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动物常识必读-鸟类常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早的鸟——始祖鸟

    始祖鸟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早期鸟类,迄今已经发现了6个化石,而且保存完好,这也是最早的鸟类化石。最初发现于德国上侏罗纪,距今已有1.5亿年了。始祖鸟的第一个化石标本是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之后两年的1862年发现,是在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灰岩中。始祖鸟的发现似乎确认了达尔文的理论,并从此成为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过渡性化石及演化的重要证据。

    捕猎能手——雕

    雕一向被看做是鸟中之王,的确如此。雕有着捕猎者典型的身材和特征。它们总是能轻易地抓获猎物。那双炯炯有神的向前直视的眼睛和吓人的钩嘴以及尖利的锐爪,是它捕猎成功的秘密所在。雕总是飞得很高,它们一定是出于爱好才飞得那么高,因为高飞对于捕猎并没有什么好处,它们所捕食的对象一般到不了那样的高度。从那么高的地方,它是如何看见地上的老鼠的呢?要知道,雕的视力非常敏锐,其清晰度是人眼的8倍。雕的主要食物是啮齿类动物和兔子。西班牙卡索拉高地的金雕甚至能够攻击和叼走小山羊。雕和蒙古民族也有着特殊的关系,毛泽东主席在他的着名诗篇中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雕中之王”——金雕

    金雕被称为“雕中之王”。它是一种大型的猛禽。雌雕又要比雄雕大一些,它那宽大的双翅翼展可以达2.5米左右。金雕是强壮的飞行者,它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借助气流在高空翱翔,用眼睛紧盯着下面的猎物。金雕采用向下俯冲的方法捕捉猎物。金雕向下俯冲的速度很快,这一过程看上去似乎很简单,然而里面却有许多微妙之处。向下俯冲既要抓住捕捉对象,又不能惊跑它,才能准确地捕捉到猎物。

    金雕的生态习性

    金雕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着名。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秋冬季节也常到林缘、低山丘陵、荒坡地带活动或觅食。主要捕食野兔、旱獭、雉鸡、鹑类、雁鸭类等。有时也攻击狍、野猪幼体等动物,也吃大型动物尸体。种群数量稀少,约4~6只,目前已列入俄罗斯、日本珍稀濒危动物红皮书,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能捕狼的金雕

    金雕是体态最为雄伟壮美的猛禽。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在我国忽必烈时代,强悍的蒙古猎人盛行驯养金雕捕狼。时至今日,金雕还成了科学家的助手,它们被驯养后用于捕捉狼崽,供科学家们研究狼的生态习性。当然,在放飞金雕前要套住它的利爪,这样才不至于把狼崽抓死。据说,有一只金雕,曾捕获14只狼,它的凶悍程度简直令人瞠目。

    金雕并非金色的雕

    金雕,根据希腊语的名字直译为金色的鹰,但它并非金色的雕。说它是金色的,可能是因为它的头和颈后的羽毛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属光泽,因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远。金雕体长近1米,体重6千克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种,它们的腿除脚趾外全被羽毛覆盖,看上去确实威武雄壮。

    金雕猎食

    金雕飞行速度非常快,捕猎方式更是灵活机智。在搜索猎物时,金雕是不会快速飞行的,它们在空中缓慢盘旋。那双灵敏的眼睛一旦发现猎物,便直冲而下,准确地抓住猎物后便扇动双翅,以闪电般的速度飞向天空。刚刚出窝的狼崽经常遭到这种突然袭击,待母狼赶来营救已为时过晚。在空中,金雕也能随心所欲地捕食。有人曾这样描绘金雕从地面冲上天空,捕食飞过的野鸡的情形:金雕冲上天空,当飞到野鸡下方时,突然仰身腹部朝天,同时用利爪猛击野鸡。野鸡受伤后直线下落,千钧一发之际,金雕翻身俯冲而下,把下落的野鸡凌空抓住。一场惊心动魄的飞行表演至此结束。

    玉带海雕

    玉带海雕是一种大型猛禽,全长约90厘米,体重2500~3760克,是一种候鸟。在我国又称为黑鹰、腰玉,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原,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前苏联、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缅甸等地。它们体形巨大,翼展达2米。它们特别爱吃旱獭幼崽和鼠兔。它们常静栖在距旱獭洞和鼠兔洞十几米的地方,当猎物探头出洞四处张望时,硕大的玉带海雕便猛扑过去。因为起飞时的声响非常小,它们捕食的成功率非常高。玉带海雕的尾羽黑褐色,尾羽中部还有一条白色的宽带。玉带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贵的羽饰,因此它常遭到人们捕杀。玉带海雕在我国很稀少。1963~1969年青海鸟类调查中,在玉带海雕分布较集中的青海湖、玉树等地,尚能见到两三只。但在以后的多年对青海、西藏的鸟类调查中,很难见到。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又称黄嘴雕、芝麻雕,是一种迁徙候鸟,大小与玉带海雕相近,尾羽是纯白色的,非常显眼。白尾海雕生活在沿海地区,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海拉尔和黑龙江省,冬季在长江以南越冬。白尾海雕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利用爪伸入水中抓捕。此外,也捕食鸟类和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各种野鸭、大雁、天鹅、鼠类、野兔、狍子等,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们也很耐饥饿,它们可以45天不吃食物而安然无恙。白尾海雕习性懒散,有时几个小时蹲立不动。飞行时振翅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白尾海雕的全身羽毛几乎都有经济价值,翼羽、尾羽可制扇,尾下覆羽可做装饰羽。白尾海雕和玉带海雕在我国都很稀少,已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又名美洲雕,也称秃鹰,是最着名的一种海雕。其实,秃鹰的叫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全身羽毛丰满,无秃可言。海雕是一种大型猛禽,一只完全成熟的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白头海雕只生活在北美。18世纪,美国国会将白头海雕定为国鸟。从那时起,美国的国徽和军服上全都印有白头海雕脚握橄榄枝的图案。在这个图案中,橄榄枝象征着和平,白头海雕则意味着战争,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着集和平和战争两大权力于一身的美国国会。

    白鹳

    白鹳又称东方白鹳、老鹳,是一种比较大的候鸟。白鹳体形修长,体长约1200毫米,翅长600毫米以上;嘴长而直,可达210毫米;颈与腿亦长。身体几乎为纯白色。肩羽、翼上大覆羽,初级覆羽及飞羽均呈灰黑色,大部分飞羽外羽呈银灰色。眼乳白色,外轮黑色;嘴黑色,下嘴腹面红色;眼周及颊部裸区红色。雌雄羽色相同。眼周、颊部裸区及腿脚均为红色。虹膜淡黄色外圈黑色,白鹳是德国的国鸟。

    白鹳的迁徙

    白鹳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长江下游以至福建、广东及台湾。国外见于欧洲、非洲、中亚、南亚(印度)和东亚(日本)等。它们栖息于开阔的沼泽和潮湿草地。步行时举步缓慢,常常喜欢一足站立。飞行慢。每年春季,它们从非洲的越冬地飞回到它们在欧洲的繁殖区。白鹳避开了广阔的水域,越过大陆,绕过地中海,飞向西方和东方,准时到达它们在莱茵河流域、德国北部平原、奥地利、匈牙利以及更远的东部平原的繁殖地。白鹳4月产卵,每窝产卵4枚,孵化期30~32天,幼鸟55~60日龄可飞出巢外,10月集群,11月南迁,在开阔的浅水中或滩涂盐蒿丛中集群过夜,第二年3月下旬北返。

    白鹳的生态习性

    白鹳爱吃的东西很多,主要有青蛙、昆虫、鱼、蚯蚓、爬行类小动物和啮齿类小动物。在非洲的越冬区生活时,它们还吃非洲蝗虫。白鹳不仅跟随割草机,还常常跟在运草车后面寻找食物,从这里它经常捉到肥胖的田鼠。白鹳喜欢在老树和居民屋顶上筑巢,和人类友好相处。

    猫头鹰怎样猎食

    大多数猫头鹰主要是在夜间活动,它们可以凭借自己敏锐的听觉和视觉,在黑夜中捕猎。

    尖锐的爪子,敏捷的身手,使它成为一个无声的杀手。人们把猫头鹰叫做“飞虎”。猫头鹰可以毫不费力地在一夜之间捕住许多猎物。猫头鹰主食鼠类,每只猫头鹰一天平均要吃一只田鼠,所以人们把猫头鹰称为灭鼠专家。猫头鹰一旦抓到猎物,就把它带到树枝上,在那里把猎物撕成碎块。一只成年猫头鹰每天晚上要飞进飞出洞穴六次之多。

    “长脖老等”——苍鹭

    苍鹭又名老等、灰鹳、青桩,为鸳科中最大的一种,体形高大,体长约90厘米。体羽大部为灰色,头羽白色。头侧及枕部饰羽黑色。颈羽灰白色,前颈具2~3条黑色纵线,下颈有白色矛状羽。背部和尾羽苍灰色。初级飞羽黑色,覆羽洁白如玉。幼鸟上体富有浅灰色,饰羽很短或全缺,下体白色,带黑色细纵斑,眼金黄色。苍鹭栖息于湖泊岸边或沼泽地带,常常一动也不动地站立在有浅水的地方,等待捕食鱼类,所以就得到了“老等”这个名字。它们的体羽会随季节而变化。

    苍鹭的生态习性

    苍鹭为候鸟或地方性留鸟。它们常常栖息于湖泊岸边或沼泽地带,长时间静静地站立在浅水中,等到小鱼游近,它就快速伸颈啄捕,因而被叫做“长脖老等”或“老青桩”。繁殖期间,它们会集群营巢在离水不远的大树上,它们的巢很大却很简陋,成浅盘状,由小树枝、杂草等物构成。一窝产卵3~5枚,卵为绿色。在巢周围地面上可见有被挤落而致破碎的卵。苍鹭的冠羽及胸部、肩间的羽毛都可做装饰用。动物园常饲养用于观赏。

    池鹭

    池鹭的体形略小,仅有47厘米左右,翼白色,身上有褐色的纵纹。它们栖息于稻田或其他漫水地带,单独或分散小群觅食。每晚三两成群飞回群栖处,飞行时振翼缓慢,与其他水鸟混群筑巢。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的水稻田和池塘。池鹭优雅的外表和白色的羽毛,为人们所喜爱,是常见的野外观鸟。

    红角鹗

    红角鹗是一种小型鹗类,比鸽子还小一些,上体褐色,有黑色和黄褐色斑;后头部有黄白色斑,下体淡褐色有暗褐纵纹,头上有两簇小型耳羽。它们栖息于山地林间,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筑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多为4枚,白色。纯夜行性的小型角鹗,喜有树丛的开阔原野。它们双翅展合有力,飞行迅速,能在林间无声地穿梭。视听能力极强,善于在朦胧的月色下捕捉飞蛾和停歇在草木上的蝗虫、甲虫、蟑螂等昆虫。遍布我国东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为留鸟。

    黄嘴角鹗

    黄嘴角鹗体小,茶黄色,体长仅18厘米。眼黄色,嘴奶油色,无明显的纵纹或横斑,仅肩部具一排硕大的三角形白色点斑。头骨较横阔,宽约等于长的2/3,面盘或存或缺,存在时几呈圆形,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尾圆形。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山林中,野外夜间常可听见它们的叫声,如果模仿它的叫声,它还会应答。可消灭鼠害,对农林有益。

    领角鹗

    领角鹗是小型猛禽。全长25厘米左右,体偏灰或偏褐色,具明显簇羽及特征性的浅沙色颈圈。大部分夜间栖于低处,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多躲藏在树上浓密的枝叶丛间,晚上才开始活动和鸣叫。鸣声低沉,为“不、不、不、不”的单音,常连续重复4~5次。飞行轻快而无声。主要以鼠类、甲虫、蝗虫和鞘翅目昆虫等为食。常从栖处跃下地面捕捉猎物。分布可至海拔1600米,包括城郊的林荫道。为常见的野外观鸟,可消灭鼠害,对农林有益。

    草鹗

    草鹗为中等体形的鹗类,夜行性猛禽。头大,眼大向前,眼周有辐射状排列的羽毛形成面盘。喙坚强而钩曲锐利,嘴基具蜡膜。听觉十分敏锐,耳孔大,其周围具发达耳羽。脚强健有力,第四趾能前后转动,爪锐利。面盘心形,脸及胸部的皮黄色色彩甚深,上体深褐,全身多具点斑、杂斑或蠕虫状细纹。草鹗生活于山地灌木丛中,羽毛柔软,飞行无声,昼伏夜出。以野鼠、蛙、蛇和鸟卵等为食。通常在草丛中产卵,每窝4~5枚,白色。留鸟或冬候鸟。可消灭鼠害,于农林有益。

    鹗鹗

    雕鹗俗名大猫头鹰、老兔、猫头鹰、夜猫、大猫王等,是大型鹗类,体长约0.5米,体褐色,有黑斑纹,耳羽甚长,尾短、翼宽;下体有黑纵斑,胸部斑比腹部斑宽大。它们性情凶猛,单独活动。繁殖期为4~7月。在树洞中、悬崖峭壁下面的凹处筑巢,或者直接产卵在地面上的凹处。巢内无铺垫物,或仅有稀疏的绒羽。每窝产卵2~5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35天。留居于我国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褐林鹗

    褐林鹗是中型猛禽。全长约50厘米,全身满布红褐色横斑,无耳羽簇,面盘分明,上戴棕色“眼镜”,眼圈黑色,眉白。下体淡棕黄色,具褐色或淡褐色横纹。胸淡巧克力色,上体棕褐色。上背中间杂以淡色细横斑。昼伏夜出,野外难得一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以鼠类、昆虫为食。筑巢于栎树等天然树洞中。白天受到惊扰时体羽缩紧如一段朽木,眼半睁以观动静。它们在黄昏出来捕食,之前配偶间会相互以叫声相约。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耳鹗

    长耳鹗别名长耳猫头鹰、夜猫子,中型猛禽。全长38厘米左右。上体黄褐色,有密集的黑褐色斑,下体淡色有黑褐色纵斑,耳羽长。栖于低山地带,平原森林中,白天隐伏于树上,黄昏以后出动觅食。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据报道,它可吃20~30只小鼠。我国民间称之为“夜猫子”,并把它认为是不吉祥的象征,实际上,它捕鼠有功,是一种很有益的鸟,应加以保护。

    短耳鹗

    短耳鹗与长耳鹗外形十分相似,但比长耳鹗色较淡,下体淡色有十字形黑褐色纹,耳羽较小。栖于平原、耕地、草原等地,平时潜伏于草丛间,夜间觅食;以啮齿类为主,白天以昆虫为食。繁殖于我国北方,越冬时刻遍及全国。对农业有益。

    鸺

    鸺鹠是我国南方普遍分布的一种小型鹗类,它的整个上体以棕褐色为主,密布有狭细的棕白色横斑;翅及尾羽黑褐色,在尾羽上有六条鲜明的白色横带,头部不具耳羽,这些特征使它很容易与红角鹗区别开来。鸺鹠是昼夜活动,因而白天在林中也很容易遇到它,为我国南方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鼠类及青蛙等。

    秃鹫的特点

    秃鹫又名座山雕,它们的数量很多,由于像雕一样大小,十分强健,翅膀的形状也和雕的十分相似,甚至有着同样锐利的眼睛,有着同样的力量。但是秃鹫的嘴却全然不同于雕。由于它不杀生,所以,不像雕那样有一张善于撕食的嘴。秃鹫的爪子也和典型的猛禽的爪子不一样。嘴和爪是猛禽最突出的特点。秃鹫的嘴虽然强健有力,但只和死物接触;秃头,可以使它把头伸到尸体内撕食内脏而不沾上太多的血。由于秃鹫常常需要在树枝上歇息,或是在地面上站稳,它的爪子三趾向前伸,一趾向后,爪尖并不锋利,而是平的,但很有力,善于抓住树枝或在尸体旁站稳,以便它紧守在尸体旁撕食、开膛。

    滑翔的秃鹫

    在猛禽中,秃鹫的飞翔能力是比较弱的,但聪明的秃鹫找到了一种节省能量的飞行方式——滑翔。这些大翅膀的鸟儿,在荒山野岭的上空悠闲地漫游着,用它们特有的感觉,捕捉着肉眼看不见的上升暖气流。它们就是依靠上升暖气流,舒舒服服地继续升高,飞向更远的地方。

    秃鹫的生存状况

    秃鹫形态特殊,可供观赏,其羽毛有较高经济价值。在牧区,秃鹫受到民间保护,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常有人捕杀制作标本,作为一种畸形的时尚装饰;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秃鹫除去内脏和羽毛,取肉和骨骼,肉有滋阴补虚的功能;骨有软坚散结的功能,治甲状腺肿大。加上秃鹫本身繁殖能力较低,使秃鹫的数量急剧减少,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将秃鹫列入了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最小的鸟——蜂鸟

    生活于南美洲的蜂鸟是最小的鸟类,而缨冠蜂鸟和小翠蜂鸟则是世界上最小的两种蜂鸟之一。它们的体长不超过5厘米,体重不到2克。蜂鸟身体很小,能够通过快速拍打翅膀而悬停在空中,其速度可达每秒15次~80次。蜂鸟在拍打翅膀时,会发出嗡嗡声,因此得名。

    蜂鸟的神话

    全世界的蜂鸟已知有300多种,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吸蜜蜂鸟,它的体长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约占一半,体重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这样的蜂鸟才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鸟,它的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卵,比一个句号大不了多少。蜂鸟的羽毛大多十分鲜艳,并且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又因为飞行本领高超,可以倒退飞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动的频率快,所以有“神鸟”、“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美妙的名字。蜂鸟在美洲阿兹特克的神话中被当做修兹罗皮契里——太阳神,也是战争之神。

    美丽的蜂鸟

    蜂鸟体态妍美,色彩艳丽。精雕细琢的精品也无法同这大自然的精灵媲美。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它身上闪烁着绿宝石、红宝石、黄宝石般的光芒,它从来不让地上的尘土玷污它的衣裳,而且它终日在空中飞翔,只不过偶尔擦过草地;它在花朵之间穿梭,以花蜜为食。在19世纪,欧美妇女常用蜂鸟的羽毛作为帽饰,还有商人收购蜂鸟皮,蜂鸟的生存受到很大威胁。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森林的砍伐、耕作的发展,蜂鸟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逐渐被破坏,蜂鸟也面临灭绝的危险。

    最大的鸟——鸵鸟

    鸵鸟是现今存活着的最大的鸟类,是恐龙时代的动物。非洲的鸵鸟、澳洲的鸸鹋和食火鸡、新西兰的几维鸟,以及南美洲的鹈鸠,是迄今仍幸存的远古时代的走禽。它们的最大共同特征是胸骨扁平,不具龙骨凸起。鸵鸟的体高达1.75~2.75米,体重60~160千克。头小,宽而扁平,颈长而灵活,裸露的头部、颈部以及腿部通常呈淡粉红色;喙直而短,尖端为扁圆状;眼大,虽然丧失了飞行能力,但仍继承鸟类特征,视力非常好,生着很粗的黑色睫毛。其羽毛主要是用来保温的。鸵鸟平时喜欢成群生活在沙漠荒原中,分布在非洲、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鸵鸟的生态习性

    鸵鸟是走禽类,适应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善奔跑,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千米,维持约30分钟而不感到累;一步可达7米,且可瞬间改变方向,在迅速奔跑时两翼张开,用以平衡。鸵鸟开阔的步伐、长而灵活的脖子以及准确的啄食,使它方便采食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鸵鸟的食性很广,吃植物、浆果、种子、昆虫以及其他小动物等,属于杂食性。由于鸵鸟啄食时必须将头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击,所以觅食时,会不时地会抬起头来四处张望。鸵鸟平时三五成群,多达20余只栖息在一起。经常与羚羊、斑马在同一地区出没。在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进沙子里,看不到了,也就不再害怕了。

    鸵鸟的种类

    鸵鸟为鸵形目的总称,包括非洲鸵鸟、美洲鸵鸟、澳洲鸵鸟、阿拉伯鸵鸟等。北非鸵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种类,最早是在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部发现的,但目前在原产地已绝迹,其栖息地及数量仍在减少中。非洲鸵鸟生长快,繁殖力强,所以国内外养殖的基本上都是非洲鸵鸟。

    企鹅

    企鹅是地球上数一数二的可爱的动物,世界上总共有17种企鹅,它们全分布在南半球,企鹅常以极大数目的族群出现,占有南极地区85%的海鸟数量。和鸵鸟一样,企鹅是一群不会飞的鸟类。不过,根据化石显示的资料,最早的企鹅是能够飞行的,直到65万年前,它们的翅膀慢慢退化而成能够下水游泳的鳍肢,成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企鹅。企鹅的主要食物是小鱼及磷虾。企鹅的寿命很长,如帝企鹅可达20~30岁。

    雨燕

    雨燕为小型燕雀类。喙短,基部宽阔,在飞翔中张口捕捉飞虫。翼尖长,飞行速度很快,尾呈叉状。后肢短,四趾全朝前(称前趾型),所以不能在地面上行走,也不能久停在树枝上。平时集结成群,边飞边鸣。我国产2科,即雨燕科和风头雨燕科,后者仅风头雨燕种,罕见于云南西、南部及西藏东南部。

    雨燕的生态习性

    雨燕总是在空中觅食,很少栖息。它们不停息地在空中快速盘旋、飞翔,几乎从不落到地面或植被上,并且似乎飞得很快。其实,它们在觅食时为了看清猎物并在飞行中捕获,不会飞得过快,否则会增加捕食的难度。但在炫耀时,雨燕确实会飞得非常快,而且常常利用风向来迅速地掠过地面。雨燕大多在近山地带飞行,下雨时,雨燕会结成群在高空中绕成圈状,动作和谐一致,就连鸣叫声也很相似。

    雨燕的繁殖

    雨燕的寿命比较长,对繁殖地和配偶也很忠诚。由于它们是在空中捕捉食物,而空中食物大量存在的时间也只有12~14周,所以雨燕的繁殖是速战速决。普通雨燕于5月初来到英国开始繁殖,7月底便离开。在繁殖期间,雨燕会结群在山洞或海中岩礁或孤岛的悬崖峭壁上营巢。广东怀集的燕岩数量可观,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数以万计的白腰雨燕集体出入,万翅如云,令人惊叹不已。雨燕在繁殖期间会吃掉大量的害虫,是益鸟。雨燕巢还可以制成燕窝,经济价值也很大。

    普通楼燕

    普通楼燕体形似家燕而稍大,体长21厘米左右,翼窄而长,折叠时超过尾端。体羽纯黑褐色,仅须和喉部为白色。尾略叉开。喜结群,在城楼、古塔、庙宇的墙壁窟窿或石崖洞里营巢,它们的巢是用它们的唾液混着泥土、草茎等杂物做成的。5~6月繁殖,遍布北方大多数地区,候鸟飞经我国东部和西部。完全以昆虫为食。

    金丝燕

    金丝燕一般都是轻捷的小鸟,比家燕小,体质也较轻。雌雄相似。嘴细弱,向下弯曲;翅膀尖长;脚短而细弱,4趾都朝向前方,不适于行步和握枝,适于抓附岩石的垂直面。羽色上体呈褐色至黑色,带金丝光泽,下体灰白或纯白。有回声定位能力。它们在悬崖上筑巢,巢由海藻和唾液黏合而成,即着名的佳肴珍品“燕窝”。

    金丝燕的“燕窝”

    一些金丝燕的嘴里能分泌出一种富有黏性的唾液,能把它们筑巢的材料,如藻类、苔藓、水草等黏结在一起。褐腰金丝燕、灰腰金丝燕、爪哇金丝燕和方尾金丝燕用以造巢的唾液一经风吹就凝固起来,形成半透明的胶质物,这就是名贵的滋补食品——燕窝。燕窝分白燕窝、毛燕窝、血燕窝、燕根等。白燕窝是金丝燕初次做的窝,质纯而洁白,为燕窝中的上品。产燕窝的金丝燕大都分布在印度、东南亚、马来群岛,营群栖生活。

    短嘴金丝燕

    短嘴金丝燕体形略小,体长14厘米左右,近黑色,两翼长而钝,尾略呈叉形。它们喜欢结成群体在开阔的高山峰脊快速飞行,在岩崖裂缝中营巢,巢用苔藓做成,不可食用。土燕窝就是短嘴金丝燕的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成的巢,四季均可摘取,可入药。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中部、东南亚、爪哇西部。

    巨嘴鸟

    在鸟类家族中,有一种“巨嘴”鸟,其嘴之大,简直叫人瞠目。这种鸟生活在拉丁美洲阿根廷到墨西哥之间的热带丛林中,外形很像犀鸟,最大体长为24厘米,而嘴长几乎相当于体长的1/3。巨嘴鸟的嘴骨构造很特别。它不是一个致密的实体,外面是一层薄壳,中间贯穿着极细的纤维,多孔的海绵状组织,充满空气,所以,嘴虽然很大,但并不很重,这使它丝毫感觉不到沉重的压力。雄鸟的嘴通常又比雌鸟的还要长。

    巨嘴鸟的美丽色彩

    巨嘴鸟的体色十分鲜艳,更让人惊奇的是它的嘴喙,它的上半部是黄色的,略带淡绿;下半部是蔚蓝色,喙尖则是一点殷红。再配上眼睛四周一圈天蓝的羽毛,橙黄色的胸脯、漆黑的背部,组成了一幅协调而又多彩的绝美图画。因为奇怪的巨喙,加上美丽的羽毛,所以,巨嘴鸟频繁出现于人类的各种作品中,俨然成了美洲热带森林的传统象征。在鸟类极大丰富的热带,或许只有蜂鸟比它更吸引艺术家们的目光。

    巨嘴鸟的生存环境

    巨嘴鸟大多栖息在雨林、林地、长廊林、草原地带,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有时也掠夺小鸟的巢穴,吃掉卵和雏鸟。这种鸟以树洞为巢;一次生2~4枚蛋。巨嘴鸟肉味鲜美细嫩,是许多人猎杀的目标,但它生性灵敏,要捉到它只有在4~6月的蜕毛期,因为这时它身体变肥,行动迟缓,最易围捕。

    缝叶莺

    在中国南部、印度和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的芒果树和番石榴树上,栖息着一种身躯娇小、尾巴很长的缝叶莺,它会利用叶片缝缀成精巧的鸟巢。缝叶莺和莺同属一科,它的体态和羽色跟莺很相似。长崖缝叶莺体长约11厘米,比麻雀稍小,而尾巴则有5~6厘米长。它的头顶呈红褐色,眼周和眉纹为淡黄色,头部呈白色。上体的羽毛是橄榄绿色,其他的羽毛则暗褐带黄。缝叶莺的喙细长而微微弯曲,两脚瘦长而强劲有力。它们常常在公园、果园、树篱和灌木丛中筑巢。每年春天,雌雄缝叶莺纷纷寻找情侣,双双结伴,共同营建自己的安乐窝。

    “天国”里的神鸟

    由于极乐鸟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丛林中,人们只是看见这种美丽的鸟儿在天空飞翔,而不知道它去往何方,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极乐鸟是住在“天国乐园”里以天露花蜜为食的一种“神鸟”。极乐鸟都非常能歌善舞。每年夏天,是极乐鸟的婚配时期,雄鸟们常常在云雾弥漫的黎明时分,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展翅摆尾,翩翩起舞,在树枝间轻盈地跳来蹦去,引吭高歌。极乐鸟因此又被称为雾鸟、太阳鸟。在熹微的晨光中,极乐鸟越发显得光彩斑斓、娇艳夺目。

    极乐鸟中的极品

    全世界有40多种极乐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有30种,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蓝极乐鸟、无足极乐鸟和王极乐鸟。蓝极乐鸟在求偶时,或仰头拱背,竖起身体两侧的金黄色绒毛;或倒悬在树枝上,抖开全身织锦般艳丽的羽毛,以吸引雌鸟。“无足极乐鸟”并不是真的无足,只是足短一些,飞行时藏在长长的羽毛内,人们见不到。无足极乐鸟的尾翼比身体长二三倍,又被称做长尾极乐鸟。王极乐鸟体长只有20厘米左右,比别的极乐鸟小得多。它对爱情忠贞不渝,一旦失去伴侣,另一只鸟就会绝食而死。王极乐鸟生性孤独,不愿和别的极乐鸟共栖一处。当别的极乐鸟迁徙时,它也随之飞上天空,充当空中“引路者”。极乐鸟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象征,国旗、国徽、民航客机和各种纪念品到处都可以见到极乐鸟优美的形象。

    知更鸟

    知更鸟又叫鸫,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知更鸟身体长约20厘米,长着红色的胸毛,上面有美丽的胸斑、黑色的脑袋、明亮的眼睛。每年的3月,当明媚的春天到来时,在美国墨西哥湾的各个州,成群的知更鸟就从棕榈树和酪梨树林中钻出来,向北飞。在迁飞的途中,知更鸟总是在白天飞行,是最早报晓的鸟儿,也是最后唱“小夜曲”的鸟儿。知更鸟的鸣声宛转,曲调多变,深受人们的喜爱。

    知更鸟的生存环境

    知更鸟栖息在树林中,也常常到地面上觅食,其他的鸟只会步行或者跳跃,而知更鸟却两样都会。知更鸟性情机警,只要稍稍受惊,就会立刻飞上树枝。知更鸟主要捕食蠕虫、毛虫、甲虫、苍蝇、蜗牛、象鼻虫、蜘蛛、白蚁和黄蜂,是有名的益鸟,特别受到棉农的欢迎。可是,它有时也啄食浆果和水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