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你的脾胃还好吗?-要想脾胃好,运动健身不可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饭后百步走,促进消化保长寿

    走路与健康长寿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养生谚语,自然是古人养生经验的总结。《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古人讲:“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已证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代欧阳修曾将夏禹与颜回作了对比,夏禹为了防治洪水,四处奔走,由于运动而获得百年之寿;而孔子的学生颜回终日闭门不出,端坐读书,结果只活了30岁。

    《十叟长寿歌》是流传于民间的十位百岁老人延年益寿的经验之谈,其中就有三条“饭后百步走”、“安步当车久”、“太极日月走”与运动有关。国外有学者作过一个实验,用25只雄鼠和31只雌鼠做运动对比实验,结果发现,运动的比不运动的增寿200天。

    推迟腿的衰老,就等于推迟人的衰老

    饭后百步走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适当小歇和散步,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有助于腿部和全身血液循环。

    安步当车走

    多步行、少乘车是古人长寿经验之一。步行不仅锻炼人的体力,还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心舒畅,对人的神经、心理都是一个良好的刺激。长期的步行锻炼会促进健康。

    太极日月走

    太极拳的日月象征着阴阳两极,太极拳是一种徐缓运动,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因此,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生命在于运动,为了健康,可以每天打打太极拳。

    人们常说“人老先从腿上老”。那为什么呢?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婴儿与小孩的活动都在两足。人到中年以后,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渐感无力,喜爱叠足或跷足而坐。叠足并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神经与血脉不通畅,同时证明健康上存在隐患。人的衰老也是从足腿开始而逐渐至躯干与头部,人的两腿双足,好像是植物枝叶的末梢;人过中年后,气血到达两腿双足的力度不足,经络气血不畅通,足腿神经反应迟钝,长期的气血供应不足,导致足腿部肌肉骨骼老化,腿足变得不灵活了,迈不动步了。

    八卦掌趟泥步有益于健康长寿

    在1993年举办国际八卦掌联谊活动时,重庆的吕紫剑先生(101岁)、江苏溧阳的狄兆龙先生(85岁)、裴锡荣先生、孙剑云女士、陈文卿先生(均为81岁)等高龄老前辈参加了这次八卦掌盛会,体现了老一代八卦掌传人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这也表明八卦掌人士是一个长寿群体。那么,常走八卦掌趟泥步为什么有益于健康长寿?

    八卦趟泥步是中华武术优秀拳种八卦掌中特有的基本功,从武术方面来讲,可以练习气沉丹田,通过气沉丹田,练出八卦掌的真正内劲。从健身方面来说,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通过走八卦趟泥步的锻炼,可以促进足部及全身血液循环,调节和改善经络异常与病态,使之趋于正常,防治疾病,增强人体体质和抗御疾病的能力,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生命在于运动,吃饱了散散步,一来有助于消化,二来可以放松心情,对健身是有好处的。但世界上没有绝对化的东西,此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人,建议根据自身条件加以选择并灵活运用。

    正所谓:饭后(半小时)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走百步,强似开药铺。

    你坐轿车我步走,看谁生命更长久;每天步行二十里,百病皆无健身体。

    延伸阅读:

    “饭后百步走”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它只适合于平时活动较少,尤其是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也适合形体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还有就是吃得过饱的人。这些人如果饭后散步20分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但至少应在饭后20分钟后再开始百步走。

    另外还有一些人饭后是“不能走”的,如体质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这些人饭后不宜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再进行直立性活动,就会增加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特别是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如果饭后胃肠血液供应不足,不仅会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还会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饭后胃肠活动增加,胃肠部的血流增加,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饭后的确不宜立即“百步走”。

    第二节 闲来无事,练练太极

    老年人的健身宝、慢性病的万灵丹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皆宜,并且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治病防病,不仅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追捧。

    据有关调查资料证实,练习太极拳有利于维持肺部组织的弹性,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还能让全身各部分的肌群和肌纤维都得以活动,有利于增强自身的体力,改善自身的血液供给,对保持脊柱关节的正常形态和关节的灵活性、延迟骨骼和肌肉的衰老具有显著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有人称赞太极拳是“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慢性病的万灵丹”。这是因为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打太极拳时全身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可以加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而且,由于肌肉运动,使皮肤、肌肉、内脏中的毛细血管网扩张,导致血压下降,为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使腹腔压力发生规律性的增减,不仅加速了血液的回流,也增强了消化吸收功能。所以,邓小平同志曾在1978年11月16日亲笔题词:“太极拳好”。

    练太极拳以气机畅运为要

    中国道家、印度瑜伽,都会谈到人类关于“死”的问题。无论男女,每一人的死亡,都是自脚部开始。道家深明此理,故训练“息息归踵”,所谓“真人之息以踵”,一般解释“踵”为足心的“涌泉穴”。试观婴儿躺在床上自玩,经常是活动他的双脚,而双手反而很少活动。后来渐渐长大,仍然爱跑、爱跳,双脚好动。中年后却爱坐喜静,反而讨厌年少好动的人。殊不知他半身活力已消减,下身等于半死状态了,所以倦于活动。

    再看老年人,坐时更喜将两腿跷起高放在桌上,才觉舒服,这表明下部生命力已大衰,两脚易冷,老态呈现出来了。若老年人能脚底发烫,脚下有力,则是长寿的征兆。又看胎儿的呼吸用脐,丹田在动,婴儿呼吸虽用口鼻,而丹田仍还自然在动。到了中年老年,丹田的动无力而静止,改变位置,上缩至腹、至胸,再至喉至鼻,最后一口气不续,鸣乎哀哉……就此报销。可见生命力的衰亡,是由下而渐往上,逐步衰竭。我们做气机功夫或练太极拳功夫,要“气沉丹田”,使气机畅运无滞为要,这是健康之道。

    练太极拳能调养脾和胃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因此可以促进消化,预防便秘,这对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

    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保健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等器官都有良好的作用。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增强体质和慢性病患者作为养生祛病的手段,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太极拳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对于消化系统的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的医疗效果。从生理学中可以了解到,人的呼吸是靠胸胁的开阖和横隔肌的升降活动来完成的。而横隔肌的升降所促进的呼吸量,则远大于胸胁开阖所得到的呼吸量。横隔肌的升降活动简单地说是一种腹式呼吸过程。而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就是一种典型的腹式呼吸过程。它要求胸部宽静,腹部充实,降低身体重心,从而使根基稳定,固若磐石。由于沉气,腹腔内的脏器会随着隔肌上下运动和腹肌波动起伏而蠕动,这样,可促使消化液的分泌增加,提高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增进食欲,增强体质。

    同时,由于沉气,膈肌上下活动的幅度增大,能对消化器官起到按摩的作用,使脏腑血液循环旺盛,改善肠胃的吸收功能,加速静脉血的回流,从而使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这是太极拳治病、健身的关键之处。所以,练好太极拳对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以及胃下垂和胃溃疡等病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和治疗效果。

    太极拳还可以缓解人的精神压力,使人感到心情愉快。这对于我们喜乐不喜忧的脾胃来说大有益处。太极拳之所以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腓肽效应有关。腓肽是人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当身体的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快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此外,太极拳还有利于消除疲劳,使工作更有成效。当人整天伏案工作时,单调而枯燥。长时间的单调刺激易引起生活、心理疲劳,而太极拳能使刺激强度得到变换,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让我们懒洋洋的胃重新欢快地动起来。

    综上所述,太极拳不仅是一般的肢体运动,它更重视生理上的调节,是心、气、神的统一和协调。太极拳以意行气,意到气亦到,以气运身,气动身亦动,心神内敛,行气鼓荡,周身轻灵,是一首完美的生命运动协奏曲。世界著名医学家蒂索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世界的一切药物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为了探索人类永恒的课题——祛病健身,以使人类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太极拳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更加显示出独具魅力的作用。

    延伸阅读:

    太极动作虽然简洁,可要做到准确,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的效果,就要掌握练习的“秘诀”。

    1.动作应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柔和”的指练习时动作不拘谨,而是轻松自如,舒展大方。“缓慢”是指练习时身体重心平稳,动作轻飘徐缓。“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以符合身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连贯”是指动作虚实变化和姿势转换、衔接时,不应停顿、断续。像行云流水般连绵不断。

    2.动静相宜。“动”是指在意念的指引下,动作轻缓灵活、舒适自然。“静”是指动作转换的时候要沉稳。在外观上看来动作在变化,可是内力却没有停。

    3.神形和谐。在练习的时候,形体运动与呼吸调整、心理调节配合起来。初学阶段,会出现手脚配合不协调、呼吸与动作不协调、紧张的现象。循序渐进、合理安排,一开始采取自然呼吸的方式,待动作熟练后,再用练功时的常用方式——腹式呼吸。这样就能逐渐达到动作、呼吸、意念和谐统一,不可急于求成。

    第三节 要想消化好,做做肠胃保健操

    肠胃操

    肠胃操,做起来并不复杂,而且随处可练,动作如下:

    准备

    端立,两腿分开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开始:左手平端腹下,手心向上,随着慢慢吸气,手缓缓沿腹胸中线上升,至过头顶,手开始翻掌,缓缓向左侧转,并开始呼气,至手臂向左伸直手心完全向下,并继续缓缓下降至自然下垂处。然后换右手,动作与左手相同,共做32次。

    导引

    动作和呼吸与开始动作相似,两手平端,指尖相对,同时由腹下缓缓上升,至过顶向两侧分,下降至自然下垂处,反复做16次。

    冲拳

    预备姿势同开始动作。开始:半蹲,两拳眼相对放于胸正中,右拳突然向正前方平冲,冲后拳回原处,再冲左拳。两拳交冲16次。

    转腰

    双手插腰,两腿分开,顺时针转腰4次,逆时针转腰4次。

    揉腹

    双腿分开直立,双手平掌相叠,捂于肚脐处,先顺时针揉,再逆时针揉,各揉8次。

    五捶

    双腿分开直立,双手交替捶胸部左右上角,各8次;交替捶肩各8次;双手用拳背同时捶背部,由上而下次数不限;然后沿臀部往下捶至两大腿、两小腿,再回臀部往下捶,反复4次。

    弯腰

    双腿分开直立,向前弯腰,双手摸左脚尖两次、右脚尖两次,然后直腰,重复做4次。

    举臂后看

    双腿分开直立,左臂往身后藏,同时右臂上举并向左回头看右脚跟;然后右臂后藏,左臂上举,右转头看左脚跟,重复8次。

    呼吸调引

    双腿并拢直立,脚呈外八字,双手心向上,平展腹下,指尖相对,沿腹胸中线上行吸气,至颈项部翻掌向下呼气,反复8次。

    [注意事项]

    ①每节操可自定节拍,数出一二三四……②每节操要求呼吸有规律,动作要缓慢柔和;③最好在静处做操,消除外界干扰;④饭前后一小时内,不宜做操。

    推腹法

    推腹,顾名思义就是推肚子,用手指、手掌、拳头皆可,由心窝向下推到小腹,简单吧?但我们还要对你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这可是最好的健身法。

    每天早上起床时要推一次,晚上临睡前推一次,平常无聊时也可推推。有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那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效果最好;有人则会腹中水声咕咕,这是在推动腹中沉积多日的浊水,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发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泻,遗患无穷,必须及早清除。

    “胃不和则寝不安”,是说肚子不舒服就别想睡踏实觉。有人长期睡眠不好,或眠浅易醒,或辗转难眠,或噩梦不断,只能靠安定药片来麻醉神经,真是痛苦不堪。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你赶紧推推肚子,会很容易找到阻滞点,然后细心将它推散揉开,坚持下去,你就可以告别漫漫长夜忧愁枕,一觉睡过日三竿了。

    腹部运动

    腹部按摩法

    腹部按摩法用一只手的掌心贴附肚脐,另一只手叠在上面,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逐渐均匀画圈至全腹,80~100下,再倒回到肚脐,再按摩80~100下。可双手交换,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肠胃功能,让肠胃受到负载压力,如果长期坚持,肠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议在晚上上床后按摩,按摩时,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胀肚。

    腹式呼吸法

    我们平时的呼吸方法都属于胸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并不能大量地吸入新鲜的空气。腹式呼吸法在吸气时要尽量深吸气,用力让腹部、肺部充满气,但不能停止,还要尽力吸气,当腹部无法再吸入空气时屏息3~5秒左右的时间,再将腹部和肺部的气缓缓吐出,吐气过程不能少于8秒钟。腹式呼吸法扩大了血液含氧量,让机体变被动为主动以排除人体废物,同时腹肌的收缩和放松也是一种良好的按摩,促进了胃腹运动,改变了消化机能。建议在晚上睡觉前平躺在床上进行。

    按摩提升胃动力

    第一步

    站立姿势。将两手搓热后,置于腰间,拇指在前,四指在后,上上下下地按摩腰部1~3分钟。

    第二步

    将右手五指并拢,置于胃部,按顺时针搓揉胃腹部区域36圈。然后将右手置于上腹部右侧,从右向左推36次。

    第三步

    将右手五指并拢,置于胃部,以肚脐为中心,力度由轻到重,搓揉36圈。然后右手置于腰间,用左手按照反方向按摩36圈。

    第四步

    将拇指指腹置于肋骨的交汇处,顺着前正中线由下往上推至锁骨中间的交汇处,推的时候,动作易缓,反复20次。

    第五步

    两手中指叠放于肚脐,其余四指轻贴于腹部,用右手中指按压肚脐5~10次。然后慢慢向前弯腰至四十五度。中指用力按压肚脐,用嘴和鼻子慢慢呼气,上身躯体继续向下弯曲,直至前额碰触到腿部。上身躯体缓缓向上抬起时,用嘴吸气,直至保持直立姿势。反复练习3~5遍。

    第六步

    按摩足三里穴。坐在椅子上,两腿弯曲,将左手掌心放在右腿膝盖上,五指朝下,中指置于胫骨上,以中指指尖的水平线和食指向下方向延长线的交汇处就是右腿的足三里穴。将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右腿足三里穴,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各按摩三分钟。然后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左腿足三里穴,按照逆、顺时针方向各按摩三分钟。

    做操防治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造成。

    轻度下垂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有上腹不适,饱胀,饭后明显,伴恶心、嗳气、厌食、便秘等,有时腹部有深部隐痛感,常于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

    长期胃下垂者常有消瘦、乏力、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失眠、头痛等症状。治胃下垂除药物与营养外,还应坚持做操。这就为你推荐一套防治胃下垂的操:

    第一节 局部腹肌运动

    预备姿势:仰卧,臀部垫一个30厘米的厚软物。

    动作和要求:腹肌收缩然后放松,重复进行。呼吸自然,注意力集中在腹肌上。

    次数:100次。

    第二节 屈腿腹肌运动

    预备姿势:同第一节。

    动作和要求:两腿以髋关节为轴屈膝向头部收起。臀部保持在软物上。

    次数:30~50次。

    第三节 屈膝轮动(如踩自行车动作)

    预备姿势:仰卧屈腿,两腿屈膝前后交叉。

    动作和要求:两腿保持屈膝以髓关节为轴做踩自行车动作。幅度尽量大。

    次数:100次。

    第四节 抬臀起背运动

    预备姿势:屈膝仰卧。两臂自然放至两侧。

    动作和要求:臀部和背尽量抬高,两脚不能移动,每次上抬至最高点保持3秒后再还原。

    次数:50次。

    上述几种肠胃操的效果因人而异,建议你都尝试一下,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

    延伸阅读: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防寒保暖,许多人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室内,很少走出户外活动。这样固然符合了冬季养藏的自然规律,不过过于闭藏就有过犹不及的副作用了。尤其是冬季多数人以肉类、油腻食物为主,而且常常吃得较多。也有不少人一入冬,就开始进补各种各样的补品、食物。很多女性都会因为怕冷而不出门,一整天躲在家里,闲着没事儿时,都会下意识地吃些东西。不仅使胃肠气血失调,而且容易发“福”。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进行适量的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

    第四节 经络通畅,脾胃顺

    不可忽视的胃经

    我们知道,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脏器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胃经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按摩胃经和重点的穴位,可以充实胃经的经气,使它和与其联系的脏腑的气血充盛,这样脏腑的功能就能正常的发挥,就不容易被疾病打败。胃经还可以从中间切断胃病发展的通路,在胃病未成气候前就让它消失在无形之中。

    胃经上有两条主线和四条分支线,是人体经络中分支最多的一条经络。本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夹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穴,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本经腧穴可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斜,咽喉肿痛,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调养脾胃的要穴

    神阙穴

    神阙在肚脐正中,就是我们说的肚脐眼儿。首先脐是胎儿从母体吸收营养的途径,该穴能大补阳气。它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的变化,都可以借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脐腹属脾,所以本穴能治疗脾阳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阳气不足,包括四肢发凉怕冷、男科妇科等多种生殖系统疾病。对于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的疾病防和治的效果都很明显。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脐疗的科学性,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所以药物很容易被吸收。

    脐部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还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腹下动脉分支,药物可以通过脐部直按进入体循环。而针灸神阙穴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比,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

    1.指压保健 中指隔衣压在肚脐上,力度最好是有一定的压迫感,又不太难受,然后排除杂念,集中思想在“脐上”,自然呼吸100次以上。这个方法特别适合老年朋友,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有补脾虚、振食欲的作用。

    2.隔盐灸 取少量的食盐放在脐窝,上面放生姜片,再拿艾条灸,此法有温脾胃、补肾阳的作用。

    中脘穴

    中脘穴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就是上身前面正中的骨头最下缘和肚脐眼连线的中点。中脘穴虽然是任脉的穴位,但同时也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地方,对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健脾和胃,通腑降气。

    按揉中脘穴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胀、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泻等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紊乱。中脘穴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减肥。胃肠功能低下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水分无法在体内代谢,使多余的水分堆积在体内,而脂肪的分解作用也就无法正常的发挥。

    为强化肠胃功能,我们可以掌摩或者按压中脘穴,这样可以解决现代人常有的疲劳性胃障碍,并能提高脂肪的分解作用。另外,如果因为胃受寒或者吃凉东西太多导致胃痛,可以选择掌摩中脘或者艾灸,以温中散寒止痛。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也是人体的第一大“长寿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

    中医认为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全身气血不和或阳气虚衰引起的病症,尤其是胃经气血不和,经常揉搓和敲打足三里都能够进行调整,可以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泻泄、便秘等胃肠道消化不良的病症,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对于现代人来说,繁忙的工作让我们的身体疲惫不堪,如果每日能在临睡前按揉和敲打足三里穴位,让它产生酸胀、发热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后,整个人都会显得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天枢穴

    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各三指宽处。天枢穴的主治病症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相信大家都有过腹泻的经历,它真使人感到棘手。腹泻时腹部无劲,一天跑数次厕所,如此一来,无心工作和学习,这种焦躁也会使身边的人感到不愉快。避免腹泻的方法,除了使生活正常,注意饮食之外,还可以指压天枢穴进行止止泻的辅助治疗。指压时先放松,深吸一口气,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同时轻压穴位6秒钟,气吐尽时才将手离开,如此重复10次。

    公孙穴

    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与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气滞食积,脾胃壅滞,升降失常,运化失职,而致胃痛。公孙既助胃腑疏导积滞,又助脾脏运化,脾胃调和,气机通畅,疼痛乃愈。另外,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若脾虚痰湿内阻,冲气夹痰上逆而致头痛,用公孙也可收到满意效果。

    常活动脚趾有益脾胃

    传统医学认为,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常活动脚趾可健胃助消化。从经络看,胃经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管理脾胃的内庭穴也在脚趾的部位。一般来说,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活动脚趾时可以站立,让脚部的经络受到一定的压力,脚趾可以练习抓地、放松相结合的方式,对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还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特别是现在临近年底,饭局多,饮食没有节制,易伤脾胃,常活动脚趾能在一定程度上帮脾胃减负。

    在锻炼脚趾的时候,还可以顺手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一次,效果会更明显。因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穴位,像足三阴经在小腿内侧,足三阳经在小腿外侧,能够健脾的足三里穴在膝盖下三寸的外侧。按按这些穴位,都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特别是足三里,过去就有“按按足三里,胜过老母鸡”的说法。

    脚趾抓地

    采取站或坐的姿势,将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连续做脚趾抓地的动作60~90次。在做此动作时可赤脚或穿柔软的平底鞋,每日可重复多次。

    脚趾取物

    每天洗脚时可在脚盆里放一些椭圆形、大小适中的鹅卵石或类似物体,在泡脚的同时练习用二、三脚趾反复夹取。

    扳脚趾

    在看电视或休息时可反复将脚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时配合按摩二、三脚趾趾缝间的内庭穴。

    自己在家里做不用刻意讲究章法,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度,按后觉得舒服即可,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

    延伸阅读:

    调理脾脏的过程就是清除体内垃圾的过程,同时也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就是用新鲜气血把沉积于体内的垃圾和毒素赶出去的过程。常常推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功效,可以消除脾胃气血不足、身体气血瘀滞的现象。

    脾经起于大脚趾末端,沿脚背与脚掌的分界线,到内踝前边,向上沿着小腿内侧、膝盖、大腿内侧,再向上进入腹部。想瘦大腿就推大腿内侧的脾经位置,瘦小腿就推小腿的脾经位置。每次推的次数不限,一般为50~100次。皮肤有些干燥的人,最好在皮肤上擦点植物油来润滑,不仅容易推开还不会伤害到皮肤。有些人脾经堵的时间较久,一开始推的时候,会觉的有些部位会有些疼痛,这说明堵塞的地方受到“刺激”了,是经络气血疏散的体现,是好现象。推完之后,用手捏腿的内侧时,会有一些压痛点,这些压痛点都是穴位。脾经堵塞严重的人,会发现这些穴位会非常敏感,而且非常疼痛,这时候应该多揉揉。一般先推左腿的脾经,再推右腿的脾经,双腿推的次数要保持一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