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亚历山大的克雷芒(Clement of Alexandria,约150—约215),基督教护教士,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为基督教亚历山大学派奠基人之一。——译者
[3]参见《书和个性》中“布莱克的诗”一章。
[4]伯里克利(Pericles,495—429BC),古雅典政治家,后成为雅典实际统治者,其统治时期成为雅典的全盛时期。——译者
[5]克里昂(Cleon,?—422BC),雅典政治领袖。——译者
[6]马略(Marius,155—86BC),古罗马统帅。——译者
[7]苏拉(Sulla,138—78BC),古罗马统帅,独裁者。——译者
[8]巴别通天塔:巴别是《圣经》中的城市名,诺亚的后代拟在此建造通天塔,上帝怒其狂妄,使建塔者突然操不同的语言,塔终未建成。——译者
[9]小普林尼(the Younger Pliny,61—112?),罗马作家,曾任执政官。——译者
[10]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罗马皇帝,新斯多葛派哲学的主要代表,对外经年用兵,死于军中。——译者
[11]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英国辉格党政论家、下院议员,维护议会政治,但反对法国大革命。——译者
[12]维吉尔(Virgil,70—19BC),古罗马诗人,代表作是《埃涅阿斯纪》,其诗作对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文学有巨大影响。——译者
[13]奥古斯都(Augustus,63BC—14AD),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帝,恺撒的继承人,在位时扩充版图,改革政治,原名屋大维。——译者
[14]埃利·阿累维(Elie Halévy,1870—1937),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以对19世纪英格兰历史和英国功利主义的研究而著称。——译者
[15]圣哲罗姆(Jerome,Saint,347—420),早期西方教会教父,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译者。——译者
[16]路德(Luther,1483—1546),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抨击教庭发售赎罪券,否定教皇权威,将《圣经》译成德文。——译者
[17]参见马里·贝特森(Mary Bateson):《中世纪的英格兰》,第100、101页(伦敦T.弗希尔·昂温出版社以及纽约G.P.普特南之子出版社)。
[18]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指1066—1070年征服英国的诺曼底公爵,史称威廉一世。——译者
[19]三十年战争指1618至1648年间,在欧洲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国际战争。——译者
[20]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论家、民主主义者,号召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译者
[21]查理五世(CharlesⅤ,1337—1381),法兰西国王,大力改革,加强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使法国转败为胜。——译者
[22]弗兰西斯一世(FrancisⅠ,1494—1547),法国国王,接近人民,保护文艺,进军意大利获胜,多次发动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战争。——译者
[23]亨利八世(HenryⅧ,1491—1547),英格兰国王,不顾教皇反对,与凯瑟琳离异并与安妮结婚,为加强王权,确立国王为教会首脑。——译者
[24]沉默者威廉(Williem van Oranje,1533—1584),奥伦治亲王,领导荷兰反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成为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第一任执政官。——译者
[25]坎贝尔-班纳曼(Campbell-Bannerman,1836—1908),英国自由党领袖、首相,曾准许南非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河殖民地实行自治。——译者
[26]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英国科学家、人类学家、探险家,创造“优生学”一词。——译者
[27]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英国数学家、现代统计学创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对进化论的数学贡献》等。——译者
[28]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发现了遗传基因原理,总结出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提供了遗传学的数学基础。——译者
[29]罗伯特·沃波尔爵士(Robert Walpole,1676—1745),英国辉格党领袖,英国第一任首相,任内减少税收,鼓励对外贸易。——译者
[30]威廉·皮特(William Pitt,1759—1806),英国首相,改革财政和关税制度,改组东印度公司。——译者
[31]即18世纪。——译者
[32]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英国布道家,基督教新教卫斯里宗创始人。——译者
[33]伊拉斯谟(Erasmus,1459?—1536),荷兰人文主义学者,北方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奥斯定会神父,首次编订附拉丁文译文的希腊文版《新约圣经》,著有名作《愚人颂》。——译者
[34]赫梯人,赫梯为公元前17世纪左右在小亚细亚及叙利亚建立的强大古国,后为亚述人征服。——译者
[35]《麦克白》,莎士比亚的悲剧。——译者
[36]亚历山大大帝(356—323BC),马其顿国王,即位后先后征服希腊、埃及和波斯,并侵入印度,建立亚历山大帝国。——译者
[37]尼禄(Nero,37—68),罗马皇帝,即位初期施行仁政,后转向残暴统治。——译者
[38]加尔巴(Galba,3BC—69),罗马皇帝,曾举兵反对尼禄。——译者
[39]卢奇安(Lucian,120—180),古希腊作家,无神论者。——译者
[40]图拉真(Trajan,53?—117),罗马皇帝,改革财政,加强集权,大兴土木,发动侵略战争,向东方扩张。——译者
[41]盖伦(Galan,130?—200?),古希腊医师、生理学家。从动物解剖推论人体结构。——译者
[42]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医师,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译者
[43]查理二世(CharlesⅡ,1630—1685),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国王,1660年王政复辟,继承王位,两次发动对荷兰的战争。——译者
[44]沃邦(Vauban,1633—1707),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译者
[45]西奈山,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上帝授摩西十诫之处,据信系指埃及西奈半岛南部某山。——译者
[46]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483—565),拜占庭皇帝,主持编撰《查士丁尼法典》,征服波斯、北非和意大利等地。——译者
[47]唯一神教,认为上帝只有一个并否认基督神性。——译者
[48]克努特(Canute,995?—1035?),英格兰国王和丹麦国王,后兼挪威国王。——译者
[49]尼尼微(Nineveh),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亚述的首都,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北部。——译者
[50]阿拉里克(Alaric,370?—410),西哥特人领袖,410年攻陷罗马,曾三次入侵意大利。——译者
[51]索福克勒斯(Sophocles,496?—406BC),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传世作品有《埃阿斯》等。——译者
[52]埃拉托色尼(Eralosthens,276?—194?BC),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首次测量出地球周长。——译者
[53]占卜杖,据称可用来探寻矿脉或水源的叉形杖。——译者
[54]即19世纪。——译者
[55]强盗贵族,中世纪时,强盗贵族对经过自己领地的旅客进行抢劫、勒索。——译者
[56]亚大纳西(Athanasius,296?—373),古代基督教希腊教父,亚历山大城主教,保卫基督教正统教义,反对阿里乌教派。——译者
[57]阿里乌(Arius,256?—336),古代基督教神学家,阿里乌派创始人。——译者
[58]圣西里尔(Cyril,827—869),希腊基督教神学家,与兄长共同创造了斯拉夫字母。——译者
[59]聂斯脱利(Nestorius,?—451),君士坦丁堡牧首,抨击“上帝一位论”,主张“二性二位”说。——译者
[60]阿里斯塔胡斯(Aristarchus,约310BC—230BC),古希腊天文学家。——译者
[61]摘自《蒂迈欧篇》,泰勒(A.E.Taylor)的译文。
[62]摘自《智者篇》,乔伊特(Jowett)的译文。
[63]贝拉基(Pelagius,360?—420?),古代基督教隐修士、神学家,首倡贝拉基主义,被斥为异端。——译者
[64]卢克莱修(Lucrelius,约99—55BC),古罗马诗人,哲学家。——译者
[65]约伯(Job),《圣经》中的人物,备受历险,仍坚信上帝。——译者
[66]自然神论,提倡以理性为宗教的基础,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后即不再干涉世界,任由世界按自然规律办。——译者
[67]《智者篇》,乔伊特译本。
[68]《物性论》,第二册,第216—224行,由H.A.J.门罗翻译,由G.贝尔父子公司以伯恩丛书单独出版;同时参见,西里尔·贝利的译本《卢克莱修物性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29年版。
[69]参见《物性论》第二册,第718和719行。
[70]霍特斯普,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一个急性子的人。——译者
[71]古叙利亚首都。——译者
[72]有关这一话题,我们有趣地注意到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即笛卡儿是坚持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模式的一个个体物质实体的学说,还是坚持许多个体物质实体因广泛关系而本质上联结起来的学说。几乎所有的语词在这点上都是含糊的,除了他的《哲学原理》第一部分第六十原理,如此在那里他不含糊地说每一个物质实体——至少在那里——对这些物体的多重性下了决断。无论哪个选择都使他陷入困境。
[73]“影射几何学的公理”,见《剑桥数学论文》第四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06年,参照第一章,第三节。
[74]剑桥大学出版社,1910年。
[75]参见第341页,C。
[76]爱洛斯,原文Eros,意思是爱。——译者
[77]喜帕恰斯(Hipparchus,190—125BC),古希腊天文学家、天体测量学奠基人,编制约八百五十颗恒星的星表,发现和推算日食和月食等。——译者
[78]参见《法律篇》第七卷,第819页D。
[79]参见《智者篇》第248页E,这里的лαντελωζ常错误地译为“绝对”,柏拉图提及的“绝对”和“相对”,参见《智者篇》第255页C。
[80]参见柏拉图《法律篇》,第十卷。
[81]古希腊一重要贸易城市。——译者
[82]威克里夫(Wychiffe,1330—1384),英国神学家、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其著作被斥责为异端。——译者
[83]胡斯(Huss,1372?—1415),捷克爱国者和宗教改革家,反对天主教会的专制压迫。——译者
[84]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1702—1758),美国基督教清教派神学家和哲学家,主张合理宗教。——译者
[85]罗耀拉(Ignalius Loyola,1491—1556),西班牙教士,创立天主教耶稣会。——译者
[86]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英国基督教新教公谊会创始人,轻视教规。——译者
[87]参见《智者篇》和《蒂迈欧篇》。
[88]我引用了A.E.泰勒的译本,并对语词加以压缩和改变。
[89]参见《过程与实在》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二节。
[90]在原著《过程与实在》中以“共同形式的”替代“包含共同形式”。
[91]参见《过程与实在》第二部分,第三章,第二节。
[92]这一“社会”的概念与笛卡儿的“实体”概念相似,参见笛卡儿《哲学原理》第一部分,原理51—57。
[93]参见《过程与实在》第四部分,第三、四和第五章,所需要的定义在第三章,感觉材料投射在第四、五章中讨论。
[94]参见H.H.普赖斯《知觉》,特别是第六章“知觉确认和知觉接受”,伦敦梅休因出版社,1932年版。普赖斯的有价值的工作赋予感官知觉以更基本性的作用,这点比我的理论更甚。同时参见桑塔亚纳关于“动物信仰”的理论。
[95]参见《过程与实在》(简称P.R.)以及《科学与近代世界》(简称S.M.W.)。
[96]参见《过程与实在》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
[97]参见《过程与实在》第二部分,第三章,特别是第四至第十一节和第四部分,第四和第五章。
[98]《特洛伊妇女》,第886—887页。
[99]参见约翰·莫利,《格莱斯顿的一生》。
[100]参见《心灵》第三十六卷、第三十七卷(新丛书)。
[101]参见《科学与近代世界》第四章及各处和《过程与实在》第一部分,第二章及其各处。
[102]参见《真理与实在的论文》第六章,“关于我们即时经验的知识”,附录,第193页。参考页码参见1914年的牛津版,同时参见第六章附录及各处和对这些内容的补充注解。
[103]参见《过程与实在》。
[104]参见布拉德雷的《真理与实在论文集》,第159页。
[105]参见布拉德雷的《真理与实在论文集》,第161页。
[106]为J.H.丹尼森《作为文明基础的情感》所作的序言“一本重要的著作”,该书于1928年在纽约出版。
[107]在我写的“象征主义,其意义和效果”以及《过程与实在》第二部分,第八章及整个第三部分中,有我起初描述的“情感化”的演变过程。
[108]参见布拉德雷的《真理与实在论文集》,第175页。
[109]该术语由L.T.霍布豪斯在《知识论》中运用,见第一、二章。
[110]参见柏拉图《智者篇》,第253页。
[111]参见《过程与实在》各处,下面陈述的第二个理论得到了发挥。
[112]参见《过程与实在》各处,及《科学与近代世界》。
[113]参见《蒂迈欧篇》。
[114]奥卡姆(1285?—1349?),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中世纪唯名论的代表,曾提出“奥卡姆剃刀”原则。——译者
[115]亨利·庞加莱(1854—1912),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对函数理论、天体力学、拓扑学、光学、电磁学等都有重要贡献。——译者
[116]参见前面第三部分和《过程与实在》各处及索引。
[117]参见《自然的概念》第一章和《过程与实在》第二部分,第九章的第三节和第三部分的第四章。
[118]参见《过程与实在》第三部分,第五章,第七、八节。
[119]赛纳克里布(Sennacherib,?—681BC),亚述王,两次入侵犹大之国,击败巴比伦,重建尼尼微城。——译者
[120]参见《过程与实在》第二部分,第七章,第二节以及第三部分,第二章,第四节和第四章与第五章。
[121]参见《创造中的宗教》第一章,第三节。
[122]奥德修斯,《奥德赛》中的主人公,曾献木马计,使希腊军获胜。——译者
[123]参见第十七章的第八节和第十九章的第四节。
[124]雷古卢斯(Regulus,?—250BC),罗马将军、执政官,第一次布匿战争时被迦太基人生俘,后被假释遣返罗马议和,他劝告元老院拒绝接受敌方条件,回迦太基后受折磨而死。——译者
[125]迦太基,古代北非一奴隶制国家,在今突尼斯境内。——译者
[126]圣人行述记载圣徒和殉道者生平事迹。——译者
[127]《赞同的基本法则》。
[128]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译者
[129]同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