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军事战争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军事战争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带给人们的是灾难,但是军事战争也会影响、甚至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每次大规模的战争过后,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因此改变,世界新的格局往往因此形成。

    28.布匿战争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进行了历时百余年的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其中“布匿”源于罗马人对迦太基人的称呼。布匿战争总共有三次,前两次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战争期间,罗马通过与迦太基及其盟友的反复争斗,占领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财富,这对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地中海地区后来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公元前3世纪时,迦太基作为地中海西部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与罗马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是当罗马统一意大利成为地中海强国后,两者的关系开始恶化,双方形成对峙之势。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爆发起因是两国争夺西西里岛,“墨西拿事件”是其导火线。在皮洛斯战争期间,叙拉古雇佣军中的一批意大利人强行占领了西西里岛东北端的墨西拿。公元前265年,这些意大利人与叙拉古僭主产生了矛盾,彼此之间发生了冲突,最后意大利人处于不利形势,他们分为两派,分别向迦太基和罗马求助。最后迦太基先于罗马占领墨西拿。罗马不服,派军队进驻西西里,这便拉开了开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战幕。战争期间,陆地上罗马占领了墨西拿和阿格里琴托,而在海上迦太基却占优势。于是罗马人为了增强海上力量,赶紧成立了一支舰队于迦太基抗衡。他们之间于公元前260年爆发了米列海战,罗马舰队因装有接舷吊桥大胜迦太基。此后双方的战场转向了陆地。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在埃加迪群岛再次战败迦太基舰队。战后迦太基被迫求和,将西西里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岛让给罗马,赔款3200塔兰特。此后罗马遂在西西里建立第一个行省。后来罗马又乘机强占了撒丁和科西嘉,公元前227年罗马将两岛置为一行省。这样第一次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

    公元前221年迦太基与罗马盟友萨贡图姆之间发生冲突,于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历时17年,最终仍是迦太基战败,从此,迦太基丧失了军事和外交的自主权,罗马成为西地中海的霸主。迦太基战败后,虽然政治上一蹶不振,风光不再,但他依靠商业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迅速发展起来。他的死敌罗马见状,便下决心将迦太基彻底消灭。

    公元前150年,迦太基受到了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的进犯,迦太基出于自卫进行反抗,而一直对迦太基觊觎已久的罗马以迦太基破坏和约为借口,于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战,由此拉开了第三次布匿战争的序幕。战争一开始,迦太基曲意求和。但罗马提出了拆毁迦太基城的苛刻条件。迦太基人严词拒绝,愤然抵抗。强烈的爱国热情使迦太基进行着垂死挣扎,过了两年罗马仍未攻下迦太基城。但是天公不作美,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发生饥荒,疾病流行,罗马军乘机攻入迦太基城。最后迦太基城被罗马夷为平地,幸存居民被沦为奴隶。罗马在迦太基设置了阿非利加行省。就这样,历史上曾经独立的迦太基国家消失了。

    【要点提炼】

    布匿战争历时数百年,罗马通过与迦太基及其盟友的反复争斗,逐渐占领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财富。从此罗马奴隶占有制在社会内部阶级发生了变化,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29.诺曼征服

    公元8世纪后,丹麦人先后侵入英国、法国和爱尔兰,走上了通过扩张积累财富的道路。9世纪中叶,丹麦人侵占英国东北部地区,建立了王国。当丹麦征服整个英国时,英格兰国王携妻儿到诺曼底公国避难。诺曼底公国是诺曼人在法国领土上建立的法兰西王国的一个附庸国。然而丹麦建立的王国在英格兰的统治好景不长,很快衰落并灭亡。当时爱德华王子正在诺曼底流亡,1042年他被英格兰的贵族们推举为英格兰王国的合法继承人,并于1043年为其加冕。由于诺曼人在爱德华国王的统治下被委以重任,这引发了英国贵族的不满,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爱德华国王逝世后,哈罗德继位。这使得对王位觊觎已久的爱德华的表兄弟威廉极为不满,他便在哈罗德到诺曼底拜会自己时将其软禁起来,要求哈罗德发誓让出王位。哈罗德表面上爽快地答应了威廉的要求,但他随后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称王。哈罗德的这一举动激怒了威廉,威廉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夺取王位,只能武力征服。

    在发动战争前,威廉深谋远虑,为夺取王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首先与东面的弗兰德人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样便解决了战争的后顾之忧。其次由于封建领袖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威廉便派使节对其进行游说,对哈罗德不信守承诺提出控告。教皇和亨利四世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支持他攻打英格兰,并且赐给他一面“圣旗”。这样一个反对哈罗德的联盟成立了,威廉攻打哈罗德的战争就具有了合法性。另外诺曼人的军队属于封建体制,一旦发生战争,像伯爵、主教、骑士之类的封建附庸必须向公爵提供一定数量的战士。所以威廉在发动战争前,必须和封建教主讨论作战计划。不久威廉获得了认可,他很快纠集起一支6000多人的精锐部队,并且建造了渡海所需的500余艘船只。威廉为战事精心准备,哈罗德却毫无防备。因此尽管双方兵力相差无几,但哈罗德在战争期间既没有明确的作战计划,也没有充足的军事物质准备,处于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威廉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天公却不作美,连日呼啸的北风推迟了威廉出征的计划。让他惊喜的是,恰巧此时,挪威正从英格兰北边入侵英国。由于英军在与挪威的较量中不敌对手,大败而归,哈罗德被迫将南部用来防止威廉入侵的军队调到北部,抗击挪威军队。这对于威廉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消息。哈罗德率领的英军与挪威军队在斯坦福大桥展开激战,最终挪威战败,连国王都被杀害。于是哈罗德在北方的约克城与军队一起庆贺得来不易的胜利。然而此时,威廉正好遇上风向的改变,他利用南风的吹动毫不费力驶向对岸。由于英国南部没有重兵把守,威廉和他的诺曼底军队顺利登陆。哈罗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来不及准备就赶快南下应战。

    1066年10月13日夜,两军在一个叫做黑斯廷斯的地方相遇,在此地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黑斯廷斯战役”。战前,哈罗德利用地形的优势,在威尔登山地的山脊上部署了自己的统帅部,在峰顶的两侧部署了最忠于自己的精锐亲兵部队,由临时招募的民兵组成两翼。步兵按照哈罗德的吩咐,肩靠肩、盾靠盾地排成一道长长的“人墙”和“盾墙”。而威廉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安排,三个方阵组成一路,全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第一方阵为弓箭手,第二方阵为重装步兵,第三方阵为骑兵。而教皇授予的“圣旗”插在队伍的最前面,以表示这场战役的正当性。14日早晨,激烈的战争拉开了帷幕。诺曼军队的弓箭手依山向上进行射箭,但是其效果不佳,箭矢要么被对方的防盾挡住,要么从他们的头顶飞过。诺曼人的首次进攻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哈罗德的军队则居高临下,他们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向山下的敌人扔下巨石、木块等重东西,这让诺曼军队损失惨重。诺曼士兵败下阵来,开始撤退,这使后面骑兵的战斗力的发挥受到了影响。这时威廉呼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克敌。他大声喊道:“上帝会保佑我们胜利的!大家往前冲!”威廉的号召对重振军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威廉对先前的战术进行了调整,让骑兵充当先头部队,步兵紧随其后。他还命令军队的一部分先后退到一个谷底,再后撤上山。英军急于追击逃跑的敌人,没想到却中了对方的埋伏,伤亡惨重。这时,诺曼军队已经化劣势为优势,他们对英军展开猛烈的攻击。而英军猝不及防,损兵折将,失败已成定局。国王哈罗德中箭身亡,战士们血战到底,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场面非常壮烈。最后威廉取得了“黑斯廷斯战役”的胜利。

    “黑斯廷斯战役”后,威廉军队长驱直入,节节胜利。最后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从此英国迎来了诺曼底王朝统治时期。在威廉的统治下,英国开始了集权统治,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使得英国转守为攻,结束了以前被别人征服的历史。威廉给英格兰带来了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度,这对英格兰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西欧大陆中去。

    【要点提炼】

    诺曼征服对于英格兰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从此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度被移植到英格兰,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发生了巨大改变,英格兰同西欧大陆的联系也更为紧密,相互融为一体。

    30.英法百年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是指从1337年到1453年间英法之间所进行的断断续续一百多年的战争。这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时间最长的战争。战争开始,英法两国只是为了王位继承问题而争权夺利,但后来战争性质由封建王朝混战演变成为侵略与反侵略,结果完全出乎英法统治者的意料。

    卡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统治者查理三世同意北欧维京海盗在法国海岸诺曼底定居下来,他们后来建立了诺曼底公国。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并且成为英国国王。同时他还在法国拥有大量领地。盎格鲁—诺曼贵族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英王在法国的领地,成为了两国一直争论的焦点。1216年,英国的盎格鲁—诺曼统治者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但是他们从来不对失去的领地善罢甘休,一直想利用机会将失去的领地夺回。而法国为了统一,一直想占领英王手中的法国南部领土。英法双方因此而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同时英法两国的争论焦点还涉及到贸易利益的问题。佛兰德斯表面上属于法国,实际上它是独立的,其羊毛一直依靠英国,与英国经常进行羊毛贸易。

    法国国王查理四世逝世后,作为查理四世的外甥英王爱德华三世本是热门候选人之一。但是法国考虑到他的身份并没有让爱德华三世继位,而是让腓力继承王位。爱德华三世本来觊觎王位已经很久,腓力六世的继位让他无法接受,因此爱德华三世对法国宣战,以夺取法国王位。而腓力六世一直想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领地。由此百年战争拉开了帷幕。

    英法之间的战争历时百余年,时断时续,大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337年-1360年)中,英法双方对佛兰德斯和基恩展开了争夺。1340年斯吕斯海战中英军旗开得胜,法军大败,英军夺得制海权。在随后的克雷西会战中,英军继续发挥声威,历时11个月最终占领了法国海防要塞加莱港。英国挟着胜利的余威,在内维尔十字战役当中,打败苏格兰的入侵,并且擒获亲法的苏格兰王大卫二世,此役也大大地减少苏格兰对英格兰的威胁。

    接下来的十年因黑死病席卷欧洲而停战。1356年双方再度开战,英国持续胜利,占领了法国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后来普瓦捷战役中,英军用同样的方法战胜法军。最后英签订了《布勒丁尼和约》这个不平等条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法国承认英国占有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和加来等地。

    连年的战争给英法两国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尤其是战败国的法国人民,遭受到了更深的灾难。他们不仅要面临战败后亲人阵亡的不幸消息,而且还要承担战争所带来的庞大的军费开支。同时黑死病的肆虐更让法国人民雪上加霜。法国人民不堪重负,爆发了马赛领导的巴黎市民起义和卡尔领导的扎克起义。

    第二阶段(1360年-1400年)中,法国扭转时局,转败为胜。这要归功于法国国王查理五世。查理五世即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整顿税制,改编军队。法军在作战过程中吸取教训,以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在多场战役中均大败英军。最后英军在法国的领地大部分被收回,英军被迫与法军签订停战协议。

    第三阶段(1415年-1429年)发生的背景是法国国内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发生大规模起义。英军乘机向法军发起了阿赞库尔战役。法军溃不成军,以失败告终。英军则与勃艮地公爵结盟,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收入囊中。法国国王查理六世软弱无能,于1420年5月21日与英国在特鲁瓦签订了《特鲁瓦和约》。条约规定将法国合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法国已经成为了国。接着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的摄政王,有权于查理六世死后承继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在同一年相继死去。新上任的法王查理七世和英王亨利六世再次因为权力争夺发动了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

    法国人民对英军的压迫恨之入骨,他们自发组成游击队暗中对英军进行袭击。而英军猝不及防,这对法军的作战有很大的帮助。1428年10月,英军与勃艮地派包围了奥尔良城。法军在圣女贞德的指挥下解除了英国对奥尔良的包围,扭转了战争的局势。不幸的是圣女贞德被英军杀害,这激发了法国人民的民族义愤,他们团结抗敌,先后收复了首都巴黎、香槟、曼恩和诺曼底等。

    1453年10月19日,英军波尔多宣告投降,法国也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历时百余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要点提炼】

    英法百年战争使得法国民族得到了统一,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是它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法国经济损失惨重。通过百年战争,英国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

    31.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1462年伊凡三世执政后,为了和蒙古人彻底决裂,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伊凡三世将包括诺夫格洛德在内的一些俄罗斯公国收入自己的版图,这样他的实力便增强了。从1473年起,伊凡三世不再向蒙古可汗阿黑麻交纳贡赋。阿黑麻几次三番派来使者命令伊凡三世交纳贡赋,都遭到了他的拒绝。最后阿黑麻可汗恼羞成怒,决定通过武力解决问题。

    阿黑麻与波兰王卡西米尔四世结成联盟,对莫斯科公国实施全面的包围。伊凡三世则通过占领奥卡河畔的阵地来阻止敌人的通路。1480年莫斯科军队和蒙古军队在乌格拉河阵地相遇。伊凡三世拒绝投降,但是他又对战争取胜没有充分的把握,因而不敢擅自出兵。而阿黑麻可汗担心的是进攻莫斯科军队会使自己受到克里米亚汗的袭击,就这样双方进入了对峙状态。对峙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当年的10月。蒙古军队一方面忍受俄罗斯的冰天雪地的寒冷,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缺衣少粮的困难。阿黑麻陷入两难,最后不得不撤军。这场战役没有进行激烈的战斗就匆匆结束了,不过对于莫斯科公国来讲,蒙古人对东斯拉夫人长达240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从此俄罗斯走上了逐步统一的道路,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这时莫斯科公国已经地跨欧亚两大洲,已经北达白海,南抵奥卡河,西及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

    随着特维尔公国的合并,在伊凡三世的领导下,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得到了统一。至此,莫斯科公国成为俄罗斯最强大的国家。16世纪初,它又吞并了普斯科夫和里亚赞公国,并从立陶宛手中收复了斯摩棱斯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最终形成。俄罗斯的统一大业终于得以完成。

    由于国内强大的地方贵族势力的阻挠,俄罗斯实现中央集权的道路仍任重道远。当年仅3岁的伊凡四世继位时,大贵族们还认为制造国家动乱夺取权力的时机来到了,但事实并非如此,1547年,成年的伊凡四世成功加冕,并开始自称“沙皇”(恺撒的俄文音译)。

    伊凡四世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打击大贵族的势力。例如,他利用当时莫斯科爆发的反对大贵族专权的起义,组成了以阿达舍夫等中小贵族为主的“重臣会议”,接替原先由大贵族掌握的权力。

    1550年,伊凡四世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制定了新的全国统一的法典,规定由中小地主担任地方法官,并吸收富裕市民和农民参加法院审判工作,在全国各地设立司法机关,以限制地方长官的司法权力。在行政上,伊凡四世进一步加强封建地主的利益,规定农民不能擅自离开主人,同时提高农民向地主交纳的费用和租金。另外,他还废除了原先的总督制,提拔中小地主和贵族担任国家官吏。在军事上,伊凡四世颁布了军役法,限制原先从大贵族中选任军官的制度,而是让中小地主每150俄亩的土地必须出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兵。由此,大贵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而且由于中小地主在军中也没有特权,伊凡四世自己牢牢掌握了军权。1550年,伊凡四世把莫斯科附近的土地封赐给了1000多个小地主,以加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对自己的忠诚。

    在进行了上述改革后,尽管大贵族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受到了削弱,但是他们仍然是许多土地的统治者。于是,为了摧毁大贵族的经济基础,1565年,伊凡四世对土地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由杜马管理的普通区和由沙皇直接管理的特辖区两个部分。沙皇控制的特辖区,大部分是中部土地富饶、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以及一些军事要地。原先大贵族在特辖区内的土地,被收归沙皇所有,并由沙皇分派给服役的中小贵族。然后,伊凡四世把一些边缘、贫瘠的土地分给这些被剥夺了土地的大贵族,以“弥补”他们的损失。伊凡四世采取的种种措施侵犯了大贵族的利益,使他们联合起来,组成军队进行反抗。伊凡四世组织由忠于自己的中小地主的军队,残酷地镇压了大贵族的暴乱。大贵族最后要么被杀害,要么被剥夺财产。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和军事行动,伊凡四世进一步加强了专制制度,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牢牢掌握了俄罗斯的专制政权。

    同时,为了扩张俄罗斯的版图,伊凡四世还实行大规模的对外军事扩张。如1552年,俄罗斯占领了喀山汗国,随后又吞并了阿斯特拉汗国以及乌拉尔山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俄罗斯将原先住在这里的鞑靼人、乌德摩尔特人、巴什基人和摩尔多瓦人等归入自己的国家。自此以后,俄罗斯不再是单一的民族,而成为了多民族国家。

    伊凡四世野心十足,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这些军事成果。当时的俄罗斯仅仅是个内陆国家,它急需寻找一个出海口以促进对外出口,发展海上贸易。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558年,伊凡四世发动了对历沃尼亚和立陶宛等国的历沃尼亚战争。由于历沃尼亚在国际上重要的军事作用,波兰、瑞典和丹麦都相继参加了对俄罗斯的战争。这场战争历时25年,最终以俄罗斯的惨败告终。1582年,俄罗斯被迫与波兰和瑞典等签订了停战协议,俄罗斯退出原先占领的一些土地。虽然伊凡四世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计划失败了,但并没有打消沙俄对外扩张的欲望。伊凡四世之后的各代沙皇,都把对外扩张作为治国的主要策略。通过战争,俄罗斯占领了西伯利亚地区,侵吞了中国西北和北部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最终,俄罗斯成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要点提炼】

    莫斯科公国原本只是一个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社会,它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对外扩张,最终成为一个中央专制的封建集权国家。从此以后,沙皇俄国开始形成,俄罗斯也开始成为多民族的国家。

    32.英西战争

    15-16世纪的西班牙是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拥有庞大的舰队以及数以万计的士兵,堪称“海上霸主”。它的殖民地范围覆盖欧、美、非、亚四大州。15世纪后期,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掠夺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它也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英国的发展必然会严重威胁到西班牙的利益,所以英国遭到了西班牙的排挤。起初,英国试图开拓一条从西欧到达远东的西北路线或由西欧到达美洲的东北路线,但是因西班牙海军的阻挠而被迫打消。英国通过总结教训,认为只有战胜劲敌西班牙,自己才能发展殖民扩张道路。面对西班牙强大的舰队,英军束手无策。后来英军找到了突破口:雇佣海盗打击西班牙。于是英国大量招募具有实战经验的海盗,让海盗猖狂抢劫西班牙的船只、掠夺大量财富来给西班牙以重创。西班牙愤怒不已,决定报复英国。他们准备暗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扶植前苏格兰女王玛利亚上台。但是伊丽莎白很快就识破了西班牙的阴谋,并于1587年处死了玛利亚。伊丽莎白的举动惊动了天主教庭。教皇随即便颁布诏书,呼吁全体天主教徒团结一致,征讨英格兰,向英国发动圣战。

    英国面对西班牙突如其来的挑战,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1587年4月,西班牙的补给船遭到了伊丽莎白所支持的海盗德雷克的袭击,损失惨重。这使得本来准备发动战争的西班牙被迫推迟自己针对英国的作战计划,而这恰恰给了英国可乘之机。英军在这段时间内组建了自己的海军舰队。虽然它无法与先进的西班牙舰队相提并论,但它因船体狭长而行进速度快,更有利于在作战中快速前行。而此时西班牙的海军统帅不幸死亡,这使得西军面临着没有领导的困难。

    1588年5月,西班牙派规模庞大的舰队向英国挺进,准备对英国发起进攻。但是它们出师不利,因遭遇风暴袭击而停港避风,等待补给。它们在获得补给后前行的途中,又遭到了英军的暗中袭击,使得实力强大的西班牙舰队在未开战前就已经受到极大的损失。双方在初次交锋中,西班牙“无敌舰队”凭借着优势兵力给英国最大的军舰“凯旋号”以重创。在随后的战役中,双方都因缺少弹药而陷入困境。英军由于战场离家近很快可以解决问题,而西班牙则困难得多。英军不断地对缺少弹药的“无敌舰队”进行袭击,使得“无敌舰队”受到极大的损失。

    在决战的过程中,西班牙舰队依然采用以前的横阵战术,而英军则总结了海盗战术的经验,采用以火炮和快速帆船为主的侧舷炮战。“无敌舰队”尽管兵力充足,但是因无法靠近船舷而只能坐以待毙。最终英军击溃了战术呆板陈旧的“无敌舰队”。这给西班牙舰队以致命性的打击。在失利返航的过程中,“无敌舰队”面临着重重困难。船上缺衣少粮,加之风暴袭击,西班牙军队损失惨重。

    【要点提炼】

    “无敌舰队”的战败,意味着西班牙海上势力的丧失。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历史结束了,历时一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帝国大厦开始坍塌。而英国则开始确立海上霸权,加入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中来。英西战争中,英国的胜利象征着英国开始走上了全面争夺海上霸权的道路。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为英国今后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

    33.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原本是个地名,其意思是低地,范围包括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它们位于大西洋西岸,地势低平,海外交通十分便利。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业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西岸。尼德兰早在14世纪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16世纪,其资本主义已经颇具规模。北方各省中,荷兰、泽兰两省工商业最发达,毛、麻纺织业和造船业远近闻名。航海业和渔业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南方诸省中,手工工场广泛发展。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的经营模式。尼德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时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改变。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独立国家,发展资本主义,在宗教信仰上他们选择了加尔文教派。

    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西班牙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的残酷压迫。查理一世统治期间,尼德兰要承担西班牙国库一半以上的年收入,5万多新教徒被宗教裁判所处死。继位后的腓力二世对尼德兰人民进行变本加厉的迫害。尼德兰的银行因西班牙拒绝偿还国债而遭受巨大损失;尼德兰的手工工场因其擅自提高收购羊毛的价格而纷纷倒闭;尼德兰商人被禁止与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贸易往来。尼德兰的社会各阶层对西班牙的专制统治深恶痛绝,极为不满。

    1566年4月的一天,大贵族奥兰治的威廉、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将身上穿着乞丐服,作为尼德兰的“贵族同盟”的代表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玛格丽特请愿。他们要求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予以废除,并且召开三级会议,撤退西班牙驻军。女总督对于他们的请求不屑一顾,并且将他们驱逐出了总督府。正当他们考虑下一步的措施时,人民群众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对天主教的破坏圣像运动。群众心中的怒火像火山爆发一样发泄了出来,他们手持木棒、铁锤,一起冲向天主教堂和修道院,推倒神龛里的圣母像,摧毁教堂内部的设施。起义发展迅速,很快波及到尼德兰17个省中的12个省。短期内,教堂和寺院被捣毁5500余所。

    西班牙反动当局对尼德兰的革命运动极为恐惧,他们采取了两面手段,一面发表宣言,佯装答应群众的要求,停止迫害新教徒;一面拉拢起义队伍中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化瓦解革命队伍。随着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叛变,起义很容易就被西班牙反动派镇压下去,8000多起义者被杀害。但是,这次起义意义深远,不久,那些没有被捕的起义者不甘心失败,组织起游击队,在海上和密林中对西班牙反动统治者予以袭击,最后终于推翻了西班牙反动统治,迎来了荷兰的独立。1648年,荷兰被欧洲各国所承认。

    【要点提炼】

    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后来欧洲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树立了榜样。这次革命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完成,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34.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17世纪初期,随着第一批欧洲移民踏上弗吉尼亚,北美洲这块原本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欧洲移民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移植到了北美大陆,农业、工商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在这块殖民地上快速发展。从最初的1607年到1733年这短短的一百余年时间里,英国移民在北美东海岸相继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也就是后来美国最初的13个州。这些殖民地的居民彼此的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之间日益融合,在北美这块新大陆上形成了新的民族,即美利坚民族。但是,在欧洲七年战争后英国为了尽快恢复本国经济,对北美的统治日益加强,而美国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却要求摆脱对宗主国的依附关系,宗主国与殖民地两者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1770年波士顿惨案的发生,1773年茶税法的通过,1774年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以及取消马萨诸塞自治权等五项不可容忍的法令的颁布,英国的这些高压政策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对殖民地进行了镇压。英国当局的种种行径更是遭到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1775年4月美国莱克星顿的枪声成为了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拉开了独立战争的帷幕。同年5月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作出决定,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这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全面爆发。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先后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以及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防御阶段,英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北部地区为主战场。1776年7月4日召开的大陆会议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1776年12月,华盛顿经过激烈争夺后,无奈放弃纽约。这也使得独立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美军在华盛顿的率领下先是将特伦顿黑森雇佣军兵营突袭成功,后来又在普林斯顿和萨拉托加屡次重创英军。其中萨拉托加大捷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在1777年10月以后的战略相持阶段,主战场开始由北向南发展,国际形势也开始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随着法国承认美国独立、英法和法西相继开战,英国失道寡助,陷入空前孤立的尴尬局面。1781年4月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英军的兵力主要聚集在纽约和约克镇两个地方。英军经受不住美联军的猛烈的炮火攻击,被迫于1781年10月19日宣告投降,次年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草案。英国于1783年9月3日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要点提炼】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粉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枷锁,成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首次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该战争还为美洲大陆带来了欧洲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战争诞生的《独立宣言》,首次正式宣布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的理念得以继承和发展,详尽阐述了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依据。

    35.威斯特伐里亚条约

    1618-1648年的30年战争的爆发,使欧洲所有的国家都被卷入进内。它深刻地改变了西方国家关系,促使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15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相继进入绝对主义时代。等级君主制被绝对君主制所代替,先前分散在贵族手里的权力被集中到专制君主的手中,早期国家逐步演变为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各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动给国际政治注入了全新的内容:曾经盛极一时的封建领主的私人外交随着封建主的没落失去了往日的地位,民族国家开始作为新型的外交主体登上了权力斗争的舞台。伦敦、巴黎、华沙、马德里、维也纳、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取代了中世纪星罗棋布的采邑,成为欧洲的权力中心。围绕着领土和权力,新兴的民族国家展开了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和军事斗争,力图最大限度地攫取国家利益。将几乎所有的欧洲强国都裹挟进去。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使各国的君主普遍意识到,只有确立一个包括共同利益、规则和单一价值观的国家关系体系,才能阻止各自的利益持续受到损害。这就是著名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所确定的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30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以反哈布斯堡集团的胜利告终。根据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条约》,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法国夺得欧洲霸权;瑞典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德意志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内部分裂局面加剧;西班牙遭到削弱,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确认。

    三十年战争是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催生剂,在战争的瓦砾堆上,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开始出现。根据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弗雷德里克·舒曼的研究,西方国家关系体系主要包括:相互承认拥有国家主权的国家;以国际法的原则处理相互关系;根据“势力均衡”的政策谋求本国生存的国际社会是通过基督教结合起来的。这一关系体系的内容是由中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的政治现实——几个势力均衡的力量长期对峙,为了共同利益要求一个包容所有国家的集体安全体制以避免永无止境的国际冲突,而相同或近似的文化背景使得它们在寻求一定程度的政治联合时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所决定的。

    西方国家关系体系形成之时也正是近代资本主义在欧洲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和工商业的结合使得生产力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的年代。不可遏止的工业增长和科技进步赋予西方国家关系体系以无限扩张的可能性。可以说,这一体系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要向外扩张,形成全球性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不是西方国家关系体系这一调整各平权主体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在世界范围的简单的复制,而是一个维护西方国家对世界统治的不折不扣的法律秩序。在这一秩序里,西方国家集团是立法者和审判者,源于西方哲学和价值观的国际法和国际习惯是法律条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呼唤出来的巨大的生产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强制力。“众神之王”用“闪电霹雳”确立了奥林匹斯山的秩序,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则用“坚船巨炮”确立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这一进程始于西方国家关系体系开始向外扩张之时,在19世纪后期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狂潮中最后完成。这样,历史的际会就将主宰世界的权力第一次交给少数几个国家。这些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幼稚的国家,刚刚经过一场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运动的洗礼。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宗教的节制精神被摈弃,古代社会的禁忌传统遭到彻底的破坏,禁锢千年的人欲从“所罗门铜瓶”中释放出来,像凯旋的英雄一样受到热烈的欢呼。没有节制的欲望是仇恨的种子。随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向全世界扩张,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一个充满对立、冲突和动荡的时代。

    《威斯特伐里亚条约》意味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一些基本原则也确立下来了,比如主权国家的概念。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形成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欧洲社会进入了战争频繁、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欧洲社会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进行战争,是由于这个社会已跳出了谷底开始了上升——贸易繁荣、农业发展、技术进步等等所致;反过来这些战争又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一蓬勃局面的是多个要素汇成有机体且在推波助澜的作用下而成的。这一名副其实的“战国时代”历经法西战争、法荷战争、9年的奥格斯堡战争、13年的西班牙王位之战、8年的奥地利王位之战以及决定英法欧洲霸权的7年战争,最终在拿破仑战争失败后,以维也纳体系形成、均势欧洲出现而告一段落。

    【要点提炼】

    《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际是德意志内部宗教矛盾演变为一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后,各国瓜分利益的条约。该条约是在新教徒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它从政治上分裂了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力大损,而法国、瑞典增强了自身实力。但实际上作为一场战争的结果,该条约虽然调和了原有的矛盾,但是又挑起了新的矛盾。瑞典、法国实力增大引起了英国、丹麦等国的仇视。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之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稳定,反而通过战争不断的进行着更替。

    36.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康乾盛世”。清朝从乾隆后期开始,国家由盛转衰。政治上,腐败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经济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苛捐杂税逐年加重,农民生活日渐贫困。文化上,对内厉行专制,对外闭关锁国。

    当中国社会走上穷途末路之时,同一时期的西方正悄然崛起。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正席卷西方国家。继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他们为了寻求更多的海外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加紧时间对外扩张。

    英国作为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地大物博的中国。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仅有广州对外通商。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布等主要货物,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使中国的银子白白地流向英国,而给中国带来的却是深重的灾难。鸦片导致清朝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财政拮据,国库空虚;百姓心灵和肉体受到了严重的危害。

    面对鸦片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封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远赴广东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一起整顿海防,严拿烟贩。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了收缴的110多万公斤鸦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林则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当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时,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向中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1840年6月,英军舰队开到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对中国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由于林则徐戒备严密,英军无可乘之机,它便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直逼天津。道光皇帝得知后,十分惶恐,立即派直隶总督琦善和英军谈判。琦善代表清政府答应英国侵略者严惩林则徐的要求。随后道光皇帝便把林则徐撤职查办,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和英军谈判。1841年1月,英国侵略者扩大侵略战争,派兵占领了香港岛,同时攻占了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视死如归,英勇反抗,涌现出了关天培等爱国英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组织不力,清军节节败退。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

    在武力威胁下,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

    【要点提炼】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与殖民地,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闭关下策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逐步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迈进。

    37.美国的南北战争

    18世纪独立战争后,美国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北方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实行自由雇佣制;南方实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实行黑人奴隶制。这两种制度都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是两者的差异却很大,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独立战争中,双方结成同盟一起将英国殖民主义赶出美洲。但是独立战争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北方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自由的资本主义,需要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原材料供应;实行关税保护,废除奴隶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而南方种植园主经常把大量棉花原料运往英国,要求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的数量,在西部扩展“自由州”。

    1857年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大量工人面临失业,大量饥民四处流浪。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西部的土地。北方的工人和农民都把南方奴隶制度视为一切苦难的根源,所以废奴呼声日益高涨。这使得南北矛盾日益尖锐,奴隶制存废问题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用武力解决的地步。

    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总统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他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呼吁联邦维护统一,认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南方奴隶主对林肯的当选极为不满,所以林肯当选总统,成为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林肯的当选使得南方奴隶主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们纷纷酝酿脱离美国联邦,开始蓄意制造分裂。继南卡罗来纳州宣布独立后,密西西比、佛罗里达等7个蓄奴州也相继脱离联邦。不仅如此,南方还于1861年2月建立了一个名叫“美利坚诸州联盟”的新“国家”,定都里士满。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联盟的军队炮击联邦军驻守的萨姆特要塞,4月15日,林肯为了镇压叛乱在北方征召志愿军,下令对南方宣战。由此美国内战正式爆发。战争开始,尽管北方在人口、军事、财经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北方军队准备不足,轻视敌人,节节败退。南方则由于进行了充分准备而势如破竹,频频取胜。林肯本人一直认为为了维护联邦的统一,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采取和平的方法解决与南方奴隶主的矛盾。但是南方种植园主在他就职以前就发动叛乱,使得北方政府仓促应战,最终导致出师不利,屡屡失败。北方军队的失利使得北方群众极为不满,有的城市甚至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他们强烈要求军队改变策略以扭转时局。林肯经过仔细分析,认为要想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最棘手的问题是尽快解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1862年5月2日,林肯毅然颁布了《宅地法》,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任何没有参加叛乱的美国公民,只要交15美分的等级费,就有权利从西部国有土地中获得160英亩的土地,在耕种5年后,就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得广大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战斗的行列中去。9月22日林肯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内的黑奴不必向他们的主人交付赎金就可以获得永远的自由,解放后的黑奴要忠实地为合理的工资而劳动,并且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这一《宣言》标志着美国的黑人奴隶获得了解放。

    1863年6月,南方军队总指挥罗伯特·李与驻守在葛底斯堡的北方军队相遇并展开决战。7月1日,北方联军遭到南方军队猛烈的攻击而痛失防线,死伤惨重。南方军队首领罗伯特·李因先前的战役屡屡获胜而产生了轻敌的念头,命令部队停下休息,等待后续部队上来,这使得北方军队有了喘息的机会。3日,南军孤注一掷,向北方军队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北军将冲锋陷阵的南军士兵全部歼灭。这时北军一鼓作气,全线反攻,南军全军覆没。这次战役南军伤亡惨重,两个旅长和15个团长全都阵亡,死伤2.8万人。这次大战对北方来说非常重要,这场战役扭转了东线战局,成为了内战的转折点,使得北军从开始的被动挨打转变为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

    同时,格兰特在西线包围了维克斯堡。维克斯堡是南军防守密西西比河的要塞,号称“南方的直布罗陀”。由于维克斯堡易守难攻,北军一直没有能够攻克这个要地。5月22日,北军在格兰特的率领下再次向维克斯堡发起总攻,在此后的47天里,北军一直进行连续不断的炮击,最终南军7月4日举白旗投降。自此战役后,北方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南方的领土被一分为二。

    从1864年开始,北军向南军发起了全面反攻。东部战场上,格兰特先保存实力,后发动进攻。他采取的是消耗战略,表面上看,荒野战役、冷港会战罗伯特特·李的部队都能取胜,实际上南方军团主力被消耗殆尽。而北军的援军正悄悄赶来。北军在进攻彼得斯堡的过程中,双方势均力敌,北军长时间拖住了南军的主力。在西部战场,另一北方将领谢尔曼长途跋涉,深入南方腹地,占领了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亚特兰大。第三路攻势是谢里登领导的军队。7月,南方军队突然袭击华盛顿,试图取胜挽回失败,但是北军谢里登部轻松将其击退。随后,谢里登发起了名为“向海洋进军”的战役,这场战役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各种军用设施,破坏了南方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这对于南方经济来说意味着灭顶之灾。1865年初谢尔曼北上先后攻克了哥伦比亚和查尔斯顿,并在此和格兰特的军队会师,完成了对南部同盟的战略包围。

    1985年4月9日,南军将军罗伯特·李面对北军的重重包围,无奈宣布投降。自此历时6年的美国内战宣告结束,美国恢复了统一。

    【要点提炼】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但它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38.中日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制定了“大陆政策”的计划,从而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其具体步骤是日本先攻占朝鲜和台湾,然后征服中国,最后吞并全世界。公元1894年,即光绪20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因当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故而历史上称之为“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帝主张积极应对战争,形成了以其为首的主战派。而李鸿章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其主要表现为:陆地上,李鸿章下令要求守卫平壤的军队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海上,李鸿章则命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战。清朝政府妥协求和的政策使得日本的气焰更加嚣张,因此日军誓言要“聚歼清舰于黄海中”。

    甲午中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第二阶段包括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平壤城本来一面临江,三面环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清军不是利用有利条件制约敌人,而是执行“先定守局,再图进攻”的错误决定,导致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英勇作战却不幸战死沙场。清军总指挥叶超志弃城逃跑,退到中国境内,将朝鲜全境拱手相让给日本就这样让日本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平壤,最终以清军的失利而告终。

    平壤沦陷后,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由于日本联合舰队武器先进,而北洋舰队装备落后,这使得清朝一开始就甘拜下风。北洋军舰在护送入朝援军到大东沟返航的过程中,遭到日军的突袭,清军首领丁汝昌不幸摔伤,这使得北洋军舰丧失了指挥权。随后,日本第一游击队相继击中北洋军队右翼的超勇、扬威两舰,两舰被迫退出激烈的战斗,其中超勇舰最为惨烈,不幸沉没海底。尽管北洋舰队也击中了日本舰吉野,但其很快被排除危险。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舰队其他一共两百多士兵视死如归,英勇抗敌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黄海战役中,北洋军队遭到重创;日本取得了制海权。北洋舰队中仅剩的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发挥神威,对日本军舰松岛发起猛攻,使其丧失战斗力。定远管带刘步蟾和镇远管带林春经过漫长时间的苦战化险为夷,使日军舰队不能维持战斗,落荒而逃。北洋舰队的神勇使得日本“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美梦成为泡影。最后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日本舰队5艘重伤,北洋军舰5艘沉没。

    日军在黄海战役后,兵分两路围攻中国。一路经过鸭绿江到达辽东,但驻扎清军并没拼命反抗,而是临阵脱逃,使得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陆续占领了大连城等。除此之外,另一路日军在花园口登陆,相继攻占旅顺和大连。随后,灭绝人性的日军在旅顺对当地的百姓实行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1895年初,日军对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发起进攻,望其应战。但是李鸿章却命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尽管爱国官兵拼死抵抗,但是无法挽回残局,最后北洋军舰全军覆没。随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要点提炼】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外流,国势颓微。此次战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额赔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39.日俄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日俄双方便开始了争夺殖民地、掠夺殖民市场的斗争。而中国作为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对象之一,自然成为了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重点。

    1894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获胜,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中国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但这触动了沙皇俄国的在华利益,于是他联合法国和德国对日本施压,迫使日本在中国向其增加赔款3000万两白银的条件下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三国干涉还辽”。沙俄又以此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又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旅顺和大连的要求。

    1900年俄国趁着清政府镇压义和团的时机,将中国东北全境独吞。俄国的这一行径自然会使得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对其极为不满。而此时的日本通过十余年的精心准备,国家实力明显增加。1902年英国与日本结为联盟,企图在东北卷土重来,重建霸权。1903年日俄就如何瓜分东北和朝鲜举行了谈判,但结果却是无果而终。

    1904年2月8日,日本凭借英国的军事支持以及英美的经济援助对停靠在旅顺的沙俄太平洋舰队进行偷袭,同时还将在朝鲜仁川的俄国军舰击没。日军偷袭旅顺这个事件成为了日俄战争的导火线,随后2月10日日俄两国同时宣战。

    日俄战争原本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是它的主战场却在中国,这不仅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粗暴干涉和严重践踏,而且它使处于战区的东北百姓饱受蹂躏,蒙受浩劫。腐朽懦弱的清政府竟然还打起“局外中立”的口号来表示自己对日俄战争的默许。

    日俄战争受害最大的还是无辜的中国人民,他们的生命财产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当时的《东方杂志》曾经这样评价:“吾中立国之民生息于其地者,掷生命数十万。死亡之数,过于(日俄)两军。”战争期间,凡是战争所涉及到的地方无一是完整的:百姓的家园被摧毁,房屋被毁坏,工厂被炸毁。如今有个叫做“五间房”的地方就是因日俄战争而得名的:旅顺龙头镇吴家村战前拥有十七八户人家和七八十间房屋,由于沙俄战争需要开阔场地,吴家村的房屋便被炸得面目全非,最后只剩下五间房的残基,故起名叫做“五间房”。

    日俄战争后,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俄国的衰弱和日本的强大,英国和俄国的冲突日益减少,矛盾出现缓和。与之相反的是英德之间的矛盾却日益恶化,成为了当时欧洲的焦点。而亚洲随着日本国力与日俱增,日美的矛盾日趋突出。日俄关系开始缓和,为了共同瓜分中国这块“肥肉”,他们互相勾结。这些潜在的矛盾正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笔。

    日本在对外入侵的扩张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甲午战争使看似强大的东方大国成为了自己的手下败将;日俄战争又将老牌的西方帝国打得落花流水。正是这两次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迈向了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不归路,这也决定了日本必然失败的命运。

    【要点提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本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却在中国东北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两个国家无论谁赢谁输,最终的受害者仍然是无辜的中国人民。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应该永远铭记。国强则自强,国弱则挨打,这是中国人民用生命的代价换得的教训。

    40.第一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列强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主要有法德、俄奥和英德三对矛盾。其中法德矛盾最为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欧洲和西欧的地位,它一直在寻找机会报仇。而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采取了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除此之外,德国还扩军备战,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法德矛盾成为普法战争后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塞尔维亚受到俄国的支持,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决定于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

    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入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了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随后的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当场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他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了斐迪南夫妇。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地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初,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顽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至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做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双方出现了三次大交战: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了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917年至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要点提炼】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41.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战争、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1917年3月15日(俄历2月27日),工人和革命士兵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政府,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了。这次革命史称“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它只是辅助性政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随着形势的发展,其中一个必然要化为乌有。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彼得格勒。他在党的会议上作了被称为《四月提纲》的报告。列宁指出,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必须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列宁还号召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准备新的革命。《四月提纲》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的进攻遭到惨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以后,工人和士兵满腔怒火。他们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权力归苏维埃,游行遭到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史称“七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复存在,临时政府掌握了全部权力,开始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和革命群众。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转入地下。

    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代表大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下令向彼得格勒推进,企图武力镇压革命力量,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科尔尼洛夫的叛乱被粉碎。国内阶级的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瓦解。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空前提高,革命形势日趋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通过武装起义把政权交给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苏维埃掌握。

    1917年秋冬,俄国人民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革命群众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点。晚上,革命群众占领临时政府的最后堡垒冬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当起义军攻打冬宫之际,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1月7日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8日,大会一致通过了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的罪行,建议各交战国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大会批准了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政府骨干包括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内务人民委员李可夫、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斯大林。代表大会最后选举了自己的领导机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在彼得格勒起义的影响下,到1918年3月,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俄国的首都也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要点提炼】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为当时处于同样遭遇的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场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42.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并不满足于此,为了全面侵华,日本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这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后来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内进行全面搜查。日军的要求得到中国驻军的严词拒绝。日军随后向卢沟桥开枪射击。8日早晨,日军炮轰宛平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29军官兵出于自卫奋起反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29军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身先士卒,指挥作战。数名战士奋不顾身,壮烈殉国。9日凌晨,二十九军收复了永定河东岸的失地。

    七七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全面侵华蓄谋已久制造出来的,这只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军民奋起抗战,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以不同方式声援中国抗战。南京国民政府积极采取了自卫抵抗的方针,调兵北上增援驻军。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宣布正式对日抗战。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一起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支持第29军抗战的英勇行为。华夏大地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经过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于1945年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被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要点提炼】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5600多亿元。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人民的自信大大增强,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战后,当时的中国政府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同时,它还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突出地位奠定了基础。

    43.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然后它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针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英法却实行绥靖政策。它们一方面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特别畏惧战争;另一方面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让德国把目光投向苏联。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背着捷克,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必须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得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的欲望更加强烈,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波军奋力抵抗。但由于波军装备陈旧,节节败退。波兰国土大片沦陷。9月3日,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4-5月份,德国向西欧国家发起攻击,很快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等。同时德国绕过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其诺防线,对法国发起猛烈的攻击。法国猝不及防,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法国由于长期实行绥靖政策,对于战争没有充分的准备,再加上作战思想落后,一直坚守马其诺防线而未采取进攻,没过一个多月就向德国投降了。

    1940年7月,为了获得英国的制空权,德军开始对英国进行猛烈的空袭。德军的狂轰滥炸使得英国的许多建筑遭到了毁灭性损坏,但是并没有摧挎英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英国在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坚决执行抵抗政策,全民团结,英勇抗战,使希特勒占领英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在德军侵入波兰的同时,苏联将疆域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公里,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1941年6月22日,德国强兵出阵,兵分三路突袭苏联。由于缺乏准备,指挥失误,战争一开始,苏联屡屡失守,“东方战线”也很快被攻克。而德军进展顺利,到11月就已经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苏联将近40%的区域。苏德战争的爆发,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但是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国军队的后勤保障出现了问题,苏联军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这也打破了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从此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在亚洲、澳洲和太平洋西南地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这一计划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英等国为了制裁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美日矛盾日益恶化。日本军部为了争取战争主动权,在美国尚未准备之前,决定对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发动突然袭击。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对美国驻扎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出动了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了。

    德日两国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使它们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公敌。美国也出于自己的利益,改变曾经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意味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一致团结,使得反法西斯的力量大大增强,这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莫斯科战役后,战败的德军虽然实力大减,但是不甘心失败,将首要目标锁定在了斯大林格勒,企图利用优势兵力打胜苏军。1942年德军出动大批飞机对斯大林格勒狂轰滥炸,使其成为了一片废墟。苏联军民响应斯大林“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用一切力量消灭敌人”的号召,与德军进行着殊死搏斗,结果德军受到重大伤亡。随后,苏军大规模的反攻分割包围了德军主力,并对其进行了全线总进攻,直至将德军全部歼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终取得完全胜利,它成为了二次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反法西斯联盟国家信心大增,而德军则士气低落。德军由全面进攻阶段转入了全线防御阶段。

    1942年6月,日本为了增强海上优势,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了针对美军的中途岛海战。由于事先获得情报,美国精心准备,将日军歼灭。日军遭遇了有史以来的首次惨败,从此太平洋战场出现了转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入反攻。

    1942年10月,英军大举进攻在阿拉曼的德军。由于军火运送船只遭受到了英国海军的突袭,德军得不到外援,结果败北。阿拉曼战役作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与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一起促成了二战的转折。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了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这是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第一次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便尽快打败法西斯德国。1945年2月4-1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但是,参加会议的三大国首脑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战后世界利益的安排等许多问题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顾牺牲他国的权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了分享战争的胜利果实,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问题,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7月28日后为新任首相艾德礼)在德国的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3年,意大利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发生了政变,使得墨索里尼政府彻底垮台。9月,意大利新政府同英美签署了投降的停战协定。意大利投降,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瓦解的开始。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在柏林东西两面会师,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在强劲炮火的配合下,苏军猛攻柏林,为了逃避正义的审判,希特勒于4月30日自杀身亡。5月1日,苏军将胜利的旗帜插在帝国国会大厦顶端。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苏军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中国的八路军等抗日部队向日军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法西斯走投无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要点提炼】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这次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战争历时6年多,遍及世界各地,消耗了大量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无数生灵涂炭。

    第二,这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法西斯在战争中大肆屠杀无辜居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战争打败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第三,这次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战争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战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战后,中国等亚洲和欧洲一系列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和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战后用于和平事业,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4.朝鲜战争的爆发

    美国总参谋长布莱德利曾经对一场战争进行过这样的评价:“这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战争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一个传奇,因为打破了美国战无不胜的记录。自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在所有参加的战争中所向披靡,不可战胜。但是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而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世界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方向发展。这场战争便是朝鲜战争。

    1945年8月,日本经过8年抗战,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美苏两国便商定以北纬38度为军事分界线,将朝鲜分为两部分。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在北纬38度以南成立了“大韩民国”。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金日成的带领下也宣告成立。从此,原本统一的朝鲜半岛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1949年,美国为了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制定了全面扩军计划,要求建立专门针对中、苏等的包围。1950年初,美国与李承晚集团经过协商,签订了《美韩联防互相协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的美国正操纵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这场战争本来是美国精心策划的,它却诬蔑朝鲜破坏和平。随后,安理会对侵朝的行为予以追认,于是美国纠集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原来只是朝鲜半岛内部的矛盾演变成为了美国的侵朝行为。社会主义国家对朝鲜人民的正义战争大力声援。针对美国的侵略行为,中国表示强烈抗议。当时中国总理周恩来郑重通告:“中国人民决不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趾高气扬的美国人不顾世界舆论的警告。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领导下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随着中国的参加,战局发生了变化。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3年7月27日上午,中国、朝鲜、美国、韩国等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以及临时补充协议。当时代表美国签字的是“联合国军”的第三任总司令克拉克将军。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我成了美国历史上签署‘停战’而没有取得胜利的第一个陆军司令官。”

    【要点提炼】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苏关系密切起来,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建设。同时,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赢得了时间。

    45.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爆发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为了恢复科威特的领土完整,与伊拉克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史称第一次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的导火线是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科伊两国在历史上曾经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经常发生争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伊科争端开始显现。伊拉克为了谋求自己的发展,必须尽快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为此伊拉克要求科威特减免自己的债务,同时它还要求和科威特重新划分边界。伊拉克的无理要求遭到了科威特的严词拒绝。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以此为由向科威特发起攻击,不久伊军便占领了科威特全境,同时宣布科威特是伊拉克的第19个省。

    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这对于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讲,无疑是个极坏的消息。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此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紧急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美军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联合国也先后多次通过决议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表示对伊实施制裁。但是伊拉克对于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拒不执行,于是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由此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

    海湾战争分为空中战役阶段和地面战役阶段两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摧毁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瘫痪伊军指挥系统,瓦解科威特境内伊军,为尔后地面进攻创造条件。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是消灭科威特战区的伊军特别是共和国卫队,恢复科威特领土主权和合法政府。在空中战役中,伊军不敌武装先进的多国部队,节节败退,不久多国部队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随后在科威特的战区中,多国部队更是动用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光飞机就将近10万架次,投弹多达9万吨。伊军前沿部队不堪一击,损失过半,后方部队也是损失惨重。到了地面战役阶段,多国部队采用了战役欺骗的战术,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公里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五个进攻集团。美第一陆战远征部队最先发起进攻,随后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在波斯湾多国部队海军和两栖部队配合下也发起进攻,吸引伊军注意力,这为西部主攻部队发展进攻创造条件。美第七军看到东部三个进攻集团和美第十八空降军进展迅速,同时科威特境内伊军有北撤迹象,打破原计划提前发起攻击。而美第七军和美第十八空降军利用空中机动和装甲突击力强等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伊军在多国部队的围攻下损失惨重,判断失误,指挥中断,防御体系迅速瓦解。尽管伊军在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发射导弹的过程中使美军伤亡百余人,在海湾布设水雷炸伤美海军两艘军舰,但这些都无济于事,未能扭转失败的下场。1991年2月26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28日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地面战役仅仅历时100多个小时就宣告结束。

    【要点提炼】

    第一次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也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由于这次战役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