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中行走-遇事 多往好处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阶段以来,网络和电信诈骗案件高发,有的职工群众经济损失惨重。虽然公安机关反复宣传提醒,但此类案件还是频频发生。

    这其中,固然有犯罪分子狡诈阴险,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变化,令人防不胜防的因素。但是,一些人的遇事沉不住气,惊慌失措、爱往坏处想的思维定势,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遇事往坏处想,越想越害怕,最后自然就会上当受骗。

    一天,一个老工人接到犯罪分子的电话,说他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在他们手上,要求马上交赎金,否则就撕票。

    老工人以前曾经听公安民警介绍过这类诈骗案件,当时半信半疑。所以,他立即给女儿打电话,可怎么都打不通,女儿的手机一直占线无法接通,这下子老工人有点着急了。

    这时候,犯罪分子的电话又来了,里边传出打骂声,还夹杂着女人的哭叫和求救声。

    老工人彻底被吓住了。

    他满耳朵都是女儿的求救声,心里想着女儿正处于危险之中,正在遭受犯罪分子的殴打、摧残,可能还会遭受凌辱和强暴,如果不赶快给钱,女儿很可能就会惨遭毒手,甚至会被肢解……他越想越紧张,越想越害怕。

    于是,他慌慌张张地赶到银行,要给犯罪分子的银行卡打款。银行的工作人员赶来劝阻,老工人非但不听,还差一点和人家动了手。

    无奈,一笔巨款打入了犯罪分子的账户。

    公安民警虽然赶来了,但为时已晚。

    后来,民警打通了他女儿的电话,里边传出她清晰的声音。她什么事都没有,毫发无损。只是说刚才在商场遇到一个大姐,因为手包被盗了,借用自己的手机打了个电话,而且啰嗦了很久。时间虽然长了点,自己也不好意思催要……

    老工人一听这些就傻了。自己辛辛苦苦攒了大半辈子的养老钱,就这样被那些可恶的犯罪分子骗走了。而且自己还力排众议,拱手交出。其悔恨之心,难以言表;羞愧之情,无地自容。

    其实,当时只要他冷静地想一想,就不难看出破绽:女儿平时很乖巧,很少一个人外出,在大白天里,怎么突然就会被绑架了呢?女儿的电话占线,不正是说明手机在使用,不可能有什么危险吗?

    遗憾的是,从接到犯罪分子电话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按照一个思路想问题,那就是女儿出事了!这个前提一确立,其结果就真的由不得自己了。

    受骗上当,在所难免。十几万元买了个惨痛教训,这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大家为老人家难过,也为得来的这条教训唏嘘不已。

    遇事往坏处想,必然就会乱了方寸。

    往好处想 是一种自我救赎

    1993年是个多事之年。

    就在我们刚刚扑灭霸33井那场特大火灾之后不久,一天深夜,我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线的另一端,又传来了处长那带有西北口音的浓烈气息:“海龙,马上和我去赵48井,那里出事了。”

    我一个激灵就坐了起来,短短十几分钟后,我们就已经奔驰在通往井场的道路上了。

    在我们这个油田,“赵”字号的井是个极为敏感的词汇。

    冠以“赵”字号的油气井非同寻常,这一区域的几千米地下,很可能就藏有硫化氢。

    早在1976年大会战时期,那里在打井的过程中,就发生了一次井喷,造成了硫化氢泄漏。当时,钻井队的工人师傅们为了控制住井喷,与死神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队长和另外两名战友壮烈牺牲。他们的陵墓,如今还坐落在那块标着“赵”字号的井场之中。

    他们所在的钻井队,就是闻名全国的英雄钻井队——3222队。

    而今天,又是赵字号的井出了问题,怎么不令人神情紧张,忧心忡忡呢?那里,可以说是风险无处不在。

    果然,当我们的车驶出不久,就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只见道路两旁涌动着两股人流,开着拖拉机的,赶着毛驴车的,也有骑自行车的,还有人拉肩扛的,摩肩接踵,扶老携幼,滚滚而来。

    他们与我们相向而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处长立刻跳下车,拦住了几个人问道:“你们这是怎么啦?”

    “哎呀!不得了了,那边的井里冒毒气了。会死人的!你们怎么还往里面走呀?”几个人战战兢兢、语无伦次地回答道。说完,三步并作两步地继续往前奔着。

    仿佛,真有什么毒气正在他们的身后追赶着。

    这里距离那个失事的井场,至少还有五六十公里的路程,这些人怎么这么快就跑到了这里?处长急得直跺脚。便又拦住了一个老乡,想问个究竟。这一问才知道,这些人住的村子离井场竟然还有四十多公里远。

    “那你们跟着瞎跑什么呢?”我连忙向他们解释着。可是,这些人根本就听不懂我的意思,或者说,就是听懂了也不愿相信。

    “逃亡”的人流不断地扩大着、涌动着,前赴后继,扬起一路的喧嚣。那情景就像电影“南征北战”里溃散的“国军”,丢盔卸甲,狼狈不堪。

    一个小时后,我们赶到了现场。

    公安人员负责警戒,井下公司的工人负责抢险。十几个小时后,警报解除了。其实,这次并不是真正的井喷,只是修井过程中的一次泄漏。但确实有一股硫化氢跑了出来,导致当时正在附近地里干活的一个农民遇难。

    这显然是一次不幸的事故,一次不幸的灾难。

    但它由此造成的更大的不幸和灾难,却是“逃难”。

    一次号称百万人的“大逃亡”。

    事后,没有人对这次所谓的大逃亡的人数做过认真统计。说实话,也没有办法来统计。但它却造成了一系列的次生灾害:撞车、翻车、坠落、急性老年病的发作等等。“逃难”的路上充满了苦难。

    这一切,都源于恐慌。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恐慌?人们的说法有很多。但事实证明,其中只有一条原因是共同的,那就是心理上存在的不正常的思维导向。

    遇事,不往好处想。

    这是一个可怕的心理误区。一听说井上出事了,就想到要跑“毒气”,一想到“毒气”就联系到自己的生命安危,一想到生命攸关就玩命跑,根本不考虑这口井离自己有多远,也不问问这“毒气”到底能飘多远。最后,连距离上百里的人家都倾巢出动,举家“避难”,这岂不有点滑稽?

    其实,稍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硫化氢虽然凶猛,但它遇风就逸散,见水就分解,其危害性是局部的、有限的。

    再说了,井上发生泄漏了,企业哪能撒手不管?肯定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处理、来补救。可惜,当时,人们谁也没有认真想一想。

    盲从,成了灾难的又一推手。

    这就是遇事只往坏处想的必然结果。所谓的百万人“大逃亡”,以一个近乎于无知、愚昧的方式,把一些人的脆弱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遇事不往好处想,它的后面紧跟着的就是恐慌,而恐慌则是更大的灾难。

    往好处想 是一种世界观

    怎么看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

    对此,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纷争四起,经久不息。其实,对我们老百姓而言,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三句话足矣:一是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二是这个世界又是复杂的。三是这个世界还是多变的。

    美好,是这个世界的主流。

    我们是物质世界的宠儿。无论人与人之间有多大的差距,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我们都能享受到阳光、空气、山川和河流给予的馈赠。即使我们个人有些得失与困苦,但在大自然面前,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

    我们是精神世界的主宰。无论你与他之间有多么大的不同,无论你是高贵还是卑微,我们都可以对自己发号施令,都能主宰自己的心情,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就算有时不顺心、不如意,但在自己一生的旅程里,都是一个小小的过程,微不足道。

    美好,是亘古不变的主流。这个主流,就是我们看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因此,不管碰到的是什么人,遇到的是什么事,都要明白这只是一个局部,只是一个点。千万不要一看到这件事有点“大”,就认为天要塌了,地要陷了,世界末日来临了。

    其实,一切都会过去。

    复杂,是这个世界的客观。

    世界是复杂的,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到宇宙天体,小到身边琐事,没有一件事会像算术题那么简单。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变化和运行的规律。所有的规律,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所有的轨迹,我们都要学习、认识,再学习、再认识,以至无穷。

    复杂是客观的现实,这就是我们看问题的一个立足点。所以,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该来的就要来,不该来的你想让它来,它也不会来。既然是客观现实,摊上了就别怕,怕了也没用。在客观现实面前,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们不惹事,但也别怕事。

    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有人遇事总爱往最坏的方向想,而且越想越害怕,其结果就会使本来不大的事情,真的成了一件大事。甚至是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反倒发生了。

    这似乎也成了一条规律。

    前些年,我听过这么一则新闻:一位铁路工人被意外地锁进了一个冷冻车箱里,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出不去就会被冻死。于是,他空前的绝望和恐惧。

    几小时后,当冷冻车箱打开时,他已经死了。

    可是,工人们仔细检查了车箱,发现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冷冻车箱里的温度一直是15.5摄氏度。而且那巨大的冷冻车箱也有足够的氧气,但这位工人确实被“冻”死了。

    医学专家就此做出分析,认为他并非死于冷冻车箱的温度,而是死于他自己心中的“冰点”。他给自己判了死刑,因为他确信,在冰冻的情况下是不能活命的。

    极度悲观,就会导致人的死亡。

    多变,是这个世界的性质。

    要想准确地概括出这个世界的性质并非易事。因为,标准太多。但只有一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就是多变。不仅物质世界是多变的,而且精神世界也是多变的;不仅事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是多变的,而且事情的结果在应用或者发酵时,也是多变的。

    变化,是这个世界最显著的特征。

    这样的性质,是我们看待一切问题的根本落脚点。所以,即使真的遇到天大的事,也一定要有信心,因为一切都会变。失败也许就是契机,挫折蕴含着机遇。

    人,赢往往是赢在最后一分钟。就像现代京戏《沙家浜》里郭建光的那句经典台词:“胜利,往往就在最后的努力之中!”

    变,是我们应对一切问题的法宝。

    所以,千万不能自以为聪明,事情刚一露端倪,就急于给下结论,更不能急于采取过激措施。如果是那样,其结果轻者可能会误会人家的好意,重者则会真的把好事变成坏事。

    有一则寓言。

    一个农民家里养了一头毛驴,为他家服务了一辈子,勤勤恳恳,深受一家老小的喜爱。遗憾的是,这一天毛驴失足掉进了井里,在井下发出了阵阵哀嚎。这可急坏了这一家子人。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去营救,可还是无法将毛驴救出。

    毛驴开始绝望。

    这时,它突然发现自己的主人竟开始用铲子往井里填土,他一下子愤怒了,不禁悲从心来: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给你们家干活,如今摊上了这种倒霉的事情,你们救不了我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落井下石,往井里填土呀?为什么要这么急着置我于死地呢?

    毛驴心如死灰,越想越气。

    然而,看着那些落下来的越来越厚的土,它突然灵机一动:难道这是主人救我的方法?

    于是,它开始侧过身子,试着用蹄子把土踏平,并站在新土上面,果然它往上前进了一步。接着再如此,它又往上提升了一层。顿时,毛驴为刚才对主人的猜疑而懊恼,它踏土的步伐越来越有力,主人在上面填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终于,它从井里冒出了头,然后整个身子被主人拉了上来。

    毛驴得救了。显然,得救的还有它的灵魂。

    世界观就是一个人的灵魂。

    有什么样的灵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遇事怎么看、怎样处理更是如此。

    不同的世界观,在对待一件相同的事情上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不能轻信别人的看法。因为,他的世界观与你的世界观未必相同。

    古代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梦到天在下雨,他戴了斗笠还打着伞。第三个梦,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躺在一起,但却是背靠着背。

    秀才似乎觉得这三个梦有些深意,便去找算命先生解梦。

    算命先生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这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便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这时,店老板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便把自己做梦、请算命先生解梦的事情,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

    店老板一听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怎么不找我给你解梦啊?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是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便精神振奋地去参加了考试。

    这一次,居然中了个探花。

    这个故事很古老,但它的寓意却一点也不过时。遇事往好处想,就可能峰回路转。但如果相反,那肯定是彻底没戏。因为,你在起跑线上就输了。

    哲学使人清醒,尤其是里面的世界观,更使人增智。它是在你迈开第一步的时候就能照亮你脚下的明灯。

    往好处想 是一种方法论

    遇事怎么想,又是一个方法问题。

    要解决不同的问题,肯定要用不同的方法。但就是穷尽所有的知识,也无法找到所有的方法,更无法一下子就找到适合解决你那个问题的方法。

    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先确立一个好的心态。

    阳光的心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

    心里有阳光,你才能看到阳光。只有看到了阳光,你才会有信心。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相反,如果你心里有魔鬼,就会被魔鬼缠身,你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会举步维艰。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许多人吃了不少苦头。其罪魁祸首,就是心里的那个魔鬼。

    端正的态度,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切入点。

    态度,是所有方法的动力源。有好的态度,才会有好的方法。什么是端正的态度呢?就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他人充满真诚,对事业充满追求。有了这样的态度,什么妖魔鬼怪都不可怕,什么艰难困苦都是过眼烟云。

    态度决定一切。

    1914年12月的一天,一场大火把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损失超过200万美金。那时,爱迪生已是67岁的年纪了,人们都担心他经受不住这么沉重的打击,会被痛苦压得趴下去。

    谁知第二天,爱迪生看着一堆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这不,我们以前所有的缪误和过失,都给大火烧得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可以从头开始了。”

    火灾刚刚过去20天,爱迪生就推出了他发明的第一部留声机。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

    人的一生,每一天都是新的。既充满着矛盾、困难、困苦和困惑,也蕴含机遇、欢乐、幸福和希望。乐也一天,苦也一天,为什么遇事不往好的方面想呢?

    态度,其实也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同样一件事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也就会完全不同。对待事情的看法不同,事情的结果也就必然不同。

    往“好”处想与往“坏”处想,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是进取的,后者是防御的;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前者体现的是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后者体现的则是对未来困境的忧虑。

    境由心造。

    遇事往好处想,必然会使我们的阳光心态更灿烂,也必然会使我们豁达的生活态度更坚定。即使是身处逆境,也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的思维,也可以保持坚强的信念和旺盛的斗志。

    这就是方法的力量。

    多往好处想,多面向未来着想,就会自我振作、自我警醒、自我提升,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阳光的心态、向上的态度,是光明和希望的摇篮。

    往好处想 是一种修养

    中国人是最讲修养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修养。

    在《礼记?大学》里,有这样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里讲的意思很明确: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就是修养,是中国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最高道德标准。

    然而现实中,对于我们平头百姓而言,那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体现在具体、细小、日常的生活当中的。讲太多的豪言壮语反倒没人听。

    所以,遇事怎么想、怎么做,就成了这种修养的第一道门槛。

    一旦遇到什么情况,别人还没怎么样呢,你这里或者是暴跳如雷,或者是悲天悯人;或者是猜三想四,或者是敌视万分。那么,你就是怎么说自己有修养,也没人信。

    有一年评职称,一个老同志没评上。

    他暴跳如雷,到处告状,硬说是评委会里的一个评委在整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写了厚厚的一沓材料,把他与那位所谓“整他”的那个评委之间的矛盾渲染得淋漓尽致,世人皆知。

    尽管领导和职改办的同志再三解释,指出他是在用自己的主观臆想来猜度别人,可他就是听不进去。

    没有办法,领导只好调出了当时评委的投票记录,结果他一看就傻了:他认为“整他”的那个评委,其实给他打的分是最高的。

    我清楚地记得,当他拿起那份记录时,足足看了好几分钟,沉默许久。

    评委们给的分基本上都是客观的,他丢分是丢在了硬件上。相反,恰恰是那位他极度猜疑的人,却刻意多给了他几分人情分。对此,我理解,因为他曾是这位评委的属下。

    但对他,我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应该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同志,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了,为人低调,做事勤勉,可就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把握好,闹得沸沸扬扬。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客观地讲,人都有遇事不冷静的时候,但如果是刻意专往坏处想,那就很容易掉进疑人偷斧的陷阱。要是再听不进别人的劝告,那结果一定会很惨。

    红军长征时期,就有这么一个惨痛的教训。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一位将领的妻子随同瞿秋白等几名领导人突围,后来相继被俘。最后,瞿秋白同志惨遭杀害。

    几年后,这位妻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出狱并找到了这位将领,本来是有一肚子艰辛、屈辱和思念要向他倾诉的,没想到一见面,这位将领却拔枪相对,质问她:为什么出卖瞿秋白同志?

    她顿时被问懵了,无言以对,只是愤怒地流着泪水。

    结果,丈夫的枪响了。她没有死在敌人的狱中,却倒在了自己亲人的枪口下。

    后来,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她是无辜的,她在敌人的刑讯逼供面前是坚强的。可这位将领,却没有等到了解真相的这一天,就在妻子死在他的枪口下不久,也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

    不知道他们在九泉之下会不会相遇?

    如果重逢,他将会怎样面对这个对党忠心耿耿,对丈夫痴心不改的女人?会是两个人相拥而泣,还是掉转头形同陌路?

    修养,是人的一种品质。

    遇事往好处想,是通向这种品质的桥梁。

    往好处想 是一种品格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他在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中牟县令陈宫是个仗义之人,仰慕曹操已久,见此情况后,乃弃官与之一起逃离。

    两人行至成皋,便投奔到曹父的一个故人吕伯奢的家中求宿。他们受到了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而,正在里屋休息的曹操,忽然听到屋堂后有磨刀之声,立刻产生了疑心,怀疑是人家要对他们图财害命。

    于是,就与陈宫杀了出来,将吕家八口人全部杀死。事后,才发现堂屋内还捆绑着一头猪。

    原来,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待他们。

    事已至此,他们只好逃走。途中正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一起给杀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遇事后专往坏处想的案例。

    每一人读到这个故事,立刻想到的就是曹操的为人,实在是狡诈阴险、凶残恶毒。

    正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于是,罗贯中还赋诗两句,对这件事算是作了一个结论:“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由此昭然若揭。

    遇事怎么想,成了一个人品德的试金石。

    前些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人玩命地攻击另一个人,开始是传人家的闲话,后来是四处写匿名信,再后来是张贴小字报,内容无非是生活作风、贪污腐败和徇私枉法三件“大事”。一时闹得这个单位乌烟瘴气,沸沸扬扬。

    最后,矛盾开始升级。他直接跳了出来,到人家家里大打出手。

    单位只好组织了工作组,专门对此事进行调查。结果,全是诬告。工作组找到这个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想到,他的回答竟“坦率”得令人目瞪口呆:“谁让他算计我了!我就是要整整他。”

    “他怎么算计你啦?”工作组继续问。

    “那一年涨工资,就是他害得我没涨上!现在退休了,我一个月比别人少拿一百多块。”

    “你怎么知道没涨上工资是他的原因呢?涨工资的政策都是公开的呀!”

    “就是他!当年我俩在一起的时候,他就……”

    工作组的调查无需再进行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挟私报复、目无法纪的违纪案件。我为这个人的“无法无天”深感悲哀。

    然而,更让我悲哀的还在后面。

    原来,当年研究他涨工资的时候,那位可怜的受害人正在外地学习,根本就不知道他没涨工资的这件事。

    我为那位无辜的受害人悲哀,假如没有矛盾的升级和真相的揭开,那么这些流言蜚语也许就会伴随受害人一辈子,这是多么沉重的压力呀!

    我为这个谣言的制造者悲哀,假如真相不大白于天下,那么,他怀揣的这种“仇恨”究竟会把他引向何处呢?

    品格,是人格的基石。有什么样的品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

    遇事专往坏处想,就是通往这种人格的奈何桥。

    往好处想 是一种智慧

    任何事情一旦出现,都有往下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好的,不好的,不好不坏的,有好有坏的等等。

    而且,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可能性,那就是它们之间的转化。这个转化,有时只需要一个诱因,而不需要充足的理由。

    在转化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这个诱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疆伊犁冬季牧场转场的道路上,有一个叫冰沟的地方。牧民每次路过那里都是万分小心,因为两边都是脆弱的冰山和雪层,哪怕是一声咳嗽,有时都可能引发一场山崩地裂般的雪崩。

    每一个诱因的背后,都可能是灾难。

    所以,控制好诱因,就是一种智慧。过冰沟的智慧,就是小心谨慎。

    然而,在面对其他突如其来的问题和危险时,控制好诱因,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比如,有两个人在打架,一方操起了菜刀,这时如果有人火上浇油,激化矛盾,那后果就会不堪设想。许多监狱里的囚犯,为什么一提到当初的那一个瞬间,就会泣不成声、痛不欲生呢?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这时候有人循循善诱,耐心化解,或者略施缓兵之计,使那些激动的情绪逐渐得以平复,那么,就会使很多人在冲动的犯罪道路上终止,不会越走越远。

    把可能发生的坏事变成好事,才是大智慧。

    早年,我在基层小队工作期间,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

    一天早上,刘师傅发现自己的工具箱被撬开了。大家立刻围了过去,问长问短。

    “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吗?”

    “没有!”刘师傅平静地回答。看看人们愤愤不平的样子,他又补充道:“没事!只是一件小玩意,他一定是急需,过两天会给我送回来的。”

    “还是报案吧!昨天下班时我看见你锁工具箱了,一定是昨晚有人进来撬的锁,这案子好破!”人们还是七嘴八舌地不肯离去。

    “对呀!我去门卫那儿问问,看看是谁昨晚来工房了。”说着,就有人向外走。这时,只听刘师傅大叫一声:“回来!你们别管闲事行不行?”

    立刻,大家都不做声了。

    这不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嘛!人们嘟囔着,散去了。

    可我心里还是有些打鼓,因为从刘师傅的脸色中,可以看出他丢失的绝不是什么小玩意。那时候,大家都住宿舍,行囊简单,一些贵重的钱物常常会锁在自己的工具箱里,这是公开的秘密。

    那他为什么要极力掩饰呢?

    我始终没想明白。

    直到二十多年后,在一次老同事聚会上,事情的来龙去脉才得以浮出水面。

    那天,大家喝了不少酒,都很高兴。可就是一个叫英子的老弟表现有点奇怪。

    他离开队里比较早,后来调回了老家,之后又自己单干。一方面靠自己聪明能干,另一方面赶上了好时光,事业越做越大,现在已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了。

    只见英子一个劲地给刘师傅敬酒,每一次不等刘师傅喝,他都是一饮而尽。开始,我还觉得是师徒多年没见面的感情所致,后来才发觉这其中好像有点蹊跷。

    “师傅!我对不起你。”他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

    “去、去,喝酒!有什么对得起对不起的。”刘师傅一直跟他打岔。

    “当年,那件事……”他摇摇晃晃地又端起了酒杯,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可刘师傅还是拦住了他,不让他继续说。

    没想到,这一下英子更急了,带着哭腔嚷道:“你怎么不让我说话呀!我这次来就是向你请罪的呀!”

    这一下,全场哗然。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刘师傅,只听刘师傅淡淡地讲道:“啥罪呀?你不是把那玩意都还给我了吗?”

    “师傅!原来你知道是我干的呀?”

    “你小子那点鬼心眼,我还看不出?来,喝酒!”

    大家这时才听明白,原来二十几年前那起所谓撬工具箱的案件,是英子做的。刘师傅丢失的,也确实不是什么小玩意,而是现金。

    至于多大的数目,他们谁也没讲。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由于刘师傅的宽宏大度,英子幡然醒悟了。不久,他又把钱悄悄地塞进了刘师傅的工具箱。

    事情终于水落石出了。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手里的酒杯倒得满满的,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人们为刘师傅的善良而感动,同时也为英子的坦诚而欣慰。

    事后我想,假如当年刘师傅要是报了案,假如英子被当贼给抓起来,那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也许,在我们的同事里,会少了一个民营企业家。

    往好处想 是一种胸怀

    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一些摩擦,有一些误解,甚至有一些猜疑或敌视。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一些人的仇官、仇富、仇国企、仇警察的心态,一旦遇到事情就极易诱发大的矛盾、大的事端。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难免会遭遇一些我们不愿意遭遇的事情,或被攻击、被诬陷,或者由于我们自己工作本来就没有做好,而招来一些麻烦。

    这时候,怎么想、怎么做,对我们就是一种考验。准确地说,是对我们胸怀的一个考验。有些事,忍一忍、容一容,也就过去了。比如流言蜚语,你越是理它,它越是找你;你越想掰扯明白,就越是解释不清楚。如果我们眼里不容沙子,非要针尖对麦芒,想弄个一清二白,那结果有可能会更惨。

    现实中,有些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几分对你不利,即所谓的无风不起浪。但你一较真,这事可能就会乘势而上,愈演愈烈,结果会越来越坏,身不由己,越陷越深。

    小事一折腾,就会变成大事。

    有一个小和尚聪明伶俐,师父也很喜爱。但他因此遭到一些同伴的嫉妒,有人总找他的别扭,还传播了他的不少流言。

    一天,他找到师父诉苦。说他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

    师父静静听完他的诉说,然后对他讲:“现在你去给我倒一杯茶,再去找一块小石头。”

    小和尚照做了。

    只见师父拿起小石头,把它投入茶杯中,立刻水花四溅,茶杯也被砸个粉碎,小和尚吓了一跳。这时,师父又拿起那块石头,把它投入了旁边的茶壶中,茶壶虽然没有碎,但也发出了好大的动静,里面的水也溅了出来。

    然后,师父又领着小和尚来到一条河边,又举起了那块石头,把它用力地投向河里。石头只发出了很小的声音,就沉到了河里,再也没有了踪影。

    做完这一切,师父问:“你说,你是想做茶杯、茶壶,还是这条河?”

    小和尚顿时醒悟,双手合十:“感谢师父教诲!我再也不去理会他们说三道四了。”

    这是一个关于胸怀的故事。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遇到问题,如果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往好处想,朝好的方向去努力,那么矛盾就会得到化解,对于事情的走势就是一个好的导向。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这句话许多人都喜欢,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遇事有没有胸怀,这是一个人能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试金石,也是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事、做成大事的风向标。

    胸怀,可以让我们遇事不乱,化危为机。

    往好处想 是一种自信

    人生在世,是离不开信心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凡是活得快快乐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生活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可能来源于理想、信仰,也可能来源于亲情、友情。

    但最主要的是,它应该来源于对自己的掌控。

    自己能够驾驭自己,这是最大的自信。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事:孩子晚上参加同学聚会去了,夜深了,还没有回来。你给他打电话,他不接;你要去找他,又不知道他们聚会的地点。

    于是,你就开始胡思乱想。

    开始会想:孩子是不是喝多了?接着会想:会不会是在回家的路上出了什么情况?然后又会想:是不是出了车祸?会不会受伤甚至有生命危险?如此等等。

    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惊恐。于是,你就会不断地拨打孩子的电话,可怎么打还是没人接,这样你就断定孩子是出事了……

    你开始坐卧不安,甚至伤心地哭泣。

    直到孩子回来了,你像疯了似地扑过去,一看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只是孩子把手机调成了振动,只是同学们玩得高兴,忘记回家的时间罢了。

    孩子还沉浸在这场同学欢聚的喜悦之中,可一进家门,这种欢乐立刻被你的情绪一扫而光。

    这就是想法的力量。

    本来没有的事情,你一想,它就出现了。

    想法,决定着我们的生存状态。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情绪,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质量。

    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想法带来的;痛苦的生活,是由痛苦的想法造成的。遇事多往好处想,这本来是最好的想法,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遇事往好处想,还是往坏处想,是我们生活质量的分水岭。

    要做到遇事多往好的方向考虑,其实也不难。

    首先,对自己要有信心。无论发生了什么事,自己心里都要有一个定盘星。自己可以在一件事上失败,但不会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失败。自己可以在客观规律面前俯首称臣,但在精神上绝对不可以萎靡不振。

    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其次,对问题要有信心。人世间任何问题都是福祸相依,好坏并存的。并非无烦恼就快乐,也并非有快乐就没有烦恼,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会一成不变。

    所以,事在人为。

    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来改变。

    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这句话,许多人都讲,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

    实际上,这才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有了这样的自信,我们就会坦然地面对一切;就会弥补短板,完善自己;就会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就会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就会宽恕他人,坚守信念;就会心境开朗,走向成熟。

    这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中求胜,在变中成长。

    自信,会给我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