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集-编辑的修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曾写短文,谈编辑的不负责任,粗心大意,把别人的照片署上我的名字发表;印出来我的一首诗,前半截是我的,后半截却是别人的。文章发表后,似乎意犹未尽。干脆再写一篇,也是谈编辑的事,也是我的亲身经历。

    先说一件最近的事。某经济报一位朋友约我写了篇1500字的文章,我交给这家报纸后,这朋友说,可以用。等了好久,问这朋友,这朋友说马上发表,稿子已送厂了,但被版面编辑删得只剩几百字了。这可是我写作以来碰到的最尬尴的一件事了。我当即表示,希望把文章撤下来,把稿子还我。报社领导知道此事后,算是高抬贵手,把文章撤了,但稿子一直不退我。事后,听别的同志说,删这稿的是个刚大学毕业20来岁的编辑,还说,刘益善不就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么?我听了,只好笑了笑。我当了20多年的编辑,我从来不敢这样说我的作者。

    第二件事使我难忘。我给一家书刊类报纸寄了3篇评论我省诗人诗集的千字文,是个系列。责任编辑来信,说3篇都留用。不久,发了一篇出来,我看了看,千把字的文章,错字、脱漏的地方有四五处,其中的“天籁”全错成“无籁”。我好心好意给这编辑写了封信,指出了错处。这编辑立即回我一信,称我“刘益善同志”(这编辑过去一直喊我老师,他在下面时,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是经我的手反复修改后发表在《长江文艺》上的。据说他后来上某大学插班生,那报告文学起了些作用),然后把剩下的两篇文章退给我了,有一种恼怒与惩罚之意。我与这报纸的总编是朋友,但我一直没对总编说这件事。后来总编问那两篇稿子,这编辑慌了,写信道了歉,把文章再要回去。还好,他能知错改错。

    第三件事,是我给一家日报的周末版写文章,按报上登出的责任编辑名字寄去,并写了很客气的信希望不用时退我。两个月没消息,我又给这位编辑写信,再次恳求退稿,并附了邮票,但这位编辑仍不予理睬。我有点伤心。后来这个周末版的负责人找我几次约稿,我均未能给她写稿,心里有对这位负责人的内疚。但想起她领导下的那个麻木不仁的编辑,我就再不愿给这周末版写稿了。咱们敬而远之,让你高傲个够,好吧!我后来重抄了这文章,在广东省的一个杂志上发了,那杂志不比这周末版差,使我从心理上得到了某种补偿。

    这是我近两年内投稿遇到的事情,本来是琐屑事,但给人感慨颇多。我们的编辑,对作者是热情负责,还是冷淡摆架子,这是个职业修养问题。想想老一代的编辑,与作者交朋友,满腔热忱地培养、帮助作者,对事业是无私的奉献,更使我们尊敬和怀念他们。

    我是个编辑,我所工作的《长江文艺》月刊,历来就有对作者热情负责的传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口皆碑。今天,我们是否忘了呢?我不敢说现在做得很好,但是决没有忘乎所以,麻木不仁,昕到作者的意见后恼怒并以退稿为惩罚的现象。

    回想一下我遇到的几件事,使我更不敢随便地对待作者的来稿与来信了。我觉得这是个编辑的起码修养,我们要不断努力。

    但愿我们的老一代编辑不要感叹:如今的编辑,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