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喜庆指南-节日老风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春节礼俗

    春节的来历

    古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它是我国的农历年节,是最古老而又最隆重的一个节日。

    我国人民欢度元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那时有一个叫尧的天子,为黎民百姓办了许多好事,非常受人爱戴。但他儿子不太成器。尧帝考虑只有把“天子”的位置传给品德好且有才干的人,才能当好百姓的首领。后来,他发现一位叫舜的人能担任“天子”

    ,便不分亲疏地让位给了舜。

    舜接天子位,继承了尧的事业,并干得很出色。尧非常高兴,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交好,我死后也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不久,尧死了,舜非常感激尧帝对自己的信赖和重托,以及对平民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便选定一个日子,每年都带领部下祭告天地和先帝。同时,舜在位时,事事都像尧帝一样,时时为百姓着想,处处为黎民办事,也十分受人爱戴。人民为了纪念舜,就把舜帝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天,当做一年的重要发首之日。发首即开始,开始即第一的意思。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象征一日开始。太阳是日,地平线像“一”线,于是便组成“日”和“一”的象形字“旦”。元为年之始,且为日之晨。人们就把这天作为一年之首,称正月初一日为元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可见,我国人民欢度元旦、同庆新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只是元旦的日期历代不尽相同。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令全国以农历十月为正月,并因正月的“正”字与嬴政的“政”字同音,犯了忌讳,故从此正月就只得称呼“征”月。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深感历法太乱,就下令大臣编写“太初历”,并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为元旦。一直沿至清末。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我国又将春、夏、秋、冬定为四节,即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于是春节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称,并同时采取世界通用的公历,把阳历2月2日称元旦、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并正式规定阳历的1月1日为我国的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我国人民过春节,过去习俗从年前过小年后就开始操办年货,直到元宵节这段时间,旧时民间在正月十五日有“送年”的习俗。还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和“拜年拜到初七八”等说法。现在春节就过得不那样长了。

    古时无论皇宫还是民间,对于春节都很重视,是正月喜庆的一个高潮。从年三十(除夕)晚上守岁开始,终夜不眠。深夜11时至凌晨1时(春节头一个时辰子时)家家迎喜神、财神、贵神及上界诸神下凡,在庭院摆供桌,点香烛,叩拜四方,对天朝礼,谓之迎接各路神仙,俗称“出天行”,这种信仰习俗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初一这天,从周代开始,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的礼仪。在民间,妇女们有戴春胜、春幡的习俗,以示迎春。唐代以来,又增加了鞭打春牛、送小春牛、送财神、放鞭炮、玩龙灯、耍狮子、贴幅字、贴春联、贴春花、猜灯谜等习俗。此外,还有舞虾、舞蚌、划旱龙船、耍花灯花鼓、打莲花闹等习俗,预祝新的一年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可上溯至宋朝。相传扫帚、簸箕的创始者是夏朝少康帝。“帚”字。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铭文,《礼记》中有“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用扫帚做扫除了。有人认为,尧舜时代已有“扫年”(古代称春节大扫除为扫年)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阎,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扫年”之风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美德。

    春联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清代《燕京岁时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淮南子》中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来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上面写着除祸降福之类的吉祥话。古时候,到夏历年初一那天,人们把它钉在门的两侧称为“桃符板”,以避邪降福,作为“更新除旧”的象征。到了宋代,这种悬“桃符”的习惯更相演成风,蜀后主孟昶有一年过春节,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两句联语,据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以后桃木逐渐为纸来代替,符咒也变成祝词,于是“桃符”变成了“春联”。到明代,这种只在春节时贴的春联,在酒店、饭馆、庙宇、寺院、名胜古迹等处也贴起来了,生辰祝寿、婚丧嫁娶也贴起来了。于是,便有了喜联、寿联、挽联等名称。春联也就变成了“对联”的一种了。“全民共饮新春酒,举国同庆大治年”,“劳动致富六畜兴旺,勤俭持家五谷丰登”,“人民江山千古秀,祖国花木四时春”。读之,使人心怀宽阔,生机盎然。

    贴“福”字

    春节前,在大红纸上写“福”字,贴“福”字,“迎春接福”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到来,随同贴春联,家家户户要在墙壁上,门窗上、水缸、米柜、仓房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福”字还带有各式各样图案,或是寿星、寿桃,或是鲤鱼跳龙门,也有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真是丰富多彩,把“福”字映托得更加金墨闪耀。民间至今还有把“福”字倒贴的习俗,为的是讨人家说句“福到了”的吉利话。贴“福”字,大约是在宋朝以前开始的。据宋人吴自牧著的《梦粱录》中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又说:“七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阎,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其中所说的“贴春牌”,也就是今天在红纸上写的“福”字。贴“福”字,是人们以示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追求美满生活的期盼。“福”字在古书里都有很多解释,如“祷也、休也、祥也”等。但它总的涵义是“长命富贵”

    和“吉祥如意”。不过,一般百姓则认为“平安”就是“福”。《韩非子》中说:“全寿富贵之谓福”。意思说,所谓“福就是富贵加长寿”。所以,过去的春联之中,“福”字又往往与“寿”字联在一起,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看来,福是人类生存在社会上的共同愿望。

    年画

    年画起源于古代在门上贴画的习俗,多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用以驱邪避害。

    由最初的一处简陋的春图,后来逐渐发展成木刻水印,画面热闹。如表示五谷丰登的春牛、天天向上的婴儿、意味着风调雨顺的花鸟风景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年画在传统画面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表彰古今英雄、描绘幸福生活的园地。

    放爆竹

    爆竹也称爆仗、鞭炮,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它起源于“庭燎”,《诗经》中有“庭燎之光”的记载。“庭燎”就是当时用竹竿之类做成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啪的炸声,以此驱鬼除邪。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

    晋朝宋懔写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同鸡而起,先于庭前爆竹,避山臊恶鬼。

    ”其实用爆竹不过是讨个吉利,作为“暴发”的象征。到了唐朝,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实验,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火药的发明,使爆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北宋时,便有人用纸包裹硫磺粉制成爆竹,称为“爆仗”。

    南宋时又出现了“鞭炮”,周密的《武林旧事》载有“内藏药线,一发连百余响不绝”,这就是现在的“百子炮仗”。宋朝以后,一方面把火药用在军事上,制成震天雷、连球炮等;一方面也制成供娱乐用的爆仗和烟火。现在的爆竹,五花八门,品种繁多,诸如小鞭炮、电光雷、母子雷、射天炮、百头鞭炮、千头鞭炮,甚至几万头长的鞭炮,还有能现变幻之状,喷出种种颜色火焰的“烟花”等等,使节日活动更加绚丽多彩。但是,在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地方燃放爆竹,不仅污染空气,而且还时常伴随人身伤害,所以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移风易俗,已禁止燃放爆竹。

    拜年

    拜年、送贺喜是春节期间广泛流行的习俗。初一天刚亮,全家就更换新衣,互相拜年,子女要给长辈拜年,互相讲一些祝词。之后,左邻右舍,相互串门拜年。旧时,拜年送礼也是十分讲究的一个礼节。晚辈给长辈送礼,多是酒、糕点之类;长辈给晚辈(小孩)的回礼是“压岁钱”。有意思的是新姑爷给丈人家拜年送的“年节”,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定亲第一个年节礼品,要丰厚,每样礼品都要成双;二是结婚后的头一个年节,要全面,即包括叔、伯丈人等均要送年礼,且礼品的分量和厚薄要一致;三是,以后的年节,就可减免些了。

    送财神

    初一起床出门就要看财神方位,选择走向。相传,每年初一都有一个大吉大利的方位,由六十甲子的第一年甲子年为“大利东西、不利南北”和第二年乙丑年为“大利南北、不利东西”这种每隔一年轮换一次依序往返排列,就能确定大利的方向,是喜神、财神、贵神的所在方位。因此,初一一出门,就要朝财神、喜神方向走,就能发财,一年都会遇到喜事、吉利的事。这种信仰,流传很广,至今,民间仍有市场。另外,还认为初二是财神节,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串户送或售财神像,住户都付钱,不要时,只能说“已有”,忌讳答“不要”

    ,以图吉利。据传,财神是道家所奉诸神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名赵公明,又叫赵玄坛,俗称赵公元帅或赵公菩萨,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灾,主持公道,求神如意”。所以,民间初二都要祭财神,供以鸡、活鲤鱼等,各家各户都吃馄饨,因馄饨形似元宝,可讨吉利。

    舞狮

    春节期间,我国广大农村和城镇,会出现传统的舞狮活动。人们爱以舞狮来助兴,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驱魔避邪,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舞狮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即佛都兴起的时代。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便从塞外传入中原。

    初一这天大清早,就有大锣大鼓伴奏的狮子舞挨家挨户拜年贺喜。有趣的是舞狮者每到一户时,都要到中堂、房间、厨房及猪栏等处一边舞、一边唱,赞颂一番,以图吉祥如意。

    闹花灯

    正月里闹花灯,也是春节期间一种喜庆的文娱文艺活动。它起源于明末,是正月间夜晚进行的一种民间花灯歌舞艺术,歌舞又有弦子花鼓和唢呐花鼓两种形式,乐器节奏明快欢乐,化装贴近人物性格,表演动作细腻传神,为春节增添无穷欢乐。江南春节的舞虾,尤为著名,俗呼“耍虾子”。虾子由楠竹扎成,蒙上虾壳颜色布,数根楠竹捆扎作须,虾身长达数十米,由几十至上百人表演。表演时,舞虾者将虾须竖立空中,俗称“虾子起拱”。令人叹为观止。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自汉代起就一直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我国新春佳节的传统习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作为吉祥物而加以崇拜。每当春节到来,我国许多地区还流行踩高跷的习俗。一个个化了装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集体舞,也有三人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雷动。

    现代春节的娱乐,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民俗文化特点,同时又弘扬了精神文明。常见的形式有春节联欢会、座谈会、游艺会、球类和棋类比赛、慰问、团拜等。北方的秧歌舞、江南的花鼓戏以及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文艺节目,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新的内容。可见,春节,是我国普天同庆、万民齐乐的节日。

    除夕礼俗

    除夕,俗称“年三十”。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所以民间很重视。传说这一天,上界诸神要到下界来,因此,民间都隆重地举行祭祀活动,敬鬼神祈福禄。大年三十晚上,民间盛行在门户上贴神像,以防止恶鬼于新旧年交替之际进入家中。各家各户都要办一餐丰盛的“团年饭”(团圆饭)。又按时间分别叫“团早年”、“团午年”和“团晚年”。团年饭的菜肴除鸡、鱼、肉外,还有青菜。鱼是取意“年年有余(鱼)”,青菜是寓意“清清洁洁”。

    陕西等地要吃枣儿糕,寓意“步步高”,台湾等地要吃鱼丸、肉丸、发菜等,意为“团圆吉祥”。吃团年饭前,先将鱼、肉、鸡、菜,端至室内中堂祭祀土地神和祖宗以及下界诸神。祭完后才摆席入座,合家共餐。吃完年夜饭后,家人多围炉而坐,叙旧话新,在亲情的交流中守岁达旦。

    除酒食相邀夜餐外,家家户户又都要吃夜宵。南方多是吃炖猪脚,俗称吃“蹄鼓子”。

    在北方全家围坐炕头包饺子,到午夜时煮吃。有的还在任一饺子馅中放上一个银圆,吃的时候看谁运气好,吃到的预示一年走财运。蒙古族人民在守岁夜,还纷纷向长辈敬“辞岁酒”

    。这种守岁夜宵,后来又与来年初一凌晨的年夜饭混在一起了。

    除夕这天,“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最重要的是守岁。而守岁习俗,由来已久。

    南北朝时有文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唐太宗李世民《守岁》诗有“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之句;孟浩然有《岁除夜有怀》诗:“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未。”到了宋朝,守岁之风更盛。周密在《武林旧事》记载:除夕“至夜赍烛掺盆,红映宵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由此可见旧时守岁盛况。到宋朝时,还有馈岁、别岁等习俗。苏东坡在《岁晚三首序》指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为‘守岁’。”

    守岁习以围炉烤火,所生炉火,都要烧个栗、枫、樟等大树蔸,叫做“年财佬”。小孩则提灯笼走家串户送贺喜,长辈往往给小孩以压岁钱。

    据传说,除夕晚上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着来年人的精力充沛,精神焕发。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希望。

    守岁风俗沿袭至今,一部分继续保存,大部分则推陈出新。人们多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欢度佳节,辞旧迎新。

    除夕的禁忌之多,冠全年传统节日之首。不少地方在这天,忌打扫卫生,不能洒污水,倒垃圾,丢弃废物等。也禁忌恶声谩语,不准哭闹,不能大声呵斥,忌说死、破、烂、鬼等不吉利的字眼。忌讳打破碗盏等。舟山一带,除夕忌杀鸡,据说因为鸡鸣曾经救过当地人的性命。黑龙江一带,这天贴对子用的浆糊忌留在家里,未吃完的倭瓜也要扔掉。否则,以为来年的日子会越过越糊涂,或越来越窝囊。山东一带忌讳把药渣留在家中过年,以为不吉利。总之,这一天忌一切不吉利的言行。

    元宵节礼俗

    我国一年分成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上元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下元是农历十月十五。古代术数认为,“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为三元,赐福有天官生在正月十五日,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所以叫上元,又称上元节。

    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皇后霸占了朝廷权位。功臣们讨平和诛灭了吕氏诸恶势力。汉文帝刘恒登位后便决定把每年夺位胜利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作为自己出宫与民共庆的日子,并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叫元宵节。因此,把元宵节说成是吃元宵而得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另一说法,认为这天是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以求天官赐福,要诵经持斋,不御荤酒,用米饭面团之类的素食作祭品,面团便逐渐演变成了汤圆,并成为元宵。

    从西汉文帝到东汉明帝时,永平年间提倡佛教,明帝刘庄于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要举行太一神(北极星神)的祭典,寺院也要“燃灯表佛”,明帝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便流传到民间,年年上元之夜,张灯结彩,通宵达旦,这就是元宵节又叫灯节的由来。

    唐代历朝皇帝差不多都下达过有关观灯的诏书。永乐七年明成祖下诏“元宵节日十一日为始,赐假节十日”,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放灯时间各朝代也不相同,汉代为一晚,唐玄宗规定为三晚,北宋延至五个晚上,明代朱元璋规定以正月初八开始张灯,至十七日晚落灯。灯节期间,灯火辉煌,万灯展姿,绮丽无比。

    俗语云:“上元的灯,中秋的月”,“除夕火,元宵灯”。古代的灯节虽不像现在有电子声控之类的灯具和华丽的霓虹灯,但盛况却不亚于今。杨贵妃的姐妹韩国夫人在山上置百枝灯树,高八十丈,子夜百里可见。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做的高二十丈的灯轮,燃灯五万盏,还有千余踏歌少女舞灯,盛况空前。真是“今宵闲杀团团月,多少游人只看灯”。到宋代赏灯的风俗更盛,宋代汴京的灯会是有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词中这样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时赏灯情景何等壮丽!

    赏灯习俗流传至今,一直兴盛不衰,在全国城乡,人们怀着欢乐的心情,在元宵节举行玩龙灯、舞狮子、猜灯谜等群众性娱乐活动,使整个文娱活动达到了高潮。赏灯玩灯的习俗,各地也不尽相同。乡村多举行赛灯、打地花鼓等娱乐形式大闹元宵,城镇多举行灯会、扭秧歌灯舞、猜灯谜等游艺活动,在东北,还举行冰灯观摩欣赏,尤以哈尔滨市兆麟公园的冰灯雕塑制作艺术最为著名。还有的地方,有一些特殊乡俗。中原一带有的地方,民间流传新媳妇忌观娘家灯;另外一些地方,元宵这天新媳妇一定要回娘家住,说是“躲灯”。

    正月十五日吃元宵,相传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元宵起先为一种“白粥泛膏”形式,后来用糯米粉做成有馅的汤圆,形如满月,白如银圆。因此,元宵佳节吃元宵,既有团圆之意,又尝甜蜜之味。这样,吃元宵之风,流行全国。清代中叶,著名诗人李调元,曾对两百多年前的元宵实况作出生动的描写: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有趣的是,各地还有一些吃元宵的地方食俗。云南一些地方喜欢吃豆面团,河南一些地方则讲究吃枣糕,陕西人这天爱吃“元宵茶”,这种元宵花样是在面汤里加入各种蔬菜和水果,很有风味。

    灯谜,是我国艺苑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每到重大节日,尤其是元宵节期间,是猜灯谜最盛的时候。各地的游园会。文化宫、俱乐部都少不了猜灯谜这个游艺项目。“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到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

    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谜语,是以某事物或某词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的描写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测。今多称猜测事物者为谜语,以文义做谜底者为灯谜。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每年元宵节放灯,一些好事之人把诗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测,这时,文义谜语也就成了“灯谜”。首先是在官宦士大夫阶层兴起,后来渐渐普及到民间。每逢灯节,制谜猜谜者异常众多,内容也颇为生动活泼。从南宋到清朝五百年间,一直盛行。

    解放后,灯谜形式更为广泛,广大群众也积极参与灯谜制作。制作者开动脑筋,大力创新,命名其更具生命力。每当节日和周末到来,都有猜谜活动。谜语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色彩和风格的一种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项目了。

    元宵夜观灯赏月已成为一种习俗。我国人民一般都在此夜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赛,如南方有舞狮比赛“抢彩”的活动。人们还总结了很多的谚语,如“灯笼被雨浇,早稻一束篙”“云遮中秋月,雪打上元灯”。

    清明节礼俗

    清明节是寒食节的前一天或两天。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十分受重视的礼俗。

    我国的清明节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而制定的。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依据它安排农事活动。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冻地开化,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祭祖日,人们祭祖扫墓,追忆先人,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我们每到清明节,群众都要到烈士墓前扫墓,就是继承了这个传统。

    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到野外作春日之游,然后围坐宴饮,傍晚而归,于是便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踏青之俗,故又称踏青节,唐代最为盛行。踏青时,还进行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元代此俗最盛。明清以来,民间还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现在,各学校都组织青少年进行春游、野营、野炊,以及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并组织到烈士陵园送花圈缅怀先烈。在农村,儿童们还以柳条制成圈戴在头上,也喜欢用嫩绿的柳枝拧下皮筒,做支音色俱佳的柳笛吹着玩。由于“清明”与“聪明”谐音,民间把此日生的孩子称为“聪明儿”,并有抱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的习俗,说是“讨聪明”,讨了“聪明”的孩子最聪明。

    每逢清明节时,人们很自然地要想起寒食节。唐代以来,寒食节禁止烟火要吃冷食,盛行各地,并与祭奠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结合,便逐渐与紧相连的清明节融合成为一个节日了。寒食节又叫禁烟火节、禁烟节、冷烟节、熟食节、冷节等,曾一度流行全国各地,尤以山西为盛。这是与《焚绵山》的历史故事有关。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君主献公,十分宠爱他的妃子骊姬,要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小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逃到了外国,流亡了十九年才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而晋文公在落难流亡时,历尽了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吃不起苦头,大都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个忠心的人,一直跟着晋文公,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粮绝无援的流亡中,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于是介子推偷偷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做了晋文公君主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赏了官职,单单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晋国人民对晋文公表示不满,编了一首歌谣,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歌谣传到了晋文公耳朵里,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见,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劳,便召唤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与母亲商量,认为还是不贪图升官发财好,于是便同母亲一起隐居到绵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来。晋文公便采取烧山的办法,想把他逼出山。可介子推是个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这样,他被烧死在绵山上了。当地人民可怜他的遭遇,尊敬他的品德,每逢这天,大家都禁止烟火,来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晋文公闻介子推抱火焚亡,即令将其葬于绵山,修寺立庙,并改山名为介山,今日山西介休县也由此而得名。当地老百姓还用面粉和着枣泥做饼,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来祭奠他。这便是后人所说的“子推燕”。直到现在,寒食节家门口还有插杨柳条的风俗。今日已演变为小孩在清明节用柳条编织成圈戴在头上的娱乐,而清明节的射柳比赛也源于此。

    有趣的是,寒食节的插柳习俗,原本为禁火,但总不能老禁火,于是到了次日清明节,就重新用柳枝取火。后来又发展到檐上插柳,以柳枝是否青焦来占验晴雨天气;妇女还用柳条插于鬓旁,以为能驱毒和明目。以后又演变成在这一天植树,所以,古时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然而,沿袭了很长时间的民俗,直到1915年才正式规定下来。由于孙中山先生提倡植树,后于1929年又把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阳历)改为植树节。到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现在,清明节的礼俗主要是去扫墓、植树。但有部分南方少数民族也有去走亲访友,出外踏青,接长辈过清明节吃青团子的习俗。

    端午节礼俗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之一,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有些地区又将五月十五称为端午节。为了区分,便将初五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午节、端阳节、蒲节、天长节、解粽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女娲节。古人于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抗日战争时,曾被称为诗人节。在古代,又是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祖活动日。吃粽子便是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其起源就有十种说法:一说是源于三代的兰浴。

    所以周代以来,有朱索桃即饰门。艾人悬户、系五彩缕、桂赤灵符等攘灾避邪风俗,至今民间尚在流行。二说是源于春秋越国,勾践在这天操练水军。三说是纪念介子推。四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并命舟楫拯之。后来前者演变为吃粽子,后者演变为龙舟竞渡。五说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尽忠于吴国,后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在民间传说中,伍子胥死于五月初五,所以江浙一带至今仍有“迎涛神”之俗。六说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是浙江会稽上虞人。其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迎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沿江号哭,七个昼夜不绝声,遂投江而死,所以浙江一带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事。七说是祭“地腊”。八说是龙的节日。九说是源于“恶日”。十说是有文学可考的端午始源于夏至。正因为上述诸多说法,使得端午节名称众多,各本其源,习俗殊异。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则起源于北方。由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诗词的深刻影响,秦汉以后,屈原一说由楚地逐渐传播到全国,并为我国人民所公认。因此,端午节成为一个风俗活动十分丰富的传统节日,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不断注入了新内容。这可从以下诸多的端午习俗中看到。

    龙舟竞渡

    最早记载龙舟竞渡的是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初五这天举行竞渡。明朝以后,这种习俗更加盛行,不仅宫廷举行竞渡,民间各地也都举行竞渡,其场面极为壮观。关于龙舟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祭吊屈原。其实,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龙形玉器,就知道我国原始先民对龙的认识是一种马头蛇身、无角无须、无鳞无足的动物。传说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处用石头垒坝,砌成山函,引龙进入捕捉后进行驯养,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但这种办法十分冒险,于是人们就用独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龙。到了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和屈原的《东君》,才将舟正名为“龙舟”。从这种传说中可以看出龙舟也是与屈原有关。今日的龙舟竞渡,又由纪念的、娱乐的习俗,发展为体育活动了。从1991年起,在湖南岳阳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舟竞赛,已闻名遐迩。

    吃端午粽

    包粽子过端午节这一习俗盛行全国,粽子的种类也颇多,有湖州肉粽、八宝肉粽、台湾肉粽、豆沙粽、咸粽等。苏州粽子、广东粽子、北京粽子、宁波粽子和台湾八宝粽等被视为我国的名粽。其中苏州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枣泥、猪肉、豆沙等品种;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个头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黄做成的肉黄粽和什锦粽风味独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黄米粽,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别有风味。至于古代的粽子,从诗人的笔下也可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玉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而唐代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

    击钵吟诗

    古代诗人雅士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都在端午节这天举行集会,并击钵吟诗,颇有情趣。在抗战时期,广大知识分子抗日爱国激情高涨,诗人集会,团结抗日,并将五月初五定为诗人节。

    饮雄黄酒

    把雄黄研成末和酒,为雄黄酒,具有消毒作用。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酒以饮宴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外,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关于雄黄酒的功效,在我国还流传着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五月初五,许仙设雄黄酒与爱妻白娘子饮宴,共度端午佳节,蛇精白娘子因饮了雄黄药酒而原形毕露,许仙见了被吓得魂不附体,气息奄奄,几乎丧命。事后,方知朝夕相处的妻子原来是一条白蛇精变化的美女。雄黄药酒实际没有这样大的“神威”。不过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特别是食物贮藏室、厨房洒上雄黄水,却能杀死或防止毒虫、消灭病菌。

    挂钟馗像

    钟馗是捉鬼的鬼王。唐宋以后,钟馗一直是人们快过年时张挂的门神,大约从清乾隆二十二年起,人们开始在端午节挂钟馗像。这可能是因为五月气候湿热,病毒细菌易繁殖,人们想请钟馗来减灾抗灾吧。

    纪念药王

    五月五日相传为药王菩萨生日,故称药王节。全国许多地方习惯采集艾蒿、菖蒲、枫叶、蒜皮、淡竹叶等中草约熬水洗澡,称之为“沐浴兰汤,除病健康”。还有以金奶花、土茯苓、甘草等药物煮豆或蛋吃的习俗,这有利清热解毒和去风湿。民间还有于此日扯车前草、枯草等洗净晒干,待夏日泡凉茶喝的乡俗。

    中元节礼俗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又称七月半、盂兰节、鬼节。它是祭祀死去的长辈,恭候他们这月来拿纸钱,以备到阴间享用,是后代孝敬的一种方式。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四大祭祀节日之一(另三个祭祀节是清明节、腊八节、祭灶节)。

    中元节原为宗教节日。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以此日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地官要定人间善恶。故此日道观作斋醮荐福,求地官免罪。一说始于佛教,僧家以此日为“法岁周园之日”,佛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曾设百味果,从此日起的九九八十一天,和尚可度假做行脚僧,云游四海,各寺院均设斋解制、救母子倒悬之中,大兴盂兰盆会。因此,过去民间开展迷信活动,如烧纸“包”以给亡人钱花,遂成为祭祖之日,家家追祭祖先亡灵,并有放河灯等活动,意为超度亡魂野鬼。南朝时已在民间流行,唐宋时盛行。清代中元节祭扫,比清明节更盛。庵观寺院,设盂兰盆会,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诵念经文,演出《目连救母》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口,俗称“济孤魂”。还用纸扎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还点燃河灯,俗谓“慈航普渡”,并有娱乐活动。

    有趣的是江苏洪泽湖一带还把七月半称为“敬孤节”。节日风俗除家家户户给亡灵烧纸钱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据传,原洪泽湖里有个叫巫支歧的水怪,经常上岸吞食村童。

    于是村里有位孤老人,召集全村老人共商计谋,由老人化装成村童,身藏毒药,让水怪吃掉自己,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后人为了纪念舍己为人的老人,便于此日烧纸祭祀,并敬请孤老们,此俗至今还保留着,相沿成了“敬孤节”。

    中秋节礼俗

    农历八月十五叫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端午节,又叫仲秋节、八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

    其流域之广首推第一。民间喜欢庆贺此节日,有这天吃月饼的习惯,亦即团圆。民歌中也有反映,八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应当合家团聚赏月。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那时,每逢中秋夜晚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汉代已具雏形,不过那时的中秋节是在立秋之日,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未形成风俗。到唐初,在农历八月还只有初一是节日,并没有以八月十五为节日。传说,后来,迷信道教的唐明皇在一个名叫叶法善的道士作法下,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并在月宫白玉造的大城楼上写了“广寒宫”三个大字。自此以后,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就兴起来了。于是,民间就把八月十五日作为中秋节。不过,那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而只是“延桂赏月”,吃“月华饭”或“玩月羹”,象征团圆祝贺。但据传,唐明皇游月宫后每年中秋与杨贵妃赏月时,就一面赏月和欣赏优美动听的歌舞,一面品尝形如秋月的甜饼,这大概就是月饼的起源。

    苏东坡也有诗描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直到南宋的时候,月饼才开始出现在饮食市场上,不过,当时的月饼只是一种蒸食,它不但跟现在的月饼不同,而且当时的月饼也只作为一种食品出现,与中秋节还没有多大联系。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是在明朝的时候。当时不仅赏月活动仍盛行不衰,而且祭月习俗盛行,祭月供品除香灯之外,还有团圆月饼。并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当时在现在的北京城,市面上已经出现以果作馅的月饼,百姓也在中秋这天制成各色月饼,互相赠送,取其团圆和吉庆祝愿之意。那时的月饼,无论外形,还是大小,都很不统一,名称也很有趣。在山西一些地方,于中秋这天还有全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制成的月饼也很怪异,其中有专供男子食用的月牙月饼,有供女子食用的葫芦月饼,还有专供儿童享用的“兔儿爷”、“孙悟空”、“猪八戒”之类的月饼等等。在明代,月饼的制作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月饼,其饼面已经出现了绘有诸如“嫦娥奔月”,“月中蟾兔”、“吴刚伐桂”等精美的图案和装饰。设计精美,花纹灵巧,令人赏心悦目,顿生食欲。至于现代,月饼的构图更新颖,花色品种更多了。各地习俗不同,月饼又各具风味,按口味分,有甜味、咸味、甜咸味;按馅料分,有素馅和荤馅等;按造型分,有光面和花纹面;按产地分有北京的“京式月饼”、苏州的“苏式月饼”、云南的“滇式月饼”、广州的“广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福建的“五红月饼”等。京式月饼外形精美,口味清甜;苏式月饼入口松酥肥润,油而不腻;广式月饼皮薄、馅大、果料多等。吃月饼的食俗也颇有趣味。云南昆明每逢中秋,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食之;广东人家家都食别有地方风味的广式月饼。

    我国民间祭月、赏月的风俗很多。据唐人《玩月诗》序言中记载:冬天寒冷,不宜于户外赏月;夏季,天空常有浮云,月色的光辉被逮住;只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是赏月的好时机。

    每到中秋佳节这一天,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千家万户便在庭院、楼台、地坪摆起月饼、瓜果等礼品祭月。待到月儿当空,全家人便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分享祭月礼品。

    中秋赏月最兴盛的时期莫过于宋代。据宋代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的中秋夜“贵家结锦台榭,民间争占酒楼观月”。这天晚上,“弦篁鼎沸,近内庭居民,深夜逢闻笙年之声,宛如云外。闾里儿童,连官嬉红。夜市骄阗,至于通晓”。到了明代,八月十五祭月,在庭院里摆上桌子,上放瓜果、月饼等,烧纸并向月跪拜,然后,边吃祭月物品,边赏月。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家家摆上酒宴,庆祝中秋佳节。人们观看今夜的晴雨,推测明年正月十五的阴晴,谚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中秋节又是我国人民互相送礼的三大节日(另两个是春节、端午节)之一,中秋节的礼品多为月饼、糍粑、酒等。中秋宴席也各地有异,安徽等地必食鱼,江苏一带食烤鸭或盐水鸭,湖南民间说这天是芋头生日,喜欢蒸一盆“粉蒸芋头肉”作宴席上的丰盛佳肴。晚上,全家围坐在月光下,一杯琼液,几盘月饼,共同赏月、赏菊、赏桂,谈论月球天体知识、宇航新闻、联系古代神话故事,已成为今天欢度中秋的新风尚。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欢度中秋的有趣风俗。这一天,拉祜族人民要选出最好的瓜果,献祭给为人们分出耕种时令的月亮。祭品用篾桌摆设,全寨大人小孩在月光下围着跳芦笙舞,庆祝丰收。他们还为之取了一个确切而优美的名字,叫月亮节。鄂西苗族则是在寨中舞坎上烧起枞木油柴禾照月,一家有几口人,就带有几条腿的木凳椅(当地有五、六、七等条腿的凳椅)到舞坎跳“板凳舞”,边跳边唱,共颂番薯神的恩德,以祈番薯丰收。半夜子时,各家下地挖番薯,回家蒸煮,全家共食,并求番薯神多多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幸福,又美其名曰番薯神节。在国外,也有中秋节,异域的节日风俗也丰富多彩。日本的中秋称月圆节,人们用瓜果、食饼、香烛祭月。在外的人要赶回家过节团聚,晚上合家在庭院里赏月、欢宴。朝鲜称中秋为秋夕节,夜晚边赏月边吃月饼,朝鲜月饼是以豆粉做馅的蒸月饼和煎月饼等,既别致又美味可口。坦桑尼亚人在中秋要过月圆节,当月亮升起之时,男女老少便在庭院里默默地围成一个圈坐着,直到月亮下沉后,人们才开始欢宴说笑,并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更有意思的是,古人几经选择,最后选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深含“天地人和”的科学哲理的。古代人并不懂得气象科学,但对中秋节日的选定,却显现出古人对气候学已相当重视并有初步认识。一年有十二个月圆之夜,只有八月十五日最圆、最明、最亮,俗云“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晚,月球、太阳、地球的位置正好成180度,月球得到太阳照射的光线全部朝向地球的夜半球。所以这一天晚上月球的光面又圆又大,称为“满月”,亮度也大,皎月如同白昼。此时又置夏秋交替的气候过渡时期,大气环流处于调整之中,南方暖湿气流热力减弱,已逐渐退出大陆。而北方冷空气还在孕育过程当中,势力还不够强大,来不及南下影响。副热带高压气候形成,多是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同时在这种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水汽和杂质较少,大气透明度高,月亮反射到地球上的光线比较集中而且明亮,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也格外清晰明澈。所以选择八月十五中秋赏月久盛不衰,就在于这个科学道理吧!

    重阳节礼俗

    我国农历上有七个重日: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其中九月九为两个最大的阳数相重,因此叫重阳节。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战国时即有此节,屈原《远游》中已有“集重阳人常宫兮”句。可见,重阳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据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初期,当时皇宫中就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吃“蓬饵”,戴茱萸,以求长寿。到汉朝末年,这一习俗便在民间流行了。后来到两晋南北朝,重阳登高,赋诗赏景,大为盛行,并成为当时的一件雅事。

    汉朝所吃的“蓬饵”后来演变成糕。糕是发面制作蒸成,北京人称之为“发糕”或“花糕”、“丰糕”,可以加上许多干果做出各种不同的花样。高档一点的花糕,可以做成九层高,像座小宝塔。有趣的是,还将做好的两只或数只小羊放在发糕宝塔的顶层,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现代全国各地为祝寿做的“寿糕”,即由此改进制作而成。在南方,这时螃蟹体壮肉肥,所以吃螃蟹喝菊花酒,已成为江南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佩茱萸,源于汉朝,而唐朝最为盛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咏重阳的名句,古往今来,无时不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重阳节又叫茱萸节。

    重阳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明清以来更盛。

    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是日京城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儿之家,送以酒礼,归宁父母。”那时认为,饮重阳酒,佩插茱萸,出游登高,花圃赏菊,都可避祸免灾,所以民间认为九数是不吉利之数字。九九重九,更是大大不吉,因而便产生了重阳节避灾的习俗。这也是重阳之日,人们都希冀出游登高的缘故。所以,山东滕县一带,出嫁不到三年的闺女忌回娘家过重阳;河南一带则称茱萸为“避灾翁”,称菊花为“延寿客”。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由来已久,相传始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在古时候,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一日,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里要有大的灾难,应该马上回家,让家里每个人都做一个袋子,里面装上茱萸,把袋子系在胳膊上,然后去登高、饮菊花酒、就可逢凶化吉了。”桓景按着长房的话去做,带领全家人登山游玩。到了晚上回家,看见鸡、狗、牛、羊一时间都暴然死去。长房听后说:“这是由这些动物代灾了。”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为取吉利和避灾消祸、长寿不老,登高的风俗也就兴起来了。

    重阳节登高之风,到了唐代已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了不少诗篇。唐代诗人邵大震的一首诗云:“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这些诗描写的都是重阳登高远眺、观赏山河美景的情形。

    重阳赏菊是我国古时就有的习俗。秋清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难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喜欢重阳赏菊,并留下许多动人的诗句。

    菊花,不仅以它的千姿百态使人倾慕,而且更以它的傲然性格、刚强气质令人折腰。所以,人们爱菊、赏菊、敬菊、赞菊。以菊喻志、咏菊抒怀的名篇佳作传颂人口。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多少年来,脍炙人口。

    至于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的诗句,语言隽永,诗意清新,更写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谈到赏菊,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晋代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一位“菊迷”,种了一个大菊园,天天浇水、培土、捉虫,精心伺候。他常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来,那该多好啊!后来,他灌园浇花时,常常对着菊花自语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说也奇怪,那年九月初九,菊花真的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亲朋诗友,望着满园金菊,吟诗作笑,称那满园菊花为“重阳菊”。

    壮族人民则把九月九日称为祝寿节,而且认为九九重阳,天高气爽,是个吉利日子。壮族传统习俗适逢老人六十寿辰,儿孙晚辈都要杀鸡宰鸭为老人庆贺一番。并为老人置一个“寿粮缸”,装满“寿米”,平时不能吃完。以后,每年九月九日,儿女们都要给老人寿粮缸里添满米。这天,出嫁的闺女也要带上儿女回娘家祝寿,并带新米回来给老人补粮缸。老人也把往年的寿米换出来,掺上糯米做成粑粑,送给女儿和亲家吃,表示同福共寿。

    我国政府于1988年正式规定九月初九日为敬老节,每年敬老节,全国各地都要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艺演出等。不少街道和乡政府,还对八十岁、九十岁的老人逐户登记,编印“寿星”花名册,以便逢年过节登门慰问、赠送拐杖和营养补品等。

    此外,还有许多谚语是关于重阳节的。民间这天忌无雨,谚云:“重阳无雨一冬干”,“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重阳以后,日见天寒,农谚又有:“九月重阳,移火进堂(烤火)”。

    腊八节礼俗

    腊八,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腊”是古代一年辛勤耕作喜获丰收至年底要举行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又因先民多在十二月腊祭先祖百神,所以又将十二月称为腊月。后来,这个腊祭的日子就选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称腊八。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形成祭祀节日了。

    腊八节的主要内容是供献天帝、祭祀神灵、祭奠祖先、祭鬼禳灾等,后来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腊八粥”等活动和食俗。

    腊八粥的传说有三种:

    (1)共工的儿子死后变成了撒播瘟疫的鬼,这个瘟疫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有“腊八赤豆打鬼”之说。所以,腊八粥多以豆熬煮,就与此有关。

    (2)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宗教习俗又渗透影响了这一节日活动。相传阴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是佛教的节日,称“成道节”。据说: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普遍游名山大川,探求人生之道,十二月初八日,走到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因长途跋涉,又累又饿,昏倒路旁。这时一个牧女赶到,就把自己带的杂粮剩饭,加上采集的野果用甘甜的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把他救活,使其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得道成仙。

    寺院僧侣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到这天就用香谷杂粮煮粥供佛。传到民间,平民百姓也加以效法,用各色杂粮做腊八粥便成习俗。在宋代,腊八节吃腊八粥已流传开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诗中就写道:“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3)明太祖朱元璋传下来的。据说,朱元璋小时给富人放牛,常挨饿,不得不到处偷点东西充饥。一次,不小心被主人捉住关在一间小房子里,也不给他饭吃。他饿极了,发现有一个老鼠洞,于是便去扒老鼠洞,想找只老鼠充饥。不料扒出了洞中老鼠搬积的大米、豆子、红枣、芋艿等五谷杂粮,于是他便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煮成粥吃,他感觉这顿粥比什么都好吃。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大鱼大肉不消说,连山珍海味也都吃厌了,觉得什么也不合口味。一天,忽然想起小时候煮老鼠粮吃的味道来,就令太监用杂七杂八的粮食、豆类,煮了一锅粥。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故叫“腊八粥”。官员们见皇上吃这种粥,就学着做来吃,民间也跟官员们学,于是,吃腊八粥,就成了一种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在广大人民仍喜欢吃腊八粥。多用黄米、江米、白米、小米、菱角米以及各种豆类、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等熬成,像罐装八宝粥等还打入了市场。人们品尝着五谷的美味,评论着各种作物的优劣,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因此,有的地方把这一天叫做“庆丰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