。

    一篇演讲只能有一个主题,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阐述。一般对演讲主题的要求是:鲜明、正确、新颖和深刻。

    鲜明,是指主题要贯穿于全篇,能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的反响;正确,是指其观点见解具有积极意义,能使听众受到教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新颖,是指见解独特,给人以醒目之感,对听众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能激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深刻,是指提出的主张和见解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使听众受到启迪,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在选定角度和发掘深度上下工夫,做到立意深远。

    实践证明,演讲的中心主题是演讲的灵魂,中心明确、主题突出则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演讲者的重要任务。因此,围绕中心、紧扣主题而发挥高超的艺术水平,才是领导者在演讲中自身水平和实力的真正体现。

    领导者的演讲,通常是在会议与活动中进行的。而任何会议和活动都有自己的主题,所以,领导者的演讲必须应紧扣中心内容,突出主题,否则就会跑题,影响演讲效果。

    在领导演讲中,运用哪些方法就能突出演讲的主题呢?

    (1)演讲首先应紧扣会议主题

    任何会议和活动都有自己的主题,领导者在演讲中应紧扣这个主题,否则就会跑题,干扰会议方向。比如关于制度改革会议上,大讲特讲管理文化,不免有点离题,听众也会觉得你思维有问题。如果你能紧扣其主题,并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切入,发表独特、精辟的见解,定会得到听众的称赞。

    (2)精心设计内容,为突出主题服务

    一旦确定了演讲的主题,就要对材料的组织进行斟酌取舍,筛选加工,同时进行结构设计。

    领导者在准备演讲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多样化,须运用各方面的材料。一次主题突出的完美演讲,若只有统计数字,必然枯燥无味。对材料有所选择,加以分析,使用最精彩的例证,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为我所用。同时,演讲者在演讲之前,还要对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何处为主、何处为次、怎样铺垫、怎样承接都了然于胸,精心推敲。这样,在演讲时才能思路清晰,顺理成章;中心突出,铺排严谨;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领导者才能在限定的时间里讲出最多的内容,紧紧抓住听众,使之跟着演讲者的思路往下走,心悦诚服,聚精会神。

    再有一点就是,领导者为突出中心主题而组织演讲材料,安排结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列演讲提纲。列提纲时,应把整个演讲划分成几个部分,所有明确强调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同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并在正文的层次结构安排上服务于主题需要,做到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重点突出,内容连贯。

    (3)准确表达思想观点

    围绕主题演讲,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容易讲出深度、讲出新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听众、打动听众。千万不能单纯为了求新、求奇,选择那些自己还没搞懂的主题,更不能冒充内行,乱说一通。否则,要么不能自圆其说,中途卡壳,讲不下去,草草收场;要么破绽百出,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尤其在一些重要场合,观点表述不明确,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尴尬的境地,影响领导形象。

    (4)要有新意和独到之处

    这一点很重要,衡量演讲效果的好坏,关键是看有没有新意,有没有独到之处。如果老生常谈,把众所周知的事情,津津有味地讲个没完,就没有多少意思,听众也会感到厌烦。因此,在中心明确、主题突出的前提下,演讲内容要力戒雷同,追求新意。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转换角度,提高层次,另辟蹊径。

    3.攻心为上,演讲一定要打动人心

    领导者演讲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听众的反应,听众的反应才是衡量领导者演讲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演讲的主题、形式及内容,首先要考虑听众是否入耳动心,也就是是否愿意听。

    《孙子兵法》上讲:“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是“攻心”才是真正的上策。领导者演讲也要注重心理战术。演讲中的“攻心为上”就是揣度听众的心理,使听众形成心理的内化反应,使之入耳入心。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说服。”他之所以如此自信,就在于他能巧妙地运用演讲中打动人心的策略,将人同自己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使之由仇视变为好感。

    林肯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为了争取反对派地区的民众,以打动人心的语言化仇恨为好感就是一个很好的领导演讲范例。

    南伊里诺伊州的同乡们,肯塔基州的同乡们,密苏里州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想和我为难,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一样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呢?亲爱的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个,我生于肯塔基州,长于南伊里诺伊州,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了解南伊里诺伊州和肯塔基州的人,我也了解密苏里州的人,因为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而你们也应该更清楚地认识我。如果你们真的认识我了,你们就会了解我,知道我不会做对你们不利的事。同乡们,请不要做蠢事,让我们以友好的态度交往。我立志做一个世界上最谦和的人,绝不会损害任何人,也绝不会干涉任何人。

    我现在对你们诚恳要求的,只是请求你们允许我说几句话。你们是勇敢而豪爽的,我想这一点要求,不会遭到拒绝。现在让我们诚恳地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吧……攻心为上技巧的运用,在林肯竞选总统成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他以朴实而富有情感的话语击败了用语华美、口若悬河的对手道格拉斯,赢得了亿万选民的心。原来竭力反对他的那些州的选民,在听了他的竞选论辩后,也为其真情所感动,转而投了他的票。

    这就是打动人心的高超演讲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不仅赚得了人心,而且还为自己的脸上增添了许多光彩。当代领导者,凭借如此出色的演讲,不仅可以满足领导工作的需要,有效地感召、凝聚组织成员,还可以提升自我形象,增强和扩大领导者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领导者的演讲,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被领导者用以动员下属、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特别是在军事行动开始前的组织发动,为将士们在战斗中的添力鼓劲,指挥者总要发表简洁而极富鼓动力的演讲,一语千钧,震撼人心。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时对他的“徒属”

    发表演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而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话虽不多,却打动人心,鼓动性极强。将“徒属”称为“壮士”,使其精神境界升华,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一反传统理论,表示了对“王侯将相”的蔑视和对自己力量的信任。这句斩钉截铁、富有哲理、富于启发的提问,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和激发力。“徒属”们当即“敬受命”,于是揭竿起义,达到了陈胜当众演说动员起义的目的。

    4.演讲的标题要富有吸引力

    演讲题目十分重要,它既与演讲的中心内容有密切关系,往往是演讲主题的“广告词”,同时又与演讲者个人有直接关联,往往是其才华的展示。那么,领导者如何为自己的演讲设计一个突出醒目而富有吸引力的标题呢?

    (1)演讲应有标题

    演讲通常都列有题目。题目的选择和拟定务必要十分讲究。

    首先,题目必须有意义。演讲题目应是大多数人都普遍关心的问题,必须指向听众的兴趣,满足听众的需要。而演讲者的神圣权利,也就是负有言之有理的责任。

    其次,题目要有建设性。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标题要选择那些能给人以希望的、积极向上的、令人振奋鼓舞的文字。而在内容上,也要能带给听众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以引起听众的兴趣,满足其求知欲。

    第三,题目要新奇醒目。演讲的题目应像磁铁一样,听众一听到题目,就立即会被吸引住。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必然会在大量雷同、陈旧、平庸、司空见惯的演讲题目中脱颖而出,受到听众的关注。

    第四,标题要突出主题。选定题目,演讲的主题也就确立了。演讲者的见解、观点、主观意图,都是通过具体材料,围绕着主题思想来表达和体现的。演讲的主题应有针对性,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而不能空对空地泛泛而谈。另外,主题还要有新意,切不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

    第五,富有个性色彩。演讲中的感情激发离不开生活基础,生活本身即是最合适的题材。因此寻找演讲的题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深入自己的生活里,从自己的记忆中去搜寻生命里那些有意义并给你鲜明印象的事情。因为演讲中最为听众欣赏的题目,都富有极强的个人色彩。

    (2)避免不当拟题

    制订演讲标题,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①标题可以以任何语法结构的形式出现。它可以是一个陈述句、一个问题、短语或片断。

    ②不要把论点陈述句和演讲标题混淆起来。论点陈述句是用来组织和构思演讲的陈述句,演讲标题则不是。

    什么才是领导者演讲中恰当的标题呢?一个恰当的标题应当能激起听众对你的演讲内容产生兴趣并使得他们急于洗耳恭听。在某些时候,一个比喻、一句引用语或者与你的演讲相关的一个典故都可以是标题。

    在展示你的聪明或学识时,千万不要选择令你的听众迷惑不解的标题,从而弄巧成拙,让你的听众失去兴趣。同时,标题务必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拖沓或者充斥了晦涩艰深的专业术语和学术名词。你的标题不应该过于繁琐。

    如果你的根本意图是传播信息,那么标题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而且不要累赘;如果你希望表现出说服力,那么标题就要体现观点。例如:“腐败:

    社会的毒瘤”;如果你希望听众体会到情感,那么就把它注入标题中,例如:“谁不想要一个家--高房价的痛楚”。

    (3)学会列题技巧

    以上说的是一些大而泛之的标题拟订方法,下面我们再具体介绍一些切实有效的小技巧:

    ①用一组令人兴奋的词语,如“用机关的服务赢得百姓的拥戴”。

    ②用一首流行词语作标题,如“别让组织的精神被‘格式化’”。

    ③运用类比,如“真相如同玫瑰一样带着刺:区域繁荣的背后”。

    ④疑问句,如“开发经济区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⑤挑衅,如“让形象工程谢幕:权力应为民所用”。

    ⑥结合最近的某件大事,如“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金融安全”。

    5.巧妙地提升与渲染演讲的主题

    演讲应有正确鲜明的主题,演讲的主题最能体现演讲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品位,使演讲具有深刻感人的艺术魅力。然而,表现演讲主题又不能流于空洞的说教、现象的罗列和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正确的做法是在运用典型充分的材料表达演讲主题时,及时对材料的本质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点拨、渲染,激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将听众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使演讲的主题得以升华。

    在演讲实践中,一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技巧来升华演讲的主题:

    (1)由表及里地深化

    有些蕴含着深层意义的事实材料,不经点破,听众也许理解不透演讲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而一旦经过演讲者的揭示与提炼,就如同在沙砾中发掘出闪亮的金子,在贝壳里发现晶莹的珍珠,催人感悟,发人深思。这种由外表行动或客观存在事实的叙述,升华为内在思想或深层含义的表达方法,就是由表及里、深化升华主题的技巧。

    例如,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讲道:

    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一次他外出访友,因未带夜间通行证怕被荷兰巡捕查获,只得花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有,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的地位还不如日本的一个妓女。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

    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对一个典型材料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剖析,揭示出国家贫弱,人民必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升华了演讲的主题,唤起了听众强烈的爱国之心。

    (2)由点及面地扩展

    演讲中的事实材料是灵活多样的,诸如一次亲身经历、一个小故事、一段人物描写,甚至人物的片言只语等等。这些虽是个别的却是很典型的材料,往往就能成为升华演讲主题的“点”。由对“这一个”事实的叙述推及包含“这一类”的全部或部分事实内涵的概括,就是由点及面的扩展演讲主题的技巧。

    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群中。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正是他们,才使得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并使那音量越来越大、那旋律越来越强!

    演讲者以吉鸿昌的爱国行为做基点,然后高屋建瓴,联想到千千万万个爱国者的精神,用“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正是他们”的提示语,通过三层铺排推进,概括出一代代爱国者的崇高情怀,使单一的事例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得到升华。演讲时就能燃起听众爱国的情感之火,产生一定的感召力。

    (3)由此及彼地引申

    在演讲中,有时也可以以某一典型事件或自然现象作为出发点和媒介来加以引申,联系到另一类相关事物和事理,以此来升华演讲的主题。

    这种由此及彼引申、升华主题的技巧,通过形象化的渲染,不仅可以启迪听众的智慧和洞察力,还可以创设充满哲理美的境界和氛围。

    例如,一位在中国某医学院任职的美籍教师对学生演讲时,他先讲了一则小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在海边散步,沙滩上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忽然,他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问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小男孩边扔小鱼边回答:

    “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还有这条……”

    教师讲完了这则小故事,满怀深情地说道:今天,你们在这里开始大学生活。你们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拯救生命。虽然你们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国的人,甚至救不了一个省一个市的人,但是,你们还是可以救一些人的,你们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因为你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你们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你们能够并且一定会做得到的。

    这位美籍教师在演讲中对一个富有哲理意味的小故事进行了由此及彼的引申,形象地阐发了医学院学生应树立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升华了演讲的主题,使演讲具有了一种隽永的感召力。

    (4)由境及情地交融

    在演讲中,对现实生活发生的典型事件进行渲染,创设出一种紧扣题旨的境况,并由此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达到升华演讲主题的效果。

    例如,演讲《我们的后代喝什么》中的一段话:德国的亨格尔小姐与同伴来到神往已久的长江三峡游览。一路上,她俩饱览了长江两岸醉人的风光,也深深领略了“中国人”肆意破坏环境的无情。在中国游客眼中,长江竟然无异于一个天然的废物场,滚滚东流的长江“毫无怨言”

    地包揽了中国游客抛弃的一切:果皮、废纸、饭盒、塑料……作为外国游客,她俩怎么也不忍心这样做,在无法找到垃圾桶的情况下,她俩只好将旅程中的废弃物用塑料袋一一装好,下船前彬彬有礼地请乘务员代为处理。不料,乘务员竞嗤之以鼻,毫不犹豫地把垃圾袋投入长江的怀抱。看到这里,我不由地要问一句:《长江之歌》中描述的“用纯洁的清流浇灌花的国土”和“用巨大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的长江,能够挽起它所养育的人们对它一次次无情摧残的重压吗?

    ……水对我们人类有恩有情,我们决不能作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蠢事,也不能将我们自己酿成的苦酒逼着我们的后代喝下去,更不能做出杀鸡取卵、贻害子孙的傻事。

    在这里演讲者通过外国游客在长江三峡的见闻和遭遇,形象地渲染出国人环保意识差的生活图景,由此抒发感慨,引发议论,达到了由境及情,情景交融,情理相生的效果,很好地升华了演讲的主题。

    (5)由陈及新地点化

    在演讲中,套用仿拟一些过去的材料,并且进行由陈及新的点化,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刻内涵,也是一种较好的升华主题的技巧。

    例如,在弘扬爱国主义的主题演讲比赛上,一位演讲者讲述了盼望我国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内容,最后他是这样升华主题的:

    有一位老知识分子病重期间叮嘱自己的子女:“祖国完成统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句话比陆游的名句又有了新的内涵。它代表着多少老知识分子的心愿,代表着多少中国人的心愿啊!同志们,朋友们,我们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这一天一定能到来!

    在这里,演讲者对陆游名句进行了由陈及新的点化,赋予其更深刻的现实意义,把演讲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

    (6)由抑及扬地反衬

    演讲中的高潮常常是升华主题的关键之处,而恰当地运用由抑及扬的反衬技巧,能使集中于高潮的情与理的表现更有效果,从而使演讲的主题得到升华。

    通常,演讲者逆水行舟,以退为进,先设立一个与结论相反的前提,极力地“抑”,再用否定性结论,为结论的“扬”蓄势,最后才水到渠成地“扬”起来,这样由抑及扬的反衬,把演讲推向了高潮,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如何升华主题是演讲艺术的一种重要技巧。用好这种技巧,领导者不仅可以使演讲掀起一次次波澜跌宕的高潮,而且使演讲的领导者与听众之间形成时起时伏的和谐呼应、感情共振,增强演讲的感召力、鼓动性和艺术魅力。

    6.表述的观点要力求新颖、独特

    观点表述,是演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否则演讲就会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表述观点,并不是简单的生搬套用,而应具有新意,新颖独特。

    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领导者在演讲中只有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水平和实力。

    观点是演讲的灵魂,“喜新厌旧”是听众的普遍心理,因而追求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者的重要任务。创新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就能在演讲实践中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从而使领导者的演讲更为听众所喜闻乐见。

    (1)老话新说

    同一个正确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说法是听众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讲者一味地照本宣科,老话连篇,就会使听众兴味索然。在市场经济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种商品,换上新的包装之后,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能激起顾客更强的购买欲望。同样,在演讲中,把老观点巧妙地“包装”一下,也是观点出新的常用方法。

    柳传志曾在某次演讲中说:培养人的首先方式是“缝鞋垫”。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意思是说培养人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

    演讲者用一个通俗而新颖的比喻给老观点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内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

    (2)借老说新

    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如民谣、俗语、谚语等等,但它们为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演讲者能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并加以“改装”,赋予它新的内涵,就能为我们在演讲中进行观点创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而对于听众来说,则会使他们感到似曾相识但又侧重不同,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

    一位演讲者曾在演讲中说:“对待事业,要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要栽;对待名利,要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心。”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演讲者借用它,稍作改装,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听众的热情肯定。

    (3)破旧立新

    顾名思义,演讲中的破旧立新,提出与旧观点相反或相对的新观点。就是在否定、破除旧的观点之后,虽然破旧立新的难度和风险较大,但只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收到语出惊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一位演讲者在《我们不愿做睡狮》的演讲中说:有人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就这样我们被人家当了100年睡狮,我们也把自己当睡狮自我陶醉了100年。狮子是百兽之王,但一头酣睡的狮子能称得上是百兽之王吗?一只睡而不醒的狮子,一个名义上的百兽之王,并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如果我们为这样一个预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于“人家说我们祖上也曾风光过”一样,真是脆弱而又可怜。我们不要伟大的预言,我们只要强大的实力,我们不要做睡狮,只要我们觉醒着,前进着,就比睡着强。

    这一演讲,鲜明地提出“我们不愿做睡狮”的观点,犹如当头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奋发。

    (4)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事物是辩证的,问题也是多面的,但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的影响,我们在表达某一观点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讲其一,不讲其二。当然,坚持和强调“这一方面”是应该的,因为它也是正确的公认的观点,但如果我们顾此而失“彼”,就会妨碍认识的深入和工作的改进,因为随着事物的发展,坚持和强调“另一方面”的意义也非常重要。如果演讲者能由此及彼,即在不否认现有观点的前提下,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另一方面”并适当加以强调,就能达到演讲观点深、新并举的目的。

    某组织的负责人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出一个重要的新观点“要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他说:生活上工作上的艰苦奋斗,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就越来越淡化了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其突出表现就是身勤脑懒,整天东跑西颠,显得忙忙碌碌,可一旦遇到费及脑筋的事,却不肯或不善于下一番工夫去深入思索,因而这些人,跑得再勤,也跑不出多少所以然来。

    ###二、领导者演讲要善于谋局布篇

    1.演讲的开头需要巧妙设计

    演讲的开头,在通篇演讲中处于领先的特殊位置,在演讲者和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思想情感的桥梁,为演讲的成功开辟道路。

    领导者演讲时出手不凡的开头,能唤起听众的兴趣和求知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听众的兴头,使听众非听下去不可。好的开头,能为全篇演讲定下基调--是庄重严肃,还是喜庆欢快,抑或诙谐幽默,往往一开始就给人以清晰的印象。精巧的开头,能够画龙点睛,勾勒提要。能自然顺畅地引领下文,把听众带进声情并茂的演讲情景中去,造成有利于接受演讲观点的心理定势。然而,要做到开头出语新奇,语惊四座,并非一朝可得。演讲者,在开头时若是出言陋俗,陈词滥调,或者堆砌词藻,言不及义,甚至不切题旨,那么这场演讲的效果一定十分糟糕。

    演讲开场要想三言两语抓住听众的心,并非易事。如果在演讲的开始听众对你的话就不感兴趣,那么后面再精彩的言论也将黯然失色。因此,只有匠心独运的开场辞,以其新颖、奇趣、敏慧之美,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场上气氛,在瞬间吸引听众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搭梯架桥。

    演讲词开头应该短小精巧,新颖诱人。对领导者来说,巧妙设计演讲的开头,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1)栩栩如生的开头,吸引听众的注意

    鲁迅先生在《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开篇有这样几句话:

    “我对于文学颇怀疑……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能杀人,受压迫的人开口讲几句,就要被杀;所以文学是不中用的。鹰捕雀,不声不响者为鹰,吱吱而鸣者为雀;猫捕鼠,不声不响者为猫,吱吱而叫者为鼠;结果,还是开口的被不开口的吃掉。……所以我对于文学颇怀疑。我没有学过陆军,手中没有枪,虽然我从前学过一点海军,我手中只有一支笔,才有今天的题目。”

    人们对于像这样的演说或文章,一定如同看活动电影一样的注意,并想进一步知道演讲者下面终究要告诉人们什么。

    (2)奇论妙语,收到石破天惊的功效

    领导者倘若在演讲一开场就用别人意想不到的话来引出主题,造成“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的艺术效果,会立即震撼听众,使他们急不可耐地听下去,这样就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一次培训结束的欢送会上,某领导给学员们致词。他一开口就让大家精神集中了下来:“我原来想祝福大家一帆风顺,但仔细一想,这样说不恰当。”“说人生一帆风顺就如同祝某人万寿无疆一样,是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流言。人生漫漫,必然会遭到许多艰难困苦,比如……”最后得出结论:“一帆风不顺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在逆风险浪中拼搏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祝大家奋力拼搏,在坎坷的征程中,用坚实有力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

    这番话语给学员们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

    “一帆风顺”是常见的吉祥祝语,而演讲者却反弹琵琶,从另一角度悟出了人生哲理。该领导演讲的第一句话无异于平地惊雷,又宛若异峰突起,怎能不震撼人心?

    (3)故事开头,引领听众跟随

    用一个故事作为演讲的开头往往比那些抽象而空洞的说理更能激发听众的期待,而如果你能够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开头,更会使听众感到亲切,让他们在无意识之中跟随自己完成整个演讲。演讲者一步一步地把整个故事讲出来,带领听众一起体验自己的旅行。选择故事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要短小,不然成了故事会;要有意味,促人深思;要与演讲内容有关。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母校--西点军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令他眷恋不已,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光。在授勋仪式上,他即席发表演讲,是这样开的头:今天早上,我走出旅馆的时候,看门人问道:“将军,你上哪儿去?”一听说我到西点时,他说:“那可是个好地方,您从前去过吗?”

    这个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叙述也朴实无华,但饱含的感情却是深沉的、丰富的。既说明了西点军校在人们心中非同寻常的地位,从而唤起听众强烈的自豪感,也表达了麦克阿瑟深深的眷恋之情。接着,麦克阿瑟不露痕迹地过渡到“责任--荣誉--国家”这个主题上来,水到渠成,自然妥帖。

    (4)制造悬念,激发听众的兴趣

    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为了激发起听众的强烈兴趣,可以使用制造悬念的手法。在开场白中制造悬念,往往会收到奇效。

    有位教师举办讲座,这时会场秩序比较混乱,学生对讲座不感兴趣,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完后说:“这是一首有名的唐诗,我却认为它有点问题。问题在哪里呢?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就是‘读书与质疑’。”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演讲即将结束时,老师说:“这首诗问题在哪里呢?不合常理。既是月黑之夜,又是严寒冬季,北方哪有大雁?”

    这样首尾呼应,强化演讲内容,令人回味无穷。

    (5)用自嘲开路,以幽默搭桥

    自嘲就是“自我开炮”,用在演讲开场辞里,目的是用诙谐的语言巧妙地自我介绍,这样会使听众倍感亲切,无形中缩短了与听众间的距离。

    在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作家萧军应邀上台,第一句话就是:“我叫萧军,是一个出土文物。”

    这句话包含了多少复杂感情:有辛酸,有无奈,有自豪,有幸福。

    而以自嘲之语表达,形式异常简洁,内蕴尤其丰富!

    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讲者谦逊的修养,而且活跃了场上气氛,沟通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一石三乌,堪称一绝。

    (6)引用名言,冲击听众内心

    名人说过的格言,永远具有引人注意的力量,所以,适当地引用一句名人说过的话,实在是演说最好的开始。

    在演讲中引用名言是利用了人们崇拜名人的心理,而且,名言一般精辟洗练、寓意深刻,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激情,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名言和警句是对生活哲理的概括,一方面反映出人对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对生活的态度。一个没有生活体验的人是无法恰如其分地使用名言和警句的。而那些留下大量名言警句的人,他们所讲的话中语言精美、思想深邃,给人的印象总是深刻的,对人的内心冲击总是很强烈的。

    (7)巧妙借用,瞬间抓住听众

    抗战期间,陈毅率领的新四军在浙江省开化县扎寨修整,当地的抗日组织协会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并请陈毅上台演讲。因为主持人介绍陈毅时称其为“将军”,所以陈毅大步走上讲台以后,接过主持人的话演讲道:“我是陈毅,耳东陈,毅力的毅。刚才主持人称我为将军,实在是不敢当,我现在还不是将军。当然叫我将军也不是不可以,我受全国人民的委托,去‘将’日本的‘军’,一直把他们‘将’死为止。”

    在这里陈毅没有采用任何现成的演讲开头,而是借助主持人的介绍,尽情发挥,幽默而传神,不仅活跃了气氛,抓住了听众,而且鼓舞了±气,激发了他们必胜的信念。

    2.抓住演讲中入题与破题的关键

    演讲的入题、破题是演讲成功与否的关键。通常情况下,领导者在选定一个演讲题目之后,首先应当考虑的便是这个题目如何进行架构,如何尽快将自己对题目的兴趣引发出听众的兴趣,如何以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听众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何以自己对题目的精深理解去启迪听众随着这思路一道共鸣和思索。这些,既关乎演讲的成败,又同演讲的入题、破题紧密相关。在演讲的谋篇布局中,只有抓住了入题与破题的关键,才能取得理想的演讲效果。

    (1)入题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领导者在演讲中,要使听众尽早进入自己规定的主题,就必须重视入题的速度和方式两方面的安排。既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又要有逻辑上的悬念、起伏和跌宕,以收到“文似看山不喜平”之效。欲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要开门见山,以期迅速将听众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去。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演》,起初草稿上是从马克思夫人的逝世说起,进而才进入自己的题目。在客观和冷静的叙述中,难于将听众迅速地引领入规定情境。因此,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在后来的定稿中,他采用单刀直入的入题方法,直接讲马克思“停止了思想”、“永远睡着了”,这样就迅速将听众引入到沉痛和肃然的既定情境之中,比原稿那种缓慢的节奏强多了。

    其次是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听众的关注。

    有一篇叫做《人啊,认识你自己》的演讲,主讲人给自己划定的题目是“人与社会和自身的关系”。可是一开始,演讲者并不直接挑明这个题目,而是先援引恩格斯的话,讲了个“司芬克斯之谜”的引子:“大自然--司芬克斯向每个人和每个时代提出了问题……”;继而话锋一转,问道:“那么人类呢?人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难题呢?”最后他自己答道:

    “人类面对着的有三大难题--人生、社会和人自身。”

    这就是“转折式入题”了,它使自己的入题显得有些跌宕,有些波澜甚至悬念,一点也不平铺直叙,自然能引起听众的关注与兴致了。

    最后,是用强烈的反差、对比来引出自己的题目,以期在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主要指以对比、对照和映衬之类的修辞手法,来引领听众导入自己的话题。

    (2)破题要有破有立,引人入胜

    演讲中,入题并不等于破题,二者的区别在于:入题只是引导进入设定的题目或论点的方式,而破题则是提纲挈领地进入各个论据或阐述的要点之中。破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决定“主干”的发展方向,让听众对演讲初见端倪,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破题要做到明确与奇趣有机的结合,有破有立,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剑走偏锋,亮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自己的思路走。可见,破题是关乎演讲成败的又一重要环节。

    大致说来,巧妙的破题可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①立一个定句并加以强调,来作为破题的“标志字符”或“标志语符”,以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重视。如《论男子汉》的演说中,作者为了论述“男子汉”最突出的特征--勇气,故意使用了“勇”的对立物,即一个“难”字来作为破题的标志字符。

    ②用语义的转折、对立等手法来制造“波澜”,以实现破题的目的,并给人以警醒、新颖的意境和感受。如道格拉斯在《谴责奴隶制的演说》

    中,入题时使用了提问的方式:“为什么今天邀我在这儿发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接下去他没直接指出“废奴”这个主旨,而是聪明地选择了“国庆”,以及与全体美利坚公民欢乐气氛相反的心情的词儿--“凄凉”来破题,一开始就引起了听众的同情。

    ③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破题,以期给听众以随和而亲切、警醒又奇特的感觉。丘吉尔在担任首相时发表的就职演说就用了两处设问来加以论述,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为破题而设立的标志语了。他说:“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管一切代价……也要赢得胜利。”

    当然,破题的方式还有不少,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尽量简约、明确的言语标志符号去吸引听众,以便朝自己拟定的方向去理解、接受自己阐述的内容。

    3.演讲不可冗长,应当简洁精炼

    冗长的演说是最让人倒胃口的。演讲的内容再重要,如果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也容易使听众昏昏欲睡听不下去。领导者演讲一定要简洁而精炼。说话要简洁,语言要精炼,以最清晰简明的语言说明最主要的意思和观点,使听众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的有用的信息。不要以为自己身居高位,人们就一定爱听你的讲话。那种抓不住要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或啰唆重复,枝蔓芜杂,讲了半天也讲不出个所以然的演说,必然误人时光,同时也是不受欢迎的。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演说者技巧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用语不繁,字字珠玑,简练有力,能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唠唠叨叨,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莱特兄弟在成功地驾驭动力飞机飞上蓝天之后,人们在法国的一次欢迎酒会上再三邀请哥哥威尔伯演说,他即兴地说:“据我们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深含哲理的“一句话演说”,博得了与会者长时间的鼓掌。

    高尔基曾说:“简洁的语言中有着最伟大的哲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不喜欢那些穿靴戴帽、庞杂冗长、繁文缛节的空话套话。所以,身为领导者演说要达到简洁、明快.就要千锤百炼,使自己的词汇丰富、思路清晰。如果词语贫乏,表达必词不达意、哕唆干瘪;思维模糊,表达必语无伦次,枉费口舌。

    在演说中,务必学会长话短说,要“筛选”、“过滤”出最精辟、最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的词句,尽可能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4.长短相宜,控制好演讲的时间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同样也是领导者演讲的一条原则。如果没有特别要求和特殊的原因,所有的演讲都应尽量长话短说。

    当然,演讲的长与短,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有内容、有感情,长短都可以。不过,从实际效果看,演讲最好还是短一些为好。特别是本来就没有多少话可说,却仍喋喋不休,这样更会让人生厌。即使演讲的内容很充实,如果太长,也会让听众受不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听一个教士布道,觉得这个教士的演讲很不错,他便准备给教士50元钱。但当教士讲到10分钟时,他便决定只给他10元钱,当教士说了30分钟还没有结束时,他决定只给他1元钱。结果到了一个钟头,教士还没有结束的意思,他不但不想给他钱了,还从他的盘子里取了2元钱走了。

    由此可以看出,演讲如果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必然会让听众生厌。

    所以说,领导者的演讲与其长而让听众生厌,倒不如短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实演讲短一些未必不能把问题说清楚。短,一方面能让听众意犹未尽;另一方面也能表现出演讲者的概括能力。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位演讲者上台后慷慨激昂地说:“我演讲的题目是‘说坚守岗位……’说罢,什么也不再说,便下了台。在听众十分不解、甚至感到有些气愤时,演讲者又走上了台,说:‘如果我在演讲时离开讲台是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在工作时间擅离职守的人难道不应该谴责吗?’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这时,听众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个演讲可谓是短中之最了。听众的掌声说明他的演讲是成功的。

    因为演讲者虽然话不多,但他能借助下台这个行动,来说明自己演讲的内容,虽短,却非常有力。因而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演讲过程,从中可得出一个结论:演讲,一定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短适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5.结尾完美,让听众感到回味无穷

    一篇优秀的演讲词,应是“凤头、猪肚、豹尾”。开头精彩,结尾同样不能马虎。从谋篇布局上分析结尾在演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精彩的结尾,让听众回味无穷。那么领导者从哪些方面注意,就能设计出一个完美的演讲结尾呢?下面介绍的几个技巧可供参考:

    (1)再次强调主题,戛然而止

    这是演讲中最简单而又不失完美的一种结尾方式。当演讲要结束的时候,听众应该能够感觉到。虽然整个演讲的中心主题在演讲者自己的脑海中很清楚,但是为了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是为了给听众留下一个清晰的思路,让自己在演讲中所强调的中心意思和结论再次被突出。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总之”、“最后”、“总而言之”这些非常好的结论性词语给听众以提醒。

    即使是听众忘记了或者因迟到而没有听到他前面的演讲内容,那么根据演讲者结尾时的结论就可以清楚他之前的演讲内容。这样的结论在演讲的时候非常有效,也是领导者演讲的成功所在。

    (2)巧借名言收尾,余音绕梁

    如果演讲者在演讲结束时能找到合适的短句或诗句作为最后的结尾,那是最理想不过的了。

    一位领导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同志们,现在大家都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剧,在这里我只想用保尔的那段名言结束我的演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由于大家都熟悉这段话,所以当他开了头以后,大家都跟着一起朗诵起来。这样的结论含蓄而深沉,优美而有力,不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心迹,而且有“余音绕梁”之效。

    (3)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收场

    演讲的结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你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完美的结论,也完全可以根据场合的需要进行删改,这也是对领导者语言应变能力的考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演讲稿进行删改的领导者,从某种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具备良好语言素质的领导者。

    一位机关负责人在一次演讲的开头就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条地谈了下去。

    当谈完第五个问题的时候,他发现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提高嗓门,一本正经地说:“第六,散会。”听众起初一愣,不久就欢快地鼓起掌来。

    这位领导者能够根据场合的需要,把握住听众的心理,打破正常的演讲内容。这样的结尾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由于符合听众的心理,同时也是最令人难忘的,所以不仅能够引起听众的开怀大笑,甚至可以让他们高兴地站起来为你鼓掌喝彩,一下子拉近了与听众感情上的距离。

    (4)结尾慷慨激昂,刚劲有力

    演讲时的结尾要求是“豹尾”,强健有力,语言的长度适中而富有深意。

    古希腊的德摩西尼发表的《斥腓力辞》结尾就非常经典:“敌人正在对我们铺罗设网、四面合围,而我们却还呆坐着不求应付。同胞们,我们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采取行动?当雅典的航船未覆灭之时,船上的人无论大小都应该动手救亡。一旦巨浪翻上船舷,那就一切都会同归于尽……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那个时候我们也要为自己而战斗。

    辞令的灵魂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

    这个结尾慷慨陈词,极富煽动性,对号召人们拔剑奋起,共同反抗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入侵,起了很好的动员作用。

    ###三、领导者演讲要注意语言技巧

    1.让哲理名言为演讲锦上添花

    为了增强领导者演讲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准确、恰当地引用一些名人格言,不但可使语言生动活泼、言简意赅,而且能增添文采,增强感染力度。

    引用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是一种言简意赅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演讲者在简短的语言里,反映出极为深刻的道理和极为丰富的内容,诱导人们去进一步思索揣摩,给人以较大的启示和教育。

    演讲者廖烈东在《责任》这篇演讲中,有这么一段引述:

    我记得我国有一位学者,曾经对一个美国人说过: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不像你们。我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先辈,更要对得起后人。我们是负着这样一种责任生活的。这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起生活中,许多父母总把生儿育女看做自己的责任,而儿女则把孝敬父母当成责无旁贷的义务。这种古朴的思想,本身就体现出我们民族某种独特的东西,然而,我更多地想到了那些流芳千古的爱国志士,想起屈原遭陷害流放,仍然高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想起杜甫身居茅屋,却在风雨中歌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起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一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他年轻的时候,面对祖国残破的河山,慨然奋起,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种忧国忧民思想的闪光,不正是因为他们自觉地负起了对人生、对社会、对民族的崇高责任吗?……如果说我们民族具有一种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就是责任感!

    一篇精彩的演讲,往往在其中会引述古今中外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这不仅使演讲的语言铿锵有力,典雅和谐,增加和美化演讲的节奏和气势,而且易引起听众共鸣,使得群情激动,精神振奋,备受鼓舞。

    请看一篇《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演讲词,作者肖琳在数百字的短小篇幅中,引用了不少诗家名言,极富文采,其中有这样一段:

    大凡古今成大事的大学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文学之路也可以这样概括。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乃至更长时间的勤学苦练,总有一天我们会到达憧憬已久的美好境界,有那么一天坐在“梦”中位置的将是我们这群年轻人!

    作者把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述治学“三境”的至理名言,引用到演说词中,可谓恰到好处,用得其所,十分精妙。这些精辟的见解和精美的诗词,不仅极好地表达了演讲者自强不息、奋力追求的良好心态,而且使听众耳目一新,引发共鸣,获得极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演讲者大多愿在结尾处为了照应全篇,深化主题,往往精选一些内涵丰富、见解深刻、富有哲理的精美语言,使整个演讲“锦上添花”,增光加彩,且能够给听众以深刻启示和回昧。

    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也往往由于不同的表达而每次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个人的话题是否有哲理,是否能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也与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从生活中提炼具有哲理性的句子,用于领导者的讲演中,有时效果会更好。

    有一篇演讲中这样阐述“严厉惩处不是纠正腐败现象的最好手段”

    的观点时,强调指出:“腐败分子是活生生的人,你消灭了他的肉体,却消灭不了他的灵魂;你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却限制不了他的思想自由;你解除了他的职务,却解除不了他的恶劣影响。”

    这段富有哲理的话,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人人都喜欢,因为它凝练、深刻、上口,给人以美感,令人回味,发人深省。一个人讲话是否具有哲理性,能反映其思想是否深刻和成熟。诗词名句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特定的含义,其正确性是被无数事实证明和后人所公认的。在讲话中适当引用诗词名句,能增强讲话的哲理性。

    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军事家都留下了众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既是前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立身处事、创业建功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已经为人们所公认、富有深刻哲理的励志警句,因而被许多人所喜爱,并作为人生座右铭。这些名言警句都可以直接用在演讲中来论证观点。

    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引用名言警句要准确无误。要尽量引用原文,有很多名言警句都是通过间接材料得到的,引用时要尽量查找原文,防止出错。要全面领会原文原意,不要把意思搞反,否则容易被别人反驳。在引用时要反复核对原文是谁说的,千万不要张冠李戴,同一句话两个名人都说过,那就要看是谁引用谁的,谁最早说的就引用谁的。

    ②引用名言警句要贴切恰当。在引用名言警句时,要根据讲话内容,认真进行挑选,尽量选用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能充分证明论点,最贴切、最恰当的名言警句,不但使所讲内容与引用的哲理警句在精神实质上一致,而且通过引用又能使自己所讲的内容进一步升华。

    ③引用名言警句要适度。讲话中引用名言警句是为了说明问题,不是为了点缀,更不是为了卖弄学问,并非引用越多知识就越丰富。相反,引用繁多却又不能说明问题,一方面会淹没自己的讲话主题,转移听众的注意力,有喧宾夺主之感;另一方面会让听众感到雾里看花,有哗众取宠之嫌。

    2.巧用幽默来烘托演讲气氛

    幽默是集中听众注意力、营造和谐气氛、保持听众稳定情感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它可以将消极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之中。许多成功的领导者,取得演讲成功的手段除了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幽默。可以说,幽默是领导演讲必备的素质之一。恰如其分地使用切题的幽默,可以激发群众的激情,缓解紧张的情绪,使你的演讲达到意想不到的成功效果。

    那么,作为领导者,如何能够巧用幽默,达到烘托演讲氛围的最佳效果呢?

    (1)进行自嘲

    当演讲者面对第一次见面的听众时,在演讲前进行一番自我介绍是必要的,因为听众也会急切地想对演讲者有更多的了解。此时利用自己的幽默感,幽默地介绍自己,很容易打破沉闷的局面,迅速地吸引听众,集中听众的注意力,为演讲的顺利进行营造出良好的气氛。

    恰当的自嘲,能够让听众感觉你很亲切,拉近你与听众的距离,让听众更加喜欢你。

    (2)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幽默化

    很多领导者往往觉得幽默就是逗人乐,以讲笑话强化演讲效果,往往用听来的笑话吸引听众,谁知弄巧成拙,反而搞得自己很紧张被动。

    其实领导者完全可以将自己所经历的故事,用幽默的话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最有效,往往也最切题。

    领导者的经历肯定很丰富,不要只是死板地讲述,根据演讲场合的需要,风趣幽默地讲出来,会给你的演讲增光添彩不少。

    (3)随机应变以幽默化解尴尬

    随机应变的幽默能有效地打破僵局,缓解紧张的氛围,营造友好的场面,有利于促进演讲过程中的思想交流。

    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加拿大时,在一座城市发表演讲,就在演讲的过程中,有一群举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时打断他的演说,明显地表现出反关情绪。里根是作为客人到加拿大访问的,加拿大的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对这种无理的举动感到非常尴尬。面对这种困境,里根反而面带笑容地对他说:“这种情况在美国经常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可能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听到这话,尴尬的特鲁多禁不住笑了。

    里根的一番幽默很是符合当时的情况,不仅解除了东道主的尴尬,而且稳定了听众的情绪,展示了自己的机智与风度。

    只有把握住演讲的主题以及现场的氛围,才能够让自己的幽默在演讲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增强领导者演讲的表现力,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

    (4)诙谐的语言使人产生联想

    诙谐的语言可以使听众产生联想,从而造成幽默的情趣。周恩来在《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的演讲中,有这样的一段开头语:

    “这是个别开生面的会,只请了年满60岁的政协委员参加。陈毅、彭真两位副主席例外,他们是‘候补老人’。我也只有到今年才敢召开这个会,因为今年刚过60岁。陈毅同志喜欢用《秋江》里的一句话,说过了60岁又是一个新花甲。老道理新讲,很好。”

    这一段开头语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使与会者感到亲切,又点出了讲话的主题。这风趣幽默的谈吐,使与会者顿时活跃起来。

    (5)用借代造成幽默感

    借代是不出现本体而出现借体的一种修辞方法。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讲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时说:

    “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有人建议,对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养前途,可以设法收一批回来,这个意思是好的。‘四人帮’创造了一个名词叫‘臭老九’。‘老九’并不坏,《智取威虎山》

    里的‘老九’杨子荣是好人嘛!错就错在那个‘臭’字上。毛泽东同志说,‘老九’不能走。这就对了,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

    这里的“老九”就是借代,代表知识分子。这里又借用了“‘老九’

    不能走”这句话,在使人产生幽默感的同时,巧妙而准确地表达了中心观点。

    总之,善用风趣幽默是领导口才的表现,它不仅能很好地阐述演讲内容,而且也能使听众产生亲和力,使演讲效果达到最佳。

    3.善用修辞手法增强演讲感染力

    在领导者的演讲中,修辞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工具。在每次演讲中,干巴巴的描述若换成形象生动的比喻,枯燥的句子若变为气势恢弘的排比,苍白的感情若运用强烈的反问,就会充分体现出演讲的语言美、情感美,使演讲更生动、更有趣、更形象、更鲜明、更感人,使听众如沐春风,更好地领悟演讲的主题。

    中文的修辞有比喻、对偶、排比、夸张、反复、设问、反诘、层递、回环、借代等十多种。在这里,我们介绍在演讲中常见的几种。

    (1)巧用比喻

    200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母校乔治敦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告诫他所在的民主党的党员,针对共和党在即将举行的美国中期大选中发动的进攻中,要求不要羞于反击。克林顿是这样说的:“政治就像是那些有身体接触性的体育运动,你不能因为受到攻击而发出抱怨,就像姚明打篮球时不应该抱怨被对手犯规一样。”

    将政治对抗比喻成体育运动,而反击要像姚明打篮球时一样。克林顿的这个比喻非常有趣,同时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的主张。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可以说,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领导干部在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做到准确而又新鲜。

    (2)善用排比

    在演讲中运用排比,容易给人以出口成章的感觉。特别是在即兴演讲中,要是能巧妙地设置几个排比,更是令听众折服。所谓排比,就是用句法结构相同的段落、句子或词组,把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借以突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很多时候,排比的段落或句子是以一种递进的方式排列,营造出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同时朗朗上口,富有乐感。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其中就多次运用排比句,给人以震撼。作者在回顾了100年前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后,连用三个“100年后的今天”起头的句子表明“黑人仍无自由可言”:在提出这次黑人运动的目的后,又连用三个“现在是”起头的句子阐明现在是实现“自由和正义”的时刻。在演讲即将结束时,演讲者激情满怀地倾诉道:“我仍然有个梦想”,紧接着连用四个段落,每段都用“我梦想着”起头构成一组排比段,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令人神往,令人振奋。

    (3)运用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领导干部在演讲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能使主题形象突出,能较全面地表现演讲者的观点,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常用的如正义与邪恶,英勇与怯懦,伟大与渺小等等。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4)巧于层递

    在一些著名演讲词中,经常可以见到一种先略后详的句式,即对一种意思分层表达,先略叙主干,接着再用详述进行内容的补充强调,使语意由浅入深,而使音律和节奏形成一种由简到繁、由弱到强的层递美。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词》中这样说:“他全部的书稿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

    丘吉尔在《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中这样说:“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

    以上的词语,前面的是简单叙述,意思单薄,语词一般。作为后补部分的详述,内容充实详尽,语气强烈。听众如同听到了“踢踏舞”的节奏,耳膜得到了美的享受,心也随着激荡起来。

    (5)精于反问

    反问不是疑问,反问时的答案其实是呼之若出。既然没有疑问,为什么还要反“问”呢?演讲中使用反问可以发人深省、加强语气。

    美国著名人权领导人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纽约州国庆节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我们需要灼热的烙铁》,也大量运用反问来增加语言的力度。如:“我还要为奴隶制度是不正当的进行辩证吗?对于共和党人,这难道还是问题吗?难道还要通过逻辑和论证的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难道这个问题还要作为极难解决的问题,而不得不运用令人怀疑且艰涩难懂的正义原则来解决吗?”

    用反问还可以有效地掀起演讲高潮。演讲高潮是演讲者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常常表现为高亢的语调和强烈的语势。因此,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连用,这样可以很好地掀起演讲高潮。

    (6)妙用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或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深思。比拟具有深刻、形象和幽默诙谐的特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剧效果,把精彩的论述与模形拟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既能给人理性上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以上所介绍的各种修辞手法常常不是在演讲中孤立地出现,很多时候是同时联用的。这种多种手法并用的修辞,使演讲者所表达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如晴天霹雳,令人震撼。古往今来,许多大人物运用此法在演讲中取得了非凡的效果。演讲稿既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对语言艺术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讲究修辞是一篇成功演讲稿的必然要求。

    4.活灵活现地运用有关数据

    单纯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是枯燥无味的,但有经验的演讲者却知道,由数字构成的许多数据却自有一种非凡的力量。领导者如果能在演讲中巧妙地加入各种有说服力的数据,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具有说服力的实际效果。

    1972年,来自纽约的一位女国会议员贝拉?伯朱格进行了一次演讲,呼吁在政治生活中给予妇女平等地位。她说:

    “几个星期前,我在国会倾听总统对全国发表讲话。在我周围落座的700多人。我听到总统在说:‘这里云集了美国政府的全体成员,有众议员、参议员,还有最高法院成员和内阁成员。’我环顾四周,在700多名政府要员中只有17人是女的;在435名众议员中只有11个是女的;100名参议员中只有一个女的;内阁成员中没有女的;最高法院中也没有女的。”

    她用不着多说了,因为无论说多少话,也比不上这几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无论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在这几个确凿的数字面前,都不得不承认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性别歧视。

    对比性数字比无对比地罗列数字,显然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更好的说服效果。在领导者的演说言辞中应善于将有关数字对比着表述出来。

    为了说明美国电视中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节目之多,有人指出:

    “调查表明,从1年级到12年级的青少年学生,大约有1万多个小时是在听摇摆音乐中度过的,这比他们在校12年度过的全部时间只少500个小时。有人做了一次普查,平均每个观众一年里在电视节目中可看到90个表现性行为的镜头,暴力场面更多。一般高中生到毕业时,观看电视22000小时,相当于他们在课堂时间的两倍,在这22000小时中,可看到18000起谋杀……”

    这样对比性地运用数字是十分成功的,使人深切感到青少年学生受毒害之剧烈。

    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了全国内战,派了170余万人进攻解放区,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当时,我方有不少人对这场斗争的前景发生了怀疑。这时候毛泽东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蒋介石共出动了218个旅,约占蒋军正规军的900-/0,再也没有太多的兵力可供抽调了。我军在一月至十月间就歼灭了蒋军24个旅。按这个速度计算,当我军歼灭第三个24个旅时,敌我力量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不出一年时间,就可以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可见,恰当的引用数据不仅能够使演讲形象生动,而且能够大大增强演讲本身的说服力。在人们的意识中,富含精确的统计数字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定量的说明比定性的描述更具可信性。演讲者应当抓住听众的此种心理,恰当地引用精确的数据来增强事实的可信度。

    数字本身就是理性的,再无知的人、倔犟的人、狡辩的人,在数据充分的事实面前也只能低头。

    在演讲中运用数据时,领导者应该尽量给数字注入生命与活力,让其不那么僵硬。

    我们常见一些领导者在讲话中常喜欢用的诸如“艰难”、    “挑战”、“奋起”、“自强”、“展望”之类的空话,而真实的数据要比这些空话实在得多。既有条理,又有内容,一目了然。

    5.善用音调语气,做到抑扬顿挫

    语气音调的适用,是演讲成功的一个秘诀。由于人们说话语气的转变调节,直接受说话人精神和情绪状态的影响,其声音状态会影响听众的精神和情绪。只有将自己投注到演讲中,集中全副精力,才能对听众造成心理与感情的>中击。

    所以,一个成功的演说家要使自己的演讲对听众造成心理与感情上的冲击,就必须通过不断变化自己的发声方式与音调语气,以使表达更为生动、强劲,富于弹性。

    如何强调语气,并没有一定的规定,须根据个人条件和实际情况而定。

    下面几种运用语气的演讲技巧,可能对领导者的演说讲话有所帮助。

    (1)强调要点加重语气

    在日常谈话中,我们只对重要的字加强语气.对其他字则匆匆跳过去。对整个句子也是这么处理,好让一些重要的字眼突出出来。

    (2)高低变化改变声调

    我们与人交谈时,声音从高到低,然后又从低到高地重复下去一直不停,且永远像大海的表面那样起伏不定。这种声调的起伏变化,让人听起来很愉快。

    (3)在要点前后要停顿一下

    当演讲中说到要点时,如果演讲者希望听众在脑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时,突然的停顿与沉默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做,使得每个人提高注意力而警觉起来,注意倾听对方下一句说些什么。

    应该在什么地方使讲话或演讲停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视其意义、气氛及感觉来决定。今天,你演说时在某一个地方停顿,明天,你再作相同的演说时,可能就要在另一个地方停顿了。

    总之,在演讲中应该如何运用好语气,使声音高或低,使语速快或慢,在什么地方停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演讲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视个人需要、现场气氛及自我感觉来决定。

    ###四、演讲中要巧用表情与肢体语言

    1.演讲需要十分注重“演”的艺术演说是“演”与“说”的结合。它虽不同于演戏,也绝不雷同于一般的说话。确切地说,它是以说教论理为主体,以眼、手、身、音、服饰的适度扮演为辅助的活动。因此,在领导者的演说中,其中的“演艺”即表演艺术,不可不知,不可不会。要想演说精彩动人,讲究演说中“演”的技巧也十分重要。

    (1)讲究仪表与风度

    领导者作为演说者,给听众的第一印象不是开场白,而是仪表。庄重、洒脱的仪表是演说成功的开始。孙中山先生说:“身登演说台,其所姿态”应该是“衣着整洁、举止大方,还没开口即使全场有肃穆恭敬之心”。

    仪表风度是演说者内心世界、精神风貌、文化教养、审美情趣等诸因素的综合表现。应该说,仪表风度是演说者最基本的态势语言。它是与观众、听众沟通的第一步。有了好的仪表风度,就有了好的“台缘”。有了好的“台缘”,就容易有比较好的合作,从而容易产生良好的效果。

    (2)手势、眼神与表情的配合

    风度是演说者外在形象的综合反映。它具体还体现在演说者的手势、眼神、表情上。演说与谈话相比,更加注重手势、眼神、表情的运用。人们常把演说中的手势、眼神、表情等称为“体语”。使用适当的体语来配合语言,可以使演说表达更明确,感染力更强。陶行知先生说:“演说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技精矣。”

    优秀的演说家,无一不是善于利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高尔基在描述列宁演说时的情形时写到:“他的身材又矮又壮,体格结实,长着苏格拉底式的前额和一双洞察万物的眼睛,时而作出一种奇怪而且滑稽的姿势--头向后仰,又偏到肩上,手指插到腋下的背心里面。这个姿势有一种亲切而又可笑的表情,一种像打了胜仗的公鸡似的表情,而且在这一瞬间,他全身闪耀着快乐的光芒。”列宁在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就曾在群众集会上发表过200多次的演说,每次演说,听众都听得如醉如痴,沉浸在他的语言和动作所造成的强烈气氛之中。

    (3)声调与声速合适

    声调与声速也是演讲者“演艺”的重要内容。优秀的话剧演员,无一不讲求说台词的声调与声速的艺术。

    演说的时候,注意声速也很重要。根据情节的需要,声音还应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在需要强调的地方,可以把声音提高,慷慨激昂,生龙活虎;在需要平心静气地说服听众的地方,可以把声音稍稍放低。如此高低有致,快慢自如,柔和自在,才会增强演说的活力

    2.让面部表情丰富而真诚

    演讲时,演讲人的面部表情是很重要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演讲是一种信息表达。面部表情,是通过面部肌肉运动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过程。

    我国演讲理论家邵守义说过:“脸部是心灵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展以及脸面的纹络所组成的。它以最灵敏的特点,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如高兴、悲哀、痛苦、畏惧、愤怒、失望、忧虑、烦恼、报复、疑惑等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反映出来。”

    面部表情的语言艺术,主要靠眼、眉、口、鼻四部分来表现。这四者协同行动,共同表演,形成一个整合形象。

    在演讲时,脸上的表情要紧扣你演讲词中的情绪。通常来说,面部表情的变化首先显示了你内心的想法。相比那句已经被用滥的老生常谈“但更为严重的是……”用一副忧心忡忡的皱眉蹙额样取代原本欢欣愉快的面容是一种更为高明的过渡。

    因此,领导者必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以轻松友好的面孔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时而含笑,时而微笑,时而表现出深沉。喜怒哀乐要同内容一致起来,同观众或听众的情绪融洽起来,从而为成功的演讲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而众多的表情中,应该以微笑作为基础。

    在演讲中如何运用面部表情中的微笑呢?

    ①上台与下台时应微笑。这样可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把良好的形象众心中。

    ② 表达赞美、歌颂等感情色彩时应微笑。要博得别人微笑,自己首先要微笑。

    ③面对听众提问时送上一缕微笑是无声的赞美与鼓励。

    ④肯定或否定听众的一些言行时,可以配合着点头或摇头,脸挂微笑。

    ⑤面对喧闹的听众,演讲者可略停顿,同时脸挂微笑是一种含蓄的批评与指责。

    ⑥表达悲痛、思考、痛苦、愤怒、失望、讨厌、懊悔、批评、争论等负面情绪时不能微笑。

    总之,面部表情是人的最准确的、最微妙的“晴雨表”.。演讲人的面部表情贵在四个字:自然,真挚。微笑是演讲中最常见的一种脸部表情,是演讲者自信的标志、礼貌的象征、涵养的外化、情感的体现。在演讲中运用温和的表情,可以建立融洽的演讲气氛,消除听众的抵触情绪,可激发听众感情,促使听众仔细聆听。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西安,与张、杨商定联蒋抗日大计。其时“杀蒋”的呼声很高,尤其是东北军的中下级军官,很多都不理解,甚至扬言要以血溅蒋,报仇雪恨。周恩来受邀前往王曲军官训练团,一来到学校门口,就见到全副武装的军官,一个个怒目而视,摆出一副吵架争辩的架势。周恩来礼貌地同大家打了招呼,大步走上讲台。他在台上面带微笑地说:“我今天来贵校是要听听诸位意见的,希望大家不要拘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都是爱国军人。”台下顿时吵吵嚷嚷,纷纷列举蒋介石的罪行。周恩来见大家稍稍平静后,话锋一转:“要杀,还有什么困难,一句话就行了。”众军官都被镇住了。接着周恩来把联蒋抗日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必要性一一向军官们作了解释。演讲的最后,军官们由衷地高呼“赞成中共的主张”、“拥护张、杨的决定”等口号。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面对血气方刚的军官,周恩来始终镇静自若,面带微笑。他没有因为军官们的不理解而烦躁不安,更没有怒气冲冲,而是保持了他那外交家的风采,对军官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那镇定自若的表情,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使一群怒气冲冲的年轻军官平静下来,并申明大义,开导他们。试想,如果周恩来面部露出不耐烦、急躁的意思,恐怕会成为导火线,引发出军官们更大的不满,甚至作出更加过激的事情。

    演讲者还可以从听众对自己的演讲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了解到听众对演讲是否感兴趣,据此适当地对演讲的内容作一些结构上的调整,对内容的详略也可略作变动,灵活掌握以达到更好的演讲效果。

    3.巧妙地利用眼神来表情达意

    人的身体各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协调运用各部分器官往往能达到奇妙的效果。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眼睛能反映人的心理,表达人的感情。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也曾对眼睛的传神功能作过描述。他说:“眼睛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连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由艺术化为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自由的心灵。”由此可见,眼睛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之大。

    领导者眼神运用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效果。领导者在演讲中,必须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以创造出演讲的良好的表达效果。

    那么,在演讲中,究竟应如何运用眼神呢?有以下几个关键要领:

    (1)眼神运用须准确表达情感

    领导者的眼睛要随着自己的情绪和演讲内容的发展时而目光炯炯,时而目光沉郁。如果领导者始终总是一种无动于衷的眼神,就会给听众一种麻木、呆滞的感觉,不仅引不起听众的注意,而且有碍思想情感的表达。

    领导者的眼神变化要与自己的思想情绪的变化、演讲内容的发展相和谐,使听众从灵活多变、惟妙惟肖的眼神中,深切领悟到演讲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从而达到交流情感、传播信息的目的。

    (2)注意眼神的方向

    在演讲中,领导者要注意将目光注视方向的同一性和观察方位的多样性结合起来。眼神的方向,是指在演讲中,领导者应该始终保持视线的目标在正前方,炯炯有神地正视着听众,这不仅是让听众感到“他是在向我进行演讲”,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力和共鸣,而且也可以不断地观察到听众的反应和情绪。相反,如果领导者或仰视天棚,或俯视地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躲避听众的目光,那么不仅无法与听众心心相通,交流情感,而且也显得不庄重,不礼貌。显然,这些注视方向没有同一性的目光是领导者在演讲中应当忌讳的。唯有自然、活泼、得体的眼神,才是其演讲语言表达的得力助手。

    (3)眼神变化要有目的性

    领导者在演讲中,要准确恰当地运用眼神,还应做到眼神的变化要有一定的目的和情感依据。没有目的的眼神变化是故弄玄虚,会使听众感到厌恶。不要特意去瞪眼,不要故意地去半闭双眼,更不要挤眉弄眼。同时要注意眼神在变化之后,就须恢复常态,否则,就会由于眼神运用与演讲内容脱节而造成形不达意的后果。

    (4)眼神要与听众进行视线接触

    直视他人的脸意味着坦率和兴趣,而目光游移或者躲躲闪闪则被解释为心怀鬼胎或者狡猾诡诈。

    在演讲时,你不要向窗外看。如果你向窗外看,那么你的听众也会跟着看。对于看屋顶、墙壁或者地板也是一样的。听众们会跟着台上的人的目光看,而你就是站在台上的人。看着听众,他们也会看着你。在任何演讲甚至是手拿演讲稿的演讲中,你应当将85%的时间用于进行视线接触,只有在朗读技术性资料或者简单地参考一下你的笔记时,你的视线才应该不在听众席上。最重要的是,在你的开场白和总结陈述以及列举最为雄辩有力的观点和最为关键的论据时,要确保和听众保持视线接触。此外,与听众进行目光交流,还可以让你及时得到现场信息反馈,以便对自己的演讲作相应的调整。

    爱默生讲:“当眼神说一件事而舌头说另一件事时,有经验的人往往会相信第一种语言。”领导者站在台上,光线与目光聚集在他身上,如果他不能用眼神与听众发生互动,听众会很快对他和他的演讲失去兴趣。

    4.注意手势的正确运用

    有一位沟通大师这样说:“如果你在演讲时不知道如何运用双手,那么捂住嘴巴是你的手最需要做的。”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演讲者不懂得运用手势,那么就不要去演讲。演讲中不善于运用手势的人很多,大师说这样的狠话,只是用重锤敲响鼓,希望演讲者时刻记住这句话而已。

    手势是肢体语言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如果我们留心名人们的说话或演讲,就会发现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话或演讲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丰富而多样的手势。千万别小看这些动作,它对增加说话的精彩和力度,催化讲话的投入和发挥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手势是声音语言很有力的补充甚至替代。宣传家雅罗斯拉夫斯基曾说:“演讲者的手势自然是用来补充说明演讲者的观点、情感与感受的。”因此,手势既可以引起听众注意,又可以把思想、意念和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生动、更形象,从而给听众留下更深刻、更鲜明的印象和记忆。

    一位著名学者指出:“手势语本身就像文字一样,富有表现力,特别是在言语少于思想、三两句话中蕴藏着通篇哲理的时候,尤其是这样。”

    手势在领导者演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列宁演讲时的手势别有风采,他在工人中间演讲时,精神饱满,左手大拇指习惯地插在背心肩口,右手总是在挥动,他的动作恰恰配合了他富有号召力的演说内容,极大地加强了演说的感染力。正如斯大林所赞扬的那样“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也不剩”。

    下列几种手势善加利用,可大大提升演讲者的形象,增加演讲效果。

    (1)指示性手势

    指示性手势,是指领导者在指明对象或发出指示时,所使用的手势。指示性手势,是领导者经常运用的一种动作,我们在很多场合中都能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这种手势。

    看过《列宁在1918》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列宁在演讲时富有感染力的手势。当起义的工人、士兵攻下冬宫之后,列宁快步登上讲台。他面向台下群众,就像大乐队的指挥,身势稍向前倾,右手掌向前果断有力地推出。沸腾的冬宫立刻鸦雀无声,列宁震荡环宇的声音开始传向世界……列宁的这一手势,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多少年来,全世界有很多画家、雕塑家,都对这一形象不断临摹再现,使它永驻人间。人们一看到或想到这一形象,就会对列宁油然而生敬意。

    (2)比拟性手势

    比拟性手势,是指演讲者为使听众对抽象事物有一种具体感、实在感,从而用手表示一些比较复杂的感情和比较抽象的概念。

    例如,演讲者在作报告时,想要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可以紧握拳头;在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时,号召大家要为伟大祖国献出一颗火热的心,可以做双手捧物上奉的姿势;号召大家要压倒一切困难,可以做手掌朝下,用力一压的姿势,等等。

    (3)用手势制造机会

    如果你担心手势的出现不那么自然的话,那么,建议你采用事先准备好的办法,在演讲中加进一些需要做手势的项目,如“一方面……另一方面”;谈论到你将要提及的几点时用手指来数。

    (4)不断地变化手势

    如果你不停地做出同样的手势,你将看起来像是一个机器人。手势的可预见性将会降低听众们的注意力。不要让你的手势陷入某一个固定的模式,要让听众不断地猜,才能让他们目不转睛地看。

    (5)手势与场景适合

    演讲者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小的、亲密的手势变成了大的、正式的手势。举个例子,在鸡尾酒会上,人们做手势是用胳膊的肘部和手部。面对少数的听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在面对很多听众的时候,这样的手势就会显得很小气。如果你在一个很宽敞的地方向一大群听众讲话,那你就需要调整一下你的手势。你必须将它们放开并且夸大。你想要强调重点吗?那么你在做手势的时候,胳膊的运动就应该是从肩膀到手部。

    演讲时的手势多种多样,演讲时,领导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要取得的演讲效果,结合使用不同的演讲手势。

    (6)手势不可乱用

    领导者演讲时要正确运用手势,避免失误。

    ①不可滥用手势。各种各样的手势,如同在舞台上朗读时的种种动作一样,愈少愈有力量。这是因为,同任何作用于人的视觉的东西一样,手势如果被多次反复,便会失去吸引力。

    ②手势必须用得谨慎。因为每个人所特有的具有表现力的手势动作是有限的,不谨慎就会与所有的人一样,失去特性,因而其演讲也就失去了光华。

    ③手势必须用得有道理。手势必须是所阐述的思想、所表达的感情的自然产物,而不是一种出于紧张、神经质的乱动。

    领导者演讲的手势不是随便做出来的,它是领导者内心状态的外部表现,是领导者进入演讲角色后,在对所讲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对所讲内容有深切感受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大概领导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有演讲的感情冲动,而又十分恳切地讲出该讲的话时,自己的态势动作就显得自然得体,并常常由于自己的理智和感情倾注于演讲而忘记自己这时所做的手势动作,虽然未曾受过专门训练,但却做得恰到好处,使人感到真实准确,无可挑剔。

    总之,手势动作能够很好地表情达意,对于领导者的演讲效果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5.善用服饰塑造良好的形象

    演讲艺术是演讲者内在修养、有声语言和外在形象的综合运用。其中的服饰与仪表,会首先作用于人的视觉并给人以印象。初见面时的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人们在第一眼中,首先引起他注意的往往是服装和仪表。领导者在演讲中要给人留有好的形象,首先要注意服装仪表。

    服装和仪表,并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问题,也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表现和反映,良好的形象是外表得体和内涵丰富的统一。

    一个穿着整洁、大方的演讲者,会使听众一眼看去就会觉得舒服,从而容易接受他、喜欢他。

    对演讲中所要求的服饰仪表主要有以下两点要求:

    (1)服饰要讲究配色艺术

    色调是构成服装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红色热烈,橙色兴奋,黄色光明,绿色清新,黑色沉静,蓝色庄重,紫色神秘,白色纯洁。以红色为代表的,能引起人们兴奋、热烈情绪的色彩被称为“积极的色彩”;以蓝色为代表的,能给人以沉着、平静感觉的色彩被称为“消极的色彩”。

    就色彩本身而言,协调的搭配法是同类色相配或近似色相配,这使人看着顺眼、舒适、平和;而大胆、创新的搭配法则是强烈色相配或是对比色相配,使人看上去醒目,与众不同。不同的色彩搭配法,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所以,演讲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需要,来选择适当的色彩与搭配方法。

    (2)服饰要注意款式的选择

    一个善于用服装装饰自己的人,在选择服装时,对款式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它既要适合自己的体型,又要与自己所追求的风格统一起来。要想使衣着具有沉稳、高雅的风度,那么衣服的款式一定要以简洁大方为原则,流畅的线条,简洁的式样配以高级的质料,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衣着是人的外装,口才是人的内涵。合乎场合的语言可以使人在工作上无往不胜。在正式的工作环境中,应选择稳重、文雅的服装。即使平常穿着随意,不修边幅的人,在庄重的社交场合也不应过于随便,那样会使人产生不尊重别人的感觉。相反,在一些轻松愉快的社交场合,或个人的业余文娱活动中,则可选择活泼、鲜艳、式样随意一些的衣服,使人感到富有生活情趣,不拘一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