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in-Fen Kok[54]
原文标题:Piin-Fen Kok Speaks to Channel News Asia on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文章框架:记者对Piin-Fen Kok 的采访;中国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发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对周围地区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
观点摘要:
1.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放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建成将引领一个新的增长势头。而“一带一路”倡议的跨度几乎涵盖整个亚欧大陆,一方面使中国能够进入这个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中国在某些行业(如混凝土和钢材行业)的国内压力,并为市场提供其过剩资本。
2.在未来几天里,中国将在海南召开一年一度的博鳌论坛,2015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很关键的一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正在放缓,但是中国正在考虑建立新的银行。这一银行的总部将设于北京。但是论坛的代表坚持不允许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占决定性地位,他们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要对其股东的盈亏负责。中国商务部副部长表示,银行的股权结构仍然在协商之中,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亚洲成员国和非亚洲成员国之间会存在差别。该银行的支持者表示,该银行不会成为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竞争对手。中国将申请这一银行创始成员国资格的最后期限定为2015年3月31日。
3.据Piin-Fen Kok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中国将在相关地区发起一系列外交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将连接从东亚一直到欧洲最西端的整个泛欧亚大陆,以及中国的东海岸地区与欧亚大陆最西端的市场。
编号:20150409A079
再平衡问题:马来西亚与中国关系
Felix K. Chang[55]
原文标题:A Question of Rebalancing: Malaysia's Relations with China
文章框架:中国与马来西亚以前的关系;最近两国关系的新走向和趋势。
观点摘要:
1.长期以来,马来西亚与中国在南海的争端中,从来没有给两国制造过外交压力,除了2014年3月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简称“马航370”)消失。马来西亚政府在寻找失踪飞机期间的糟糕表现,引发了中国公众的愤怒,因为此次航班的乘客大多数是中国公民。许多人呼吁抵制去马来西亚旅行。中国当局公开批评吉隆坡,甚至允许失踪中国乘客的家属在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外进行抗议。两国关系一直都很密切,部分原因是马来西亚试图与西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马来西亚也试图从中国的经济崛起中获益,从而增强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中的政治地位,这种倾向使得马来西亚在对华政策中优先考虑眼前的经济和外交利益,把潜在的安全问题降到了第二位,同时试图保持其战略选择。
2.马来西亚长期以来一直主张将东南亚变成一个“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区”。它帮助建立了东盟,并鼓励东盟国家把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马来西亚领导人认为,本国实现区域稳定的最佳方式是建立一个所有国家都希望与其保持良好关系的国际环境。但随着冷战的结束,马来西亚似乎向中国倾斜。它这么做有它自己的理由。随后,中国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3.在纳吉布访问北京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马来西亚同意与中国一道“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并对中国和东盟领导人所提倡议表示欢迎,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北京则投桃报李,同意尊重马来西亚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毕竟,从政治上来说,中国一直将马来西亚视为一个对其有利的国家。作为东盟的创始国之一,马来西亚提供了大量的黏合力,并对该组织的发展方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这是中国在东南亚施展新魅力攻势的目标之一。在2013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钻石十年”。他还单独提到马来西亚并表示,中国政府愿意积极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北部走廊开发项目,这一项目指的是马来西亚计划成立连接吉隆坡和新加坡的高速铁路项目。
4.在搜索马航370期间,尽管中国国内民众极其愤怒,但是北京方面最终也只是延缓了两只大熊猫到马来西亚动物园的时间。几十年来,马来西亚把卷入大国竞争视为对其安全的最大威胁。它敦促邻国一起合作,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从马来西亚的角度来看,平衡外在力量在这一区域的互动,比让其创建自己的平衡更对自身有利。但是中国在东南亚日益增长的自信已经开始改变马来西亚的计划。
5.最近,由于美国的介入以及对菲律宾和越南的拉拢,马来西亚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4年4月访问马来西亚时受到热烈的欢迎,并且马来西亚将与美国的关系描述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等同于其与中国的关系。在马来西亚国内,马来西亚官方鼓励反对当地的中国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日本经济似乎迎来了自己发展的第二春。日本制定了强有力的激励政策来刺激在东南亚的贸易和投资。而且日本与马来西亚的高层往来也更加频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4年已经去东南亚访问过几次,其中两次就是去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所有这些给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增加了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
6.目前,马来西亚可以说是已经开始了它的赌注,但是并没有改变其传统的对华政策。《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以来,领土争端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有些人开始相信,中国只是把谈判前景作为一种拖延方式。与此相反,中国坚持认为,南海争端不是它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问题。
7.到目前为止,马来西亚继续优先考虑其长期的喜好,与外部力量保持一定距离,并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但是,对于这些偏好的根本理由已经开始转变。
编号:201407A083
峰会之后的亚洲:APEC 和 G20的利益和不确定性
June Teufel Dreyer[56]
原文标题:Asia Since the Summit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ncertain at APEC and the G20
文章框架:中国为准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所进行的努力;此次峰会的概况;此次峰会的影响。
观点摘要:
1.作为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的东道主,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确保出席政要们的安全和舒适。他们实行了单双日限行,以减弱北京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给公务员放假六天,并鼓励他们外出。此外,在此次峰会期间,政府要求关闭学校和幼儿园。他们还修缮了主要道路,翻新了会议场地建筑,加强了安保措施,包括配备重装甲和排爆设备、X射线机、安全大门以及随时待命的直升机。有传言称,新疆的持不同政见者正在策划恐怖袭击,香港民主人士将举行破坏性示威活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与这些措施有关,但是这些情况都并未发生。
2.这种场合的审美方面也受到关注:摆放了45万盆象征着APEC 主题的花,而为2008年奥运会建造的水立方被改造成了一个中国花园,作为盛大宴会的背景。每个国家元首都收到了依照个人尺寸精心定制的栗色丝绸外衣。
3.中国的平均收入已经从1989年的1519美元增长到目前的7485美元左右,增长了近四倍,成为世界上最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心。中国的平均增长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的人数已经从将近12亿减少到4.12亿。中国显然是无可争议的明星。代表们的讲话赞扬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对这一发展的贡献。他们承诺将继续促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可持续、包容以及安全发展。代表们也宣布他们打算通过追求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全球供应链的连接,以及技术创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承诺,将共同对抗流行性疾病、恐怖主义、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问题。
4.中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之间棘手的关系威胁并限制了未来的发展。就积极的方面而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讨论了旨在避免由意外的空中和海上事故造成紧张局势升级的措施,并同意在十年内,为商务人士提供多次入境签证,为学生提供五年签证,努力促进人员交流,增进相互信任。
5.作为世界上两个主要的污染国代表,两国分别宣布,美国202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26%~28%;到2030年,中国消耗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将占总能源消耗量的20%。然而,双方无法保证实现这一成果。奥巴马的声望已经被削弱,而且他所在的党在11月的中期选举中失败了。他在气候变化资金方面的计划预计将面临强烈的反对。尽管习近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中国或许也不能够履行其环保承诺:太多的中国公民会想办法来规避政府的指令。
6.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此次会议为平台,进一步宣传了他的中国梦。中国梦现在包括以中国为中心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习近平的著作至少有八种语言的版本——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日语和德语,并被摆放在APEC媒体中心入口的突出位置。中国参与建立了一个总部设在北京的新开发银行(又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与此同时,华盛顿一直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将中国排除在外。中国的分析人士将其解读为,这是奥巴马转向亚洲战略的一部分,是遏制中国的战略。美国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计划表示相当怀疑,其中包括巩固中国的“九段线”。
7.印度方面表达了公众的不满,指责该银行的总部将设在北京而不是孟买或新德里。同时,双方的军队继续就喜马拉雅山区的领土争议发生冲突。俄罗斯总统普京一直对中国的陆上丝绸之路不热心。
8.除了习近平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地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峰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领导人的政策有着有限的灵活性:通过搁置有争议的问题,峰会取得了表面的和谐,据推测,他们对于未来的不同愿景是能够调和的。
编号:20141210A083
中国和俄罗斯:有限责任伙伴关系
June Teufel Dreyer[57]
原文标题:China and Russia: A 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
文章框架:中俄表面上的良好关系;俄罗斯的担忧;中国的担忧;西方具有可乘之机。
观点摘要:
1.2014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一个长达30年的协议,将俄罗斯的天然气通过西伯利亚管道出口到中国(PRC)。该交易明显对中国有利。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似乎是基于地缘战略和商业利益,西方分析人士猜测,这可能预示着一个“独裁”的政治联盟,它能够挑战自由主义思想以及金融世界的秩序。
2.一位中国东北延边大学的教授说,沙皇彼得大帝曾决心带领他的帝国学习西方的知识和方法,但是西方从来没有张开双臂予以回应。苏联解体后,西方列强忽视了俄罗斯的诉求,坚持向东扩张,完全无视俄罗斯的安全担忧。经过了十年这样的冷遇之后,俄罗斯决定予以回应。另一位军事科学院分析人士认为,对美国的“抵消战略”进行反击很有必要。为了显示对西方的不满,普京没有出席奥斯维辛解放七十周年纪念活动,而是接受了中方的邀请,将出席中国于2015年9月举行的七十周年阅兵活动。
3.中国领导人和媒体对俄罗斯提供了强大的官方支持: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莫斯科,对通过创新达到共同发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外交部部长王毅承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必要的帮助”,他补充说,相信俄罗斯有能力,也有智慧克服目前的经济困难。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说,中方注意到近期卢布汇率出现波动的情况,也注意到俄罗斯政府为稳定外汇市场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俄罗斯拥有较充裕的外汇储备,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在二十国集团国家中相对较低,再加上俄罗斯有着丰富的资源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我们相信,俄罗斯有能力克服目前暂时的困难,两国将继续进行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研究员李建民说:“拯救俄罗斯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4.中国和俄罗斯在东海举行了海军联合军事演习,以此暗示与中俄均有领土争端的日本,他们要联合起来反对日本的主张。2010年,日本与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爆发冲突后不久,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参观了国后岛(日称国后岛/くなしりとう,俄罗斯称库纳施尔岛/Ostrov Kunashir Island,这是日俄存在争议的岛屿,主权归属于俄罗斯,位于北海道与知床半岛隔根室海峡之中,为北方四岛之一,在地理上属于千岛群岛。面积为1498.56平方千米,在北方四岛中面积仅次于择捉岛),梅德韦杰夫是俄罗斯领导人中第一个参观此岛的总统。
5.中俄签署了天然气合同之后,紧接着签署了其他协议,包括文化交流、新闻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中俄之间禁毒方面的合作、连接两国的高速铁路计划以及联合开发扎鲁比诺港和黑瞎子岛。有关扎鲁比诺港的计划是,为中国内陆的吉林省提供通往俄罗斯和朝鲜的贸易路线。而黑瞎子岛在1969年爆发了武装对抗,引发了人们对中俄爆发战争的担心。该岛现在是一个生态旅游的好去处,西方更关注的是具有军事意义的科学合作。中俄还讨论了太空探索以及卫星导航技术方面的合作,最令人惊奇的是,俄罗斯的苏-35先进战斗机的销售。一位俄罗斯国防工业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我们不是很热衷于此。当然,就政治角度而言,普京总统需要中国。这不是军事贸易,而与政治有关。”其他渠道的消息补充说,他们担心中国会模仿苏-35的制造技术,就像在2009年仿制苏-33那样,导致中俄关系产生摩擦。但在2015年,有关销售的谈判似乎仍在推进。
6.俄罗斯温和的表面下,明显表现出对中国的担忧。俄罗斯人对他们国家地位的下降感到不满。而中国在北极理事会获得了观察员身份,中国的国有企业也对资产收购表现出兴趣。2015年1月,中国私营贸易公司俊安集团接管了格陵兰岛的铁矿石项目。
7.贸易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中俄双方在发言中谨慎回避了不平衡的互惠互利贸易关系,而中国在这一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天然气交易可能将有助于恢复平衡,但普京认为,天然气合同是“非盈利的”。
8.俄罗斯也意识到,正如它不想作为中国的加油站一样,中国也在寻求多元化的能源来源渠道,从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几个非洲国家进口石油。据称,中缅原油管道是中国的第四大能源进口渠道,它于2015年1月底开始运营。
9.就中国方面而言,尽管中国政府对媒体审查严格,但还是有充足的证据显示出中国的不满情绪。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义说,中国舆论一直在讨论中国是否应该拯救俄罗斯,尽管一些中国人士认为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唯一的选择,而文义认为,俄罗斯并不这么想。文义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来帮助俄罗斯吗?俄罗斯乐意让我们以这么低的价格来购买石油和天然气吗?中国能够帮助俄罗斯反抗制裁吗?中国可以做什么事情来帮助俄罗斯制裁那些投机者(普京指责他们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中国有什么好处?中国将从俄罗斯得到什么“真诚”的回报?普京强调,协议必须捍卫俄罗斯的利益,那我们不该考虑中国的利益吗?文义认为,中国不能也不应试图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可以自己拯救自己。
1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专家冯玉军认为,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应该是并行的,而不是互相干扰的:中国不应该卷入别人的争吵,而是应该关注国内的发展。与文义的观点一样,冯玉军认为,只有俄罗斯可以拯救自己。
11.英文版《环球时报》的一个观点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如果俄罗斯经济继续严重依赖石油出口,而忽略了结构的多样性,那无论中国提供多么慷慨的援助,最终也只能产生有限的影响。此外,俄罗斯会怀疑中国的援助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动机:中国(也许是作者对于“中国政府”的委婉说法)必须明白,俄罗斯不想成为中国经济的附庸。这位作者建议中国应该在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积极斡旋,防止冲突失控。
12.北京方面也意识到,除了向中国出售武器,俄罗斯也出售数量可观的武器给越南和印度,而这两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双方在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的创建上发生冲突,俄罗斯抵制中国主导银行的计划,尽管中国是该银行的主要贡献者。另外一个谨慎的信号是,俄罗斯媒体宣布,中国在两个西北城市使用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而北京方面则自豪地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测试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系统。也就是说,中国不打算依赖俄罗斯的技术。在双方团结的表象之下,其实它们之间缺乏相互信任。欧洲和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利用这些缝隙,并且避免采取使这些不兼容的盟友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动。
编号:201502A083
有争议的边境:中国、印度和亚洲世纪
Felix K. Chang[58]
原文标题:Contested Border: China, India, and the Asian Century
文章框架: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对两国发展的重要性;两国目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观点摘要:
1.本文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度为期三天的访问开始,阐述了中国和印度关系的潜在重要性。这是中国国家主席八年来首次访问印度。许多人希望重启曾经广受赞誉的亚洲世纪。潜在的深意是两国保持良好关系,以挖掘这样的世纪潜力。在这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他的东道主——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表示,中国认为发展与邻国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国虽大,好战必亡”。
2.对于印度来说,习近平的访问是印度吸引中国对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项目进行投资的一个机会。对于中国而言,这是拉拢印度的机会,也是使其远离日本和美国的示好。但是,两国之间的矛盾使得两国的合作困难重重。首先是领土争端,其次是印度向河内提供出口信贷以帮助越南获取武器装备,从而对抗中国。印度国有能源公司和越南石油天然气公司达成协议,扩大在南海的油气勘探合作,其中的大部分区域属于中国的领海。另外,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斯里兰卡的汉班托特和缅甸的皎漂地区建立主要港口及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还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落实新举措。所有这些使得印度担心中国可能挑战其在该地区的主导力量。
编号:A08301
印度洋的中国潜艇和印度的反潜战
Felix K. Chang[59]
原文标题:Chinese Submarines and Indian ASW in the Indian Ocean
文章框架:中国在印度洋越来越频繁的军事行为;对中国在印度洋军事活动的分析;印度可以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对于印度而言,如何应对潜入印度洋的解放军海军潜艇,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2013年12月,中国首次证实,中国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将在印度洋执行为期两个月的公开战备巡逻。当时,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一次相对罕见的行动。不过,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另外两艘潜艇对斯里兰卡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港口访问之后,似乎在印度洋执行了类似的任务。9月19日,一艘中国“宋”级柴电混合动力攻击型潜艇及其926型潜艇支援舰“长兴岛”号在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停靠加油休整,之后潜艇启程前往亚丁湾,加入国际反海盗行动。6周后(10月31日),又有一艘中国潜艇和“长兴岛”号潜艇支援舰在同一港口停靠加油休整。由于缺乏相关照片的证实,所以此次访问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的潜艇是此前曾停靠此地的同一艘“宋”级潜艇,还是像一些报道指出的那样,是一艘“汉”级核攻击潜艇,这仍然不得而知。
2.无论如何,这两次港口访问暗示中国未来有可能会派更多潜艇更频繁地前往印度洋。当然,印度当局对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军事力量的增强感到紧张不已。不过,更令印度不安的是,尽管新德里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但斯里兰卡仍然欢迎这些中国潜艇。在中国潜艇第一次停靠科伦坡港口后,新德里就对此表示了关注。科伦坡认为印度的不安并无道理,并称中国潜艇与今年访问斯里兰卡的其他230艘国外军舰并无不同。许多印度观察人士认为,斯里兰卡的表现表明其更愿意取悦中国。一些人甚至认为斯里兰卡违反了在1987年与印度签署的和平协议,因为在该协议中,科伦坡同意其港口“不可在有损印度利益的情况下,提供给任何国家做军事用途”。
3.至于中国潜艇访问科伦坡港口的真正原因,一些人猜测中国此举是对印度强化与越南军事关系的回应,毕竟中越两国在南海存在领土主权纠纷。印度已经成为越南的主要军事训练伙伴,将为越南军舰提供备件,并为越南士兵提供潜艇操作训练。事实上,就在中国潜艇访问科伦坡港口之前,印度和越南刚刚签署了一项进一步深化印越军事合作的协议。
4.港口访问还加重了印度的一个疑虑:中国计划通过与整个印度洋地区发展军事及经济关系来包围印度。印度评论家经常指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扩散正是中国包围印度计划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潜艇停靠的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正是这些建设项目的其中之一。
5.毫无疑问,在印度洋的中国潜艇会使印度在印度洋的海上局势复杂化。为了降低来自中国柴电攻击型潜艇的危险,印度海军将会加强对中国潜艇支援舰及印度洋地区港口的监视力度——中国潜艇需要定期在印度洋地区港口停靠加油。不过,中国的攻击型核潜艇所带来的威胁更大,因为它们不需要加油。在及时情报的支持下,这些潜艇可能会危及印度在整个印度洋地区的航运。
6.现在印度海军已经开始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不过,近些年来,印度海军的计划遭遇了一系列海上事故,最严重的事故发生在2013年8月,当时一艘“基洛”级潜艇发生爆炸,导致18名船员丧生。与此同时,印度海军推迟继续采购新型军舰及改装现有军舰。2005~2010年,印度海军152个改装项目中有113个被推迟,其中包括许多用于执行反潜战任务的作战平台。不过,那些旨在寻找并探测敌方潜艇的平台也同样重要。
7.对于在辽阔的海洋上执行反潜作战任务来说,远程探测并反馈潜艇情报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印度而言,幸运的是,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辅助作用,通过由印度尼西亚群岛构成的狭窄通道,就能够从东部进入印度洋。其中最重要的通道是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这些海峡是中国潜艇从亚龙基地进入印度洋最直接的通道,自然印度海军希望能够监督这些海峡。
8.然而,印度海军也必须关注其西侧。随着美国撤离阿富汗,作为中国“全天候朋友”的巴基斯坦与中国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最近,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巴杰瓦将军甚至说:“中国的敌人就是巴基斯坦的敌人。”虽然他的评论针对的是“东突”分裂势力,但也引起了印度的关注。因此,印度海军也必须拥有反潜战资源,做好准备来应对可能会以巴基斯坦港口为基地的中国潜艇,巴基斯坦现有5艘法制“阿戈斯塔”(Agosta)级潜艇,甚至会出动以支持中国。
9.透过这些战略因素,就可以衡量印度在印度洋执行反潜作战任务所需要的反潜战航空资产。可以推测,印度海军将必须组建至少两个反潜战屏障,沿该地区东部和西部边缘执行巡逻任务,还需要保持足够的储备资产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备战率为75%,就可以估计印度海军将需要40~48架远程海上巡逻机,这些巡逻机可分为5个或6个中队,每个中队包括8架飞机。其中三个中队分配至东部海军司令部,从拉贾利海军航空站或乌特克罗什海军航空站出动,在马六甲海峡西部和巽他海峡及龙目海峡附近建立反潜战屏障,另一个中队支持印度海军水面舰队行动。印度海军西部和南海海军司令部也将各获得两支或三支海上巡逻机中队,监督进入印度沿海地区的西部通道和斯里兰卡附近水域的潜艇活动。
10.没有人认为海上反潜作战会变得简单而廉价。不过,不断变化的亚洲战略环境已经开始迫使印度重新评估并维持其在印度洋海上地位所需的资产。鉴于中国军事现代化步伐加快,印度需要更加迅速地动用其反潜战资产。
编号:A08303
阿富汗经济能够被拯救吗?
Javid Ahmad; Louise Langeby[60]
原文标题:Can the Afghan Economy Be Saved?
文章框架:阿富汗的现状;阿富汗发展经济的优势;阿富汗所应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阿富汗的现状:美国在阿富汗领导的军事行动和长达10年的不稳定国际经济援助使得阿富汗现在的局势陷入一片混乱。虽然国际社会一直在设法提供源源不断的援助,但是阿富汗至今仍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此外,自2001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阿富汗稍微好转的经济主要是基于国际安全的存在。阿富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国际援助。随着战争的潮水退去,大块的经济收入也将消失,这越来越威胁到阿富汗的稳定。该国2014年以后的经济轨迹充满了腐败和不确定性。然而,尽管形势严峻,阿富汗的经济转型只受到些许政策关注,其焦点仍然集中于正在进行的安全过渡。这就带来一个问题:2014年后,阿富汗将如何维持其经济?
2.阿富汗发展经济的优势:首先,阿富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美国推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旨在通过阿富汗将南亚和中亚连接起来,从而把阿富汗转变成地区贸易的中心。美国的重点应放在重建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并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如果方法得当,这些举措可能会帮助阿富汗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连接国内外市场,促进增长,逐步减少对国外援助的依赖。然而,这一方案的关键在于阿富汗与该区域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巴基斯坦。鉴于其地理位置,巴基斯坦有望成为阿富汗进出瓜达尔的主要通道,而且卡拉奇对阿富汗的发展仍然至关重要。其次,另一个潜在的经济诱因可能是阿富汗的未开发矿产储量,价值可能达数万亿美元。采矿业可能是阿富汗经济一剂潜在的灵丹妙药,但它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产生效益。开采阿富汗矿产资源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得到有效负责的管理,从而高效透明地管理收益。
3.阿富汗所应采取的措施:阿富汗必须鼓励国内新生私营企业的发展。此外,无论阿富汗有多少潜在的收入来源,如果没有国际社会的长期支持,任何真正的进展都是有限的。尽管西方国家对阿富汗的承诺很模糊,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战略合作伙伴表达了继续参与塑造阿富汗未来的意愿。在过去的一周里,阿富汗已经与主要的欧洲盟国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如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这确保了其与阿富汗在关键领域进行长期合作的可能,这些关键领域包括经济、安全和管理。尽管时间会告诉我们西方国家是否真的继续致力于阿富汗的发展,本周的协议至少是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同样,肆虐的腐败、公共财政缺乏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的缺失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否则任何西方国家给予的援助都将是徒劳的。对于阿富汗政府来说,它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加强问责机制,切断腐败途径。
编号:20120203A088
印度应该向阿富汗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吗?
Javid Ahmad; Louise Langeby[61]
原文标题:Should India Provide Direct Military Aid to Afghanistan?
文章框架:印度对于向阿富汗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的顾虑;印度有可能向阿富汗提供哪些援助。
观点摘要:
1.在过去的十年中,印度已经为阿富汗的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金。由于认识到印度对阿富汗经济和发展的重要贡献,美国呼吁新德里方面在将阿富汗变成一个区域性贸易枢纽的新丝绸之路倡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印度主要担心明年阿富汗的领导权过渡和印度在阿富汗残局中的地位等问题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印度在支援阿富汗问题上一直都很犹豫。如果印度决定支持阿富汗,它将重点扶持阿富汗的空军包括培训以及相关武器和设备的提供。但是印度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巴基斯坦也会在这方面与印度竞争,而阿富汗会同时与印度和巴基斯坦合作,而不是在二者中选一个。
2.更具体地说,印度应将重点放在扶持阿富汗空军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国际空中支援。印度应该帮助阿富汗空军提升其操作现有舰队的50架直升机的能力。对于阿富汗部队来说,直升机是空中作战支援和远程军事据点补给的重要工具,所以新德里方面应该特别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提供必要的备用零件,并提高阿富汗飞行员的救护能力。
3.除了培训支持,印度应该考虑给阿富汗政府提供军事硬件,包括攻击直升机、少数战斗机、装甲车、火炮和战术通信工具。新德里方面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与阿富汗情报服务部门加强合作,为阿富汗特工提供收集技术和航空情报方面的专业化培训。
4.巴基斯坦必须认识到印度的援助将直接供给阿富汗政府,而不是供给任何阿富汗派别。巴基斯坦也必须认识到,在阿富汗事务上,拉近与印度的关系更符合各方利益。巴基斯坦必须首先显示出其诚意,表明它不是朝着阿富汗的险恶战略目标前进。
5.展望未来,印度将坚持到底,并坚持训练阿富汗部队以避免任何反弹,阿富汗将会欢迎来自印度的更多的军事援助。
6.对于印度来说,阿富汗的政治和经济稳定具有战略意义,但更多的合作是必要的。尽管印度的政策制定者不太支持与阿富汗进行更大的军事合作,阿富汗未来的不确定性还是为印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使其加快步伐,成为稳定阿富汗的重要力量。阿富汗很看重它与印度的关系,阿富汗军队未来的任何直接军事训练和支持,不仅会加强两国的双边关系,而且在国际部队离开该国后,也将有助于维持阿富汗的安全局面。
编号:20130514A088
中国把中亚上海化了吗?
Temuri Yakobashvili; Christina Lin[62]
原文标题:Has China Shanghaied Central Asia?
文章框架:中亚接近中国,远离俄罗斯;中国版“新丝绸之路”和西方版“新丝绸之路”的区别;中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4个中亚国家,并讨论了双边合作协议,他与4个中亚国家所达成协议的政治和经济价值反映了中国在中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2.中国、俄罗斯和伊朗最近加强了它们的军事合作,并开展了联合军事演习,有迹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合作组织可能会变得更加军事化。中国在上合组织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推而广之,其在中亚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俄罗斯为代价的。
3.中国版的“新丝绸之路”与西方版的“新丝绸之路”关注的重点都包括能源。与莫斯科不同,北京方面不绑定限制性贸易政策或寻求从幕后影响政治结果,因为那可能会被视为干涉内政;与美国不同,北京方面不会强迫中亚领导人同意内部改革的安排和议程;与欧盟和北约不同,上合组织成员国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所以中国提倡“上海精神”或“丝绸之路精神”,可以培育内部的凝聚力,同时尽可能地不干预中亚伙伴国的内政,并与中亚国家共同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以下方面的合作:自由贸易、能源、连通性和货币流通。这条“新丝绸之路”涉及公路、铁路、光纤和管道,而西方国家经常设置议程强迫中亚国家领导人进行内部改革。显然,在西方人眼中,从印度到阿富汗的“新丝绸之路”,主要是为了解决2014年后阿富汗的需要,远远不同于中国的愿景。这种差别使得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商业项目,而西方及其合作伙伴把此类项目交给官员去实施。
4.现在,中国的兴趣集中于维护中亚地区的政治现状。由于面临着政治伊斯兰和西方支持的民主改革力量的双重威胁,这促使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中亚的关系,最终扩大其影响范围。
编号:20131007A088
从维尔纽斯经喀布尔到里加:东部伙伴关系和
新丝绸之路[63]
原文标题:Vilnius to Riga via Kabul: the Eastern Partnership and the New Silk Road
文章框架:对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的战略进行阐述;美国重返亚太地区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
观点摘要:
1.由美国所支持的新丝绸之路可能重点包括欧洲,尤其是东欧、黑海地区和中亚。美国应加强与这些地区国家的联系,其中包括经济方面的联系,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安全,更好地发挥美国作为欧洲盟友的作用,同时更有效地遏制俄罗斯。
2.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在华盛顿特区举行会议。此次会议介绍并赞扬了罗马尼亚参议院前议长米尔恰·杰瓦讷(Mircea Geoan.)先生对马歇尔基金会黑海互信会的支持,以及对其向东扩展到更广泛的黑海地区进行帮助。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的高级研究员雅各巴什维利(Temuri Yakobashvili)鼓励决策者考虑参与欧亚大陆东部伙伴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下一个前沿战略思考和行动。最近美国的注意力转向亚洲,杰瓦讷先生强调,比起对美国退出欧洲事务的焦虑,建立替代太平洋通向亚洲的合作运输通道对欧洲来说是一个礼物。美国、欧洲和亚洲在欧亚大陆会构成一个新的跨大西洋叙事结构来定义21世纪。
3.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影响了欧洲决策的方向,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需要在阿富汗问题上扩展,并于2014年进行撤军。杰瓦讷先生代表罗马尼亚政府发表正式讲话,表示会全力支持这个项目。此外,作为罗马尼亚阿斯本研究所的所长,杰瓦讷先生转达了研究所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新丝绸之路”倡议的欧洲战略小组的意图,希望在2014年的布鲁塞尔论坛上加强对话,杰瓦讷先生还表达了他和罗马尼亚政府致力于与欧亚大陆建立深层次联系的意愿,并表示懒惰会导致欧洲错过扩展其软实力的重要机会。
4.杰瓦讷先生重申了欧洲国家在欧洲和欧亚大陆东部的21世纪跨大西洋叙事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欧洲处在稳定、繁荣和安全转型的关键期,该地区也存在着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价值观的传统,欧洲领导人可以团结东欧和黑海等欧亚大陆地区,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民主共享体系来加强联系。此外,杰瓦讷先生表示,在接下来的100年里,西方有能力创新并与合作伙伴一道努力继续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大国。最后,杰瓦讷先生说,罗马尼亚政府愿意为此提供任何必要的帮助。
编号:20131112A088
格鲁吉亚的政治转型:在该地区保存欧洲大西洋的
未来[64]
原文标题:Georgia's Political Transition: Preserving a Euroatlantic Future in the Region
文章框架: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与其他机构联手召开了一次有关格鲁吉亚政治转型的会议;会议概要。
观点摘要:
1.上周三,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与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和格鲁吉亚农业大学联合召开为期半天的会议,议题为“格鲁吉亚的政治转型:保存欧洲大西洋在该地区的未来”。本次会议邀请到了美国和格鲁吉亚政府的代表、专家观察员以及其他国际利益相关者。大家一起讨论了格鲁吉亚的政治转型和美国在指导和保证欧洲大西洋一体化中的作用。
2.参议员麦凯恩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对于世界来说,议会和总统选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格鲁吉亚前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为他的管理失误买了单。格鲁吉亚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民主进程使国家有一些新的变化,现在他们对新政府的期望比以往更高。美国参议员麦凯恩重申,美国将继续支持格鲁吉亚的民主改革,正如格鲁吉亚人所希望的那样。民主与稳定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
3.谈到为什么美国应该关心格鲁吉亚的民主转型时,麦凯恩提出了一个欧洲“整体、自由与和平”的梦想。麦凯恩认为,这一目标是“二战”后欧洲的愿景,但是冷战耽搁了这一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愿景又被提起,格鲁吉亚人也相信这一目标。萨卡什维利总统把格鲁吉亚带到了门口,而新政府需要在窗口关闭之前抓住机会。听众中有人质疑,美国对格鲁吉亚和高加索地区失去了兴趣,麦凯恩承认,中东危机分散了美国的注意力。
4.美国参议员麦凯恩严肃地表达了他对俄罗斯占领格鲁吉亚领土的愤怒。他说,俄罗斯以厚颜无耻的军队部署和自划边界的方式占领了格鲁吉亚的领土,这是一种耻辱,也是对国际秩序的嘲弄。美国依然对高加索地区兴趣不减,并且将继续反对普京重塑与俄罗斯近邻关系的努力。美国希望通过复兴“丝绸之路”的倡议来将更大的亚欧大陆连接起来,从而应对俄罗斯对高加索地区领土主权的威胁。
5.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一旦结束与格鲁吉亚的联合协议,那么西方国家将能更好地恢复与格鲁吉亚的关系,并且使格鲁吉亚在维持本地区的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斯塔尔先生重申,安全和民主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大使雅各巴什维利认为,格鲁吉亚正处于一种断层线状态。沃尔克先生认为,美国是利用人权、自由使社会远离弊端的全球保护者。
编号:20131120A088
中亚是多么重要?
Micha Romanowski[65]
原文标题:How Central is Central Asia?
文章框架:中东的问题;中亚的重要性;多个利益相关者。
观点摘要:
1.近期的乌克兰事件表明,苏联解体后一些新成立的国家仍然在进行重大的经济和政治转型。苏联解体后,产生了15个新的主权国家。每个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一些国家选择了民主,而另一些国家的发展方向依然不明确。中亚国家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于1991年获得独立。苏联解体后,接下来的几年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对民主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2.中亚过去的政治模式不能作为未来的建设性基础。统治阶级依然有前苏联的心态,这导致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出现。受控制的媒体在压力面前脆弱不堪,而且即使发生反对运动,相关媒体的报道也会被封锁以及边缘化。中亚国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即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都是伊斯兰教。
3.中亚国家现在存在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民族的复杂性、宗教问题、中央集权并由此导致的缓慢的民主进程,另外还有部落的从属关系,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腐败以及独裁。例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三个国家已经被其总统统治了20多年。因为没有权力更迭,所以民主要想发展是非常困难的。
4.尽管该地区总是跌宕起伏,中亚仍然是各种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的一个重要交叉口。由于处在欧亚大陆的心脏位置,它具有明显的贸易连接的潜力。现代丝绸之路是一个愿景,如果实现了,可以使多个利益相关者受益。
5.当谈到自然资源时,中亚呈两极分化。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内陆国家,并且只有有限的能源储量;然而,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基础的,也是世界能源的主要出口国。中亚的安全架构也非常重要,该地区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伊斯兰激进势力、药品的流动以及非法武器贩运。
6.目前,北约部队在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的运输中心将于7月关闭,而法国和德国的小分队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行使职责。华盛顿方面正在迫切寻找一个新的军事设施,以确保其在中亚的利益。
7.该地区对中国、俄罗斯、美国和欧洲都很重要。因此,作为中亚最大的援助者,美国应该继续对中亚的集权政府保持平衡而严格的态度。总之,美国必须要融入中亚的相关事务中去,否则其他大国就会领先。
编号:20140305A088
踏着丝绸之路的踪迹[66]
原文标题:On the Trail of the Silk Road
文章框架:罗马尼亚记者萨宾娜重走了丝绸之路;萨宾娜的见闻;萨宾娜对美方倡议的丝绸之路的看法。
观点摘要:
1.罗马尼亚记者萨宾娜重走了丝绸之路,于4月25日开始了她的旅行。这条历史贸易路线横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和保加利亚,是历史上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商业路线。
2.萨宾娜体验了别样的丝绸之路。边界封锁和邻国领土的政治纷争使获得签证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她发现以下几条线路几乎是行不通的:从塔吉克斯坦到吉尔吉斯斯坦,从塔吉克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从乌兹别克斯坦到土库曼斯坦。同时,这些边界也是毒品走私和人口贩卖途经阿富汗的一个运输枢纽。
3.作为一名独自旅行的女记者,萨宾娜也吸引了当地居民好奇的目光。她回忆说:“在土库曼斯坦,当我试图同他们交谈时,他们总是会跑开。”她补充道,在中国,也是类似的情况。而伊朗则不同,伊朗人民会主动和你谈论他们的情况。
4.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主要是为了发展阿富汗的经济,并将其转变成一个商业中心,以及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与巴基斯坦和印度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市场连接起来,同时推进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及中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5.萨宾娜怀疑这个复杂的策略能否奏效。她说:“考虑到边界安全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形势,推行自由贸易标准是很复杂的。”
编号:20150115A088
2014年全年综述[67]
原文标题:Session Descriptions 2014
文章框架:谈论了一系列与欧洲和世界相关的话题;对北约转型、叙利亚和欧洲的发展、全球能源转型和经济竞争力、中东和北非的混乱、全球核安全、女性领导力上升以及对全球战略的影响力等话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观点摘要:
1.世界的过渡和转型:“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是由西方和东方之间的冲突塑造的。在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后,这些看似明确的国际秩序又开始变得模糊。经历了国际关系中所有不同的阶段,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德国政府为纪念1972年的马歇尔援助计划而设立的——竭力加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而且意识到了强大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将会使国际体系成为一个整体。
2.引导性问题:现如今,管理转移所带来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重新审视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如何管理这一时期的不确定性中学到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与我们目前的状况产生联系的?机构和政府在为应对未来的政策挑战而做准备吗?我们需要新的思考方法和应对方式吗?像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它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当今的这些转变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
3.欧洲会再发展吗?欧洲经济形势依然严峻,2013年,欧盟整体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今年下半年,欧元区终于摆脱了长期的经济衰退,但是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增长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关经济复苏可持续性的问题将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欧盟的边缘地带。主权债务水平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且今年夏天欧洲各银行的状况进一步成为欧盟所担忧的问题。许多国家正在讨论重大改革方案,其中一些已经予以实施。一些核心国家,比如德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其可以作为其他欧洲国家的发展引擎吗?
4.世界新兴经济体会出现吗?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新兴经济体对资源、生产能力和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这些经济体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那么全球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源自哪里,这仍然有待考查。中国、巴西、土耳其和印度将需要实施经济改革。像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将会有潜在的大规模经济增长,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少、政治不稳定、历史的阻碍和经济政策过时这些问题,它们的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5.提高就业率。2013年12月,美国的失业率降至6.7%,为近五年来的最低值。各国需要深层次的变革,而且要适应危机后的经济平衡。事实上,尽管解决大规模失业的方案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但是求职者、经济移民、创业者、愿意再次工作的退休人员,以及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长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经济复苏本身就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以及有针对性的投资,因为这必然会对现在和将来的工作产生影响。对于决策者来说,他们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并补偿经济变革中的输家。
6.欧洲会失去其东部地区吗?1989年铁幕落下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正在朝着一个更为稳定的国际关系方向发展。25年以后,很明显,这些期望并未全部实现。更糟糕的是,冷战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波及欧洲大陆,并再次对其产生威胁。相比之下,俄罗斯东部最近受到了外交政策的鼓舞,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并通过欧亚联盟来重建前苏联霸权。几十年来,这种不平等的竞争风险一直限制着东欧的专制。
7.北约转型。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德国统一,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
这里有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北约是如何在2014年后恢复其地位的?它在2014年之后的任务是什么?应该有一个全球北约组织或北约全球合作伙伴吗?领导人对北约未来进一步扩大的看法是什么?
8.欧洲的转变:欧洲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5年后,纳粹的到来将欧洲大陆卷入“二战”,使其步入了一段黑暗的历史时期,但是之后,欧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整合;1989年,柏林墙倒塌了,欧洲迎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结束了这场东西方的对抗,并允许对以前分裂的大陆进行统一和整合。欧洲正在努力寻找走出这场多重危机的出路,挑战不但存在于主权债务市场和银行业,而且也存在于社会和政治制度之中。多个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模式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一个新的危机正在逼近欧洲东部边界。今天,欧洲处于另一个十字路口,面对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多的发展机遇和领导责任,欧洲各国不得不应对国内强大的政治压力,面临着欧洲大陆发生社会动荡和新冲突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改变欧盟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决定其未来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欧洲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颠覆传统的发电模式,并可以吸引新投资和引进新技术。
9.全球核安全:去年年底,美国与伊朗之间达成的协议限制了伊朗核计划的实施。然而,作为宏观层面的政策目标问题,核安全问题仍然遭到忽视,而且尚未解决。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即不仅仅只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核武器技术能力创造,各国应该一起合作来减少核扩散所带来的威胁,阻止恐怖分子以及其他极端主义者。
10.全球能源转型和经济竞争力: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美国已经发生逆转,从一个天然气进口国正在转变为一个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国。然而,整合可再生能源需要的高成本导致了欧盟重新考虑其绿色能源议程的可行性。欧洲的电力价格比美国高很多,一些行业认为,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可能会使欧洲发展得更好。由于欧洲的政治领导人要寻求经济平衡,欧洲能源的发展还会在未来的几年里处于停滞状态。
11.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的崛起:随着美国和北约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干涉越来越少,2014年之后,该地区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其强大的邻国。中国现在越来越担心阿富汗的不稳定情况会影响其内部的安全,斗争激化将会威胁其宏大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中国正计划在巴基斯坦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这会使中国成为整个地区的“游戏规则颠覆者”。巴基斯坦极端主义组织的攻击对该地区中国工人的安全威胁很大。
12.全球贸易: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如今的贸易产出量几乎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三倍。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经济主导力量应运而生。而世界上两个较大的经济体——美国和欧盟——已经开始进行全面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的谈判。今天,亚洲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和东南亚是全球供应链的组成部分,而且亚洲现在是全球贸易与国际经济健康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确保亚洲稳定的战略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问题,这将是亚洲以及欧洲周边国家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美国与欧盟主导的民主自由价值历史终究会结束。
编号:20150128A088
中国-巴基斯坦轴心[68]
原文标题:The China-Pakistan Axis
文章框架:巴基斯坦对中国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隐患;《中国-巴基斯坦轴心:亚洲的新地缘政治》的主要内容。
观点摘要:
1.中国-巴基斯坦轴心在亚洲的地缘政治中起着核心作用。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大的经济希望和最信任的军事伙伴。巴基斯坦地处中国地缘政治规划的心脏地带。然而,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好战分子也是中国的宏伟计划在巴基斯坦实施的隐患。
2.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安德鲁·斯莫尔(Andrew Small)在他的新书《中国-巴基斯坦轴心:亚洲的新地缘政治》中深入探讨了两国关系。几十年来,中国和巴基斯坦都是对方唯一的“全天候朋友”,但是外界对此二者之间的关系仍然知之甚少。安德鲁·斯莫尔(Andrew Small)在这本书解释了中巴关系对于西方国家、印度、阿富汗和亚洲的影响,同时讲述了中巴关系背后最敏感的一些故事,包括中国支持巴基斯坦的核计划以及中国与塔利班的往来等。
编号:20150213A088
中国借助中巴经济走廊增强软实力
Yuji Kuronuma; Gaku Shimada[69]
原文标题:Beijing Expanding Soft Power with China-Pakistan Corridor
文章框架:中国投资460亿美元用于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部分计划;印度和斯里兰卡在与中国日益扩大的影响力进行对抗。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周一宣布,将投资456亿美元用于开发中国和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这体现了丝绸之路倡议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旨在增强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
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周一与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进行了会晤。这是习近平上任以来对巴基斯坦的首次访问,同时也是他2015年的首次外事访问。
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对谢里夫说,中国把“走廊的进展”作为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4.据路透社报道,习近平承诺加强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经济合作,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港口发展。一位资深中国外交官上周表示,所需资金不是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所提供的。
5.从中国西北部延伸到巴基斯坦西南部的走廊,计划于2030年开始运行,中国承诺的资金相当于巴基斯坦在过去八年中净直接投资额的两倍,最大的一笔资金将用于建设电厂。连接巴基斯坦东部的拉合尔和南部的卡拉奇的道路,第一阶段的建设工程预计将耗资约25亿美元,其中90%由中国资助。
6.此项政企合资规划是北京方面的丝绸之路倡议的一部分,旨在建立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陆上和海上经济圈,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走廊将确保航运路线绕过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因为美国和印度可能在战时封锁这两条航运路线。
7.在2014年上任的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领导下,印度一直在与中国日益扩大的影响力进行对抗,并积极与邻国的领导人进行高层外交。南亚处在这两大巨头的拉锯战中间,中国也希望在印度洋驻军。
8.斯里兰卡前总统、亲中派的马欣达·拉贾帕克萨(Mahinda Rajapaksa)在本月的斯里兰卡总统大选中输给了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Maithripala Sirisena),而新总统试图动摇斯里兰卡对中国的依赖,并与印度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编号:20150421A088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将赌注押在巴基斯坦
Daniel Twining[70]
原文标题:As America Pivots Away, China Bets on Pakistan
文章框架:巴基斯坦巨大的潜力;中国对外援助的惨痛历史。
观点摘要:
1.对于中国来说,巴基斯坦具有巨大的潜力。(1)巴基斯坦作为中国“新丝绸之路”的枢纽,将加强亚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地区受益。(2)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印度洋和中东的门户,也是中国从区域性大国转变成全球性大国的中心所在,其海岸线正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为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的腾飞提供支持。(3)尽管存在混乱和极端主义问题,但是巴基斯坦仍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它位于中东、中亚、南亚乃至东亚地区的交汇点,西南部的印度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东边的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而中亚和波斯湾则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中巴经济走廊是为了利用这些地理优势,从而使巴基斯坦成为通向这些市场的门户。(4)巴基斯坦情报机构在全球圣战网络最黑暗角落的渗透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资产。因为中国正对伊斯兰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试图扼杀那些对中国的稳定造成威胁的军事支持力量。(5)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制约其亚洲竞争对手——印度——极为有效的因素,包括中国对巴基斯坦核武器计划的支持。最近,巴基斯坦向中国提出购买8艘潜艇。当然,购买潜艇是为了与印度海军进行对抗。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将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
2.中国官方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同时总是在追求更大的地缘政治利益,这种方式已使得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损失较大。(1)中国给委内瑞拉贷款560多亿美元,但得到还款的希望并不大;(2)缅甸政府远离中国并转向西方,同时缅甸取消了一个大型的中国大坝项目;(3)中国在斯里兰卡支持的总统候选人拉贾帕克萨落选,新上任的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暂停中国的几个大的投资项目;(4)随着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的改善以及印度国力日益增强,巴基斯坦官方很快就会发现,中国越来越不愿意介入南亚次大陆的对抗,而且他们也需要明白,中国的“西进”政策仅仅是中国宏大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而巴基斯坦则是这一战略的发射台。
编号:20150421A08802
印度洋地区的新地缘政治?
Ellen Laipson[71]
原文标题:New Geopolitics in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文章框架:印度方面对印度洋地缘政治的看法;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地位仍然很重要;对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新地缘政治地位的看法;中美关系太复杂,不容易预测。
观点摘要:
1.印度洋是中东和亚洲崛起的重要枢纽,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亚洲和中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交互的地缘政治空间。
2.阿拉伯人和亚洲人担心美国实力和影响力下降,部分是受到公众谈论财政危机和进行政治辩论的影响。但事实上,美国仍有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实力。只有美国能够在地缘政治、贸易、应对自然灾害的人道主义回应和维护全球事务的议程方面表现得积极而活跃。但是也有人把美国的“再平衡”战略解读为军事驱动的权力游戏。很多人意识到,在权力更迭动荡的时期,美国的领导必不可少。没有任何一个亚洲大国或集团可以提供美国这一唯一超级大国已经提供了20年的服务。
3.很少有人认为,中国有成为印度洋地区重要力量的野心或能力。他们强调,中国实力有限而且只专注于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国在印度洋地区造船和进行港口建设的海上目标是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虽然这是合理的假设,但大量的投资之后可以用于军事建设。有迹象表明,中国重新定位了其在中东的角色。中国一直不愿意终止与伊朗的能源贸易,不想给伊朗施加可能导致伊朗混乱的经济压力,也不想太满足西方的要求,即因核武器问题而孤立和惩罚伊朗。此外,一些中国专家在埃及身上看到了机遇,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帮助埃及人找到一个支持经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而不致引起政治动荡。
4.中美关系太复杂,不容易预测。尽管中美的一些观点存在严重分歧,但是中东肯定是为了寻找合作领域而进行磋商的话题。中国和美国都希望确保印度洋仍然是全球贸易的重要传送带。即使对中东民主改革的期望不一致,双方也都希望减少跨国贩卖人口、恐怖主义和海盗等诸多问题。
编号:20130627A091
冲突还是合作:“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刘宗义[72]
原文标题:Conflict or Cooperation: 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in the "Indo-Pacif-ic"
文章框架:阐述“印度-太平洋”理念;分析各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政策;分析摇摆不定的中印关系;强调印度在该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印度的战略选择。
观点摘要:
1.2010年10月28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做了一次演讲,提到“印度-太平洋”地区对全球商业和贸易的重要性。
2.“印度-太平洋”战略也反映出一些周边国家想要利用这次特殊的机会提高国际地位的要求,中国通过持续不断的活动来巩固其在印度洋的海上自卫权以及海外权益。
3.美国仍然想要建立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在内的联盟来有效地制约中国在该地区越来越频繁的军事行为。美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建立一个正式的微型多国军事合作系统,目前包括一些双边或三边合作关系。“印度-太平洋”战略是基于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而设计出的地域战略计划,如何切实执行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计划是美国下一步将面临的挑战。
4.“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工业分布不均衡。其工业重心在东北亚地区,泛亚洲经济板块中心在中国,中国是国际贸易中最大的国家,印度还远远赶不上中国。就这样的前景而言,“印度-太平洋”概念的重要性只能体现在商业和海上能源通道上。
5.目前的地域战略结构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但是其中没有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位置,虽然印度提出了“东进”政策。但是,印度最关心的仍然是印度洋地区。
6.“印度-太平洋”战略计划的提出旨在争夺霸权,印度想要加强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从而成为全球的重要力量,就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与军事合作。印度积极提倡与美国结盟,并且坚持战略自主原则。对于美国来说,相对于美国在全球的联盟系统正在明显衰退这一事实而言,印度有着超越其本身价值的额外价值。印度想要通过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来制衡中国崛起产生的负面影响。
7.中印之间的关系摇摆不定,从印度的现状来看,印度将会从中国的崛起中受益,即印度想要崛起就必须依赖于中国先行崛起。如果中国无法崛起,印度将会变成美国的目标。美国绝不会与印度结盟,中国和印度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是促使中国和印度在中短期内互相保持稳定的边境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对印度来说,发展经济是核心任务,中国和印度还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8.美国的“印度-太平洋”地缘战略计划将会导致战略和军备的竞争,甚至是冲突,但是地缘经济计划将会带来合作。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将会推进相互来往的进程。为了支持这些计划,中国打算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国将会利用目前的地域合作平台,而不是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海上秩序。中国将会根据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的原则处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关系,而不是划分势力范围,更不是排斥其他合作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9.印度和美国都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应当积极地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并且帮助印度扩大国际生存空间,例如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组织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同时,印度也应当配合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的活动。
10.中国没有提出在印度洋的官方战略计划。美国学者相信中国和南亚的经济合作没有做出不符合正常经济利益的行为。中国80%的石油进口量和超过50%的海上贸易经由印度洋,所以印度洋对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非常特殊,主要是航运交通安全。作为一条国际水路通道,印度洋的安全是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不应该让任何一个国家独自承担。中国应当与所有愿意在印度洋发挥作用并且为海上通道安全做出贡献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11.中国欢迎美国——印度洋地区的主要力量——继续对印度洋提供安全支持,中国十分清楚印度洋对印度的安全来说至关重要。既然美国与澳大利亚将中国纳入了“印度-太平洋”战略中,并且将中国视为这一地区的重要力量,那么就应当尊重和接受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合法权益。对印度来说,这也将增加与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共同合作打击海盗,保卫海上通道安全的机会。
12.目前在印度洋地区,有三个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即环印度洋同盟(IORA)、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和印度洋海军协会(IONS)。印度应当允许中国正式成为这些组织的一员。
编号:201406A091
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把三个大陆联系起来
Brian Eyler[73]
原文标题:China's New Silk Roads Tie Together Three Continents
文章框架: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中国的公共关系危机。
观点摘要:
1.中国最近公布了其有争议的“一带一路”设想计划,提倡与亚洲的其他国家、非洲和欧洲联合发展经济,这条路线被称为新丝绸之路。它结合了公路、铁路和港口等新的基础设施网络,以此加强贸易、投资和人员的交流合作。该举措将对亚非各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环境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2.三条最主要的路线被称为新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该倡议提出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目前的发展战略是促进国内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发展。尽管有批评人士认为,该倡议是中国统治全球的战略,但中国的规划者们通过口号表明,它本质上是一个外向的计划,旨在满足国内经济的需求。规划者们称它为“由外至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希望这一举措能有助于调整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提供成功的改革经验。关键的问题在于,鉴于“一带一路”体系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建成,中国是否能及时从这一倡议中获益,从而减缓中国经济放缓的速度,这有待考查。
3.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与这一计划有关的低廉融资和援助是政治战略的一部分,中国为了安抚因为南海争端问题而气恼的邻国,而提供贸易优惠和现金。然而,华盛顿史汀生中心的中国外交政策专家孙云认为,该计划主要是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出口需求而设计的经济活动。这对中国和这些地区都是有利的。
4.尽管这一计划声势浩大,但“一带一路”并不容易让人买账。越南已经效仿了中国以出口带动增长的模式,却引发了经济问题。即使在老挝这样的贫穷国家,消费者更喜欢泰国甚至越南的产品。刘金鑫(“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国际运输与物流学会中国分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物流研究中心秘书长、昆明泛亚交通物流研究院院长)说,“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国的公共关系策略。太多人已经误解了中国的意图,并且曲解该战略将会产生的收益。刘金鑫还指出,需要在贸易、商务和物流方面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的法律结构协调,而中国将会从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
编号:20150417A091
“丝绸之路”倡议[74]
原文标题:The Silk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美国担心世界安全;美国不能低估丝绸之路国家的三个原因;美国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可能取得的效果。
观点摘要:
1.美国政府的防扩散合作计划(CNP)仍然是降低恐怖组织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的最佳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工具。但是,他们目前的配置缺乏创新和改进,这主要是由官僚和结构性障碍以及美国和苏联之间冷战政治敌视造成的。如果不能确保世界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材料和技术安全,美国将无法实现其安全目标:“世界上最危险的武器不在世界上最危险的人手中”。
2.虽然现在对地缘政治的关注已经转向了他处,丝绸之路国家对全球安全的重要性也不可低估。里海盆地含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中东和俄罗斯,总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投资最终会降低我们对波斯湾石油的依赖。其次,俄罗斯和中国周围的强大市场经济体有助于推动这两个国家在奔向自由这一困难重重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苏联时期,这些国家给共产主义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场所。如今,其中的很多国家都拥有核能力,因此,美国应该站在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前沿。
3.确保与丝绸之路国家的建设性接触对于美国的国家安全来说越来越重要。美国提出了一个新模式,即鼓励私营企业雇佣前武器科学家。有证据表明,来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扩散威胁仍可能增加。美国提供的设备和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安全目标,除非丝绸之路的东道国政府将这些项目本土化,否则美国的投资将浪费。
4.美国与丝绸之路国家的有效交流,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促进防扩散目标。此外,全球伙伴关系的贡献者能够为多功能防扩散程序改进、可持续就业、国际公共卫生和经济(商业)提供发展的机会。
编号:A09101
印度、中国和缅甸:挑战美国“转向亚洲”
Namrata Goswami[75]
原文标题:India, China, Burma: Challenges to the U.S. "Pivot Toward Asia"
文章框架:印度、中国和缅甸面临美国“转向亚洲”战略的挑战;印度、中国和缅甸应对挑战可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在美国政府的“再平衡”战略框架下,官员们提出了一个强大的重新参与该地区的设想:通过与亚洲国家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维护和平,加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力量,并提高美国政府机构在处理亚洲事务上的能力。
2.中印之间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限制了印度作为安全提供者的角色。尽管中印之间就领土争端进行过对话,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一争议继续引发两者的猜疑,使双方合作受阻。在印度边境,武装团体(如那加兰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和曼尼普尔邦的人民解放军)与缅甸武装团体联手,继续以暴力反抗印度政府,并破坏该国东北部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3.对于美国来说,深入亚洲的一大障碍是中印边境冲突以及与缅甸和印度东北部的跨国联系,而这也限制了缅甸通过改革成为一个先进国家的能力。
4.中国、印度和缅甸达成的共识是通过公路和铁路项目来连通它们的边界,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和人员交流,用亚洲高速公路和泛亚铁路来重振古老丝绸之路的辉煌。亚洲高速公路旨在连接印度东北部、加尔各答(印度)、达卡(孟加拉国)、缅甸(吉灵庙、仰光和曼德勒)、云南(中国)、吉隆坡(马来西亚)、胡志明市(越南)、金边(柬埔寨)、曼谷(泰国)和万象(老挝)。泛亚铁路的构想沿着类似的路线。如果成功的话,这将改变这些边境地区的地缘政治,使它们从被遗忘的边疆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但是,武装组织和中印边境纠纷占据了大部分的连接区域,使这些地区处于紧张局势。武装冲突使得项目一再被缩减。
5.中国和印度应该尽快建立边界管理制度机制,确保边界的紧张局势不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重要合作。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解决紧张局势的综合框架。
编号:20130625A108
第九届奥扎尔纪念讲座:振兴美国与土耳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76]
原文标题:Ninth Turgut Ozal Memorial Lecture: Invigorating the U.S.-Turkey Strategic Partnership
文章框架:简要回忆美国与土耳其过去十年的关系发展;目前两国关系的转变;振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观点摘要:
1.过去十年当中,美国和土耳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今天,我们生活在最激动人心的时代。有关土耳其的陈词滥调,如“对抗苏联”或“朝鲜战争以来成为北约的盟友”或“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桥梁”都被新观念所代替了,如“能源中心”和“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
2.现在,美国政府对土耳其地缘战略意义的赞赏正在以一种新的、积极的方式进行。今天,我们开始了解土耳其的多重身份,土耳其不仅仅是一座桥梁,也是东西方的灵魂所在。土耳其位于黑海的中心地带,连接欧盟、俄罗斯以及中东的乌克兰。由于土耳其的经济、外交和文化越来越复杂,美国就有新的机会去追求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来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统一。
3.在20世纪90年代,土耳其开始充分享受奥扎尔的开创性改革的成果,总理埃尔多安继续进行这一重要改革。土耳其和美国意识到需要机会来建立一个新的双边关系。土耳其作为北约南翼的基石,钝化了前苏联的野心并拥有北约的军事资产和因斯里克空军基地,我们对冷战时土耳其的看法已经过时。随着土耳其经济不断发展,它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而且迫切需要重新在高加索和中亚与突厥人之间开展联系。与此同时,美国试图通过将本国经济和欧洲以及全球市场联系起来,帮助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新成立的国家巩固其独立地位。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欢迎国际投资者协助其开发里海盆地的巨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土耳其总统苏莱曼·德米雷尔曾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一同发展并振兴丝绸之路项目。
4.于是,以能源作为核心的美国-土耳其战略伙伴关系诞生。美国和土耳其合作修建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BTC)石油管道和南高加索地区天然气管道(SCP),使阿塞拜疆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与欧洲和全球市场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土耳其正在与以色列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使中东唯一的两个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去共同追求它们的安全和经济利益。
5.小布什刚开始执政的时候,美国试图与土耳其建立更加强大的能源合作关系,目标是通过BTC和SCP管道将这些新成立的国家与欧洲、世界市场以及欧洲大西洋机构联系起来,以此来帮助维护其主权独立与自由。
6.我们之前修建的东西走廊已经成为一条战略性空中走廊,这条走廊将土耳其和黑海作为起点,经由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跨过里海,进入阿富汗,这是一条生命线,使得美国和我们的盟友可以进行持久的自由行动。乌兹别克斯坦在推动和维持汗阿巴德这个跨国空军基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美国努力建立的这些关系奠定了前几年我们与土耳其建设东西走廊的合作基础。土耳其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对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进行了两次指挥,现在,土耳其在喀布尔北部的瓦尔达克省负责一项省级重建项目。与阿富汗的安全合作成为美国和土耳其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在北约最近一次的布加勒斯特峰会上,土耳其和美国承诺维护阿富汗长期的安全与稳定。我们承诺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资源,所以阿富汗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恐怖分子的避风港了。
8.鉴于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和土耳其的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我们维持和加强双方在阿富汗的合作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就显得极其重要。就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和伊拉克的战后重建问题而言,土耳其将帮助美国更好地理解其当前在伊拉克面临的挑战,而美国将与土耳其共同打击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工人党的恐怖威胁,同时使土耳其的经济免受土耳其南部边境战争所带来的任何外部冲击。
9.学者们将对2003年3月1日举行的土耳其国民议会大选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进行长期的讨论。事情大概是,土耳其议会决定拒绝美国通过土耳其向伊拉克运输军事装备这一要求,从而使得美国和土耳其的关系陷入混乱,并打破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尽管如此,我们也极力挽救美国和土耳其的关系。我们将2004年作为恢复美国与土耳其关系的关键一年,两国领导人在这一年进行了多次交流会谈。尽管恢复双方关系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势头,但是两国关系仍然停滞在库尔德工人党恐怖分子问题上。我们期待加深与土耳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能源和经济、安全以及民主。
10.能源和经济:1990年底,美国和土耳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石形成。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个能源基础设施“南部走廊”,将里海和伊拉克的石油和天然气运输到土耳其和欧洲。土耳其-希腊-意大利(TGI)和纳布科天然气管道是“南部走廊”的关键一环。阿塞拜疆为土耳其提供了最有前景的短期期权,欧盟也正在里海海域寻求多元化的天然气供应。土库曼斯坦和伊拉克潜在的天然气供应可以为实现“南部走廊”提供重要基础。美国和土耳其与伊拉克巴格达共同努力,来帮助伊拉克开发其巨大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不光用于国内消费,而且还将出口到土耳其和欧盟。我有幸主持美国-土耳其-伊拉克天然气问题工作组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是吸引美国、土耳其和其他国际投资者在伊拉克的天然气领域进行投资。能源是巩固美国和土耳其日益增强的经济伙伴关系中唯一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极其关键的一个部分。
11.安全:土耳其一直是伊拉克邻国中的领导者,而事实上,这是最初的观点。土耳其的后勤已经为联军和伊拉克平民提供了水、燃料和电,在阿富汗,我已经提到了土耳其对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省级重建项目所做的巨大贡献。土耳其之前向阿富汗承诺投资1亿美元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在本月初的巴黎会议上,土耳其称将其增加到2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土耳其公司已经向阿富汗的项目建设投资了15亿美元,包括学校、清真寺、医院、诊所、桥梁和水井。土耳其正在促进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新一轮的间接谈判。20世纪90年代,土耳其和以色列基于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预计,双方将继续保持和深化这种关系。土耳其在维护以色列北部国家黎巴嫩的和平与稳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土耳其在维持巴勒斯坦经济增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民主:双方共同推进民主和市场经济的改革,反映了两国共同的价值观。土耳其独特的历史经验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按照它的模式来发展。正是土耳其的民主进步、世俗化以及法治才会使得政教分离,进而推进了政治和个人的自由化。奥扎尔总统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经济改革使土耳其成为世界上最有前景的新兴市场之一。完善的财政政策使得土耳其平稳渡过了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之初的金融危机。
13.总之,美国和土耳其现在的关系处于良好阶段,这与冷战时期的双边关系完全不同。经历了重大困难之后,美国和土耳其的战略伙伴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固,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与价值观基础上。
编号:20080624A109
中国在中东的崛起
David Schenker; Christina Lin[77]
原文标题:China's Rise in the Middle East
文章框架:中国和中东国家的交往;中美在中东未来的关系走向。
观点摘要:
1.中国会对中东产生兴趣,这既不新鲜也不奇怪。中国超过1/4的石油进口来自波斯湾,并且已经给伊朗的石油业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给叙利亚提供了导弹装备,如今,中国不仅为叙利亚提供持续可靠的武器,还为促使其陈旧的能源部门实现现代化投入了大量资金。2010年10月,中国当时的总理温家宝首次访问土耳其。值得关注的不是经济关系的萌芽,而是土耳其和中国之间新的军事关系。在10月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中国和土耳其已经正式升级为战略合作关系。
2.北京没有选择伊朗、叙利亚和土耳其作为其“拓展”的区域,因为这些北方的中东国家都存在复杂的问题。中国似乎希望把伊拉克作为其魅力攻势的下一个目标。中国是伊拉克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投资者,并正花费数以百万计的资金保护其在伊拉克的投资。这并不奇怪,因为伊拉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量。
3.的确,在威权主义盛行的地区,中国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一些中东国家也有可能将中国视为抗衡西方的重要力量,华盛顿把中国挤出中东是不现实的。虽然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而且两国间的贸易关系也很紧密,但总有一天,两国会在战略和经济方面成为对手,因为双方有着极其不同的世界观。或许,这种宏大的游戏将会以华盛顿与北京结盟而结束,更有可能的是,两个大国之间将暂时达成妥协。在此之前,华盛顿应该努力加强与其他区域盟友的关系,并在该地区重建影响力。如果没有这种新的承诺,中国将继续延伸其足迹,为美国在中东新的甚至不那么有利的战略地位播下种子。
编号:20101116A109
知识产权在“新丝绸之路”倡议中的重要性
Michelle Wein[78]
原文标题:The Importance of IPR in the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美国对丝绸之路需要创设投资环境的看法;印度的知识产权制度继续限制该地区的增长潜力。
观点摘要:
1.自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开始,以阿富汗为核心的、连接南亚与中亚的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美国国务院的优先考虑事项。然而,其实现的关键是私营企业参与到刺激增长和创造就业中来。当时,希拉里说,我们也知道政府不可能解决阿富汗的经济问题,所以政府要创建能吸引私人投资的投资环境。
2.创设这样的投资环境很不容易,因为它需要消除货物和服务流动的障碍。最近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随着贸易自由化,该地区日趋一体化。非关税贸易壁垒减少、监管制度改善、通关程序和政策协调日益透明和高效,加快了该地区的货物、服务和人员流动。然而,除了贸易自由化,还需要为私人资本家制定法律基础规则。
3.“新丝绸之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需要当地利益相关方、资本投资者和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政府机构进行合作。现在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印度的知识产权制度继续限制着该地区的增长潜力。
编号:20130625A115
喀喇昆仑走廊:中国在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网络
P.S.Suryanarayana[79]
原文标题:The Karakoram Corridor: China's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n Pakistan
文章框架: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喀喇昆仑走廊交通运输网络;该计划提出的背景;喀喇昆仑高速公路以及喀喇昆仑铁路走廊的具体情况;其在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
观点摘要:
1.中国正在寻求原材料和资源市场,为此北京制定了一个经过次大陆的复杂发展区域的广泛运输走廊蓝图。在喜马拉雅山已经建成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将能够支持中国军队的后勤供应链,并展示其克服地理暴政的能力,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建立通过喀喇昆仑山脉的交通运输网络。这个网络为中国进入巴基斯坦提供了途径,巴基斯坦未来可以进入印度洋和波斯湾。该区域运输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将有利于加强南亚和中亚各共和国之间的沟通,但同时也使中国边境暴露在该地区不断增加的安全挑战之中。
2.伊斯兰堡全力支持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项目。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在2010年7月访问中国期间,试图使中国增加对其基础设施的援助,并提升内陆新疆和巴基斯坦的连通性。提议包括升级现有的喀喇昆仑高速公路,并修建一条通过吉尔吉特和巴尔提斯坦、连接巴基斯坦和新疆的沿线铁路。从本质上讲,上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将促进两国更好地沟通,从而使双方都可以获益。
3.1300公里长的喀喇昆仑高速公路连接伊斯兰堡和新疆喀什,花了近20年的时间才修建成功。2006年,巴基斯坦公路管理局和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将公路拓宽10~30米,从而使汽车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依然可以通过。中国完成了在中国境内的高速公路拓宽工程,而巴基斯坦因无法筹集资金而推迟了该项目。因此,中国同意给巴基斯坦的这一项目提供贷款。
4.2010年1月,由于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北部的罕萨山谷发生严重滑坡,喀喇昆仑高速公路被淹没。这使得公路上方形成了一条20公里长的人工湖,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交通造成了巨大破坏。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国家地质中心预估,山体滑坡和人工湖泊的形成会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导致洪水泛滥。2010年7月下旬,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发生暴雨,造成了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发生重大洪水事件,中国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部署直升机运送药品和救灾物资,中国工程队,包括军事人员,对喀喇昆仑高速公路进行了修缮,并恢复车辆通行。在此期间,中国已经显示出了其与该地区保持联系的能力。
5.中巴联合项目旨在将新疆喀什和拉瓦尔品第附近的赫韦利扬连接起来,这确实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人们已经注意到,这一工程中的铁路项目全长近700公里,将改变中国西部和次大陆的地缘政治,如果跨喀喇昆仑铁路连接在技术方面很艰难,中国将大胆承担该项目。该铁路项目很可能是由巴基斯坦和中国铁路联合建设。
6.喀喇昆仑走廊的南端是瓜达尔港口,该港口给中国提供了几个战略优势。就经济方面而言,它可以通过喀喇昆仑高速公路连接新疆和全球贸易体系。巴基斯坦已经敦促中国利用并“从瓜达尔港口获取最大利益”。瓜达尔港口是由中国资助建设的,但巴基斯坦却在2007年2月为新加坡港务局提供了为期40年的航运经营权。然而,港口的业绩一直不理想,而且新加坡港务局也不愿意在未来五年里进一步投资5.25亿美元。
7.巴基斯坦希望中国建设从瓜达尔港到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并对伊朗的天然气实行地面运输,这是早期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管道(IPI)工程的一部分。2008年初,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称:“我们正在认真研究巴基斯坦关于加入IPI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议。”
8.除了经济机遇以外,中国可以增加几项战略收益,以保护其在印度洋的利益。瓜达尔港口已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该港口可以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未来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保护中国的船舶。
9.中国关注的是,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控制区的这些交通运输网络可能会被伊斯兰激进分子(或恐怖主义)当作运动渠道,他们可能会与“东突”分裂势力建立联系。中国已经敦促巴基斯坦打击在巴基斯坦领土中的反中国极端组织。中国也担心俾路支省的动荡叛乱。据《每日时报》报道,2010年7月,一个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发射了火箭弹,而这家酒店就是中国工程师所住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名为俾路支解放阵线(BLF)的武装组织与此次事件有关,该组织警告说,外国投资者不要在俾路支省投资。目前,中国约有10000人在巴基斯坦的120家公司工作,这些公司包括矿业、能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领域,中国对这些人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10.这些运输通道也可能带来潜在的核扩散风险,喀喇昆仑山已被认为是转移非法材料的动脉。例如,在2003年,美国卫星发现了12批通过喀喇昆仑公路向巴基斯坦运输的中国导弹;中国蚕式导弹是沿着喀喇昆仑路线运送到巴基斯坦的。同时,据报道称,朝鲜也通过这条线路获得了铀浓缩设备。
11.中国领导层已明显增强了其跨国界经济影响力。通过将战略资产转化为经济机遇,中国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军事优势,也是扩大中国在次大陆的经济影响力的一种手段。上述发展情况已经给印度带来了焦虑,而且印度人心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无论中国在巴基斯坦做了什么,都是典型地针对印度。尽管双方都试图通过定期的高层政治交流来使双方的政治和经济交易保持活跃,加强双边贸易,到2010年底,双边交易有望达到600亿美元,但是双方关系也有明显的裂痕,特别是在安全领域方面。
12.印度军方已注意到,上述交通网络是中国对巴基斯坦军事硬件供应的一个渠道,而且中国可能在紧张时期部署军队,来作为对印度的施压点。印度国防部部长马利普迪·拉朱·帕拉姆·曼加帕蒂(Mallipudi Raju Pallam Mangapati)对有争议的巴控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公路建设的报告作出回应,并表示印度正在准备采取应对措施。
13.中国已经确定了几个对印度的施压点。西边的巴基斯坦与中国拥有“全天候友谊”,并获得慷慨的核技术援助和军事硬件供应。然而,中国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中国能够克服地理暴政并吸收基础设施项目的财务成本,伊斯兰堡显然无法控制伊斯兰组织。以上所有的情况都是无法预测的,而且喜马拉雅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令中国畏惧。
编号:20101008A118
北京构建其欧亚交通运输网络
Richard Weitz[80]
原文标题:Beijing Builds Its Eurasi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文章框架:中国将加快构建欧亚交通运输网络的步伐;中国促进公路建设、发电、电信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
观点摘要:
1.中国在构建欧亚交通运输网络方面继续取得进步,该网络旨在加深本国与中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以及为地区安全利益奠定基础。瓜达尔是中国投资的一个焦点,中国政府计划通过铁路、公路和管道将其西部省份与瓜达尔联系起来,这也使中国能够通过陆地从伊朗进口能源产品。
2.中国继续扩展连接巴基斯坦和中国最西部的新疆之间的喀喇昆仑高速公路。中国和伊朗正在修建一条铁路,并且正在帮助巴基斯坦修建一条能源管道来连接这三个国家。大规模的铁路、公路和海运航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会延伸到中亚、印度洋以及其他地区,这将加强中国与其西方邻国的经济往来关系,并为中国未来在欧亚和南亚的战略选择奠定基础。
3.巴基斯坦一直以来就是中国通过欧亚大陆努力构建“新丝绸之路”的重要伙伴。中国企业为支持巴基斯坦开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贡献了资金、技术以及人力。瓜达尔是一个主要的贸易枢纽,它和新疆之间的直接交通走廊也能促进那些困难省份的经济繁荣发展。
4.中国媒体强调,中国在瓜达尔的更大作用是使伊斯兰堡和北京取得“双赢”的结果,巴基斯坦可以从中国新的管理制度中获取较大利益。目前,由于其欠发达的配套道路和基础设施,瓜达尔港口还未受到充分利用。随着管理的改善以及对中国投资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分析家指出瓜达尔可能更容易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商业中心。更重要的是,它将会从伊斯兰堡以及被巴基斯坦疏远的俾路支民族的商业中产生收益。瓜达尔港口可以成为“新丝绸之路”南部路线的开端。巴基斯坦铁道部部长艾哈迈德·贝拉尔在最近一次的访华中同意中国当时的铁道部成立一个工作组,负责修建一条长为750公里的铁路,以此来连接两国。
5.中国也已经帮助建设、维修喀喇昆仑公路并使其实现现代化,该公路是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的主要公路。除此之外,中国的企业在巴基斯坦的国防工业、能源、工程、信息技术、采矿、电信和银行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行业中也已给予巨大的投资。中国格外青睐知名度高的大型项目,因为这可以提升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受欢迎程度。
6.中国将重点放在了公路建设、发电、电信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上,这反映出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的目的是将其作为一个连接中国、中亚与中东的关键渠道。因为巴基斯坦位于中国和伊朗石油通道之间,所以它一直是一个潜在的自然能源走廊,这是由它的稳定性决定的。
7.伊朗和中国正在帮助巴基斯坦修建一条长785千米的管道,此管道每天从伊朗向瓜达尔附近某个地区输送2150万立方米的高压气体。伊朗已经承诺为巴基斯坦提供修建管道所需的所有资金和技术援助。巴基斯坦预计此次项目的成本将达到12亿美元。一旦直接连接瓜达尔和中国的铁路、公路或者其他管道建成,相比通过波斯湾和马六甲海峡进口超过80%的石油,中国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进口伊朗石油,而且更加安全。这些石油必须通过印度洋和霍尔木兹海峡到达中国。
8.中国代表认为,他们是出于商业考虑才投资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称,许多中国企业长期活跃在巴基斯坦经济中,中巴经济合作增加将会有助于促进地区稳定和发展。中国和巴基斯坦官员坚持认为,其他国家没有理由担心所有权转移,而且中国不打算在港口设立军事设施。他们否认将在港口设立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他们也批评说,印度和西方国家“过度敏感”,认为中国既不想也不需要“迂回”到印度洋来阻止印度。
9.中国媒体称,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石油贸易横跨印度洋,从中东到太平洋,穿过曼德海峡、亚丁湾或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海湾,最终到达马六甲海峡。印度国防部部长安东尼说,中国对港口的自负控制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港口位置将允许中国人民解放军监管印度海军活动,而且有提升中国在该地区军事力量投射的潜力。
10.印度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最终可能利用瓜达尔作为一个后勤和支撑基地,而且也许甚至是为了停靠国内港口潜艇和其他轮船,以此来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印度洋的驻军。印度官员还认为,喀喇昆仑公路的不断修缮对印度来说是另一项安全问题,这意味着中国可能更易于利用管道在危急时刻向巴基斯坦运输重型军事设备。
11.有中国学者称瓜达尔将支持中国在该地区的海军驻队。上海国际研究所研究员赵干城说,瓜达尔能够帮助在印度洋的中国舰队,使得国际航道更加安全,然而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称,如果中国舰队驶向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亚丁湾,瓜达尔港口有可能成为其后勤保障基地。此外,通过在和平年代加强中国经济的存在感,以及提升中国在战争年代的部署能力,中国在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很显然有助于中国在新德里获得战略杠杆。
12.中国拒绝了巴基斯坦早期提出的要在瓜达尔建立一个军事基地的明确要求,并谨慎地回绝了建立永久海军设施的设想。
13.由于伊朗媒体报道称,伊朗将在瓜达尔附近的领地内建立一个海军基地,来为其沿海东部地区提供安全保障,所以西方国家担心中国会因此加强其沿海驻军。中国现在是伊朗石油最大的单一买家(《印度快报》,2月18日;彭博社,2月18日),此外,中国已经试图更好地将伊朗与其交通运输网络一体化。该网络通过巴基斯坦,旨在加快石油和其他产品运送到中国的速度,从理论上讲,内陆地面路线不易受到海上封锁,而且也比海运更加快捷、更加便宜。为此,2013年2月,中国国务院批准帮助伊朗修建一条高速铁路,预计至少耗资10亿美元,而且其他报告还提出一项合理的扩展计划,即增加一条直接通到新疆的铁路线。
14.中国和伊朗之前达成了几项铁路交易协议。2011年2月,中国同意帮助伊朗建设国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发展公司融资,并进行技术转让。这项计划旨在在伊朗境内建设八条超过5300公里的铁路线。2010年9月,中国当时的铁道部签订了一项协议,修建一条从德黑兰开始,穿过哈马单、马拉耶尔和卡曼什拉,到达伊拉克边境城镇的铁路,这一铁路附带连接了阿拉克和梅拉尔,全长达580公里。这种特殊的网络最终可能会经由伊拉克,提供抵达叙利亚拉塔基亚港的通道,也为中国提供由陆路进入欧洲和地中海的途径。然而,叙利亚事件可能令人对任何发展本次扩展项目的计划产生疑问。
15.建立这一新生跨亚洲网络所遇到的障碍也同样阻碍了建立跨欧亚铁路网作出的其他努力: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铁路标准;对转变许可和高效海关程序的需求较高;中亚和伊朗政治的不稳定。持续缺乏安全意味着相关国家有可能会在边境口岸和海关进行长时间的耽搁,这会引起各国对恐怖分子渗入或者走私尼古丁和其他违禁品的担忧。整个地区目前都充斥着冲突,火车、管道和其他交通运输网络将会暴露在阿富汗、俾路支、克什米尔、新疆和其他地区的危险之中。由于中国企业接管了这个港口,更多的中国公民将有可能被杀害或者成为人质。如果中国的全球存在感增强,它将会面临这些生存安全问题,尤其是全球热点问题。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已经表示愿意接受在伊拉克、委内瑞拉及其他地区的短期商业风险,以更加长期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作为回报。
16.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会试图封锁任何对伊朗有利的国际项目融资。然而,西方国家对德黑兰的制裁是合理且对自身极其重要的,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伊朗的商业关系。制裁措施还促进了中伊之间铁路和其他路线,以及其他联合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
17.中国没有违反国际银行制裁,而是通过为主要交通运输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来支付伊朗石油和其他进口产品的费用,在帮助两国规避对伊朗经济制裁的同时,也使中国区域经济目标提前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南亚和伊朗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巩固中国在欧亚的经济主导地位,并为在波斯湾和印度洋实现更宏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计划奠定基础。瓜达尔港、喀喇昆仑公路以及已经提出的铁路和管道连接计划也将同步增强双方利益。在其他利益方面,这些项目将有助于使伊朗和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利益达成一致。
编号:20130412A118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遇见阿联酋的“东向”政策
Emma Scott[81]
原文标题: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Meets the UAE's "Look East" Policy
文章框架:中国想要将“一带一路”西行战略和阿联酋的“东向”政策结合起来;促进各国在能源等方面的发展。
观点摘要:
1.5月8日到15日,迪拜首次在北京举办了为期七天的贸易展览会,本周的展览旨在展示迪拜为中国提供的机会,加大中国对迪拜的了解程度。之前,中国和阿联酋之间就进行过一系列的高层双边外交访问活动。最近,中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带领一个代表团与阿勒纳哈扬(阿联酋酋长,阿联酋武装部队最高代理指挥官)进行了会晤。
2.中国外交议程的首要议题是持续发展2012年建立的双边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总称为“一带一路”或者新丝绸之路战略,这是一个将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系统工程”。中国要建设一个公路、铁路、海上运输、石油天然气设施以及跨境供电网络的内在联系系统,并为打造国际贸易和对其有利的投资环境,提出了其他工业、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举措。
3.中国的宏伟计划是通过对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表面一体化来建立这条“带”和“路”。因此,为了接纳阿联酋,外交部部长王毅指出:中国想要将“一带一路”西行战略和阿联酋的“东向”政策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增加阿联酋的贸易份额和来自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投资,从而作为当地经济多元化的一次尝试。因此,中国正在寻求建立合作关系的新领域。
4.向东望去,与中国发展关系是阿联酋的优先外交政策。正如最近北京举行的展览会所展现的,阿联酋正在积极游说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然而中国主要对阿联酋区域间贸易和从中国到海湾的再出口中心航运货物感兴趣,且想继续走向非洲东部、北部和欧洲——所有国家目前的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已同步。作为继新加坡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再出口中心,中国大约60%的贸易要通过迪拜的阿里自由区。中国和阿联酋之间的再出口贸易在2013年已达460亿美元,比2012年的400亿美元增加了15%,这使得中国成为阿联酋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540亿美元。
5.阿里自由区和中国企业之间的贸易额也已经快速增长。由于中国和阿联酋的关系不断发展,现在中国已跃居阿里自由区贸易伙伴的首位。去年,2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中国代表团,对迪拜的阿里自由区进行了访问。阿里自由区目前拥有来自全球125个国家的7300多家公司,其中有238家是中国公司。近年来,中国新企业进入阿里自由区的数量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6.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中国企业希望实现全球增长,而这些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这些中国企业包括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中国铁路工程中东和中国远洋航运公司以及中国最大的家电品牌海尔公司。对中国企业而言,在阿里自由区的存在被视为走出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一个措施,一个对中东市场没有政治风险的渠道,也使中国企业将自己定位在东西方之间的一个绝佳地方。
7.现在,阿里自由区大约60%的中国企业(包括中国石化集团和其子公司中石油,中国石化集团及其首家挂牌公司中化国际)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进行交易。2013年,中东供应了中国原油进口量的52%,其中4%来自阿联酋。2012年1月国有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NDOC)和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签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之后,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得了一项特许权,即相当于在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合资企业中占有40%的股份,足以投资阿联酋的上游项目。这场交易展现了阿联酋的“东向”政策。
8.在阿联酋东端的富查伊拉自由区,中国石化集团在新加坡协和投资有限公司和富查伊拉酋长国的合资企业中占有50%的股份,建立了容量为116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存设备,这是海湾地区最大的石油储存设备。其地理位置使其可以吸引石油贸易商,并且使能源出口运营商避开霍尔木兹海峡,从而降低战争风险,减少进入海峡所征收的航运费用以及缩短运到亚洲的时间。同时,阿布扎比政府的投资机构国际石油公司拥有阿联酋的大多数石油储备,曾为一条长达380公里(230英里)的原油管道融资,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下属公司。管道在2011年3月完成,并在2012年达到满负荷工作状态,该管道每天输送150万桶石油。
9.2014年,私有豪尔费坎港口集装箱终端(KCT)接到来自中国航运集装箱线路(CSCL)的第一艘船舰,扩大了与阿拉伯联合国家轮船公司(UASC)的联合服务。在过去的几年里,两家运营商已经签署了一批联合服务协议,来连接亚洲与中东及欧洲的港口。中国航运集装箱线路对其加大使用力度同样会降低海峡关闭的地缘政治风险,包括东北亚、新加坡、海湾和北欧之间的价格和运输时间。中国把进一步论证的重要性归因于与阿联酋的海上贸易。作为远东服务的附属品,它将服务阿里-天津贸易路线,这是远东和海湾地区最繁忙的线路。
10.自2001年以来,中海集运也已经成为迪拜港口(DP)的合作伙伴,这是一个全球终端港口运营商。2014年,青岛港口负责人郑明华参观阿里自由区,宣布了青岛港口集团和迪拜港口之间的战略框架协议公告,进一步深化了现有的合作伙伴关系。该协议的重点是继续在阿里港口和迪拜港口之间进行合作,阿里港口是可以停靠航空母舰的港口,迪拜港口则位于临近沙迦酋长国阿里自由区的东端。两个海运码头的运营商打算通过研究当前班轮服务和贸易额,以及建立港口规划信息共享系统,来增加各港口之间的贸易往来。另一个目标是通过建立一条穿过阿里自由区的铁路来连接两个港口。
11.阿联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商业焦点。尽管阿联酋主使“东向”政策,但是随着酋长将其本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中国计划将阿联酋纳入其“一带一路”提议的可行性已经有一些局限。中国港湾工程公司此前未能获得阿里港口终端的建设权,当地人认为中国的企业只注重进出口活动,不顾及当地的市场和文化。这些批评既不会妨碍中国企业雄心勃勃地追求与阿联酋密切的贸易关系,也不会阻止中国政府将阿联酋定位为其“一带一路”的关键点。
编号:20150529A118
新丝绸之路:中国在全球强劲崛起
Eswar Prasad[82]
原文标题:A New Silk Road: China's Rise to Global Prominence
文章框架:中国强劲的发展引起其他国家的焦虑;中国金融业需要进行改进;关键事实和数据很重要。
观点摘要:
1.经过数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一个强劲的竞争者。这种繁荣使数百万人脱离了贫困,也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其他国家的焦虑。中国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很多人相信,其经济赶超发达国家只是时间问题。也有些人对这个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将如何参与全球的资源搜寻充满好奇。最重要的是,许多人在猜测中国经济的真正实力以及将如何影响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
2.金融部门的力量是所有经济体在稳定经济和投资机会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近年来进行了银行业的改革,但其货币价值、国内外投资的步伐与金融安全仍然存在问题。如果中国想要继续保持繁荣,那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
3.要了解美国的政策如何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抓住问题背后的关键事实和数据是极其有用的。
编号:20080805A123
中国亟待进行改革[83]
原文标题:A Timely Moment for Reform in China
文章框架:中国经济放缓,政府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亟待进行改革——一带一路。
观点摘要:
1.相比于鼎盛时期两位数的年增长率,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事实上,放缓程度可能比中央政府计划承担的还要严重。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治学教授裴敏欣说,这是中国政府进行结构性改革的绝佳机会。裴敏欣还说,中国共产党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采取必要改革会造成多少痛苦,而是不采取必要措施会带来多少痛苦。经济学家使用“硬着陆”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将面临的困难。
2.中国经济的两个亮点:“一带一路”,这是一条可以使中国将更多的产品运输到世界各地的21世纪丝绸之路;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重点支持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
3.《金融时报》中文网前创始主编张力奋说,这两个倡议表明,中国对规划其未来表现得更加务实。来自美国和欧洲的需求已饱和,这些项目将有助于中国把过剩产能出口到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
编号:20150428A125
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持续的竞争以及战略转变
Zara Rabinovitch[84]
原文标题:The Influence of China and Russia in Central Asia: Ongoing Rivalry and Shift-ing Strategies
文章框架:对国家安全事务战略研究所研究教授斯蒂芬·布兰克(Stephen Blank)的采访;采访的主题围绕着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
观点摘要:
1.中国和俄罗斯各自希望在中亚地区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中国和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都把内部安全问题纳入中亚地区。在该地区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能爆发的动乱,新疆持续发生低水平的暴力事件已有30年之久。中国现在的战略是从中央向新疆大规模地推动投资,同时也希望通过提供投资和贸易机会以稳定中亚地区的局势。
2.在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关系中,中国的立场是“我们准备好与你们合作,承认你们的边境线,支持你们国内的政府体系,只要你们不向‘东突’分裂势力提供任何的支持”。中亚国家确实有获得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支持的机会,但是它们得遵循中国的规则。
3.对于俄罗斯来说,中亚地区的稳定局势越来越重要。这是由于俄罗斯内部的宗教激进势力逐渐蔓延,而且动荡不安。例如,近日,271位穆斯林在圣彼得堡被捕,这显然是受到煽动所致,北高加索地区的圣战主义者已经将他们的影响力传播到俄罗斯的心脏地带。所以,保证中亚国家的稳定性对于俄罗斯来说是当务之急。俄罗斯希望做的是建立军事基地滩头阵地,特别是与哈萨克斯坦签订重要的能源和其他投资协议,这样就可以把中亚国家的经济与俄罗斯的经济连接起来。
4.中国和俄罗斯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是什么?对于俄罗斯来说,存在五个重大的战略指向。其一,对外情报局以及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对中亚地区实施的情报渗透;其二,维护俄罗斯的军事基地以及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行使干预权利;其三,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发展;其四,连接这些国家的重大能源协议,将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能源管道网络连接起来;其五,俄罗斯希望从外部加强中亚国家抵制促进民主的机制,并抵制美国在该地区任何的军事和政治形式的行动。
5.至于中国的战略,内部安全目标处于首要地位,中国在新疆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这能够使其与中亚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和发展。其中包括建立能源管道以及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综合投资,目的是建立一条经过中亚到达印度洋,穿过巴基斯坦和伊朗到达欧洲的现代“丝绸之路”,其中包括能源、电信、公路、铁路、管道、电网、瓜达尔港以及最终从伊朗通往中国的一条能源管道。
6.俄罗斯能够抵制中国在中亚地区扩大影响力吗?俄罗斯为了减缓中国在这方面的行动会采取什么战略?这些战略会有效吗?首先,我认为俄罗斯不能抵制中国在中亚地区扩大影响力,也不能与中国在同一平面上竞争。其次,俄罗斯的安全定位与中国大为不同。俄罗斯声称,其在中亚的优势是提供军事安全供给以及中亚国家拥有的政府模式。
7.我认为,俄罗斯内部开始了前苏联学者所说的“革命危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危机,这会使得俄罗斯很难达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以及在中亚地区相应较高的国外投资率,至少达不到能够与中国相竞争的增长率和投资率。
8.俄罗斯领导层可以采取一些战略以放缓中国在该地区的行动。其一,升级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军事和经济行动。我认为俄罗斯能够在这方面取得部分胜利。其二,寻找可以合作的伙伴。俄罗斯过去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尝试与印度进行合作,将印度作为制衡中国的对象,但是这一尝试并没有特别成功。俄罗斯面临的问题只是要它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抵制美国,而俄罗斯将很难在区域范围内与中国竞争,因为在投资和贸易方面,地形有利的一方是中国。
9.俄罗斯对中国的竞争力还能维持多久?在经济方面的竞争力,我认为除非中国陷入了重大的内部危机,否则俄罗斯将不能与中国长期竞争。很明显,中国正在成为中亚地区主要的商业、金融以及投资力量。例如,中亚国家向国际货币市场贷款时,它们就会转向上海合作组织。
10.中亚国家是怎样看待中国和俄罗斯的?这些国家更愿意与中国合作还是与俄罗斯合作?所有的中亚国家都追求一种叫作多方位的政策。这种政策想要平衡的国家不只是俄罗斯和中国,还有美国和土耳其,甚至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如果中亚政权必须说出自己相对偏向的国家,它们将会把俄罗斯视为熟知的恶魔。中亚国家的领导都是前苏联时期的产物,他们知道该如何应对俄罗斯。虽然,中亚国家不喜欢中国,甚至害怕中国,但是它们不能没有中国的援助。
11.其他国家对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竞争有怎样的影响?伊朗在中亚地区没有任何的影响力,将来也不会拥有影响力。巴基斯坦因为在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军事训练方面的投资而拥有一些影响力。但是由于恐怖主义,中亚国家都对巴基斯坦有所怀疑。
12.印度已经错过了在中亚地区的机遇。事实上,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印度。但在阿富汗,印度对其的干预度大概比中国要多,这是因为阿富汗与印度在削弱巴基斯坦和动摇克什米尔的恐怖组织之间的联盟至关重要。然而,一旦美国撤出对该地区的干预,印度在中亚地区的地位就会被削弱,这是由于美国在该地区为印度创立了空间。
13.与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地区所采取的手段相比,欧盟采取的手段完全没有效果。国际金融机构将继续在中亚地区发挥其自己的作用,但是它们的行动范围局限在为主要的项目提供资金。
14.美国部队以及北约部队于2014年撤离阿富汗,这将会对中亚地区产生什么影响?许多与该地区相关的国家都担心阿富汗会发生内战,叛乱分子将会主导这个国家,恐怖主义会在这个国家蔓延。中国计划建立强有力的经济一体化,该一体化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其他中亚国家。俄罗斯计划在中亚地区投入军力并建立基地。俄罗斯试图努力维持与这些国家的政府的关系,并促进其经济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阻止塔利班再次出现。而我认为,一旦美国部队在2014年撤出该地区,我们将看到俄罗斯和中国在该地区的竞争会明显增强。在全球层面上,俄罗斯和中国对抗美国,在区域层面上,俄罗斯试图努力制衡中国在该地区的优势。
15.美国在考虑一个新丝绸之路计划,但是还没有明确说明其撤离阿富汗之后在中亚地区的战略。美国的丝绸之路计划仍不大现实。
编号:20130409A127
为什么华盛顿需要新丝绸之路与转向亚洲的整合
Andrew C. Kuchins[85]
原文标题:Why Washington Needs to Integrate the New Silk Road with the Pivot to Asia
文章框架: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在中亚地区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历史背景;未来几年,美国在这一地区最可能采取的有效政策策略;美国将从支持新丝绸之路这一倡议中获益。
观点摘要:
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库利在《博弈与地方统治者》(Great Games,Local Rulers)中研究了2001年以来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取得的不同成功。他指出,就美国而言,“9·11”事件增强了美国对这一地区的兴趣;就俄罗斯而言,在过去的十年里,俄罗斯在弗拉迪米尔·普京的领导下,从帝国迷失和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灾难中恢复,通过各种双边政策和多边机构来重振其影响力;就中国而言,借助经济手段,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不断提升。
2.如果一个国家不愿意遵守当地规则,那么实现其他政策目标将遇到一系列障碍。我记得几年前一位美国官员一脸严肃地告诉我,一条支持驻阿富汗美军的新运输走廊会提升我们支持中亚捍卫人权事业的能力。可以说,在过去的三年,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论点。
3.自2001年以来,俄罗斯在中亚可谓喜忧参半。100多年前,中亚国家是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中亚国家对于莫斯科方面的倡议还是很敏感。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该区域对美国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要求可能会提高,但华盛顿的信誉已遭受危机,它被视为善变的“短期”利益者。库利认为,在过去十来年的三角形竞争中,中国有可能“赢了点儿”。中国被视作“只对经济关系感兴趣”,这有助于提供就业机会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它正处于与中亚关系的十字路口。正如库利指出的,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影响必然下降。华盛顿的新战略是“重返亚洲”,奥巴马政府的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海军上校马汉的观点。马汉是美国伟大的战略思想家,他认为亚洲包括东亚地区,或从东北亚到南洋。一个多世纪以来,华盛顿的重点一直是亚太地区,这可以从美日、美韩以及美越战争中看出。
5.不出意料,中国对于亚洲的历史和文化认知与美国不同,中国所认为的亚洲包括东部地区以北的俄罗斯、中亚和阿富汗西部以及巴基斯坦和西南部的印度。正如奥巴马政府宣布其转向亚洲的战略一样,中国领先的战略思想家、北京大学的王辑思,越来越提倡通过中亚深入西方的战略。王辑思当然不是指军事方面的推进,而是指继续扩大中国对西方的经济影响力。
6.从政治角度看,用“遏制”来形容美国对中国的战略似乎不大正确,当然,北京方面是这么来理解美国转向亚洲的战略的。所以,中国的反应将是继续建设高速铁路、公路和从中国西部到大中东地区以及印度洋的港口和管道。虽然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战略和经济优先事项将会部署在中国东部。但随着中国对北部、西部和西南部越来越多地接近和影响,其将日渐远离美国海军的视野范围。
7.中国公司不受任何像美国《反海外腐败法》或股东报告之类的约束,将会继续给中亚地区和国家官员塞钱,以便进一步接近该地区的矿产和油气资源,并建设更多的运输基础设施以将这些货物运到中国市场。中国以其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优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吸引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邻国。
8.在中亚最大最富有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人们相当关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中国股份,以及中国非法移民工人。俄罗斯也担心它的东部地区,那里有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而且将被中国企业兼并,这会严重削弱俄罗斯的主权。对于中亚国家来说,最好的防御就是改善其投资环境,使之更具吸引力。但这需要改善治理以及制定透明有效的法律规则。如果中国的经济太强大或无处不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众来反对它。
9.华盛顿方面认为,尽管一些地区领导人不乐意,但是新丝绸之路可能会得到积极的回应。在未来几年,新丝绸之路正是美国在这一地区最可能实施的有效政策。美国将从支持新丝绸之路这一倡议中获益。
编号:201307A127
我们可以改变规则吗?外界参与者和2014年以后的中亚
Alexander Cooley[86]
原文标题:Can We Change the Rules? External Actors and Central Asia Beyond 2014
文章框架:《大博弈与地方统治者》的分析框架;中亚和动态局势、机构和国际秩序的规范;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介入中亚。
观点摘要:
1.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如何在这一地区追求各自的战略目标,在中亚舞台上,这些外部力量不仅竞争,也在合作、模仿和彼此学习。一直以来,该地区的独裁统治者们利用这些外部博弈获取资源来维护他们的政权和应对外界批评,并反击可能威胁到政治现状的外界条件。
2.虽然区域精英无疑将关注日益复杂的个人、社会和国家进程,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回顾2000年该地区的政治背景。所有的地区统治者在应对恐怖主义和即将到来的跨国政权的威胁时,都巩固了自己对权力的掌控。中亚这一充满复杂性和争议性的地区,不仅涉及“三巨头”(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也包括其他国家,如土耳其、印度、韩国、日本和伊朗。这些国家给中亚各国政府提供了新的机遇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它们偶尔也高估了自身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
3.斯通纳认为,鉴于美国在稳定阿富汗方面的极大兴趣,以及由此产生的军事行动,美国对中亚的政策是自成一格,几乎相当于其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作用。斯通纳认为,美国在这一区域的活动没有超出安全范围。然而,只有我们认为当美国的战略利益和关注是其国际影响的主要决定因素时,这一结论才成立。
4.在软实力领域,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作为公共物品发展援助的主要提供者,投资基础设施、制定规则和制定标准的角色也被明显削弱。中国提供贷款和基础设施融资,却不附带西方国际金融机构的那些条件。然而,不同于其在非洲和南海许多地方的作用,中国通常不积极参与国际捐助协调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外部的捐赠者,中国也应看到其资金管理不善的一面,部分地方精英已经把公共工程项目纳入私人收入来源。
5.此外,该地区已产生了它自己的新组织,为合作者提供新的框架、新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依据,如上合组织(SCO)等。这些新的区域组织为成员国提供法律并制定规范,使其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国际社会的批评。
6.在中亚地区,中国和美国一直处于合作状态,但是双方的潜在竞争肯定存在,例如在能源政治和全球秩序方面的竞争。
7.另一方面,从阿富汗撤军将会让华盛顿方面和布鲁塞尔方面专注于更加平衡的非安全事务合作,包括促进国际法律标准、争取整个中亚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善仍然惨淡的人权记录、鼓励教育交流以及提高管理水平。在某种意义上,美国和欧盟官员将需要就应对区域挑战的方式、方法向公众作一个说明。例如,确保政治稳定、缓解和解决冲突、保障少数民族和宗教的权利并保持政府的透明度。他们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不仅是适应西方议程的政策,实际上也是追求国家建设与区域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西方将很难展示出这些信息,除非政策制定者能够对中亚各国政府作出长期的区域承诺,以及在所谓价值观上呈现“一些谦卑和自我反思”的精神。
8.一段时间内,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能是这一区域的特点。对此,美国必须克服其战略疲劳,更加务实地与莫斯科和北京进行交涉。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必须更好地倾听当地政府对这一地区迫在眉睫挑战的看法,积极地捍卫美国的原则和规范。总之,成功的多极化外交将需要完成相当多的任务。
编号:201307A12702
在亚洲心脏寻求安全:2014年以后的阿富汗
Michael Wills[87]
原文标题:Afghanistan Beyond 2014: The Search for Security in the Heart of Asia
文章框架:阿富汗邻国及其他区域强国在阿富汗问题上有三类战略利益;阿富汗的局势走向;美国在阿富汗的目标与担忧。
观点摘要:
1.Asia Policy的1月特刊中,有10篇文章围绕“在亚洲心脏寻求安全:2014年以后的阿富汗”这一话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些文章包含了来自九个地区和国家的专家的观点,考量了阿富汗邻国及其他区域强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战略利益。文章指出,这些利益可以分为三大类。
2.第一类是安全利益的考量,尤其是如何避免塔利班复辟。以美国为代表,各国担心阿富汗会又一次将难民送到“基地组织”。这项担忧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考虑对象,也直接导致了美国在2001年的行动。俄罗斯领导人也将安全问题置于对阿政策的首位。除此之外,阿富汗的中亚邻国也可能受阿富汗安全局势的影响,正如马克(Mark Katz)指出,中亚的前线国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存在凯瑟琳(Kathleen Collins)所提出的“即将到来的阿富汗”问题,如冲突、难民、宗教激进主义和毒品走私。另外,中国也对伊斯兰激进主义忧心忡忡——中国政府认为这是导致新疆宗教冲突和民族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3.第二类是维护各国经济利益和保护在阿富汗的主要能源、自然资源和交通项目投资。这些利益牵涉到北京、东京、新德里和德黑兰的政策决定者。比如,赵华胜描述了中国如何保护其在阿富汗日益增加的投资,而田邦子(Kuniko Ashizawa)也指出日本有相似的考虑,即希望保护其在阿富汗的经济利益。
4.第三类是维护国家战略声誉的需要。克莉丝汀(C.Christine Fair)认为,对印度和巴基斯坦而言,阿富汗也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两国竞相争夺之地。古德森(Larry Goodson)从巴基斯坦西北地区与阿富汗复杂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谈到了巴基斯坦渴望通过阿富汗与中国和中亚发展能源、贸易和交通,并同印度建立“战略深度”关系。除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阿联酋在其中也有重要利益。克里斯蒂安(Kristian Coates Ulrichsen)指出,阿联酋除了有支持塔利班的传统,还希望通过对阿富汗的影响来限制伊朗。卡茨和古德森(Katz and Goodson)则认为可以将各国在阿富汗的角逐看作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和美国为提高影响力开展的竞争。
5.阿富汗的邻国和其他国家由于受到这些目标和因素的驱动,导致了混合动机和冲突的产生。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阿富汗仍将是充满战略竞争和冲突的地区。卡茨和古德森都认为,可以把这种竞争视为对19世纪英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伟大竞争的延续。现在,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和美国都在阿富汗争夺影响力。
6.对美国来说,它需要对其在阿富汗国内外的利益进行现实的、长期的评估。第一个目标是安全,防止塔利班死灰复燃,进而成为安全威胁,确保阿富汗不会再次成为恐怖主义的基地。不论双边安全协议的谈判结果如何,也不论美国在2014年后驻扎在阿富汗的军队规模和构成是什么情况,美国将寻求在该地区展现其强大实力,镇压任何重大恐怖威胁。在这方面,华盛顿将会在印度、俄罗斯(正如当前的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的那样)和中亚的前线国家找到天然的合作伙伴。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一种有效的引导,竞争者将会是巴基斯坦(鉴于其对塔利班的长期支持)及其亲密的合作伙伴——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第二个目标是阿富汗国内外的发展将如何影响亚洲的力量平衡。
7.在这样的背景下,华盛顿方面会发现它与印度、俄罗斯、日本和其他一些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担心,大家都为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而感到担忧。相反,由于与中国的亲密关系,巴基斯坦在这方面似乎有着更多问题。鉴于这种复杂的组合,美国在政策决策中要全面考虑决策的战略意义。
编号:201401A12701
中国对2014年后阿富汗的看法
赵华胜[88]
原文标题:Chinese Views of Post-2014 Afghanistan
文章框架:中国在阿富汗的历史地位;中国对阿富汗的新看法。
观点摘要:
1.这是关于圆桌会议“在亚洲心脏寻求安全:2014年以后的阿富汗”的10篇文章中的一篇。
2.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在阿富汗充当第二大重要角色。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是阿富汗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援助来源和亲密的朋友。它对阿富汗的垄断影响持续到1989年苏联被迫撤军。自2001年阿富汗爆发新的战争以来,美国在该地区扮演起了前苏联曾经扮演过的角色。在这两个时期,中国确实在阿富汗事务中扮演了一定角色,但不是一个特别果断的角色。现在情况不同了,阿富汗进入了转型期。国际社会和阿富汗政府希望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阿富汗事务,发挥更大作用。这包括提供更多的投资、援助和其他发展援助,以及为阿富汗的稳定承担更多的责任。
3.中国对阿富汗的看法也在改变。此前,阿富汗被视为中国安全的外部威胁。尽管阿富汗问题仍然是一个外部不稳定因素,但它已成为一个合作伙伴,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许多潜在的好处,以及中国进一步发展对周边影响的机会。中国在阿富汗的经济利益已经不容忽视。然而,随着中国在阿富汗投资额的增加,它也面临着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这其中,最大的风险在于阿富汗国内不稳定。中国投资者在阿富汗的政治、社会和宗教冲突面前是无力的,中国自己无法解决这些政治和安全问题。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的投资者和领导人必须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并与该国所有派别和部族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稳定阿富汗局势。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愿景。由于阿富汗地处中亚、南亚和西亚的交界处,它在这个计划中有着重要作用。考虑到这些经济和安全发展因素,对于中国和阿富汗来说,两国对于彼此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成为对阿富汗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其简单的利益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
编号:201401A12703
中国对印度互联互通的启示
Karan Pradhan; Dev Lewis[89]
原文标题:China's Connectivity Tips for India
文章框架:中国互联互通的领域和地区;印度互联互通的现状;印度互联互通的障碍;印度对中国的立场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观点摘要:
1.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峰会于本周在加德满都举行,互联互通显然是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议题。事实上,连通问题(港口、河道、公路、铁路、能源管道和通信电缆)已获得了全球发展势头。这是在中国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以及在布里斯班举办的G20峰会中的讨论重点。
2.中国在区域连通方面一直处于前列,一直在通过融资机制的手段保持路线畅通,并且也一直在升级基础设施。2012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了45项基础设施工程,其中覆盖了港口、河道、公路和铁路等领域。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增补现有的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包括汉班托塔港口项目的第二期工程。该工程是中国“突破在亚洲的互联互通的瓶颈”战略的一部分。
3.中国区域连通驱动基于三方面的手段。第一,路线。新丝绸之路将最终通过中亚把中国与西欧连通起来。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海岸的福州经过印度洋到达威尼斯)将会把斯里兰卡的港口与巴基斯坦连接起来。中国所提出的孟加拉-中国-印度-缅甸(孟中印缅)走廊将会把这四个国家连接起来。第二,工具。中国计划通过这些工具来资助这些计划。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一个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此外,还需要建立两个多边贷款银行,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两家银行的创办资本分别为5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第三,保持路线畅通。中国打算通过扩大贸易协定以保障这些路线的畅通。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中国积极动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之间推动加入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
4.印度既不是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成员,也不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成员,这可能使得印度落后于全球的贸易发展。
5.中国和印度的内部以及外部的互联互通早已存在巨大的短缺。印度扩展其连接性主要受到四个因素的阻碍:对增建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满;缓慢的政策改革;国家腐败丛生的项目实施;印度对中国提议的沉默回应。
6.工业走廊对印度来说是优先工程,但是目前只有日本与印度在这方面有合作。价值900亿美元的德里-孟买工业走廊由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资助,被设想为是印度国际资助工业走廊的模板。但是该工程受到资源和政策问题的影响,如征地改革以及复杂的税收结构。印度宣布,印度存在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赤字,达不到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印度将继续依赖国外投资和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的资助以供应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互联互通的建设。
7.中国在印度的基础设施和经济特区方面投资了200亿美元。但是,印度改变其对中国的立场的程度有多大,还有待观察。
8.印度唯一与中国相关的连通项目是孟中印缅走廊,新德里方面2014年才宣布支持。但它还没有公开宣布支持或参与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然而,这仍然是印度扩大其连接的合适时机,因为它在该地区被视为一个不具威胁性的力量。
编号:20141127A127
乌克兰危机对亚洲意味着什么
Nadège Rolland[90]
原文标题:What the Ukraine Crisis Means for Asia
文章框架: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乌克兰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乌克兰危机对亚洲的影响。
观点摘要:
1.2015年的亚洲仍能感受到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的影响。它就像一个后现代欧洲的警钟,提醒人们生存威胁仍然存在以及冲突在所难免。对于亚洲大国来说,地缘政治不是过去的事情了。新兴国家希望重新获得其大国地位,将陆地主权和海上边界视为影响其安全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国际社会希望因俄罗斯在乌克兰使用武力而对其进行国际仲裁。
2.从亚洲的角度来看,乌克兰危机对美国在参与亚洲事务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这对美国的盟友和其他该地区的国家是个重要的问题。中国无疑希望俄罗斯的崛起能够使美国的战略压力偏离亚洲,但是同样地,美国的盟国也很担忧这种可能性。如果美国未能阻止俄罗斯进军克里米亚,那么美国能够成功解决亚洲的主权纠纷吗?如果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对此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美国将会对这些国家未来的政治和战略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
3.2015年,俄罗斯将会努力加快与亚洲的能源合作,目的是为了应对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以及石油价格的下跌。中国和俄罗斯已经于2014年在天然气供应方面签署了两项协议,两国之间开始了能源交换的重新配置。除了大力推动民用核能合作之外,俄罗斯还与印度签署了一项为期10年的原油供应协议。
4.在入侵克里米亚之后,俄罗斯决定为朝鲜的医疗和教育领域投资10亿美元。一条重要的天然气管道将会从俄罗斯萨哈林岛屿经过朝鲜半岛。世界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韩国(仅次于日本)对此计划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对将韩国交通网络与跨西伯利亚铁路连接起来的其他倡议产生极大的兴趣。
5.2014年12月,俄罗斯的煤炭第一次被送到韩国。奇怪的是,俄罗斯对亚洲能源市场的兴趣可能会加快朝鲜半岛的一体化。但是,对于像日本这样的国家,这意味着对俄罗斯资源更大的竞争。
6.对于朝鲜来说,克里米亚的吞并表明,朝鲜必须坚持自己的核武器计划。乌克兰于1994年宣布放弃核武器,以换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核大国对其安全的保证。乌克兰无核化经常被引用为朝鲜应该效仿的方法。金正恩却认为,如果拥有核武器,乌克兰的领土也不会被占据。
编号:20150115A127
中国的新丝绸之路
Nadège Rolland[91]
原文标题:China's New Silk Road
文章框架:中国政府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做出了哪些准备;中国的新丝绸之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对中亚国家的一些政策对其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存在什么影响。
观点摘要:
1.自2012年年底以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习近平主席的标志性口号。习近平主席的主要思想是恢复中国曾经的宏伟和影响力,以使中国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国家。两千年前存在一条跨越欧亚大陆连通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伟大贸易路线,提出恢复这条伟大的贸易路线可能有助于实现习近平主席的这一目标。
2.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对中亚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这条丝绸之路主要是沿着一些铁路路线,将中国西部的一些城市经过中亚、伊朗、土耳其、巴尔干地区以及高加索地区与欧洲连接起来。中国政府将这个交通基础设施看作是迈向建立欧亚“经济走廊”的第一步,这一经济走廊能够使内陆的中亚国家发展经济并且有助于这些国家在未来实现与欧洲和亚洲市场的一体化。
3.中国希望这些铁路网络连接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加强的货币合作将最终能够引导一种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新形式。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国与其邻国之间加强“命运共同体”之感。新丝绸之路同样会经过东南亚地区,并且包括了海上路线,这条海上路线经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和地中海地区。
4.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也被中国人称为“一带一路”)涉及44亿人口,涵盖的总体GDP为2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新兴市场强劲的增长潜力。中国与沿这条路线的国家早已存在经济上的联系,这是因为它们之前就已经存在贸易和经济合作。但是中国希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创造新的区域枢纽和大规模的集群工业园区。中国所设想的基础设施网络最终将会通过铁路、能源管道以及陆路和航运将本国与三大洲连接起来。如果这一设想能够实现,那么毫不夸张地说,最终所有的道路都会通往北京。
5.对中国而言,所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工具。该工具所采用的方式是促进出口、加强自然资源通道以及为国内的重要产业提供支持。
6.据报道,中国政府最近承诺将斥资1万亿美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受益的地区包括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将会是丝绸之路的通道。
7.在2014年一整年中,李克强总理开始了一场国际“铁路外交行程”。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宣布将会为中欧和东欧国家投资30亿美元,目的是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其中包括建设“一条互联的新走廊”。中国国家轨道车制造商的合同和补贴将会加强其国际地位。中国将会为其铁路经过的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并发展它们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在许多情况下以当地的资源作为回报。
8.国内安全方面的考虑也为建设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提供动力。在2000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决定加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常受到暴力打击,部分人口为宗教激进者)与国家的其他地区的联系。该决定作出之后,中国就推出了一个建设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的庞大项目,将这些偏远的贫困地区与中国东部更具活力的地区连接起来。中国政府坚定地认为,新疆地区政治和民族的紧张关系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得以缓解。为此,中国在新疆当地的经济和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笔资金。十五年之后,中国将相似的逻辑应用到“邻国”身上。中国希望修建铁路将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邻国连接起来,之后向西经过中东和欧洲地区,并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经济发展能加强这些地区的政治稳定。
9.中国的“基础设施外交”也反映了中国因领土纠纷而与海上邻国关系紧张的局势,其必须加强与邻国的关系。十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摆脱“马六甲困局”,并且寻找方法来减少对东南亚海峡的依赖,中国80%的能源供应来自中东和西非。包括管道、公路和铁路线在内的基础设施计划,将改善中国从中亚和中东运输能源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新丝绸之路的设想提供了一种回归中国的想法。
10.由于美国减少了在阿富汗的出现,中国正在考虑在该地区建设并升级能源管道、采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以及通信设施。中国希望尽可能地保持其后院的稳定,并继续依赖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中亚国家的地区稳定局势,以确保中国能源的部分供应,防止“东突”分裂势力蔓延。
11.由于中国的计划主要围绕着中亚国家,所以中国一定会与俄罗斯在此问题上保持联系。所倡议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使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产生摩擦,而是有意创造中国与俄罗斯更多的合作机会。而且,鉴于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选择支持中国并与中国合作。
12.中国倡导的新丝绸之路不仅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网络,而且也提供了新的经济和战略的可能性。中国当局希望,它将最终导致一种情况,即欧洲成为亚洲大陆末端的一个单纯的半岛,而美国则退居到一个较为遥远的位置,正如中国当局设想的那样,一条经济走廊的诞生,有可能改变全球格局。
编号:20150212A127
合作的极限:中亚、阿富汗和新丝绸之路
Kathleen Collins[92]
原文标题: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Central Asia, Afghanistan, and the New Silk Road
文章框架:美国军队从阿富汗撤出,对该地区有什么样的影响;中亚地区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俄罗斯对该地区的影响。
观点摘要:
1.美国军队预期要从阿富汗最终撤出,奥巴马政府试图拉拢阿富汗北方邻国,目的是为了维护中亚地区的政治稳定并振兴中亚地区的经济。在2011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丝绸之路”倡议,把世界和阿富汗连接起来。该战略的目的是拉拢阿富汗在中亚地区的邻国进入一个双赢的局面。这将刺激贸易,扩大能源出口与投资,促进该地区的和平。
2.前苏联“斯坦”国家将会是新丝绸之路的驱动者,在扶持阿富汗并确保区域稳定的同时,这些国家也能使自己富强。这一愿景充满希望,但是中亚国家仍然没有被说服。新丝绸之路倡议中有关中亚地区利益的判断有许多错误的假设:第一,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有着相同的种族、宗教和历史认同,这一历史认同能够加强区域关系;第二,中亚地区的国家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不会将阿富汗视为主要安全威胁;第三,它们与阿富汗的合作享有共同的利益;第四,中亚在阿富汗这样的经济机遇将会胜过俄罗斯和中国的行动和利益。
3.“斯坦”国家在美国对阿富汗的计划中不太可能成为可靠的伙伴。事实上,来自中国的而不是来自阿富汗的政权生存、边境安全以及明确的经济刺激将会决定外国对中亚国家的外交政策。
4.除了丝绸之路根基和相同的宗教信仰,中亚和阿富汗人民不享有共同的宗教。前苏联的现代化政策使得绝大多数中亚的伊斯兰国家处在一条非常不同的道路上。1991年以来,在区域一体化方面所进行的外部尝试要么是失败了,要么在国际协定中仍然是空洞。
5.中亚领导人之间的不信任往往使这些国家进入武装冲突的边缘。除了神秘的土库曼斯坦,中亚地区的共和国将阿富汗视为不稳定、难民、伊斯兰激进分子以及贩毒活动的主要发源地。它们对安全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美国的撤军极有可能导致阿富汗境内的冲突升级,也有加大卡尔扎伊政权垮台的可能性。
6.尽管如此,追随俄罗斯领导的一些中亚政权将会预防该地区发生混乱。这是为了保证该地区的安全并安抚俄罗斯。
编号:A12701
2014年后阿富汗的挑战与机遇
Vanda Felbab-Brown[93]
原文标题: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a Post-2014 Afghanistan
文章框架:2014年后阿富汗的挑战;2014年后阿富汗的机遇。
观点摘要:
1.2014年是阿富汗的紧要关头,阿富汗安全部队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和北约的战略关键所在。然而,塔利班及其同伙的势力仍然根深蒂固。在美国看来,和塔利班进行谈判是不可能的。
2.2014年后,阿富汗的经济状况岌岌可危。阿富汗有巨大的矿产资源,但开采矿产和重建国家基础设施需要安全和稳定的国内环境。最危险的是,阿富汗人已经逐渐疏远了国家政府及国家的其他权力机构。
3.尽管阿富汗局势不甚乐观,但是我们相信仍有希望的曙光。国际社会帮助阿富汗促进政府稳定是极其重要的。
4.阿富汗安全部队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阿富汗某些地区的安全局势有所改善,新一代阿富汗人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超越种族派系建立法治社会。
5.美国和国际社会仍然可以也应该试图授权给这样的阿富汗人:他们愿意抛下个人利益为其人民争取最广泛的权利。
6.鉴于阿富汗问题与国际社会的利害关系,当务之急是美国和国际社会尽自己所能,不仅应该帮助建立阿富汗安全部队,而且也应该促使阿富汗更好地治理本国。
编号:20120919A191
“西进”:中国应对美国的再平衡战略
孙云[94]
原文标题: "March West" : China's Response to the U.S. Rebalancing
文章框架:对中国“西进”策略的分析;王缉思对其的阐述和分析;该策略对中国的影响;该策略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观点摘要:
1.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曾有一句名言: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在中国外交政策界正在考虑如何应对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战略时,一个大的战略提议被提了出来,即中国应该将其注意力从竞争激烈的东亚地区转移到从中亚到中东的广大区域。
2.中国最著名的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关系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思最近阐明了“西进”战略,它最初出现在2012年10月的《环球时报》上。美国驻中国大使正积极研究“西进”战略的细节和影响。“西进”战略的逻辑很简单,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所处的复杂环境。随着美国在亚洲推出再平衡战略,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争议和风险也越来越大,更趋向于零和博弈。在北京看来,华盛顿的平衡战略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极大担忧,并表明了美国遏制中国日益增强影响力的决心。在这一主题之下,北京认为华盛顿正在中国东部实施综合性的政策来阻挠中国的崛起,具体表现为以下措施:加强军事联盟、破坏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以及推进美国主导的、没有中国参与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来制约中国领导该地区经济融合的进程。考虑到中国和美国都希望在东亚地区增强影响力,王缉思认为,如果中国决心在此地区继续推进,那么中美两国将出现更多的矛盾和问题,甚至与美国的正面军事冲突都将是不可避免的。
相比之下,中国西面区域包括中亚、南亚和中东都没有如此大的风险。在王缉思看来,这一地区不存在美国主导的区域秩序,也没有预先存在的经济一体化机制。从战略上看,美国正在从这一地区撤退(表现为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退),留下了权力真空,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与东亚地区不同,由于中国和美国在经济投资、能源、反恐、武器非扩散和地区稳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两国在该地区会更趋向于合作。另外,“西进”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反对华盛顿的力量,因为美国对中国稳定阿富汗和援助巴基斯坦上非常不满。从这一点上看,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平衡”的中美关系。
3.在王缉思看来,“西进”战略将集中加强中国与中亚、南亚和中东的能源和外交联系,并且提高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将加速建立“新丝绸之路”,从而确保能源和商品的运输通畅并且加强与那些地区的经济合作。为了把中国的经济实力转换成政治力量和软实力,中国将通过加强外交联系、人员交流、对外援助和学术研究来与该地区的各个国家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另外,考虑到新疆和西藏严重的安全状况,中国将制定出综合的社会、宗教和外交政策来巩固其国家安全并且改善民族关系。
4.“西进”政策将使中国获益良多,它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受美国影响的地缘政治区域,通过重塑其作为陆上强国的角色和地位,中国希望在东亚避免与美国产生进一步的竞争或冲突,并且通过加强与西部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务上的合作来与美国建立更好的关系。对内,“西进”战略将加速中国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推进,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巩固中国西部边境的稳定。
5.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西进”战略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东亚地区,正如美国的“重返亚太”并不意味着美国抛弃中东。实际上这是中国首次提出自己的“再平衡”战略,将重点放在东亚的同时通过另一个地缘政治区域来促进中国的崛起,在追求成为海上强国的同时也追求成为陆上强国。实际上,考虑到不稳定的“热点”如中国台湾、朝鲜以及在东海和南海的争端,中国是不可能从东亚撤出的。为了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中国政策分析人士积极推进“重置”中美关系,这将最终使得中国在东亚地区作出一些让步来减少冲突、不信任和对抗的可能。
编号:20130131A191
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在哈萨克斯坦的连接点
Johannes F.Linn[95]
原文标题:China's and Russia's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Connecting the Dots in Kazakh-stan
文章框架:中亚对中国和俄罗斯的重要性;中俄在中亚的双边关系对中亚未来的重要性。
观点摘要:
1.中国对中亚的关心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以一种自信姿态对待太平洋地区的邻国,以此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不友好国家对中国的包围。但中国显然在中亚没有感觉到威胁,并且拥有慈善家和谦虚的高级合伙人这样的形象。毫无疑问,中国想要创造一个稳定的后院,确保获得能源资源,打造欧洲和中东市场之间的大陆桥,同时使中亚地区远离俄罗斯,中国大力推动其西进战略。在过去的一周,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签订了大量的能源供应协议,他在阿斯塔纳的讲话中称,开辟交通路线连接欧亚各地反映了中国在这一地区日益增长的参与度。“新丝绸之路”倡议将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广大区域连接起来,而哈萨克斯坦是这一倡议的关键部分。
2.与此同时,中亚和俄罗斯之间也有新动态。由于普京在2012年重新担任俄罗斯总统,俄罗斯进入积极参与区域集团的新时期,其提出的欧亚经济共同体旨在努力建立一个关税联盟(并最终建立一个经济联盟),这个联盟将包括大多数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家。尽管欧亚大陆的地理空间只有一小部分,但“欧亚”涉及了俄罗斯长期存在的战略设想。根据这一设想,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他邻居都被赋予了欧亚组合的价值观。俄罗斯的使命是称霸并控制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大陆桥。在追求建立一个统一的“欧亚”经济空间上,俄罗斯不仅成功地推动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之间关税同盟的全面落实,而且还将这一同盟大力向乌克兰、中亚(专门针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和南高加索亚美尼亚推行。在亚美尼亚和乌克兰事务上,俄罗斯似乎不遗余力地确保这些国家加入俄罗斯的经济轨道,而不是加入欧盟。在中亚,俄罗斯扩张这一关税同盟的运动一直都很低调,并得到了哈萨克斯坦默默的支持。有趣的是,尽管将中亚地区团结在以俄罗斯为首的联盟之下一直是俄罗斯制定该地区外交政策的长期动因之一,但现在俄罗斯努力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空间是为了抵消中国在中亚地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3.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享有共同利益。中亚和哈萨克斯坦的未来将取决于中国和俄罗斯如何塑造双边关系以及如何满足在该地区相互重叠和交叉的利益。另外,中国和俄罗斯都致力于在中亚地区建立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政治经济共同体,这将使中俄两国共同受益。从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看,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允许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同时与中国这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国达成协议,而不会造成双方的竞争或冲突。至于俄罗斯领导的欧亚同盟是否会限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答案是否定的。考虑到与中亚的贸易在中国总贸易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即使该同盟得到实现,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中国更加关心的是“欧亚”经济同盟是否会为其创造通往欧洲、南亚和中东重要贸易伙伴国的运输路线,以及这些运输路线是否安全、高速和低成本。
编号:20130917A191
非洲新闻:约翰·克里即将访问肯尼亚和吉布提;抗议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参选第三届任期,以及中国投资非洲基础设施
Amy Copley[96]
原文标题:Africa in the News: John Kerry's Upcoming Visit to Kenya and Djibouti, Pro-tests Against Burundian President Nkurunziza's Bid for a Third Term, and Chi-nese Investments in African Infrastructure
文章框架: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于2015年5月3日至5日访问肯尼亚和吉布提;各方势力抗议恩库伦齐扎布隆迪总统第三次竞选总统;21世纪初,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
观点摘要:
1.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于2015年5月3日至5日访问肯尼亚和吉布提,将与肯尼亚高级官员进行讨论。讨论重点是2014年8月美国和非洲领导人峰会上美国提出的安全合作倡议。最近几年美国加大了对肯尼亚和非洲联盟军队的军事援助,目的是打击索马里恐怖分子。目前肯尼亚正在寻求美国的额外帮助来加强其军事和情报获取能力。考虑到美国和肯尼亚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主机构以及提高区域安全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克里将会见来自肯尼亚私有部门、民间社团、人权机构和政治反对派等领域的领导人。这将为2015年7月奥巴马总统前往肯尼亚参加全球创业峰会做好准备。
2.各方势力抗议布隆迪现任总统恩库伦齐扎参加第三次竞选。在其宣布竞选后,布隆迪爆发了大范围的反政府街道抗议活动,反对党称现任总统此举违宪且违反了2006年签署的旨在结束内战的阿鲁沙和平协议。一些著名的人权活动家和示威者被捕,政府封锁了社交媒体平台。随后由于持续的政治抗议,布隆迪关闭了国立大学并且将学生遣送回家。考虑到最近的抗议,布隆迪宪法法院将就现任总统的第三次任期资格进行审查。与此同时,美国派出大批高级官员与布隆迪政府和现任总统以及其他多个机构举行会谈,协助化解该国近几年最大的危机。
3.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了几十亿美元。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中国就已经成为非洲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国家。本周中国企业与非洲达成了价值75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包括三条主要铁路干线、房地产和其他一些协议。在4月27日(星期一),中国国有企业中国铁路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将在尼日利亚建设35亿美元的铁路项目,在津巴布韦建设19亿美元的房地产项目。在星期三,中国工商银行与几内亚政府签订了20亿美元的协议以建设该国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在非洲和发展中国家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协议都配合了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发展。这将进一步整合这些地区的经济、刺激经济发展并且最终扩大进口中国商品的需求。
编号:20150501A191
在阿富汗的区域战略是可行的吗?
Ashley J.Tellis; Michael D.Swaine; Dmitri Trenin [97]
原文标题:Is a Regional Strategy Viable in Afghanistan?
文章框架:奥巴马总统在阿富汗政策上的决定性改变,在阿富汗增兵,修改原来的目标;战略专家分析阿富汗邻国的利益(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以及邻国利益对美国政策意味着什么。
观点摘要:
1.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第一目标是遏制印度在阿富汗的主要影响力,因为这可能会演变成两国之间的联盟,并使巴基斯坦陷入被夹击的境地。”
2.印度:“今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都存在着强烈的政治竞争。但印度在阿富汗的利益远远超过其在巴基斯坦获得的利益。”
3.伊朗:“目前,伊朗政府对美国的憎恨往往胜过了两国在阿富汗的共同利益,这使得伊朗有更大的动力去破坏美国,即便这可能对自己的国家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4.中亚共和国:“所有五个中亚国家都认为本国的安全与阿富汗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因为所有的威胁都来自阿富汗。”
5.中国:“中国对阿富汗的立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的基本战略利益,这种利益远远超越阿富汗本身。”
6.俄罗斯:“现在,俄罗斯很大程度上将阿富汗视为本国和其邻国的安全威胁。”
7.阿富汗:“阿富汗是南亚、中亚和大中东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这三个地区的交汇点发挥中心作用。因此,区域合作可以使该地区的所有国家受益。”
8.联盟伙伴:“大多数欧洲联盟成员国都支持这一区域性方法,因为它对战争协商十分有利,也可以作为一种退出冲突漩涡的途径。”
9.在最后一章,Ashley J. Tellis总结道:“阿富汗实施的这一区域性战略方法被认为是努力使所有的邻国与美国创立的合作企业进行合并。美国旨在通过成功反恐来稳定阿富汗的局势,但重建阿富汗是不可能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国在阿富汗都有不同的目标。”
编号:20100506A192
为什么美国不再得到亚洲
Evan A.Feigenbaum[98]
原文标题:Why America No Longer Gets Asia
文章框架:历史上丝绸之路将亚洲紧密相连;当今亚洲正在重塑经贸网络;美国对亚洲的繁荣准备不足。
观点摘要:
1.亚洲各国是紧密相连的。商品、资本、技术、思想、宗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商队和亚洲繁忙的海上航线被传播运输到各国。但在17世纪和19世纪,亚洲支离破碎。海上贸易取代了大陆贸易。
2.中国处于南亚工业供应和生产链的核心地带。中国工人正在修建从孟加拉国到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港口和基础设施。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向南部国家供应电力,恢复对阿富汗供电,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署了一项政府间协议,即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提供电力援助。此外,中国、日本和韩国都在亚洲各国进行投资。
3.亚洲正在蓬勃发展,然而美国对此却缺乏准备。这是一次将亚洲各国重新连接在一起的机会。亚洲人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重新恢复他们在古代的关系,并修复破碎已久的战略和经济联系。美国仍是亚洲稳定至关重要的战略平衡器,但如果忽视亚洲的新变化,不尽快适应并发展应对方案,美国将在亚洲的未来中缺席。
编号:20110401A192
阿富汗2011~2014:从支援行动到可持续和平
Ashley J.Tellis; Luis Peral[99]
原文标题:Afghanistan 2011-2014: From Support Operations to Sustainable Peace
文章框架:阿富汗正在由被援助国家向可持续和平国家的方向努力;阿富汗政府应作出的努力;国际社会应作出的努力。
观点摘要:
1.阿富汗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由国外支持的军事行动模式,改为由阿富汗政府与联合国的国际支持,包括在必要时提供军事支持以促进和平建设。因此,在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比例降低的情况下,欧盟和美国需要共同努力,支持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联阿援助团)。
2.虽然多数国家给阿富汗的援助已经成为传统的安全方案,但针对加强地方治理和机构的努力却远远不够。因此,阿富汗政府可能无法将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立即撤出,除非国际社会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也对阿富汗政府提供帮助。
3.如果不进行深度的宪法和政治改革,阿富汗的和解是不可能的。政府需要在改革中放弃权力集中的做法。阿富汗转变前景依旧模糊。为了使过渡取得成功,国际社会应帮助阿富汗政治领导克服信任缺乏和猖獗的腐败问题。在社会经济领域,年轻人缺乏就业机会,缺乏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也已成为阿富汗最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急需国际社会帮助解决的问题。
4.国际有必要加强对其问责机制的密切督导。不过在地方层面,问责制最终依赖于阿富汗的司法机构建设。而在阿富汗社会经济不同的领域,司法部门的支持一直受到忽视。如果不建设独立和称职的司法机构,问责制将无法顺利施行。即使阿富汗政府腐败无孔不入,国际社会也应通过政府渠道大大增加援助。
5.同时考虑到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减少对阿富汗本国经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阿富汗政策的可行性最终取决于其获得收入的能力。新的举措应使该国的自然资源远离“资源诅咒”的危险,进行可持续、平衡和非腐败的矿产资源开采。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不太可能在未来五年内产生效益,时机的把握对阿富汗国家政权的巩固至关重要。
6.区域环境仍然不利于阿富汗问题的解决。巴基斯坦专注于镇压叛乱,而美国在巴基斯坦寻求政治解决的过程中不打算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不仅应该在经济方面参与阿富汗事务,也有必要在政治方面参与阿富汗事务。阿富汗想要转变成一个和平的区域,需要亚洲在区域经济合作会议上持续支持阿富汗的改革举措。
编号:20110629A192
重回独立20年后的南高加索到欧洲丝绸之路上的南高加索地区
Eric Rubin[100]
原文标题:Return to the South Caucasus 20 Years After Independence-South Caucasus on the Silk Road to Europe
文章框架:美国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参与度非常高;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优先处理事项;美国与南高加索地区之间往来的历史;美国将继续致力于参与南高加索地区事务。
观点摘要:
1.不断变化的风景:
苏联解体后的变化——由于南高加索地区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努力发展本地区经济,所以与20年前相比,该地区已经呈现出了不同的景象。
2.外国投资:改善商业环境和打击腐败是南高加索地区吸引外资的关键。
3.参与程度高:美国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参与度非常高。
4.美国的参与:
格鲁吉亚——最近同意放弃对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阻挠,这是“三年来的第一个”好消息。
阿塞拜疆——美国与阿塞拜疆政府就人权问题进行了公开商讨。
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将于2012年5月进行议会选举。
亚美尼亚与土耳其——美国斥巨资帮助土耳其和亚美尼亚加强双边关系。鲁宾警告说:“双方恶言相向是很不利的。”他希望可以尽快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编号:20111128A192
对叙利亚的被动政策
C.Raja Mohan[101]
原文标题:Passive on Syria
文章框架:中国对当前叙利亚危机采取的被动政策;全球大国对叙利亚内战采取的不同政策;中国和印度对叙利亚采取类似政策;中国的中东政策的重点;中国中东政策微小转变的迹象。
观点摘要:
1.虽然中国是世界舞台上的新兴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中国对当前叙利亚危机采取的政策近乎等同于对印度的被动政策。北京像新德里一样在观望着中东的局势,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反对西方在叙利亚化学武器袭击事件上的立场。俄罗斯将军舰部署到地中海,并暗示莫斯科愿意比试胆量。俄罗斯的出面并非为了对抗美国。普京认识到美国对叙利亚政策的复杂性,并判断出美国总统奥巴马将要采取的策略。普京通过此事使俄罗斯回到中东地缘政治的中心,重新展示其作为全球大国的作用。而中国和印度同时采取了不干预的政策并呼吁和平解决争端,两国赞同国际上对化学武器的禁用,但拒绝对大马士革采取任何有力措施。
2.经济力量:中国很少参与中东的政治事务,但积极参与中东的商业事务,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并正在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将于本周拉开帷幕。西北部的银川市是中国在深化与中东经贸关系过程中的重要城市。作为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的升级版,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吸引了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团。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处在连接中东和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上,该地区的回族人与中东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三年前,中国宣布宁夏为特殊的内陆经济区,并将其首府银川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有界区域”,这有利于加快内陆地区的发展。
3.中国的参与:中国目前在中东的重点是与其他国家建立经济联系并巩固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北京已经开始讨论是否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该地区的冲突解决事务。中国的一些战略专家认为,北京必须改变当前不干预该地区冲突的政策。他们指出中国在该地区有经济利害关系,当这些利益受到威胁时,北京不能静静地当一个旁观者。一些新的迹象表明中国已开始小心翼翼地参与叙利亚的一些相关事务。这可能是中国准备在叙利亚发挥积极作用的第一步行动。北京准备参与动荡的中东地区的事务,但目前尚不清楚印度是否准备做同样的事。
编号:2013091801A192
蒙古国的第三个邻居
Dmitri Trenin[102]
原文标题:Mongolia's Third Neighbor
文章框架:对蒙古国如今所面临的政治局面以及周边外交形势的分析;提出了蒙古国要认清现在的国际位置,寻求积极的对外政策。
观点摘要:
1.蒙古国位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自1990年以来蒙古国成功地建立起议会制度,这导致其两大主要政党周期性交替。蒙古国政治紧张态势可能上升。
2.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街头挤满了寻求帮助的人,然而,政治系统迄今为止已经有能力承受这种冲击,并保持继续运作。
3.在20世纪多数时候,蒙古国与莫斯科有着紧密联系。
4.中亚地区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如吉尔吉斯斯坦,正在学习蒙古国议会制度。
5.除了在成吉思汗的出生地举行会议以外,蒙古国人给了世界一个“第三邻国”的外交政策概念。
6.蒙古国下一步要保持与两位前霸主(北京和莫斯科)以及第三方国家之间的严格平衡。第三方国家不是按名称确定,而是被形容为“先进的民主国家”,排在首位的是美国、日本和韩国。
7.蒙古国的成就和抱负在美国总统来访期间得到了美国认可。莫斯科在忽略该国20年之久后,于几年前又开始关注蒙古国,不过,随着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上月的访问,蒙古国又成为焦点。
8.在北京复兴伟大的丝绸之路时,乌兰巴托发现了自己被边缘化的处境。受众多原因的影响,蒙古国已经决定与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共同合作,加快远东经济一体化进程。
9.蒙古国要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行为准则,它对上海合作组织敬而远之的原因是不想卷入一个政治性组织,更不必说安全同盟。
10.鉴于蒙古国的战略地位,它不仅要成为两个巨头邻国的朋友,也需要第三方盟友的帮助以避免中国或俄罗斯对其统治的风险。然而,乌兰巴托不回避任何国家,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蒙古国希望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来保持与第三方盟友的友谊。
编号:20131004A192
2014年阿富汗的中国因素
Akio Kawato[103]
原文标题:The China Factor in Afghanistan-2014
文章框架:指出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中进行的强势介入与干预会使中国的影响力大大加强;导致中国和俄罗斯在资源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观点摘要:
1.俄罗斯和中亚的多数专家想当然地认为美国有“野心”,以扩大在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当然,这个区域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通过保持其军事存在,美国人将能够扩大对周边大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伊朗——的影响力。
2.但是这些人忘记了美国不是天生的帝国主义国家,重要的是,在这个内陆区域安全地驻扎大规模的军事部队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阿富汗人2014年后不授予美国军事“顾问”豁免权的话,奥巴马会毫不犹豫地迅速撤出在阿富汗的所有部队,这一点与2011年伊拉克的情况相同。阿富汗的民族构成甚至比伊拉克更复杂,塔利班会卷土重来。这可能招致中国在阿富汗事务中的强势介入。
3.对中国来说,阿富汗并不陌生。阿富汗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通往佛教发源地印度的一个重要通道。在安全方面中国更加关注阿富汗,因为中国担心塔利班恐怖分子袭击新疆,并且“东突”分裂分子会将阿富汗当作据点。
4.2012年9月,当时的中国最高安全官员突然访问喀布尔,并在那里表明了中国的利益。在与卡尔扎伊总统的谈话中,他称中国将为阿富汗提供军事援助,并为中国矿业利益寻求优惠条件。
5.许多阿富汗人似乎不喜欢中国人,所以中国不敢轻易派军队到这个国家(阿富汗是一个出名的“超级大国的墓地”)。尽管如此,中国在阿富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能会使俄罗斯恢复与阿富汗北方部落的合作。
6.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大多分布在这个地区,因此中国和俄罗斯在这里的利益可能会发生冲突。同样,在阿富汗,俄罗斯主张建立欧亚联盟以与中国宏伟的“新丝绸之路”倡议相抗衡。
编号:20131025A192
卡内基-清华全球对话——一个新兴的中亚以及地区大国的作用
Bobo Lo; Filip Noubel;赵华胜等[104]
原文标题:Return to Carnegie-Tsinghua Global Dialogue——An Emerging Central Asia and the Role of Regional Powers
文章框架:介绍了卡内基-清华全球对话的简要内容;分析了中亚地区的政治形势;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既得利益问题。
观点摘要:
1.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次巡回出访中亚,访问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个国家。访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以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深化与中亚各国政府在边境安全问题上的合作,并提出了促进自由贸易和交流的“新丝绸之路”倡议。
2.美国决定于2014年12月从阿富汗撤出军队,中亚地区安全和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并且中俄关系也给该地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卡内基-清华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小组,该小组由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独立学者波波·罗,研究员菲利普以及复旦大学赵华胜组成。
3.小组成员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和俄罗斯在改善与中亚关系时都有各自的既得利益。
4.区域安全:一位小组成员解释说,莫斯科最担心激进的伊斯兰教会传播到俄罗斯。另一位小组成员指出,中国也担心中亚的动荡局势会影响到中国西部地区的稳定。这是中国与中亚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因。
5.经济与能源:一位小组成员解释说,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主要是由经济和能源需求驱动的。另一位补充说,虽然这是过去的情况,莫斯科现在担心随着中国在中亚地区经济影响力日益增长,中国可能会很快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展开政治和战略竞争。
6.俄罗斯的平衡:俄罗斯提出的欧亚联盟是为了重新建立俄罗斯主导的多极世界。一位小组成员补充说,欧盟和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促使俄罗斯提出了自己的一体化项目来试图平衡该地区的其他势力。另一位小组成员指出,欧亚联盟是中国的一个潜在的战略关注点,因为中亚国家可能与俄罗斯在长期的俄中边境争端问题上结盟。
7.机遇与挑战:尽管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有很多的合作机会,但该区域也给两国安全和外交事务带来了潜在的挑战。
8.中国的形象和新兴地位:一位小组成员解释说,中苏分裂后,前苏联共和国的反华宣传给中国在中亚地区造成了负面影响。他补充说,中国不能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方面相竞争。另一位小组成员不同意此说法,并指出,中国的新兴地位为其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形象,而俄罗斯与中亚地区一直停留在冷战遗留问题上。
9.治理与稳定性: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任何中亚国家的崩溃不仅对其近邻,而且对中国和俄罗斯都会构成一个严重的安全威胁。一个成员补充说,一些国家,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由于治理不善,将成为区域主要的潜在危机。
10.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一小组成员指出,中亚国家,如苏联加盟共和国,由于苏联入侵的历史关联性影响,正在犹豫自己是否应该参与阿富汗事务。而另一位小组成员重申,随着美国撤军,俄罗斯仍然担心,阿富汗的不稳定局势可能会波及中亚和俄罗斯。
11.下一代领导:一个小组成员指出,下一代中亚领导人留学中国或西方,因此可能会拥有更加开放的胸怀以及国际化的领导风格。另一位小组成员反驳说,领导人接受的国际教育不太可能会对执政风格产生影响。
12.阿富汗的未来:一名小组成员称,通过增加援助,并对本届政府给予公开支持,中国已与阿富汗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然而,小组成员还说,阿富汗问题只能通过国内对话,而不是通过外界介入来解决。另一成员认为,如果中国继续在阿富汗发展经济,出于保护其自身利益的目的,中国会不可避免地在政治和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3.互惠互利:一个小组成员解释说,俄罗斯担心的是中国经济在中亚不断增强的影响将导致中国与莫斯科的战略合作破裂。他补充说,尽管这样,俄罗斯仍然希望通过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来促进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编号:20131204A192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矛盾
Douglas H.Paal[105]
原文标题:Contradictions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文章框架:中国外交政策中存在矛盾心理;中国作出的一系列外交努力;对美国如何应对的建议。
观点摘要:
1.中国既要展开魅力外交与邻国搞好关系,又要维护其边疆的稳定,这两个目标是不能相容的。中国新一届的领导人对邻国的政策,已由之前的领导人邓小平坚持的低调态度转向积极态度,因为以前中国的国力以及经济水平不高,因此需要维持一个低调的形象(也就是“韬光养晦”)。在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在推进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希望与邻国友好相处。习近平似乎展示了与中国此时的国民心理相匹配的自信,这种国民心理就是民族的复兴和强烈的自信。大部分邻国都在积极观察并警惕着中国的变化。
2.2013年10月24日和25日,北京举行了对周边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会议。习近平主席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紧接着李克强总理和北京的外交政策制定官员对此作了重要评论。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中国的种种举动综合起来看,所有这些动作都配合了中国要求经济稳定发展以及保持稳定的周边环境的要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在经济、贸易、科技、金融、安全和公共关系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外交政策,来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但会后发布的新闻稿并未提及敏感的问题,如东海的领土争端,或即将被设立的防空识别区(ADIZ)。
中国提出的倡议似乎预示了开一次周边外交会议的必要性。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当他到达哈萨克斯坦时,用了“新丝绸之路”这一说法。习近平对在这一地区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能源、贸易和通讯的财政支持以及这一地区的整体发展都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会议开始之前,习近平和李克强也于2013年10月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在文莱召开的东亚峰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并没有参加,而是留在国内处理政府停摆的危机。习、李二人表示很高兴访问南亚五国并承诺对其援助,同时也希望进行贸易合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公告就是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据一位负责人说,该银行的成立是想利用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来建设港口、铁路、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以整合中国与东南亚的市场。中国想要实现区域购买——从部分东盟成员国那里实现对银行资本的民意上的贡献。如果能够实现该计划,那将带来长期经济影响以及软实力的影响,其中的利益是非常可观的。
3.尽管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矛盾,但中国正设法来改变普通日本人的态度,同时冻结高层次的官方往来。中国正在设法处理与菲律宾的纠纷。当台风“海燕”摧毁菲律宾南部时,中国参与了人道主义救援,甚至派出了新的海军医疗船“和平方舟”,以帮助治疗受伤者。
4.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和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变得越来越坦率,并抓住其他国家都陷入边界争端这个机会采取进一步行动。在许多大事件中,不管其他邻国对中国的行动是报以友好态度还是警觉态度,其对美国的要求一直在持续增加。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标志着美国在这一地区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5.不同于在东南亚,那里军事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其与中国的摩擦不那么紧张,但是在东北亚,每个国家都有很强的武装力量,并且军事实力都比较接近,所以空军和海军都严格遵守规则,不越雷池。此外,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领导人都比他们的前任更加愿意接受这种风险。事实上,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种暗流涌动的态势更加符合其政治需要。而在这种环境下通常会达到互相信任的效果。
6.必须采取更多的单方面行动来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并且改变现状。同时还要维持另一种平衡——避免局势恶化。这就需要一个代言人来代替奥巴马政府通过更清晰的讲话表明其不承认中国的新防空识别区。
7.美国及其战略安全合作伙伴需要在第一岛链维持或加快部署及演习的步伐来淡化这些地区的中国影响力,并增强美国影响力。它们还需要在维持旧有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变外交策略来与中国的魅力外交相抗衡。在一系列的多边倡议上还有很大的可讨论空间,比如公共健康、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和渔业共享以及传统的安全和外交策略制定等问题。美国国会应该支持而不是妨碍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另外,美国总统应该维持、深化和扩大与中国军队的新型互动,美国国会应该信任美国军队,并且减少对军队的约束。
编号:20131213A192
丝绸之路经济带显示中国新的战略方向:促使与邻国相互融合
阎学通[106]
原文标题: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hows China's New Strategic Direction: Promoting In-tegration with Its Neighbors
文章框架:中国更加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政府宣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中国“西进”是否会与俄罗斯形成竞争?
观点摘要:
1.自从中国政府宣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当地政府官员都紧跟新的政策和计划,并且为自己制定的政策寻找更高的策略依据。中国三十多年前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上来说,中国都需要重新调整国家战略重点。因此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不是没有道理的。而这一倡议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孤立事件。
2.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与邻国间的关系更具重大意义,而中美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我们过去的政策,强调经济合作;现在则更倾向于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合作。经济一体化要求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3.日本醉心于短期利益,除了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之外不希望参与其他形式的区域合作,因此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4.区域一体化——所谓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西进的概念,因此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这使得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不得不修订“丝绸之路”倡议的很多内容,我们曾计划建设绕道俄罗斯的铁路和油气管道,但似乎这将会与俄罗斯形成竞争,因此我们修改了计划,将这些国家都纳入经济带,此举缓解了俄罗斯的焦虑,并为其他国家不得不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作出一个选择的困境找到了解决办法。现在,我们正在推动次区域一体化的三个区域,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和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的经济走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明确表示,欢迎俄罗斯加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乃至“海上丝绸之路”项目。一旦俄罗斯同意加入,双方就会获得更显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编号:20140227A192
搅乳海:中印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竞争
C. Raja Mohan[107]
原文标题:Samudra Manthan: Sino-Indian Rivalry in the Indo-Pacific
文章框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印经济与海洋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印海军在印度洋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印关系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观点摘要:
1.中国在印度洋的海军力量增强,而印度在东亚与邻国的海上互动正在增加。中印双边关系的重点实现了从陆地到海上的转变。尽管中印历年来都关注陆上问题,但海运问题正成为双边日益关注的重点。
2.海洋上的互相依赖:在新型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海洋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海洋直接决定着中国和印度国民经济的生死存亡。比如,中国通过印度洋进口非洲与欧洲的重要矿产资源。
3.中国“西进”,印度“东进”:印度洋对中国的贸易和安全来说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印度洋海军活动范围的扩大,印度海军进军东亚海域为印度寻求在太平洋地区更大的贸易利益,这些都促使双方把注意力从国土问题转向双边贸易。中印在印度洋上进行了海军合作。
4.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次访问东南亚时宣布了连接中国、中亚和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莫迪强调缅甸北部、印度东部和中国南部之间的走廊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这样一条贸易路线可以促进中印间更好的海上合作。
编号:20140321A192
在中国的支持下:乌克兰可促进欧亚联盟
Akio Kawato[108]
原文标题:Ukraine May Facilitate a Eurasian Union——Under the Auspices of China
文章框架:奥巴马的自由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最终未能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安倍晋三和奥巴马已经建立更加融洽的关系;乌克兰是俄罗斯未来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对俄罗斯的依赖不像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那样强。
观点摘要:
1.奥巴马的自由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最终未能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他又重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作为地区稳定安全的维持者的重要性,并明确表达了愿意保卫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的态度。
2.安倍晋三和奥巴马已经建立更加融洽的关系。而两人之间的关系曾因安倍晋三所谓的“民族主义”风暴受到影响。两人之间恢复友好关系非常重要,不仅是对日本,而且对亚洲很多国家来说都需要一个能制约中国影响力的力量来平衡周边国家的关系。
3.乌克兰是俄罗斯未来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如果俄罗斯最终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失去乌克兰,那么它梦寐以求的“欧亚联盟”的想法将不能完全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将乌克兰南部和东部强行并入俄罗斯,那将会毁掉俄罗斯经济,联邦预算也将会出现巨大赤字,卢布暴跌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美国与伊朗达成协议,那么油价会大幅下跌,将再一次打击俄罗斯金融。
4.所有这一切都会促使俄罗斯过分依赖中国,而中国却并不依赖俄罗斯,因此俄罗斯对中国的“友谊”需要付出相应的回报。中国要求俄罗斯的天然气给予更多的折扣,并且要求“欧亚联盟”接受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
编号:20140428A192
俄中:俄罗斯自由派的“复仇”
Dmitri Trenin[109]
原文标题:Russia and China: The Russian Liberals' Revenge
文章框架:在过去两年里,俄罗斯自由派对俄罗斯未来的预测;面对美国在东欧和东亚的地缘压力,中俄的合作可能会更加紧密。
观点摘要:
1.俄罗斯自由派一直认为西方国家将俄罗斯推入艰难境地或者忽视俄罗斯的利益将会使俄罗斯寻求与中国发展更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些重复的预测却一次都没有兑现。对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中国已经采取了正式的中立立场,美国总统奥巴马希望中国加入劝说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兵的阵营。
2.必须认清的是,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远远没有早前美国支持基辅(乌克兰首都)练兵场受到的阻力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仍然是中国安全的战略大后方。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使中国的重要性上升了。事实上,俄罗斯或许是唯一一个不担心中国经济崛起、日益自信的外交政策和军事能力增强的邻国。
3.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力量趋于平衡。面对美国在东欧和东亚的地缘压力,中俄的合作可能会更加紧密。
编号:20140519A192
一个中印共享能源利益的机会
王韬[110]
原文标题:Shared Energy Interests an Opportunity for Sino-Indian Cooperation
文章框架:中印两国的能源需求;中国在印度洋上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中印战略经济对话,中国呼吁与印度更进一步合作,特别是在能源领域。
观点摘要:
1.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的能源需求量将会达到全球能源需求量的30%,两国大部分石油都严重依赖进口——到2020年中国原油消费的66%都要依赖进口,而到2017年印度将变成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因此尽管政治和经济体制不同,中印两国在重要的海上航线和能源供应方面还是能更好地展开合作。马六甲海峡是亚洲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仅在2011年每天就有1500万桶石油经过马六甲海峡,包括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82%,同时马六甲也是中国能源进口和贸易往来的关键运输线,就能源而言,印度也急于通过“东进”政策从美国获得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由于两国地理位置邻近,再加上新兴经济体的出现,中印可能在中国南海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通道展开与能源有关的正面竞争。
2.去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次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联系。这一倡议也能扩大西边所有从印度洋通往非洲的通道,就像15世纪时的中国“丝绸之路”一样。
3.在印度洋,中国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中国在印度洋沿岸国家积极投资,在巴基斯坦建深海港,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缅甸建海军基地。同时,印度承诺与越南在南海共同开发石油明显成为刺激中国的因素。中国与印度在能源安全战略上进行合作而不是各自为战有许多原因,而且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第三次中印经济战略对话于2014年3月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两国的发展条件相似,应当进行更多的合作,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中印两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碳排放量国,这些共同点应该促使两国进行更多的合作而不是竞争。
4.2013年5月,中国和印度作为非北极国家,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家。中国和印度有着确保能源来源供应的共同目标。
编号:20140523A192
中国与其邻国:大数据说明
庞 ∗ [111]
原文标题: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Big Data Illustrations
文章框架:中国与邻国建立可持续的积极关系至关重要;中国的崛起主要是一种经济现象,对中国与其邻国之间的关系有安抚作用;定量研究可以揭示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观点摘要:
1.实现从中国中部扩展到东南部的“丝绸之路”的复兴必须搞好与邻国的关系,2013年APEC峰会结束之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敦促加强亚太地区各国的联系。现在,峰会过去了八个月,中国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了多少?卡内基-清华研究员庞珣组织了一次由李泉教授主持的讨论会。李泉教授在得克萨斯A & M大学任教授,他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斯科特·卡斯特纳教授收集到了中国与周边邻国多年互动的数据并分享了数据的结果。
2.中国的崛起:这份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生冲突之后的第一年发生军事争端的可能性非常高。然而,这种军事争端的可能性又随着多年的和平而下降。另外,有学者重点强调中国的崛起大部分是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贸易对中国及邻国都能起到安抚的作用。鉴于此,最后的结论就是应当发展长期的双边贸易。
3.国力的平衡和冲突的风险:中国及其邻国在国力上趋于持平,而冲突却有不断攀升的风险,主要是因为最近几年这些国家之间一直都有冲突,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然而,在双边关系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时期之后,各方力量也趋于平衡。鉴于此,学者们重点强调说中国与大部分邻国发生冲突的风险很小,但是,中日之间的未来动态将需要重点关注。
4.中国的经济纽带和影响:由于产业空心化的影响,中国与邻国日益紧密的经济纽带会被其他国家看作是一个威胁。
编号:20140709A192
莫迪政府在尼泊尔的挑战
C. Raja Mohan[112]
原文标题:Modi Government's Challenge in Nepal
文章框架:莫迪政府在尼泊尔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印度应该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当印度外交部部长瓦拉吉斯·瓦拉杰本周到达加德满都检视印度和尼泊尔双边合作的状态,并为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访问尼泊尔做准备时,中国一定会有所动作。在过去几年,北京与尼泊尔的关系一直稳步上升,这已经引起了印度安全部门的担忧。中国正迅速扩大在尼泊尔的跨界影响。中国与尼泊尔的贸易和投资往来以及中国对尼泊尔的发展援助一直在增加,北京的经济影响力越过边境辐射到尼泊尔。今年尼泊尔的中国游客人数的增长超过过去几年的平均水平。通过在尼泊尔建立中国研究中心,北京的文化影响也已扩展到此地区。
2.对手和朋友:新德里长期将中国在尼泊尔的介入视为一个“零和游戏”。如果新德里的安全机构将尼泊尔视作印度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北京作为一个相邻的北方大国应该会为了在喜马拉雅山南部进行实质性参与而重新确认与印度划分势力范围的权利。鉴于新德里和北京的紧张关系,中国一直是尼泊尔精英对抗印度的一张有用的牌。他们坚持认为尼泊尔与相邻大国之间“不结盟”的状态令新德里感到受挫。但此次情况变得有些复杂,尽管中印之间仍存在包括边界争端在内的其他政治问题,但中印之间的经济关系已有所改善。
3.中国将尼泊尔国内交通项目的建设视为进入恒河平原广大市场的方法。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智库反复强调中印在尼泊尔进行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北京现在已经正式提出中国和印度发展跨喜马拉雅合作区的构想。这个构想与丝绸之路战略一同提出。虽然印度有很多怀疑论者对于与中国在陆地边境进行经济合作的想法深感不安,但印度的外交政策也有转变的迹象。现在新德里似乎在与中国进行区域合作的问题上持有更加开放的理念。而且印度在对尼泊尔问题的参与上也设置了一个与过去不同的框架。
4.印度的形象:印度政府在尼泊尔真正的挑战并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于印度对加德满都采取的战略。尽管印度和尼泊尔有邻近的地理位置关系、亲密的文化关系、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和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印度在尼泊尔的步伐仍然跌跌撞撞。印度应发展跨境连接项目加强与尼泊尔的联系,通过发展北方邦和比哈尔邦边境地区、建设现代化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印度就能增加在尼泊尔的参与度。印度在尼泊尔的形象越来越受到被广泛认可的“印度承诺,中国供应”观念的拖累。因此加强项目的执行力是十分必要的。
编号:2014072801A192
中国外卖:“一带一路”
C. Raja Mohan[113]
原文标题:Chinese Takeaway: One Belt, One Road
文章框架:对中国“一带一路”项目进行介绍并阐述其影响;印度对于此项目的态度以及将要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印度将于下月迎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问,新德里必须尽快作出决定,表明其在共同打造亚洲内部和印度-太平洋沿岸的新丝绸之路问题上的态度。
2.自从2013年3月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一直把建设丝绸之路放在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位置。像中国所有的倡议一样,这也可以用简单的标语“一带一路”来代称。
2.“带”是指中国正在发展的陆路走廊网络,多年来,从东部沿海到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偏远地区,中国已修建了新的公路和铁路。其边疆和内陆也连接了高速公路,中国现在想要把这些公路和铁路全部延伸到欧亚大陆。
3.去年9月访问中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并认为中国与邻国应该建立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走廊,并逐步发展连接东亚、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的陆上网络。他同时强调了政策沟通、边境贸易便利化、当地货币的使用和人员交流的重要性。
4.习近平在东南亚明确提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这个设想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或者更具体地说,连接中国的海岸线与东南亚、次大陆、海湾地区和非洲东海岸。“一路”的倡议是指,中国想要在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建设海上基础设施软硬件,包括新港口和港口周围的经济特区。北京方面急于协助沿岸国家提高海关协调、拓展电子商务,以及建设必要机构等方面的能力。为了证明所言非虚,中国宣布了一项50亿美元的基金计划来促进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5.“带”的多条道路正逐步走向印度,包括连接新疆喀什与阿拉伯海岸的卡拉奇和瓜达尔的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这将会经过雄伟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巴基斯坦占领的克什米尔地区。
6.中国正在延伸从拉萨到印度南部边疆的西藏铁路线。北京方面敦促新德里尽快与尼泊尔和不丹合作,共同发展跨喜马拉雅的经济区。北京方面也和印方谈到了孟中印缅走廊,它将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与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东部连接起来。在上个月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也曾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提到了这个话题。
7.印度安全机构对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深表怀疑。新德里的战略研究界一直反对中国在陆地边境的道路建设和在印度洋的港口建设,他们将之视为“战略包围”。
莫迪可能会看到几个紧迫任务:加强印度自身与邻国的边界连接、边境管理现代化、建立新的港口以及发展政府和提高印度企业在承建海外基础设施项目上的能力。
8.只有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印度才能够和中国在区域交流方面进行合作和竞争。但如果莫迪回避这一问题,他将为印度在亚洲和印度-太平洋地区地缘经济转型中走向边缘埋下隐患。
编号:20140813A192
中式外卖:印度人民党眼中的北京
C. Raja Mohan[114]
原文标题:Chinese Takeaway: BJP's Beijing
文章框架:莫迪在与中国合作的问题上有自信;多年来,印度领导人努力与中国解决边境问题;国会领导却没有政治意愿推动其与中国的关系发展;莫迪的一些强硬的国内措施,可能会改变与中国的关系。
观点摘要:
1.印度总理莫迪在处理与中国的问题时比他的前任曼莫汉·辛格更有自信,在国内也有更大的政治空间。如果说国大党在面对中国的时候是踌躇、矛盾的,那么人民党对中国的态度则要干脆得多。在民主国家,右翼党派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咄咄逼人而在外交政策上必须作出让步的时候却左顾右盼,将矛头对准假想敌时还可以指望左翼或自由派的支持。如果莫迪寻求与中国交好,那么国内的许多批评者将不得不选择支持。
2.国会领袖在1988年使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走上正常化轨道,这为他赢得了许多信誉和支持。在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领导下,中印关系在正常化的轨道上走了近三十年。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时主动提出要解决与中国在锡金问题上的争端,并说服中国领导人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新一轮的努力。
3.国会领导层没有足够的政治意愿来推动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国会总是将中印的友谊关系说得很浮夸,但没有能力在对中国的关键政策上作出决定:解决边界争端,深化经济合作但在亚洲的战略影响方面同中国竞争。国会似乎很怕得罪中国,并且主动与其他国家划定领土红线,特别是美国和日本,莫迪上台扭转了这种局面。尽管人民党对美国在过去十年来一直拒绝莫迪入境怀有很深的怨恨,但莫迪仍然决定将美国放在印度政策的核心位置,并且主动向华盛顿释放友好信号,另外在中日关系恶化的时候主动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示好。
编号:20140910A192
通往北京的丝绸之路
C. Raja Mohan[115]
原文标题:Silk Route to Beijing
文章框架:印度对中国发展的关注与担忧;印度应该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我们应制定发展战略,使印度的内部交通实现现代化,并加强海上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印度有效应对中国的丝绸之路设想极为关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决定推迟访问巴基斯坦,引起印度方面的高度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政策会有大的变化。习近平对巴基斯坦的访问似乎是宜早不宜迟。由于印度专注于与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的边境争端,新德里对次大陆南部的海上动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最近几十年,中国在印度洋的经济利益迅速扩大,中国海军对沿海的兴趣和配置也稳步增长。怀疑论者说,中国海军的重点是西太平洋,在那里它面临着与亚洲邻国的领土争端加剧的情况。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北京追求两洋战略而不仅局限于西太平洋。
3.过去十几年里,北京还在印度洋进行海运基础设施建设。如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投资建设新的港口,虽然这些都是民用港口,但现在,新德里担心这可能预示着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永久性存在。北京还与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发展了特殊的政治关系,并且加快建立海上外交的步伐。
4.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希望发展沿海港口,在它们周围建立专门的出口加工区,并促使其与中国的经济与金融相互依存。习近平总书记还邀请印度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通过缅甸连接中国西南部与东部大陆的陆路贸易走廊。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印度已开始与中国、缅甸和孟加拉国官员正式讨论开发“孟中印缅走廊”或“南方丝绸之路”。然而,印度对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主要持保留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想要将触角伸到印度洋上的各个国家,这将会使中国海岸和东南亚、海湾、次大陆、地中海以及非洲东海岸等重要地区连接起来。
5.印度不能停止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因此不应该阻止中国在这一地区发展丝绸之路项目,而是应该加入该项目并参与设置相关议程。同时,毫无疑问印度应该远离周边邻国,印度有明确的安全红线,所以不应该在与中国进行大规模合作的时候越过雷池。印度需要在印度洋及印度洋以外地区积极进行海上经济活动,包括像与日本这样既有实力又急于在整个印度洋地区发展海外通道的国家进行合作,现在不应该再将中国排除在南亚次大陆之外了,印度必须在这一地区与所有能建立联系的邻国合作。
编号:20140915A192
习近平明天到达,希望下午即与莫迪共商“南方丝绸之路”
C. Raja Mohan[116]
原文标题:Xi Jinping Arrives Tomorrow, Wants PM Narendra Modi on Board for Southern Silk Road
文章框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试图说服印度总理莫迪支持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倡议;丝绸之路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过境公路运输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边境地区的经济。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试图说服印度总理莫迪支持中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倡议。在中国与缅甸漫长的共同边界上,某个小镇(如腾冲)很有可能某天就变成了丝绸之路的中心。此外习近平想要重建中国与印度的关系。中国努力想穿过缅甸和孟加拉国与印度重建关系,但习近平是否能够说服印度依然不确定。在习近平担任中国领导人这一年半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了其地域政策的核心内容。上周在塔吉克斯坦,习近平提出的在中国和中亚之间发展“丝路工业带”的倡议赢得了支持。
2.本周习近平又在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为他提出的连接中国南部和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寻求支持,并非常渴望印度的参与,尤其是在“南方丝绸之路”(现在又叫孟中印缅走廊)的项目上。和南亚次大陆上的贸易往来一直是腾冲悠久的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核心。据说,“南方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的时间早于起始于西安(中国古代的首都)的“北方丝绸之路”。
3.“南方丝绸之路”繁荣了几个世纪,大量的马匹敞篷车穿越西藏、四川、云南、缅北和印度东部来运送货物并促进民间交流。大量的商人和僧人穿过这片广阔、地势险要的地方。住在中国这个古老帝国的边境上,云南人将这些长途商业和贸易看作是生活的全部来源。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过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娶一个新娘,他必须有长途对外贸易团的资格证明。直到19世纪初,腾冲的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南方城市广州(之后成为中国的全球贸易中心)的交易量。腾冲一度被缅甸控制,英属印度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时候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当地政府重建了在“二战”时被摧毁的领事馆。
编号:20140916A192
中国外卖:不忸怩作态
C. Raja Mohan[117]
原文标题:Chinese Takeaway: Not so Coy
文章框架:印度在莫迪的带领下开始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印度开始主动出击追求海上利益。
观点摘要:
1.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美国期间与美国发表联合声明,第一次提到了南海的现状,这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声明提到在日本、越南和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以及东海的海上领土争端这个问题上,是莫迪而不是印度政府改变了政治态度。自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变得越来越强势以来,印度与中国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有了领土争端。而这些争端是从海军自由航行这一问题开始的。毕竟,大部分印度和东亚正在加强的贸易往来都是要经过南海的。在和奥巴马的联合声明中莫迪重申这一事实并且再次表明印度的立场,那就是南海的海上领土争端应该严格按照联合国的海洋法公约来解决。
2.这些措辞强烈的“结论”已经成为印度与东亚伙伴联合声明中的常见特征。还有一个新的特征就是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政府在申明自己与美国联合的立场上已经不再忸怩作态。印度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留下了一个不幸的后遗症,那就是印度不愿意强调在区域问题和全球问题上与美国结盟。莫迪的自信改变了这些情况,为印度的立场增加了开放与务实的新特点。
3.就印度日益增长的贸易和逐渐依赖于海洋的能源资源的进口来说,印度的利益出发点和美国这个海上大国的利益出发点是一样的。从20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迎合经济全球化以来,印美海军联合扩张的约定就反映了两国海上利益的一致。因此莫迪与奥巴马加强双边海上安全合作并且“升级”在马拉巴尔海岸的一些双边军事演习就不足为奇了。
4.但是当2006年A.K.安东尼成为印度国防部部长后,印度对与美国进行海上安全合作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矛盾。安东尼似乎对印度新的海上局势表示高兴,也很不情愿深化与美国的伙伴关系。甚至他认为和美国联合军演的印度海军的名字——“马拉巴尔”也有问题,这名字可能会触动他家乡喀拉拉邦的穆斯林的敏感神经。安东尼任国防部部长长达七年,印度海军的对外政策,不仅仅是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可能会受到很多挫折。
5.联合声明提到了升级的马拉巴尔军事演习,这表明印美两国都准备好欢迎有实力的第三方的加入,比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及其他感兴趣的东亚国家。同样有趣的是声明中也提到了加强两国海军技术的合作。据知情人猜测,美国可能已经准备好了为印度的航母建造提供关键技术。
6.莫迪的海上外交不仅限于海军方面,交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印度政府优先考虑的重要事项。与奥巴马的联合声明中谈到了通过“印度-太平洋经济走廊”来整合南亚次大陆和东亚市场的双边合作。这个提议与中国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相吻合。对印度而言,“印度洋-太平洋经济走廊”可能是其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步。
编号:20141008A192
中美俄三边动态及其对全球稳定的影响
赵可金;Eugene Rumer; Dmitri Trenin[118]
原文标题:The China-U.S.-Russia Trilateral Dynamic and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Sta-bility
文章框架:乌克兰危机使中国和俄罗斯走得更近;美国可能会施压以影响中俄外交关系。
观点摘要:
1.在过去这些年里中俄关系已经发生了戏剧性改变,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出现了深深的裂痕,因此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同时,2004年5月中俄之间签署的天然气协议也会在未来二十年维持并促进这种双边关系。美国应如何应对这一新情况并且如何影响欧亚和中亚的稳定与平衡?
2.紧密但不平衡的变动:尽管中国与俄罗斯在历史上有过关系紧张的时候,但双方也是重要的战略伙伴,如果处理不当那么双方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现在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因为中国占有非常有利的战略位置并且正在寻找更强大的贸易伙伴。重要的是,中国一直拒绝俄罗斯想要更有利的贸易优惠的请求,因为这将会扩大俄罗斯对中国除自然资源以外的贸易出口。
3.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被孤立:乌克兰危机改变了美俄和中俄的动态关系,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行动及西方对其的制裁使得俄罗斯在国际上被孤立,这使得普京不得不改变策略积极地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俄罗斯被孤立,中国便不愿与俄罗斯走得太近,因为这会导致中国也被国际社会孤立。
4.中俄不可能联盟:对于俄罗斯向中国寻求更紧密的双边关系,美国试图对中俄施加压力并影响其外交政策来刺激中俄,然而这并不起什么作用。中国重视多极化的关系并且一直非常务实,与各国保持互惠互利的关系。因此,中国不会冒险与俄罗斯或美国其中的一方走得太近而疏远另一方。更进一步说,就美俄现在冷淡的关系而言,美俄关系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很小。
5.主要双边关系:直到最近,中美俄三国之间才开始两两单独互动。事实上,三方已经不再一起互动了,自从冷战过去后这种三角关系的模式似乎已经过时了。中国关注的是培养和所有大国独立的双边关系,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衰落使得美国现在越来越重视中国。由于美国从中东及阿富汗撤军,这种三边关系也衰落了。之前阿富汗是这三个国家互动的主要阵地。然而,俄罗斯去年的乌克兰危机已经促使三方更加关注双边关系。
6.改变中亚的经济平衡:俄罗斯承认曾经作为中亚最主要经济领导者的地位现在已经被中国取代了。中国在中亚的丝路倡议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同时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联系。
编号:20141022A192
欧亚大陆和亚欧首脑会议
Richard Youngs[119]
原文标题:Eurasia and the ASEM Summit
文章框架:亚欧首脑会议的目标;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下次峰会的举办。
观点摘要:
1.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于10月16日和17日在米兰举行,哈萨克斯坦成为亚欧首脑会议的第五十三个成员。这次旨在加强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联系以及讨论与俄罗斯有关内容的峰会获得了媒体的强烈关注。
2.俄罗斯于2010年成为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员,这个峰会最初设立的目的是把欧洲的关注点放在北亚和东南亚。亚欧首脑会议的目标之一是发展欧洲和亚洲国家之间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不仅要参与国一起合作加强区域关系而且要“共同面对全球挑战”。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俄罗斯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个月来俄罗斯的角色则变得很敏感。欧盟看其对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批评是否会得到亚洲国家的支持,新加坡则明确表态批评俄罗斯,日本加入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共同制裁的行列。然而,总体上来说,亚洲国家不愿意公开对俄罗斯进行指责批评,尽管曾私下表达过对普京在亚洲内部事务上无视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的行为要多加防范。
3.亚欧首脑会议上许多国家表示一个超过50个成员的组织实在是太庞大了,以至于很难作出有效的决定。事实上,亚欧首脑从未开过如此高调的会议。鉴于欧洲与俄罗斯关系紧张,因此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亚欧首脑会议甚至有可能只是空谈。
4.不出所料,俄罗斯、乌克兰和欧洲国家的领导人被媒体“围攻”,如果他们的积极讨论能够促成乌克兰东部甚至是更多的地方停战,那么这些会议都不会是徒劳的。然而,下一次的峰会将于2016年在蒙古国举行,同时也是亚欧首脑会议组织成立20周年纪念,与这次在米兰的峰会相比很可能会以非常特别的方式举行。
编号:20141023A192
世界的未来:两极地缘经济?
Dmitri Trenin[120]
原文标题:The World's Future: Bipolar Geoeconomics?
文章框架:中国设想的“多极化世界”可能不会实现;中国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其影响力。
观点摘要:
1.在上周北京的一次会议中,中国顶尖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中国外交政策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多极化世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可预见的将来都缺少多极的势力。他说,事实上,现在只有两股势力:美国和中国。其他所有国家都只需要选择站在哪一队就好了。该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与会人员的认同,甚至其中有一些人认为中国领导人的理念更接近于该教授的说法而不是自己的外交政策。
2.过去9个月中政局的变化似乎产生了许多新的证据来支持日益增强的全球两极化现象。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想要和日本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或建立一个大欧洲的愿望化为泡影。欧盟不得不收紧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不得不放弃和俄罗斯结成战略同盟的想法。与俄罗斯政策相反的是,冷战结束之后,现在欧洲和日本与美国的关系都比以前更紧密。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不得不加强并扩大与中国的关系。正如那位北京的教授所说的,俄罗斯只是没有其他的选择而已。
3.几个最重要的地缘经济联盟的趋势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正如康斯坦丁诺夫在10月21日出版的《俄罗斯商报》专栏文章中写的那样,美国通过便宜能源来主导的再工业化和帮助提高亚洲劳动力成本导致泛美国经济空间的出现——从加拿大到智利,再到美国的中心。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已经通过“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与美国结成同盟。中国也正在通过扩大内需和巩固与邻国的关系来应对这一局势。
4.2013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亚洲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两个倡议直指中国地缘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轴心。中国将中亚和东南亚作为贸易和投资的前线,其次是南亚和欧亚大陆。如果这些计划能够实施,那么将来的经济“大中国”可能会被礼貌地叫作“大亚洲”,其可能会一直延伸到海湾地区、黑海和波罗的海,并且将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和巴基斯坦这些国家都囊括进来。
编号:20141028A192
中国外卖:斯里兰卡选择暂缓考虑
C. Raja Mohan[121]
原文标题:Chinese Takeaway: Lanka Pit-Stop
文章框架:中国和印度在斯里兰卡的竞争;中国在印度洋日益增强的海军力量;中国对印度洋海军基地的迫切需求。
观点摘要:
1.毫无疑问,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配置将继续增长。但是印度的安全机构有理由相信,斯里兰卡不会给中国海军提供“基地”。
2.分析人士说,中国海军可能会在短期内超越商业“进站”,寻求获取军民两用设施,使得其在印度洋的行动更具有可持续性。最有可能建设两用设施的地方是巴基斯坦的卡拉奇。
3.在上个月访问科伦坡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深化与斯里兰卡的防务合作。习近平还宣称,中国不会干涉斯里兰卡内政,也不会容忍他国干涉斯里兰卡内政。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对中国在印度洋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表示强烈赞同。如果新德里要限制或逆转科伦坡对中国的战略倾斜,就应该对它的斯里兰卡政策进行全面检讨。
4.中国将继续在印度洋加大海军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印度的安全机构有很充分的理由认为斯里兰卡不会为中国海军建造“基地”。首先,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海军正在寻找那种传统的老式海军基地——驻军人员、武器和其他装备都需要从他国获得。自2008年底,中国海军一直在亚丁湾执行打击海盗的任务,他们一直呼吁开放更多的港口,包括在南亚次大陆上的科伦坡和卡拉奇。
编号:20141105A192
习近平与奥巴马会见:中美关系有了一个更有前途的开端
Douglas H.Paal[122]
原文标题:Xi-Obama Meeting: U.S.-China Relations off to a More Promising Start
文章框架: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见,旨在改善两国关系;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新大国关系模式;中国缓和与一些邻国的紧张关系。
观点摘要:
1.中美关系在持续了一年多的摩擦碰撞之后,习近平和奥巴马开始试着改善这种关系,并且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济论坛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两人承认双方之间有一些明显的分歧和摩擦,但在未来的合作中要互相包容。
2.大部分会议以外的声明都已经是家喻户晓。其中协议内容包括:将商务和旅游签证延长到十年,在信息技术协定(ITA)的原则下免除电子产品关税,建立两军信任措施的框架协议,加强两国安全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延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表。这些大部分都可以证明是互惠互利和自我强化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成就,2025~2030年间的气候变化目标将依靠未来的领导人,因此现在很多协议都是模棱两可的。
3.在解读这些声明中领导人的措辞时,要注意到有一些互相不信任的迹象。很明显的就是中国试图减少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习近平试图通过呼吁建立亚洲安全机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中亚和南亚的新“丝路”基金会以及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等来传达一个“包容与合作的精神”,并且不将美国排除在外。
4.由于一直在为APEC会议做准备,过去几个月中国与周边邻国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中国正在寻求与越南、日本和美国达成建立信任措施(CBMs)机制。2014年11月,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会见来访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谷内正太郎,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了四点原则共识,为关系转圜创造了契机。
编号:20141114A192
“东方行动”并不容易
C. Raja Mohan[123]
原文标题:Not so Easy to Act East
文章框架:印度的“东方行动”政策困难重重。
观点摘要:
1.莫迪表示,在全国民主联盟(NDA)的领导下,印度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加速和贸易发展的新时期。印度对亚洲的外交政策也从“东进”政策变为“东方行动”政策。莫迪也明确表示在这一地区会比他的前任更积极主动并更有野心。当然,印度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重新建立与亚洲国家的联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潜在的差距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在稳步增长。因此印度对在亚洲这一地区发挥作用的期望和自身的政治诉求之间产生了鸿沟。
2.通过对整个东部海域国家的访问,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并且向当地的行政长官承诺:印度政府马上就能签署与东盟和澳大利亚悬而未决的自由贸易协定。
3.在缅甸与东盟领导人的会议上,莫迪重申印度对加深与这一地区的实体连接性的承诺,他宣布了创造一个“特殊目的的载体”来尽快兑现他的承诺。莫迪还承诺扩大对东亚和太平洋欠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和援助范围。
4.吸引在澳大利亚和斐济的侨民也是莫迪这次扩大对这些地区访问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证海外印度人团体的持续稳固,莫迪答应放宽签证政策。综上所述,莫迪的“东方行动”政策将澳大利亚纳入印度东部战略的中心。通过对整个东部海域国家的访问,莫迪深刻地意识到亚洲地缘政治关系已经形成了新的海上格局,并且明确重申了对中国南海地区冲突的担忧。
5.莫迪的快速实现“实体性连接”的项目是受欢迎的,但亚洲国家更希望看到莫迪如何迅速兑现自己的承诺,以及莫迪是否能够真的改变现状。同时,中国提出了更加野心勃勃的计划,比如“海上丝绸之路”。然而,印度对不发达国家日益增加的援助算是兑现了一个承诺。要使自己的援助更有影响力和使自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号:20141122A192
伟大博弈的脚本
C. Raja Mohan[124]
原文标题:The Great Game Folio
文章框架:印度总理莫迪所采取的积极政策;分析了其对印度区域一体化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莫迪在如今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下所要采取的选择。
观点摘要:
1.莫迪总理邀请了所有南盟领导人出席他的就职仪式,并提出印度领导该地区的期望,这一行为让人吃惊。他对不丹和尼泊尔的访问使这些期望得到加强。
2.然而,莫迪还面临一个问题:他继承了一个无法运作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其失败的根源在于地理和历史因素。
3.作为次大陆中心最大的国家,印度与其邻国都存在边界争议。而其中只有另外两个成员——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有共同的边界。大多数区域贸易实际上是印度与邻国之间的双边贸易。
4.这需要我们对这些边界的历史加以了解。印度次大陆的分裂使这一地区产生了新的边界和领土争端。近七十年后,印度仍没有解决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边境问题。
5.如果印度与邻国建立了开放型经济,领土争端就不会是问题。遗憾的是,它们都转而投向了忽视贸易和连通性的社会主义国家。
6.20世纪90年代初的全球经济改革也为区域融合提供了舞台。然而,印度近几年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一些举措遇到了政治问题。
7.这种不幸的情况不太可能对加德满都峰会造成多大影响。举例而言,目前尚不清楚巴基斯坦是否准备签署在加德满都峰会上起草的铁路、公路和能源连通的区域协定。
8.即使已经签署,这也决不能保证伊斯兰堡会将其付诸实施。巴基斯坦不愿意把南亚自由贸易协定扩大到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基斯坦的理由很简单:只要与印度有政治问题,就不会让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
9.这一协定的特点是巴基斯坦掌握着决定权。无论新德里是否同意巴基斯坦的条款,都必须和巴基斯坦沟通。这会给曾经雄心勃勃谈论次大陆贸易和连通的印度总理带来什么呢?
10.莫迪有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关注发展中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德里在等待与巴基斯坦改善关系,以期走向次区域合作。在东部,印度可以采取措施来促进与尼泊尔、不丹和孟加拉国的融合。在南方,印度可以与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建立更深的联系。
11.第二个选择是要建立像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经济合作计划的跨区域机构,连接东部次大陆与东南亚部分地区,或者加入连接中国和南亚次大陆的中国丝绸之路倡议。
12.印度可以在前两个选择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个选择是单方面行动,给莫迪提供了最大机会。例如莫迪已经单方面提出建立南盟卫星供其邻国使用。
13.前外交秘书萨兰提出,莫迪可能通过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来开放印度市场。
14.如果莫迪可以与德里的旧观念决裂,积极的战略将使莫迪期待已久的次大陆区域一体化加快步伐。
编号:20141126A192
美中俄的三边安全关系
赵通;Richard Weitz;徐坚[125]
原文标题:U.S.-China-Russia Trilateral Security Relations
文章框架:中美俄三边安全合作仍有可能;中俄关系的改善意义重大;中美俄竭力在亚洲地区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核不扩散和军备控制是中美俄需要讨论的最大问题。
观点摘要:
1.虽然在弹道导弹防御和战术及核武器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不能排除中美俄三边安全合作的可能。
2.中俄关系的改善可能标志着国际体系中的外交关系从美国单极过渡为多极化。
3.中美俄竭力在亚洲地区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中国已承诺花费160亿美元在该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4.为促进阿富汗地区的稳定,中国和俄罗斯将有可能在阿富汗地区部署部队。
5.核不扩散和军备控制,是中美俄需要讨论的最大问题,但三方未达成共识,这种矛盾将增加三国间合作的不确定性与冲突的可能。
6.促进经济增长:俄罗斯正在扩大前苏联的经济影响力,美国和中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扩大在亚洲的经济利益。美国试图通过加强与区域盟国的关系并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来促进贸易合作。同时,中国已经承诺通过刚建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拓宽融资渠道。北京方面也承诺在该项目以及新丝路计划上投资160亿美元,包括跨中亚经济带以及穿越东南亚的海上路线。
编号:20141205A192
俄罗斯对印度必须刮目相看
Dmitri Trenin[126]
原文标题:Russia Must Sit up and Take Notice of India
文章框架:普京即将展开对印度的访问;印度可以成为俄罗斯在各个领域里的关键伙伴;若俄罗斯不改变对印度的态度,俄印关系的停滞在所难免。
观点摘要:
1.普京即将展开对印度的访问。如果在访问之后不做点什么实质性的行动来升级这种关系,那么当前关系将会被定性为没有突破。在目前这种环境下,人们认为本周普京飞往印度将会使印美关系有一个质的飞跃。莫迪上台之后忙着重新修订经济和外交政策,这些都给印度的老伙伴们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其已经进入与美国的长期冲突与对抗状态中,并且与其他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成员国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一个相当惊人的程度。
2.自冷战以来,这种程度的冲突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了,只要乌克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就没有回暖的可能。所以俄罗斯的当务之急是尽可能地发展以前被忽视的关系,目前来看俄罗斯通往亚洲的通道必须要经过中国,甚至一年以前俄罗斯都没有如此不受欢迎,这都要归因于俄罗斯日益被国际社会孤立。印度与俄罗斯之间存在了大约50年的供求关系已经被印度自己的发展彻底推翻了。俄罗斯应该开始关注这个变化并且寻找原因。中国已开始着手实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印度和俄罗斯需要提出自己的经济一体化方案,包括加强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关系。印度即将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一员,这就给其提供了一个平衡上海合作组织的新机会。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这种飘忽不定的关系就会继续下去。
编号:20141209A192
中国外卖:北京在阿富汗的角色
C. Raja Mohan[127]
原文标题:Chinese Takeaway: Beijing's Afghan Role
文章框架:中国愿意为阿富汗的和平进程发挥积极作用;印度(需要接受其大陆西北部的变化和转型)、俄罗斯(支持中国在阿富汗发挥作用)和巴基斯坦(中国开始与巴基斯坦军队在阿富汗合作)对此的态度;中巴联盟;塔利班的挑战。
观点摘要:
1.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正准备在阿富汗发挥重要作用。本周中国总理李克强与阿富汗领导人阿卜杜拉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进行会晤,李克强总理表示,北京准备在促进阿富汗民族和解和经济发展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2.虽然中国对阿富汗政策的表述有所保留,但印度必须接受西北次大陆正在发生的重要转变。阿富汗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大西洋大国的必争之地。而现在在阿富汗可能会看到一个亚洲大国在这场大博弈中发挥领头作用。新德里还必须认识到北京进入阿富汗的战略受到了广泛的国际和区域支持。喀布尔一直希望中国对阿富汗抱有更大的兴趣。阿富汗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经常到北京敦促中国领导人在阿富汗建立大型的发展项目,并希望中国说服其亲密盟友巴基斯坦停止破坏喀布尔的稳定。他的继任者阿什拉夫·加尼把北京作为访问的首站目的地,将赌注押在中国以确保国家的未来发展。美国在长期的战争中耗尽了自己的力量,已于本月结束在阿富汗的作战任务,剩余部队将在2016年底前陆续撤回。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现在乐意看到他国在阿富汗收拾残局。作为北京的主要政治伙伴之一,俄罗斯支持中国在阿富汗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已与阿富汗的大部分邻国,包括伊朗和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三个中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北京与巴基斯坦军队在阿富汗建立的新兴伙伴关系是该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新元素。
3.中巴联盟:历史上的地理分区使得巴基斯坦成为阿富汗最重要的区域性参与者。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巴基斯坦军队在阿富汗事务中仍然没有决定性的话语权。但是在与大国联盟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将有很大的影响力。在“9·11”事件后,美国与巴基斯坦因为反恐而结成的“同盟”是被迫的。这是因为美国威胁要轰炸巴基斯坦,而不是因为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利益趋同。巴基斯坦耐心地等着美国在阿富汗力量的减弱。当目送美国人离开时,巴基斯坦开始拉拢中国,希望实现在阿富汗建立友好政权和在喀布尔内部事务上获得特别话语权的长期战略目标。北京希望与巴基斯坦军队在阿富汗的合作会帮助减少暴力极端主义、宗教激进主义和分裂主义,这些消极力量威胁中国内部的安全。中国重视阿富汗在促进中国西部与中亚、波斯湾和印度次大陆之间的跨界经济联系上的地理中心地位。北京认为一个稳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区域有助于巩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加强其在亚洲内部的影响力。
4.塔利班的挑战: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已经加强了与阿富汗的外交联系。在加强与喀布尔关系的行动中,北京在巴基斯坦军队的帮助下实现了与塔利班的直接接触。北京现在可以“促进”阿富汗所有派系对话。北京已计划扩大其覆盖阿富汗的丝绸之路计划,即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无法测算和预估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塔利班。许多在巴基斯坦的塔利班组织也表示要改变其原有态度,愿与世界接触。
编号:2014121701A192
东南亚投资和经济的发展
Vikram Nehru;赵可金;唐晓阳[128]
原文标题: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文章框架:卡内基研究小组成员对东南亚经济未来的发展展望;各种内外部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观点摘要:
1.中国贸易的90%是通过海上航道,尤其是东南亚的海上航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中国已承诺慷慨支持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在泰国建立“克拉运河”这一提议有望大幅缩短能源运输路线,降低全球原油价格。这一开发项目在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支持下有可能对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2.贸易开放度和经济密度:卡内基研究小组成员认为很多东南亚国家都从它们接近全球贸易的主要通道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位置受益,促使该地区开放贸易,形成了密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在海岸地区。生产线的集中和蓬勃发展的贸易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人们预测服务贸易的增长有望在未来几十年维持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的局限:尽管东南亚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但是该区域的发展仍面临挑战。融资一直是一个限制性因素,而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承诺正在解决这一问题。与会者指出像印度尼西亚这样的民主政府必须在私有财产法的前提下与土地的前拥有者达成协议并且对其进行补偿,以获取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土地。另外,国内利益相关者和周围国家都担心一些特定工程在带来预期受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威胁。如缅甸的密松水电站这一提议,反对者警告这可能造成大规模的洪水灾害。
4.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小组成员坚持认为中国的投资对东南亚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利益和投资正在重塑该地区。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发展融资方面中国正在展示日益自信的领导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将为该地区交通网络的发展提供急需的资金,从而加强区域贸易网络。鉴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甚至将超过东南亚地区内部贸易的增长速度,专家小组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经济增长中心之间的经济联系将变得更加重要。
5.东南亚地区和全球贸易:除了区域内的贸易,小组成员还讨论了该地区与世界日益广泛的商业联系。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中国,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在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的同时,也在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如美国和印度,以此来寻求平衡。全球范围的举措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将有望大幅度缩减贸易壁垒,但有专家担心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不管这些关系协议能否或是何时成为现实,它们都会刺激该地区的发展,东南亚国家蓬勃发展的内外贸易预示着该地区日益开放的区域性贸易和更进一步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6.区域内的联系和机构:专家小组认为区域交流对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十分关键。该地区是世界上购买武器装备最多的地区之一,这种普遍情况和集体势态掩盖了一个事实,即该地区在最近几十年里没有发生大的军事冲突。尽管总体上很平静,但是在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以及泰国与柬埔寨之间仍然存在着深层次的不信任现象。北京在南海与马尼拉和河内之间的领土争端同样在不断升级。考虑到这些问题,小组成员认为东盟地区论坛和外长会议这些区域性机构对于缓解争议并且确立外交解决方案非常关键。
编号:2014121702A192
中国施展外交力量匹配其经济规模
Paul Haenle[129]
原文标题:China Flexes Diplomatic Muscles to Match Growing Economic Size
文章框架:中国外交政策日益自信的变化;中国口头承诺试图加强并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以缓解邻国的担忧。
观点摘要:
1.缓解邻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自信的担忧,中国的实际行动必须匹配其口头与邻国和谐共赢承诺的合作。亚太地区力量平衡的变化和中国更大的影响力使中国推进与其他亚太地区包括美国的稳定合作关系在本质上变得更加困难。成功缓和这些担忧将要求中国领导人的行为与他们的话语匹配。
2.2013年,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更为大胆地运用军事以及经济力量起了反作用,导致邻国开始寻求其他的方式来确保自身安全。在试图安抚周边邻国的情绪时,他强调中国在政治、文化和安全方面对邻国采取真诚友好的态度。习近平表示会在明年11月G20峰会之后在澳大利亚国会做一个演讲,来阐述中国如何使用正在增长的国力和影响力。在一周之后北京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在外交事务上要更加有创造力,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外交官要更好地运用自身的软实力,在追求本国利益的过程中,中国要为公共事业做更多贡献,推进多边外交,改革全球政治格局。一个新的“中国式外交”将会带来更多的安全、友谊以及双赢合作。
3.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和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因此,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在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增长,习近平在2013年秋天和2014年都展开了魅力攻势。在2013年9月和10月对中亚和东南亚的多站访问期间,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目的是为了加强亚洲、非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以及在中国边界的敏感地带进行投资使其发展。一年以后的2014年10月,习近平公开了一个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会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计划,用这些资金在广阔的陆地和海洋通道上建造基础设施。他试图强调中国对亚太地区的贡献远远超过其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例如,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同时也为加强文化与民间交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机遇。2013年9月上海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以及2014年5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期间,习主席强调了中国在建设区域新安全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以确立共同安全并建设一个“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此外,在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与东亚峰会上,习主席发表了声明来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他表示中国会以和平方式处理领土争端,并提出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区域贸易机制。最后,习主席希望通过建立“命运共同体”来团结周边的邻国。在中国的领导下,共同体之内的国家都会感到安全,经济会得到发展。
4.如果习近平是真的想要缓解周边国家的焦虑以及怀疑,那么就要遵守中国领导人自己提出的双赢合作原则。随着亚太地区力量的变化趋于平衡,中国的国土面积和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可以使这一地区变得更加稳定。
编号:20141224A192
科伦坡的政权更迭是德里的机会
C. Raja Mohan[130]
原文标题:Colombo Powershift Is Delhi Opportunity
文章框架:科伦坡政权更迭给印度提供了与斯里兰卡改善关系的宝贵机会;印度可以努力的方向。
观点摘要:
1.在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领导的新一届斯里兰卡政府开始执政之际,印度有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来发展在过去几年和斯里兰卡时断时续的双边关系。莫迪政府比联合国进步联盟(UPA)的内部约束更少。对印度来说,重建与从印度洋到南海占据重要位置的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即将卸任的斯里兰卡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极不情愿解决印度所关心的与泰米尔少数民族的政治和解问题,而在2009年之后泰米尔猛虎组织就变成了印度与斯里兰卡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2.印度也警惕地观察着拉贾帕克萨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中国在斯里兰卡的投资与经济往来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海军舰队在汉班托塔港口和科伦坡港口频繁现身,以及在这些港口建设基础设施的举措也使印度感到担忧。拉贾帕克萨在习近平于2014年9月访问斯里兰卡时表示,将积极支持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这更增强了印度对斯里兰卡向中国示好的关注。这种情况下印度应积极调整对斯里兰卡的外交政策。对印度来说,鉴于中国给斯里兰卡带来了一系列经济与战略新风貌,指望斯里兰卡放弃这种关系是不明智的。对莫迪政府来说,面临的挑战是加深与斯里兰卡之间的经济与军事合作,并且加快与科伦坡合作项目的实施。
3.2013年联合国进步联盟支持拉贾帕克萨对抗猛虎组织。目前,莫迪决定与斯里兰卡重修旧好。
编号:20150110A192
来自里加的一封信
Diāna Potjomkina[131]
原文标题:Letter from Riga
文章框架:拉脱维亚正在寻求外交政策的转型;制定了新的外交战略;希望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观点摘要:
1.拉脱维亚目前在外交政策上的战略思考紧跟欧盟的脚步,而且处于很舒适的位置。拉脱维亚已经将政策从过去的宏大的不着边际的风格变得更加实际、更加接地气。拉脱维亚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大约十五年前,拉脱维亚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入欧盟和北约,而其他外交问题都不足挂齿。之后——2004年拉脱维亚一加入欧盟和北约,事情就开始发生了变化——放开了对反对者的限制,这些反对者呼吁与非西方国家比如俄罗斯开展务实的和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合作,以争取在欧盟中最大程度的独立。2007~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这段时间的战略导向是漫无目的的,而拉脱维亚仍然试图紧跟欧盟脚步,但它觉得既不要被欧盟明显限制住也没有义务为其做贡献。在拉脱维亚担任部长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拉脱维亚的政策制定者清楚地明白了其在欧盟内部的国家利益,并且开始从更广的范围进行思考。
2.拉脱维亚这一新的战略观点基于以下四个原则。第一,拉脱维亚奉行积极渐进的政策。其当前的目标是积极推动欧盟的发展,同时也尊重并保证其他国家的利益。第二,拉脱维亚侧重于中短期规划,无论这样是好是坏,都更倾向于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具有灵活性。第三,拉脱维亚遵循“信任但需检验”的规则,拉脱维亚举国上下普遍认为,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欧盟的共同政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尽管拉脱维亚是个小国家,但是它仍然想成为欧盟的核心成员——但这似乎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拉脱维亚正在慢慢地寻找自己新的根据地和工作重点,比如加强与中亚的联系。第四,拉脱维亚正在寻求跨区域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旨在找到方法来超越与美国、欧盟、俄罗斯以及东边邻国等这些“老伙伴”的合作。虽然拉脱维亚在乌克兰危机上有先见之明,但它也没有停下寻找其他伙伴的脚步,比如印度或阿富汗。
3.中亚地区是拉脱维亚接下来的另一个重点关注地区与战略优先地,而这种战略大部分是受利益的驱动,但是其也会对其他方面更加关注,比如安全问题,尤其是阿富汗局势。拉脱维亚是正在建立的北部分销网络(从拉脱维亚到阿富汗的供给线)的关键合作伙伴,并且现在这条线路正要转向新丝绸之路。更进一步说,拉脱维亚正在试图升级与中国、印度、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这样的战略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发展经济。
编号:20150116A192
中东要绕过中国新丝绸之路?
王韬[132]
原文标题:Middle East Detour on China's New Silk Road?
文章框架:中国国有企业不愿使大量投资流入中东地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所有对中国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国家;近年来,一些中国的海外投资项目的发展受到困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提出的积极外交战略。
观点摘要:
1.中东地区对中国目前和未来的能源利益至关重要,但该地区的棘手的地缘政治使中国国有公司不愿进行大量投资。
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可能是上任以来最忙的中国领导人之一。他执政后就率先访问了俄罗斯和东非地区,主要专注于能源问题。之后访问了美国和三个加勒比国家,并在2013年10月访问东盟国家时含蓄地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习近平还访问了中亚、欧盟、蒙古国和南美,所有这些国家都和中国有密切的能源联系。直到2014年在中国举行APEC峰会,他才明确提出了中国愿拿出400亿美元筹建“丝路基金”,这将会加强“一带一路”计划沿途国家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经济合作。
3.沙特阿拉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201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中的比重达到近20%。中东其他国家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量的50%,或者是总原油消费量的30%。而且,考虑到中国正在改善自然环境,所以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卡塔尔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就中国日益增长的天然气进口总量而言,仅次于土库曼斯坦。所以,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势必会不断增加,伊朗作为世界上第三大天然气生产国同时也是中国近在咫尺的亲密朋友,在将来一定会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地缘政治层面需要对中东给予更多关注。
4.自从2000年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由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在海外进行的直接投资有了巨大的增长,2013年总计超过900亿美元。其中国有能源企业占有最大的比例。但是最近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统计,2008~2013年中国国有企业在石油领域的直接投资额显示,中国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投资明显低于对其他主要石油生产国的投资。
5.近年来,一些中国的海外投资项目陷入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纷扰当中,在此期间,无论是在苏丹南部、利比亚还是委内瑞拉,中国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伊朗的伊斯兰国(ISIS)突然兴起也给几年前刚刚开始兴建的中国石油投资公司造成了紧迫的威胁,中国在沙特阿拉伯的高铁项目也陷入超过4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状态中,而中国似乎是在通过这样一个赤字的项目向沙特政府表示友好。
6.“一带一路”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外交战略设计,但也是对“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的一个更好的检验和合作投资项目。“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第一次在海外发展的项目,还没有做好应对最复杂的地域背景的准备。另外,自美国提出了“重返亚洲”的战略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就发生了很多摩擦。
7.毫无疑问,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来说,中东将仍然是最重要的地区。中国只想要保障这一地区的稳定,就像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会谈上所表现出来的一样。但是这时候中国将继续与国际主权国家保持一致。尽管美国在减少石油进口,但是没有重要证据表明美国会随时放弃中东。随着对中东地区越来越多的依赖,中国将不会拒绝与美国一起来为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做贡献。
编号:20150120A192
中亚国家如何认知新兴的欧亚经济联盟
Bayram Balci[133]
原文标题:How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Perceive the Emerging Eurasian Union
文章框架:中亚国家谨慎考虑加入欧亚经济联盟(EEU);乌克兰危机给欧亚经济联盟(EEU)蒙上阴影。
观点摘要:
1.目前,哈萨克斯坦是欧亚经济联盟(EEU)的正式成员,吉尔吉斯斯坦应该在2015年加入,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正在考虑是否加入。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坚决不加入欧洲经济组织,因为它们担心这只会为俄罗斯在中亚的霸权利益服务。
2.哈萨克斯坦在经济一体化上干劲十足,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提醒其他国家的机会,该国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是第一个提出欧亚一体化的总统。事实上,他在1994年回到母校莫斯科大学做了一次重要演讲,提出了欧亚一体化的构想,并且表示该设想不会给成员国带来主权威胁和政治限制,而这两点对于刚刚独立的“新”国家来说是相当微妙的,无论是从主权还是经济方面它们都还没有做好接受外来干预的准备。此外,他也明确表态,如果有一天欧亚一体化威胁到了别国的国家利益,那么哈萨克斯坦会坚决退出。理论上说,除非形势有逆转,吉尔吉斯斯坦这个经济非常脆弱、政权极不稳定的国家应该是第二个加入欧亚经济联盟(EEU)的国家。尽管吉尔吉斯斯坦在经济上主要依靠与俄罗斯的合作,但它也不再热衷于再次宣誓效忠莫斯科。
3.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一样,经济也基本上依赖俄罗斯,因此对欧亚一体化的关注也都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成千上万的工人在俄罗斯做短期工,他们赚的钱是塔吉克斯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也关系到塔吉克斯坦的社会稳定,同时还要关注阿富汗政局带来的安全问题的风险。这几个领导人都还没有表明立场要加入但也没有反对欧亚经济联盟(EEU)计划,但俄罗斯应该会很快邀请塔吉克斯坦参与进来。然而,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表示坚决不会加入欧亚经济联盟(EEU),因为它们认为这只会增强俄罗斯在中亚的霸主地位,它们比其他几个国家更渴望维护主权,其石油和天然气的收入以及俄罗斯少数民族都使得它们有很多经济与政治压力而不得不加入欧亚经济联盟(EEU)。现在,俄罗斯吞并了克里米亚并且俄罗斯分裂派想用克里米亚的例子来警告所有前苏联国家,即如果不跟着俄罗斯走那么将会面临报复行动的威胁。
4.深刻的误解存在于欧亚经济联盟(EEU)的俄罗斯领导者和中亚成员国之间。尽管俄罗斯否认这一点,但俄罗斯人想要利用欧亚经济联盟(EEU)来抵制和反对西方霸权,而中亚新兴的独立国家拒绝同另一个意识形态的国家进行对抗。其国家利益需要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多样化,并且远离俄罗斯或中国的控制。然而随着乌克兰危机凸显,即使不想参与对抗,持续集成项目也将迫使它们站在其中一方的一边。
5.作为海关联盟的创始成员国,哈萨克斯坦重申了其在合适时机退出该联盟的权利,该国实力很强,强到足以坚定自己的立场。俄罗斯不再在哈萨克斯坦建海军基地,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支柱是天然气和石油,并且油气储藏量非常丰富,因此哈萨克斯坦的人民很少到俄罗斯去打工,所以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几乎对俄罗斯没有依赖。但是,在莫斯科没有同意单方面撤军的情况下,俄罗斯可以轻松利用哈萨克斯坦北部占到其人口总数23%的俄罗斯族人民。关于哈萨克斯坦北部的哈俄边境的历史协议一直是民族问题的导火索。在苏维埃时代末期,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分裂派也开始要求领土改革。然而,迄今为止,俄罗斯族和哈萨克民族一直和平地并肩生活在一起,并且少数民族似乎并没有嫌弃自己被作为哈萨克斯坦公民来对待。不过,在必要的时候,俄罗斯可以利用煽动种族动乱和社会动荡的方式来迫使哈萨克斯坦留在欧亚经济联盟(EEU)。此外,俄罗斯的报纸媒体在哈萨克斯坦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这些报纸媒体可以成为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的强大宣传机器。
6.欧亚联盟的创始章程表明其创立的最初灵感来源于欧洲的制度建设——建立相似的使命和特权,几个所谓的“学院”以及公正法庭的欧亚委员会,以此来效仿欧洲的组织系统。然而,事实上,它们有类似的机构却并不能保证欧亚经济联盟(EEU)如期发展。
7.2014年12月,有传言说由于俄罗斯的经济危机,吉尔吉斯斯坦国会将反对欧亚经济联盟(EEU)于2015年5月成立,然而,吉尔吉斯斯坦却没有什么能力来反对,“威胁”似乎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个周期性动作。其邻国在面对俄罗斯的威胁与控制的时候并非都是安全的。乌兹别克斯坦公然表态说不愿加入欧亚经济联盟(EEU),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依赖在俄罗斯的各个城市工作的一百多万乌兹别克斯坦劳工。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就更加脆弱,对俄罗斯的压力更束手无策。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的边界受俄罗斯第201步兵师Gashinskaya的控制。对塔吉克斯坦来说,美军撤兵是其最关心的问题。
8.事实上,乌克兰危机演变成全面战争之前就给整个欧亚经济联盟(EEU)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些怀旧的前苏联精英人士希望俄罗斯出兵干预,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持观望态度。他们对由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EEU)的认知已经由于乌克兰危机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编号:20150124A192
外交应聚焦邻国
阎学通[134]
原文标题:Diplomacy Should Focus on Neighbors
文章框架: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政治现实所引出的问题;中国成功的睦邻政策;中国应该努力的方向。
观点摘要:
1.中国必须认清是和邻国的关系重要还是和美国的关系重要。中国官方已经习惯了用“都重要”模糊这个概念,但是随着国家的崛起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有必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某些学者认为美国应该是中国外交的重点,因为如果中美关系加深了,那么中国的发展将不会遇到任何真正的阻力。然而周边外交也同样重要,因为如果没有邻国的支持,那么中国的发展将会无从谈起。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更好的答案,那就是撇开这两个外交关系不谈,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中国的崛起。历史上所有大国在变成全球大国之前都是先成为地区大国。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首先中国亟需一个对待邻国的正确外交政策,这样可以争取一些周边的朋友。
2.成功的周边外交政策也是必需的,因为美国一定会试图阻止中国的崛起,中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和美国施加的这种压力抗衡。恰当的周边外交政策可以帮助中国团结邻国中对其发展所必要的支持力量,因为它们可以从中国的崛起中受益。有两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韩国和泰国,这两个国家都对中国采取友好政策,中国需要与邻国培养更多的友谊。一个合适的周边外交政策也有助于避免过度扩张,许多正在崛起的国家都会犯一个同样的错误从而导致其衰落甚至灭亡。除了历史上的帝国,美国也在过去十年中表现出了这种相对衰落的趋势,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结果是因为在中东的过度扩张造成的。就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而言,最好先重视与邻国的关系。中国有20多个邻国,其中俄罗斯、日本和印度都是实力不容小觑的国家。如果大部分邻国都支持中国的崛起,那么就会极大地改善中国目前的处境。
3.这样的动作也可以减少美国的阻挠,因为没有美国本土的支持,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将是不可能实现的。目前中国正在周边国家的重要地区进行大量投资,即“一带一路”倡议,该计划是邻国对中国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最好说明,因为不管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必须首先从邻国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又一关键点,但也需要同邻国合作。为了确保这些计划可以使中国受益并且帮助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中国需要维持良好的政治双边关系,加强安全合作并协调经济利益。如果政府部门能做好本职工作,那么该计划将会在推动中国区域战略上发挥重大作用。而其邻国正在面临支持还是遏制中国崛起的选择,当邻国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时,中国必须仔细考虑好自己的立场。
编号:20150127A192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Michael Swain[135]
原文标题:Xi Jinping's Address to the Central Conference on Work Relating to Foreign Affairs
文章框架:中国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外交工作的部署。
观点摘要:
1.习近平在中央会议前有关外事工作的讲话是对目前中国更积极的领导层和安全至上的外交方针最全面的表达。通过这次演讲,习近平对国际和地区秩序作出了许多长期的评估,并根据这些秩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重新定义和扩展了中国外交职能。
2.北京试图改变一些外交政策和权力关系所定义的政治、军事和亚太地区的经济环境。2014年11月28~29日,在中央召开外交工作会议之前,习近平在北京发表的演讲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全部导向。习近平和许多权威以及非权威的中国观察人士将这些外交政策看作中国国力的有效运用——用来支持其更具信心的、长期的和更有战略意义的外交政策。最终,这预示着中国日益增长的企图——改变一些在亚太地区业已形成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环境的权力关系以及外交政策进程。美国如何回应这一挑战将会决定未来几十年亚洲的战略格局。
3.这次外交工作会议之后,紧接着中国召开了另一个重要的会议。会议内容包括:(1)2013年10月的关于对周边国家外交政策的工作研讨会;(2)外事工作会议全方位地讨论了民事外交事务。其中特别指出①中国最近的外交成就;②目前的国际环境和将来的主要特点;③中国当前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编号:20150302A192
展望新兴国际金融机构
庞 ∗ [136]
原文标题:A Look Ahead to Emerg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文章框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的重要性和作用;定位及其体系结构;风险和制度性保障。
观点摘要:
1.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绸之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结构类似于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并且将极大地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投资活动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同时通过一系列补充性金融机构来支持其新的经济战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正式成立于2014年7月,为三个月后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奠定了基础。2014年11月,中国宣布成立丝绸之路基金。这些机构将促进亚洲内部更密切的联系,通过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大规模的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来支持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这些新建机构将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沿途国家,以及经济发展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大力投资,包括交通运输、航运、通信和电力部门。这将会加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促进亚洲内部的互联互通并且提高经济一体化程度。同时,这些投资活动也会加深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机构的合作。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亚洲国家在未来十年内平均每年将需要73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仅印度在未来五年内就需要1万亿美元的资金来升级本国的基础设施。当地政府或私人投资者都无法满足如此大的需求。另外,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复杂性、高风险以及较长的投资周期,所以海外投资者很少投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潜在的缺陷包括货币对冲,涉及合同或政府征用的政策风险,还有政变、社会运动以及国家内部或国家间战争等政治问题。所以,多边机构和双边协议成了为海外基础建设融资的主要渠道。然而考虑到项目本身要达到环境标准同时保护财产权利,这样的发展项目面临一系列的地缘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挑战。因此,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构总是很保守、谨慎。国际环境标准正在变得越来越严格,与此同时,联合国调整了对发展的定义,以更多地关注社会目标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总体来讲,来自双边协议和多边机构的基础建设融资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导致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障碍,并且也阻碍了区域性的经济联系。因此,这些国家不能完全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或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而中国通过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成立丝绸之路基金来显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其海外投资中的重要性。
2.新兴的金融机构定位及其体系结构。中国所建的三大金融机构都是多边和国际性金融机构,除了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些组织与现存的金融机构的组织和运行结构相似。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一个全球性机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金砖国家组织的关系同世界银行与联合国的关系相似,前者是后者的分支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地区性的、专注于发展援助的多边机构。它将与现存的贷款机构相似,如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发展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加勒比开发银行等,并且特定区域成员国必须共同持有超过半数的投票席位。丝绸之路基金是一个包容性的多边政府合作基金,最初由中国的外汇储备资金资助。丝绸之路基金基本上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主权财富基金,但这样的基金很少会在政策导向型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投资。然而,通过设立丝绸之路基金,促进区域互联互通,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可能成为现实。
3.未来投资:风险和制度性保障。在第八次会议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确定了“一带一路”倡议必须促进沿途国家之间的交通、电力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一带一路”中,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投资将超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投资,对铁路的投资将大于港口,对地理上接近中国国家的投资将胜过远离中国国家的投资。一期工程将包括连接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的高速铁路,重点工程将是连接中国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蒙古国以及塔吉克斯坦的铁路和公路项目。上述国家的国内交通和运输工业将最早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受益,其交通、运输和建材行业有望在股票市场中表现良好。因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已经采取了开放的融资政策,投资于海外基础设施项目的企业将享受优惠条款及其他激励措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更多的投资将会转向海外航运、物流、能源开发和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总体而言,中国建立这些多边金融机构的战略是通过向该地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解决亚洲投资所面临的挑战。这种高风险的海外投资要求机构要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并保障投资安全。在中国领导和区域合作之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将拥有重要的任务:降低投资风险;鼓励并且保证基础建设资金的多样化渠道;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严格地讲,考虑到这些新兴机构微薄的资本和资产,这些新机构可以实现的目标是有限的。这些机构能否实现其目标将取决于它们是否有能力降低投资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以及吸引更多的多元化资金来投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
编号:20150304A192
中国对阿富汗持续关注的背后是什么?
赵华胜[137]
原文标题:What Is Behind China's Growing Attention to Afghanistan?
文章框架:复旦大学俄罗斯和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和教授赵华胜对中国与阿富汗关系的分析;中国对阿富汗关注的加大及双边关系的加强;阿富汗在中国“丝绸之路”倡议中的地位;中国尊重阿富汗人民的选择;美国对中国在阿富汗影响力的担忧。
观点摘要:
1.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在外交上与阿富汗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提高了中国在未来阿富汗经济发展和安全层面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国通过主持关于阿富汗安全和稳定方面的会议并加深与阿富汗的双边关系,从而帮助建立更稳定、安全的阿富汗。复旦大学俄罗斯和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和教授赵华胜研究了中国对阿富汗日益加强的关注以及促使北京这样做的利益因素。他表示中国并不是寻求填补美国军队撤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而是希望未来在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的和解进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2.从2014年初开始,北京对阿富汗的外交就变得更为活跃。2014年10月,北京主持了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议,这是在2011年发起的国际倡议,即鼓励阿富汗与其邻国和区域伙伴加强合作和协调。通过第一次主持此类会议,中国显示出如下意图,即通过这一倡议来促进阿富汗2014年总统选举之后实现权力平稳转换以及在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美国作战部队撤离之后实现稳定、安全过渡。伊斯坦布尔进程同样展示了中国对在阿富汗区域进行国际合作的积极态度。中国同样希望通过这一多边框架在阿富汗未来的安全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赢得其他国家对其想法的支持。2015年2月,第一轮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边对话在喀布尔举行。中国和阿富汗举行了双边会谈,印度和巴基斯坦均加入其中。现在中国在协调阿富汗与其邻国的发展中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这些邻国在促进和维护阿富汗安全方面都会发挥重要作用,而这将有助于确保阿富汗稳定的未来。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了阿富汗的多数周边国家,是一个协调对阿富汗政策的重要平台。中国和阿富汗之间的双边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2014年2月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访问了喀布尔并且表示中国将支持阿富汗实现平稳的政治、安全和经济过渡。2014年9月,负责中国国内安全的国务委员郭声琨访问了阿富汗,主要讨论了如何防范和打击恐怖组织——来自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分裂组织——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突”运动。一个月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参谋长中将齐建国作为中国国家主席特使访问了阿富汗。从未有如此多的中国高层外交官、安全官员和军方官员在一年内访问阿富汗。
3.在2014年10月,新当选的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访问中国,双方表达了加深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意愿并为加强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中国和阿富汗已准备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领域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2015年,两国将迎来双边建交16周年,双方已计划推出中国和阿富汗友好合作年,通过一系列活动来纪念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对阿富汗的经济支持也大幅增加。从2001年到2013年,中国已为阿富汗提供了总额达1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将近2.4亿美元),但仅2014年一年,中国就为阿富汗提供了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并承诺将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1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另外,在未来5年内,中国将为阿富汗提供500个奖学金名额供阿富汗学生在中国学习,并且将为阿富汗培训3000名各个领域(包括反恐、反贩毒、农业和外交领域)的专业人士。经济援助仅仅是中国对阿富汗进行援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愿意增加与阿富汗的经济合作并且帮助阿富汗获得更大的经济独立。这一观念不仅仅是“授人以鱼”,也包括“授人以渔”。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框架之下,两国有很多合作的机会。这将不仅有利于阿富汗经济的发展,并且会使其进一步融入这一地区更广泛的经济发展当中。中国在阿富汗的行动受到国家利益的驱动。中国作为该地区的主要大国,随着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中国将促进阿富汗及整个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4.安全是中国在阿富汗的最高利益所在,作为邻国,虽然两国共有的边境线只有90公里(大约56英里),但仍然引起了中国在安全方面的高度关注。阿富汗一侧的边境是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温床,而中国一侧的边境是特别容易受到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影响的新疆。新疆的局势越变越复杂,成了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关注重点。维持新疆的安全和稳定需要一个双重方案,中国必须打击和控制该地区的分裂分子、恐怖主义和极端组织,但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国内的恐怖组织与阿富汗和其他地区的恐怖组织协调配合的危险。因此中国正尽力阻止外部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这些外部势力影响或蔓延到新疆。如果阿富汗不能实现稳定,那么对于中国而言,要确保新疆的安全与稳定将变得更加困难。中国也在阿富汗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投入于位于喀布尔东南部的Mes Aynak铜矿和位于阿富汗北部的阿姆河油田。除了在资源开采上的投资,中国官员还看到了其他的投资机会。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包括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可以连接中亚、南亚和中东地区。阿富汗是这些地区的地缘枢纽和地理中心,它任何的动乱或内战将造成邻近地区的不稳定,如果动乱频发,那么中国的丝绸之路战略就很难成功。
5.中国相信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之间的政治和解是确保阿富汗政治和安全成功过渡的最好方法之一,中国将不遗余力地使这一想法变为现实,并且帮助阿富汗走向政治和解的道路。在中国看来,如果想实现阿富汗持久的政治和平和经济发展,那么就应该考虑到阿富汗独特的历史和国家现实条件。直接从其他国家移植管理模式是没有必要的。当阿富汗想寻求一个合适的治理模式之时,国际社会应尊重阿富汗人民的自主决定。阿富汗目前面临的安全局势不容乐观,而经济也是一团糟。中国对该国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华盛顿一直鼓励北京为阿富汗提供更多的支援并且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当中国真正这么做的时候,一些美国人又担心中国在当地的影响力会上升。
编号:20150308A192
聚焦丝绸之路:中国外卖
C. Raja Mohan[138]
原文标题:Silk Road Focus: Chinese Takeaway
文章框架: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对中国“丝绸之路”倡议的阐述以及印度对此的沉默;欧亚马歇尔计划;莫迪的丝绸之路版本。
观点摘要:
1.上周末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度会议间隙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丝绸之路”倡议将是中国外交事务的重中之重。这一倡议,也叫“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年末在一系列演讲中提出来的,自此北京就以极大的努力推动这一战略的发展。鉴于印度和其周边地区的持久影响,应对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是印度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挑战。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正准备于5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对于这一恢复与南亚次大陆的历史联系的连贯战略,新德里在回应上不能再拖延了。习近平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指中国发展陆路运输和工业走廊的宏伟计划,这将加深中国与横跨欧亚大陆地区所有邻近地区的经济融合。就“一带”而言,习近平确立了五大目标:扩大经济合作;拓展铁路、公路和光纤连接;促进贸易和投资;促进货币转换和提高两国的民间交流。“一路”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写,旨在发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太平洋以及资源丰富的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联系,其中包括在印度洋的多个区域建立新的港口和工业园区。与“一带”相关的道路包括一系列的走廊,即在亚洲沿海地区建立新的港口和在亚洲内陆建立新的贸易路线。上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资本额为400亿美元的丝绸之路基金开始运营,这是参照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建立的投资机构。
2.欧亚马歇尔计划。很多观察人士把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与“二战”后美国扩展到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作比较。马歇尔计划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经济补充,目的是遏制苏联。当然,正如“二战”后的美国,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无法否认这一事实:中国是在地缘政治的驱动下来宣传和推广“丝绸之路”倡议。王毅认为中国的丝绸之路一方面比马歇尔计划古老,一方面比马歇尔计划年轻。比马歇尔计划古老是因为其继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这一古代丝绸之路已经有了超过两千年的历史并且很多国家的人民通过这一古老道路进行了友好交流和商业交往。中国必须创新这一精神以使其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比马歇尔计划年轻是因为其诞生在全球化时代。王毅坚称“丝绸之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并且不能用陈旧的冷战思维来看待”。王毅保证丝绸之路倡议“将满足各方利益,确保透明度和开放性,同时为现存区域合作机制创造协力优势”。通过运用一个音乐上的比喻,王毅表示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不是“一曲独奏,而是所有相关国家共同演奏的交响乐”。
3.莫迪的版本?当绝大多数印度的近邻都急切地想加入丝绸之路乐队时,新德里选择暂时不加入。印度一直试图拒绝中国提出的共同建立连接中国西南部通过缅甸和孟加拉国与印度东部的建议,或者在此事务上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印度同样担忧中国在“一带”上整合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及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塞舌尔拉进其“一路”上的计划。印度担忧是因为印度从地缘政治的狭隘的棱镜中来看待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印度同样相信其古老的阐述即“中国包围印度”。如果莫迪选择通过一些经济共识来平衡地缘政治,他或许会为北京的“丝绸之路”倡议提出更富有成效和具有创造力的方法和建议。毫无疑问,印度需要与中国建立更大的联系,新德里的各界政府都将其当作一个重大的国家目标。如果中国将大量资金投入加强区域连接上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很明显印度也应该与中国合作。与中国合作并不意味着新德里不能与东京或华盛顿进行合作,它可以在印度-太平洋区域建立促进贸易和交通的其他走廊。总体而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应该鼓励新德里想象自己版本的丝绸之路。当莫迪本周穿过印度洋到达塞舌尔、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时,将有机会阐明其振兴印度与这些国家历史悠久的海上联系计划。
编号:20150310A192
莫迪的萨加尔马拉
C. Raja Mohan[139]
原文标题:Modi's Sagar Mala
文章框架:印度大陆性思维对自身的限制及产生的因素;对促进印度在印度洋发展的建议。
观点摘要:
1.当莫迪本周穿越印度洋对其他国家进行访问时,他挑战不是制衡中国。毕竟北京远在太平洋而印度就在印度洋的中间。从短期看,作为印度洋的霸主,印度将限制中国在印度洋影响力的范围和程度。他真正的问题是在新德里,印度政府被“大陆性”状况所折磨,事实证明这很难克服。
2.大陆性的特点是对陆地的痴迷和对海洋的忽略,这深深根植于新德里的政治历史当中。很多因素使得独立后的印度更容易受到这一因素的负面影响。南亚次大陆的分裂在次区域内造就了新的边界并且使得新德里消耗了大量政治能量。
3.尽管在印度洋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并且在印度洋地缘政治上拥有绝对优势,但是印度很少关注海上边界。印度的大陆性心态早在20世纪50年代新德里制定出向内的经济发展方向时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如果说在英国统治时期印度的经济足迹遍布整个印度洋,那么由于独立后头十年自力更生和代替进口的政策,印度与印度洋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正在逐步消失。让情况变得更糟糕的是,新德里的外交政策沉醉于追逐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不是发挥其在海洋上的固有优势。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印度选择了在联合国进行高尚的说教以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不是加强其与海上邻国的经济联系。
4.在安全领域,新德里的关注重点是将印度洋转变成“和平区域”。在统治了印度洋两个世纪之后,大英帝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印度认为联合国将以联合安全体系来替代大英帝国的统治地位。当许多沿海国家希望印度担任主要的安全防卫角色时,新德里认为在殖民后时代谈论权力真空已经过时了。
5.在20世纪90年代,新德里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印度逐渐融入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中,与印度洋沿海国家的经济联系被提上了新德里的议程。印度也慢慢远离不结盟时代的军事孤立。在几十年来一直威吓其他大国远离印度洋之后,印度开始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国合作。在多边关系上,印度不再强调联合国而是更加关注区域性机构和组织。过去几年,印度一直努力复兴垂死的印度洋沿岸协会,该协会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的是促进区域合作。新德里与印度洋的许多邻国进行双边和多边海军演习。印度发起了印度洋海军研讨会,即每两年将各国的海军首长们聚集起来讨论海军合作。印度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建立起了联合机制以共享对海洋领域的认识。印度海军还关注海上能力建设,尤其是在印度洋有着关键地理位置的岛国。
6.对于莫迪而言,新德里的印度洋政策改变极其有限,尚不足以应对海上挑战。新德里一直都不擅长将其在印度洋不同的新的政策转变为连贯的战略。更糟糕的是,印度的政治领导力缺乏意志或能量来撼动整个官僚机构固有的大陆性思维。为了完全实现印度在印度洋的战略潜力,莫迪需要关注三件事情。一是促进印度自己的民用海洋基础设施的发展,目前这一状况与印度需要依靠海洋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不符。二是印度需要运用其能力获取其他国家的主要海洋项目。中国在此领域胜印度一筹,印度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北京在印度邻国建设的大量项目给了印度当头一棒,但是印度没有能力或缺乏政策机制来申办和执行其在印度洋邻国的主要基础建设项目。三是印度需要加强其在印度洋领域的防卫外交。虽然印度表示将成为一个“网络安全供应商”,但国防部仍没有做好将其变为现实的准备。印度国防部仍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与体系,从而使印度成为该地区各个国家的安全伙伴。
7.最后,新德里需要意识到制订一个政府计划以促进其在印度洋更有目的性的海上交往的重要性。一些人推出了“季风计划”来向沿海邻国宣传印度软实力。其他人则提出了“香料之路”,通过重塑与其他沿海国家的历史联系来保证印度的利益。总理可能在印度政府中的已有方案中选择一个简单的方案——“萨加尔马拉”。这一理念首次由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政府在2003年提出,目标是实现印度海事部门的迅速现代化和扩张。莫迪正努力将这一理念变为现实。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印度与印度洋其他国家建立联系很容易。第一步是使新德里内向性行动转移到印度洋。
编号:20150311A192
莫迪与海洋:海上大国及其责任
C. Raja Mohan[140]
原文标题:Narendra Modi and the Ocean: Maritim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文章框架:印度对海洋力量的重视以及其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在印度洋,印度一直缺乏自己的目标和政策。纳伦德拉·莫迪今天在毛里求斯访问时,提出了将印度发展为一个海上强国的目标,阐述了一个综合性的框架。尽管最近几十年来,印度对海洋日益依赖并且很多政府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小型海上倡议,但是印度最高权力领导层依然无暇顾及或没有打算在印度洋和海事领域为印度制定出一套明确的目标。印度更关心的是与中国和印度在大片有争议领土边境上的冲突和矛盾。印度不是唯一对大陆痴迷的国家,与印度一样,中国也很关心对其领土边境的威胁。但大约在1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已经引导整个国家关注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中国一直都在告诉整个世界其所拥有的海洋权利,并且积极地争取,这使得邻国很尴尬。最近中国提出了一个大的设想,即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建立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2.当向毛里求斯海岸警卫队移交一艘军舰时,莫迪有着明显不同的态度。通过宣布印度洋邻国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重点,莫迪制定了五个层面的政策框架。第一点便是使印度尽一切努力保证印度的陆地和岛屿领土完整并且确保其海洋利益。第二点是加强与印度洋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尤其是与像塞舌尔和毛里求斯这样的岛国,莫迪加强了印度与这两个在西南印度洋占据着关键地理位置的岛屿共和国的安全合作。第三点便是在印度洋建立多边合作的海上安全机制。莫迪表示印度将帮助加强区域机制,以打击恐怖主义和海盗并且应对自然灾害。第四点是面向所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当谈到这一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景时,莫迪强调新德里的新目标是应对威胁到一些岛屿存在的气候变化。第五点是莫迪抛弃了印度长期将自身定位为印度洋领域独行侠的认知和看法。几十年来印度在与印度洋其他国家的合作上都很犹豫,新德里一直都将其与区域外国家区分开来,认为那些国家不应该参与到印度洋事务中。莫迪强调处于印度洋区域的国家对该区域的和平、稳定和繁荣负有主要责任,同时承认世界其他国家在此区域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和利害关系。莫迪表示将通过对话、访问、演习、能力建设和建立经济伙伴关系保持与其他大国的密切联系,这一宣告符合莫迪于1月底在新德里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交流的印度洋和亚太地区联合构想。印度将积极地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以保障印度洋安全,促进区域机制并且与像美国和法国等与印度有很多共同利益的大国加强合作。
编号:20150312A192
从“中国制造”到“非洲制造”?
唐晓阳[141]
原文标题: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in Africa" ?
文章框架:中国和非洲关系的发展及外界对其的误解;中国和非洲关系发展的前景。
观点摘要:
1.中国经常被批评说只关心开发非洲的自然资源而对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毫不关心,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常驻学者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唐晓阳表示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涵盖广泛,从援助、基础设施建设到对非洲农业和制造业的投资。实际上中国在采掘业方面的影响力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中国与非洲主要是贸易关系。因此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实际上加速了这一大陆的社会经济现代化。30年前,中国与非洲的情况相似,通过依靠出口自然资源和接受外来投资发展经济,但是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有助于中国自身发展。同样,中国的投资和发展经验对于非洲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益的。然而,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关系只是被单独考虑,而不被当作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2.随着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增加,中国的许多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将转出中国。但由于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仍然很差,因此不会有很多中国企业会直接从中国转移到非洲。更多的中国商人将在非洲投资实现生产当地化,以取代未来从中国的进口。由于中国的商品出口将变得更加昂贵,非洲将有更多发展制造业的机会。
3.中国一直都在为非洲提供人道主义救济,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为十多个非洲国家提供物质救济和金钱捐赠。当前“海上丝绸之路”仅仅包括了北非海岸,不断增强的区域性合作也将会影响到整个非洲。亚洲和非洲的经济联系也有助于促进港口和基础设施建设。
4.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通常会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双边政治关系,而政治关系改善的目标是维持对双方有益的经济合作。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互动有时可能会招致他国的抱怨,比如,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可能威胁到非洲当地生产者或者破坏环境的非法采矿者。但是非洲的领导者明白与中国的合作在宏观上有利于本国的发展,他们只会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而绝不会针对整个中国商业群体。
编号:20150317A192
驯服这条龙:俄罗斯如何从中国在上合组织的金融野心中获益?
Alexandr Gabuev[142]
原文标题:Taming the Dragon: How Can Russia Benefit from China's Financial Ambitions in the SCO?
文章框架:俄罗斯限制中国在中亚地区的金融扩张;俄罗斯和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合作与矛盾;2008年金融危机对俄罗斯态度的影响;对俄罗斯在上海合作组织创建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
观点摘要:
1.俄罗斯几年来一直阻碍中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以此来限制中国在中亚地区的金融扩展。与此同时,中国在此地区的金融影响力一直在不断增长,对于莫斯科而言,这一现象对俄罗斯极其不利。中亚国家直接从北京贷款,结果是中国的金融扩展不仅超出了俄罗斯的控制,而且俄罗斯完全无法掌握其发展趋势。另外,俄罗斯的合作伙伴对其越来越不满意,因为俄罗斯制定出政策阻止其以优惠条件和更低的风险来从俄罗斯贷款。莫斯科可以运用其在2015年上海合作组织的轮值主席国身份来改变这一现象。在俄罗斯联邦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首府乌法召开的峰会上,俄罗斯应该对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大开绿灯,即使中国将在授权资本方面占有更大的份额并且在管理机构上占有主导地位。作为回报,俄罗斯可以协调制订对本身和合作伙伴最有利的投资条款。
2.自上海合作组织在2001年6月成立以来,俄罗斯和中国官员就一直表示,北京和莫斯科在对该组织的影响力上不存在任何竞争,并且这两个最大的上合组织成员国从来不在公开声明中谈及它们在该组织或中亚地区可能的竞争。然而在官方声明之外,俄罗斯和中国官员都承认作为中亚地区最大的两个地缘政治邻国,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并不总是吻合的。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上合组织的效率。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也指出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矛盾和争议是该组织成功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决定都是通过共识而实现的,因此这两个最大的成员国之间隐藏的矛盾会使得这一组织在很多领域不能正常运行。
3.安全事务的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做得最好的方面。在中国和苏联成功地解决了边境争端后,安全领域要求最大程度地共同努力。这一地区所有国家在此方面的利益要么吻合,要么非常接近。俄罗斯对于保持其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非常感兴趣并以此作为影响区域事务的方式,来限制美国在俄罗斯以南地区的影响力,同时阻止伊斯兰激进主义从中亚渗透到俄罗斯。对于中国而言,主要的安全挑战是不安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很重视维护边境稳定和对中亚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打击。另外,中亚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自然资源来源渠道,主要通过一系列交通线包括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石油管道、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以及各种铁路和高速公路来运输,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对中国非常关键。对于中亚国家而言,伊斯兰组织对这些国家的政府和国内稳定构成了主要威胁,它们需要外来同盟以应对这一威胁。通过其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基地,俄罗斯在此进程中占主导地位,并且中亚国家对此也没有异议。原因只是因为中亚国家自身没有能力有效维持国内稳定(除了哈萨克斯坦,但其也无暇顾及其他国家)。另外,由于生怕引起已经很强大的反中国情绪的继续增长,北京对于在国外建设自己的军事基地一直都很犹豫,尤其是在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的目标是组建区域反恐构架和打击“三害”(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为协调中国和以莫斯科为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利益提供一个平台。因此,上海合作组织主持的军事演习总是包括俄罗斯和中国军队,同时也包括其他成员国的军事参与。但是在莫斯科和北京利益相左的领域,两国之间的合作就很缓慢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合作。例如,近几年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层面的努力”就一直没有成功。由于担心中国在中亚地区大规模的经济参与,俄罗斯一直努力搁置北京关于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的提议。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俄罗斯官员表示,在所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谈论这一事务是不合时宜的(当前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不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为制衡中国的自由贸易区项目,俄罗斯最初提出了欧亚经济共同体,随后是关税同盟,现在是欧亚经济联盟。如今,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的讨论成为莫斯科和北京最大的争论焦点。
4.2010年11月在杜尚别举行的一次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会议上,中国当时的总理温家宝公开提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这一提议在之前也被上海合作组织多次讨论。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石油天然气价格大跌,这对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中国的贷款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中国贷款的依赖性日益增加。对于俄罗斯而言,由于欧美国家对其的经济制裁,中国或许成了俄罗斯可以获得贷款的唯一国家。由于对俄罗斯的制裁无形中增大了放贷者的风险,并且减少了俄罗斯贷款人的话语权,也就是说,北京可以支配任何条款。在当前条件下,莫斯科对创建一个获取中国贷款的透明机制非常迫切,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就可能符合这样一个机制。对于俄罗斯而言,进一步阻止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的创建将带来更多问题。北京未来在中亚地区会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如果没有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中国的很多项目将由中国直接资助,而莫斯科既不能控制这些进程也不能获知这些贷款协议的细节信息。
5.很明显,中国是不可能以低于或平等于俄罗斯的地位加入莫斯科提出的欧亚发展银行的。所以,当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时,俄罗斯将不得不同意以下重要条款:中国在资本额上占主导地位;这一银行的管理机构将坐落于北京或上海;并且,中国人将在这一银行的人员构成中占有相当比例。俄罗斯不应该试图改变这些对中国很关键的因素(而且俄罗斯的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而是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一银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上,从而使这一银行更好地符合俄罗斯及其中亚伙伴国的利益。这些文件可能包括优惠利率的规定、当地承包商工程的强制性规定(当地公司的最小工作量)、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技术转让程度和其他许多细节。这些细节规定将允许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从中国贷款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现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允许外国获取其贷款的许多平台,包括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目的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框架下为项目融资。北京没有表示这些平台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替代物,但中国官员和专家表示,中国将不会像美国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那样在这些新兴组织中占主导地位。中国政府寻求证明北京共识比华盛顿共识更有优势。俄罗斯在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创建中应该利用中国的这一态度。在这一多边俱乐部中,中国担任“老大哥”甚至对其他成员更为有利。北京在这一机构中任何强硬和“侵略性”的行为都会被这一国际性机构的所有成员国注意到,这意味着北京丢了面子。因此,北京将实施由所有成员国建立的制度。而俄罗斯将在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中占有一个很有利的位置,为其中亚的小伙伴争取话语权,俄罗斯的意见必须得到以儒家哲学为重要思想的中国的重视。
编号:20150319A192
官僚主义和腐败阻碍俄罗斯转向亚洲
Dmitri Trenin[143]
原文标题:Bureaucracy and Corruption Stand in Way of Russia's Shift to Asia
文章框架:俄罗斯“重返亚洲”战略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俄罗斯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性。
观点摘要:
1.俄罗斯的“重返亚洲”战略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官僚惰性、缺乏可行的办法以及严重的腐败。然而,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有解决方案。不断加剧的经济衰退状况、急剧下跌的石油价格和西方制裁是俄罗斯现在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俄罗斯,由于乌拉尔以东人口较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市场很难吸引外国投资者。然而这也有处理方法。
2.俄罗斯传统上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运行。“重返亚洲”最初是由俄罗斯总统弗拉迪·米尔·普京提出的。为了使其想法变成现实,普京不得不对部长和省长们施压。随着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入侵,克里姆林宫的注意力已经发生转移并且政府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3.然而,与西方的破裂使俄罗斯更加急于向东发展。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对其进行制裁,而中国是美国主导的联盟之外最大的经济体,因此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发展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
4.解决官僚惰性可以维持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领导地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普京将三次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在莫斯科;7月在乌法;9月在北京。这些峰会上签署的协议可能会刺激官僚集团的行动。反过来,新的协议需要新的思路。俄罗斯需要看看为什么升级跨西伯利亚和贝阿铁路的基础设施项目仍未取得进展。
5.与此同时,俄罗斯应该回应中国已经公布并开始实施的计划和倡议。该倡议的重要目的是建设一条连接北京和莫斯科的高速铁路,并且连接柏林和赫尔辛基,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加快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货运速度是另一个潜在的合作领域。这条通过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的通道将连接俄罗斯在欧亚大陆最亲密的伙伴。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找到协同效应,而不是相互竞争。俄罗斯应该率先开通北冰洋航线,以实现国际航行。众所周知,中国在这个事务上有重大的利益。俄罗斯北部和太平洋沿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开放该国的北部边境,从而促进从堪察加半岛到科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6.莫斯科已经越来越担心其北部高纬度领土的安全。在这些地区,俄罗斯与中国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将加强俄罗斯的控制力。原则上,莫斯科方面已经同意让中国进入其能源领域,而且现在需要与北京在进一步扩大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上制定出基本原则。
7.其他已经提出但尚未实施的想法,包括在西伯利亚南部扩大粮食生产以面向亚洲市场,在科技方面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以及通过与亚洲大学密切联系以促进俄罗斯教育体系的国际化。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新航天中心东方港建成之后,可以满足该地区的需求。这些事情仅靠政府机构是不能完成的,克里姆林宫必须释放俄罗斯企业界的能量,并鼓励农民、科学家、大学教授和学生参与其中。
8.然而,必须停止其他的活动。最近,萨哈林州长亚历山大·霍罗沙温因被指控腐败而被捕,这揭露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突出的犯罪问题,按照俄罗斯的标准这是非常糟糕的。然而,这次逮捕活动只触及腐败的表面。如果不整治官僚集团并且实行基于任人唯才的制度来实现政府机构的重组,那么俄罗斯的整个治理结构将会出现问题。法院系统也是这样的。虽然它们只是基本性的问题,但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俄罗斯作为一个整体就没有出路,特别是在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上。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中国很可能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合作伙伴,而且亚洲经济和政治对于俄罗斯将会变得至关重要。莫斯科的精英们是时候更认真地对待这一新形势了。
编号:20150329A192
不是零和博弈
Christophe Jaffrelot[144]
原文标题:Not a Zero Sum Game
文章框架:阿富汗与中国、巴基斯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及相关原因;中国参与阿富汗事务的原因;印度在阿富汗事务上对可能会被边缘化的担忧;印度参与阿富汗事务的原因。
观点摘要:
1.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对印度的访问将与前任总统卡尔扎伊的访问不同,这位阿富汗总统对印度并没有好的印象。实际上,他是对中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两次)和美国访问之后才来到印度的。卡尔扎伊2011年与印度签署了一项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而加尼则忽视了阿富汗对印度军事装备的需求并且暂停了由印度资助的4亿美元的坦克和飞机翻新工厂的建设。与此同时,他接受了巴基斯坦为阿富汗军事学院提供的在巴基斯坦长期训练的项目。伊斯兰堡(和拉瓦尔品第)赞赏阿富汗的是:其将抓获的塔利班前领袖哈基穆拉·马哈苏德的亲信拉蒂夫·马哈苏德交付给巴基斯坦。在2014年12月白沙瓦悲剧之后,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谢里夫亲自赶到喀布尔,说明库纳尔的塔利班新领导毛拉·法兹鲁拉策划了这场悲剧,并且感激阿富汗动用1500人的军队与巴基斯坦塔利班在此作战。
2.为什么加尼向巴基斯坦作出这么多的让步?其一直努力与巴基斯坦建立密切的关系,主要原因是他期待巴基斯坦能为阿富汗与塔利班之间的奎达和白沙瓦协商会议提供更多的帮助。这是推动与阿富汗和解进程的关键,也是加尼政策的重点。有人可能回想起,在加尼作为阿富汗总统举行第一次演讲时,他邀请塔利班参加和平谈判。实际上在上个月,加尼要求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不要在2015年减少美国军队在阿富汗的数量——原定于在今年年底减半。但是巴基斯坦会帮助加尼吗?到目前为止,加尼还没有得到回应。但显而易见的是,形势已经发生了转变。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曾经指责巴基斯坦是塔利班集团的安全避风港,包括一直袭击阿富汗的哈卡尼网络。巴基斯坦也在塔利班问题上用同样的理由指责喀布尔。但是现在,两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冷却,并且两国军队联合监管边境地区和分享情报。然而,加尼期待更多的回报,但是巴基斯坦可能在两国关系上向前发展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如果阿富汗军队不能影响和平谈判并且在和谈的情况下任人唯亲,那么就更不用指望伊斯兰堡要求喀布尔承认杜兰德线为两国之间的边界线。
3.加尼如果不退让的话,反而会得到更多。由于安全和经济因素,北京前所未有地关注阿富汗的和平。在安全层面,“东突”分裂势力与位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伊斯兰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分军事人员在这些地区受训。至于经济层面,中国已经在阿富汗的铜矿和油田上投入大量资金,而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包括中巴经济走廊——极其需要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稳定。考虑到这些因素,北京已打算支持阿富汗的和解进程。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2月对巴基斯坦的访问中公开表示:“我们将支持阿富汗政府与包括塔利班在内的各政治派别实现和解,中国准备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并且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向阿富汗提供必要的帮助”。
4.在2015年2月展开的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边战略对话上,北京承诺,将资助库纳尔建设一个新的大坝——这一1500兆瓦的水力发电厂将由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共同管理,并且将向两个国家供应电力。中国还同意资助连接喀布尔与白沙瓦的高速公路和奎达与坎大哈之间的铁路。中国的倡议似乎足以向巴基斯坦施加压力并有助于和平谈判的实现。与此同时,北京也意识到应该参与到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国家的和平谈判中。过去几年,美国在多哈尽力推动这样的谈话,但没有成功。据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的阿巴团队前成员巴尼特·鲁宾称,美国现在积极配合中国。
5.印度应该担心吗?新德里已经在阿富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道主义项目上投资了20亿美元,并且希望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但如果巴基斯坦和中国在阿富汗事务上占主导地位,那么印度就会担心其可能被边缘化。实际上,加尼转向巴基斯坦和中国显示了其很强的务实性和现实性,主要以喀布尔-新德里的特殊关系为代价。只要塔利班问题被继续关注,印度就很难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新德里也不能在军事上帮助阿富汗,部分原因是来自美国的压力,所以尽管新德里方面在过去10个月一直作出相关的口头承诺,但是印度与喀布尔在安全领域是否应密切合作问题上都很犹豫。印度也无力在组织和平会谈方面起到像巴基斯坦那样重大的作用。此外,在对维持和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6.但这也不意味着印度注定会成为一个边缘化的国家。首先,由于印度的软实力以及两国精英阶层之间已经发展起来的亲密关系,印度在阿富汗人民中很受欢迎。其次,随着塔利班的回归,如果和平谈判顺利,塔利班将被提供部长和州长职位,但并不意味着巴基斯坦有能力限制印度在阿富汗的影响力。塔利班将永远不会成为巴基斯坦的傀儡并且更加关注阿富汗的国家主权。中国也一样,尤其是打击伊斯兰激进组织仍然是重中之重。实际上,中国和印度在阿富汗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包括开发矿产资源和新的市场。中国可能起到主要作用,但从长期看印度也会受益。
编号:20150416A192
重塑三角关系
Raja Mohan[145]
原文标题:Reimagining the Triangle
文章框架:中巴关系的发展以及局限;中巴经济走廊可能面临的问题;对印度发展与中国关系以及削弱中巴同盟的建议。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对巴基斯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习近平对伊斯兰堡的访问比印度总理莫迪对中国的访问早三周,这使得人们关注新德里对中国改变的态度。在习近平对巴基斯坦为期两天的访问中,习近平有望推出总价值超过4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有这些项目都是中巴经济走廊的一部分,这一走廊被认为是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里程碑,主要目标是加强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一带”是指连接中国和欧亚大陆的陆上工业和交通走廊;“一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缩写,目的是连接中国在太平洋的工业中心地带与资源丰富的印度洋。除了经济因素之外,中国还同意向巴基斯坦海军销售8艘潜艇。伊斯兰堡有望将瓜达尔港40年的租约交给中国,并且这一港口可能服务于在印度洋执行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和潜艇。
2.但是中巴关系也存在瑕疵。当习近平于去年9月访问印度时,也计划访问巴基斯坦,但是由于当时伊斯兰堡政治动荡,这一行程被迫取消。当美国总统奥巴马出现在今年1月的印度国庆节时,巴基斯坦也急于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其3月23日的国庆阅兵。有报告称,在筹备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的过程中,中国方面由于考虑到安全问题,一直都不愿公布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正式访问日期。这反过来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并且为中国和巴基斯坦全天候伙伴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另外,就是中国对在巴基斯坦一系列发展项目中工作的中国工人安全问题的考虑。过去几年,北京一直向巴基斯坦施压,以保障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中国国民的安全,这些人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基金组织援助的目标。伊斯兰堡已经同意建立起一支1.2万人的特别安全部队来保护中国的工人和项目。
3.对于中国而言,更重要的问题是跨境恐怖主义。巴基斯坦西部和阿富汗边境的部分地区已经成为新疆恐怖组织的避难所,新疆是恐怖袭击频发的省份,并且靠近南亚次大陆。新疆和北京的安全官员不再相信巴基斯坦军队有能力打击中国担心的恐怖主义。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北京担心巴基斯坦将会出现更多的动乱,而这将使中国的国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不再站在巴基斯坦军队的立场上来看待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并且已经开始单独看待这一地区的形势。从去年开始,北京已经表示愿意促进阿富汗进行和解。现在说中国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问题上出现分歧还为时尚早,但两国曾经很牢固的区域伙伴关系在这儿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4.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与巴基斯坦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友好合作关系,但是随着该地区形势的复杂化,这种友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对于新德里而言,问题的关键是评估这种变化的程度,并且设法改变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的三角关系。如果新德里在此方面勇于进取,那么其可以以两种方式影响这种关系的演变。除了对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谈论之外,中国在巴基斯坦主导的产业转型也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中国在缅甸和斯里兰卡的经历也暴露出中国“丝绸之路”倡议相关的问题。
6.与此同时,在经济合作的可持续性方面,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合作相比,印度和中国的合作更有发展潜力。当前印度也更有能力应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军事联盟。随着印度与其他大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在亚洲和太平洋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莫迪可以更自信地告诉中国领导人,中国在与巴基斯坦的联盟中中国将不再受益。习近平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可能会促进莫迪制定出一个更稳健和自信的战略来面对中国,从而为印度提供与中国建立更广泛的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机遇。同时,莫迪还必须阐明其愿意与中国在区域安全事务上进行合作,包括反恐和阿富汗问题,即印度-太平洋事务。如果说印度是促使中巴联盟的胶水,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那么新德里应该有能力通过自身的政策削弱中巴同盟。在过去的十年里,新德里通过加强与华盛顿的伙伴关系,改变了与巴基斯坦和美国的三角关系。对于莫迪而言,北京也有类似的可能性。
编号:20150420A192
博弈脚本:中国在万隆
Raja Mohan[146]
原文标题:The Great Game Folio: China in Bandung
文章框架: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历史回顾;万隆会议过去与今天的对比;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关系的发展。
观点摘要:
1.亚洲属于亚洲人吗?自1955年以来,中国在亚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在会议上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中国当时在亚洲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如今,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并且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2.习近平从万隆会议继承了反殖民会议的传统宗旨,并努力建设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新框架。在习近平的领导和倡议下,中国已承诺在该地区发展的丝绸之路项目上投资数十亿美元,以加速其经济增长,并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呼吁各国尽快达成全面跨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习近平的主要政治口号是“亚洲属于亚洲人”。他并没有试图隐藏其含义,即像美国等外部势力无权干涉亚洲事务。
3.但在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上,亚洲在如何建立一个新地区秩序的问题上几乎没有什么共识。当时亚洲地缘政治充满了民族主义和持久的领土争端。许多邻国担忧中国的崛起,比如越南正在寻求与美国、日本建立更紧密的军事联系。
4.在60年前的万隆会议后,中印亲如兄弟的关系开始冷淡,而中国与当时美国的盟友巴基斯坦进行的两次富有成效的会议,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务实合作奠定了基础。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博格拉与中国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在“共同和平和合作”上达成一致,并且巴基斯坦总理表示其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主要是对抗印度来保证其利益不被侵害,而并不是用来对付中国的。当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有了良好发展时,中国与印度关系开始恶化。由西藏问题开始的中印矛盾很快就发展成1962年的中印战争,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政治和领土争端影响着亚洲的团结。实际上,60年前的万隆会议标志着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试图领导亚洲愿望的终结。印度很快就背弃了亚洲,并且放弃了不结盟运动。直到20世纪90年代,即经过了40年印度才回归亚洲,并提出了“东进”政策。现在,纳伦德拉·莫迪承诺其将通过“东进”政策为印度在亚洲的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编号:20150421A192
超越边界
Raja Mohan[147]
原文标题:Beyond the Boundary
文章框架:莫迪访华前缓解中印关系僵局的做法;印度重塑中印关系的三大主题;中印合作不影响印度与美国的合作;印度国内的旧观念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观点摘要:
1.印度总理莫迪访华前开通微博向中国问好,他通过这种方式缓和中印之间被束缚了太久的关系。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时,莫迪总理坚持在他的家乡艾哈迈达巴德州的首府接见习近平。现在到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回应的时候。他准备在正式谈判开始前,在他的家乡西安接见莫迪。西安是中国的古都,也是习近平签署“一带一路”倡议的焦点,旨在将欧亚大陆的偏远地区与印度洋沿岸海域连接起来。两位领导人还将前往大雁塔,大雁塔供奉着公元7世纪前往印度的佛教僧侣玄奘。
2.许多印度人想知道为什么莫迪如此关注于这些“二级”文化问题,而不注重自世纪中期以来一直影响中印关系的边界问题。传统主义者意识到莫迪正在摒弃曾经对待中国的外交方式。他在重塑中印关系的努力中呈现出三大主题。第一,莫迪决定巩固与北京方面交往的基础。长久以来,国家安全机构这一小部分机构控制了双边关系的议程、叙事方式和话语权。其余的国家机关,更不用说企业和公民团体,在塑造与中国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上没有发出任何真正的声音。莫迪承认印度不能构建和中国深层次的经济联系,因为安全部门拥有对经济政策的否决权——是否给予商务经营许可或吸引中国投资。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证实了新德里方面在决策中对安全的担忧往往超越了对经济问题的担忧。虽然安全问题和来自中国的地缘政治因素必须得到有效解决,但印度拒绝参与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将是不明智的。莫迪可以效仿北京,寻求中国投资以发展印度的制造业,减少贸易逆差,解决大规模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第二,莫迪把文化交流作为与中国交往的核心领域。莫迪正在通过佛教来与中国建立更坚固的联盟。虽然印度和中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双方都未意识到两个文明所继承的共同文化。莫迪试图通过实行中国人的签证自由化促进旅游业、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从而改变这种状况。第三,印度增强与美国的关系并不是为了防御,莫迪不会去抱怨中国与巴基斯坦全天候的伙伴关系。印度是不会在本国与第三方的关系基础上来定义与中国的关系的。尽管这些关系很重要,但莫迪意识到需要避免这些关系,以防影响到印度寻找与中国共同点的进程。莫迪作为“领导力量”对印度的认知,可以帮助印度摆脱过去处理中美问题上一直采取不结盟政策的陷阱。在对待中美关系方面,莫迪可以在任何他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提前做准备,而非把与中美的关系视为一个零和博弈(即双方不存在任何合作的可能)。他也不认为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对称的。印度可以更多地与美国合作,例如在安全领域的合作,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寻求中国的投资支持。
3.如果莫迪向世界展现对中国的热情,北京也全力以赴回应印度。莫迪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印度国内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是否实现签证自由化,是否要吸引中国投资或者是否要与中国合作开发丝绸之路,在这些事务上,莫迪应该更多地对与中国相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思考。
编号:2015051101A192
中国新丝绸之路可以帮助希腊摆脱经济困境吗?
张利华;Vasilis Trigkas[148]
原文标题:Can China's New Silk Road End Greece's Economic Tragedy?
文章框架:新丝绸之路为希腊与中国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机会;两国文化互通有益于文化的交流;希腊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好处。
观点摘要:
1.中国希望扩大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网络,为新丝绸之路沿线需要投资援助和发展经济的国家带来潜在利益。这一行动为希腊弥补过去二十年的经济衰退提供了机会,使其成为一个技术先进和服务导向型的经济体。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这一战略对现在陷入政治和经济困局的希腊尤为重要。沿着新丝绸之路,就像古代贸易路线,希腊和中国有机会在文化、商业和经济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2.文化方面:去年,希腊文化基金会在雅典组织了一次新丝绸之路研讨会。基金会主席说,中国和希腊之间的交往不仅有经济方面,而且也有深刻的哲学和文化根源。希腊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而且都已持续数千年之久,而且使外部人士也吸取了它们的传统文化,这表明了这些信仰和实践的吸引力。中国和希腊的学者在哲学政治理论、历史、科学和艺术领域都做出过重大贡献。事实上,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称,西方的哲学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脚”。那么同样可以说,东方哲学是老子和孔子思想的一系列注脚。社会将文化价值传递给后代以保留文化的连续性。而在近代,中国和希腊都没有进一步进行文化合作,也没有推广自己独特的文化连续性。在当前的合作尝试中,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6月访问了雅典,并签署了双边协议,希望在北京开设一个古希腊文化中心,以及在雅典开设一个中国文化中心。这一举措可以促进中国和希腊之间更为全面的文化互动。这些努力不仅能够吸引投资,而且能够制造出具有创造性的全球问题解决方案。中国和希腊学者之间的密切互动可能会产生令人振奋和创造性的思维,为道德觉醒和人性化发展提供指导,并减轻当今工业化国家唯物主义和机械化程序中存在的过激行为。文化参与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强大而实用的希腊精神,即奥林匹克精神。北京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运会已表明北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可。2020年东京将举办夏季奥运会,而且两年后,北京将举办冬奥会。鉴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紧张的关系,希腊有机会在国际奥委会的支持下,突出奥林匹克休战的意义,并且筹办一个全球性的活动来教育人们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同时将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项目有助于提升希腊的国际形象。文化合作不应该仅限于外交上的往来。希腊与中国进行文化合作的另一种途径是:保存历史古迹的文物联合研究项目。合作关系将有助于促进创新,以及促进对文化全面的研究开发。这样中国和希腊将会充分利用文化和经济之间的互补关系,而且这可能带来具体的物质利益。
3.经济方面:新丝绸之路的第二个支柱是经济联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正参与经营雅典比雷埃夫斯港口的项目。中远集团在比雷埃夫斯港口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回报,港口的重要经济战略意义使其成为中国最成功的海外商业企业之一。2014年12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经济峰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希腊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计划资助连接比雷埃夫斯港口到中欧的高速铁路以此将中国制造的货物运送到该地区。这种类型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可能由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提议的基金和中国最近宣布的丝绸之路基金进行投资。这些资源可以推动希腊GDP的增长。但是希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主要的挑战是,该国主要出口的是农产品而不是高价值的技术产品。希腊需要更多地投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应开发希腊年轻人尚未开发的潜力和创业能力,并培养外向型经济人才。中国企业寻求“走出去”,而且希腊人应该直接从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地探索创新。许多分析者和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希腊应该以投资和创新的方式走出危机。
希腊政府应该追求创新并制定能源政策,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并寻求资金,包括中国投资和欧洲投资银行贷款事宜。希腊政府应该为此进行一系列的外向型经济改革并寻求方法增加中欧投资合作,尤其是现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得到了欧洲的支持。对希腊来说,新丝绸之路的经济维度并不限于潜在的技术升级。它还涉及两个希腊传统强项:航运和旅游。
在马六甲海峡,美国的海军舰艇出面保护公海,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也不时被派到该地区。而希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希腊政治家如塞奥佐罗斯断言航运巨头都有责任支持希腊的经济。中国已经为希腊的船主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希腊船主同意在中国建造他们的新船。这种进一步的合作可以促进更高水平的联合研究和开发,并推动希腊和中国大学之间共同的航运教育发展。从希腊银行显示的数据来看,2013年,该国在旅游领域拥有超过120亿欧元(约150亿美元)的账户盈余。尽管中国游客已经意识到希腊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但他们的贡献仍然有限。希腊应加强其在中国的品牌建设并加大力度在中国进行营销,从而吸引更多入境游客。与此同时,雅典和中国各大城市之间直航的缺少也阻碍了旅游交流,这也是一个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
4.社会企业家精神: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大胆地宣称,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经济上的事务最能体现这一说法。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提高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并决定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跨太平洋贸易也快速增长。过去的三十年中,希腊一直未能充分适应全球化发展。这种经济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近百年历史上存在的问题包括不成熟的民主发展、国家内战、军事独裁、政治派系纷争以及出口竞争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促成了现代希腊悲剧的发生。政府的改革一直疲软,这使得希腊人民更侧重极端个人主义而不是国家的集体进步。
5.新丝绸之路给希腊摆脱困境走上一个新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将进一步巩固其欧洲文明中心的重要地位并且巩固其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一直承诺支持希腊,并相信希腊人民的信心。希腊应该利用新丝绸之路的机会获取中国的支持以在21世纪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并远离原先的经济灾难。
编号:2015051102A192
莫迪访华
Amb Kanwal Sibal[149]
原文标题:PM's Visit to China
文章框架:印度面临的挑战;中国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印度现状;印度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上很犹豫;中印两国之间缺乏信任;中国国内面临经济发展压力;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抗议;中印两国在阿鲁纳恰哈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本书主编注)问题上的争议;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
观点摘要:
1.印度面临的挑战是到底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将经济问题与安全问题分开对待。对印度的发展来说,中国拥有可以调动的巨大财力资源以及专业技术资源。英国特许保险学会(CII)已经确定了中国能进行投资的18个地区以及5个我们正在为印度产品寻找市场的中国地区。与此相反的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为了这5个开放地区我们已经和中国进行了10年的谈判,但依然没有成功。
2.由于中国国有控股企业的存在,我们在中国不可能获得公平的市场环境。而中国,只对项目而不是对投资有兴趣。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对外宣布的所谓投资涉及460亿美元的项目。中国的投资项目(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印度是不奏效的。中国的经济特区模式非常成功,但在印度也是行不通的。中国提出在印度投资工业园的项目也不可能按预期计划上马。
3.中国的司法部部长说已经在研究印度的法律体系,毫无疑问已经考虑到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了。就在印度总理访问中国前夕,中国总理谈到了要在印度为中国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投资的便利条件,这就表明中方开出的条件是特殊且极其有垄断性的。
4.印度不得不参与进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中来,这次印度总理访华将会讨论此事。在这种情况下要重点强调的是,中国是单方面宣布该计划之后才告知各个合作伙伴并进行商讨的。“一带一路”已经达成了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的油气连接项目的协议,但不包括连接里斯本与上海的欧洲交通运输走廊。甚至在还没有宣布“一带一路”战略的时候两国就已经在讨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了,而“一带一路”就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用过剩产能带动外部需求。
5.如果印度不加入“一带一路”就会被孤立的说法没有什么根据。巴基斯坦还没有同意南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开发其真正的潜力,并且拒绝作为连接印度和阿富汗的纽带,在中亚地区,印度既不需要和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海湾地区进行经济合作,也不需要和“一带一路”进行经济合作。
6.1993年、1996年、2005年、2011年和2013年这五年的边界协定只起到一个建立互相信任的作用,而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印度已经将自己纳入中国在边界管理(但不是边界问题解决协议)的战略规划中。在印度有一些自卫性质的观点:如果通过折中的办法来解决边界问题,那我们或许还没有做好政治上和制度上的准备,因为这会使我们通过制订宪法修正案来付出领土让步的代价。
7.中国经济正处于困境:增长缓慢、产能过剩和巨大的内部债务,以及还有可能发生的政治动荡。中国在印度这个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寻找突破口,所以我们不能将印度在中国的投资完全看成是一件好事情。我们在和中国过招的时候不应该是一个“失败者”,而是应当从我们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寻求经济的合作,但是绝对不能过界。
8.尽管中国与美国、日本都存在安全防卫问题,但仍然与这两国有大量的经济合作,而这并不适用于中印关系,因为中美关系、日本自卫能力和日美的同盟关系之间存在着制衡关系,而这种制衡的安全网络对印度来说并不存在,对中国保持警惕的程度要超过对日美两国的程度。
9.我们必须把握好将经济问题和安全问题分开的这个度,当中国在印度打开市场的时候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交换条件,但不是只在经济领域,也可以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必须要让中国知道,边界冲突尤其是在阿鲁纳恰哈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本书主编注)问题上不断强硬的态度和言辞犀利的抗议都会对中印加强经济合作关系产生影响。
10.在一个民主国家,经济问题不能与安全问题彻底分开对待。在边界问题彻底解决之前,中国就这个问题应该尽量克制其强硬的态度和避免在有争议的LAC (实际控制线)不断占取领土。
11.习近平访问印度期间,莫迪也公开提议我们应该敦促中国尽快推进确定LAC(实际控制线)的进程。我们不能提倡“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因为这对我们非常不利,中国希望印度不要墨守成规,但是它自己却守着一贯坚持的“原则”。
12.莫迪访华期间可以公开表示我们想要推动中印关系的向前发展,在边界问题上,他可以公开重申印度重要性,他可以表达对推动确定LAC(实际控制线)进程或者解决边界问题的进程过于缓慢的关心。
13.总之,莫迪这次访华预示着中印关系的加深,包括经济关系——在我们看来中国会采取建设性的诚恳的策略而不是仗势欺人的态度。莫迪可以借着这次在上海做公开演讲的机会表达这一意思。
14.中巴经济走廊必须横穿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因此也必须告诉中国我们对这一问题的严重关切。这就会使我们想起1963年的中巴协议,当时中巴两国都接受了法律上不属于巴基斯坦的领土,这份协议整个都针对中国的新疆,并且“其接壤及周边地区的防守都在巴基斯坦的控制之下”。
15.中巴经济走廊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使我们从“一带一路”这个旨在扩大中国在亚洲和印度洋力量的地缘战略倡议中抽身,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在西太平洋地区、中亚和西南亚地区削弱美国的力量,瓜达尔港可以使中国扩展其在阿富汗、中亚和美国控制的海湾地区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以及实际安全范围。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要使印度适应这种现状就需要更多的信息和研究。
16.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很好地处理和那些与我们有利益交叉的国家的双边关系,包括中国。我们可以继续进行连接阿富汗和中亚,从伊朗到俄罗斯的南北走廊和“一带一路”以外的中亚地区的恰巴哈尔项目,而实际上,这个项目的提出早于“一带一路”倡议很多年。
17.印度不应该继续掺和孟中缅印走廊这个体系,因为这会暴露我们并不完全统一的东北部局势,这样会扩大中国的影响力。让印度的部分地区整个进入中国的经济带将会导致在某些地区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也会使我们的问题恶化。我们应该和缅甸、泰国在东北部形成联盟,然后扩大到东南亚,还应该让日本加入我们的东北部联盟中来。
18.一旦中国宣布给克什米尔和阿鲁纳恰哈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本书主编注)发放纸质签证,我们就不应该再扩大对中国发放电子签证的业务,在这一点上应该有清晰明确的态度。我们国内有许多观点认为电子签证是基于非互惠的基础上,目的就是淡化我们和中国存在的严重的领土争端问题来鼓励中国游客到印度旅游。
19.我们没有足够多地了解中国的学者或者是中国通,因此我们应当送更多的学生到中国去留学并且鼓励更多的学语言的中国学生到印度来。从积极方面来说,在莫迪出访期间我们毫无疑问地重点表达了对金砖四国、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金融-政治机构、G20国集团及能源和气候改革问题的求同倾向。
编号:20150514A010
对阿富汗的忧虑时时萦绕中印心头
Alyssa Ayres[150]
原文标题:Afghanistan Anxieties Reign in India and China
文章框架:阿富汗与印度的关系;印度在阿富汗的利益以及开发的项目;中国与印度对阿富汗动荡局势的担忧;中国与美国在阿富汗的合作;中国最近在阿富汗的行动。
观点摘要:
1.阿富汗在历史上一直是反印度恐怖主义的一个枢纽,其位于能源丰富的中亚边境地区,与印度保持着长期的文化联系。
2.多年来,印度已经为阿富汗一系列的发展项目做出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包括鼓励国内私营部门在阿富汗投资,以及提升阿富汗自身对外投资的能力。
3.和印度一样,中国也对阿富汗动荡带来的后果表示担心。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已经察觉到其在阿富汗的近期目标与美国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打击恐怖主义,避免阿富汗重新陷入内战。在某种程度上,双方意见不一致,这就是两国产生威胁的具体来源。例如,中国将“东突”分裂势力的暴乱行为视为比基地组织更加迫切的一个问题。
4.中国似乎更加渴望与美国在阿富汗进行合作。中国官员希望下次在天津召开的会议成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一些中国官员认为,中国正试图努力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态。中国已经为阿富汗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以及投入高额资金计划大规模修建中巴经济走廊)。
5.中国所面临的更紧迫的问题是阿富汗政治持续的不确定性。由于喀布尔没有新政府,中国官员曾经被迫推迟伊斯坦布尔进程会议。毫无疑问,中国官员和美国官员都希望将此次会议成为对阿富汗下届政府的一种祝福。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邀请阿富汗总统候选人到天津参加会议,但中国官员显然不愿意。
6.有消息称,中国已经任命了一位驻阿富汗新大使,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决定在阿富汗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中国打算在西部边境问题上秉持一种更为缓和和建设性的态度。
编号:2014072401A193
条条大道通北京
Elizabeth C. Economy[151]
原文标题:All Roads Lead to Beijing
文章框架:中国优先转变外交政策,南亚和东亚成为首要目标;投资项目可能带来或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政治方面的问题;来自印度的竞争,阿富汗安全问题(希望与美国合作);中国对南亚和东亚行动的未来前景需要持有长期的耐心。
观点摘要:
1.过去的一年中,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将东亚和南亚作为其首个外交政策转移点。
2.虽然大多数中国官员和分析人士对中国的经济和安全区域合作前景充满期许,但是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与中国贸易官员的讨论突出了中国的投资倾向,而这会给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带来许多问题。中国人往往不了解当前的情况,从而无法充分应对与中国计划背道而驰的当地组织。就这一方面而言,有官员评论说,印度是中国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并为中国提供了更好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渠道。
3.其他国家也有可能会阻止中国扩大其一体化计划。有一位中国学者评论说,尽管这在名义上有利于整个地区,但是也将对其他国家努力实现一体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印度也可能会是中国更具挑战性的伙伴。艾丽莎在她的报告中指出,外界对印度官员以及边界争端分析人士十分关注。在一般情况下,尽管我们遇到的印度人对加强中印经济关系充满期待,但是他们更关心中国广泛的政治意图和安全意图。
4.中国一些分析人士看到了中美合作的重大机遇,强调了美国和中国作为“外部势力”来打造区域安全的可能性。分析称,中国尤其是在美国撤军之后更加关注阿富汗的安全境况。许多中国人将阿富汗的安全视为中美合作的果实。
5.总体来说,中国对该地区的前景充满期许和耐心。在讨论有关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问题的过程中,美国显然对这方面缺乏关注。
编号:2014072402A193
艾丽莎·萨德:中国在中亚的反恐努力
Elizabeth C. Economy[152]
原文标题:Alisha Sud: China's Central Asian Anti-Terrorism Efforts
文章框架: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职责;上海合作组织的历史进程;中国崛起背后的驱动力;极端分子等恐怖主义对地区的威胁;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
观点摘要:
1.人们对亚洲恐怖主义的担忧日益增长,促使中国加强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的军事能力——致力于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这个政府间的组织也向外界表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上个月,几个成员国在内蒙古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的联合军演。
2.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亚地区安全的处理方式发生了戏剧性转变。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新独立的国家通过与俄罗斯签订双边协议来处理地区安全问题。2001年,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时,反恐行动就成为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此后,中国不仅举行了军事演习,而且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各成员国共享设备、资源和军事情报。事实上,今年9月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需要共同签署一项公约来打击极端主义。
3.中国崛起成为地区领袖,这种转变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由于美国即将撤离阿富汗,中亚未来的稳定具有不确定性,习近平主席认为需要快速采取行动。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正在制订一项计划和实施策略,以此来阻止极端主义和贩毒等非法交易渗入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边境。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对话机制。
4.就经济方面而言,中国在中亚的长期和平中获益良多。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这条经济带从中国穿过中亚到达欧洲,并且希望有一天可以将整个欧亚大陆通过贸易路线与中国连接起来。中巴经济走廊是这个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当地极端分子或圣战组织顺利通过新建的基础设施进入中国西部,那么这个项目就会受到威胁。加强军事合作有利于使中亚各国政府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并确保中国可以自由地建立丝绸之路。
5.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孤立和脱离地区(更别说国际)政治的国家,所以在寻求相互信任与合作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然而,中国目前在中亚所做的事情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
编号:20141008A193
中国对金砖国家2015年的展望
Haibin Niu[153]
原文标题:A Chinese Perspective on the BRICS in 2015
文章框架:金砖国家的介绍与其作用;金砖国家经济峰会的主题;中国对金砖国家峰会的期望;中国对金砖五国集团改进的建议;中国在金砖国家中如何发挥其作用;中国的政策选择。
观点摘要:
1.由于国际体系的转变和金砖国家的深度合作(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在过去的六年里,这个组织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加大。金砖五国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日益成为一个政治体。然而,由于全球地缘政治不断变化以及金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变缓,金砖五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比以往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五个国家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未来的愿景和战略对金砖国家越来越重要。俄罗斯将于2015年7月9日、10日主办第七届金砖国家峰会。和往常一样,各成员国将决定年度峰会的主题。今年,除了俄罗斯本国的经济问题以外,它还发现自己与美国和欧盟的关系日益恶化。考虑到当前的这些困难,2015年金砖国家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与俄罗斯保持合作关系。
2.今年峰会的主题可能是:投资合作、金融合作和卫生合作。由于石油价格下跌和经济增长放缓,举行2015年金砖国家经济峰会显得十分必要。此次峰会议程的核心是扩大投资合作并探索多边经济合作战略。考虑到巴西和俄罗斯目前的经济状况,各国进行金融合作显得十分重要。在2014年的福塔莱萨峰会上,金砖国家决定建立新开发银行(NDB)并签订应急储备协议(CRA)。应急储备协议与解决俄罗斯外汇储备缩减问题息息相关。2014年G8集团解散后,俄罗斯表示其愿意就健康问题加深与其他金砖成员国的合作。合作协议包括建立治疗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探索生物医学科学、发展评估医疗质量以及卫生保健等可行的机制。
3.中共十八大将金砖国家集团确定为中国最重要的多边平台之一。中方重视金砖五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同时,中国现在也要带领金砖五国成员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重要的是,金砖国家不只是一个经济平台,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有重要意义。政治制度、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得金砖国家非常适合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法。每个成员国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对方的发展模式。利用金砖五国集体的力量来影响并改革重大国际机构的决策过程,这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将继续努力提升政治互信,促进文化交流并加强与金砖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也非常重视金砖国家在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中所起到的作用。
4.加快金砖五国集团的制度建设,应该把经济合作放在第一位。2015年金砖五国的当务之急是深化和扩大经济合作。中国可以通过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以及修建更多连接金砖国家的基础设施来加强经济合作。金砖国家必须克服地理距离所带来的不便。
5.中国应该鼓励金砖成员国建立一个更有利的国内环境来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尤其是在美国市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这一背景之下。很明显,美国正在与印度、巴西建立经济合作关系。
6.为建立超越经济合作的伙伴关系而且使金砖国家有机会塑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秩序,这就需要中国和其他金砖成员国参与到全球事务中。在谈到网络安全和国内稳定等议题时,主权问题仍然是一个重点。例如,即使美国经济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网络空间政治争端依然阻碍了美国和巴西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国鼓励以和平方式解决乌克兰冲突问题,并帮助俄罗斯保持其经济稳定。
编号:20150206A193
亚洲周五更新:2015年4月24日这一周最受关注的五个新闻
Elizabeth C. Economy[154]
原文标题:Friday Asia Update: Top Five Stories for the Week of April 24,2015
文章框架: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印度农民自杀引发的辩论和紧张局势;韩国总理因政治丑闻辞职;香港提出新的选举法计划;欧盟可能会对泰国采取贸易禁令;中国建筑工人挖掘出恐龙蛋(附加)。
观点摘要:
1.本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作为“新丝绸之路”项目的参与者,习近平与其签署了价值超过280亿美元的协议。巴基斯坦将会把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建设瓜达尔的深水港和从俾路支省到中国西部的铁路。
2.农民面临着反复无常的天气变化、政府腐败、并承担了沉重的债务。莫迪政府急于通过一项有助于政府和企业购买土地的法案,但农民表示反对,认为这项法案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生计。
3.周一,韩国总理李完九提出辞职,这对于韩国国内政治丑闻来说是火上浇油。李否认受贿,但政治丑闻使他不适宜再担任总理。总统朴槿惠有望于4月29日结束拉丁美洲之行回国,直到朴槿惠接受这一辞职,此次事件才结束。去年,在首尔轮渡事件中,总理郑烘原提出辞职;之后,两位被提名的代理总理因腐败而受到指控,并先后辞职,最终,李完九于今年年初任总理一职。
4.香港在本周进入修改选举制度的最新阶段。该制度将允许500多万合格选民在2017年投票选举香港的行政长官。然而,所有的政治竞争者必须首先经过一个由1200名成员组成的专家小组批准方可参选。本周,法律进行了轻微的调整,例如候选人至少要得到120名成员的批准才可进行参选,但是这一调整被去年的占中示威领导人视为“毫无意义”。而且提议必须得到香港70位立法委员中三分之二的支持率。
5.泰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海鲜出口国,欧盟威胁泰国,说必须在六个月内完成“量身定做的行动纠正计划”,否则欧盟将停止进口海鲜。泰国农业部部长宣称:“我们相信我们将能够实施农业部的各种政策,并可以和我们的渔业兄弟国家互相扶持。”欧盟已经对伯利兹(已从黑名单中删除)、几内亚、柬埔寨和斯里兰卡进行了制裁,并且已经对菲律宾和韩国给予“黄牌”警告,但这些都是上周发生的事了。
6.附加新闻:在广东省南部的河源市,建筑工人在道路维修过程中挖出了43枚恐龙蛋化石。这座城市自称是“恐龙之家”,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蛋化石收藏量,并因此而获得了2004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直到所有的恐龙化石都被安全取出之后,工人才恢复道路维修工程。
编号:20150424A193
为什么美国应该与印度合作促进阿富汗地区的稳定
Alyssa Ayres[155]
原文标题:Why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Work with India to Stabilize Afghanistan
文章框架:印度在阿富汗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稳定问题上的重要性;活跃的塔利班组织对印度西北部的安全威胁;印度向阿富汗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阿富汗局势稳定转变需要美国采取的行动;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ANSF)寻求来自印度的预算支持;保护喀布尔脆弱的政治平衡;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观点摘要:
1.阿富汗的国际驻军已经大幅度减少,随着军队逐渐撤回,伊拉克的安全局势已经出现恶化迹象。伊拉克的混乱开启了一个令人恐惧的先例。经历了十五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强烈期待拥有一个稳定的未来。美国应该鼓励印度在民主、经济、和百姓安全方面努力协助阿富汗。印度一直是阿富汗的重要经济援助合作伙伴,并可以在其他领域帮助阿富汗保持稳定。尽管巴基斯坦可能对此表示反对,但是美国应该向伊斯兰堡明确指出,印度支持阿富汗的稳定对巴基斯坦的利益不会构成威胁。
2.阿富汗的国际作战行动已在2014年12月结束。奥巴马总统已经决定今年将放缓撤军的步伐,但不会再增加兵力。阿富汗军队现在担负起维护安全的责任。联合国驻阿富汗代表也表示了联合国安理会对该地区的关心。同时,基地组织仍然在阿富汗设有基地,并宣布在南亚建立一个新的下属机构。由于国际安全驻军极少,胆大妄为的恐怖分子建立了更加庞大的集团网络,使得安全环境逐步恶化。同时,中国对新疆的恐怖主义分子表示担忧,这也促使中国举行了涉及塔利班组织的和解会谈。
3.印度是阿富汗的第五大双边援助国,作为阿富汗的盟友,印度给予了20多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这些援助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工程、培训和人道主义需求方面。印度修建的阿富汗国会大厦只是省际环线、电气线路和萨尔玛坝等项目的一部分;印度也在本国各大院校对阿富汗的公务员进行了培训;印度工业联合会已经培训了1000多名阿富汗木工、管道工以及焊接工;印度的妇女协会培养了3000多名在微型企业工作的阿富汗妇女。印度投资的2万亿美元已经占阿富汗出口总额的27%,印度是阿富汗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一旦阿富汗与印度通过全面实施双方运输贸易协定而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那么这将会为其提供巨大的机会。印度私营部门在扩大商业关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工商管理和商业咨询区域联合会被确立为地区对话平台。2011年,印度财团赢得了巴米扬省哈吉噶克铁矿的招标。
4.美国和巴基斯坦官员讨论了印度发挥更大作用的好处,包括民用安全领域,以及阿富汗的稳定会给巴基斯坦带来多大的利益。为了缓解巴基斯坦的担忧,美国应该鼓励新德里和喀布尔向伊斯兰堡澄清事实。
5.奥巴马政府应该加强与印度的协商,并通过以下步骤寻求百姓安全。(1)保护喀布尔微妙的政治平衡。印度和美国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建议喀布尔创立民主政府。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与印度外交部部长进行了协调,特别是就阿富汗的宪法在修改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进行协商,体现了这个国家新的治理结构。(2)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印度对阿富汗的援助已经完全符合美国新丝绸之路的倡议。新德里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机制的领导者。美国官员应该优先考虑将阿富汗与印度市场进行连接。(3)寻求印度对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ANSF)的预算支持。印度每年大约出资40亿美元来支持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美国多年以来一直是其主要赞助商,而且应该寻求印度的帮助。(4)印度反简易爆炸装置(IED)的培训。印度的IED管理学院是其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学院,可以为阿富汗军队尤其是警察提供一个训练的基地。
阿富汗与印度结为伙伴,并对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进行训练。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最需要的仍然是对部队人员的文化培训。美国特别监察长预计北约将要用2000万美元的资金来实行扫盲计划。印度开启了世界上最大的成人扫盲计划。印度在军事应急医学领域还需要大量的人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良好发展也可以帮助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在其他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中表现得更好。美国和印度在三国联合训练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成功将农业培训推广到了非洲国家。
编号:201504A193
亚太环通——中亚的大博弈
Ralph A.Cossa[156]
原文标题:PacNet——The Great Game in Central Asia
文章框架:中俄关系的共同意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俄在不断深化的合作中对彼此的担忧;中俄竞争会削弱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中俄在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中俄在中亚地区合作下的竞争和影响力博弈。
观点摘要:
1.去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决定投资4000亿美元共同修建一条天然气管道。它们还同意用双方的货币进行交易,而不是美元。一个月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这个组织中仅是观察员)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一个亚太安全组织)第四次峰会上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两国承诺将巩固其战略伙伴关系。美日两国经常否决联合国就叙利亚和朝鲜问题的提议。此外,中国已明显对俄罗斯干预乌克兰事件保持沉默。中国对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特别敏感,而且“不干涉”是其最神圣的一个原则。尽管中国与乌克兰有着密切的国防关系,但是中国没有公开批评俄罗斯。
2.实际上,不断蔓延的竞争会削弱中俄两国的伙伴关系。这两个国家可以一起“度蜜月”,但这并不是一场“婚姻”。中国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影响力已经明显增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强调了中亚地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亚地区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这为中国能源进口提供了良机。
3.去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将中亚国家视为对抗伊斯兰激进势力的重要盟友,而新疆是中国主权问题的“核心利益”所在。最后,由于美国再次将目光转向东亚,那么中国就只能向西发展,以寻求战略发展的空间。
4.如果乌克兰是俄罗斯的“前院”,那么中亚就可以被称为其“后院”。俄罗斯与中亚各国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关系。俄罗斯一直试图通过区域一体化举措,如成立独联体、关税同盟以及欧亚经济联盟来巩固这些关系。俄罗斯特别热衷于对中亚的能源和资源出口进行控制,以此来保护其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而中亚国家在这方面一直是俄罗斯潜在的竞争对手。
5.就经济方面而言,俄罗斯对中亚国家来说仍然十分重要,而且中亚国家的许多工人们会移民到俄罗斯维持生计。中国现在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2012年,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额几乎是俄罗斯的两倍。面对经济日益强大的中国,俄罗斯将不得不利用更多的资源来追赶,并对中亚进行控制。
6.中国一直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但俄罗斯反对任何不在其管控范围内的多边框架协议。中国也对不在其控制范围内的组织机构表示怀疑。
7.许多人将军火贸易看作是中俄强大核心的一个实例。俄罗斯向中国出售了成千上万的武器,但它甚至向印度出售的更多。俄罗斯拒绝向中国出售其最先进的武器,因为它担心中国的军队会变得更强大。因此,军火贸易已成为两国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近年来双方贸易额显著下降。
8.最后,地缘政治竞争将占上风。中国开始重申自己是一个大陆强国,而俄罗斯则努力维持其在中亚的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美国是中国在东亚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正在将注意力转向西部。从长远来看,中国不可能会接受地缘政治的束缚。这场21世纪宏大的“博弈”已经开始了。
编号:20140930A194
亚太环通的两个故事实为一个:在亚太地区的竞争
Ralph Cossa; Brad Glosserman[157]
原文标题:PacNet——A Tale of Two Tales: Competing Narratives in the Asia Pacific
文章框架:中国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的意义;国际上对中美两国的印象;美国为扭转其被扭曲的印象所采取的方法;对美国维护地位的建议。
观点摘要:
1.上个月,中国主办了今年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展示了其作为亚洲新势力的姿态,并提出了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这一提议。
2.在应对本国的区域需求问题上,中国越来越被视为一个微妙而又具有开拓性的参与者,而美国则扮演了防守的角色来努力阻止中国实行其新举措,而且似乎在努力追赶中国。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北京进行会晤,两人在习近平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方面达成了一致。与奥巴马不同的是,习近平被认为能够兑现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从会议开始的时候,奥巴马就几乎一直在发言,严重破坏了他的总统形象。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只展示了中国力量的一小部分。习近平主席推出一个又一个的计划,包括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论坛)上提出的亚洲应该由亚洲人管理的安全理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新开发银行以及与韩国和澳大利亚签订的贸易协定。这些都不是空话。中国已承诺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一半的资金,至少为新开发银行提供20%的资金,并为印度投资200亿美元以及为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投资400亿美元。
4.同时,美国正在防守。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幕后,美国正在极力破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强迫其盟友和伙伴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保持距离。美国还在暗中妨碍中国努力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的举措。这一切都显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僵化。奥巴马总统深深地被中期选举结果刺伤了。越来越多的民众认为,奥巴马软弱、过度理智、优柔寡断,甚至不负责任。
5.最近关于中国和美国的这些言论都被扭曲了。人们夸大了美国存在的问题,并对美国国内的发展产生了误解。
事实上,美国经济正在好转。自经济危机以来,美国国内失业率首次跌破6%,财政赤字下降以及国内出口激增,这都为美国的经济带来了6%的增长额。奥巴马可能会受挫,但他并不是软弱无能。美国在亚洲的参与依然强势,调整仍在继续。虽然美国公众对外交冒险主义持谨慎态度,但民意调查显示,他们对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的需求仍丝毫未减。如果需要采取行动,美国公众将会积极响应。
6.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超过了美国,但它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国家。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并且内部压力不断增加。而周边国家乐于接受中国的慷慨,但这并没有阻止它们与美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与中国的慷慨相比,美国在亚洲的外交政策似乎是自私的。如果美国的合作伙伴和盟友都受到了其行为的困扰,这是因为它们仍然对美国怀有期望。
7.虽然美国不会取代公共关系政策,但是为了管控外界媒体的消息,它必须要做更多。例如,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将预示着美国致力于适应现有的机构,允许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必创建替代机制,这就与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十分符合。对美国来说,最为关键的是适应中国打造国际环境的做法。为了解决区域问题,美国所提出的举措不能被认为是在反对中国(或其他国家)。美国不应该暴躁,而更应该关心每个提议的来源,而不是关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需要鼓励各国参与处理21世纪的种种挑战。否则,美国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阻碍,而不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编号:20141201A194
亚太环通——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挑战
Yun Sun[158]
原文标题:PacNet——China's AIIB Challenges
文章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计划;银行内部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其将面临的挑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给中国带来的利益。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的东南亚之行中提出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此之后,中国一直在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事务方面作出努力,确保成功建立此金融机构。然而,中国更应重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运营时所带来的内部挑战。
2.首先,对中国来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身份存在疑问。早期,中国强调“亚洲基础设施市场有8万亿美元的空缺”,由于世界银行(WB)和亚洲开发银行(ADB)这些机构缺乏资金,这就意味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是有必要的。但是,中国也强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必须是一个多边商业银行,而不是发展援助机构。基础设施项目存在融资周期长、利率低,以及潜在的浪费和腐败问题。如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只是发放基础设施贷款,它将面临重大风险,特别是在那些国内经济和政治不稳定的欠发达亚洲国家。
3.其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能不像贷款政府所预期的那样慷慨。此外,中国官员已经意识到,即使中国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最大的股东,也不可能主导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决策过程。在协商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过程中,其多边特性已变得十分明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置的三层管理结构(理事会、董事会和行长/银行管理)不太可能起主导作用。多边和潜在的民主决策过程使中国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热情减少,并将注意力转移到“丝绸之路”基金上(习近平宣布建立“丝绸之路”基金,由中国单方面出资400亿美元进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一些中国分析人士指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且政策的制定过程比预期的要更加麻烦。相比之下,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这一渠道来进行双边贷款协商,那么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而且可以更快地落实,更有利于中国的政策利益。
4.最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款模式目前还没有确定。在早期阶段,中国可以利用其外汇储备或发行特别国债,但其他成员国不具有相同的融资灵活度。虽然银行间的借贷、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s)和亚洲大型私人储蓄都可以作为未来的融资选择,但是缺乏一个有力的信用评估等级和贷款担保制度将严重阻碍银行的短期运营能力。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中国政府仍继续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优先发展项目,因为其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使国际经济秩序“民主化”、使中国的投资组合“多样化”、促进出口,以及提升最高领导人的声望。
编号:20150311A194
中国:亚洲的新和平制造者
Deng Zhenghui[159]
原文标题:China: The New Peacemaker in Asia
文章框架:中美关系的论述;美国无意遏制中国;对中美关系的误解;中美误解的来源以及解决方法。
观点摘要:
1.中国的保守派观察人士往往高估了中国对美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影响。在他们看来,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及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回应,都旨在遏制中国的崛起。事实上中美关系并不是那么不好。如果我们忽视了积极的部分,那么就会很容易得出一些消极的结论。中美关系中有很多积极的趋势,例如增加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加强双方在安全领域的互动以及两军之间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其中包括中国参与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如果美国遏制中国,这些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2.在亚太地区,美国的目的是保持在该地区的优势地位,并考虑本国政策在其他地区所造成的影响。美国政策能够应对在亚太地区任何威胁美国的不确定事件。这并不是否认中国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联系,反而使得两国有了间接的联系。美国无意遏制中国,但美国需要在亚太保持优势地位,所以反对中国挑战其优势地位的行为。
3.随着中国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崛起,美国正在加强反介入能力,以确保其在危机发生时仍然可以自由应对。如果中国邀请其邻国更多地介入该地区,美国就必须履行承诺,展示出它维护世界稳定的能力和意志。如果中国的行为被视为是以消极的方式挑战地区秩序,那么美国就会对其进行遏制。问题是中美之间的强烈不一致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挑战”。
4.美国也有误解:它认为中国在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将美国赶出亚洲。许多人认为,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只是因为它还没有能力将美国赶出亚洲。在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于上海举办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上呼吁亚洲人自己维护亚洲的安全,这就证实了上述的担忧。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已经表明现在是时候把美国赶出亚洲了。
5.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否尊重和接受美国在亚洲的存在?这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美国的参与反映了亚洲国家多数人的意愿吗?其次,在特定情况下,美国是不是与一些国家结盟来对抗另一些国家呢?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一些亚洲国家的担忧,而且它们越来越欢迎美国参与亚洲事务,以此来作为一个可靠的平衡力量。尽管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最近的一些行为确实令人不安,但是中国也承认美国曾经为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6.这些误解源自哪里?就中国而言,中国不能完全理解并合适地处理美国政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在一个自由民主制度体系内,政客们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此外,美国总统必须善于使用有限的政治资本。对于中国来说,有这种反应是很自然的,但中国需要以一种不会进一步损害双边关系基础的方式来作出回应。
同样重要的是,美国正在改变其对中国的政策。具体地说,美国已经在经济领域中接纳中国,如欢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美国排斥中国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并阻止其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这表明美国正在寻求“无中国参与”的新规范。另一个地区冲突是网络安全。去年,美国起诉五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在网上窃取机密,而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
7.如果中国和美国能逐步建立互信关系,那么它们就会变得更强大,但这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是中国为建立中美关系设定的,而且这个底线旨在避免两国发生冲突,中美双方均对此表示赞同。两国应学会防止分歧延伸到其他领域,同时也应该学会寻找双方利益契合的地方。
编号:20150401A194
兴建中国的“一带一路”
Scott Kennedy; David A.Parker[160]
原文标题:Building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文章框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介绍;“一带一路”的概念;“一带一路”的内容;这项战略畅想可能会给中国带来的成就;这个项目可能会涉及的自由贸易区以及另一类国际机构的出现;这项政策给亚洲带来的潜在利益以及潜在风险。
观点摘要:
1.3月28日,中国最高经济规划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以下简称“发改委”)发布了一个新的行动计划,即勾勒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细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此战略作为外交政策和国内经济战略的核心。最初这一战略被称为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网络,这个最新名称表明“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包括加强对整个亚洲大陆的政策协调,从而促进金融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并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国将努力实施这一举措,这可能会对该地区的经济结构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2.“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在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分别提出的,预计将着重实施2016~2020年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并在此期间指导国家的投资策略。这项计划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并强调这一战略所涉及的将远远不止是基础设施建设。该计划还将包括努力促进金融一体化和其他国家使用人民币,从而创建一个“信息丝绸之路”来连接区域信息和通信技术网络,并减少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丝绸之路基金会(NSRF)这样的地区机构,也有一部分是用来补充并支持“一带一路”发展项目的。
3.虽然这项战略畅想在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均有着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但是北京方面更可能看重前者,从而给国内经济带来挑战。其中很多会经过中国的一些最穷困最不发达的地区——将帮助缓冲这愈发强烈的经济放缓所带来的影响。这将加强中国内部经济融合,提升竞争力并刺激区域平衡增长。此外,这项建设计划将有助于利用中国巨大的过剩工业生产力,使中国货品更容易进入区域市场。在外交方面,突出强调了中国巨大且不断增长的资源储备,并将为寻求与北京加强合作的亚洲各政府提供主要的经济援助。对能源和矿物资源投资的增长,特别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增长也能够帮助减少中国对海外进口商品(其中包括经由马六甲海峡运输的石油)的依赖。
4.它涉及了国与国之间毫无约束力的协议。它的核心是中国利用其经济资源和外交技巧来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发展,将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欧洲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5.“一带一路”的战略畅想被称作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如果该计划实施良好,将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发展和实现一体化。据亚洲开发银行称,亚洲每年的基础设施供需“缺口”大约为8万亿美元。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该项目就会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此外,如果导致了更多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这将有助于加强该地区的政治机构建设,并减少恐怖分子的恐怖活动。
6.实施“一带一路”将会给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过去,中国在外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进行投资,被认为是劳民伤财。另外,许多亚洲国家和海外国家(包括美国)担心“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将可能增加中国的海军力量,而且中国不断参与区域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可能会给中国创造新的机遇,并增加在该地区的影响。另外,这些伟大的计划也有可能并不会实现。中国的“建设就会成功”的发展战略在国内很难实施。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国外,它可能不仅会产生反中国的政治思潮,而且借款人也无法偿还贷款,或企业无法收回自身的投资,最终这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压力,而不是帮助其稍微缓解经济下滑。
编号:20150403A194
中亚共享繁荣的愿景
Aitolkyn Kourmanova; Andrew C. Kuchins[161]
原文标题:A Vision for Shared Prosperity in Central Asia
文章框架:美国推出的“中亚的长久愿景”;美国在中亚政策的变化;中亚新兴经济的发展概况(经济网络正在形成,贸易额不断增长);中亚在连通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优势;对中亚经济发展的预测;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概况;中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美国的中亚经济政策侧重点和影响分析。
观点摘要:
1.在中亚,新兴区域贸易关系和日益增长的互联互通增长模式正蓄势待发。近几年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表明,在中亚地区低水平一体化可能真的要成为过去时了。中亚的贸易在不断增加。中亚国家无一例外地显示了其对发展跨大陆贸易和修建交通走廊的兴趣。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枢纽,对中亚来说,这是一次独特的发展机会。迄今为止,多边国际交通运输走廊体系主要由中国投资的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带动,并为中亚提供持续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丝绸之路在中亚地区引起了强大历史性共鸣,并与曾经繁荣与和平的时代息息相关。
2.美国副国务卿在讲话中提到了中亚各国全面深入的合作开发,利用巨大的人力和资本潜力来促进中亚年轻人进行创业。美国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技术和创业领袖,可以在帮助中亚国家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和发扬创业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美国看来,自由对构建创新型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中国强调有必要建设硬件传输基础设施,那么美国、欧洲和日本就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监管和法律框架上。应该沿着丝绸之路创建高端技术,以此为基础设施和人类的发展奠定基础。
3.美国应该制订针对此项目的具体计划。这些计划对中亚国家和美国来说有长远的利益。中亚企业家需要一个可持续的商业平台来连接、交流以及更好地理解彼此。所有中亚国家的经济都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过多干预。区域业务合作计划也将有利于联合区域项目吸引中亚本地和国外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中亚商界人士大胆、自信而且富有创新精神,这将有助于把丝绸之路变成技能之路,使中亚国家在跨大陆贸易中获取更大的份额,并维护自身在区域价值链中的作用。
4.美国正在中亚制定一项适时而又深远的战略。这项策略会对其他地区国家的提议产生巨大的辅助作用。但最终,中亚国家必须自己作出政策选择,而不需要任何第三方干涉,因为它们自己的抉择将决定它们的未来。
编号:20150414A19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