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浮城·书写·香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浮城·书写·香港

    “文学史”的兴起

    文学·现实;香港·中国

    港味·粤味

    华南·双城·香港

    个人·历史

    余话:书写浮城

    叶辉的《书写浮城》就像许多文学评论文集一样,是一个文化人持续书写的见证。所录各篇的撰成时间始于1985年,最迟的完成于21年。读者看到的,不会是周详规划下的故事情节。然而在21年结集的时候,叶辉会把这本副题“香港文学评论集”的各篇,总题之曰《书写浮城》,又有什么意义呢?“浮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西的名篇《浮城志异》——香港投影成“浮城”,以超现实主义的意义存在于无定的空间(西西,1-19)。《书写浮城》内没有任何一篇提到“浮城”。但几年前——1997年,叶辉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浮城后记》,封面折页有这样的文字介绍:

    “浮城”也自有另一种时间简史,是水族馆式的、是围困式的透明;时间在累积着、虚构着、倒数着、混沌着。身处如此的“浮城”,或许只能做一个(精神上)的安那其,只能悬身在括弧中。

    “香港文学评论”变成“书写浮城”,应是回顾前尘然后下的判语。在迎向读者的《题记》中,叶辉以历史探索的笔触重整“个人”和“公众”的记忆。以此为提纲,则一段二十年的书写,既留下遗迹,也显现历程;让我们看到文学史意识的形成,让我们联想不少文学史的理论问题。下文尝试一一疏说,以为读者谈助。

    叶辉,本名叶德辉,广西合浦人,1952年生于香港。曾任职记者、翻译、编辑,现职报社社长。业余曾参与《罗盘诗刊》、《大拇指》、《秋萤诗刊》编辑工作,现为《诗潮》编委。著有散文集《瓮中树》、《水在瓶》、《浮城后记》,小说集《寻找国民党父亲的共产党秘密》(见《书写浮城》“封面折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