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官员谈讲话与演讲艺术-领导者会议中的讲话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领导者会议中的讲话艺术

    开会几乎是领导工作中的基本内容。    党政机关召开的各种会议,都少不了领导讲话这一重要环节。领导者的会议讲话,既反映着领导意图,又关系列会议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提升领导者会议讲话的水平,是开好会议、塑造领导形象、做好领导工作的客观要求。

    会议具有人员集中、时间紧凑的特点,提升领导者的讲话艺术,可谈使领导者在会议主持中庄重而话泼,在会议报告中精彩而动人,在会议发言中言简而意明,从而保证会议的圆满举行。

    ###一、领导者主持会议的语言艺术

    1.以精彩的开场白吸引与会者

    一个好的开场白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能起到先入为主、吸引听众的效果。精彩的开场白往往能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听众,增强他们对会议的兴趣。有经验的会议主持者,大都非常注意开场白。尽管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大多是经过反复琢磨,认真推敲,力求一上来就给与会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一般情况下,好的开场白主要有三种方式:

    (1)直接点题

    这种开场白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地把会议的内容、主题讲清楚,给与会者一个明白的意思表示。

    (2)借题发挥

    这种开场白能调动全场的情绪,造成适宜会议进行的气氛,使与会者亢奋起来。

    (3)出口成章

    这种开场白运用富有启示性、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全场人员迅速进入境界,让与会者集中精力听讲。

    领导者主持会议的开场白,要尽量避免那种陈旧死板、千篇一律的格式。而要根据会议的实际,或说内容,或讲形式,或道特点,或提要求,或谈历史上的今天,或讲别处的此时此刻,或幽他一默,总之,要因境制宜、灵活构思、巧妙设计、出语不凡,让与会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你精心设计的“圈套”。

    会议的开场白要陈述的内容,包括会议的主题、目的、意义、议程和开法,其语言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调与表情都要与会议气氛一致。

    2.承上启下,巧妙地使用连接语

    领导者担任会议主持者时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负责搭桥连接、承上启下,把整个会议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机敏的反应、良好的口才、高超的组织概括水平,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任务。

    领导者在主持会议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连接语言,显示着主持人的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有人主持“我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演讲,其中第一位讲了《人与共产党人》,第二位讲《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他在这两篇演讲之间说:“共产党人是人,但又不等于一般的人,共产党人要无私无畏,要经得起风吹浪打,这就离不开艰苦奋斗。下面请听××同志演讲。”

    短短几句话,使两篇演讲很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

    那么,在主持会议过程中,领导者应该怎样运用连接语言,对会议进行连接呢?首先,应对前面的发言或讲话中最精华的东西给予概括和肯定,画龙点睛,做好铺垫;然后根据后面议题的特点,渲染蓄势,呼之欲出,让听众感到贴切自然,顺理成章。当然,由于会议类型不同,语境不一,是否用这样的连接,连接话语长还是短,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生搬硬套。若需用连接语,既可顺带,也可反推;可以借言,也可直说;可以设疑,也可问答。总之,要使其别开生面,恰到好处才行,而不要形成“主持八股”。

    在主持会议过程中,领导者幽默生动的连接语言,对于活跃会议气氛、打破沉默局面,调动与会者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幽默型的领导者主持会议时,会议的气氛一般比较活跃,与会者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缺乏幽默感的领导者主持会议,会议气氛一般比较严肃、沉闷,与会者参与的积极性较差。领导者在主持会议时,适当插入幽默语言,能增强讲话的生动性、趣味性,使与会人员在紧张的会议中获得放松,促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会议任务。

    3.随机择言,灵活应变地驾驭会议

    在会议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大家意见比较集中,而主持人却不能及时总结,提醒大家转入下一个议题;有时大家都沉默无语,出现冷场,拖延时间;有时大家在讨论问题时,有人拖泥带水、翻来覆去,谈不到点子上,偏离主题越扯越远;有时人们围绕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互不服气;等等。这些现象都不利于会议的充分展开,影响会议正常进行。领导者要灵活地驾驭会议、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就必须掌握一些控制和应对的技巧,按照会议有关规则,根据会议进行中不断变化的情况,灵活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随机性问题。任何会议在进行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主持会议的领导者一定要沉着冷静,靠自己的应变能力恰当地加以处理。

    (1)如何应对会议开始的冷场

    冷场,是会议活动中一种常见而又使会议主持者颇感难办的问题。冷场的原因很多,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具体方法有以下四条:一是与会者无思想准备,一时难以发言。特别是事先没有打招呼,临时召开的会议就很容易出现冷场,这时会议主持者可以鼓励大家先谈不成熟意见,在讨论中再补充完善。也可以让大家先做短暂的准备,然后发言。二是与会者对所讨论的议题不理解、不明白而感到无从开头,会议主持者应详细、明确地交代议题,对与会者进行耐心启发。三是会议议题直接涉及与会者多数人的利益,因为有太多顾虑而造成的冷场,会议主持者应先启发与其利益关系不太大的,或者是大家公认比较正直、公道的人发言,然后再逐步深入。只要有人开了头,冷场就会变得热烈。四是会议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一时不易提出明确意见而出现冷场,这时会议主持者可以由浅入深,启发大家开动脑筋,逐步接触问题的实质,也可以选择分析能力强、比较敏锐的同志率先发言,打开突破口再引导大家讨论发言。

    (2)巧妙打破部分人的沉默

    当一部分人在会议上沉默时,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应当思索沉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会议中的沉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顾虑太多或者害羞造成的沉默。对此,主持会议的领导者要寻找机会鼓励这些人发言,表示出对他们的发言很感兴趣,促使他们大胆发言。二是持少数意见者的沉默。当会上多数人同意某种意见,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时,持少数意见的人知道自己的意见已经被孤立,也就不再多讲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应急于表态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应当耐心地、热情地鼓励有异议的人讲出自己的见解,以便进行比较。三是无所谓的沉默。当会议议题与部分人关系不大时,有人会认为议题与自己无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不愿开动脑筋。领导者应采取恰当的方法把他们引导到会议议题上来,促使其思考问题。四是对立的沉默。有的人对会议议题有对立情绪,会出现不予理睬的态度。如果他们的意见确实有必要公开出来,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应主动、热情地引导他们发言,即便是对立的意见也应给予鼓励支持,对此后引起言辞激烈的意见也不要介意。当然,会议中还有一些其他原因的沉默现象。如有的人不吭声可能是表示同意,有的暂时不表态可能是想听听别人的意见后再说,有的人表态肯定,又有新的意见等,这些情况均属正常,不必在意。

    (3)善于控制离题发言

    在会议发言中还经常会出现跑题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冷场恰恰相反,可以算是会议“热烈”得过了火。离题时不可强扭,也不能不扭。强扭会挫伤积极性,不扭就可能开成无效的会议。在讨论中遇到一些发言者不着边际、没完没了、脱离主题时,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出于对发言者的尊重,不好当面直接打断他的话,而应寻找机会作出巧妙的暗示,引其转入正题。可以就其发言中一句贴着议题边缘的话,顺势向着议题讨论的方向引导,使发言回到主题上来;可以通过插话去直接引导:也可以对一些与议题关系较密切的问题,表示放到以后再作讨论,婉转地告诉发言人要转到中心议题上来;还可以对一些小事即行表决,快刀斩乱麻,摆脱此类琐事的干扰,使讨论转入正题。

    出现离题发言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闲话式的离题。会议讨论中谈论传闻、轶事及与议题无关的闲话,而且喜欢海阔天空、津津有味地谈论,越扯离议题越远。这种现象通常是因为与会者认为议题与自己无关、不感兴趣而出现的;也有的人认为议题不好发言,而沉湎于题外的话。这时,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应采取措施:一是接过讨论的某句话,顺势巧妙自然地引回到正题上来;二是联系议论的某一层意思,提出新的话题引入到正题中;三是用一句善良的话或风趣的话截住议论而引入正题。另一种是发挥式的离题。发言者为表示自己的才能,或显示自己的见解,自觉或不自觉地讲与议题无关的内容。对这种离题现象的处理也不能简单粗暴,而应尽可能采用不影响情绪和气氛的方式,用礼貌的形式提醒发言者。

    可见,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在控制与会者发言离题情况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冷静的态度处置。千万不可恼火,大发脾气,也不要在有纠纷的细枝末节上妄加评判,以免失去领导权威。

    4.曲直自如,恰当地使用引导语

    会议在研究讨论问题时,出现意见分歧、无谓争辩等现象都是很正常的。要使会议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的,离不开主持会议的领导者的正确引导。这个过程能够充分显示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应变能力、领导艺术。领导者要善于提问,积极引导,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大家进行深入思考。领导者要想正确引导会议继续进行,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倾听

    认真耐心听取别人发言,是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尊重别人的具体体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主持会议的领导者要创造条件让大家讲话,即使是刺耳的话也要让人讲完,不满的牢骚话也要让人发泄,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除非他的发言又偏又长。

    前中共中央常委李瑞环同志就非常注意倾听别人发言,他在听别入发言时,总把食指放在耳边,集中精力倾听每一个细节,倾听其中的每个观点和意见,甚至在对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以后,仍然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2)学会劝说

    在研究工作、讨论问题时,当与会者有不同意见时,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应以理服人,切实拿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改变态度。要摆事实,讲道理,运用大量可靠的事例、数据来说服人。要学会克制,避免同与会人员发生争执,不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不要炫耀自己,不能冲动、发怒,而应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应搁置争议,不可盲目决策。学会归纳和提炼。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都是错的,赞同的意见也不一定都是对的。领导者应善于对各种意见进行比较、鉴别和综合分析,正确集中大家的意见,并从诸多意见中,归纳、提炼出合理的正确的部分,从更高层次上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即使原来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会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从而能够接受你的意见。把握好表态和发言的火候。主持会议的领导者的表态、发言、插话等,是会议进程的调节器,也是影响会议成败的重要因素。有经验的领导者,一般不轻易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在多数人发言意见符合自己的意图之后,或在少数人发言而意见与自己的意图相悖时,才以平静商讨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态度或阐述自己的观点。

    (3)学会插话

    主持会议的领导者要善于插话。精彩恰当的插话,不仅能活跃会议气氛,引起与会者听讲的注意力,还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如果突兀生硬、无关痛痒、不合时宜地插话,那只能是画蛇添足。插话是利用当时的语境,针对发言者表达的内容,在其表达过程中,插入适当的词句,表示赞同、附和或反对,起补充、调节作用,达到调节会议氛围、推进会议进程的目的。因此,插话一定要选好“插缝”,把握时机。有的领导者在插话时不大注意选择时机,只是觉得自己有话想说,憋不住,不管该说不该说,一有机会就往外倒。这样不但起不到补充作用,反而会冲击正常的发言,使主讲人不知所云,与会者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插话一定要选准机会,只有到了不补充几句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时候再去插话。插话更要插到点子上,插话插不到点子上,就会引起听众的反感,认为你多此一举。

    (4)兼听则明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主持会议的领导者都非常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在听别人的发言时,总是集中精力倾听每一个细节,倾听其中的每个观点和意见。只有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才能集思广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意见或结论,才能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在引导会议讨论时应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良好的思维能力。在会议上,要善于提问,积极引导,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对问题的看法不仅从质上去认识,而且还能从量上进行分析、界定。引导会议讨论的方法较多是采用发问。另外,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到时集中小组的意见,由代表们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5.紧凑议程,控制会议的节奏

    会议的节奏直接影响到会议效果,因此把握好会议节奏非常重要。

    会前一定要策划好,会议进程的控制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艺术。它需要领导者依照会议规则进行,同时又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随机性问题。

    为此,它又需要领导者掌握一定的控制技巧。

    会议召开之前,领导者须认真研读有关文件材料,了解议题和议程,了解与会者的构成情况及基本意见倾向。要拟定一个会议计划表,对会议议题的难易、议程的前后安排、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要有充分估计。

    把时间安排好,每一项议题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整个会议需要多长时间都要测算好,并有一定的弹性。会议期间要控制好,会议进行中要时刻留心会议的进程,控制好节奏。发现节奏过慢,应想法采取措施调动与会人员的注意力,主动提问,多加启发引导,必要时也可提醒大家抓紧时间,围绕中心议题,发表不同意见,避免重复。如果节奏过快,就要提醒大家沉住气,时间充足,认真思考;也可多提几个细节性的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当然,这不是让你无病呻吟,故意延长时间,拉长会议,而是提高会议质量。

    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在会议期间应避免同其他与会者发生争论,不能在决议形成之前发表倾向于某一方面的意见,更不能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不要炫耀自己,不要以与众不同的姿态和语调讲话,切忌各种语病。批评要有建议性,应尽力避免同其他与会者产生直接冲突。在组织讨论时,应规定讨论与不讨论界限,给每位与会者以平等的发言机会和权利。应善于及时纠正脱离议题的发言倾向,并注意其方式,不能因此而挫伤发言积极性。应善于对各种发言进行比较、鉴别和综合分析,正确集中大家的意见。经常用简明语言说明讨论要点和有关发言人的发言要点。当时机成熟时,应适时终止讨论或辩论,及时确认结论形成决议。一个议题结束后应立即转换议题,以免延误时间或节外生枝。多议题会议的议题安排次序应科学合理,一般情况下,需要大家开动脑筋、集中献计献策的议题应放在会议前半部分时间进行。会议较长时,应安排短暂的休息并掌握好时机。休息不要安排在发言高潮,特别是某一问题或其中的一个方面的讨论尚未结束时。应以各种方法和措施,避免或减少与会者中途退席,特别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应力争不出现中途退席现象。

    可见,在会议召开的全过程中,会议的节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节奏控制不好,会影响会议目的的实现。节奏过慢,势必会延长会议时间,耗费更多的人力、财力;节奏过快,有可能会造成认识肤浅,对议题理解不透、决策草率,没有真正达到会议的目的。因此,领导者一定要控制好会议的节奏。

    6.全面准确,对会议进行精当的总结

    会议总结是会议领导者对会议情况的归纳性陈述,是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对会议的画龙点睛之笔,关系到会议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会议能否开得圆满成功。会议总结看似简单,但领导者要做好它,也并非易事。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做会议总结发言,应尊重事实,一分为二。既充分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之处,尤其要对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予以强调。

    领导者作会议总结,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议总结的方式

    领导者有效地进行会议总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①穿珠式总结。与会人员的发言中,不乏闪光之处,但由于各人掌握的情况或认识水平的局限性,这些思想火花只是些“零珠碎玉”。会议领导者应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发展联系的观点,把这些“零珠碎玉”穿起来,形成有价值的会议总结。

    ②归纳式总结。与会人员列举了许多互有联系的事实,但对这些事实仅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会议领导者应运用归纳求证法,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③升华式总结。与会人员都表述了自己的见解,但表述得都不够完善和深刻,这就需要会议领导者对众人的思想加以升华,将所有与会人员心中所想的内容表达出来,使众人的认识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④评论式总结。这种方式一般用于策略性研究会议上。在与会人员充分地献计献策后,会议领导者要对这些意见作出评论,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当然领导者在评论方案时要有分析,表态应注意方式,不要伤害与会人员的自尊心。

    ⑤拍板式总结。当领导者做决策的各项客观因素,大家的态度已经明了时,领导者就应及时拍板定案,不可犹豫不决,丧失良机,不然就会给工作带来更大的损失。

    (2)常见的会议总结方法

    会议领导者作总结,应根据不同的会议种类,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①解决问题会议总结法。每一个问题讨论完毕,会议领导者都要做一次归纳,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全部问题讨论完毕,会议领导者再做简要的会议总结,归纳一下会议的成绩与不足,强调一下有关问题。如果需要将会议决议内容形成一个文件或会议纪要,则当场交由承办人落实。如果需要举行下次会议,则同大家商定下次会议的开法与时间。这类会议总结中,除了对会议的整体情况进行回顾和概述外,如果会议中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时,在会议总结中也可以一并向与会人员交代清楚。

    ②决策性研究会议总结法。这类会议在作最后总结时,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充分肯定会议取得的成效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增强会议的积极气氛,也有利于今后这类会议的召开。二是一定要把所有有价值的意见尽可能不遗漏地综合起来,给予肯定,即使完全未被采纳的意见,也应肯定它的价值,或表示在其他场合可供参考。三是一般不要“封口”,永远不要把某些意见说得十全十美,给予全面肯定,而对另外一些意见给予全面否定,因为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同时,主持会议的领导者应明确表示,希望大家散会后还要继续思考、积极探索,欢迎并随时准备倾听大家的新意见,等等。总结这类会议最忌讳的是,与会者发表了十条意见,会议领导者在最后作总结时,却发表了一通早已想好的,与众多意见相悖的意见。这样,大家就会视其为自视高明,刚愎自用,久而久之,便会降低大家参加这类会议的兴趣。

    ③全体工作人员会议总结法。全体工作人员会议总结的主要内容:

    一是简要说明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闭幕的;二是回顾会议过程,概括会议内容,总结大会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与努力的方向;三是向与会人员提出贯彻执行会议决议要求,表示祝愿或给予鼓励;四是郑重宣布会议闭幕。这种会议的闭幕词与一般会议总结是有区别的:

    前者对会议情况的总结是高度的概括,后者则比较深入具体;前者的文字比较严谨庄重,后者则较轻松随便。

    (3)会议总结的表达

    会议总结的表达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直叙法。即简要概括地回顾叙述会议办了哪些事,达成了哪些共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加深与会者的印象。

    ②归纳法。即在简要回顾会议的基础上,对整个会议进行高度归纳、概括。

    ③鼓动法。对会议不作全面总结的情况下,用鼓舞人心的话作总结,对大家提出希望和要求,号召大家为实现某个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努力工作。

    会议总结要体现简明扼要、全面准确、重点突出、实事求是的特点。

    好的总结可以帮助与会者加深对会议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会议的贯彻落实。

    ###二、领导者做工作报告的语言艺术

    1.先声夺人,拥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语

    领导者作工作报告,首先要一个精彩的开头语。开头语也叫开场白,是讲话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领导者在工作报告中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语,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如果开始就平庸冗长,哕哕唆唆,空话连篇,就会使听众觉得乏味,就会影响听众的情绪,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往下听。因此,领导者作工作报告必须重视开头语,精心构思和组织好开头语,力争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把听众吸引住。

    关于开头语的技巧,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最难的开头语,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由它定的。一般要花较长的时间去寻找。”第一句话是最重要的,其作用如同音乐的基调。开场白有故事型、幽默型、引用型、悬念型及开门见山型等多种形式。不管采用哪种形式,要抓一些带根本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抓住听众心理,或讲故事,或讲幽默,或设问,或讲客套话、祝贺语等。总之,要简短精辟,少拖泥带水,迅速转入正题。

    领导者作工作报告的开头语,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故事型

    即在讲话开头先讲一个与你所讲的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故事,从而引出你的讲话主题。

    在一堂演讲练习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以《当我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为题,练习开头,其中一个是这样开场的:大家一定会记得这样一个传说吧:阿拉伯有个神奇的山洞,里面收藏了40个大盗偷来的金银财宝和珍珠玛瑙。只要掌握一句咒语,洞门就会自动打开。有一天,一个叫阿里巴巴的人无意中知道了这个咒语,他打开了财宝之门,成为巨富。

    这个开头为以后全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开门见山型

    即一开始就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把讲话的基本目的和主题告诉听众,引起他们想听下文的欲望,接着在主体部分加以详细说明和阐述。这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手法,立即进入正题,不迂回,不哕唆,不要任何多余的赘言和楔子。

    例如,1945年10月1日,刘少奇同志为即将奔赴东北战场的解放军送行,他说的开场白是:“同志们听从中央的决定,要到东北去了,要我来讲几句话。”整个开场白只用了23个字,简明扼要。

    (3)阐明背景型

    这种开头就是把讲话的原因或者背景交代给听众,让听者一下子就明白为什么要讲话,讲话的理由是什么;或者说明讲话的背景及在这种背景下讲话的初衷。用这种方法开头平常、自然,很少有波澜,似无标新立异之嫌,但也是平时人们使用最多,也最好把握的一种形式。

    在开头语中,有时为了融洽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感情,还应采用一些礼貌性的话题与听众沟通。它主要分为楔子和引子两部分。例如,1984年4月27日,美国总统里根在人民大会堂发表了如下讲话:

    谢谢您,周培源博士,谢谢各位尊敬的女士和先生。今天,我很荣幸能够来到这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人民大会堂向贵国发表演说的美国总统。我和我的夫人一直盼望来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访问,同你们伟大的人民见面,以睹贵国历史宝库的风采。北京宽阔的大道使我们赞叹,贵国人民的待客热情,使我们深深感动。我们唯一的遗憾,就是这次访问的时间太短。看来只能像唐代一位诗人所写的那样“走马观花”了。但是中国的“汉书”里还有另外一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南希和我深有同感。

    这段开头语可看做全篇的一个楔子。里根一上来就向大会主持人及全体听众表示了深深的谢意,对中国表示高度赞扬,对中国古老文化有深厚理解。从礼貌、礼节上讲,这都是十分必要的。这番话很快架起了里根总统与听众之间的感情桥梁。接着里根总统又说:

    12年前,前总统尼克松来到北京,他走下空军一号专机同周恩来总理握手。事后,周恩来总理告诉他:你那只手,是从世界上最浩瀚的大洋的彼岸伸过来的手,是经过25年的完全隔绝之后重新伸过来的手。从那次握手开始,美国和中国都打开了自己历史上新的一页。我认为现在历史又在召唤了。

    这两段话就是整个讲话的引子。通过引子这座桥梁很快把讲话引入正题,连接自然,恰到好处。

    再如,1950年6月2日,法国驻德大使朗索瓦?庞赛在两国市长参加的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开头语也非常精彩。他说:

    联邦主席先生,市长先生,法兰西的市长先生们:我以十分愉快的心情接受德法两国市长会议的邀请,前来参加闭幕式。对能借此机会重游斯图加特感到高兴并表示由衷的感谢。不瞒大家说,如果我回想起我第一次是怎样在贵国的城墙下度过的话,我就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感触。

    联邦主席先生知道我这个人比较容易伤感。可是还有什么地方能比斯图加特这地方更令人感到舒适的呢?那次露宿城下差不多过去了半个多世纪。1902年,当我还是个年轻的中学生时,就来到过斯图加特这神奇的地方……然后,引入正题:由于我的独特经历,由于我对斯图加特独特的感情,所以,我始终把德法两国及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理解放在心头,作为大使,我要谋求的正是这一点。

    庞赛选用了一段极具人情味的插曲作为开场白,从容迅速地拉近了他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且材料丰富

    领导者做工作报告,应当具有丰富的内容。只有内容充实、饱满,材料丰富,例证详细,才能被与会的听众所接受。

    所谓内容充实,就是说报告要有丰富的内容。内容饱满充实主要是指有新鲜、深刻的思想观点,有具体、生动的事例。领导者的一场报告有没有说服力,内容是否充实,关键是看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有力。

    事实胜于雄辩。在领导者的工作报告中,如果论据不充分,观点就立不住脚,就没有力量,很难去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就会给人一种“空”的感觉。要使论据充分,有效地证明主旨,就要选用大量有价值、有内容、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本地的、外地的等各方面的事实。所选用的材料要典型、真实、贴切、有新意,这样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仅有大量的材料还不行,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自然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现象、事实,进行深入分析、判断,揭示其本质,抽象概括其规律。具体的理论分析,不外乎指出现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需要采取什么办法,等等。

    领导者作工作报告,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报告中就要有观点、有分析、有对策。提出观点后,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措施。这里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越透彻,就越有说服力。如果缺乏有力的分析,讲话就显得苍白无力,提出的观点和对策措施也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要言不烦,精辟概括。报告精辟简练,不拖泥带水,关键是学会概括,善于把大量琐碎的事物,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成简短的话语。

    领导者作工作报告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概括能力的强弱。不会概括,写出来的文章、讲出来的话,就显得平铺直叙,就像记流水账,给人的感觉是零碎不全,层次不高,缺乏深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文共三万余字,可以说是鸿篇巨制,可是阅读全文,又感到“字字珠玑句句精彩”,非常精练,概括力极强。可以说,高度概括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一个突出的语言特点。

    3.把握中心,突出报告的重点内容

    领导者作报告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中心,重点突出。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应当讲究章法,思路严密。这是领导者提高报告水平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对领导者的工作报告,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1)把握中心

    领导者的工作报告不是照本宣科,难免带有水分,有时会插一些题外话,有时会发现已讲过的某个问题有点遗漏,需要临时补充,这样就容易杂乱。作为一个善于作工作报告的领导者,应时刻把主题牢记在心,    不管怎样加插,不管转了多少个话题,都不偏离说话的中心。

    (2)言之有序

    领导者的工作报告不能靠材料堆积吸引人,而要靠内在的逻辑力量吸引人,这样才有深度。与写作相比,说话是口耳相传的语言活动,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听众思考,所以逻辑关系要更为清晰、严密。话语的结构要求明了,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点和材料的排列,要便于理解、记忆和思考,所以要较多地采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当然,时间顺序最好按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安排,这样容易被听者记住。

    (3)连贯一致

    在领导者的工作报告中,内容连贯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报告的展开,不能一开口就“噌”地冒出一句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话。同时,报告内容多层意思之间过渡要灵活自然;报告的结尾要进行归纳,简明扼要地突出主题,加深听众的印象。

    (4)要言不烦

    报告中与主题无关的废话,言之无物的空话,装腔作势的假话,会让听众极为厌烦,一定要去除。

    领导者在做工作报告时应当注意在句式变化的同时,多用短句少用长句。长句能够表达缜密的思想,委婉的感情,能够造成一定的说话气势。但是其结构比较复杂,句子长,如果停顿等处理不好,不但说话者觉得吃力,就是听话者听起来也不易理解。而短句的表达效果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由于活泼明快,就可以轻松地叙述事情;由于简洁有力,就可以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肯定的语气。因此在运用上,易说易听的短句更适合于在交谈、辩论、演讲等重要场合使用。

    4.逻辑性强,使报告的内容层次分明

    领导者的工作报告要让人听明白,就必须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工作报告的思想内容要有一定的次序和步骤,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都要有一个总体的设想。通常我们把这种从总体上安排讲话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讲话结构的步骤,叫做层次。层次又叫“意义段”、“逻辑段”或“部分”、“大段”等,也就是说主体共分几大部分。

    一般情况下,层次大于段落,一个层次包含几个段落,有时也等于段落。

    安排层次要着眼于讲话思想内容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必须先有个合理的、清晰的讲话思路。报告层次混乱、颠三倒四的主要原因是思路不清。要使讲话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就需要报告者要有清晰严密的思路,把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用案例、详略安排,以及部分之间的联系衔接都想得一清二楚。

    层次分明的进一步要求是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严密的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意不能重复

    领导者工作报告的内容有好几层,或者有好几个部分,每个层次或部分都有相对完整的独立性。不同的层次或部分的意思不能基本相同,也不能部分相同。否则,就会出现前后重复的现象,既造成讲话的冗长、拖沓,也不便于听众理解。这就要求在讲话中对相同或相近的问题,要集中放在一个层次中讲,不要分散在几个层次中都说。有些领导者在讲话中经常出现这个毛病,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地方都讲到,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

    (2)层意不能矛盾

    工作报告的各层所表达的意思虽然不同,但都应是在总论点或主旨统帅下的层面,各个层面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总论点或主旨的,不允许有与总论点或主旨相抵触、相矛盾的层面存在。

    (3)层意逐步深化

    在工作报告中,后一层意思要比前一层意思向前发展,表现出一种由分析到综合,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近及远,渐进发展的逻辑关系。如果违背了这些逻辑顺序,就会给人“乱作一团”的感觉,直接影响讲和听的效果。严密的逻辑还表现在每个层次或部分内部各个意思之间,也不能重复、不能互相矛盾。有些领导者讲话中通常出现的毛病是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前后重复,逻辑顺序排列不当。既没有层次感,也没有排列规律,杂乱无章,让人听起来非常吃力。

    5.精辟概括,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

    领导者所作的工作报告,应当精辟简练,不拖泥带水。领导者应当善于概括,善于把大量琐碎的事物,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成简短的话语。概括能力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概括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纵向概括

    即按照时间或先后顺序,把一些零散的事实材料,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成几条或几点

    (2)横向概括

    即按照空间顺序,把横向的一些零碎的、分散的、复杂的事实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归纳概括,使其条理和层次清晰,便于记忆。

    (3)理论概括

    即对大量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论上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得出带有本质性、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领导者工作报告中的“概括”

    需要做到语言“准确”、“精炼”和具有“针对性”。所谓准确,就是说报告中不讲大话,就是不讲言过其实的话,不唱冠冕堂皇的高调,不违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来自思维的准确性,只有想得明白,思考得周密,才能讲得准确,讲得恰如其分;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听众,挑选精当的语言,运用各种比喻和具体事例紧紧围绕所要阐述的内容,讲清说透,信口开河或泛泛而谈是不会抓住听众的。而语言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讲的事必须真实,不能颠倒黑白;二是要讲出听众的肺腑之言。

    工作报告中的语言不仅要准确,还要精炼。精炼的语言,不仅可以准确鲜明地表情达意,而且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有的领导者作报告,好啰唆重复,多冗词赘语,不但显得多余,而且带来诸多害处。

    斯大林就曾这样称赞列宁:只有列宁才善于把最复杂的事情描述得这样简单和明确,这样扼要和大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

    除了准确精炼,领导者作报告的语言还应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是报告的生命所在。领导者作报告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抓住难点、疑点、热点,要敢于触及现实问题。那些群众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于那些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领导者在报告中必须予以有说服力的回答。如果领导者摸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住问题存在的症结,无的放矢,照本宣科地只讲一些笼统的空话,是很难受到群众欢迎的。

    6.精悍有力,做好报告的结束语

    领导者工作报告的结束语同开头一样重要,好的结尾,能给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也可发人深思,催人奋进。领导者工作报告的结束语,一般是综合归纳报告的内容大意,提出希望、要求,鼓舞号召听众行动起来,按照报告中阐述的道理和要求去做。结束语总的要求是:精悍有力,调子高昂,充满热情,这样才能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发挥巨大的鼓动力量。结束语从内容上说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综合归纳全篇讲话的内容,作出肯定性结论,使听众对讲话全文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二是要有鼓动性和号召力,给听众进取的信心和奋发的力量。

    报告结束语多种多样,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总结式结束语

    即在讲话结束时,对前面所讲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和总结。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是这样结束的:“这次大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在新长征中的第一次盛会。同志们是带着自己的丰硕成果来出席大会的。我们相信,大会以后,同志们一定会拿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艺术成果,向祖国和人民汇报。谨祝大会完满成功!”

    (2)号召式结束语

    即在讲话结束时,运用极富鼓动性的言辞,或提希望,或提要求,号召人们去努力行动,完成会议任务。

    党的十五大报告是这样结束的:“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结束语的形式尽管很多,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必须以简短有力的语句,总结报告全文的主旨,发出有力的号召。

    工作报告的结尾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当全部思想内容已经表达清楚时,就一定要及时、利索地收场。美国《星期六晚报》的主编罗粹慕先生说过:“我把文章刊登在最受欢迎的地方,就结束了,而在演说上,当听众达到最愉快的点,你就应该设法早些结束了!”

    林肯第二次就任总统的演说结束语历来被称为最妙的、最精彩的结尾。他说: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一切人抱宽容态度;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完成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事业,把国家的创伤包扎起来,关怀那些担负起战争重担的人,关怀他们的孤儿寡妇--凡是可以在我们中间、在同所有国家的关系方面带来和保持公正持久的和平的一切事情,我们都要去做。这个结尾不愧为经典之作,干净利索,凝练有力,极富人情味和鼓动性。

    讲话贵在适可而止。当止不止,白费力气。当讲话因种种原因需要中止时,你仍然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地讲个不停,必然引起听众反感。

    这时,你应设法立即中止讲话,这样会得到听众的理解和好评。

    ###三、领导者即席讲话的语言艺术

    1.选择话题,做好即席讲话的准备

    领导者无论出席什么会议,参加什么活动,都有随时讲话的可能,应该处处留心,全神贯注。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议和活动的主题,议程安排,参加人员;认真听取其他领导者的讲话或发言,明确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并作认真思考:如果让自己即席讲话,自己准备讲些什么。有了这种警觉和思想准备,作即席讲话时,就会心中有数,不至于心慌意乱,临时抱佛脚。

    实事求是地讲,即席讲话要比一般的讲话、写文章困难。一般讲话、写文章可以认真准备,精心构思,反复推敲,仔细修改,定稿后才发表。

    即席讲话不行,没有现成的稿子,来不及认真准备,容不得深思熟虑,全靠现场思索和临场发挥。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容修改和掩饰。因此,即席讲话是对一个领导者心理素质、应变能力、说话水平、文化修养等综合能力的考验。

    即席讲话作为一个紧张而又复杂的语言表达过程,要想很好地掌握,是非常困难的。它与一个人的思想、思维、生活、阅历、知识、口才等诸多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即席讲话作为领导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讲话形式,并不是高深莫测无法掌握的,自身也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只要认真学习,勤奋锻炼,即席讲话水平肯定会有较大提高。有了思想准备,只是即席讲话的基础。一旦真的请你讲话,你还必须迅速找一个话题。

    选择话题很重要,有人说,恰当的话题是即席讲话成功的一半。

    选择合适的话题,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会议主题密切相关的话题

    任何会议和活动都有自己的主题。所以任何讲话、发言和讨论都应紧扣这个主题,否则就会跑题,干扰会议方向。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切入,发表独特、精辟的见解,定会得到听众称赞。

    (2)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

    围绕自己熟悉和体会比较深的话题讲话,能够有效地消除紧张情绪,打开思路,激发讲话欲望,应付自如;能够准确表达你的思想和观点,容易谈出深度、谈出新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听众、打动听众。千万不能单纯为了求新、求奇,选择那些自己还没搞懂的话题,更不能冒充内行,乱说一通。否则,要么不能自圆其说,中途卡壳,讲不下去,草草收场;要么破绽百出,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3)选择能吸引和打动听众的话题

    讲话是让人听的,你讲得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听众的反应。听众的反应是衡量讲话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选择话题首先要考虑听众是否关心,是否愿意听。如果听众对此不感兴趣,尽管你津津乐道、口干舌燥,也没人听,白白浪费唇舌。即席讲话要尽量选那些与听众关系密切、听众熟悉、有一定新意、能给人以启发的内容作为话题。

    (4)选择有独到之处的话题

    衡量话讲得好不好,有没有水平,关键是看讲的话题有没有新意,有没有独到之处。如果老生常谈,把众所周知的事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听众也会感到厌烦。因此,要在仔细观察现场、体会气氛、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好的话题。切忌把别人说过的话题拿来再说,力戒雷同,追求新意。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转换角度,提高层次,另辟蹊径。要从思想上站在圈外,纵观全局,仔细观察,再作决定。若先说,就要出奇制胜,先声夺人;若后讲,也要后发制人,道别人之未道,方显独到,高人一筹。至于先说还是后说,要根据现场而定。总之,要选择一个适当角度、最佳时机来展示自己。

    (5)选择符合语言环境的话题

    语言环境是指讲话时的现实环境,即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讲话要看对象、看场合。俗话说:    “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话题要根据听众的职业特点、文化程度、思想水准、性别年龄、处境心情而确定。如对工人和对农民要有区别,对领导干部和对一般群众要有区别,对人民和对敌人要有区别;在城市和在农村要有区别,在工厂和在学校要有区别;在喜庆场合与在严肃场合要有区别等。

    2.迅速构思,打好即席讲话的腹稿

    话题确定之后,如何紧扣话题展开阐述,把话说深说透,需要迅速做好下列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在头脑中迅速构思,形成讲话的框架;二是围绕框架抓取材料。即席讲话准备的时间虽然不多,但是无论如何,也应围绕话题,迅速在脑海中构思一个简单的讲话提纲。开头怎么开,讲什么;主体部分讲几个观点,把观点概括好,用关键词、关键句把它列出来;结尾怎么结。有点、有线、有骨架,这样,一篇简单的讲话提纲就有了。围绕讲话提纲,在有限的时间内,抓紧打一个腹稿。如果讲起来方寸不乱,从容发挥,没有明显的语病,这篇即席讲话就算成功了。

    打好即席讲话的腹稿,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概括好主题

    对于训练有素和有经验的发言者来说,在讲话前的短暂时间内,就能根据现场的情况确定讲话的中心内容,以及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对于经验不足的领导者来说,讲前可将内容高度浓缩,进行要点提示,以免遗漏。比如在本单位体育比赛颁奖会上作即席讲话,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向获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向教练员、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二是要说明举办这项活动的意义;三是号召大家向运动员学习;四是希望今后继续举办。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用“祝贺”、“感谢”、“意义”、“学习”、“希望”等词来对讲话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作为讲话主干,届时进行发挥。

    (2)提炼好观点

    观点是用来论证话题的,是为话题服务的。观点要正确、鲜明。与话题无关的观点,会使讲话跑题;与话题相悖的观点,会使讲话自相矛盾。观点是即席讲话的核心,应贯穿于讲话的始终,在讲话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另外,展开观点要相对集中,与话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不讲:在所要表达的几个观点中,要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别,抓住主要观点讲深讲透。

    (3)组织好材料

    当确定了讲什么,并提炼出观点后,关键是迅速抓取材料。讲话离不开材料,材料是讲话的基础,有了材料才有话可说,观点才有依托,讲起来才能运用自如。没有足够的材料,脑子里一片空白,就会词不达意,言之无物,语焉不详。凡是讲话水平比较高的人,大都是知识面比较宽,对情况比较熟,掌握材料比较多的。即席讲话无法事先作充分准备,完全依靠随机应变。

    当即抓取材料,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讲话者平时的知识积累;二是眼前的人和事。无论哪方面的材料,都要尽量选用论证观点有力的材料。材料作为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因此,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观点、支持观点、论证观点的材料。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与观点有机统一,使观点更加形象,更加有说服力。有的领导者在即席讲话时,对引用的材料,往往不加鉴别、不加选择,不管对观点有用无用,顺嘴就说,使材料与观点不大相符,废话过多,说服力不强。

    即席讲话要尽量选用眼前的人和事。过多地引用间接材料,往往失去即席讲话的现实感和针对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有多联系现场中的人和事,才能把讲话者和听众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收到好的效果。

    (4)组织好句群

    句群也叫句组,是一篇讲话的基础。一个句群有一个明确的意思,称为“意核”,它可以使几句话连结成句群。如果我们准备几个“意核”,发挥成句群,即席讲话的腹稿也就出来了。即席讲话前可先想好几个“意核”。有的讲话可分成几大段,每段又分几条,每条定几个“意核”。围绕这些“意核”展开,可以使即席讲话有条不紊。

    3.入情入理,即席讲话需要语言生动

    即席讲话是一个紧张而又复杂的语言表达过程,难度较大。一些领导往往在某些场合由于没有时间准备,即席讲话时往往不知所言,造成尴尬的场面。领导者如何才能在即席讲话中做到入情入理,恰到好处呢?

    (1)先声夺人,抓住听众

    即席讲话的开头,很重要,能不能马上抓住听众,往往决定着整个讲话的成败。好的开场白就像一个出色的导游,一下子就可以把听众带入讲话者为他们拟设的胜境;好的开场白是演说人奉献给听众的一束多姿的花朵;好的开场白最易打开局面,便于引入正题。因此,开场白不能平铺直叙,平庸无奇,而要努力做到不落俗套,语出惊人,这样才能出奇制胜,先声夺人。

    (2)观点明确,以理服人

    讲话时诚挚的态度来源于讲话人对听众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听众的尊重和信任,如果领导者态度倨傲,以势压人,也就不可能得到听众的信任和尊重,不可能在讲话时推心置腹,打动人心。这种诚挚的态度在讲话中应该具体地表现为襟怀坦白,观点鲜明。“诚挚”不等于“迁就”,诚挚的感情应当融进讲话者所表达的观点之中,使观点更鲜明,使每一句话都是感情的凝聚,心声的流露,使讲话情动于中、寓情于理,尤其是某些批评性的讲话更要注意这一点。

    (3)入情入理,说服听众

    讲话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能否准确地表达,更重要的是要看听众能否理解和接受。由于即席讲话是针对性很强的说话形式,所以,说话时一定要考虑到听众的心理需要,了解听众的特点,说出听众急切地想听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讲话受到欢迎,才能使听众易于理解,肯接受讲话人的观点。另外,把话讲到群众的心坎上,必然大大促进双方的心理交流,使听众信服。

    4.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表达心意

    让人明白你说话的意思是对领导者即席讲话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领导者在即席讲话时单纯求奇、求新而卖弄辞藻,用一些艰涩的语汇和专业术语,让人听起来非常吃力,就会影响听众的情绪,即使你费了好大一番口舌,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听众也是不买账的。因此,领导者讲话一定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明白如画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这样才能让听众迅速而又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讲话大都比较通俗易懂,且生动活泼。通篇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就是那些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一听也能明白。彭真就非常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他的讲话总是通俗有趣。

    彭真在和一位新闻工作者交谈时说:你看过老鹰抓小鸡吗?老鹰不是瞎撞乱碰就能把小鸡抓住的,而是先在天空中盘旋飞翔,发现地面上的小鸡,再俯冲直下,抓住后就腾空而起。老鹰盘旋飞翔是在做调查研究,看准目标,以便一下子抓住。记者的工作方法,要学老鹰抓小鸡,先做好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典型事件或问题,就要深入下去,抓住不放,直到采写成功……你们写的新闻,就像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一斤铁块,体积很小,你挤不出它什么空气和水分。一斤棉花,放在那里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是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练,要写铁块式的新闻,反对棉花式的新闻。

    彭真用贴切、新颖的比喻,形象通俗地讲述了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使人听后很受启发。

    贺龙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的讲话善于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

    1940年7月,贺龙在晋绥军区的党员训练班讲党课。讲课前,指导员带人抬来一张旧木桌,一条木板凳,桌子上放了两个粗瓷大碗和一双布鞋。这三样东西一下子吸引了大家。贺龙同志笑眯眯地说:“我来讲第一课,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喽!”然后他端起大碗问学员,里面的小米是做啥用的,大家齐声说是做饭用的。又问哪来的,大家说是老百姓种的。至此,贺老总开始讲吃小米容易,种小米难;又讲老百姓吃黑食,让部队吃小米;讲军民关系,讲群众路线,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使大家明白了搞不好军民关系就会挨饿,就会打败仗的道理。

    贺龙又拿起布鞋,让一位战士讲讲布鞋。战士语塞,觉得没什么好讲的。

    他又启发别的战士讲,指出每双布鞋都含着群众的心血,群众没有鞋穿,却给战士做军鞋,这是因为什么,引出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这个道理。

    最后贺龙拿起另一个大碗,盛满水,还放了一条泥鳅。贺龙把泥鳅从碗里捞出来,不一会,泥鳅不动了。贺龙乘机问,泥鳅为什么不动了,回答是离开了水。贺龙同志总结说,军队和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水,军队离开群众,就不能生存。根据地的存在,人民军队的壮大,都是因为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拥护的结果。

    贺龙讲的具有真情实感,具体生动,通俗易懂,极大地说服和震动了战士。生动有趣的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听众,即席讲话更是如此。

    即席讲话要吸引人,不仅要通俗易懂,还要生动有趣,以增强临场气氛。呆板、枯燥的语言会使人生厌,昏昏欲睡。要注意运用听众比较熟悉的特定的地点、特定的节目或有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的实物来作比,运用明确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来阐述事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增强讲话的通俗性和说服力,使人听起来亲切动情。

    著名爱国人士续范亭在抗战学院开学时向学生作即兴讲话,开场就说:“我作为你们的校长,不像别人要你们服从这个人,不是的!而是要你们服从革命。今天礼堂门口挂着‘熔炉’两个字,很好。现在中国有三个熔炉:一是延安、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和新四军所在地--这是革命的熔炉;二是大后方的熔炉,有革命的,也有施行顽固教育的;三是汪精卫--日本的奴才的熔炉……”

    他即景生情,信手拈来,把性质不同的三种环境比作影响人、改造人的三种不同“熔炉”,加深了学员对革命熔炉的理解,使听者备受感染。

    5.态度诚挚,以真情实意感动听众

    即席讲话的最大特点在于“助兴”。所谓“助兴”,就是指讲话者在环境、对象、内容的感召下,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这种欲望产生于讲话之前,贯穿于讲话的全过程中。它首先应当体现在讲话的态度诚挚上。诚挚的态度能够直接影响听众的情绪,关系到听众对讲话内容的接受程度。诚挚、热情、坦率的讲话能够吸引听众,能够缩短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始终为讲话者的诚恳坦直所打动,大大增强讲话的实效。

    1966年,在邢台地震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不顾频繁余震的危险,怀着沉重的心情,赶赴灾区看望受灾的群众。

    当时春寒料峭,裹着沙砾的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总理看到数千名群众迎风坐着等他讲话,当即对县委书记说:“风沙这么大,怎么让老乡们朝着风坐呀?你说,一个人跟几千群众相比,哪一方面更应该照顾?”

    接着又用深沉的语调说:“我是作为国家总理来看望受灾群众的,但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你想想,共产党人哪有让群众吃苦在前自己吃苦在后的道理呢?”他亲自指挥群众朝南坐下,自己绕过去,站在一个木箱上,迎着漫天风沙向群众讲话。

    当周总理号召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时,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总理讲一句,大家齐声响应一句。当总理讲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你们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我再来看望你们”时,几千名群众一齐站了起来,口号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周恩来讲话的魅力就在于他善于把共产党人关心人民疾苦的诚挚感情注入自己的讲话之中。这样的讲话当然能够富有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灾区群众的心,使群众精神振奋地投入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在给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说:“您问我靠什么魅力聚集着社交界如云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实、真情和真诚。”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真实、真情和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说话者的法宝,是高明的交际者的妙诀。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得好:“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这如同英雄有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任何语言,情不真,情不深,则无以动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