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动物常识必读-哺乳动物常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鲸

    有人把鲸叫“鲸鱼”,其实鲸不是鱼,而是一种海兽,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有的鲸身体很大,最大的体长可达3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的形状像鱼,胎生,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鲸类分为两类:齿鲸类和须鲸类。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为保护鲸类,国际捕鲸委员会自1986年起禁止商业捕鲸活动,但1987年这一禁令出现松动,允许“以研究为目的”的限量捕鲸活动。尽管遭到广泛反对,有一些国家每年仍以科学研究为名大量捕杀鲸类。

    座头鲸

    鲸分两类,它们当中有的口中没有牙齿只有须,叫须鲸;有的口中有牙齿没有须,叫齿鲸。座头鲸口中没有牙齿,只有梳子一样的须,属于须鲸的一种。最大的座头鲸体长15米,重四五十吨,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肚皮,头部特大,占体长的1/3,两个前鳍肢特别长,很像两根大船桨。它们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南极附近海域中,我国的黄海北部和台湾省海区也有它们的踪迹。它们洄游时成群结队,多达数百头。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性情十分温顺可亲,同伴间眷恋性很强。不过,在与敌害格斗时,它会毫不犹豫地用特长的鳍状肢,或者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去顶撞,不惜皮肉破裂,鲜血直流。

    会唱歌的鲸

    最近几十年,人们发现雄性座头鲸会“唱歌”,一“唱”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夜。科学家们长年追踪它们,录下它的“歌声”,用计算机分析,发现它的频率结构很像作曲家谱写乐曲,不仅有主题,而且每个主题分成若干乐段,各个乐段又由若干单节组成。科学家发现,每年冬天,成群的座头鲸都往比较暖和的海域游去,它们要在那里生儿育女,繁殖后代。在这繁殖期间,雄性座头鲸会用雷鸣般的低音和尖锐的高音反复地高“唱”,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乐曲,歌声雄壮而缓慢,节奏分明。

    凶猛的虎鲸

    虎鲸性情凶猛而贪婪,过着掠夺性的肉食生活。它不仅主动捕食其他的海兽、大型鱼类、乌贼等,还会使用诡计,以装死来诱捕海鸟、海兽,既凶残又狡猾。它们常常潜游到海豹栖息的浮冰底下,用背脊掀翻冰块,使海豹落水,再趁机吞食。

    虎鲸的生态习性

    在世界各大洋里,都有虎鲸出没,但它们的主要栖息地是在靠近极地的冰冷水域。在野生动物中,虎鲸的寿命可以同人类相比,其性成熟期是在10~15岁。虎鲸虽然有“海中霸王”之称,不过它们只吞食鱼类、海豹等动物,从未听说虎鲸伤害人类的事例。经过驯养的虎鲸,性情温顺,甚至可以表演许多精彩的节目。

    最大的动物——蓝鲸

    蓝鲸分布在南北半球各大海洋中,但热带海域少见,以南极附近极多。鲸类可称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而蓝鲸又是鲸类家族中的冠军,事实上它也是自古至今最大的动物。最大的蓝鲸长达33米,重200吨,比40头大象还重。一条中等大小的蓝鲸,它的舌头就有3吨重,肝脏一吨重,心脏半吨重。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蓝鲸力量大得惊人,其功率抵得上一辆火车头。

    蓝鲸的生态习性

    蓝鲸全身灰蓝色,胸部有白斑,鳍短小,无牙齿,以上颌数百条角质鲸须代替,鲸须有过滤作用。蓝鲸虽大,但只吃小型浮游生物,尤其喜吃磷虾和甲壳类。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纪录是36分钟。蓝鲸一天能吞食8吨磷虾。

    蓝鲸的家庭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两三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非常和睦,它们成双成对地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蓝鲸一般每两年生育一次,每胎一仔。科学家估计蓝鲸的寿命可达90~100年。

    海豚

    海豚属于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通称海豚,共有62种,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海豚是鲸类家族的小兄弟,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普通海豚身长约2米。吻尖突出,口内上下颌各有40~50枚尖细小齿。背中央有背鳍,头顶上有一鼻孔通气。背部青黑色或灰色,下部白色,两眼有黑圈。海豚一般嘴尖,上下颌各有约101颗尖细的牙齿,主要以小鱼、乌贼、虾、蟹为食。

    聪明的海豚

    海豚有海洋中“智能动物”之称。它的脑子较大,脑重可占体重的12‰,而猩猩的脑重只占体重7‰,人的大脑占本人体重的2.1%。它的大脑半球主要由灰质组成,表面有许多沟纹。海豚的大脑由完全隔开的两部分组成,当其中一部分工作时,另一部分充分休息,因此,可终生不眠。海豚是一种本领超群、聪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动物。经过训练,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各国水族馆多有饲养,极受欢迎。

    海豚的集体生活

    海豚喜欢过“集体”生活,少则几头,多则几百头。海豚常集合成大群巡游海面,在水中跳跃,常从浪涛中跃出,全身成弓形。海豚是海兽中的游泳冠军,海速每小时可达70千米,任何船只都难以赶上。海豚是一类智力发达,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既不像森林中胆小的动物那样见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兽那样遇人就张牙舞爪,海豚总是表现出十分温顺可亲的样子与人接近,比起狗和马来,它们对待人类有时甚至更为友好,还有海豚在海中救人的记载呢。海豚有尾随轮船的习性。海豚的听觉器官发达,还能感知3千赫~20千赫的高频声波,在仿生学研究中很有价值。

    海豹

    海豹别名斑海豹、港海豹,属于鳍足目海豹科,海豹的类群比较多。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全世界都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也有发现,个别远达南海。海豹比海狮更适于水环境生活,它的身体呈纺锤形,头圆,颈短,无耳壳。全身密被短毛。毛色灰黄而具有黑斑,海豹的前肢朝前、后肢朝后。后肢不能朝前弯曲,并和尾相连,在陆地上不使用,但在水中则是主要的推进器官。趾间有蹼。鼻孔和耳孔都有活动瓣膜,潜水时可关闭。海豹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水中,只有繁殖、哺乳和休息时才爬上海岸。海豹在水中游速较快,在陆上行动缓慢而笨拙,仅靠身体屈伸蠕动才能匍匐前移,且距离不长。

    海豹的生态习性

    海豹食物以鱼和贝类为主,偶尔也吃幼鸟或鸟卵。海豹的视力又较差,顶多只能看到300米以内,故自卫能力很差。北极海豹休息时很有趣,一般是每睡35秒,就惊醒5秒,昂首四顾,看看有无白熊等敌害接近。成年海豹有护幼习性,小海豹被捕时,大海豹往往紧跟着不放,结果往往一同落网。

    每年2月份,海豹在我国渤海湾一带的浮冰上产仔,初生仔约5千克。每胎1仔,遍体白色乳毛,是天然保护色,哺乳月余后,即能独立觅食生活。海豹的肉可食,脂肪可炼油。皮可制革,光亮美观,能御寒防水。

    海象

    海象主要分布在北极圈里,除了鲸以外它就是北极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最重的雄兽可达两吨重,长5米多。海象与陆地上的象在外貌上有点相似之处。海象的躯体巨大而形状丑陋,皮肤粗糙而多皱纹,眼睛细眯,犬齿突出口外。海象是游泳健将,在水中的表现比陆地上灵敏得多。为了适应海洋生活,海象还可以变换体色。海象在陆地上时,它是实行“斋戒”的,不吃任何东西。海象皮肤下面,有一层七八厘米厚的脂肪层,既能防止热量散失,又能抵御寒气侵入。

    海象的长牙

    海象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它嘴巴上那两只尖尖的巨牙,一般长70~80厘米,重达4千克多,跟大象的牙差不多。海象的长牙有什么作用呢?

    长牙是海象攀登高耸的浮冰或山崖的工具,靠它钩住冰面托着身体前进,就像登山运动员靠带尖的冰镐攀登冰山一样。它可以帮助海象和对手进行搏斗,也被用来破碎冻得尚不坚实的冰层,以便呼吸,因为海象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

    这对长牙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用它来挖掘海底以获得食物。海象的食性很杂,主要吃软体动物,有时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和鱼。有时还吞食植物和海底沉积物。当它在潜入大海挖掘海底之前,先吸入足够的空气,垂直潜入海底,用两个长牙翻地,就像牛在耕地一样。蛤蜊等食物便从泥土中掘了出来,它用前鳍脚将食物收集在一起,便携带食物浮上水面。而后用鳍脚来回搓揉,将介壳破碎,择肉而食之。

    海象的牙也非常珍贵,可用于雕刻,还能加工成各种制品,海象牙磨成的粉末还是十分重要的药材呢。

    变色的海象

    海象在水里时,皮肤是天蓝色的;当它爬上岸晒太阳时,皮肤就变成粉色或玫瑰红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来是由于海象的皮肤被太阳晒热后,静脉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皮肤就由蓝变红了。

    受宠的小海象

    每当春季,海象开始大迁徙。雌海象产崽,接着进入交配期。在交配季节里,海象们为争夺情侣会互相残杀,有的甚至丧命,大多数都是伤痕累累。小海象吃妈妈的奶长大,一直到两岁时獴牙长得长长的了,就自己游到海中去找食了。公海象对小海象曾经是漠不关心的,小海象一旦与母海象分居后,昔日情敌之仇全被化解,它们很快又形成一支单独的,友好的雄性群体。母海象依然呵护着小海象,做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悲伤的海象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不料遭到后面窜出的母海象的袭击;他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时,母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水獭

    水獭俗名獭、獭猫、鱼猫、水狗、水毛子,是半水栖的食鱼动物,广布于欧、亚、非三大洲。我国南北各地都有。水獭身体扁而长,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35厘米,尾前宽后细。四肢很短,趾间有蹼。头部宽扁,眼小,耳小而圆。口部触须发达。身披棕色密毛,毛短而有光泽,入水不湿。体毛较长而细密,呈棕黑色或咖啡色,具丝绢光泽;底绒丰厚柔软。体背灰褐,胸腹颜色灰褐,喉部、颈下灰白色,毛色还呈季节性变化,夏季稍带红棕色。

    水獭的生态习性

    水獭栖居于江河湖沼的岸边,在水旁筑洞穴居,常有两个洞口,一个在水下,一个通地面。白昼躲在洞内,夜晚出来觅食。平时喜在水清的河湾处或杂草较少的水域活动。水獭极善游泳和潜水,游水时前肢靠近身体,用后肢和尾推进,使身体做波浪式起伏,游动速度很快,而且升降和转向十分灵活。它的鼻孔和耳孔都能自由开闭,潜水时可关闭,在水下潜游可达4~5分钟,潜行距离相当远。同时它在陆上奔跑也非常迅速。视觉、听觉、嗅觉都很敏锐。水獭的食物以鱼为主,也吃青蛙、蟹和小鸟,在陆上则捕食多种野鼠和野兔。冬季还能到冰下捕鱼。水獭一般每年可繁殖1~2胎,每胎产2仔。水獭自小可以驯养。

    水獭的生存现状

    水獭皮质地优良,十分名贵。皮毛不但外观美丽,而且特别厚,绒毛厚密而柔软,几乎不会被水浸湿,保温抗冻作用极好。獭肝、獭骨还具有药用价值。由于獭类生活环境污染、水质变劣,破坏了獭类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水獭的繁殖能力下降,加上无度狩猎,多数山溪江河已罕有獭迹。水獭现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海獭

    海獭是稀有动物,只产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海獭是由栖息于河川中的水獭,在大约500万年前才移居海边而进化成海兽。海獭不像海豹和海象,它的身上没有用以御寒的脂肪层。在冰冷的海洋里,为了保持身体的热量,海獭必须不断地运动和进食。它的身体代谢率很高,只要一天不进食,体重就会减轻5千克左右。假如3天不进食,海獭就会因为身体热量散失过多而死亡。海獭能够在水下连续停留一段时间,潜入水下100多米或者更深的地方捕食猎物。

    海獭是怎样睡觉的

    在獭类家族中,海獭的身体最大。它们一般身长1米多,体重近40千克。海獭喜欢过群居生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海獭群分为雌性和雄性两种。如果不是交配季节,它们都喜欢和自己的同性伙伴相处。海獭翻筋斗时,随着身体搅起的水浪,皮毛里进入很多空气,这使得海獭的御寒能力和浮力都得到增强。海獭的睡觉十分有趣。每当夜幕降临,有的海獭便爬上岸来,在岩石上睡觉,但大多数时间海獭却寝于海面。它们寻找海藻丛生的地方,先是连连打滚,将海藻缠绕在身上,或者用肢抓住海藻,然后枕浪而睡,这样就不会在沉睡中被大浪冲走或沉入海底了。

    海獭的生态习性

    海獭是肉食兽中唯一的海栖动物。它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靠近海岸的区域,而且从不迁移。当海獭进食的时候,总是不断地在海中翻筋斗,以便清洗掉粘在身上的食物残渣。海獭非常注意保持自身皮毛的清洁和蓬松,因为皮毛是海獭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抵御寒冷的依靠。贻贝、褐蟹、赤蟹、螺纹蜗牛,都是海獭特别喜欢的食物。海獭的繁殖比较缓慢,5年才有1胎,通常1胎只有1只,双胞胎和三胞胎是极为罕见的。海獭的怀孕时间长达1年,刚生下来的海獭在头1年里,几乎是毫无抵抗力的,只有靠妈妈的保护才能长大。

    聪明的海獭

    海獭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会借助工具来获取食物。当海獭从海底抓到一个蛤蜊,便会用礁石把它砸开,或者用蛤蜊砸礁石,甚至用蛤蜊砸蛤蜊。很少有几种动物具有像海獭这样灵活的前爪,而且也很少有几种动物能够像它这样灵活地使用前爪。

    白鳍豚的生态习性

    白鳍豚性情温顺,重感情,喜欢群居。它们集体前进时,体形最大的在前面开路,母豚保护着幼仔跟在后面。白鳍豚用肺呼吸,一个长圆形的鼻孔开在头顶偏左处。它们在水下只能潜游二三分钟,需要频频出水换气。在夜深入静时,在江面上能听到白鳍豚换气的“扑哧、扑哧”声。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心沙洲的洲头、洲尾或者支流、湖泊与长江的汇合处。那里水生生物繁茂,鱼类集中,是白鳍豚的主要栖息、繁殖场所。白鳍豚以捕食鱼类为食,但它们进食的方式很特别,虽然有牙齿,但不进行咀嚼,总是囫囵吞下。它们为了追逐小鱼,常进入浅水区域,但它们不喜欢在小河流和湖泊中生活。

    聪明的白鳍豚

    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鳍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科学家发现,白鳍豚的大脑十分发达,一头95千克的雄白鳍豚,大脑就有470克重。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有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特别是它的声呐系统极为灵敏,它的上呼吸道有三对功能奇异的气囊和一个像鹅头的喉,能在水中发出“嘀答”、“嘎嘎”和哨声等声音;用来回声定位,识别鱼群,并同伙伴联系。白鳍豚的水中定位能力,任何现代化的电子仪器都赶不上。

    濒危的珍稀动物

    白鳍豚虽然基本上没有天敌,但人们在江上的一些活动,如利用滚钩捕鱼、水下爆破治理航道,都会伤害它们。白鳍豚还会误入捕鱼人的渔网,窒息而死。非法的捕猎现象也有发生。现在白鳍豚的数量非常稀少,濒临绝迹。它是中国目前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从某种程度说,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食蚁兽

    在中、南美洲,生活着另一种贫齿动物——食蚁兽。食蚁兽中的大食蚁兽体大如猪,有一条巨大的蓬松尾巴,一般在地面上生活。另一种小食蚁兽体大如狗,尾巴稍细短,能缠绕和当支柱,能在树上生活。还有一种二趾食蚁兽最小,只有老鼠般大。三种食蚁兽中前者较常见。食蚁兽模样古怪,头又细又长,像一根大棒。头上眼、耳、鼻、口及脑都很小,口内无牙齿,但有一条长达30厘米的长舌,长舌状如蚯蚓可伸缩,舌上富含唾液,可伸进蚁穴粘取大量蚂蚁。食蚁兽每胎产一仔,幼仔常骑在母兽背上外出活动。

    食蚁兽的生态习性

    食蚁兽前后肢都具有5趾,中趾粗大而有力。用力一抓,可把坚硬的地面划开,还能用以自卫。所以,虽然它的头部毫无防御装备,但强有力的前肢和非常锐利的巨爪是富有威力的“武器”。食蚁兽性情温和,动作迟钝,但嗅觉灵敏,能根据气味寻到蚁穴。寻到蚁穴后,即用有力的前爪扒开地面,用长舌舔食蚁类,囫囵吞下,它的食量很大,一次可食一磅(454克)重的蚁类,它在抑制蚁害方面有益。食蚁兽全身毛很多,呈棕褐色。它的皮肤又硬又厚,以致不怕猛兽的尖齿利爪。一头食蚁兽在一个蚁穴中只吃140天左右的蚂蚁,吃完后就离开再另换一个蚁穴。靠这种吃法,它可以保证自己领地内蚁穴中的蚂蚁存活下去,以便它改天再来美餐。

    虎

    虎,俗称老虎,是体形最大、最强有力也是最可怕的猫科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虎的身形巨大,体长约119~290厘米,亚种当中体形以东北虎为最,而苏门答腊虎体形则最小。虎的体毛颜色有浅黄、橘红色不等。虎以凶猛、谨慎、出没无常而着称,号称“百兽之王”。老虎身上的美丽斑纹因不同的品种而各具特色。它们的毛色从黄褐色到橙红色都有。老虎皮上的斑纹在树林、芦苇丛和草丛中都可以成为极好的保护色。当老虎的耳朵转向前方时,则是进攻的信号。虎多黄昏或清晨活动,白天休息、潜伏,但在严寒的冬季,东北虎及其他北方地区的亚种,在白天也会出来捕食。

    虎的领地

    虎是一种孤独的森林食肉动物,一般每只老虎都有自己的领地,除了交配时期,从不和其他虎交往,雌虎独自生产和喂养幼虎,当幼虎成年后,雌虎将领地遗留给它,独自去寻找新领地。每只虎占领一块领地后,就会将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动物如狼、豹等赶走,所谓“占山为王”,老虎以鹿、獐、野羊等食草动物(也有吃食肉动物)为食,必须有足够的猎食领地以维持生命。

    老虎的气味

    老虎用吼叫和留下气味的方法区分各自的领地。老虎的嗅觉很差,它在寻找猎物时不大使用嗅觉,而依靠它灵敏的听觉和视觉。老虎分泌腺分泌出的气味是相当浓烈的,这种气味可以持续约三个星期。虎有时也会攻击人。印度农民用头后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击,因为虎以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对它,它决不会从正面攻击猎物。

    虎的生存危机

    今天,砍伐树木的电锯要比猎枪对虎威胁更大。大片森林的面积正在缩小,而虎如果没有森林就无法生存。一只老虎大约需要30平方千米的森林空间,才能为它提供足够的食物资源和水源。而当虎长到两周岁以后,才能完全独立生活。虎的自然繁殖过程比较长,生育率不高,通常一窝产仔2~4只,而成活的只有一半。虎的8个亚种全部分布于欧亚大陆。因人为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巴里虎灭绝;70年代,里海虎灭绝;80年代,爪哇虎灭绝。其余的5个亚种也濒临险境。产于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已极度濒危。

    最长寿的动物——大象

    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有一条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子,而且能缠卷,那是大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象长得憨实可爱,它的肩高约2米,体重3~7吨。头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支持巨大身体,膝关节不能自由屈曲。所以它那可以缠卷的长鼻子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象栖息于多种生境,尤喜丛林、草原和河谷地带。喜欢群居生活,它的主食是植物,吃野草、树叶、树皮、嫩枝,食量极大,每日食量225千克以上。在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动物是大象,据说它能活60~70岁。据记载,哥拉帕格斯群岛的长寿象能活180~200岁。真是大寿星了。

    大象的家庭观念

    大象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小象得到每头大象的疼爱,它们见到大象都要行见面礼。大象处处谦让和体谅小象。小象出生的第一年全部靠吃奶生活,它们长得很慢,因为生长期很长。小象们紧跟妈妈,形影不离,如果遇到任何麻烦,每头大象都会前来相助。小象从出生第二年起,就能吃一些草,真正完全断奶要到4岁。

    大象的报警器官

    大象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报警器官。多年来动物学家们一直茫然不解,大象的肚子为什么能够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起初人们以为这是饥饿的信号,因为大象的食量是惊人的。然而,使人们不解的是:大象竟能控制这种声音。一旦发现险情,这种咕噜声就会停止。最近几年,人们揭开了这个谜。原来,大象体内发出的这种咕噜响声与消化毫无关系。它们只有在心满意足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声音。而当身体不舒服时,这种声音就会立即停止。突然的寂静会使象群警觉起来。看来,大象的报警信号不是声音,而是寂静。

    亚洲象

    亚洲象又名印度象、大象、野象。体长5~6米,体重达4000~6000千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根长约2米的肉质长鼻,鼻端有1个肉突。雄象象牙长达1米多,那是它强有力的防卫武器。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尾短而细。皮厚多皱褶,全身披着稀疏的短毛。

    亚洲象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栖息于热带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好群居,喜游泳,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

    熊

    熊是属于熊科的杂食性大型哺乳类,以肉食为主。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分布。熊的躯体粗壮肥大,体毛又长又密,脸形像狗,头大嘴长,眼睛与耳朵都较小,臼齿大而发达,咀嚼力强。四肢粗壮有力,脚上长有5只锋利的爪子,用来撕开食物和爬树。尾巴短小。熊平时用脚掌慢吞吞地行走,但是当追赶猎物时,它会跑得很快,而且后腿可以直立起来。种类较少,全世界仅有7种,我国有3种。除澳洲、非洲南部外,多有分布。

    黑熊

    在哺乳动物中,熊也是一种体形庞大的猛兽,一只成年灰熊高达两米。从沼泽地到山区,都有它们的足迹。由于它们的笨拙和容易暴露的本性,灰熊历来是猎人最好的目标。但是黑熊却很机警,它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去应付,正因为如此,它才有幸生存了下来。黑熊的领地很大,有25平方千米。茂密的森林给黑熊提供了天然的保护所。黑熊的食物很杂。诸如鱼、肉、水果、树皮、树叶,甚至连昆虫它都很爱吃。黑熊的动作也很有趣,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演员。它们能够两腿站立,并且可以用两条后腿像人一样地走路。

    浣熊

    浣熊分布于美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区。体粗,肢短,尾长。食物也很杂。浣熊和其他熊比起来,是捕鱼的能手。它的毛由灰、黄、褐等色混杂在一起,脸上有黑色的斑毛,眼睛的周围有一圈黑毛,就像戴着一副太阳镜似的。它的尾部上有五六个黑白相间的环纹。

    浣熊经常在树上活动,巢也筑在树上。当受到黑熊追踪时,它就会逃到树梢躲起来。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还要躲进树洞去冬眠。浣熊喜欢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树林中。浣熊还是优秀的“游泳健将”。浣熊也喜欢集体生活,经常成对或结成家族一起活动。浣熊白天大多在树上休息,晚上出来活动。浣熊是杂食性动物,吃鱼、蛙和小型陆生动物,也吃野果、坚果、种子、橡树籽等。

    灰熊

    黑熊唯一害怕的动物是灰熊。灰熊比黑熊强壮,而且十分凶猛。不过,黑熊虽然害怕灰熊,但它有爬树的本领,灰熊无可奈何。灰熊不会爬树,也不善于奔跑。黑熊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它的胆怯。而灰熊虽然具有高大的身材和凶猛进攻的本性,在动物界可以称王称霸,但在猎人和猎枪面前,却只能甘拜下风。

    北极熊

    北极熊也叫白熊,是熊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行走时肩高1.6米,体重可达半吨,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千克,被称为“冰山巨无霸”。北极熊生活在北极的莽莽冰原上,以猎取海豹、幼海象、幼鲸、海鸟、鱼类为生,它极其凶猛,在北极地区是“土皇帝”,几乎打遍北极无敌手。貌似笨重的北极熊,行动十分敏捷,奔跑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它也是冰泳高手,游泳时速达10千米,潜水时间可达2分钟,在冰水中游上百千米不在话下,堪称“半水栖兽类”。北极熊是生活在最北部、食肉性最强的一种熊。

    马来熊

    马来熊又叫太阳熊或日熊,生活在印尼、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及中国南部边陲的热带、亚热带山林中,是熊家族中体形最小的一种,体重只有60千克。马来熊的看家本领是攀爬,堪称攀爬高手。它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树上,把家也安在枝叶之间。马来能主要吃植物果、叶以及昆虫和白蚁。它白天悠闲地躺在树上晒太阳,晚上则出来活动。

    眼镜熊

    眼镜熊也叫安第斯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科动物。眼镜熊的体毛为黑、红棕或深棕色,十分厚密粗糙。最有趣的是它们的眼睛周围有一圈或粗或细的奶白色纹,将眼睛上的黑斑隔开,看上去就像戴着一副黑墨镜,眼镜熊也因此得名。

    熊的冬眠

    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蜗牛是用自身的黏液把壳密封起来。绝大多数的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不是“成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生产的小熊仔。

    大熊猫

    大熊猫别名花熊、华熊、竹熊、花头熊、大浣熊、猫熊、大猫熊、熊猫、貔貅、黑白猫等。大熊猫的显着特色是它的黑白花纹,和它那大头。雄性的大熊猫可以重达125千克。大熊猫只生活在中国的四川等地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丰富的竹子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它每天要吃掉竹子的总量相当于它体重的40%。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平均寿命约为15岁。

    大熊猫的栖息地

    由于大熊猫行动不敏捷,牙爪又不及对手的锐利有力,在弱肉强食的争斗过程中常常沦为猛兽的猎物。大约到了1万年前,为了保存种族,它只有放弃原有地盘,躲避敌害,活动范围已大大缩小了。如今,它只栖息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一些混合长有竹木的高山深谷。

    大熊猫惯于流浪生活,从来没有固定的住处,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迁移。夏天爬上凉爽的高山避暑,冬天又迁到比较低洼和避风的地方。它们早晚出来寻食,白天就栖息在竹丛中,或是爬在树枝上晒太阳。

    大熊猫为什么爱吃竹子

    大熊猫的食量很大,一只大熊猫每天能吃20千克竹子。大熊猫只有一个胃,无盲肠,肠的长度也不超过10米。这样的消化系统,与食草动物的消化系统完全不同。如牛的胃分4室,肠的长度为体长的20多倍,而且还生着大量帮助消化植物粗纤维的细菌和纤毛虫,所以它能消化吃进的草并吸收养分。由于熊猫的胃肠没有这种功能,因而在它的粪便中存在大量未被消化的翠竹枝叶。但为了生存,在无能力猎肉为食而又无其他食物可供充饥的情况下,只好大量吞食容易获得的翠竹为生。随着时光的流逝,代代相传,以翠竹为食就成了它的习性了。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在野外,大熊猫生活在2000~4000米的高山竹林里,竹林就是它的家。竹林里还住着竹鼠,只有熊掌大小,很灵活,又会打洞,钻到地底下,专吃竹笋。大熊猫尽量不发出声响,暗地里查找。一旦找到洞口,用带有肉垫的脚掌用力拍打地面,打得洞里的竹鼠心惊胆战往外逃。大熊猫敏捷地抓获竹鼠,竟能把竹鼠整个儿地吃下去。由于森林采伐,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大熊猫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加上人类的猎杀,大熊猫已经成为珍稀动物。

    狮子

    狮子是有名的食肉猛兽。现在世界只有一种,主要生活在非洲的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少数生活在印度的吉尔丛林区。狮雌、雄形态有区别。雌狮颈部无鬣毛,雄狮自2岁开始逐渐生鬣,至4岁后最为丰盛,连胸部和前腿根部都披拂长毛,仪态威武。雌雄狮尾端均生有球状茸毛,内藏骨质硬包。狮的体形比虎略小,雄狮全身长约2.75米,体重180~200千克。雌狮约小1/3。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雄狮那夸张的鬃毛和硕大的头颅显得雄姿勃勃。

    团结的狮群

    狮的习性与虎、豹截然不同。狮一般生活在开阔的原野,由一头雄狮和数头雌狮带几头小狮以家族为单位集群生活。一个狮群通常由4~12个有亲缘关系的母狮、它们的孩子以及1~6只雄狮组成。一个狮群成员之间并不会时刻待在一起,不过它们共享领地,相处比较融洽。例如,母狮们会互相舔毛修饰,互相哺育和照看孩子,当然还会共同狩猎。母狮负责狩猎,雄狮则负责“吃”。因为雄狮那英俊的形象一出现在草原上就会把猎物吓跑。狮不是严格的夜行性动物,它们白天也会出来活动。它们的主食是各种羚羊和斑马,偶尔也捕食长颈鹿和野猪。捕食时常常集体行动。狮不会爬树,也不喜欢下水,但它喜欢奔跑,而且速度极快。狮常年可繁殖,每胎2~5仔,2岁半到3岁成熟,寿命20~25年。

    狮子的天敌

    狮虽号称“草原百兽之王”,其实它远非大象和犀牛的对手,当遇到犀牛或象时,总是狮子先避开。狮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攻击人。狮的经济价值不高,但可饲养供观赏和训练表演马戏。狮最大的“天敌”当然还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类,人类为了满足不正常的心理需求曾经残忍地捕杀狮子。保护野生的狮子仍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

    猎豹

    猎豹这个词来自于北印度语Chita,Cheetah,意思是“有斑点”。猎豹其实并不是豹,它是一种外形似豹但与豹既不同种也不同属的猫科动物。猎豹有两个亚种。一个亚种产在非洲各地,数量较多。另一亚种产在亚洲,为数已极少。猎豹的身体比豹小,四肢比较细长,全身只有小黑斑,没有梅花斑,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条纹,这个条纹就是我们用来区别猎豹与豹的一个特征。猎豹的毛色一般呈浓黄色,比豹色深。

    猎豹的特征

    猎豹最主要的特征是四肢各脚爪比较直,又无爪鞘,不能收缩到掌内,这点完全不像其他猫科动物,倒像犬科动物。当它奔跑时,脚爪像狗爪一样触地。这样的脚爪当然不善于爬树。也不像猫科动物那样能把爪全部缩进,所以它总是全力捕捉近处的猎物。猎豹生活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但不进入森林或丛林。独栖或双栖,但不群居。

    印度豹

    印度豹属于猎豹的亚种,奔跑时速可达每小时60英里。印度豹在大猫中体形较小,它健壮的身体、壮阔的胸瞠、纤细的腰部,使它看上去仍然具有猎豹一样完美的外形。它拥有看来较小的头脑,短嘴,也有对高视力的眼睛,宽鼻,小巧的圆耳。印度豹的黄色毛皮上的黑色斑点是实心圆,而花豹的斑点则是如花朵状的空心圆,美洲豹则是空心圆内还有个小圆点。印度豹也有少数发生毛皮突变,有着更大、更密集的斑点,被称为“帝王印度豹”。

    美洲豹

    美洲豹是西半球最大的猫科动物,又称美洲虎,曾被人们奉为“热带雨林之王”。南美的印第安人总是把美洲豹描绘成能够在智慧上和搏斗中战胜所有对手的动物。美洲豹栖息在森林、丛林、草原上。它们总是单独行动,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出来捕食,它们善于游泳,也很善于攀爬。美洲豹捕食鱼、貘以及一种叫水豚的大型啮齿类动物。美洲豹的捕鱼技巧与它们的捕猎技巧同样高明。当它们在水中活动时,比其他任何一种大型猫科动物都更为潇洒自如。

    美洲豹的生态习性

    美洲豹十分强壮,即使搬运一只个头很大的鹿,走很远的路,对它来说也是轻而易举,它把猎物运到丛林中一个十分寂静的角落,隐藏起来。捕猎之后,美洲豹先休息,然后去喝水,似乎完全忘记了它十分饥饿的事实。喝完了水,解了渴,美洲豹才漫不经心地绕回到它贮藏猎物的地方,卧下来享受它的美餐。在它休息好之前,它既不会碰,更不吃它的猎物。这是一种让人迷惑不解、鲜为人知的行为模式。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平均体重大约有150千克,一次进食将吃掉7~8千克的肉。

    美洲豹的生存现状

    美洲豹曾经活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所有的热带雨林中。在南美洲各处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连极南边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也不例外。但是现在,只有在亚马逊河流域,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因为这一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地球上最大、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即使是在这一地区,森林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因此美洲豹的生存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美洲豹毛皮上那些美丽的颜色和斑纹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色,但同时也给它们带来了灾难,数以千计的美洲豹遭到人类的屠杀。至于北美洲,不久前美国南部各州还能发现美洲豹,但现在已经绝迹。

    高山上的雪豹

    雪豹是各种猫科动物之中最美丽的一种动物。雪豹只产于中亚的高山地带。我国的主要产地是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的一些高大的山上。顾名思义,它应该是生活在高山雪线以上的豹。但是在冬季高山觅食困难的时候,有时也不得不下到较低处觅食。它为了追逐高山动物,如岩羊、盘羊之类,可能上到五六千米高的崇山峻岭之上。雪豹感官敏锐,性机警,行动敏捷,善攀爬、跳跃。它的身手极其灵活,一般昼伏夜出,很难被人发现。由于毛色和身上的花纹与周围环境特别协调,即使白天走近它潜伏的地点,也不易发现它。在可可西里,雪豹夏季居住在海拔5000~5600米的高山上,冬季一般随岩羊下降到相对较低的山上。雪豹的巢穴设在岩洞中,一个巢穴往往一住就是好几年。雪豹迁徙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为了避寒,而是为了追逐食物。

    金钱豹

    金钱豹体形与虎相似,但较小,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呈古钱状,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

    金钱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岛。中国有3个亚种:华南豹、华北豹和东北豹。栖息环境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异常灵敏,性机警,会游泳,善爬树,胆大凶猛。一般夜间活动,多以草食性动物为食。

    云豹

    云豹又名龟纹豹、荷叶豹。体形比金钱豹小,体重15~25千克,体长1米左右,末端有几个黑环。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所以得名“云豹”。云豹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是它有效的平衡器官,它在树上活动和睡眠。以各种鸟类、猴类及树栖的小型动物等为主食,也捕食鼠、兔和小鹿等。秋冬季交配,孕期3个月左右,春季产仔,每胎2~4仔。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及陕西、甘肃。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食蟹獴

    眼镜蛇是一种有名的毒蛇。大多数动物见了眼镜蛇都会退避三舍,因为要是被眼镜蛇咬上一口,过不了多久就会一命呜呼。可是有一种动物就不怕眼镜蛇,不但不怕,反而能把眼镜蛇咬死并吃掉。是什么动物有如此高强的本领呢?这种动物就是食蟹獴。

    食蟹獴也叫山獾、石獾、水獾、自猸、笋狸、竹简狸等,是食肉目灵猫科动物。它在我国只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食蟹獴体长40~60厘米,尾长24~30厘米,是体长的2/3。躯体及尾部的毛甚长,且较粗硬。体重一般为1.5~2千克。它的嘴巴细尖,身上的毛又粗又长。身体是灰棕黄色,并且略带黑色。食蟹獴的脸上有一道白纹,自口角向后一直延伸到肩部,这个特征非常明显。它有6个乳头,位于腹部。有一对臭腺,腺外有小开口,但不及大、小灵猫的发达。

    食蟹獴的生态习性

    食蟹獴分布在印度的阿萨姆、尼泊尔、印度支那,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台湾、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食蟹獴牙齿锐利,四肢矫健,反应敏捷,身体灵活。它们喜欢栖居在沟谷、水溪边缘的密林之中,掘洞而居。行走时身体常弯成半圆形,背部高高耸起,因其视力较差,所以有“盲猫”之称。常以鱼类、螃蟹、蛙、蛇和鼠类为食,特别喜欢吃蟹类,并因此而得名。而在福建又有“泥鳅猫”之称。在遇到毒蛇时,食蟹獴会勇敢地与之搏斗,最后将毒蛇擒获。它在受惊后能从臭腺向后喷射液状分泌物,并且周身毛直立蓬松,非常凶猛。在它的黑色、旱烟油状的黏稠粪便中,常夹杂着蟹、蛇、昆虫等的皮壳残骸。

    食蟹獴与眼镜蛇的搏斗

    食蟹獴是如何与眼镜蛇搏斗并战胜眼镜蛇的呢?这可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食蟹獴和眼镜蛇狭路相逢,它们都高度紧张,立即停止前进,作好战斗准备。这时,眼镜蛇的半个身子会竖立起来,将它那血红的舌头吐来吐去,用眼睛死死地盯住食蟹獴,伺机狠咬一口。食蟹獴则弓下身,聚精会神地迎战。因为它知道,稍一疏忽,就会被蛇咬中。不过食蟹獴技高一筹,反应更快。它主动出击,和眼镜蛇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它终于瞅准时机,用锋利的牙齿一下子咬住了眼镜蛇的颈部,同时用有力的爪子按住眼镜蛇的身体,不给眼镜蛇以反扑之机,终于把眼镜蛇咬死。食蟹獴战胜眼镜蛇的诀窍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快制快。

    红颊獴

    红颊獴又叫斑点獴、赤面獴等,在我国还有树鼠、树皮鼠、日狸、竹狸等俗名。红颊獴体形似黄鼠狼,但体较细长且小,体重约900克。头部狭长,鼻吻部突出,耳圆稍大,两颊棕色微红,所以有红颊獴之称。全身毛棕黄色,毛尖灰白,尾基粗,尾长大约是体长的80%以上。四肢粗短,爪长,有肛门腺。

    红颊獴的生态习性

    红颊獴分布于亚洲的印度西部和北部、尼泊尔、泰国、阿富汗、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各国,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台湾、贵州和云南等地。它栖息于热带山林、灌木丛、农田中、水溪边,密林中较少,一般离水源不远。穴居,善于游泳,能攀援上树,但并不生活在树上。机灵胆大,通常在白天觅食活动,所以又有“日狸”的称谓。杂食,善于捕食蛇类,尤其喜欢吃毒蛇,包括眼镜蛇,这是它的一种本能,与毒蛇拼搏的经验十分丰富,场面惊心动魄。也吃鼠类及各种蛙、蜥蜴、昆虫等。春秋季交配,每年2胎,每胎2~4只。

    吼猴

    吼猴是拉丁美洲丛林中最有趣的一种猿猴。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卷尾猴科。它体长0.9米,像狗那么大,加上一米多长的尾巴,在南美猴类中,可算是最大的代表了。这种猴的身上披有浓密的毛,多为褐红色,且能随着太阳光线的强弱和投射角度不同,变幻出从金绿到紫红等各种色彩,十分美丽。

    最引人注目的是吼猴的巨大吼声。这种猴子的舌骨特别大,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回音器。每当它需要发出各种不同性质的传呼信号时,它就以异常巨大的吼声,不停息地响彻于森林树冠之上,有时十几只在一起,用它们特有的“大嗓门”,发出巨声,咆哮呼号,震撼四野,这吼声在1.5千米以外都能清楚地听到。吼猴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吼猴是在什么时候发出吼叫的呢?至今说法莫衷一是。一种说法认为它在激动的时候才吼叫;另一种认为是,每到夜晚,它们就会开这种震耳欲聋的“音乐会”;还有一种说法是发生在旭日东升的时候。

    最团结的猴子

    吼猴是全素食者,各种各样的树叶、果实、坚果和种子它都吃。吼猴每天要花3~4小时进食。吼猴有一根细长而能卷曲的尾巴,以适应它们的树栖生活。它从不轻易下树,即使是口渴时,也只是舔些潮湿的树叶来解渴。吼猴也同其他猴类一样,有自己的领地。吼猴同类间相处融洽。如果有敌害或异族走近它的领地,雄猴便以齐声吼叫或其他行动将侵犯者赶走。它们的团结性和斗争性,在悬猴科中堪称第一。美洲森林中共有吼猴五六种,最着名的有:红吼猴、熊吼猴、披肩吼猴等。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领地。边界上有两只吼猴守卫,当有越境者出现,它们就会大声吼叫,相互警告对方。

    树懒

    在人们的心目中,猴最爱动、最调皮、很机灵、善攀援。实际上有一种猴却懒得出奇,是动物界有名的“懒汉”,它什么事都懒得做,甚至懒得去吃,懒得去玩,它的名字叫“树懒”,别名“拟猴”。人们往往把行动缓慢比喻成乌龟爬,其实树懒比乌龟爬得还要慢。树懒生活在南美洲茂密的热带森林中,一生不见阳光,从不下树,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吃饱了就倒吊在树枝上睡懒觉,每天有十七八个小时它都懒在树上悠然自得地睡大觉。

    在我国,树懒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广西西部地区的丛林中也有它的踪迹。在大城市的动物园中,也可观赏到这种有趣的懒猴,白天它一动不动,把头藏在股间像只圆毛球。

    一生离不开树的猴子

    为什么叫它树懒呢?它一辈子离不开树,吃的是树叶、嫩芽、果实,吃饱了就倒吊在树上睡觉。它不仅懒得出奇,吃了一口要隔很长时间才吃第二口,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如果你故意惊动它一下,它只是慢悠悠地转过头来瞅你一眼,像蜜蜂似的发出嗡嗡的叫声,之后,就慢慢地挪动身体移到另一个树枝上。它栖息在人迹罕见的潮湿的热带丛林中,刚出生不久的小树懒,体毛呈灰褐色,与树皮的颜色相近,又因为树懒太懒了,使得一种地衣植物寄生在它的身上,久而久之,就像有一件绿色的外衣,包缠着它的身体,使人类和动物很难发现它。树懒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一动不动地倒挂在树上,动作极其轻慢,极少惊动别的动物。

    “美猴王”——金丝猴

    金丝猴是很美丽的:金丝猴身上披着黄色丝样的毛,长达30多厘米,由此而得名。这种猴子的鼻骨极度退化,即俗话所说的没有鼻梁子。因而形成上仰的鼻孔。金丝猴脸为天蓝色,在头顶上生有黑褐色毛冠,两耳长在乳黄色的毛丛里,棕红色的面颊由橘黄色衬托。胸和腹部乳白色,而四肢外侧却为棕褐色,色泽向体背则越深,从那深色毛区中,伸展出缕缕金丝,犹如贵夫人的金色斗篷。金丝猴的体毛五颜六色,风雅华贵。雄猴威武雄壮,雌猴婀娜多姿,真不愧为当今“美猴王”。

    金丝猴的生存现状

    我国金丝猴分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三种(还有一种越南金丝猴),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是一种古老的动物,早在300多万年前就已经存在,曾在四川、贵州及广西的山洞堆积物中找到金丝猴的化石。历年来,由于乱捕滥猎,几种金丝猴的数量日渐减少,其分布区由过去的西南、华中广大地区缩小为现在仅限于川、陕、甘以及滇、贵、鄂的局部山区中。

    高山上的金丝猴

    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几与大熊猫同域分布,同样惧酷暑而耐严寒。滇金丝猴则生活在海拔3800~4700米的热带松杉林中,那里山势陡峭,气温很低。滇金丝猴一年中有好几个月都在雪地生活,故又有“雪猴”之称。几种金丝猴均在树上活动的时间多,没有固定的住处,晚上都在树丫间挤着睡。

    森林卫士——金丝猴

    滇金丝猴喜群居生活,在清晨或黄昏活动。它是世界上栖息地最高的灵长类动物。金丝猴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中,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它们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到地面找东西吃。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以及昆虫、鸟和鸟蛋。吃东西时总是吧唧着嘴,显得那样香甜。寄生在高山针叶林区的松萝是滇金丝猴的食粮。松萝的寄生影响树木的生长,所以,滇金丝猴可以称得上是森林的“小卫士”。

    母子情深的猴子

    母爱在金丝猴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母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哺乳期,母猴总是把仔猴紧紧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丝毫不给它离开玩耍的自由。在此期间,朝夕相处的丈夫,尽管向夫人献了许多殷勤,又是理毛,又是捡痂皮,也别想摸一摸自己的后代,更甭提抱抱小猴亲热亲热了。母猴总是抱着小猴,把背朝着自己的丈夫,丝毫不给丈夫抚爱子女的机会。

    神秘的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对许多人来说可能很陌生。有的人虽然知道它的名字,也从未见过其尊容。由于滇金丝猴生活的地区山势险峻,森林茂密,海拔极高,交通不便,对滇金丝猴的研究很困难。1890年,两名法国人在云南德钦县猎获7只滇金丝猴并制成标本运回了法国。之后许多科学家均推断这种稀有动物已经灭绝了。直到1979年,我国的动物学家才在野外第一次看到了活蹦乱跳的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的生存危机

    滇西北的藏民认为滇金丝猴是人类的远亲,不能捕杀。独特的人文及自然环境条件使金丝猴依旧生存在自然的怀抱里。然而,由于当地对森林的砍伐,滇金丝猴的家园被破坏,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少。滇金丝猴的眼睛里所见的绿色越来越少,它们澄澈的瞳仁里已充满了幽怨,“给我一个家园”,人类已听到它们的呼喊。

    猕猴

    猕猴又叫黄猴、恒河猴、广西猴、猴子、马骝、沐猴、猢猴。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猴类,体长43~55厘米,尾长15~24厘米。体重4~12千克左右。头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深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鼻孔向下,具颊囊。臀部的胼胝明显。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树栖生活,群居。善于攀缘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主要吃植物的花、枝、叶及树皮,偶尔吃鸟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4~5岁性成熟,每年产1胎,每胎1仔。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猕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叶猴

    黑叶猴又名叶猴、乌叶猴、乌猿,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又长又厚密,有光泽,尾端白色。手、足具乌黑扁平的指(趾)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黑色,30天左右全身还是金黄色,非常可爱。

    黑叶猴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跳跃能力非常强,一次可越出10米左右。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黑叶猴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俗名黑冠长臂猿、吼猴、撩梆猴、料猴、风猴、黑猴。臂特长,站立时手可及地。无尾。体长40~50厘米。雌雄个体毛色迥异。雄猿通体黑色,头顶部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黄色,头顶部黑褐色。幼猿雌雄都是黑色。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茂密森林中,过着家族式的生活,每群10只左右。性机警,晨昏活动,在固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活动路线。攀援自如,很少下地,大部分时间在树上睡卧。它们吃植物的嫩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茅鼠

    茅鼠从不到人们居住的房屋或者储存食物的地方去。它们生活在麦田或灌木丛下。从西伯利亚到地中海,从英国到日本,都有适合茅鼠生存的环境。茅鼠总是攀附在高大的、特别是经过人们耕耘过的草本植物上,例如成熟待收的小麦。所以人们又把茅鼠称为收获鼠。立金花的花蜜是最好的食糖来源,即使要像杂技演员那样攀上爬下,茅鼠也会毫不犹豫地爬向立金花。蒲公英的种子是茅鼠喜爱的另一种食物,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有高能量的脂类和油。

    茅鼠的生存本领

    有人说350万只茅鼠的重量才顶得上一只犀牛,实际上茅鼠纤巧的体形给它带来不少好处。因为太小,食肉动物对它不屑一顾。小巧体形对茅鼠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使它轻而易举地爬上草秆。它的身体有两个特殊的结构。一个是后脚上能对握的趾,使它能紧紧握住草秆。茅鼠的另一结构就是它的尾巴,像登山运动员的安全绳一样起保护作用。稍有风险,茅鼠总是用尾绕着草秆,就像一个制动器,使它保持身体的平衡。

    树

    树的俗称假松鼠,为小型树栖食虫的哺乳动物,在结构上既有食虫类的特点,又有灵长类的特点。仅有1科16种,均分布于东南亚热带森林中,外形似松鼠,吻部尖长;尾毛蓬松,向两侧分列。头骨有发达的骨质闭锁形眼眶。四肢较纤细,体重100~200克。全身呈橄榄褐色。昼间活动,营树栖生活,栖于山区阔叶林中。以昆虫为食。我国仅1属,1种,产于云南、海南岛和广西。由于树鼩在进化上所处的中间地位,在动物学上日益受到重视。在医学上是一种新发现的廉价高等实验动物,用树鼩的内脏进行组织培养,用于病毒的接种等多项科研,效果均很好,因而被称为“实验动物的新星”。

    松鼠

    松鼠又名灰鼠、松狗,体形中等或较大,体态修长而轻盈,体长20厘米左右,尾长而粗大,尾长为体长的2/3以上,但不及体长。尾毛蓬松而略扁平。体背面冬毛灰褐色,耳端有黑褐色长簇毛;夏毛颜色加深,变为黑褐色,耳端黑长簇毛消失,体腹面冬夏都是白色。松鼠的耳朵和尾巴的毛特别长,能适应树上生活;喜欢在光天化日之下活动,特别在清晨更为活跃,常常在树干和树权间窜来跳去,一会觅食,一会玩耍,无拘无束,好不自在。松鼠没有冬眠的习惯,但在严冬季节,也不甚活跃。松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种。

    赤腹松鼠

    赤腹松鼠又名红腹松鼠,大小与灰鼠相似,体重在500克以下,体长约20厘米,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后肢长于前肢,爪锐利成钩状。全身仅头、胸、腹部和四肢为短毛,其余均为长毛,尤其尾毛极为膨大,故俗称为“膨鼠”。赤腹松鼠栖居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中。喜欢在各种果树如栗、桃、李及其他高大的乔木树上活动,有时出现在山崖、矮树丛或杂草地带,在居民住宅附近也有活动。洞巢多筑在乔木枝权或居民房屋檐上及天花板里,也利用山崖石缝内营巢。以各种浆果、坚果为食,也食鸟蛋、雏鸟、昆虫等,常用前肢抱着食物吃。一般于春夏季繁殖,一胎2~3只多见。

    旱獭

    旱獭又名土拨鼠、哈拉、雪猪,曲娃(藏语),是松鼠科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形似小狗,肥胖,耳小,头短阔,四肢粗壮,体毛呈褐色。旱獭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旱獭广泛栖息于草原地带低山丘陵地区,一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冬眠,它们过家族生活,个体接触密切。以植物为食,春食牧场的嫩芽、嫩根,秋食牧草的茎、叶。年产1胎,每胎产4~5只。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内蒙古。旱獭毛皮质好,是制作裘皮的名贵原料,油可做高级润滑油,肉细嫩鲜美,肉、油、骨、肝、胆均可入药。但旱獭也破坏草原,传播鼠疫。

    飞鼠

    飞鼠体较小,体长不足20厘米,体侧具被毛的皮质飞膜。体毛细软光亮,背面银灰色或褐灰色,腹面全为灰白色。尾扁平,尾毛呈羽状左右分向,中央1条呈深褐灰色,两侧为橙黄灰色。栖息于山林中,营巢于高树的树洞内。多于夜间和晨昏活动,能在树林间滑翔。在地面步行摇摆,行走不快。以坚果、嫩枝、树皮、蘑菇等为食。具有药用价值,其毛皮可用,其干燥的粪便入药,名为“五灵脂”。

    棕鼯鼠

    棕鼯鼠又名飞虎,体长达40~50厘米。尾圆形,其长超过体长,为55~62厘米。吻圆而短。耳小,眼大。体背及两侧深红色,毛尖灰白,如披白霜。腹面毛乳黄色。头部灰白,眼周深红,两颊及耳背上部油深红色斑块。尾栗红色,蓬松。多栖于山坡森林地带,巢筑于树洞或岩洞中。晨昏时活动较频繁,活动以攀、爬、滑翔相交替。食物以麻栗树叶、倪藤果、榕果、山姜子、山荔枝、野芭蕉等果实为主;偶亦食昆虫。其粪便可加工成“五灵脂”,骨骼可泡制风湿药酒。因长期被偷猎,目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负鼠

    在哺乳动物家族中,负鼠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有袋类动物群,主要产在拉丁美洲。负鼠是一种很小的动物,小的只有老鼠那么大,最大的也不过像猫那么大。体长仅有26厘米左右,它的尾巴比身体还长,大约有30厘米长,负鼠身体虽然比较小,但繁殖能力十分强。它是世界上怀孕期最短的哺乳动物。负鼠从怀孕到分娩,在正常的情况下为12~13天,有时只有8天。这在哺乳动物中,可算是独一无二的了。

    爱装死的负鼠

    负鼠体色多数是灰褐色,头部和尾巴是白色。负鼠的尾巴细又长,而且光滑无毛。前后肢都比较发达,它的脚有五趾。它们喜欢栖息在树林中的溪边或湖边和沼泽周围。一般在夜间活动,负鼠以昆虫、蛙类、蜥蜴、水果为食,有时也偷窃鸡、兔。负鼠还有装死的伎俩。每当遇到危险的时候,负鼠从来不进行“积极抵抗”,往往是爬到树上躲藏起来。如果来不及逃跑,就干脆躺下装死。可是它的这种愚蠢的举动,正好给它当俘虏创造了条件。

    河狸

    河狸又叫海狸,是水陆两栖的啮齿目动物,主要分布在美洲北部,亚洲、欧洲数量很少,在我国只有新疆的阿尔泰地区才有河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一样,受到特别的保护。它是中国啮齿动物中最大的一种。营半水栖生活,体形肥壮,头短而钝、眼小、耳小、颈短。门齿锋利,咬肌尤为发达。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很少出洞,善游泳和潜水,不冬眠。河狸具有改造自己栖息环境的能力。它们总是孜孜不倦地用树枝、石块和软泥垒成堤坝,以阻挡溪流的去路,小则汇合为池塘,大则可成为面积达数公顷的湖泊。

    河狸筑坝

    河狸到了一个新池塘,就着手兴建它的新家。如果湖水中原来没有小岛时,它们就会找来木材、树枝和烂泥等等,抛向湖底,逐渐营造出一个小岛,再在小岛上修建巢穴。河狸非常聪明。为了远距离运输树枝和咬啐的木块,它们会开挖一条小水渠,用来运输材料。河狸啃树的本领很高。为了得到筑坝的材料,它们能在1~2小时内将一棵直径十几厘米的杨、桦或柳树主干啃断,又能在3~4小时内将啃倒的树干枝条再咬成40~50厘米长的小段。河狸以树皮、嫩枝和一些水生植物为食,所以一直都与森林、池塘做伴。有时候,河狸的巢穴会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据说,有一些河狸的巢穴已存在了1000年之久。

    鸡貂

    鸡貂是一种害羞的动物,它们经常是在夜间活动,人们很少能够见到它们。鸡貂的英文名字也叫鸡猫,但它们不是猫而是属于貂科。这一家族还包括貂、鼠和黄鼠狼,它们的近亲是雪貂。

    鸡貂的生存本领

    雌鸡貂通常要比雄鸡貂小些。嗅觉是鸡貂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雄鸡貂通过闻雌鸡貂的嗅腺,就能分辨对方的“性别”。鸡貂的嗅腺还能用来防身,当它们受到外来的危险的时候,就会从体内排出一种奇臭难闻的气体。

    鸡貂的视力很差,但它的嗅觉非常灵敏,捕猎的时候主要依靠鼻子。当鸡貂嗅到一个新鲜的足迹便开始跟踪,老鼠、兔子、鸟儿、蛇、青蛙甚至连昆虫也是它的猎物。

    美洲貘

    美洲貘是一种奇特有趣的动物。美洲貘长着一副惹人可怜的傻相。头部像猪,但比猪大得多,可惜的是鼻子短一些,否则真可与大象媲美。不过,在奇蹄类中,它的鼻子和上唇向前突出还是相当可观的。貘可利用它来卷摘食物;另外,它的眼睛很小,没一点神采,仿佛刚睡醒的样子;耳朵中间长有一撮鬃毛,样子十分可笑。美洲貘的体色几乎都是深棕色,颈部和头冠上都有短而直的鬃毛。美洲貘的四肢很像犀牛的四肢,但比犀牛的四肢细而短。前肢有四趾,后肢只有三趾。

    爱打滚的美洲貘

    貘是非常胆小、羞怯、和善的动物。貘有着非常高的潜水本领,可在水底步行很久,无须到水面换气。每当遇到敌害追踪时,可迅速潜逃水中或河底。貘喜欢在泥潭里打滚。因为貘没有长尾巴,对蚊蝇的蟹咬它们毫无办法,只好到泥潭里打滚,每次翻滚后,浑身都弄得泥渍斑斑,这样蚊虫就没法叮咬它了。貘主要生活在热带密林里,也有的居住在高山上,多数都以单独生活为主,昼伏夜出。食物为河边的多汁植物茎、叶和瓜果。

    非洲羚羊

    在非洲广阔的草原上,生活着60多个不同种类的羚羊。它们虽然属于同一个家族,但是在体态、性情方面却有很大的区别。羚羊广泛地分布在高地、平原、灌木丛等各个地方。

    旋角大羚羊

    旋角大羚羊身高约2米,体重约1吨。虽然它的体形硕大,但行动起来却敏捷灵活,能跑善跳。旋角大羚羊的主要食物是青草和树叶。像所有的羚羊一样,它也是反刍动物,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对食物的加工和消化上。羚羊的角是骨质的,它不像鹿那样一年脱换一次。羚羊的角骨在幼年时长出,到少年时脱换一次,从此这两块硬骨便伴随着它的一生。

    非洲羚羊的生存现状

    羚羊身高60~90厘米,常5~10头成群,有的一群可达数百只。一般生活在旷野或沙漠,有的栖息于山区地带。羚羊是一种性情温和的动物。它们在草原上的处境很艰难,很多食肉动物如猎豹、狮子、豺狗群体都是它们的强敌。产于中国的有原羚、膨喉羚、藏羚和斑羚等。中国新疆所产赛加羚羊的角可供做药材。羚羊角常用做平肝息风药。捕猎羚羊虽然是非法的,但仍然屡禁不止,羚羊的生存正受到严峻的考验。

    南非小羚羊

    南非小羚羊学名跳羚,生活在非洲西南部,它非常善于跳跃。它们是群居动物,当发现敌人,例如一只猎豹或一只狮子,羚羊群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就会发出警报。南非小羚羊发警报时,会笔直地向上蹿,高度达到3米多,同时脚直挺挺地垂着,身体弯曲,这就是蹦跳,南非小羚羊可以蹦跳多次,看上去就好像一弹一弹的。

    南非小羚羊有一个报警信号。从它的背部中央直到臀部有一层皮肤折皱,展开时会突然露出一大片耀眼的洁白无瑕的毛,当一头南非小羚羊发出信号后,另外一头会接着报警,一个接一个,于是整个羚羊群看上去是一片白光闪烁。一旦发现敌人靠近,整群羚羊都会迅速地逃跑。

    过去,大量的南非小羚羊聚居在一个地区,因为食物缺乏,它们便会突然迁徙。迁徙发生时,百万之众的羚羊群像潮水一般席卷大地,沿路还要接纳其他的跳羚,景象极其壮观。近来,因为它们遭到严重的捕猎,如此数量巨大的羚羊群再也没有出现过。

    藏羚羊

    藏羚羊又叫藏羚、长角羊,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和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身高约80~85厘米、体重约35~40千克。雌性藏羚羊没有角,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约75厘米,体重约25~30千克。藏羚羊以几十到上千只不等的种群,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寿命最长8年左右。

    藏羚羊的栖息地

    藏羚羊生活在青藏高原88万平万千米的广袤大地上,在4000~5300米的高原荒漠、高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栖息着。藏北的羌塘以及青海的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生畏的生命禁区。那里是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正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虽多,但大是咸水湖。藏羚羊是那里最美的一道风景,它们优美的体形,刚烈的性格,敏捷的动作,耐高寒、抗缺氧的能力,使它们成为那里最具有典型性的生命。

    藏羚羊的迁徙

    藏羚羊有季节性迁徙的生态特征。夏天,藏羚羊会沿着固定的路线向北迁徙,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千米。此行的藏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等地,每年4月底,雌、雄羚羊开始分群而居,不满1岁的公仔也会和母亲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子,然后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完成一次迁徙过程。有少数种群不迁徙。

    非洲角马

    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雨季期间(3~5月),雨水充足,广阔的草原上散布着一匹匹非洲角马。它那蓬松的长毛,健壮的体魄,弯弯的双角,与其说是羚羊,倒不如说看起来更像野牛。到了旱季,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非洲角马不得不离开这里,它们聚集起来,数量多达150万头,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在非洲肯尼亚有一条马拉河,每年的10月份,都有上百万头角马从3000千米外的坦桑尼亚迁徙到这里,非常壮观。

    野骆驼

    野骆驼属大型偶蹄类。体躯高大,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野骆驼是沙漠中的“苦行僧”。野骆驼体形瘦高,四肢细长,体毛较短。野骆驼的全身毛色淡棕黄,从来没有深褐、浅黄、灰白等其他颜色。在膝部、肘部、颈的上下部、头顶、峰预和尾端有较长的毛,但颜色并不特别深。野骆驼的头较小,吻部较短,耳朵也较小,尾巴也短,但是脖子却比家驼长。野驼的脚掌狭窄,蹄盘较小,所以脚印也比家驼小得多。所以家驼适于负重慢行,野驼适于快速奔跑。早在两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我国着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沙漠之舟”

    野骆驼现仅在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国,主要在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有分布。它们生活在极端艰苦、极其贫瘠、极为干旱的沙漠里。夏季沙漠里热得像蒸笼,气温高达40℃以上,而地面沙石上的温度可高达70℃,就是鸡蛋都能很快烤熟。但在骆驼脚掌上长有一层很厚的胼胝,不怕烫脚。在沙漠,野骆驼是所有动物中最顽强、最能吃苦耐劳、最富有抵抗力的一种大型动物。它们主要采食红柳、骆驼刺、芨芨草、白刺等等很粗干的野草和灌木枝叶为食,喝又苦又涩的咸水。吃饱后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骆驼性情温顺,机警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号。

    犀牛

    犀牛是至今生存在陆地上的仅次于大象的庞大哺乳动物。它的体重约两吨半重,身高两米多。犀牛大部分时间都在吃草,每天的食草量达500千克。打滚对犀牛来说非常重要。犀牛在水洼里打滚是一种不让蚊虫叮咬的有效办法。同时,还可以保持身体的凉爽。非洲啄牛鸦经常与犀牛为伴。对于啄牛鸦来说,犀牛是一张会自行移动的宴席桌,因为在犀牛身上寄生着许多味道鲜美的虱子,足够让它饱餐一顿。而对于犀牛来说,啄牛鸦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虫,并且在出现危险时,还可以向它报警。犀牛的悠然自得与啄牛鸦的忙碌,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白犀牛

    白犀牛与黑犀牛是非洲最着名的犀牛种类。白犀牛与它的近亲黑犀牛有许多不同。它们生活在南部和中部非洲的大草原和林地。它们要求生活的区域地形比较平坦,有灌木作为掩护,同时草场和水源丰富。白犀牛一般来说比较温顺,没有门牙和犬牙,它们使用嘴唇采集食物。20世纪,白犀牛分布在许多非洲国家。现在白犀牛已经成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

    黑犀牛

    黑犀牛长着一个尖尖的上嘴唇,它正是靠这个尖嘴唇在灌木丛中寻找食物,主要食木本植物的嫩枝叶,特别喜食金合欢,也食野果,偶尔食青草。黑犀牛的头总是抬得比白犀牛高,尽管它并不比白犀牛高大,但脾气却比自犀牛暴躁。有时会攻击车辆和人。它们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45千米。雄性虽然是独居,但在一个水塘相遇时却能相互容忍,但有时也会大声喷鼻,用脚掌拍打地面,驱逐后来者。雄性之间很少相互接触。黑犀牛全身暗黄棕色,栖息于森林与草地的过渡区,一般在茂密的多棘灌丛或刺槐灌丛地区。黑犀牛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至少要喝一次水。白天在树荫下休息,天气炎热时在泥水中滚来滚去。它们的听觉和嗅觉灵敏,但视力差。黑犀牛是分布最广、现存最多的一种,现存2600头。

    大独角犀

    大独角犀是一种外貌极为奇特的动物。这种亚洲犀牛比非洲的黑、白种犀牛更加接近于原始犀牛,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亚洲犀牛也许可以称为典型的早期动物。大独角犀与它们的非洲亲戚们相比,演唱的才能要强得多,它们可以发出10种不同的声音。大独角犀的怀孕期长达16.5个月,小牛吃奶期为2年,它们要在母亲的身边生活4年左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