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中行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爱学习的人。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我郁闷了好几天。

    从这天开始,我才知道,我肚子里的那点墨水,是半夜里摸帽子——还差得远着呢!

    事情源于对我姓氏的理解。

    那时觉得,要论起金姓的起源,我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于是,每当有人提起这个话题,我都会十分自信地告诉人家:现在的金氏,是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

    讲到这里,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我还要解释一下:

    在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扫北时,他毅然起义,归顺了汉室,为中国北方的平定立下了大功,从而得到了汉武大帝的褒奖。

    由于他曾铸铜人像以祭天,这个铜人像又称金人,遂被赐姓为“金”氏,称金日磾。

    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在讲述这些历史渊源中,我的言语颇有几分自豪。毕竟先祖们为民族统一大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原文化的发展史上,也有我们族人光辉的一笔。

    直到有一次,我的这个解释遭到了一位老者的质疑。

    他说:“小伙子,你讲得不完全对。说话太绝对了,是要犯错误的。”

    我顿时闹了一个大红脸。因为,当时周围还有不少人。这老头儿讲话是一点面子也不给。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既有计算机,又有网络。有什么问题上网一搜,就基本解决了。但我还是觉得很受刺激。

    于是,就很认真地查阅了相关资料。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事情还真让那位老人家给说着了。

    我错了。至少我的阐述是不全面的。

    原来,金氏首先是出自少昊金天氏,其次才有匈奴休屠王的儿子金日磾之说。

    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我们古代先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这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看来,这老金家,还真有皇家血统呢!

    另外,还有一些金氏族人是由刘姓改过来的。那是唐末五代时,吴越国的开国之王叫钱鏐,而这个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统统改为金氏。

    然而事实上,还远不仅如此。

    金氏除了有上述三支外,还有其他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代新罗国有金姓。这个新罗国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他们的国王就姓金。三是明代永乐年间,成祖帝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和部下来降,由于有功而被赐姓为金。四是元代有个叫金覆祥的人,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一个金姓氏族繁衍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发展进步的历史。

    我为自己知识的浅薄而汗颜。

    学无止境,这句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学习 是立身之本

    人在社会上要安身立命,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你就是蹬三轮,也要识字认路。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学习。

    我认识一个老工人,他以前最反对自己的孩子读书了。他讲:“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能认识字,别在大街上走错男女厕所就可以了。”

    可是,后来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家里待业。他急了,找到我问:“你们再招劳务工能不能不考试?”

    我说:“僧多粥少,这么多孩子报名,需求的指标就那么些,不考试怎么录取呀?”

    他说:“我孩子有的是力气,不怕吃苦。”

    我见他一副很认真的样子,就笑了,继续说:“现在的工作现场已经没有多少力气活了,基本都是机械化、自动化。你孩子连汉语拼音都不会,能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悲哀的事例。

    如今,没有知识,你就是扛大活也找不到地方。

    然而,事实远比这些还可怕。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你就是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时刻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所以,先人早就告诫我们说:“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这里的固本、浚源,讲的就是学习。

    世界上,只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里的学问。

    因此,只有多学习,多读书,多增长知识,才能立身于职场,立足于社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摔跟头。

    对此,我国古代的先贤们在《大学》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讲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然后才能意念诚实;意念诚实才能使心志端正;心志端正才能使自身有修养;自身有修养才能把家庭管理好;把家庭管理好然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然后才能平定天下。

    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学习被视为安身立命之宝。

    对于这个问题,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也有一番见解。他说:“我认为全世界最难做的一件事,就是自我提升。你有多大的气概,你就能做多大的事情,但没有人生下来就有宏大的气概。这里面就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很不幸的民族,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现在,虽然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却还是炮火连天,难得安宁。

    可是,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敢轻视他们,因为他们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仅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就远比其他民族高出许多。

    犹太人的这种智力优势来源于他们的学习。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虽然,在长期动荡不安的民族灾难中,他们曾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分散于世界各地,但他们却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学习文化。

    有一位作家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他们全国有450万人,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

    有人曾问:犹太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对此,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以理。”

    学习,使犹太人把教育看得高于一切。

    在犹太人传统中,孩子第一次进学校时,总会有这样的一个仪式:要将用蜂蜜写在干净石板上的希伯来字母舔干净。显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神圣的方法,使孩子们知道学习是甜蜜而充满诱惑的。他们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财富可以被带走,唯有知识和智慧永不流失。

    犹太人是聪明的。所以,他们才有了许多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卓越人才。

    其实,学习的意义对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影响都是如此。学习促进知识,知识促进发展,这早已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才有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活跃局面,才有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才有了科举考试选取天下人才,才有了唐代的“贞观之治”。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正因为出身贫贱,少年时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所以后来痛感知识的重要。他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学习,已被朱元璋这样的杰出统治者纳入了治国纲要。其立身之本的使命,可见非同一般。

    学习,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时代。

    学习 使人拥有力量

    美国波士顿学院安迪?博因顿教授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比尔?菲舍尔教授共同写了一本书叫《思想猎人》。在书中,他们评选了有史以来最善于倾听和学习他人思想的13位企业家和科学家。

    他们是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Intuit公司的创始人斯科特?库克,还有托马斯?爱迪生、史蒂夫?乔布斯、杰克?韦尔奇等等。不用细数他们的事迹,人们只要听到他们的名字,就会感受到一种力量。

    他们或者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者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力量,在影响整个世界,影响世界上的几代人。

    但他们的一切,都是从学习开始的。

    有一个叫库尔特?巴纳德的人,是著名的零售顾问。他是这样谈论他在1967年第一次遇到山姆?沃尔顿时的情景的:“当他遇到你时,他会看着你——头歪向一边,额头略微皱起。他不断地榨取你的每一点想法,而且常常停下来记下点什么。他不断地将谈话向前推进,不知不觉中,两个半小时过去了。最后,他走了,而我完全被掏空了。我不知道我刚刚遇见的是谁,但我相信我们会听到更多关于他的事情。”

    这就是沃尔顿,他的学习方法令人叫绝。难怪他的百年老店,现在还在这个领域里独占鳌头。

    至于爱因斯坦就不必多说了,他在全世界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可他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呢?他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有极强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其实就是学习。

    他进一步讲道:“人只有两种方式来度过你的一生。一种是觉得世上没有任何奇迹,另一种是觉得一切都是奇迹。”

    爱因斯坦对学习的理解,就像他的相对论一样,更有独到之处。

    事实上,每一个具有伟大力量的人,都会有自己非同一般的学习精神。

    斯科特?库克是在听妻子抱怨账单支付和平衡支票簿的麻烦后,才发明了财务管理软件Quicken的。对此,作家迈克尔?S?霍普金斯是这样描述他的:“他在听着,似乎忘记了自己。他听人说话时从不眨眼。他是一个学习者。”

    很多人都说杰克?韦尔奇在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EO后,改变了美国的企业。因为,在此之前,人们通常将竞争对手视为直接的威胁而加以排斥。但韦尔奇出现后,他带来了合作精神,他把它叫做“整合性多元化”。

    “某个人、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个更好的主意。”韦尔奇是这样表述他的学习观点的。他说:“从摩托罗拉公司发现一种质量管理方案,从惠普公司发现一种产品开发方法,从丰田公司发现一种资产管理系统,这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荣誉。”

    毋庸置疑,是学习造就了他们,他们的力量来自学习。

    那么,学习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使人从弱小变得强大,从凡人变成伟人呢?答案恐怕会有许多,但我认为基本的原因只有两个。

    一个是学习可以让你比别人掌握更多的东西,使你始终能够走在其他人的前面。

    学习力就是竞争力。

    所以,只要学习,你每天都会进步。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你必然会脱颖而出,就是有人想挡,也挡不住。

    另一个是学习可以改变你的心智,使你逐渐高尚起来。于是,你就会聚集许多人脉,有更多的帮手,逐渐形成自己的团队。

    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一个人,要想走向成功,没有贵人相助肯定是不行的。

    同时,一个人的心智一旦获得启蒙,就会很快地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激情,从而形成良性的智力循环。

    1703年的一个暮春时节,只有10岁的郑板桥随同私塾老师一起去郊游。他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正准备坐在石头上闲谈时,郑板桥突然发现水中有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便随口喊道:“先生,你看那是什么?”

    塾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瞧,果然有一堆异物漂在水面。经师徒仔细辨认,是一具女尸。老师见此惨景,心中便产生了一种痛惜之情,不觉随口吟出一首诗来:“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塾师刚念完他的诗,郑板桥就急着问:“先生,您认识这个少女吗?”

    塾师摇摇头说:“不认识!”

    郑板桥又问:“那您怎么知道这位少女刚好16岁呢?”

    看到老师又摇头,郑板桥又接着问下去:“先生既然没有亲眼看见这位姑娘是怎样落水身亡的,又怎么能断定她是‘风吹落小桥’呢?”

    还没等塾师回答,他又是一阵连珠炮似地追问:“您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逐流吗?即使在浪里打转,您又怎么能看清呀?”

    私塾先生尽管被郑板桥问得哑口无言,但他觉得板桥的话很有道理,也很有趣。因此,并没有生气,而是和颜悦色地反问郑板桥:“依你看,这诗应该怎么个吟法?”

    郑板桥皱了皱眉头,然后心情沉重地吟咏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私塾先生听罢郑板桥的诗,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很有独到之处。”

    可见,郑板桥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与他从小就善于学习,而且在学习中勇于革新、不盲从他人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人的力量,更多的是体现在与众不同上。

    大家都知道岳飞是个民族英雄,在杭州西湖畔有他的庙,每天前去祭奠他的人络绎不绝。他有着精忠报国的意志和传奇。

    可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他是如何炼成的。这其中,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母亲含辛茹苦,亲自教他读书。没有钱买纸笔,就用树枝作笔,沙地为纸,在地上练习写字。他寡言少语,但学习十分用功,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子兵法》。他崇拜诸葛孔明等济世名臣,曾写下“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圻”的诗句,表明了他将来要像诸葛武侯那样报效国家、拯救人民、建功立业的决心。

    他曾游历泰山,写下“流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契风人”,来寄托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名人志士的仰慕。在那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年代,他深知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于是,他决心练好武艺,保家卫国。

    在12岁那年,他投到了一位外号叫“搬不动”的老师门下。

    可是,这位“搬不动”却并不教他武艺,而是每天让他手拿镐镢、肩挑扁担,在山上挖坑、担水、栽树。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山坡上已栽满了树。可“搬不动”还不说教习武艺的事。岳飞心想:我为报效国家前来求师学武,不能光栽树呀!

    这时,“搬不动”看出了岳飞的心事。笑笑说:“功夫志中来,志在耐中磨。”

    转眼间,又过了三个多月,树栽完了。他又开始帮师傅干杂活,师傅还是不提学武之事。于是,岳飞提出要回家去看望老母。

    “搬不动”却说:“要学武艺,功在苦中练;要想卫国,须先舍小家。哪有学不到武艺,就中途退却的道理?”

    岳飞一听师傅的话,很有道理,就再也不提回家的事情了。

    不久,春节将至。“搬不动”把岳飞叫来说:“你来到我这里,共栽了三千六百棵树。从明天早上开始,你去把这些小树一棵棵挨个儿摇一摇。不准折断一枝,不准漏掉一棵,太阳出来前,就得摇完。”

    从此,岳飞半夜就开始起床,打水扫地,伺候好师傅后,就去摇树。开始,累得是腰酸腿疼,太阳出来时,才刚刚摇完。可等到了第十天,情况就发生了逆转,离日出还有一个时辰的时候,他的树就全部摇完了,而且腰也不酸,气也不喘。

    这时,“搬不动”来到了他的身边,抚着岳飞的头说:“鹏举呀,俗话说,功夫、功夫,全在工夫;没有工夫,哪有功夫!看来,你跟我一年,功夫学得差不多了,明天可以回你母亲那里去了。”

    岳飞很奇怪,说:“师傅,你还没教我武艺呢!”

    “搬不动”摇摇头说:“武艺我不教,我只是教你一点武艺之外的功夫,有了这点根基,你学什么都不难了。”

    于是,岳飞辞别了“搬不动”。回到家后,又跟周同师傅学习箭法。后来,果然练就一身绝技。1022年,岳飞应募出征。母亲在他背上,用衣针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10年后,岳飞已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了。他在《满江红》里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抒发了他不慕功名,不图利禄,以身报国,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

    岳飞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把力量写进了历史。

    学习 使人心中充满阳光

    学习一旦成为习惯,心中就会充满阳光。

    习惯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所以有人说,拥有一个好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学习就是这样,一旦你把它化为自己须臾不可离开的行动,化为不需要刻意去做作的行动,你就会突然感觉到: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烦你,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你的世界原来无限宽阔,你的心胸竟然充满阳光。

    人人都喜欢这样的心态,每天快快乐乐,悠哉喜哉。可是,如此阳光的心态来自哪里呢?

    来自自信。

    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会有快乐。然而,一个人的自信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建立起来的。这其中,有天分,更有后天的塑造。

    自信来源于学习。

    因为,学习会使你强大,强大则是自信的基础。自信和自大仅有一步之遥,但本质却是大相径庭。

    自信,让人喜欢;自大,令人讨厌。前者是对自己实力的信任;后者是对自己虚荣的张扬。所以,有实力才能有自信。这个实力,就源于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穷人不是一无所有的人,而是毫无学习能力的人。一个人拥有什么学历,占据多高的职位,领取多少薪水,都是无关紧要的。紧要的是他有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

    对所有的人来说,有没有实力的奥秘,就在于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学会更多有用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

    学习会使人智慧,智慧则是自信的保障。

    一个人的自信,仅有实力做基础是不够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里,信息爆炸,变革不断,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这时候,仅有信心是难以为继的。还必须见招拆招,因势利导。

    这就需要智慧。

    智慧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孔子认为:人的最大智慧应该是识人。这话说得没错。但我还认为,人的最大智慧是用人。当然,这里的用人是广义上的。不树人为敌是用人,不激化矛盾也是用人,能够化“敌”为友更是用人。

    而要做到这些,就得学习。最起码要向这些人学习,通过学习,你才能了解人家,人家也才会了解你。你的用人,才能有着落。

    学习会使你找准生活的方向,这个方向则是自信的源泉。学习的最大作用是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开阔了眼界。这其中有一个了不起的意义,那就是在新的视野里,你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在现实生活中,你如果把自己看高了,肯定会招来骂声。但如果把自己看低了,同样也会让人瞧不起。所以,定位不是小事。而要定准这个位,就必须对周边的环境有个精准的分析和判断。

    这个分析判断的过程,还是学习。

    可见,学习是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责任。

    通过学习你知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于是,你就会看到自己的短板,就要想办法去提高。

    这种提升,就会使你始终保持一个清晰的前进方向。所有的干扰、犹豫和彷徨,都会在这种提升中悄然退缩,望而却步。

    一个阳光的心态,由此产生。在这样的心态下,你就会披荆斩棘,所向无

    敌。

    记得,在清华大学经营管理学院学习的时候,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在操场的一角看到一个人在那里活动。开始是奔跑跳跃,后来就是大声地读外语。

    这是一个什么人呢?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精力!

    由于那时天还没有太亮,我只能根据轮廓判断,这应该不是一个年轻人。我为他的毅力和勤奋而感动。

    直到有一天,我们碰到了一起,我的心立刻被他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脸上的老年斑清晰可见。

    “您老住在这儿吗?”我用手指指我们住的宿舍,试探地问道。

    “不是,我住在后院!”没想到老人回答的声音比我高八度。

    “您每天起得真早呀!”

    “哦!已经习惯了。”

    “您还在教课吗?”

    “早就退休啦!不上课了。”

    “那您每天还……”

    “哈哈!不教书也得学习呀,要不就真成了废人了!”

    老人爽朗地笑着,走了。那步伐迈得比我的还大,还有力。

    事后,我向给我们讲课的一位老师说起这件事,他说,在清华,这样的老人有一大批,以学习为乐,以生活为乐。

    果不其然。

    不久,我们班接到邀请。学校有一个老教授篮球队,要和我们比赛一场篮球。对方参赛的条件是:不到七十岁的人,不要!

    我们顿时吓懵了。这场球实际上还没打,我们就输了。

    我们被这样一群老人的意志和力量所征服。

    说实话,我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大的年纪,哪来这么好的体力和精气神呢?

    直到我走进清华大学的校史展览馆才找到答案。原来早在建校之初,这里就有这样一条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来自《周易》里的两句话。当年,梁启超先生在给清华学子们作《论君子》的演讲时引用的。

    其中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毫无疑问,这样的校训,就是所有一切的源泉。

    所以,一条“要为祖国勤奋学习和工作五十年”的巨幅标语,在清华园里傲然挺立了一个多世纪。

    在这里,没有退休的概念,没有年老的概念。有的,只是学习。

    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的活力,不仅仅来自青春,更多的来自阳光的心态。

    这种阳光的心态,源于学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