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现实、媒介与省思-景观社会的娱乐与治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一兵评价德波写作《景观社会》的理论意图是:“他希望以此宣告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宣告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而今已经过渡到他所指认的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或者说过渡为一个社会景观的王国。”[1]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当下社会“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2],“物既非动物也非植物,但是它给人一种大量繁衍与热带丛林的感觉”[3]。

    美国的广大乡间给人地广人稀的感觉,如果说“景观”主要限于自然景观,基本远离物的丛林、内爆等状态。美国大城市则完全符合德波和波德里亚所描绘的世界的特点。有能力生成很多商品并善于向世人展示的,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美国。《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穿普拉达的女王》《拜金女郎》等好莱坞电影直接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繁华商业,更多的影视剧在故事的讲述中植入广告,如“007”系列电影中的汽车植入广告。对中国游客来说,感受美国物的景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购物,大量美国货物的带入更直接地将美国物的繁盛呈现在国内的亲人朋友面前。

    相比于对属于日常用品的衣物的关注,那些在中国国内被禁止而在美国被允许持有的物品或开展的活动在一个中国人的眼中有更复杂的意味,枪与赌博属于此列。

    一 枪支:权利与暴力

    2016年最后一天,《北美留学生日报》推送了一篇文章《2016的留学圈,这些同学永远离开了我们》。点出姓名的十名永远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其中三名死于枪下,包括这一年开始被国内媒体报道在开车途中莫名死于美国女子枪口之下的女生江玥,其经历影响到和我一道来特洛伊大学的J老师,她的丈夫在她离国前不停地唠叨:“人人有枪啊,太危险了,晚上不要出去,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一定不要买车……”到过美国的朋友L女士老早就嘱咐我:“如果开车,碰到警察来检查,一定把手举起来,不然他以为你找枪,就可以对你开枪,因为美国每个人都可以有枪。”好莱坞大片中的唯美、浪漫、黑暗等各种色彩与枪战一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父》《出租车司机》《纽约黑帮》,太多的电影让我对身处这个拥枪如同买衣服一样的自由之国的安全免不了担忧。

    枪与政治

    伟大领袖毛泽东有一句中国人基本都知道的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共和国的缔造者看来,武力是新政权的保障,从这句近乎大白话的名言在民间的流传度和引用率看,国人深以为然。美国的建立并非在推翻一个旧有国家的基础上完成,而是在北美蛮荒大地上,他们需要和野兽、大自然赐予的各种灾难搏斗,枪成为必不可少的装备。他们需要和土著印第安人争夺资源,虽然这种策略并不贯穿始终,但多为大棒加怀柔,用“一手枪杆子,一手《圣经》”来形容更符合实际情况。今天的美国军队,无论在什么地方,仍然有相当数量拥有军衔的宗教人士相随。信仰自由使宗教人员来源广泛,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的军人都能在行伍中找到自己忏悔、倾诉的对象直至被临终关怀。这是美国军队自身保持稳定的重要方式。20世纪以来,美国称霸世界和其以枪支为代表的先进武器的生产密不可分。对于是否控枪的问题,之前我看过美国著名纪录片人迈克尔·摩尔创作的《科伦拜恩的保龄》,从中学枪击案件开始,一直推到历史上美国白人对于黑人、印第安人等族裔人群的恐惧的久远年代,持枪传统源于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立足的非正当性,同时,是否允许公民合法持有枪支也事关政治、经济。

    近年来美国的总统选举几乎都会围绕一个内容展开辩论:是否控枪?2016年总统大选,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关于控枪问题也争论不断。从结果看,主张控枪的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败给了赞成持枪的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特朗普被认为是收入偏低的老派保守白人所拥戴的,可见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对枪支的执着。对普通公民来说,枪意味着什么?我没有就此进行过专门的调查与采访。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清楚地写着:“人民持有及携带武器之权利不可受侵犯。”该法案从1791年至今已经存在200余年,目的在于让公民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对抗暴政。美国南北统一后本土至今没有发生过战争,政府在国内的作为总体良好。当初白人与印第安人可能在茫茫西部的武力相见,以及后来存在很长时间的白人和黑人的矛盾及其他各种尖锐的种族矛盾基本已不存在,但宪法关于公民持有武器的权利没有任何改变。普通人拥有枪支正是人权的一部分,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想通过实践层面进行一定的改变,在一个法治国家几乎没有可能。

    前文提及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黑人基恩被警察枪杀(可能是误杀)引发该市黑人长达近一个星期的游行示威,在游行期间,我和旁听课程“多媒体法律”的授课老师苏珊芬博士讨论过该事件。我们俩有个共同的问题:“警察为什么要将嫌疑人一枪毙命?不可以选择射腿或其他部位吗?”后来看过一些资料,基本同意这种说法:大部分警察也是普通人,在和嫌疑人对峙时都处于紧张状态,很难射中一个活动体的细小目标,何况美国是一个持枪自由的国家,很多公民都会使用枪,可能射击技术还超过了警察。我有些好奇的是,作为一个生长在美国的高知人士,难道苏珊芬老师不知道这些?抑或是像她这样的普通公民压根不会关心警察怎么使用枪?新闻报道2015年近千名美国平民死于美国警察枪下,还有若干人死于各种罪犯的枪下,然而支持普通公民拥有持枪权利的美国公民还是占据大多数,更有比例不低的人认为:越是有犯罪越要有枪,自己保护自己的效率超过任何警方或其他社会组织。

    一些人士分析,美国控枪难与军火商关系密切,他们为了经济利益不受损,明里暗里起到的阻碍控枪作用很大。在我看来,美国公民对枪的喜好更多还是个人原因,如特洛伊镇的 S 先生家,将枪装饰在墙上。这个从荒原上建立的国家的国民骨子里的自由精神,对于任何组织、机构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即便在现代社会,自己解决麻烦也是首选。麻烦的是,持枪者的道德操守不一,造成了这个国家枪支与《圣经》、枪杀与唱诗交织混杂的具有魔幻感觉的场景。

    枪支对于后来加入这个国家的成员来说,有更复杂的意义。前文提及的2016年度华裔女性陈凤珠持枪杀死黑人劫匪、华人美国历史上首次持枪大游行,这些行为都被美国主流媒体给予好评。在一个号称自由的国度有生活的自由,也有随时被人欺负的可能,枪支是少数族裔一定程度上最便捷的护身符。

    小镇的枪

    特洛伊大学在中国国内的多个招生宣传上,都有一句话,说它连续7年被某杂志评为“东南部最有价值和最安全的大学”。特洛伊大学所在的特洛伊镇常住人口2万左右,一派安静祥和,然而在特洛伊镇几个月的时间里,还是听闻两起和枪有关的事。

    两件事都发生在2016年10月中旬。先是在一年一度的对小镇来说是极其盛大的节日“校友返校日”的当夜,学生们私底下的狂欢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就在这时,特洛伊大学校园里响起了枪声,只有一声枪响。对于近年国际生特别是中国留学生剧增的特洛伊大学来说,这一声枪响漂洋过海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我起床后从曾经在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汉语的Y女士的关怀微信中才知道这件事:“怎么样啊?有没有伤人?昨晚特洛伊大学有人开枪。”凑巧当天下午我去参观了特洛伊大学校报编辑部,全部工作共有一个指导老师,绝大部分编辑工作都由学生完成,他们正把已经排好的头版头条撤下,换为枪响事件。指导老师,一个和蔼然而骨子里透着冷漠的老头告诉他们:“要把这件事情讲清楚,同时不要引起大家的恐慌。”编辑部的学生们对半夜枪响也很兴奋,不过他们普遍觉得是某个学生或者借住在校园宿舍的校外人员开玩笑,也有学生说是一群人打赌,谁输了就要向空中开枪。看来他们对此类情况都见怪不怪了,大部分学生家都有枪,自己也会使用枪。他们的父母基本都知道了这件事,反应不过是从美国各处的家乡打来电话或通过社交媒体确认自己孩子的安全。

    接下来的一期校报报道了一个家在佛罗里达州名叫肯尼迪的商学院大二学生真的死于枪杀。肯尼迪被射杀是返校日前一天的事情,可能因为警方还需要一定的调查和确认时间,或者校方不愿意把这个悲伤的消息在返校日期间放出来影响气氛。肯尼迪租住在校园外的特洛伊镇上,早上起来被路人莫名地射杀。警方一直也没有调查出其他原因,比如是否肯尼迪与开枪者有宿怨,看上去就是肯尼迪莫名其妙地匆匆被迫告别人世。校报刊登了肯尼迪戴着牛仔帽英气逼人的照片并以悲伤的笔触悼念这位二十年华的校友。肯尼迪之死引发了学生们的讨论,校园网络媒体发表了好几篇关于是否要管控枪支的学生文章。其中一篇标题翻译过来为“杀人的执照?”(License to Kill?),作者有感于同年6月份发生于奥兰多的50人被枪杀的重大案件和发生在眼皮底下的肯尼迪之死,他不反对私人拥有枪支,认为这是美国早期的奠基人给公民争取的权利,是基于人们认为公民能很好地使用枪支,现在情况不同了,人们应该对枪支加强管理,拥有枪支并非允许使用枪支杀人。

    在特洛伊大学校园网络媒体上搜索与枪支相关的新闻,2014年发生过学生在校园被人持枪抢劫案件,幸好该学生机智勇敢,歹徒最终没有得逞迅速逃走。在那一次事件后,校园网上也刊登了几篇讨论是否应该允许公民持有枪支的文章。近些年美国全国性甚至全球性讨论持枪问题都发生在恶性枪击案件发生之后。特洛伊大学民众对于枪支的反应和全美国具有相似性,在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积极讨论,然而只限于一时。当事件远去,人们又把是否应该拥枪这件事放在了一边。

    特洛伊大学有两个主要校区,各自出版发行着自己的校园报纸并相互交流,每周星期二出一期,校报免费发放的同时,常常夹带广告单,其中一期夹带着全部由枪支组成的广告。微型手枪、手枪、长枪、猎枪……一般私人可能购买的型号几乎都有,价格从500美元左右到几千美元不等,使我等来自禁枪国家的外国人大开眼界。按照美国法律,作为外国人,我不能买枪,但我想这些提供送货上门的广告是不是一定会严格地要求我拿出持枪证等能合法拥有枪支的证件呢?或许可以尝试一下,要不是考虑在美国待的时间不长,买了又不能带上飞机,真想买一二试试。同时我又困惑了:按照特洛伊大学不成文的校规,学生不允许带枪来校园,那么这些广告的枪是打算卖给谁呢?因为年轻人聚居,任何大学及周边地区都有不小的安全隐患。号称东南部“最安全的”特洛伊大学在人人可以合法携有枪支的语境下,安全相当有限,由此可以推测美国其他地区的大学的情况。

    如果说到仪式中对枪的使用,那就更常见了。我观看了距离特洛伊大学半小时车程左右的一个地方的名为Rodeo的牛仔表演,枪、悍马、牛仔男女,虽然全部表演圈在一个常规操场大小的场地进行,但也精彩迭出。枪声的啸叫和牛仔们拿着枪在马背上的帅气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观众带到西部片的场景中。特洛伊镇的其他节庆日、校园的印第安文化节中,枪和枪声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藏枪者

    典型的西部片中,枪和牛仔总是在一起,牛仔是好莱坞银幕上最具有男人魅力的群体。很多美国人有藏枪的爱好。中国国内的新闻报道,更加关注那些藏枪数量惊人的美国人,有人有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把的枪支,到目前我看到的报道中最多的藏枪者拥有五千多支枪。一个家庭的储藏室就是一个小型甚至中型武器库。有的家庭爱晒枪支照片,一家老少甚至包括宠物都佩戴枪支出现在照片上,他们应该认为是很骄傲的事情。

    初到美国,别人是否有枪是很让我感兴趣的问题,自然不是怕对方拔枪相向,而是想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有枪。史蒂夫教授是我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的商学院教授,年近七十,花白头发,一米六出头的身高。他邀请我们去他在特洛伊大学附近自建的楼房参观,因为之前的了解,对他的花园洋房、草坪并不感到震惊,但他把楼房的第一层的大部分空间用来摆放工具着实让我震惊了一下,两百平方米以上的空间,有序地放着做木工用的各种工具,包括多型号的电钻、刨床、钳子、锤子等。一问他是否藏枪,史蒂夫欣然带我们来到他的保险柜前,打开密码锁,拿出6把来复枪和8把口径不一的手枪。我问他能否借枪一用,他连连摇头:“因为你们是女士,只是好奇想看看我才带你们来看看。”史蒂夫的生活可以用流行的中文句式来形容:不想当枪手的木匠不是一个好教授。

    访学楼经常修修补补,一来二去大家就认识了一些工人,水管工理查德就是其中之一。刚来时就听已经在此居住几个月的J老师说去年理查德请所有的访问学者去他家作客,就在他家院子里打猎。我开始以为J老师说话太夸张了:一个修水管工人,能有多少枪,多大的院子!到了理查德家,发现史蒂夫的院子只有理查德院子的一半还不到,院子里还保留着小片原始状态的森林。理查德痴迷于枪,各种型号的长、短枪约莫三十来把,他说自己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买枪了。以前在英语听力材料里听过美国的蓝领工人有的比白领收入高,实地看到理查德的家园,我才真正相信了。这个平日里卷着袖子修理散发着不好闻味道的下水道的工人原来是个隐形土豪。理查德家养着兔子、鸡、鸭等小型动物,每当他大宴宾客时,便是这些小动物们寿辰的终点。理查德招待大家烤牛排,给每个人发子弹,挑选喜欢的枪,他帮忙装上子弹,教导瞄准,瞄准的对象既有给初学者静止的靶子,也有给有经验者活动的目标——这些奔跑的小动物们。我在特洛伊镇期间碰到的访问学者均为女性,大家都没有本事也不太有兴趣尝试高级的打法,但“荷枪实弹”的待客之道,着实让我们兴奋了一把,对我来说,这是自大学军训之后第一次实弹射击。

    特洛伊大学的亚裔教师J先生也有枪,他的家比较远,没能亲自观摩,但他给我们展示了随时放在车上的枪,他说有绿卡的人才能把枪放在车上。这让我想起年初开车途中死于美国女子枪下的中国女留学生,即使这个女孩有还击的意识与胆量,但她没有枪,美国法律的公平、公正并不保证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的安全。

    从世界范围看,包括美国在内允许合法持枪的国家大都是发达富裕国家。有人说这体现了孔子提出的无恒业无恒心的民本主义思想。这些发达国家都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恒业有了,如何使其不受侵犯是让主人操心的问题,国家机器在保护私有财产方面的效力并不被看好,于是人们自备武器。同时,这些国家的国民还担心国家机器过度扩张,侵犯到私人领地,私人拥有武器对于遏制国家机器也有一定的威慑力。

    中国人对于枪支的好奇心通过网络上一些中国人在美国旅游去靶场活动的视频表露出来。我曾见过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角是一个秃顶的中年男性,拿着手枪作四处瞄和发射状,发视频者评价其是抗日神剧看多了,其实不止抗日神剧有这种夸张而极不专业的用枪动作,好莱坞电影中难以想象的大开脑洞的“神枪手”也不少。对于禁枪国家的公民而言,各种媒体里意味着自由和权力的枪支让人着迷,作为犯罪凶器的枪支往往被人们忽略了。从实际情况看,所有允许持枪的国家中,美国是发生枪支走火、伤人、犯罪最多的国家,之所以有这一说法,既因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本身就是世界瞩目的中心,也因为其作为移民国家具有多元文化的复杂性,无论哪种情况,作为在美国的外国人,我觉得需要更加小心,首先自己要珍惜生命。

    二 娱乐与秩序

    看过好莱坞电影的外国人对美国人的娱乐精神和娱乐业的高效管理都有深刻的印象。娱乐是个范围很宽泛的概念,大到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小至家庭及个人的闲暇时间安排。来美国之前,想象中多数美国人的业余时间这样安排:经常看大片,然后到酒吧喝一杯。到了特洛伊大学所在的特洛伊镇,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有朋友为我选择去相对偏僻的南部感到遗憾,回头看来我认为是幸运的,正因为这里不是纽约、洛杉矶那样的国际大都市,才能感受和体验更纯粹的普通美国人的生活。

    小镇的娱乐

    刚住进特洛伊大学访学楼,试着出去转转,走出半里多地,没有遇到一个人,只有汽车呼啸而过,没有看到一个小卖部之类,没有任何公共交通,不由自主让人想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私人领域的全面保护似乎让美国成为小国寡民的一种翻版。没有车,在这个国家广袤的土地上,感觉更加孤独;有车,孤独或许应该换成“车流中的孤独”。

    S博士开着他十四年高龄的老皮卡载着我感受了特洛伊镇的公共生活,首先到达五分钟车程的镇中心。所谓镇中心,有一小圈铺子,分别销售服装、家居饰品、古玩旧货、冰淇淋,总数不过十家,工作日营业时间多数朝九晚五,星期天大都关门歇业。顾客多半星期六比较有空,所以中心最热闹就数星期六,但人数也非常有限,甚至不及中国国内的某些村寨中心地带热闹。S博士对初来乍到的外国人通常是这样招待的:去冰淇淋店吃点冰淇淋(他说这是本州最好的冰淇淋连锁店),晚上带着去一次酒吧。镇中心只有一家规模很小的酒吧,我去过几次,客人们都小声说话,没有碰到过歌手之类,即使坐满了顾客,也显得较安静。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九点左右就打烊了,也不用店主催促,客人们纷纷离去。

    特洛伊镇的时光慢慢悠悠,以沃尔玛为中心形成全镇商业中心,站在沃尔玛门口,看着从各种车辆上下来的本地人,胖子占据了其中很大比例,恐怕这也是悠闲时光加高热量食物造成的后果。特洛伊镇有一家电影院,距离市政中心和商业中心都比较远,绝非抬腿就能到,问过好些学生、老师及本地市民,多数人对电影兴趣不大,上一次看电影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小镇生活都是波澜不惊的,传统节日或者作为小镇中心的特洛伊大学举办重大活动的时候就成为全镇人民的狂欢节。十月中旬特洛伊大学一年一度的校友返校日活动让小镇沸腾了。上午十点,由大学的学生、镇上居民以及临县居民组织装扮的各种花车大游行开始了,平日静悄悄的小镇在游行路途两边挤满了人。这个返校日不只针对大学,大概所有从这个地方走出去的人们,都会收到邀请,欢迎他们回到故乡。队伍中有几个耄耋老人开着他们自己改装的神气老爷车,他们是老校友的代表,是全部游行人员中最不羁与狂热的。他们抽着老式烟斗,随意地向观众挥手。游行队伍的另一风景便是各种选美小姐,从村花到州级小姐,各种级别的选美活动是美国社会非常重要的公共活动。选美活动的目的并非只为把外表最美的姑娘选出来,它的意义恐怕更多在于给村民、镇民、市民、国民一次狂欢的理由。游行花车上的选美冠军们从三四岁到五十岁左右,各个年龄的女性都有。选美的初衷看上去也是为了激励女性们内外兼修,选美出来的冠军们很多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貌比天仙,甚至外表可能一般,但这样的女子往往有惊人的履历或让人佩服的内在品质。2016年度校友返校日选出的“皇后”的照片出现在当周的校报上,是一个在我看来很普通的黑人女孩,我将自己的意见说给旁听班级的女孩,她们很不认同我的观点,例举了这个女孩参加了多少志愿者活动、有多少才艺、学习成绩多么好等等。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近年来新闻报道的某华裔女孩在美国获得某个级别的选美冠军,消息传到国内,看到其照片,大家一片哗然了。原因除了中美对于外表美的标准差距很大,还有就是美国人一般把选美理解成一个普通的公众活动,找个大家聚会的理由而已。

    特洛伊大学的体育赛事是让特洛伊镇人民热血沸腾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号称美国三大职业体育赛事之一的美式橄榄球比赛。特洛伊大学在美国是一个在我们看来与常青藤名校的差距不是一般远的普通大学,但对自己的体育赛事十分高调,这也是美国学校的普遍做法。在所有运动项目包括篮球、足球、网球、高尔夫、冰球等赛事中获得的较好成绩,特洛伊大学都用海报、照片、标语积极彰显在走廊、礼堂、体育馆等地方。我观赏了一场特洛伊大学与不远的佐治亚州立大学的校级足球比赛,特洛伊大学主场,主场红色,这一天是小镇全部人的节日,电视台的转播车也来到现场,观众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是中年以上的男女观众,他们经常表现得比年轻人更激动。当特洛伊大学代表队略处于劣势时,我身后坐着的六十岁左右的大爷不停地站起来,一边吼一边摊手对裁判表示不满,认为裁判偏袒了客队。坐在我前面的一个丰满妹子,一旦红衣队得分,就兴奋地站起来,双手挥舞,大声吹口哨,全然不顾周围的人的眼光。当然,周围的人也习惯了这样的举动,只是默默地离她远一点,以防被她的腿或手碰到。只要有足球赛,平时安静的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塞满了汽车。比赛一般从下午两点左右持续到近六点。若多数人支持的球队赢了,在茫茫夜色里,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汽车伴着震天的车内音响离开校园,时不时还冒出一群人在皮卡车的车厢里且歌且舞。

    我在另外一个规模不算大的海边小镇见识过人们观看电视播放的美式足球赛时的热闹,所有的食客都盯着电视,“哎——”“好——”无须约定,大家一致表达丢分的遗憾或得分的激动。

    很多人说过对于美式足球的看法:野蛮、暴力。运动员在赛场上被严重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美国人热衷于此项运动,且从娃娃抓起,在很多幼儿园都能看到类似这种运动项目的培养。看着场上一群群的人叠罗汉一样地在一起,我想或许正是这种看上去野蛮的运动方式纾解了人们骨子里的暴力。美式足球也就是美式橄榄球脱胎于英式橄榄球,但经过了美国化的改造,起初赛场上重伤甚至死亡事件都不难见到,现在造成参与者脑震荡事件频发,但仍然广受欢迎,体现了美国人对该项运动“荣誉与危险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认同,[4]这也是美国精神的重要体现。

    前文提到的美国人特别是南方乡镇的美国人对宗教很虔诚,宗教事业的相关开销数额惊人。在我看来,教堂里清静闲适的氛围,人与人之间无关乎利益的交流应该是吸引人们常往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而外,保持宗教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是必要的。每周查经、听牧师讲经,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因为好奇美国本土的大学生在一起怎么玩,我参加了一次除了我之外没有外国学生的学生活动,活动由一个学生宗教组织举办。活动地点选在距T大学不远,在方圆几百里很有名的一个隶属于墨西哥湾的海边度假小镇。两天时间里正儿八经学习《圣经》的时间只有三小时左右。每次课堂开始,都会搞点团队活动,类似于丢手绢、机智问答等活动。在类似丢手绢这种需要参与者行动迅捷的活动中,这些大孩子们都表现出让我感动的一面。前文提及的靠盲棍行走在校园叫约书亚的接近失明的男生也来了,他的参与热情很高,每当需要他前去抓住下一个目标物时,大家很默契地让他稍微跑一下,然后就有一个学生主动靠近他,让他比较容易抓住目标物,最常让约书亚抓住的恰是几个体型高大帅气、看上去“高冷”的男生。约书亚愉快地参加了所有活动,得到了锻炼又不觉得太累。和学生们一同前行的牧师夫妇很年轻,这应该是组织者有意安排的。课程以牧师讲解为主,还安排了一点牧师夫人专门讲给女同学听的时间。牧师的大胡子有点耶稣基督的感觉,牧师夫人则完全是一个时髦清瘦像美国的女子天团成员的女孩。我对《圣经》不熟悉,英语听起来也是半懂不懂,但对牧师夫人对着《圣经》某页发挥的几句感叹听得很清楚:“如果你的丈夫没有本事,又笨得根本搞不懂你真正需要什么,为什么不换一个呢?”女生们听了乐不可支。我想这既体现了牧师夫人的豁达,又像原来偶尔接触过的佛教俗讲,越是抽象、超越的东西,越要和生活密切相关。

    赌博、城市与秩序

    我原先对于赌博的印象,全是负面的,很小的时候,看过电影下乡放映的国产电影《赌命汉》,有强烈的宣教风格,后来看过港产的部分赌博题材电影,《赌神》《赌圣》《赌侠》《赌尊》《赌煞》《赌霸》……老牌香港明星几乎都演过赌片。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赌场风景都通过银幕流露一二。通过这些影片,赌博给人的感觉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赌场就是你骗我、我骗你,但最后都栽在幕后更大的黑手手上的地方;赌博高手在赌场上或者表现出超强的个人生理能力,如超强听力、视力,或者就是通过内外合作,出老千,采取不光彩的手段窃取对手的信息。我和很多人一样得出一个自以为是的结论:正常人、普通人是不会去赌场那种坏地方的。

    没有到过澳门、边境或其他任何地方真实的赌场,当在拉斯维加斯我们入住酒店的第一层看到五彩斑斓的赌博器械时,我还是被震住了。赌场服务人员着深色套装,看上去文质彬彬。客人们基本没有高声喧哗。即便是晚上,赌桌上的人远多于白天,但依然没有什么大的动静,参赌的人们都似乎对规则很了然,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位于沙漠的拉斯维加斯是美国人创造的奇迹。以赌博盘活一个城市,并使这个城市世界驰名,在很多人、很多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随着中国人收入的提升,在美国的任何景点都能碰到数量惊人的中国游客。在拉斯维加斯著名的威尼斯酒店,人造天幕下,大批的中国游客使得这个地方宛如国内黄金周的景点,大厅里有乐队演出,并接受观众的现场点歌。有中国游客点了《义勇军进行曲》,一时间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头两遍还有人鼓掌叫好,自然那也是中国游客,一连演奏了数遍,直至最后没有人喝彩了。乐队演奏此曲的熟练说明这种情况不止发生过一次两次。乐队成员没有亚裔面孔,现场非中国游客也并不抗议。国歌的不断响起在此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富起来的中国人在异国土地上毫不吝惜地炫耀财富,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对多年来面对西方白人产生的自卑感的反抗。不过这抗议也是自说自话,乐队成员奏完乐曲就不亦乐乎地收捡地上的数张小费,全然没有感受到别种意味。拉斯维加斯非常具有全球化特点,唯一遵循的规则可能只有:顾客是上帝,谁故意扰乱市场规则谁就是坏人。小说表现的那些人们过分沉迷于拉斯维加斯赌场、“生命不息赌博不止”的场景我无缘见到。我跟随旅行团到达拉斯维加斯的时间回避了中国和美国的任何节庆时间,拉市给人的印象仍然是人满为患。摩天酒店、异彩纷呈的演出极易让每一个抵达此地的游客都产生步入某种魔幻场景的感觉。如果这个场景加上鲜血,无论多么美,都会让人望而却步,因而拉斯维加斯的城市安全基本得到众人的认可。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在这个城市得到了极好的体现。一些故事发生在拉斯维加斯的好莱坞电影表现出的这个沙漠之城虽有疯狂等人生的极致体验,但总体是有序和安全的,如《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宿醉》。

    赌博最早合法化的内华达州还有除拉斯维加斯之外的其他以赌闻名的地方。到了美国才知道,美国的多数州都给予了印第安人开设赌场的特权,这是以白人为主的主流社会对于当初被他们的祖先驱赶、屠杀、掠夺的印第安人的后代的补偿。我在美国的主要暂居地——亚拉巴马州也允许印第安人在居住地设立赌场。开设赌场获利快、就业易,但也可能让印第安人在其他方面投入少,从而导致印第安人的其他素质低下。关于这些问题的深层讨论美国本土学者已有多人研究。没有到过印第安人开设的赌场区域,我所关心的问题是:这么多的赌场,但很少听说发生在赌场的犯罪活动,这除了与国民性格有一定的关系,赌场管理功不可没,但这样的管理是怎么做到的?

    距离特洛伊大学最近的大城市亚特兰大非裔人口比例高,治安一向被认为不怎么样。我乘坐了一次被认为是穷游者或美国穷人才坐的灰狗(长途汽车)。南方城市不像东西海岸的城市,总是有很多背包客,想来穿梭于美国大小地域的灰狗经常成为他们的首选。之前有一个朋友描述她从亚特兰大机场坐灰狗回学校的经历:“太恐怖了,太恐怖了,全车人都像坏人!”我在心理鄙视她:“人家不就是黑人吗?来美国这么长时间了,还以为长得黑就是坏人!”灰狗站自然不能和机场相比,总体还算有秩序,但仍感觉不尽如人意。乘客和管理人员基本都为非裔,车站也显得老旧,乘客们吃着各种零食,还有汉堡之类,空气中散发着各种气味。当我和朋友上车后,环视一周,有点相信之前那个朋友的话了,偌大的车厢,乘客只有十来个,非裔为主,年纪大的有几个,年轻的感觉都不那么面善。有一个白人看上去有面瘫之嫌或者患有吸毒后遗症。司机一一查票,竟然有一个乘客未检票先上车了,在司机三请四催之下才下车。他被司机勒令买票,这是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有人试图逃票(另一次在纽约地铁站,一个非裔乘客不买票直接跳过刷卡的闸门)。司机查完票,进入用钢化玻璃全封闭的驾驶室,拉上窗帘,全程与乘客隔开。如果车厢里发生点什么,司机完全不知道或者可以装作不知道。行进途中,我不停地想起在网上看到的网友乘坐灰狗时各种不愉快的经历,从要点小费到抢钱包,甚至匕首相逼,于是我及友人在五个小时车程中,硬是挺着不敢睡觉,等到达目的地,啥也没有发生。想来网友所写不全是假的,我的这次有惊无险的亲身经历是该怪罪人们习惯性地对黑皮肤的人看不上,还是该庆幸可能一生中唯一一次车友以非裔为主的旅途中没有坏人?总之,见识了一回美国穷人的生活场景也是很不错的收获。

    主题公园、感恩节游行

    到特洛伊镇不久,我参观了一场叫Cattlemen Rodeo也就是牧人比赛的活动。举办地是距离特洛伊镇一小时车程的另一个镇。斗牛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接近十分钟,其他为各种表演。马术表演是重头戏,牛仔女孩格外惹人注目,长发披肩、容貌秀丽、身材火爆的年轻女子骑马飞奔过场地,观众中发出阵阵喝彩。当本场年龄最小的年仅六岁的牛仔女孩压轴出场时,带我们前来的S老师对一同前来的女儿说道:“人家六岁这么厉害,你六岁在干啥?”S说这话时佯装生气,女儿已经上大学,明白这是老爸跟她开玩笑,耸耸肩表示无奈。观众场上座无虚席,人们对于表演给予了足够的反馈。最后活动方赶出若干胖乎乎的绵羊,让现场的孩子们体会骑羊。活动完毕,人们拖家带口、呼朋引伴地离开了,车轮碾着夜色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我认为,美国人重视隐私和私人时空,这样的习惯导致私人性质的聚会有限,人们转而对各种层次的公共性质的活动、聚会很是热衷。此类场合上不难看到人们手舞足蹈、情绪高涨,和私人场合的温文、稳重形成对比,这大概是美国人的私人、公共两副面孔。

    如果没有到过好莱坞星光大道,就算没有到过洛杉矶。加上自以为是电影研究者,我自然是要去好莱坞逛逛的,于是走了一遍星光大道,进了环球影视城。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原本知道的影星是遗憾的事情,但感受了一遍影视主题的公园及管理也是极大的收获。

    我进入主题公园那天是工作日,在门外就感受到游客的摩肩接踵。作为好莱坞的周边产品,主题公园的门票折合成人民币相当贵,价格就算在美国国内的景点中也不菲。进门几步,就不停地和穿哈利·波特黑色斗篷的游客相遇,起初以为是影迷穿进来的,直到走近哈利·波特主题园,主题商店里卖着电影里出现过的各种物件,最惹眼的就是斗篷了,各种年纪、肤色、体型的游客不停地从店里穿着披风走出来。《变形金刚》《侏罗纪公园》《木乃伊》等所有续集由环球公司生产的电影都有各自的主题园,人们兴致勃勃地跟角色人偶或电动模型合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日三次坐过山车的体验:第一次在变形金刚园,提示里说该互动活动可能产生身体不适,但可以看3D变形金刚效果,我以为是边走边参观,就坐上小车,十来秒就上路了,沿途有很壮观的3D变形金刚,但其实还是过山车。我之前没有坐过过山车,好在身体不错,时间不长,下来长长舒了一口气;第二次到了侏罗纪公园,互动活动场所旁的类似的文字提示没有人来解释,我想恐龙可以做成各种模型,应该不是过山车了吧,然后又上了小车,随着逐渐加速,我明白又上当了,但是已经没有办法下车了;第三次在木乃伊主题公园,入口看上去就很恐怖,我想这个应该只是一般的参观,用模型吓人,又坐上去,结果是又恐怖又倒立的效果——还是过山车。有了这三次经历,后面的绿巨人、哈利波特、小黄人等互动都不去了。虽然历经艰险,我还是很快平静下来,但也看见游客下来呕吐的。

    回国后和家人一起参观了国内人气很高的长隆集团旗下的广州野生动物园和珠海海洋王国,也参观了名气较小一些的主题公园,比如重庆的方特公园,中间都有一定的互动项目。它们与我在美国参加的游乐项目相比,在服务上有一定的不同。网友称赞长隆的服务周到,哪怕是成人坐旋转木马都会有人来帮忙检查是否系上安全带,更不要说过山车这样的危险项目,服务人员一定会多次问游客身体是否能承受,反复查看安全措施是否整理妥当。我在美国参与过的所有类似项目,均只有简单的文字提醒,没有任何服务人员主动来提醒。我曾在美国中南部很有名的景点——大雾山国家公园坐缆车。因为没有玻璃外罩,仅仅靠乘坐者手扶前面的栏杆来保证安全,我有些紧张,待落到地上,看到上空十岁以下的孩子没有大人陪同一个个滑下来。其中一个椅子上坐着两个小孩,大孩子五岁左右,小孩子可能才三岁,他们盘腿坐在椅子上,也没有扶面前的栏杆,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儿,两个孩子却笑眯眯地走下来,奔向迎接他们的父母。想起平日我们为孩子的安全各种担惊受怕,是不是对孩子保护过头了?

    我到过西峡谷国家公园,深深的峡谷边没有任何栏杆之类防范措施,是不是美国其他地方的自然景观也这样?尽管可能对游客不安全,但为了不破坏景观的原样,不添加任何安全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

    随着中国人收入的提升和休闲生活的需要,国内不断建设新的景点,但由景区曝出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根据我的经验,实际上国内的很多景区已经尽量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了。但事故仍旧频繁发生,这是不是因为游客需要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这里的规则指基于常识的规则和景区或公园特别提示的规则。大家遵循规则游玩,无论大人小孩就可以避免事故。我们经常用“玩”来作为各种规则的施动词,体现了对于规则的态度:不是尊重,而是试图让别人或公共的规则来服从自己的意志。这种态度可能让我们成为不守规则的受害者。

    2016年11月份的感恩节,我们专程到纽约,亲身感受了一年一度美国人十分重视的纽约感恩节大游行。11月23日下午,纽约的警察就开始整顿街道,把若干游行队伍会途经的区域用栏杆隔出来。若干平时畅通无阻的路一下子拥堵不堪,还有一群群正常行走的人被迫调头,不过人们都挺乐意,多数人看上去都挺乐呵,毕竟感恩节是一年的大节日。游行当天,我们到达时已经偏晚,围观路线挤满了人,好容易挤进人堆里,看到前面的人拿着椅子、被子,她是凌晨四点就来了;右边的一家人前两天开车从其他州来到纽约,然后天没有亮就来了,十五六岁样子、个子很高的儿子已经累得站不住,展开外衣坐在地上。为了凑这个热闹,美国人也是拼了。游行开始一段时间,人群不断地往中间凑,实际上先来的和后到的区分不大,不过先来的也没有太多的怨气,至少在我能闻见的范围没有争执。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感恩节游行,大概会以为是影视主题的游行,因为绝大部分由大气球组成的道具造型来自经典影视剧,如托马斯小火车、超人、蜘蛛侠等各个时代的著名影视剧特别是卡通影视剧中的角色,其实游行中还有麦当劳这样典型的美国制造和象征纽约市的大苹果,近几年还出现了中国元素。每当一个大气球人从转角处出现时,人群便欢呼不已,让我感觉到这个国家人民的童心、率性。纽约感恩节大游行的英文是“Thanksgiving Day Parade in New York”,没有包含嘉年华、狂欢的英文单词,感恩节临近圣诞、新年,辛劳一年的人们终于迎来了长假日。游行过程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辛劳工作后的放松,是一场确凿的狂欢盛会。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社会,没有秩序的自由和没有自由的秩序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中国,如何进一步实现自由与秩序的和谐统一,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考虑和更好的实践。

    注释

    [1]张一兵:《代译序:德波和他的 〈景观社会〉》,转引自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9页。

    [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3]〔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页。

    [4]潘前、王然科:《美式橄榄球发展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第7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