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省大全集-心 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个世界有两件事不能不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拥有一份好心态。好心态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好伴侣,让人愉悦和健康。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决定了一个人成功的方向。

    ★舍:有舍才有得

    舍,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俗语说:“有舍则有得。”能舍即是能看破一切缘起无常,放下因迷成惑的执著。能舍即是成就自己,其结果则是无入而不自得。不舍不得,舍就是得,小舍有小得,大舍则大得,不舍则不得。人的一生,也是在一舍一得循环往复中度过的,只有把握好了舍与得的关系,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事业才会变得更成功,家庭变得更美满,爱情变得更甜蜜。所以,人生的学问不是如何去得,而是在于如何去舍。

    ☆☆执著是苦海,解脱是仙乡 洪应明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菜根谈》

    山川秀丽的林泉本来都是名胜,可是一旦沉迷留恋在这里而不走,就会把幽境胜景变成庸俗喧嚣的闹区;琴棋书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一种高雅趣味,可是一产生贪恋的狂热念头,就会把原本风雅的事变成俗不可耐的市侩。所以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丝毫不为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快乐的仙境;反之一旦内心产生邪念而迷恋声色物欲,即使置身山间的快乐仙境,也会使精神坠入痛苦深渊。

    编者手记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我们因执著不可能执著的东西,而体会到一切的痛苦。

    生命一直处在“变化”的状态。事情会变卦,健康会变化。昨天还在的人,今天可能就不在,一切都不停的在变。然而问题就出在,我们都习惯以“习惯”来看待周遭的人事物,因而当变化发生,人们就视为灾难,并将它转化成了控制喜乐的执著。得到就笑,失去就哭,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心总是纷纷扰扰,因为世事本来就变化无常,每一样东西都在改变,如果你很执著,心又如何平静呢?

    人心之所以不安,就是把自己寄托在那些不稳定和不真实的东西上。人之所以痛苦,也是太执著于那些终将失去的东西。不管你得到什么,失去是早已经注定的。因为所有东西都属于“得”与“失”的过程,所有人都属于“来”与“去”的向度,失去是这个过程和向度中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无法看透,那就不可能终止苦难。当你痛苦难过的时候,你一定是跟“真相”在对抗,因为你不愿接受那个事实,所以痛苦难过。其实“真相”从不会令人挫折难过,人之所以挫折难过都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的幻象强加在真相之上。

    人会变,事会变,物会变,世上所有的一切就像云一样,是无常的,所以不要去执著,不要给自己制造出难题。当云是一朵花,很好;当它变成一棵树,那也没关系,何不顺其自然,当风吹起,就跟着风儿一起摇摆;当下雨了,就在雨中跳舞!没有执念,不起纷扰,如是云淡风轻。

    人常说:解脱难。其实解脱并不难,只要你肯放下执著,当下就解脱,不是吗?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 洪应明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菜根谈·章二四十》

    人们做事,到了应该撒手不干时,就应当立即撒手不干。如果想要找个歇手不干的机会再罢休,那么这件事就像婚嫁活动虽然完结,后来要做的事还会有不少一样,永远不会有完结的机会。出家当和尚虽然很好,然而世俗之心并未彻底除掉。古人说:“如今能罢休就赶紧罢休,如寻找结束的机会便没有结束之时。”这个见解太高明了。

    编者手记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春秋,却多数在不停地追逐与焦虑中度过,回首过往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了,用来享受生活的时间太少了。

    老虎是兽中之王,每个人都知道它英勇善斗,但却极少有人知道老虎有着睿智的生存之道,老虎懂得取舍之道,懂得空白的妙处。为了吃饱肚子,老虎与猎物勇猛格斗、疯狂捕食,但是一旦吃饱后即使猎物从它们鼻子底下走过,也绝不为之所动,因为它们已经不再需要食物了。通常会懒洋洋地趴在自己的领地上打瞌睡,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这一点与人类相比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人类沉迷于自己的贪欲,总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完美、更加舒适,因此,我们为了美好的生活疲于奔命,赚取我们一世甚至几世也用之不尽的财富,我们不断对自己说着“多多益善”,当我们为之青丝变白发,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积攒下来的财富时,才蓦然发现自己已经无力享用它们了,我们也许够英勇、够善战,但终究还是个饿着肚子的老虎。

    ☆☆提得起,放得下 崔耕和

    有一种养心的方法叫“放下”。

    擅画者留白,擅乐者希声,养心者留空。何时放下,何时就会获得一身轻松。“放下”、“自在”是禅家的两重至高境界。

    有一种处事方法叫“放弃”。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惜所拥有的,放弃无法拥有的。重要的是放弃之后就不要悔恨。

    有一种办事方法叫“放置”。放置不是闲置,今天无头绪可能明天有条理,因为事缓则圆,事缓就有变。

    有一种管理叫“放手”。管理不是抓住不放,更非事必躬亲,而是有条有理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捆住手脚当然就无活力可言。

    有一种思考方法叫“放飞”。放飞思绪才会天马行空。创造源于想象,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

    有一种表达方法叫“放声”。若不影响他人,不妨放开喉咙,压抑是致病的罪魁。需要注意的是,放声之后应知道何时收声。

    有一种观察方法叫“放眼”。能放眼时就放眼,放眼之处皆风景。目力所及可看银河星汉、高山流水、云卷云舒,远比眼前风景好看得多。

    有一种用人方法叫“放心”。

    有一种比赛方法叫“放开”。

    有一种养生方法叫“放怀”。

    一个“放”字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明晰,浮躁的心境回归淡然。

    “放”作为生存之态,是化繁后的睿智,是画龙后的点睛,是深刻后的平和。美国作家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是啊,“提得起”常被人称道,“放得下”则更令人赞叹。

    编者手记

    人通常分为三类:

    一类人是“提不起·放不下”。芸芸众生中最多此类的人。没有担当,不愿负责,贪求享乐,却又放不下对名利的追逐。

    另一类人是“提得起·放不下”。此种人有担当、有进取、有能力。可是,一旦要他将到手的名位及权势放下时,却又舍不得。其实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绝不可能一直是平步青云、年年高升;有时也如登山,沿途是崎岖不平,有起也有伏。因此,只能升而不能降的人,终将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而痛苦不堪。

    还有一类人是“提得起·放得下”。此种人有担当、有能力,可负大责任,心地坦然。由于大众及现实环境的需要,随时可出马;当大环境的情势改变时,随时可以放下,毫不眷恋,且更有宽广的胸襟,随时迎接另一个阶段的新发展。世间上能做到这种境地的人毕竟有限。

    能够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脱的人。放得下的人,应首先放下自己,其次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所谓“放下”并不是没有自己,而是指没有对抗心,没有舍不得之心。我们是双手空空地降临人间,死时又能带走些什么?又有什么东西“舍不得”“放不下”?随时随处对任何事物无一丝毫牵挂或舍不得,能如此,才谈得上是自在,是解脱。

    ☆☆放弃是一种选择 佚名

    放弃其实就是一种选择。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必须学会放弃不适合自己的道路;面对失败,你必须学会放弃懦弱;面对成功,你必须学会放弃骄傲;面对老弱病残,你必须学会放弃冷漠,实施救助……我们只有在困境中放弃沉重的负担,才会拥有必胜的信念。放弃我们必须放弃的、应该放弃的,甚至比拥有更重要。

    并不是所有的探索都能发现鲜为人知的奥秘,并不是所有的跋涉都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并不是每一滴汗水都会有收获,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会有美丽的结局。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明白这点,也许你就会在失败、迷茫、愁闷、面临“心苦”时,找到平衡点,找回自己的人生坐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如果说这种境界,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那我们就学会放弃吧,放弃同样也是另一种美丽。

    放弃是一首流浪的歌,低回吟唱在心头,是失意的人生充满振臂而呼的自信;使跌倒的信念重新拔地而起;使消沉的斗志面向晨曦喷薄而出;使世俗的纷争化干戈为玉帛……

    但是,不理智的放弃是一种浪费和一种执迷不悟,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践踏和对人生的不负责任。

    不懂得放弃的人,总将生活中不如意绕在心灵的枝杆上,一生就像北方腊月的浓雾,挥之不去。就这么一味地自怨自哀,自暴自弃,于是青春美丽的容颜与悠悠岁月擦肩而过恰如风过竹面,雁过长空,就像苏东坡的一生人生长叹:“事如春梦了无痕。”

    懂得放弃的人,是静下心来当一回医生,为自己把脉,重新点燃自信的火把,照亮人生中不如意的症结,然后分析与之失之交臂的差距,根据自己自身的特点选定一个目标,努力掌握一门专长,多看一些奋发的书籍,开阔视野,荡涤一下容易浮躁的心灵。懂得放弃的人,会对任何事不会太过苛求,竭力用温情、柔情,大度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在荡漾着对生命充满着爱意的氛围中,舒展一下疲惫的心是多么惬意与幸福!

    放弃,既是遍历归来的路,又是重登旅程的路,又是对过去诱发深思的路,也是对未来满怀憧憬的路。千万朵智慧的灯火灿烂着温柔和明朗的天空,牵出生命音乐般轻柔的翅膀、牵出一生春光明媚的季节。

    生活中有苦也有乐、有喜也有悲、有得也有失,拥有一颗达观、开朗的心,就会使平凡暗淡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那种曾有过的莫名的忧伤和生命的空无,会师一生犹如过客。

    学会放弃,让伤心随风而逝,只有快乐相随……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

    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里,留下最美的回忆;

    不管昨天拥有晴朗,还是阴霾,学会放弃,你将从自己的明天,获得更新的一轮太阳,获得任你驰骋的更大的一片蓝天!

    编者手记

    有位病人在临死之前异常痛苦,一手紧抓床栏,一手紧抓亲人或好友,总不肯放手,以为只要抓住便会有希望,亲人看他痛苦万分,便说:“放手吧,放手后你就轻松了、舒服了,我们会一直在你身边,看着你,爱你。”他听了感到宽慰,放心了,就放手了,一放手就解脱了。这正如人们所说:“人握拳而来,撒手而去,先是一件件索取,后又一件件疏散。”这是人生的减法,也是人生的放弃。在某些时候,你选择了放弃了,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新的人生。

    人生总要面对许多抉择,放弃就是一种选择,命运逼迫你不得不做出一定的放弃!也许放弃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有时候却不得不做出选择,然而最痛苦的有时还不是结果,而是选择的过程。适时地舍弃其实是提升自己的关键一步,因为没有舍弃的选择是盲目的,没有舍弃的选择是苍白无力的。惟有经过选择的舍弃是明智的决策。有人说:“懂得适时舍弃的人,永远不会让你真正的失望。”

    有时候不想放弃,反而会让我们失去更多,因为对于一件事情,上天只给我们一次选择的机会,不去选择,不作放弃,就意味着弃权,而弃权就意味着什么都得不到,索性我们只能作出放弃,过程或许艰难,结果却让人心慰。学会放弃,本身就是一种淘汰,一种选择,淘汰掉自己的弱项,选择自己的强项。放弃不是不思进取,恰到好处的放弃,正是为了更好地进取,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放弃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本性,使你真实地享受人生;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放弃决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放弃,是人生优雅的转身 佚名

    放弃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在某些时候,人只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才能更有价值地活着;放弃,有时是为了换取更大的空间。也许,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停放弃的过程,放弃童年的无忧,成全长大的期望;放弃青春的美丽,换取成熟的智慧;放弃爱情的甜蜜,换取家庭的安稳;放弃掌声的动听,换取心灵的平静……接受与否,有时并无选择。活着总是有代价的。

    年少时执着于承诺,到最后才发现很多的承诺只是漂亮的花朵,总是会凋零的。爱因为不能拥有而深刻,梦因不能圆而美丽,人生,总是带着残缺的美,因缺而凄美。

    在人生的低谷,人们才会发现谁陪在身边,不离不弃,突然会发现那些不曾发现在意的感动,是这样温暖着自己的心。于是明白简单也复杂的道理: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是的,不会总是透不过气的。

    不论你经历了什么,在经历着什么,你总该明白,人生的路,总要走下去的。只要我们没有了断自己的决心,要生存下去,我们只能自救,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得少些痛。拳击场上的拳击手,被重重的一拳击倒在地,很痛的感觉,也许觉得自己起不来也不想起来了,比赛能不能就此停止,能不能就这样休息……可是,他总是要站起来的,不论是在裁判数一还是数十之后,输与赢总是要站起来面对的。

    也许面对苦难的时候我们真的很痛,真的很想就此放弃我们的人生。可是,我们还是会捱下去的,不论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的泪流满脸、无助茫然,时间,是冶疗一切暗伤的良药。慢慢地,你不会再流泪;慢慢地,你会找到一些事打发时间;慢慢地,你知道明天该做些什么;慢慢地,你的笑容张开了;慢慢地,你的生活正常了;慢慢地,一切都过去了。

    人生,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痛,在切之时,伤口总会痊愈。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你不可以坐在坎边等它消失,你只能想办法穿过它。

    人生,没有永远的爱情,没有结局的感情,总要结束;不能拥有的人,总会忘记。

    我们,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长大,弱者在打击中颓废,强者在打击中深刻坚强。还是要学杨柳,看似柔弱却坚韧,狂风吹不断;太刚强的树干,风中折枝。

    学会放弃,学会承受,学会坚强,学会微笑,那是一种别样的美丽!适当的放弃,是人生优雅的转身。

    编者手记

    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黄叶放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放弃完美的躯体,才能拥有一世光明;心情放弃凡俗的喧嚣,才能拥有一片宁静。

    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永久的掌声,必须放弃眼前的虚荣。放弃了蔷薇,还有玫瑰;放弃了小溪,还有大海。放弃了一棵树还有整个森林;放弃了驰骋原野的不羁,还有策马徐行的自得。

    人生就是选择,而放弃正是一门选择的艺术,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果敢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与其苦苦挣扎,拼得头破血流,不如潇洒地挥手,勇敢地选择放弃。歌德说:“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放弃是一种智慧。“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只有学会放弃,才能使自己更宽容、更睿智。放弃不是噩梦方醒,不是六月飞雪,也不是优柔寡断,更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种拾阶而上的从容、闲庭信步的淡然。

    放弃是一种灵性的觉醒,是一种慧根的显现,一如放鸟返林、放鱼入水。人生是艰难的航行,绝不会一帆风顺。当必须放弃时,就果断地放弃吧。放得下,才能走得远!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追求。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反而会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电影《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懂得放弃,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饱满、旺盛。

    放弃失落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怨,放弃无休无止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辩解,放弃对情感的奢望,放弃对金钱的渴求,放弃对权势的觊觎,放弃对虚荣的纠缠……。只有当机立断地放弃那些次要的、枝节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你的世界才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你才会豁然开朗地领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真谛。

    ☆☆敢大舍才有大得 佚名

    在中国的语汇里,舍与得经常是联在一起用的,最有哲学的味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就是得,小舍有小得,大舍则大得,不舍则不得。所以,人生的学问不是如何去得,而是在于如何去舍,学会了舍才懂得了得。

    过去,有一个人家里老鼠成灾,主人就找了一只猫回来捕鼠。这只猫很会捕鼠,但是也咬鸡。一段时间后,主人家的老鼠没有了,同时鸡也几乎被咬死了。于是,儿子对父亲说:“我们为什么还要留着一只专爱咬鸡的猫在家呢?”父亲告诉儿子说:“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们的粮食,而且还咬坏我们的衣服,如此横行下去,我们岂不要挨饿受冻了吗?没有了鸡,我们只是暂时吃不上鸡罢了,但是比较一下,这和挨饿受冻又差着一大截呢,我们为什么要赶走猫呢?”

    要想得到不挨饿受冻的日子,就必须养猫舍鸡,付出代价才能有回报,这就是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可是,世人常常只想取之,不想予之,只想得,不想舍,贪得无厌,最后的结果是失去更多。舍是得的前提,敢大舍的人才能大得。

    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他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竟然掉到深谷里去。这个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却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他如同见到救星一般,立刻请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说:“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那个人忙说:“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么敢不听您的话呢?随便您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这时佛陀说:“好吧!既然这样,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那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他执迷不悟,只好离他而去。

    世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我”,这是最大障碍,谁要是敢舍,就像这个人松开抓住树枝的手,舍掉自我,那么他就真的能大得。这就是大舍才能大得,敢死才敢活,敢大死才敢大活。因为在你“松手”舍弃自我的一瞬间,在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举动之后,你一下子悟到了生命的本质,悟到了幻相与真相,从而获得心灵大自由,精神大解放,生活大机趣。

    编者手记

    佛经上说:“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万物循环往复,世事沧桑变幻,人生沉浮不定,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统一。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多舍多得;舍去旧的,得到新的;舍去小的,得到大的;舍去放不下的,得到更大更好的。左手是“舍得”,右手是“值得”。

    “舍”是一种大度理智的放弃;“得”是一种豁然取得的成就。在“舍”与“得”之间,如何把“舍”与“得”最优化,就要看如何“取”、“舍”,这需要用智慧、经验,理智的取舍,才可能去“小舍”,取“大得”。

    徐志摩曾说过: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生之中,很多东西是不能去勉强拥有的,即便是勉强得来,又会有什么快乐?在能爱的时候好好爱着,心胸宽广,与人于己,都是好事。何苦,总让自己为难了自己呢?

    如果舍弃不了,也许拥有就是沉重的包袱。只有舍得一些东西,珍惜已选择的东西,身上轻一点,内心单纯一点,我们才能跑得更快一点。“舍得”是一种人生态度,人不到一定境界,是不会明白“舍得”两字的真正含义的。这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恰好是一种可取的、清醒的人生观。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才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真正的事业上,在“舍得”之中成就自己。舍得放弃,说明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真正懂得了如何驾驭自己。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释迦牟尼佛祖在一次法会上说过,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像影子一样陪在他身边;第二个老婆是他抢来的,美丽而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为他打理日常琐事,不让他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整天都最忙,但他不知道她忙什么。

    商人要出远门,因旅途辛苦,他问哪一个老婆愿意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不陪你,你自己去吧!”

    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也不去!”

    第三个老婆说:“我无法忍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听了四个老婆的话颇有感叹:“关键时刻还是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道:“你们明白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的;

    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一辈子,死后却分文不带,无非是水中捞月;

    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

    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还是富,它永远不会背叛你。

    佛祖还说道:“人生历世,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要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处,就可明心见性,参悟佛法。”

    如果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心安,能让我们抛却浮躁,那不是理想的栖居吗?何必刻意地去寻?一片生机盎然的花圃,一座巍巍葱茏的大山,一场密密匝匝的雪花,一本泛着墨香的书卷,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自由的栖居,都可以容纳我们放逐的心灵和漂泊的意志。

    自由的栖居,须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就好比一个人,汲汲于富贵,切切于名禄,桎梏于外物,怎可能出离尘世而追寻幽独?又好比一匹马,被拴上了枷锁车套,只有一味的卖力奔驰,哪有机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生命?

    要有自己诗自由的栖居,就不要受拘于外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怎能让短暂的腐朽妨害对于永恒的生命的思索?

    和尚和富翁在湖边晒太阳。富翁问和尚:“你为什么不去租条船,搞海运呢?”

    和尚问:“然后呢?”

    “然后就可以做大买卖赚很多钱。”

    “再然后呢?”

    “你就可以买条船,创立自己的商队。”

    “接着呢?”

    “接着你就发财了,成了和我一样的富翁。”

    “成为富翁又如何呢?”

    “可以悠闲的在湖边晒太阳。”

    “我现在不正在悠闲的晒太阳吗?”和尚最后说道。

    不拘于物是一门哲学,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大舍弃。智慧会让我们生活的快乐充实,舍弃会让我们生活的轻松无羁。不要顾忌舍弃而拒绝简单的生活,那样的话,你将不堪重负,顾虑重重,心力交瘁,六神无主……

    不拘外物的内涵在于抛却杂念,直指目标。生活没必要有太多的弯子,弯子太多会加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够纯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给心灵树一座灯塔,当航行在迷雾重重的生活之洋上时,不会迷失,在它的引领下,冲破迷雾,迎来阳光。人生没有所谓的终极目标,一步一步才走出了整个人生,你走完这一步,绝不会知道下一步会是怎样。

    错过了太阳,不是还有渺渺的繁星吗?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没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一辈子实在是糟糕至极。需知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不如放下,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片坦然。

    人生一世,谁总是一帆风顺?不拘外物,会另有收获。对于外物的追求和执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超越外物,就是超越自我,无物也就是无我,自己的心境也就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迁移而波动,正所谓“是进亦忧,退亦忧”,不假于物,才能造就自我。

    编者手记

    佛曰:“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能少到一物不存,一心不生,是真法器。”所以,“身外废物,赶急舍去。”人的一生,极大部分人都在为追逐财富而忙碌,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为要生存“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财富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拥有财富的快乐,每个人也都会有着独特而深切的体验。但细细想来,财富并不是唯一能提供我们快乐的东东。一份亲情,一分友爱,一段回忆,一句感恩都会给我们暖暖的快意,但它完全与财富无关。把人生的快乐与财富捆绑在一起,该是我们的痴愚了。因为财富并不必然的提供我们快乐。拥有了财富,也并不必然拥有了快乐。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

    快乐与财富并不成正比关系,我们所拥有的快乐永远也无法随着财富的增多而水涨船高。相反的,多一物,往往就让自己多一心,就多一份累;而少一物,却常常让我们少一念,少一份困扰。其实,万物可为我所用,但决非我所属。想开了,财富的得来只是偶然的,而走却是必然的。无论我们将自己的财富抓得怎样牢,看得怎样紧,那财富最终都不会是我们的,都会离我们而去或我们离财富而去。这世上,我们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该带走什么,该留下什么,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由不得我们自己来左右。

    以视财富为过眼烟云的心态来看待财富,也许我们的心中就会少一分执着,少一分负累,就会多一份轻松,多一些快乐。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一位修行人向优波鞠多尊者求法,尊者说:“你要求法,很好,那么,我说什么你就要照做。”这位行者回答:“我既然来向您请法,一定会遵从您的教诲。”此时,尊者幻现了一座顶端耸立着一棵大树的悬崖,又在树下幻化一个又深又广的大坑,要他爬上树去。行者爬上去之后,手脚紧紧抱着树干。尊者说:“把两脚放下。”行者就把双脚放了。“左手放下。”左手也放了。“右手放下。”行者抗议道:“不行啊,放了就会跌到坑中而死啊!”尊者说:“你不是答应听我的话吗?要求法,就要相信我的话。”此时,行者右手一放,哪里有什么树和坑?原来只是尊者以神通变现的一个境界而已,放下心中执着,这位行者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

    尝有人问佛家讲空,那我们还折腾什么呢?我学了又有何用呢?既然都是空!阿弥陀佛,佛家讲空,是因为这个社会人太“实现”了,太“现实”了,过去如此,今日甚然,所以要讲空。尤其现在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各种欲望不断膨胀,什么都想拥有,一切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为准,人太现实了,什么都想获取,在这种情况下,佛家竟讲空,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这个空,并不是没有,是要放下。该拿起的拿起,该放下的放下。不该拿起的你不能拿,不该放的你就不能放。人要平平淡淡,才是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受到的、意念想到的,一切好的东西都想要,佛家提出的“空”,对于当前社会各种现象,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放下很难,为何?因为有欲!“谷”“欠”为欲,人的欲望就如同深谷一般,是填不满的。谷为五谷,表示食物,人吃了食物,只会得到暂时的满足,很快饥饿感又会临来,又要吃食物以满足食欲,就这样永远不断,好像永远都不够,永远都要补充,因此总是“欠”着的。一直欠缺,一直难以填满,直到人的死亡为止。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正是因为欲望是永远不能得到满足的,因此就会产生烦恼,这是科学解决不了的,科学只能生产更多粮食给你吃,制造更好的机器给你享用,但永远满足不了你的欲望,因为欲望是根本无法满足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科学史不能消除你的烦恼的,唯有宗教,于是我在这里谈佛学。消除烦恼的根本办法就是消除欲望,消除贪欲,这是步入佛家最根本问题,而佛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佛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佛在劝诫我们,要认识外在世界的空性,生命的无常,教我们放下,坦荡坦然地生活,然后再提起,只有放下了欲望的包袱,才能轻装前进,去创造一番事业。

    编者手记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尘世间的诱惑,总是如那盛放的罂粟花,只将那挠人心弦的娇艳,令人怜惜的魅惑迷离,时时摇曳你的面前,时时挑逗起你的好奇,时时鼓动起你的欲望,时时点燃起你的激情,让你不得不伸出手,去触摸,去采摘。而一旦你触碰到它,就注定会迷恋上它,迷恋上它的那份刺激、迷恋上它的那份快乐,包括与快乐共生的那份痛苦。那特殊感觉让人欲罢不能,又身心交瘁。交瘁之时,也曾想着回头是岸,只是身心已在湖的中央,往哪一头游都是茫茫无际,都已没有意义,于是只能在欲海中继续沉浮。

    因为放不下,所以常常劝告自己,一切随缘,一切随性,一切随遇而安。一个“随”字,浸透着人生的无奈。其实,是非成败转头空,人生只是一场最终得失归零的游戏而已。

    ☆☆取与舍 刘墉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人初生时,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取知识,以求内涵。

    既然长大,则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鱼,或取利禄而舍悠闲;或取权位,而舍性命。

    至于老来,则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险时,先得将不必要的行李抛弃;仍然嫌重时,次要的东西便得舍出;再有险境,则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时,绝对是舍多于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坠崖,把老本也赔了进去。

    如此说来,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怎么办呢?

    答案是:

    少年时取其丰;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

    少年时舍其不能有;壮年时舍其不当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编者手记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身上,指着一条石子路说:“你每走一步路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说很沉重。智者告诉他:“这就是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捡东西放在心里,于是越来越累。”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智者问他:“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金钱、地位、名声哪一样拿出来扔掉呢?”那人不说话了。

    由此看来,人这一辈子只有两个时候最轻松:一是出生时,赤条条而来,背着空篓子;一是死亡时,把篓子里的东西倒得干干净净,然后,赤条条而去。除此之外,就是不断往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心为形役,所以,会感觉到累,可是,又不愿放弃篓子里的东西。

    人的一生好比走路,会遇到很多岔路口,每到一个路口都面临一次选择,而每次选择无不影响着未来。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是舍,是得?是放弃,是坚持?生活对人生最大的考验不仅是“得”,也有“失”,即放弃。哪些需要放弃,哪些永不放弃?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倒出“鞋里”的那粒“沙子”。这小小的“沙粒”就是我们需要放弃的东西。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取与舍,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将一无所有。如果只想取而不想舍,或者只会取而不会舍,挡不住各种诱惑,坚定不了信念,那么到头来只会是心浮气躁、一无所获。人的生命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这不但是一种认识、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淡:淡泊人生,知足常乐

    一个人,当他看懂人生的盛衰成败之后,就会有那种“看尽人间兴废,不曾富贵不曾穷”的淡泊心境,以及那种对得失不太放在心上的淡泊情怀。只有坚守淡泊,才能面对失败不灰心丧志,在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才能在世相百态前气静神凝,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抛开一切名缰利索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才能做到“任天空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而永远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有品行的君子,以静思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便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如枝枯叶落,大多数人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编者手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的名句。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他希望儿子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淡一些,树立远大而明确的志向。他认为,“淡泊”与“宁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今天的“淡泊”与“宁静”,是来日“明志”与“致远”的必要手段,只有安下心来认真读书,增长才干,将来才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反映了一种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然而,事实上,“淡泊”和“宁静”都是不容易达到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具有了相当的阅历和修养之后才可能做到真正的淡泊与宁静。而年轻人容易心浮气躁,追求名利物欲,很难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个人的失误又往往与年轻时“懒惰怠慢”和“偏激浮躁”相关,一旦有了闪失,又容易丧失意志,沦落为一个凡夫俗子,甚至成为社会的渣滓。诸葛亮的人生智慧告诫我们:要去除偏激浮躁而达到宁静,要避免懒惰怠慢而达到淡泊,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胸中要有大志。胸中有了大志,自然好学;有了志与学,就容易成才;志、学、才都有了,性格也就会逐渐变得沉着冷静,再也不会心浮气躁,对物质的欲望也自然会淡泊下来。

    ☆☆淡泊明志,肥甘丧节 洪应明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菜根谭》

    能过着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样清纯、玉一样纯洁;而讲究穿着华美饮食奢侈的人,他们多半甘愿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是从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的。

    编者手记

    凡是贪图物质享受的人,他们的物质生活就容易陷于糜烂,精神生活空虚不堪,当然也不会有高尚的品德,为了能得到更高一层的享受,就会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名利,甚至摆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态度也在所不惜。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追求较好物质生活的权利,但是假如不本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而过分追求生活享受,不但会做出卑躬屈膝的无耻行径,而且往往还会触犯刑律惹出滔天大祸。

    世界是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就会受到不良倾向的侵蚀,在声色荣华面前就会眼花缭乱,心中生邪,走向坠落。一个人要成为杰出之人很难,但要走向邪路成为一个被人唾骂的人,却是很容易的。

    人有嗜欲之好、名利之心,要做到纷华不染,不仅要有高远的境界,敏锐的鉴别力,而且还要有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意志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纯洁的心底,排除各种干扰,经受各种考验。正如《华严经》上所说的:

    犹如蓬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于一切群生乐。

    ☆☆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 洪应明

    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菜根谭》

    悠远绵长的趣味不一定能从浓烈的美酒中得来,而是从食用清淡的豆类清水中得来的;惆怅悲恨的情怀不是从孤寂困苦中产生,而是从声色犬马中产生的。由此可知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而平淡的事物才是最有趣味和最真实的。

    编者手记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有财富能使物质生活过得好一些,但如果为获取财富不择手段、贪得无厌而沦为财富的奴隶,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曾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只剩下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真趣盎然,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没有体力来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辩证的态度。

    但是,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应当有知足常乐的思想。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发挥才智,展现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贵中拼杀的人来说,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荀子

    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荀子·正名》

    欲望虽然没有尽头,不可以满足,却可接近于满足;欲望虽然不可去掉,但却可以对它加以节制。

    编者手记

    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放纵欲望,贪婪无度,就会祸国殃民,身败名裂。淮南子说:“患生于多欲。”意思是,不幸的根源在于私欲太多。张商英《素书》中说:“苦莫苦于多愿。”是说人的最大痛苦就是自己的欲望太多,而无法满足。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没有比贪欲的罪过更大的了,没有比不懂得知足更危害人的了,也没有比处处想捞一把更容易犯过错的了。所以,只有懂得满足的人,他的满足才是经常有的满足啊。老子又曰:“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贮藏得多,损失得也会多;懂得满足,就不致于受到羞辱;学会止步,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于世。

    孟子的观点,比孔子更充分:“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修养身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为人如果很少欲望,即使有在世上站不住脚的,也是很少的呀;为人如果欲望太多,即使在世上有站住脚的,也是很少的呀。

    宋代学者崔敦礼在《刍言》也说:“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易怒者易伤人,私欲多易伤己,贪逸乐易伤性情,忧虑多易损意志。做人应制怒、寡欲、舍逸、勿忧。人心易激动,就要求平静;世事总纷繁,就要求清闲;生活多恩怨,就要求淡泊。然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穷年累世而不知足”,如果“从人之欲,则执不能容,物不能赡”。假如放纵人的欲望,人们势必无法相互接受,财物也无法保证供给。因此荀子主张:“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人的欲望虽然不能排除,但是可以加以节制。这样才是做人的根本。

    ☆☆守身必谨严,养心须淡泊 王永彬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围炉夜话》

    持守节操一定要谨慎严格,凡是足以使自己的操守受到损害的坏习气一定要戒除;修心养性应该淡泊,凡是足以使自己的身心受到累赘的事都不要去做。

    编者手记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倘若没有什么抱负,只要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也就罢了。如果,对人生心中还有一点牵系,一点理想,那么,持身谨严就很重要。怎么说呢?正因为我们爱人生,所以爱自己,“守身”正是爱自己的表现。我们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恐怕有所缺失。古人的“守身如玉”,无疑是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与孕育自己的天地的一种最诚心的回报,因此,凡是可能损害自己言行的邪曲行为,一概不为,他们的操守永远光明坦荡,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依然温良可亲,学习他们并不代表食古不化。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许多事情想也没用,只会徒增烦恼。禅宗有句偈语是这样的:“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许多事情对于我们而言,也就像布袋一般,只是负担。大部分人一辈子扛着七情六欲、儿女情长的“布袋”,永远也放不下,这样非把自己累死不可。结果,这一辈子,双手都用来扛布袋,而不能空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心灵也永远闲不下来,思考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生命的问题。

    王永彬告诉我们:“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人只有达到此种境界,才能做到心如明镜止水,物来则应,物去则空,了无滞碍。虽身处浮躁之地,心中仍是清风徐徐。所以,我们应不为财迷,不为利累,不为物役,不为色虏,应强壮其体魄,淡泊其心绪。

    ☆☆人生得足,未老得闲 陈继儒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小窗幽记》

    人活在世上,等待着得到满足,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满足呢?在未衰老时能得到清闲的心境,这才是真正的清闲。

    编者手记

    生活是不会累人的,累的是我们自己的身心,确切地说是我们的欲望和贪恋太多,束缚了我们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世人总是在年轻时闷闷不乐,但到老时品行深厚了才知那是因为被名所累、为利所扰,而不能自拔罢了。实际上富贵是没有止境的,贪婪的胃口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只有学会适可而止,适时地放弃,才能知足常乐。

    贪得无厌,是生命的误区;知足常乐,乃生活之真谛。其实,许多烦恼都是自寻的。清闲天,倍感寂寞难耐;辛苦地,突觉忙乱转辗。穷乏处,但愁苦海无边;富裕时,又虑槐国梦醒。芸芸众生,谁躲得开潮起潮落?谁避得了花开花落?

    人生短暂,能力有限,不可盲目地给自己确立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可轻信“有志者事竟成”的偏颇,应当解开羁绊,顺其自然,轻装上阵,自由自在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身不可太乏,心不可太野,钱不可太贪,色不可太迷。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万间,夜眠八尺。何必痴迷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呢?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过多抱怨,不要过多责备,不要过多欲望。社会种种不公的底牌,人生种种迷惘的根由,不是都有现成的答案的。抛开琐碎,清净胸廓,除却烦恼,超脱俗尘,生活方有滋味,生命方有灵气。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纪昀

    俗话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红尘浊世中,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有七情六欲,只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计较与不计较,就得看各人真正的性情了。红尘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到底这一生会经历什么,我们自己并不清楚,只能在摸索中前行,生活中的经历会让我们慢慢明白:生活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如果我们的悟性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二,那就是一种幸运了。

    人到无欲品自高,无欲,这里的“欲”可能指的是一种贪欲。人活在红尘中,就是生活在一种需要中,每天的衣食住行,是活着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活着必须付出 辛劳要去收获的成果。人同时也是一种感情动物,对七情六欲,各有需求不同。有的人,喜欢生活的奢靡,喜欢活在一种荣耀之中,这种需要应该是无可厚非,只要手段正当,取之有道,这种努力往往可以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的人,喜欢安逸舒适的生活,三餐温饱,一宿安寑,活的是一种心安理得,量入为出,少了一份竞争之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其实这种生活态度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可以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社会氛围。无论哪种人,最重要的应该是要 活出一种自己的人格:遇事不躲,勇敢面对;坦荡胸襟,不媚不亢;不贪不强求,凡事顺其自然。

    有容,指的是一种胸怀,一种可以包容一切的坦荡。人与人相处,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每个的思想是独立的,人的素质也是有高低的,争执难免。有时候, 宽容了别人的错误,也是宽容了自己的计较。计较太多的人,不会有太多快乐,而且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种猜疑,却因为过分的计较,失去的是真情和帮助。如果 学会用宽容对待一切,就会明白,人生其实有很多相处的快乐,以德报怨未必即时得到回报,但却可获得一种被尊重的快乐,更可以让自己心怀坦荡,轻松生活。

    做人,于名于利,不刻意;为官,不媚上,不欺下,如此,便活过清爽。对名利的期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需求,期望有一个好的前程,期望有一种 富足的生活,期望被社会承认,被人欣赏。这是一种正常心理,也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必须努力的方向。可是很多时候,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以让我们 夙愿得偿,当我们经历了千万种磨难,却发现,我们依然两手空空,而心却千疮百孔。名和利,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诱惑,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 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我们一生的努力,除了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更是为了不白来了红尘一遭。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的人,是幸运的;而能够活得很坦 荡,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可以用无怨无悔总结一生的人,是幸福的。

    刻意,是指努力争取,却没有必要沉迷。名利虽然是一种荣耀,但更多时候也是一种陷阱,我们都是肉眼凡胎,往往看不透生活真正的玄机。在追名逐利 的行程中,一路急进,常常忽略心中真正的想法,被眼前利益所惑,沉迷其中的时候,理智就主宰不了混乱的思维,结果让心灵疲累不堪,而幸福已经离我们很远。 能够不刻意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诱惑,是一种超然,也是一种真正的洒脱,认真去做,不刻意结果,凡事但求无愧于心。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让本已沉重 的人生走得轻快一些。

    如果人生够幸运,我们站在了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谦卑,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可以完善自己的最佳方式。佛曰:众生平等。生命是平等的,幸运与不幸运 也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而已,尊重别人的人格也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胸怀坦荡,人生路会越走越宽广。成功失败只是人生的一个点,活着,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名利、地位只不过是我们行程中的过眼烟云,清爽做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得到时,不会欣喜忘形,失去时,不会痛苦绝望;富贵时, 淡然处之,贫穷时,修身养性。这是一种无惧无畏的坦荡,也是一种恬静淡然的处世。红尘中,有很多的混乱,诱惑着我们还不够坚定的心智,能够做到无求的境界,需要一种智慧和一份超然的胸怀。我们的平凡让我们很难真正的超脱,唯有慢慢读懂我们自己的心,让这颗心保持着一种虚空,让静谧走进我们的心中。

    编者手记

    淡泊名利并非是看破红尘,笑看人生中的进步给人恬淡、宁静的生活氛围,在平淡中寻找快乐,在宁静中制造浪漫,这才是至高致上的生活方式。

    清代艺术家张潮在《幽影》中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由此想到,淡泊既不是没有理想、少有追求,也不是懒散和碌碌无为,而是“明志”和“致远”,是对生命的安顿,也对自己灵魂的升华,使其自由而坦然。

    名利相连,名为虚利为实,虚实结合,名利双收虽是好事,追名逐利必受苦累,沽名钓誉必遭戏谑。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中尽了全力,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他理所当然地可以得到应该得到的人世间的荣耀;不必计较名利,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

    ☆☆不嫉妒不贪求 曾国藩

    人知足,就会觉得自己的心像大地一样宽广;人一旦贪得无厌,就算是面对整个世界,也会感到狭小。

    对那些资质平庸的人而言,过多的贪欲,会招来灾祸。这些人,在穷困的时候,只想到富有;在困难的时候,只想到平安;在富有的时候,追求车马千乘的排场;在显贵的时候,追求锦衣玉食的荣华;在没有财富的时候,想很快得到赏赐;在拥有财富,又想永远地占有。他们陶醉在芬芳里,渴望自己的权势稳如泰山。他们贪得无厌地追求富贵,虽然每天都精神抖擞,但事实上却越来越萎靡。天气,有冬寒夏暖;月亮,有阴晴圆缺。运气好的时候,有多种善果;运气坏的时候,有各种祸患。种种福分,不可以强求;种种灾祸,说来就来。一句话,可以招人怨恨;一举足,可能会遇到障碍。

    放眼天下,世界是何等的大!获得了荣誉,用不着欢天喜地;遇到了灾难,也不要唉声叹气。在现今充满平途大道的世界,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人们大声叹息的呢?人生在世,少一些贪求,走路会走得轻松,睡觉也睡得十分安稳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完全消除名利之心,就算能暂时放弃荣华富贵,去过清贫的生活,最终他还是没有办法逃脱名利的诱惑。一个人,如果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无法在内心保持平静,就算他的恩惠可以泽被天下的人,并留存在世间,一直到千秋万代,最终,也还是只拥有一种多余的伎俩罢了。

    众多先贤们在初步赞叹了一些古人评诉真理的书后,发现在众多的教人修身养性的话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不忮不求。所谓忮,就是指嫉妒贤能,拼命地邀功争宠的人--自己懒惰、不进步,却嫉妒别人,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所谓求,是指不能安于现状,只去追名逐利的人——没得到的,拼命弄到手,弄到手后,又担心失去。

    忮,并不常见,通常发生在名声相当、事业相当、地位相当的人身上;求,也不常见,通常出现在有钱财往来,或仕途与别人相互冲突的时候。

    如果想为天下人谋求幸福,首先就要消除忮心,这样,才没有贪心,也没有害人的念头,同时也有用不完的仁义。如果想要品德高尚,就该除掉贪心,除掉了贪心,便没有患得患失的想法,心中便有用不完的道义。除掉了忮心,心中就没有了荆棘;除掉贪心,心灵便不会日渐卑劣。如果人们要使心灵纯洁,就该在去贪、去忮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并要求子子孙孙都不要有这种贪、忮的心。

    名与利,都各自有它们要专门强调的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喜欢名气而占优势的人,气势宏大,就会把世俗的潮流引向营私结党--最终,人人都肆无忌惮;喜欢利益而占优势的人,便会藏污纳垢,把世俗的潮流引向倚仗权势谋取私利--最后,使得人人都不知羞耻。因此,聪明的人,靠气势吓人。一旦他得了志,有生杀予夺之权力,便没有人敢说他的不是。

    有名胜的地方,山川秀丽,可是人一旦沉迷其中,就会把幽静的山林变成庸俗喧闹的市区;琴棋书画原来是文人墨客的一种雅好,但是人一旦留恋其中,而产生狂热的想法,就会把风雅变成庸俗。因此,心地纯洁的人,只要不为外在的事物迷惑,就算把他送到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他也能在内心保持宁静,而感到快乐;相反,内心迷恋声色犬马的人,就算把他送到山林之间那些快乐而幽静的世界,他也会感到像是待在痛苦的深渊一样。

    编者手记

    功成名就的人,德性的最大敌人莫过于“忮”(嫉贤害能)和“求”(贪利贪名)。曾国藩说:“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命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仿之际。……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为了自警,曾国藩特作诗二首,告诫自己“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之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知足不争,不仅可以免祸免咎,而且还能使人知足常乐,可以长久。

    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圣贤们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心头功名利禄欲望太强,个人荣辱得失计较太多,必然总处在一种忧郁与不满之中。从做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向往追遥自在的生活,但是,如果仅仅环境能使你逍遥自在,而内心却不能排除世俗的杂念,不论任何好的 环境也无济于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修养上下工夫,达到“老僧人定”的不动心境界。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属于“来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养工夫,其实做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人贵自知;不屈于自己的东西不应强求,即人贵自然。这样,才可能有超凡脱俗不计是非恩怨之心,才可能多一份洒脱的气度,增一份人生的真趣,进而达到不动心无所求的自如境界。

    ☆☆人生一个淡字 佚名

    在滚滚红尘中,能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过着淡淡的闲情逸致生活,那是人生多么悠然自得的美丽啊!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鸣唱出最美妙动听的天籁之音,那是生命多么珍贵的闪耀啊!

    走过红尘之人,一生中,对“淡”字都情有独钟,会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情愫。淡字,一半是水,一半是火,水火本不容,却被造字者巧妙地融合贯通在一起,不禁感叹神奇,而意蕴深邃。

    淡,是水与火的缠绵,火与水的较量,是碰撞,是交融,虽不互溶,却能你给人温暖,给你清凉,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人生,不温不火的淡,是一种人生心态,欲望无止境,淡定而从容。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轻描淡写无重彩,若有若无的淡,更能给人遐想无限的空间。淡淡的人生,淡淡的生活,淡淡的爱,淡淡的情、淡淡的心,淡淡的乐……

    你看,冬天时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素雪梅香,总离不开一个淡字。你看春景:梨花深处,晶莹如雪,苍郁的枝干和花的莹润相映,美便有些大气,那一树的繁华和浪漫没有这样沉郁的承载,断不会开的这么热烈和繁盛。细看花瓣白如凝脂,花蕊淡红,不觉间有清幽的香气沁人心脾。梨花不像桃花那样妩媚,不像杏花那样单调,更不像樱花那样娇贵,与她们同时争艳,梨花只是一如的素白、一如的清纯、一如的静美。梨花如雪,总也离不开一个“淡”字。

    你看,夏天时景:荷莲叶田田,淡红荷花出水,迎风吐露清香,接天连叶无穷碧。恬静淡雅如蝶翼翕动,似熹风猝涌,扑跌入怀中,无限清逸、爽朗、淡雅、芬芳。荷花,送丝丝清凉,散阵阵幽香,添几多美景,增几分神韵。因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被世人传颂。淡雅荷花,总也离不开一个“淡”字。

    你看,秋天时景: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菊花,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没有月季的浓艳重彩,花香而不刺鼻,花美丽而不耀眼,真乃是“清新淡雅”,让人感到舒畅。秋菊清新淡雅,总也离不开一个“淡”字。

    一年四季的花都离不开一个“淡”字,难道我们人能离开一个“淡”字呢?淡淡的情怀,是你让我幻化成梦中的彩蝶,随风怡然起舞;是你让我变成牧笛声中的野鹤,毫无羁绊,直冲云霄;是你让我平凡的内心世界波澜乍起……

    淡淡的情愫,你像雨后的彩虹,光彩夺目又清新典雅。让人耳目一新。在爽朗的午后,在落日的黄昏,我用眼睛读你,用心灵品你,赏不尽你的精彩——淡淡情愫!喜欢淡淡的感觉,有夜的静美、雨的飘逸、风的洒脱、雪的轻盈。

    此时的淡淡,是一种意境,不是淡而无味的淡,是人淡如菊的淡,是过虑了喧嚣纷扰后的宁静,是心静如水的淡然,就这样淡淡的感受一份属于自已的天地,心如雨后的天空一样纯静。

    喜欢淡淡的清香。闻清香扑鼻,感甘之如饴,闻浓烈刺鼻,感苦之如呕。那种淡雅而素洁的清香,清雅含蓄,清丽脱俗中透出一缕馨香,才使人不觉心醉神迷……

    喜欢淡淡的人生。淡淡的愁不刺心却千丝万缕,淡淡的寂寞不放纵却独品生命里的无奈;淡淡的思念不纠缠却绵长浓厚,淡淡的牵挂不强求却悠远永久。淡淡的红尘,淡淡的岁月,淡淡而来,淡淡而去。淡淡的人生,巧声吟唱着淡淡的天籁之音。

    喜欢淡淡的音乐。那美妙动听之音,是多么的令人心旷神怡。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任情思长上翅膀,飞舞在那片音乐的空灵里。轻柔的歌声如清风,如流泉,如白云,如初春的鹅黄,如仲夏的荷碧,如秋空的明净,如曼雪的轻舞,如梅子时节的细雨。那凄美的乐曲,滤过心尖,丝丝切切,百般悱恻,淡淡绵绵,揉动着多情多感的一怀心事。那一怀淡淡的心事,在歌声中浸染,滋润在歌声中翩翩起舞。

    喜欢淡淡的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而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穷困及逸乐,因一切甘甜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就会像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

    喜欢淡淡的情。向往平平淡淡的感情,不要刻骨铭心,不要激情荡漾。希望能够拥有一份平凡的人生,平淡的生活。只要静静的相依相伴,含笑对视的目光里有柔情万般在缠绕。如同饮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就能满足人对水份的需求一样。静静相拥,就能感到爱在心中流动,心会为之跳动。朋友间淡淡的情,不远不近,不愠不火,刚刚好,才舒坦。太远了生疏,太近了暧昧。不远不近,才能坦然面对,敞开心扉。

    喜欢淡淡的爱。夫妻一生的生活,虽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爱情举动,但却有流水般绵延不断爱的情丝;虽没有太多的海誓山盟花前月下,但却有相对无言眼波如流的默契……夫妻结婚之后,在平常、平淡、平凡的生活,与柴米油盐和繁杂琐事打交道,就过上了那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淡淡生活。在尘世喧嚣的社会中,在迷失和彷徨间,冥冥之中,自有一双属于你的双手,她能紧紧地握住你,陪你走过人生路上阴天、艳阳天,直到一生一世。淡淡的爱情很醇美,不需要过分热烈的缠绵,只是在心里随时都流淌着淡淡的依恋。虽是淡淡,却不乏味。会让人用心的品味着它的悠美绵长。淡淡的爱情让人陶醉,会让彼此默默相伴一生。

    喜欢淡淡的生活。就让这一份淡淡永远陪着我,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不管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永远就这样平平静静的生活,平平安安的做事,平平淡淡的做人,不企望流芳溢彩,不奢望艳冶夺人,给生活以一丝坦然,给生命一份真实,给自已一份感激,给他人一份宽容。如此,也许更能体会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喜欢淡淡的心。人生旅途中,淡淡地欣赏旅途中的风光,淡淡地享受着自己所拥有的,淡淡地应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淡淡地对待一切,一切自然就风轻云淡了。因为淡淡的,所以我快乐着。但不是快乐的人就没有悲伤的,就像翠竹总要开花,凋折,而四季也总有萌蘖和落叶的时节。只是我把悲伤淡淡地抹在心底,在别人看不见的日子里,把它淡淡地忆起,再淡淡地忘却。平淡的日子最美,平淡的日子最真。只要人甘于平淡,快乐就很容易。

    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过着淡淡的生活,淡出一份情真意切的真情来,淡出一份淡雅清香的韵味来,淡出一份坦然宁静的心境来,淡出一份淡泊名利的境界来,淡出一份绵延悠长的爱意来,淡出一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来。

    淡,而非寡味,由浓郁转为素淡,是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淡,而非无情,由浓烈转为淡雅,是人生感情的一种提升。淡,而非寂寞,由缠绵转为悠长,是爱情的一种永恒。

    编者手记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素雪梅香,总离不开一个淡字。当我们经历曲折、坎坷之时,不必长想“春风得意马蹄疾”乃需牢记“落花流水春去也”,心头的阴霾自会如晨雾散尽,从浮躁的心绪中寻到几许安宁。

    淡,平淡的淡,其实很不平淡,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

    淡,由本互不相融的水火组成,相互渗透、相互平衡才组成了“淡”。淡字,虽有两火,却有三水,或许两把火不及三滴水,才会让此字有水之境:淡泊,不经心在意,却是一种坚守。淡然,无影无形,却是一种大智慧!

    淡,表示与世无争,虽拘限于方寸间但错落有秩。若越界而为,由淡变谈,那是扯淡之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种淡,淡出名利之外,淡在重权之外,淡在世俗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

    淡,去掉七个点之后,剩下的是两个“人”字,“人”有大小之异、高低之别、上下之分。如此以解读人际关系,见识有大小,能力有高低,社会位置有上下自然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是作为一个人确实无所谓贵贱的。记得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要学会知足,知足者常乐。这里说的知足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指一种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态,而常乐则是指淡定着生活,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淡之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绘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得;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酒脱些、轻松些。

    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

    近莫乎夫妇,亲莫乎子女,其道理,也应该这样。太浓烈了,便有求会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头,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编者手记

    “淡”的本义,指味不浓,浓度不高。《说文解字》释为“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本醲,厚酒也。”《管子·水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 尹知章注:“无味谓之淡”。

    对“淡”的推崇始于老子,老子赋予君子之道以“淡”的性格,并将它超拔于世俗的欲望之上。“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三十一章)。老子在对用兵的否定态度中,提出“恬淡为上”为“有道者”、“君子”的处世之道。“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三十五章)。这里的“淡”,是耳目声色口腹之欲的对立面,指“道”无味、无形、无声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见,“淡”在《老子》中虽然只提到过两次,却已然明示了其“恬淡为上”的高品位与“用之不足既”的无穷潜力。

    庄子曰:“汝遊心於淡,合气於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庄子·应帝王》),“遊心於淡”,郭象注:“其任性而无所饰焉则淡矣”,认为“淡”合乎人无所修饰的自然本性,自然本性是什么?庄子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认为自然本性就是素朴。“素”的本义是白色生绢,“朴”的本义是本色的木材,“淡”以“素朴”为基调,因此它“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庄子又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也就是说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

    可见,“淡”是洗尽铅华的“朴”美,是不染纤尘的纯美,它远离感官刺激,远离是非功利,不染人间烟火,给人以洁净之感。庄子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五色五声乃世俗之音,只能绚丽一时,而不能持久品味,正如老子所说“乐与饵,过客止”(《老子》三十五章),而纯白素净之美,因圣洁而给人以崇高感,这种崇高感源于内在的精神力量,精神美是恒久的,因此“淡”之美是“淡而不厌”,历久弥醇。

    ★静:静漠恬惔,所以养性也

    道家的炼心炼气,是静;儒家的修心养性,也是静;佛家的六根清静,还是静;常人做学问,修灵性,亦是静。心静则凉,它是一种气度,一种品质。它是孔子的“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洒脱;是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适;是柳子厚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镇静;是林则徐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刚强。它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容,是“以德报怨”的佛陀式的大度。正如老子所云:“静漠恬惔,所以养性也。”

    ☆☆身放闲处,心安静中 洪应明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菜根谭》

    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静悠闲的环境中,则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成败得失都无法左右我;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处在安宁清静的环境中,则人间的功名利禄与是是非非就不能欺蒙我。

    编者手记

    曾国藩说过:“人无一内省之事,则天君态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做人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这句话道出了不做痴迷不悟的事,人便无惴惴不安之态,而会怡然快乐,心静宽悠。“此身常放在闲处”,就是要人闲得自在,闲得悠然,闲得真性,不痴不迷,保持自我。这个“闲”字,绝不是叫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也不是叫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凡事都漠不关心,而是是一种真性,是寄寓着一种心灵的升华和高洁的情怀,一种不为名利所沉惑的悠然和自在。

    佛家说,升往天堂或堕入地狱,全系乎一心。当人思虑澄明,心中没有烦恼,不为欲念所惑的时候,便升往天堂。反之,为物欲所惑而心生烦恼之际,便堕入地狱。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就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鱼跟鸟所以能逍遥自在的游和飞,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起码的欲望饮食之外,再也没有象人类黄金、钞票等其他物欲了。由此来看,人如果想不被烦恼所困扰,就必先去除欲望。如何能办到呢?凡事知足随缘、不强求,就可以令人免于烦恼,并使人获得真正的人生乐趣。

    《小窗幽记》中说:“烦恼场空,身往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将世界上一切烦恼看破,便是生活在清凉世界之中,钻营求取的念头断绝了,心就生活在自由自在的天地间。“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菜根谭》)拥有这种情怀,就能坐怀不乱,清楚地洞察世间的是是非非,该去则去,该留则留而不会轻易地被世间的荣辱得失所驱使。外境不扰则身安,内心寂静则心安。懂得宽心的人淡泊胸怀,独善自身,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能抛开名利的束缚和羁绊,做一个本色的自我,不为外物所拘,不以进退或喜或悲,待人接物豁然达观,不为俗世所滋扰,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无欲则静,静则明 洪应明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菜根谭》

    一个人心中假如没有丝毫物质欲望,就像炉火化雪太阳化冰一般,快速而安然;眼前自会呈现一片空旷开朗景象,宛如看见皓月当空月光倒映在水中一般宁静。

    编者手记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只有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欲望太过强烈,心神就会受物欲蒙蔽,以致头脑昏聩而不明事理。这不是要绝欲望,而在于说明欲望淡泊便能使心情轻松,心情轻松就好像“月在青天影在波”,这样既能明心见性又能通达事理。

    《管子》曰:“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即以“平正”养生,包括乐观端正,节五欲去二凶,去好过等;主张虚静、恬愉以养心神。认为只有“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认为 “静则得之,躁则失之”。刚毅在《居官镜》有云:“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没有欲望就能做到静虚动直。静虚就能把事情看得清楚,把事情看清楚了就能做到通达。通达就能把事情办得公正,把事情办公正了就会博大。“无欲则静,静则明。”心底清静,本性自现,本性现就会愉快,就会神清目朗,而见山水明而日月新。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洪应明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 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菜根谭》

    每当周围环境喧器杂乱使心情浮躁时,平日所记忆的事物,就会忘得一千二净;每当周围环境安静使心神平和时,以前所遗忘的事物又会忽然浮现在眼前。可见浮涤和宁静只要有一点点的区分,那么昏暗和明朗就会通然不 同。

    编者手记

    有句俗话叫“心静自然凉”,对于一个人的心态调整来讲同样适用。“静心”是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的修养之法,其要旨就在于保持心境的平静,以免在喧嚣的尘世中迷失自我。在安静的环境和宁静的心境中,人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记忆情晰,感受细腻,思维敏捷而深刻。在嘈杂的环境和浮躁的心境中,人的思维能力就会大受影响。不仅思维迟钝,连平时很熟悉的东西也会忘得一干二净。可见只要心境的宁静与浮躁稍有区别,心灵的昏味和清明就会迥然不同。

    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思考。心静需要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需要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世间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万簌俱寂,神秘而静美;海有海心,海心静,海天一色,幽玄而安详;草木亦有草木之心,草木之心静,与日月同眠共醒,生如樱花,死如落红;天人合心,人心静,心如碧潭,静如清泉……

    以静识物,以静观心。心情平静,精神自然集中,精神集中思考自然周密。所以,人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可拂意则忧,匝意则喜,志得则扬,志阻则馁,七情交逞,此心何时安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以成就事业的。

    ☆☆守节声色场,安志纷闹中 陈继儒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小窗幽记》

    是否有淡泊宁静的志向,必须通过富贵奢华的场合才能检验出来;是否有镇静安定的节操,必须通过纷纷扰扰的环境才能验证出来。

    编者手记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

    只有在名利场中走过还能荣辱不惊才是真正的淡泊心境,在纷杂变幻的是非中依然泰然自若才是君子之德行,世上的人都知道淡泊两字的含义,但真正走入淡泊之境的却没有几人。倒经常看见有些人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大动干戈,枉费许多心机挑动得矛盾突起,到头来却落得损人不利己的结果,何若自守淡泊之念,镇定自若。

    淡泊名利的操守,镇定安闲的气节,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德行中加以锻练,并牢记在心底,不但在贫贱之时能保守住自己的尊严,更要在富贵时能经受得住声色的考验。面对世间五光十色的声色之乐,尘世间纷繁浓艳的名利诱惑,能够保持自己的一颗平常心,有一种毫不为之所动的意念,才算是真正的淡泊,才算是做到了洁身自好。

    所以说:真正的淡泊在心不在身,只要心中无所挂念,则处处都可以找到清净与快乐。

    ☆☆身静如鼎之镇 曾国藩

    神明好比太阳的升起,人的身体则如鼎立地不动。这两句话应当遵循。只是心到静极时,毫无喜怒哀乐,身体寂然不动,但毕竟还没体验出真正的意境,只有封闭潜藏到了极点,才曲曲折折地逗引出来一点生气,如同冬至时节的一阳初动。

    坚贞不移,是为了有始有终,等春雷一响再开启出土,谷类的坚实,是为了做始播的种子,不能为种子的谷,不能说是坚实的谷。此中并无满腔的生意,如果万物的循环终始都放在心中,就不能说到了至静的境界。然而,静极生阳,似乎是生物的一点仁心吧。气息静极,天地生物之心不息,这难道不是可与天地相比的至诚吗?颜子三个月不违仁,则可以说是洗心退藏到静极的境界中真正快乐的人了。

    我们这些人求静,想不同于佛禅的入定,冥然罔觉,那么就一定要验证一下这个心,有没有所说的一阳初动,万物凭此而萌生的意念,如果有,大概才可以说达到了静的极点,才可以说没有丝毫杂念,才可以说身体寂然不动,镇定如鼎。如果没有,即使深闭固拒、心如死灰,自以为静,生机的意念几乎停止,那也不能算真正的静。况且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静。

    有些人为此所困扰,不想纷纭往来于人世,经过对道本身的观察,才知道阳先于阴,这才相信了。是啊,如果不是由自己亲身体验得来,终究是浮光掠影之谈。

    编者手记

    《曾国藩日记》中写道:“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人生不能总是忙碌,还需要一份宁静。古人嵇康的《养生论》对心静有其独到之处,“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以热为热,更生热亦”,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曾国藩主张,精神静养必须按照静坐、平淡、改过三个步骤去进行。“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和静处,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的欲望是层出不穷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追逐名利,外感热浪,内遭心烦,故燥热难耐。这个社会没有宁静之处,过去的净土上要想放一张书桌,耐不住寂寞和枯燥,也是很难守住阵地的。不是风动,而是幡动,实际上,生命之舟是难以承载太多的功名利禄和浮华虚荣的。人在必要的时候要学会“放手”,接受“失去”,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宠辱不惊,看门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既是方法,也是心态。

    ☆☆沉静最是美质 吕坤

    沉静最是美质,盖心存而不放者。令人独居无事,已自岑寂难堪,才应事接人,便任口恣情,即是清狂,亦非蓄德之器。

    ——《呻吟语》

    沉静是最美的品质,因为这样的人专心而又不放任自己。现在的人独居无事时已经寂寞难忍,而待人接物,就言行随便。他即使是因为性格狂放,我看也不是积德的人。

    编者手记

    沉静最美。

    一个记者采访一位著名演员:“在喧闹的人群中,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引人注意?”这位演员说:“我会选择沉静地坐着。”沉静的坐着,沉静的微笑,沉静的站在世界的面前,这种沉静所流露出来的自信、端庄、高贵是很能引人注意的,是很有穿透力的,它足可以让人在喧哗中停下来,多看你一眼。

    内心充盈的人会透露出沉静的美。内心充盈,你才会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静看世间红尘滚滚、喧哗叫嚣。像杨绛,学问博大精深,参透人世禅机,她和钱钟书一起,沉静的潜心于学问渗透出智慧美。像张爱玲,经历人生沉浮后,沉静的醉心于《红楼梦》,显现出人生的艺术美……

    淡泊名利、放弃虚荣的人拥有沉静美。像《名利场》中的爱玛热衷于名利,她不会沉静,只有不停的追逐,她是浮华喧闹的;而居里夫人,沉静地看着女儿把玩诺贝尔奖章,她是睿智脱俗的……

    沉静不是出世,而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沉静不是冷漠,而是“未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份洒脱。沉静与年龄无关,却与阅历结缘。阅世越多体会越深。偿记忆之闸门拉起,沉静会助你把持住一颗平常心。

    走向沉静是一种选择,又是一场磨难。这是一场灵魂的搏斗,其对手是无形的、强大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你自己。和它斗争需要考问自己,得向自己心灵深处发起进攻,向自己的道德文化和把握水准发出置疑并毫不容情地加以鞭打,甚至要鞭打的体无完肤、狼狈不堪。

    在没人知道自己的付出时,不去表白。在没人懂得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不去炫耀。在没人理解自己的志趣时,活着自己的执着,活着自己的单纯,活着别人读不懂的痴醉,活着自己美丽的梦想,这不是淡泊而是沉静。

    ☆☆境由心造,心静而一切皆静 梅文鼎

    人心境不一样,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也会不一样,天下的其他事情,也是这种情况。

    走过了千里路程的人,百里路只算是起步;走过了万里路程的人,千里路仿佛还没出门。关上门窗,觉得满室生辉,看见门外的鞋子,就害怕走远路。夏天,太阳正当空时,行人看见枝茂叶繁的树木,就快步跑到树下休息,如同到了清凉国。宽广重叠的大厦,迎着凉风铺上竹席,仆人交相摇扇,仍然像吴地的牛那样,热得喘不过气来。一棵树,不如大厦凉快,门外,也不如千里路更遥远。

    地位很高的人,把官帽当作束缚,有些人便想去山林隐居;富有的人,把拥有过多财产看作祸患,拥有名利的同时,还去求神问卜。假如他们的地位发生变化,彼此羡慕,其中的苦乐还一样吗?妇女和孩子的谈笑咳嗽,还有门外的敲门声,不经意听到时,就会扰乱心中的宁静,这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很密切。面对怒骂号叫、鞭打搏斗,却一点也不动心,这是因为感到这些和自己没有关系。心境被打搅,宁静变成喧闹,一旦安定下来,喧闹又变成宁静;心中牵挂的东西,就算很远也觉得近。心中专注一件事,就会忽视其他事物;君子行事与平时一样,便处处自得。

    看古人的作品,大多写成于穷困不堪,或十分无聊的境地。甚至,有的还是在监狱或马背上看书。他们这些人,难道真的有特别之处吗?以前,伯牙学弹琴,学成之后,他的师傅把他领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天上狂风呼啸,海中大浪汹涌,一呼一吸之间,心神震荡--伯牙马上领悟,他的师傅在改变他的胸怀。

    人们假如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管吃饭还是睡觉,都只想到看书,那么就算是断简残篇,也是培养心境的好方法。由此有感而发的文章,肯定是传世之作,而将来的心境,也会一天一天变化。

    编者手记

    唐朝司马永桢说:“静则生辉,动则生昏。”所以说,人生的一切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不安稳的心。人如果都能有心静的自然和谐,有修身养性的积极处事态度,远离悲观厌世的消极逃避,能控于己、制于心,方可万事不乱,世俗多于烦事的世俗人生,就会少了许多烦恼。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有童年的嬉戏,少年的好奇,青年的渴望,步入中年后做的最多的是对人生的反省和回眸。这久远的回忆需要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地慢慢回味。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刘巧丽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向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欢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就象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象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就象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向自我挑战。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编者手记

    尘世浮华,人心浮躁,很多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很难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因人心难以宁静,烦恼多了,快乐少了;伙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灯独坐者多了,闲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颓废者多了,积极进取者少了……是的,只有宁静,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才会有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顶峰。让心宁静吧,你会变得更加美丽而有内涵,你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又稳重,你会和快乐结缘和成功握手。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也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谦:知不足方能成大气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的修养境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高尚修养与风度。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地融会到一起。谦虚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人来强迫你,也不需要人来约束你,它是你发自内心深处的愿望,它是你下意识的习惯,一旦你拥有了它,你的学识将与日俱增,你的朋友将遍布四海,你的人生也将因此而快乐无比。泰戈尔说:“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满招损,谦受益 孔子

    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

    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感动苍天,没有远的让人到不了的地方,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编者手记

    孔子曰:“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虚怀若谷,能纳百川于胸中,骄傲自满,必难吸收有用之物。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不矜持傲物,反能长久。这主要教导我们不要主观,不要自满,不要骄傲,谦虚才能使人进步。“满招损,谦受益”,因为“器虚则受,实则不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儒教、道教还是佛教都强调了“谦虚”对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为人谦虚、处事谨慎、戒骄勿躁,是追求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事之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名人智者所推崇的道德品格,是一种美好的人格力量和思想品德。

    周祖庙里,有一个被尊为“座右铭”的陶器。这个陶器很独特:如果把它装满水,它就翻倒了;把水倒空,它只能歪着;只有把水装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它才能立住。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参观,学生问这是为什么。孔子意味深长的说:“满了,哪有不倒的……”。一个装满水的瓶子,是无法再往里加水的,也不会接受任何的新鲜水流的注入,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循环更新的活力。

    人,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说,“守虚抱弱”方能进步,才能成就大事业。

    ☆☆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周易·谦》

    《彖辞》说:谦卑,则亨通。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生成万物,使世界充满光明。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使自然循环演化。天的原则是亏损那盈满的,培补那虚缺的。地的原则是侵蚀那盈满的,增益那卑微的。鬼神的原则是侵害那盈满的,降福于谦虚的。人的原则是疾恨那盈满的,喜欢那谦逊的。谦虑的品德,使尊贵者得到尊敬,使卑微者不可欺压。这是君子获得善报的原因。

    编者手记

    谦卦艮下坤上,为地中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这就是“屈己下物也。”此在人则像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这就是我们说的谦虚之美德。谦是有而不自以为有,也就是说,谦虚是有很高的德能而不去自我表现。

    俗话说:满瓶子不摇,半瓶子晃荡。内心充实的人总是谦虚的。越是精神贫乏的人越是骄矜浮躁,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是谦逊深沉。确实是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然而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多,而且,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有没有这种美德,关键在于谁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这种美德,小人显然是做不到的,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也只有君子才能在任何时候谦恭、谦虚、谦让。因此,“君子有终。”朱熹说:有终,谓先屈而后伸也。

    “谦”者,谦虚、谦谨,虚怀若谷,“盈”者,盈满、骄奢,心胸偏狭。先从“天”、“地”谈起,“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不可谓不高,“地”不可谓不低,天高却降身以济物,光泽大地,普照万物,“下济”愈多,而越显其光明,不因周遍布施而暗淡,不因谦和下济而失色,相反却是“天道下济而光明”。地卑却上行而生物,滋养万物,赏世不绝,“上行”愈多,而越显厚德,不因生养万物而失去浑厚,不因虚怀而失去厚重。天道下济是谦之用,地道上行是谦之效,因高而下济用谦,因卑而上行是谦效,天地之道既然如此,天道,地道,神道,人道当亦不例外,“亏盈而益谦,变盈而流谦,害盈而福谦,恶盈而好谦”,一句话,“损有余补不足”,亏损盈满而补益谦虚,变易盈满而流充谦虚,祸害盈满而赐福谦虚,讨厌盈满而喜欢谦虚,“谦尊而光”,谦者尊光而道德光明,南极可探,高山可攀,如大地之卑下者,是不可跨越的,“卑而不可踰”,因卑而不可跨越,含义十分深刻,亦如《尚书》所说:“满招损,廉受益。”君子持谦,可保善终。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周公旦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诫伯禽》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争智力的高下。

    德行广大并且恭敬有礼,才能维持尊荣;地大物博仍然提倡节俭,可保长治久安;官高位尊又能谦逊待人,就更显得高贵;兵力强盛同时保持警觉,则无往而不胜;聪明睿智而善守拙处世,将会获益良多;博闻强记却不骄傲自满,定可增长见识。

    编者手记

    谦虚是人的道德修养很高的境界,是一种胸襟,是一种海纳百川的美德,是厚德载物的雅量。谦虚谨慎,就是要“卑以自牧”,即修已、责已、反已、克已、求诸已。“满招损,谦受益”,“鼻塞谦恭,常怀畏惧”,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傲不可长,欲不可纵”,还要永远牢记“推行广大而守以恭者仁,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子贡有一天侍坐向孔子请教“为天下之道”,即谦虚之道。孔子告诉他:为人谦下,犹如厚德载物的大地。大地,向下挖掘,可以得甘泉,向上种植可以得五谷,草木繁茂,河水洋洋,鸟兽鱼鳖于是产生。生存者依靠大地生存,死亡者依靠大地而葬身,养生送死,多功不言,世代不绝,所以“能为下者,其惟士乎!”

    《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说:“若恃其功,则功细矣;若恃其德,则德薄矣。”如果倚仗功劳而骄傲,功劳就显得小了;如果倚仗德性而骄傲,德性就显得薄了。谦虚,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若骄傲自大,自满自足,就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凡是自满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吃亏的地方;能够谦虚的人,一定能得到利益,这是天道。《尚书》上说,骄傲自满的人会受到损失,谦虚会受到好处。所以,处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虚怀若谷,能够接纳别人,成就别人。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阳明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传习录》

    谦虚是各种善事的基础,骄傲是各种恶事的根源。

    编者手记

    “谦,敬也。”古人之所谓“谦”,强调的是恭敬,是从心底里对他人的尊敬。谦虚,就是不自满、不自大、不自傲、不自恃;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乐于向人请教,善于接受他人指点,勇于改进提高。谦虚,表现的是虚怀若谷的风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要素,包含着虚怀若谷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好:“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谦虚,是一种崇高的修养境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高尚修养与风度。

    高享在《周易大传》中说:“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谦字的实质是卑己高人, 以足为不足, 永远不自足, 始终给自己留下追求的空间,不断进取。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成熟饱满的谷子,越是低下头。余秋雨先生认为,“惟有不张扬、不激越的事物,才能活得长久。”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去卖弄自己的学问。只有那些半瓶子水的人,才会晃荡地响个不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待成就,才能为人所敬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谦让 梁实秋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靦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首先想起聊斋上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的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吱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径都是一般长,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圆桌)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虽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个公务员之心理盘算简、万、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

    谦让做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像天主教会选任主教时所举行的仪式就满有趣。就职的主教照例的当众谦逊三回,口说“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当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终于勉为其难了。我觉得这样的仪式比宣誓就职之后再打通电声明固辞不获要好得多。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的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我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编者手记

    谦虚的美德历来被称作“一切美德之冠”,越是有知识的人,越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看不起别人,目中无人的人,在他于外界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城墙”,他们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心胸变得狭窄。

    别林斯基说:“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莎士比亚曾尖锐地指出:“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已。他一味对镜自赏,自吹自擂遇事只顾浮夸失实,到头来只是事事落空而已。”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学会谦让,是一个人立身处事最平安最快乐的方法。

    ☆☆骄傲是一种不自知的愚蠢 【俄】托尔斯泰

    人的骄傲之心是很难消灭的:你刚刚补上一个洞,转眼它又从另一个洞里探出头来,再堵住这一个,它又从第三个洞里冒出来,以此类推。

    只爱自己一个人,这就是骄傲的根源。骄傲是无法自制的自私自利。骄傲的人们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比别人都善良、都优越。而另一些骄傲的人则认为,上述的那些人并不好,只有他们才是最好的。但这些骄傲的人并不为此而感到尴尬,他们完全相信,所有自认为高于他人的人都错了,因为只有自己是对的。

    骄傲完全不是人的优越感体现。骄傲因人们虚伪的恭敬和虚伪的赞美而膨胀;人的优越感正相反,它因人们的虚妄的侮辱和责难而光大。

    人对自己越满足,他身上值得满足的东西越少。物体越轻、越松,占的地方越大。骄傲也是如此。因此,佛教《轻集》建议,应从水流向大海和深谷学到一些东西:小河流水哗哗作响,而无边的大海默默无声,只是微微摇荡。

    骄傲的人害怕任何方式的批评。他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感到他的伟大并不牢固,只要在他自己所吹起来的泡上哪怕出现一个小洞,这种伟大就会化为泡影了。

    愚蠢可以不伴随着骄傲,但骄傲不能不伴随着愚蠢。一个人越骄傲,那些把他作为蠢人看待并利用他的人就越多。这些人的想法不错。因为他们用最明显的手段去欺骗他,而他却视而不见。骄傲无疑就是一种不自知的愚蠢。

    生活中最主要的事就是完善自己的灵魂。而骄傲的人始终认为自己是十全十美的。正因如此,骄傲极为有害。它妨碍人去完成人生的主要事业,妨碍人改善自己的生活。

    骄傲的人总是忙于教训他人,以至于从不考虑自己,当然也不必考虑——他们认为自己是那么地好。正因如此,他们教训他人的次数越多,自己就跌得越低。正如《马太福音》里所言:“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做你们的佣人。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贱的,而那自谦的,必升为高。”那在人们心目中抬高自己的,必将降为卑贱的,因为被人们视为好的、聪明的、善良的人,就不再努力去做得更好,更聪明、更善良。那自视卑贱的将成为高贵的,因为那认为自己不好的,就会努力去做得更好、更善良、更有智慧。

    骄傲者的行为,正如走路的人不迈动自己的双脚而要踩到高跷上去一样。在高跷上站得高,沾不到泥污,步子也大些,很不幸的是,踩着高跷你无法走远路,并且说不定还会摔倒在泥污中,遭到人们的讥笑,最终落在别人的后面。骄傲的人就是如此。他们远远地落后于那些并不能拔高自己身材的人,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从高跷上摔下来,成为人们的笑柄。

    两个骄傲的人走到一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高于世上所有的人,这种情景更是可笑的。从旁观者来看是可笑的,但这两个骄傲者自己不会感到可笑:他们互相仇视,并因此而受到折磨。人们相互仇视,他们知道这不好。于是,为了欺骗自己,便昧起良心,为自己的仇恨心理想出辩解的理由。这些理由之一是,我优于其他人,而他们不明白这一点,因此我跟他们无法合得来;另一个理由是,我的家庭比其他家庭都好;第三个理由是,我的阶级比其他阶级都好;第四个是,我的民族优于其他民族。

    没有任何东西像个人的、家庭的、阶级的和民族的骄傲这样,把人们搞得四分五裂。人不是去爱兄弟,而是对他们发怒,这不好。但更坏的是,人使自己确信,他不是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是优于他人的人。因此,他可以不用本想对待他人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人为自己的脸蛋、为自己的身体而骄傲是愚蠢的,但更愚蠢的是人为自己的父母、祖先、自己的朋友、自己的阶级、自己的民族而骄傲。

    人自认为是最好的人,这是糟糕而愚蠢的事。把自己的家庭看得比所有家庭都好,这更糟,也更蠢,但我们往往不仅不知道这一点,还把这看做特殊的优点。认为自己的民族优于所有的其他的民族,则是一切所能有的蠢事中最愚蠢的事。但人们不仅不把这当成坏事,反而当成伟大的美德。

    当一个人沾沾自喜地说:瞧我有多好呀!这就是堕入泥淖的开始。

    编者手记

    “一个人自视太高,此种想象叫做‘骄傲’,这可以说是一种疯狂症,因爲他张开眼睛作梦,仿佛他能够作出他想象中所能做到的一切事情,因而认这些事情爲真实,并且引以爲了,因爲他不能想象出任何事物足以排斥它们的存在并限制其活动的力量。所以骄傲乃是由于一个人自视过高而引起的快乐”。

    骄傲的人,他为自己的权能而骄傲,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以为我无所不能;为自己的知识而骄傲,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以为我无所不知;为自己的德性而骄傲,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以为我无所不善;爲为自己的虔诚而骄傲,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以为我无所不有。一句话,在人的全部骄傲背后隐藏著一个最可怕的邪念:我就是上帝!

    莱辛说:“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巴浦洛夫说:“决不要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哲学家尼采说过:“谦虚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自信的人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谦虚。盲目骄傲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目中无人,视野狭窄,自以为是,严重阻碍了自己继续前进的步伐。科学家巴夫在给青年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切勿让骄傲支配了你们。由于骄傲,你们会在应该统一的场合固执起来。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客观的标准。”

    ☆☆自夸自赏是明智者应该避免的 【英国】培根

    “大家看我扬起了多少灰尘啊!”那只叮在大车轮轴上的苍蝇神气地自我吹嘘说。《伊索寓言》中的这个故事真妙极了。世上有多少蠢人,正如这只苍蝇一样,为了得到一点儿虚荣,而把别人的功劳冒认成自己的。

    自夸必然会煽起竞争。因为一切自夸都要拿他人作比较。这种人也必然喜好吹嘘,而好吹嘘者必不能保守机密。这种人正如一句法国谚语所说:“叫得很响,做得很少。”在事业上是绝不可信任的。

    但是在政治中这类人倒可能有用。当需要制造一种虚假声望的时候,他们是很好的吹鼓手。政治上有时需要诺言。比如在外交中,对两个君主夸耀同一敌对者的实力,可以促使他们结成联盟。又如有人对两个互不知底细者吹嘘自己能影响对方,结果巧妙地把自己的地位抬高了。在这些事例中,这种人几乎可以说是白手造就了时势,凭借诺言和吹嘘而获得了力量。

    对于军人来说,荣誉心是不可缺少的,因而正如钢铁因磨砺而蜂利一样,荣誉感可以激发斗志。在冒险的事业中,豪言壮语也可以增加胆力,审慎持重之言反而使人泄气,它们是压舱铁而不是船帆,应当被藏于舱底。甚至严肃的学术事业,如果不插上夸耀的羽毛,名望也将难以飞腾起来。所以,“就连写《蔑视虚荣》之书者,也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书皮上”。古代贤哲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盖伦等,也都是有夸耀之心的人。虚荣心乃是人生事业的推动力之一。所以以德行本身为目的者,绝没有以德行为猎名之手段者更能获得荣誉。西塞罗、塞涅卡、小普利尼的事业都多少关连着他们的虚荣心,所以他们的努力持久而不懈。虚荣心有如油漆,它不仅使物体显得华丽而且能保护物体本身。

    还有人具有一种巧妙的能力,能够使夸耀和虚荣心被掩饰得非常自然,以致使人认为这并非出自虚荣,而是出自他的豪爽和明智。其实一切表现恰当的谦虚、礼让、节制,都可以成为更巧妙的求名自炫之术。比如假使你有一种专擅的特长,那么你就不妨极口称许并不如你的其他人的这种长处。对于这种做法,小普利尼说得好:“你既是在夸奖别人,又是在夸奖自己。如果他的这种优点不如你,那么既然他值得夸奖,当然你就更值得夸奖了。如果他的这种优点强过你,他不值得夸奖,你就更不值得夸奖了。”结论是:尽管他胜过你,你还是要夸奖他。但说到底,自夸自赏是明智者所应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又是馅媚者所奉献的。而这些人都是受虚荣心支配的奴隶。

    编者手记

    人的品德、性格从生下来就各有各的缺陷。有学问、修养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用加强学习的办法来弥补,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完美品德的人了。普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被这种不足支配着任意作为,率性行事,所以造成许多过失。

    宇宙之浩翰,生命之奥妙,非人所能悉知。故人有所知,也必有所不知;知道得越多,也就越有更大的疑惑。倘若以有限的已知封闭自我,未知的大门也就永远对他关闭。人为什么容易犯错误?一则他只有一知半解,他却自视为全知全能;一则他只从身外找原因,却不从自身找原因。

    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因为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正如清代诗人申涵光所说:“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谦虚的人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更显分量。

    ★忍:处世无奇忍自高

    人生在世,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之一身,大之国家天下,都离不开忍。成大业要忍,谋生存要忍,保平安要忍,解困境要忍。俗话说,人能百忍自无忧。“忍”是人生福祸的关键,也是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大者,则必有所忍。”……忍不是意味着怯懦,也不意味着无能。它是人生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修之术。

    ☆☆君子以惩忿窒欲 孔子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佚名:《易·损卦》

    《象辞》中说:山下有湖泽之表象,湖泽渐深而高山愈来愈高,象征着减损;按照这一现象中包含的哲理来做人,君子就应该抑制狂怒暴躁的脾性,杜绝世俗的欲望,也就是摒弃格调不高的低级趣味,不断培养高尚的品德。

    编者手记

    普通人都有情感,而且种类很多,《礼记.礼运篇》说有七种,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不用学习,触境就能发生。既生之后,则必继续发展,如不节制,即能蒙蔽理性,由此引起种种苦恼。七情之中,尤以怒欲予人苦恼最深,所以孔子在周易中说:“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山在地上,泽在地下,山所以能高出于地上,乃因泽能自损,泽自损到地下,使自己成为泽,以所损出之土使山增高,成其为山。这是损卦中的自然现象。孔子以这现象教人从卦学习损己利人的行为,以修养其道德。而损己利人的基本涵养就是惩忿窒欲。颜回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这就是损卦行运之时,“君子以惩忿窒欲”的典范。《尚书》记载周公告戒周成王道:“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自己应当加强修养,不要计较他们。”又说:“不仅仅是不敢动怒。”又道:“还要放宽你的心胸。”

    程子曰:“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能不能忍耐愤怒与欲望,便可以判断他有德无德。陈献章曰:“七情之发,惟怒为遽;众怒之加,惟忍为是;如其不忍,倾败立致。”曾国藩说:“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人人都有圣人的天性与明德,但为欲等七情所障,以致沦为凡俗之人,其在世间动辄得咎。惟有学为圣人,具备大智大仁大勇,始得自由自在。学为圣人,并无妙诀,但去忿欲诸情,以明明德,以率其性而已。

    损卦所讲的自损,确是人所难为之事,但有损必有益,损是损去七情,益是显明性德,去情显性之后,敞开无际的心灵,永无物质世间的拘束与困惑,这是学易者止于至善之境。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道德经》第二十八

    《老子》说:“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雌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山谷。作为天下的山谷,才可以满足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真朴的状态。”

    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像是弯曲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像是笨拙的;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像是木讷的。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下游。圣人要想治理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必须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后面。由此,位居其上,人民却不感觉到沉重;位居其前,人民却感觉不到妨碍。所以,天下人都乐意推戴而不厌烦;因为圣人与民无争,全天下也就没有谁会和他们相争。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天下的大道,是不与人相争反而容易获得胜利,不善于说话的人反而懂得应变,不主动召顺人们反而会主动归顺,坦诚而自然反而会更加懂得谋略。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人在活着的时候,其身体是柔弱和软的,当人死亡以后,其身体也就坚硬僵直了。元气的运化和草木的生长是一样的,当其柔和娇嫩的时候就象征着生存,其枯硬强直的时候则象征着死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真诚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诚。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有智慧的人不炫耀,炫耀的人无智慧。圣人从不积蓄,所思多在替别人着想,自己却愈充实;所有多在给予别人,自己却愈富有。所以,天道在于利益万物而不加伤害,人道在于帮助民众而不争夺。

    编者手记

    天道滋生一切,也拥有一切,所以上天决不与谁争强,也决不向谁示威。宇宙的规则本来慈悲,凡事必定虑及众生与万物,并且利益众生与万物。修养道德之人,当然要顺应天道,不顺应也就无从修养道德。既然顺应,必不锋芒毕露,杀气逼人。因其内敛、谨慎,又不逞强使气,故不失德与败德。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要按道行事,无论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谦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学道者应该返本还元,避而不争。老子的“不争”思想,是与“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联系的。由于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谦下而不争的。当然,“道”的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因为,《道德经》还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是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老子的处世智慧深刻启迪世人,使世人“知退”、“能柔”,笃信“太强必折,太张必缺”,信奉不争是福,能忍免祸,形成了自居谦下、藏锋深沉的性格。

    老子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坚强之所以处于劣势,是它一旦脱颖而出,它就处于风口浪尖,稍有不慎,便会遭遇算计;它一旦主动侵犯谁,它就因为恃强凌弱而违天道,势必失德与败德;遭遇算计则当前受损,失德败德则天谴将至,故难保全自身。柔弱之所以处于优势,是它居处卑位而无利可图,谁都无心去打主意;它又柔弱、坚韧,故能化解任何外来的波动与冲击;居外而少受侵犯,侵犯到来又能善解,所以它默默无闻而无坚不摧。

    常言道:“好胜者必败,恃壮者易疾,渔利者害多,笃名者毁至。”愈是修养道德,愈是能够大忍,愈是没有锋芒。民间有“三不争”、“五不争”之谓,“三不争”是“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五不争”即“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节,不与盛气人争是非”。不争,便可无怨无尤,无失无败,其结果是“静能制动”,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张,少取反能多得。

    ☆☆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孔子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元·吴亮:《忍经》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而容易折断,舌头柔软而得以保存。柔软的最终会战胜刚硬的,弱小的最终会战胜强大的。好斗的人必定会受到伤害,好勇的人必定会导致灭亡。各种行为的根本,以忍让最为重要。”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家弟子:《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的事情不能忍让,就会破坏大的计划。”

    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孔家弟子:《论语·颜渊》

    孔子又说:“忍不住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牵连到自己的亲人,这不是糊涂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家弟子:《论语·八佾》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得事情。如果非要有的话,那也一定要像射箭比赛那样,相互拱手作揖行礼让对方,登台比赛尽全力,赛后不计输赢和起一团相互敬酒,这才是君子之争。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家弟子:《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守,从不与人相争。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编者手记

    《菜根谭》中说:“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及乎圆融。”牙齿较之于舌头,自然是坚硬刚强的,可是它们却经不起虫蛀菌噬,常被腐蚀得不堪入目,直至完全脱落,而柔软的舌头虽经酸甜苦辣,却毫发无损,安然无恙。

    “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学会隐忍,适时低头,不是简单的逆来顺受,任人摆布,而是那些自我内心充实和无所畏惧者对成就未来伟大的高度自信,主动出击,甚至是经营人生策略的一种最高境界。

    世上最柔美的东西莫过于水。云在高处飘,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走,只有水与世无争,是往低处流的。柔水硬不过砖石瓦块,高不过山峰甚至田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于是它谦恭地避让,默默地低头,只管往无人挤占的低洼处流淌。然而,正是凭着这副与世无争的低姿态,水最终成就了自己百川归海的大壮观。

    人也是。弯弓是为了射出弩箭,屈肘是为了强力出手,而一时的低头则是为了长久的昂首。当低头时且低头的人,自有一番别样的胸襟、非凡的气度,有双洞察的慧眼,或者有确信谁笑在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的胆略。苏轼《留侯论》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实在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大境界。敢于低头,勇于纳耻的人,不管是屈尊枉驾,还是忍辱含垢,是因为他们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至理,知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常理,透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内蕴。

    ☆☆忍字一字,众妙之门 吕本中

    当官以忍为先,忍字一字,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

    ——《吕氏童蒙训》

    当官应以忍为先。一个“忍”字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当官处理事情,尤其要重视“忍”。如果在保持廉洁勤劳之外,又能忍让,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编者手记

    《忍经》上说:“当官不能自我忍耐,一定会失败。做官的人处理事情,不与别人争夺利益,得到的利益常更多;能够首先退一步的,往往能进一百步。不求多得,所得利益,往往超过当初所想要的;现在克制,将来必然有所回报。只有那些不能自我忍耐的,一定会失败,这实际上是不知道利害的不同和聪明、愚笨的区别呀!”又说:“当官的人,首先应当戒除暴怒。事情不能办的时候,应当慎重周详地处理,没有处理不好的。如果首先就发怒,只能害了自己,怎么会害到别人呢?前辈曾经说过:处理任何事时,只怕一个‘待’字,待,就是指周详慎重。如果周详慎重,就会想出办法,别人也就不能中伤你了。”

    宋朝的名相富弼就经常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哪一事办不好呢?”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那个人说:“我在骂你!”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朝天忏》中也说:“人之所以富贵昌盛,都是从忍辱中得来。”唐代娄师德与其弟初人仕途都只是小官,但不久两人都被提升重用了。娄师德对他说:“兄弟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人们所嫉妒的。你怎样才能避免呢?”他弟弟回答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向我脸上吐唾沫,我把它擦去罢喽。”娄师德伤心地说:“你这样做还不够啊。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是怨恨你,你擦它,正违反他的意愿,加重了他的怒气。往你脸上吐唾沫,不擦它,让它自己干好了,应当笑着接受下来。”正因娄师德的“忍”术高强,他才安安稳稳地做了三十年的宰相。

    “忍”是生活的一般性原则。正所谓: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恨。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六度万行,忍为第一 释迦摩尼

    佛曰:“我得无诤三昧,最为人中第一。”又曰:“六度万行,忍为第一。”

    释迦牟尼说:“我领悟了‘不争’的精髓,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他又说:“六种超度方式与万种修行方法中,忍让第一。”

    编者手记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释迦摩尼当初在山里修行时,国王率领人来打猎,问释迦摩尼哪个地方有野兽。如果如实相告,就害死了野兽;如不如实相告,又是说假话。正在思考如何回答,国王发了怒,砍掉了他的一只手臂。问第二次,仍在沉思,又砍掉了他的另一只手臂。释迦摩尼于是发下誓愿:“等我成佛以后,一定要先将这个人超度,不让天下的人效仿他做坏事。”他能存有这样的心思,怎么能不成佛呢?后来释迦摩尼出世成佛,最先超度的憍陈如,就是当时的国王。

    《维摩诘经·佛国品》云:“忍辱是菩萨净土。”《法华经·序品》也认为:“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就是说,能够忍受一切侮辱和恼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经》中所说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辱”绝不仅仅是指来自于别人的侮辱,在大乘佛教看来,一切不如意都是辱,饥渴寒热是辱,无聊郁闷也是辱。随缘就化,宠辱不惊,就是忍辱。

    《四十二章经》曰:“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佛说罗云忍辱经》曰:“世无所怙,惟忍可恃。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寒山、拾得的《忍耐歌》也曰:“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能依这忍字,一生活到老。”

    禅宗忍辱思想与世间忍辱思想相比,虽然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具有内在性、目的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后者则具有外在性、手段性与局限性等特征。然二者之间也有相通兼容的地方:均为包容、和谐和乐观的人生智慧。禅宗的忍辱思想不仅内容宏富,而且在宗教与世间两个层面上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 寒山 拾得

    寒山、拾得笑呵呵,我劝世人要象我。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饶一著,切莫与人争强弱。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退一步,便是人间修行路。任他嗔,任他怒,只管宽心大著肚。……

    ——《忍耐歌》

    编者手记

    谚云:“天燥有雨,人燥有祸”,人在生气瞋怒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理智而闯祸。如何不生气?除了懂得排解之外,要“忍”,先忍之于口,再忍之于面,进而忍之于心。忍耐可以激发心中的力量,有力量自然就不会烦恼、不会动心、不会起瞋。所谓“忍一口气,风平浪静。”反之,“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能忍自安”。

    做人“得理而能饶人,是谓厚道,厚道则路宽;无理而又损人,是谓霸道,霸道则路窄。”有的人好在言语上跟人争强斗胜,常常得理不饶人,一句话,非要把人打倒不可。其实“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尽管别人有种种的对不起我,饶他一下,放他一马,或许日后你会有需要他帮忙的时候,所以原谅别人,就是自留余地,切莫与人争强胜,强胜也不一定是在语言上分高下。

    山有崎岖,海有浪涛,人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要想成功立业,不能要求凡事顺遂。所谓“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直饶热得人流汗,荷池莲蕊也芬芳。”能够经得起横逆挫折,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成功,就如荷花愈是炎热的气候,开得愈是清香。所以做人要经得起寒天冰雪,酷暑炎热也要耐得住,正所谓“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

    农夫插秧,一定要一步一步向后退,才能把一田的青秧插满。我们在人间修行、做事,也要懂得退一步的哲学,所谓“进步那有退步高”,有时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能够退一步,回头是岸;能够退一步,懂得回头,不一定要等到碰壁,撞得鼻青脸肿了,才来后悔,那就是人间修行的道路。

    人都有顺逆境,顺境时要淡,逆境时要忍,只要忍得过,再怎么不顺遂的事都会过去。所以,一个人如果怀抱理想,想要创造自己的前途,一定要学习忍耐,如此才能达到目标。

    ☆☆和无仇,忍无辱 林逋

    省心子曰:“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又曰:“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省心录》

    省心子说:“能委屈自己的人,善于与众人相处,逞能好胜的人,一定会有人跟他过不去。”又说:“诚实就不会后悔,宽容就不会有怨气,和气就不会结仇,忍让就不会受侮辱。”

    编者手记

    一件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面对侮辱也是这样,当你想不通的时候,各种痛苦和打击随之而来,令你的疲惫不堪、身心憔悴;当你想通的时候,原来是“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与其在痛苦中挣扎,不如坦然的放下,谁又能奈何的了我呢?

    在一部典籍里面,有人问荥阳公,被人流言辱骂,应当怎么对待他。他说:“上策是,知道自他本一体,本来没有什么叫骂,没有什么叫辱,所以不为其转,自然就没有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想一想,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如果要回应他,那不就成了他一类人吗?用这个办法来说服自己,气愤之心就可以消除了。”

    《忍耐诗》中说:“忍则身无辱,耐则身无害,不忍或不耐,小事反成大。”《说苑·众谈篇》中说:“能够忍受耻辱的人安全,能够忍受羞辱的人可以生存。”被看成是不可能复燃的死灰,韩安国受到何等侮辱;被裹在厕所的席子里,范唯最后封为应侯。侮辱实在是给人治病的毒药,不使病人昏迷又怎能治好病呢?所以为别人系上裤子的人当了廷尉;甘心让自己的脸被人吐唾沫的人居于宰相的地位。

    ☆☆欲成大节,不免小忍 韩琦

    韩魏公语录曰:“欲成大节,不免小忍。”

    凡人语及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唯韩魏公不然,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辞和气平,如道寻常事。

    韩琦《语录》说:“想培养成自己高尚的节操,就要在小事上忍让。”

    一般人谈到自己感到不公平的事时,必然动火气,变脸色,言辞严厉。只有韩琦不是这样,每当他说到小人忘恩负义,准备陷害自己的地方,总是心平气和,就像说平常的事情。

    编者手记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人处世如果能够忍辱负重,那就是一种韬晦、涵养、胸襟宽广和目光远大的象征。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他们常常把一些委屈置之脑后,他们吃了亏也不懊丧后悔,因为吃了亏的人能够得到海阔天空,得到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以及更多的精力去面对其他的大问题。

    韩琦是北宋的三朝宰相,他性情深厚纯朴,心胸宽广,待人宽宏大量。他率军驻扎在定州时,有一次晚上写信,叫一个士兵拿着蜡烛站在他的旁边照明。士兵只看别的地方去了,没想到蜡烛倾斜烧到了韩琦的鬓发,韩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灭继续写信。等会儿回头一看,发现旁边拿蜡烛的人已经换了。他怕主管的官吏惩罚那个士兵,急忙把他叫来,说:“不要换掉他,他现在已经懂得怎样持蜡烛了。”此后军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韩琦的度量。韩琦驻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非常宝贵的玉杯,说是绝世之宝。韩琦用白金酬谢了献杯的人。他对玉杯十分喜爱,每逢宴会招待客人,都特别命人摆一张桌子,上铺锦缎,把玉杯放在上面。有一天,韩琦招待管理漕运的官吏,他准备用这两只玉杯装酒招待客人。突然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两只玉杯都摔碎了。客人们都很吃惊,那位侍吏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而韩琦笑却着对客人们说:“任何物质的存亡都是有规律的。”并对那位侍吏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非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客人们都对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韩琦的“欲成大节,不免小忍”,一直使他做到了三朝宰相。

    古今中外,无论士农工商,能成大事者,无不是具有大忍之心的人

    ☆☆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吴亮

    彭令君曰:“一朝之愤可以亡身及亲,锥刀之利可以破家荡业。故纷争不可以不戒。大抵愤争之起,其初甚微,而其祸甚大。所谓涓涓不壅,将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人能于其初而坚忍制伏之,则便无事矣。性犹火也,方发之初,戒之甚易;既已焰炽,则焚山燎原,不可扑灭,岂不甚可畏哉!俗语有云: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成大。试观今人愤争致讼,以致亡身及亲、破家荡产者,其初亦岂有大故哉?被人少有触击及必愤,被人少有所侵凌则必争。不能忍也,则詈人,而人亦骂之;殴人,而人亦殴之;讼人,而人亦讼之。相怨相仇,各务相胜,胜心既炽,无缘可遇,此亡身及亲、破家荡业之由也。莫若于将愤之初则便忍之,才过片时,则心必清凉矣。欲其欲争之初且忍之,果有所侵利害,徐以礼恳问之,不从而后徐讼之于官可也。若蒙官司见直,行之稍峻,亦当委曲以全邻里之义。如此则不伤财,不劳神,身心安宁,人亦信服。此人世中安乐法也。比之争斗愤竞,丧心费财,伺候公庭,俯仰胥吏,拘系囹圄,荒废本业,以事亡身及亲、破家荡产者,不亦远乎?

    应令君曰:“人心有所愤者,必有所争;有所争者,必有所损。愤而争斗损其身,愤而争讼损其财。此君子所以鉴《易》之《损》而惩愤也。”

    ——元·吴亮:《忍经》

    彭令君说过:“一时的气愤,可以断送自己的性命,连累家人;争夺锥尖刀刃那么小的利益,能导致倾家荡产。所以不能不戒除纷争。一般纷争的产生都起源于很小的事情,而造成的祸患却很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细小的流水不阻止它,就能汇成江河;纤细的丝线不斩断它,也可以织成罗网。如果人们能够在纷争产生之初就忍让制止它,制伏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有事。人的性情如同火,刚烧起来时容易弄灭,但是一旦烧成大火,就会烧毁山林燎遍草原,不能扑灭了。这难道不是很可怕吗?所以俗话说: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变大事。”试看现在的人争斗以致诉讼,导致自身丧命,累及亲人,倾家荡产,起初哪里有什么大的原因呢?被人稍有所触犯就一定发怒,就怨恨别人;别人稍稍侵占了你的好处,就一定要与人争斗。不能忍让,这样就骂人,别人也会骂你;打别人,别人也会打你;告别人的状,别人也告你的状。相互仇恨,各自都想取胜。求胜心切,就没有办法遏制了,这就是送掉性命、连累亲人、倾家荡产的原因啊。不如一开始就忍住愤怒,只要过片刻时间,心境就自然平静了。要在像争斗之初就忍让他,果真有利益被侵犯了,慢慢以礼诚恳地相问;如果这样不行再去打官司也可以。如果官府正直行事,但判决有些严厉,就当委曲求全照顾来保全邻里的情义。这样就既不破财也不伤神,身心安宁,别人也信服你。这是人世中求得安乐的方法。和那些竭力与人争气斗狠,耗心费财,听侯审讯,巴结官府,囚于狱中,荒废正业,以至于丢掉性命,连累亲人,倾家荡产的人相比,相差不是太远了吗?

    应令君说:“人们心中有怨愤,一定要与人争斗,与别人争斗,必然会有所损失。因为愤怒而和别人争斗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愤怒而和别人打官司就会损失自己的钱财。这就是君子鉴于《易经》的《损卦》而压制愤怒的原因。

    编者手记

    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因为愤怒一旦主宰了人,他的理智就无所作为了。宋·吕居仁《官箴》:“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此处世之本也。谚曰:‘忍事敌灾星。’”,又云:“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以及“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都是告诫人们“忍一时海阔天空,让三分风晴云淡”的深刻道理。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是修持,无论是做事都达不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的折磨就受不了,这种人,是很难担当大任和成就正果的。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逆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如果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 袁采

    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

    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发,不过一再而已。积之既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其所见者小尔。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入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袁氏世范》

    人们常说为人家能经常和睦的原因,本于能够忍耐,然而徒知忍耐而不明白如何去忍耐,其中的失误会更多。

    大概忍耐中有的具有隐藏蓄积的意思在内。别人冒犯了我,我埋藏隐蔽而不发露,这种做法仅适用于一两次罢了。积蓄的越多,发泄之时,越像洪流决口,不可穷尽。不如将愤懑随时发泄,随时调解,不存留于胸中为好。并且自己安慰自己,不妨对自己说:他这样做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这样做是愚昧无知的表现;他这样做是失误所导致的;他这样做是目光短浅,见识狭窄的原因;他这样做对我来说又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呢?不使这种干扰进入我的心中,即使每天冒犯我数十次之多,也不至于在言语表情上表现出任何的愤怒之色,这样才能看出忍耐的功效是多么巨大啊,这才是善于忍耐的人。

    编者手记

    “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时髦的字眼,你可以在某个人的脖子上发现带有“忍”字的吉祥物,你可以在某些人的钥匙链上看到刻有“忍”字的装饰品,“忍”字如此受青睐,反映了现代人在处世哲学上对“忍”之境界的追求。可以随时提醒人们——“忍”。一时之忍,可以成就一个人,也许,一时之不忍,会使一个人从此失去历经千辛万苦所碰到的机遇。世界就是这般乖谬,世事就是如此易变,每一个人须谨慎从事。

    小到家庭关系的处理,大到国家问题的解决,其中人为的因素便会涉及到怎样处事,怎样待人,怎样接物。处事,待人,接物,有的人能左右逢源,使彼此相安无事,且乐意更进一步合作,有的人却在某些环节上一时不能克制,使整个形势急转直下,一发而不可收拾。正可谓“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喧嚣而又繁杂,更显出了“忍”的重要性。“忍”可以使现代人浮躁的心态趋于平和。就拿交友来说吧,大家都承认“人无完人”,但在朋友的缺点一个接一个暴露之时,你可能会在某一关键时刻控制不了自己的愤怒,而大发雷霆。然而,当你的余愤还没有消失殆尽之时,你们之间多少次苦心经营的友谊之门已被冲跨,纵有回天之力也无补于事。心灵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

    “心底无私无地宽”,当你对周围的世事怀着一颗宽容的心的时候,当你在千钧一发之时克制……

    ☆☆忍是君子之根本 张公艺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百忍歌》

    编者手记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办事情、处理问题,如不反复思考,最终会有懊悔。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时,如能百般忍耐,自然就没有烦恼忧愁。世人较多知晓清光绪年间阎敬铭所作的《不气歌》和清朝石成金的《莫恼歌》,却很少有人知晓张公的这首《百忍歌》。如果把这三首歌放在一起,实际上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人生三境界。

    《百忍歌》所说的忍,属于精神养生中的调神法,即在遇到情绪不良时,要提倡“理智”,注重“修养”,掌握自己,控制情绪。如果不控制情绪,任其放纵,不但周围的人受不了,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极为有害,小则身体患病,大则危害生命。因此,暂时,“忍一忍”亦是有积极意义的。

    林语堂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忍耐,和平,本来也是美德之一。但是过犹不及;在中国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变成君子之德。这忍耐之德也就成为国民之专长。所以西人来华传教,别的犹可,若是白种人要教黄种人忍耐和平无抵抗,这简直是太不自量而发热昏了。因此忍耐乃成为东亚文明之特征。……这种忍耐的态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学来的。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气炼好,脾气好就忍耐下去。中国的大家庭生活,天赋给我们练习忍耐的机会,因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叔,妇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为五代同堂团圆局面。这种日常生活磨练影响之大,是不可忽略的。……能这样相忍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为国。”林语堂的这段精辟的论述,阐明了忍的重要性,以及特有的价值和地位。不管是在现代或将来,“忍”对于成功都有着极其可贵的作用,也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

    ☆☆忍耐,永远都是解决困难的最好方法 【瑞士】希尔提

    解决困难的最好对策,是忍耐和勇气。

    不管周遭多么黑暗,仰赖正义和光明的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太阳下一刻就要升起来了,它潜伏在乌云的后面,伺机而出,这正是等待的时刻。

    困难貌似强大,一旦我们摆出面对它的坚强架势,并勇敢地去承担,那么它们中的一大部分就会自动消失,这是经验上极为显著的真理。

    事实上,当事情促然降临的时候,我们一开始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

    人都有这种经验:乍看不适合并与我们意愿相违的事情,到头来却是符合我们本意的;原以为幸运的事情,即使没有对我们造成伤害,可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却是毫无助益的。

    所以,事理未明、心绪不定之时,暂且不要判断,这是最聪明的处理办法。

    下面这个方法屡试不爽:不管事情多么棘手,最好暂时忍耐,确信下一刻事态就会转变,至少会发生新的变化。

    忍耐,永远都是解决困难的最好方法。

    编者手记

    俗语说:“爬山要耐得住斜坡上的险径,走雪路要耐得起过桥梁的危险。”可见,这一个“耐”字具有极其深长的意义,正像是险诈奸邪的人情世故,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假如没有这一个“耐”字苦撑下去,有几个人会不堕落到杂草丛生的险恶深沟里呢?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有长远考虑,有深刻认识。如果能坚忍一时,那么就会保全很多;如果一有不顺就不能忍耐,那么一生都不会顺畅。

    培根说:“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爱迪生说:“英雄也是人,只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在面对逆境时更能表现出勇敢和韧性。”

    困苦、伤痛、艰难、挫折、孤独、寂寞……几乎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中都要历经这样的磨难,当你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但又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时,你必须也只有学会忍耐。忍字头上一把刀,忍耐的过程是漫长的,忍耐的感受的是痛苦的,所以忍耐本身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经不起忍耐的考验,我们的人生将会是一片苍白和不堪一击。

    ☆☆学会忍耐与克制 【英】弗兰西斯·培根

    神秘是由秘密产生的,如果在肉体上或精神上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实在太不美观。一个人面部表情和他的言语不可自相矛盾;因为面部的表情比言语还要明显,还要使人相信。

    守秘的习惯是聪明而又道德的。

    宗教上的忏悔,并不为着世俗的利益,而是把秘密吐露出来之后,心里就痛快许多。如果一个人面目上的神情泄露出心事来,可说是最大的弱点。

    隐藏只是懦弱的聪明,因为知道何时应说实话就不迟疑地说出来,是要有敏锐的机智和坚毅的心的;因此最会隐藏的人,便是较为懦弱的一种聪明人。

    世间最能干的人,他们处世都有一种光明磊落的精神。他们对何时得停脚,何时须转弯,都十分地清楚,而他们觉得需要隐秘起来。隐秘有三大益处,第一能打倒反对的势力,令人感到惊异。因为一个人吧自己意图公开了,等于是在警告敌人。第二能给人以适当的掩盖机会。因为如果一个人表明了自己的意图,就得做到底,不然是会失败的。第三是比较易于发现对方的秘密。因为一个坦白的人,一般人虽不公开反对他,内心总是对他不赞成的。

    虚荣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佩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祸患多数蕴藏在隐蔽的地方,而发生在人们疏忽的时候。

    报复是一种野蛮的制裁,人性中愈有这种倾向,法律愈该铲除它。

    一种侵害行为,不过是犯法而已,而对于这侵害行为的报复,则根本侵夺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从另一方面说,假如一个人实施报复手段,他便和他的敌人同样坏。一个人受到别人侵害,本来可以慢慢淡忘的;但如果他心头念念不忘,就会使内心的创伤永远难以痊愈。

    蜜蜂在螫人时,连生命都投进去;人绝不可像蜜蜂那样,一时不能忍耐,人家被你伤害,自己却也被毁灭。

    我们应在程度上和时间上,对愤怒加以规范和限制,一者不可发怒过甚,再者不可发怒太久。你的怒气须带一种轻蔑的意味,不宜带有半点的恐怖,如此你便显得很高超,而非柔弱怯懦。一个人失去了耐心,他的灵魂也就难以保全。

    要在愤怒消失后,心平气和地好好想一想愤怒所产生的恶果和对人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脚踏实地,戒骄戒躁。明慎的人总是尽力保持自己的自控能力。真正的人格和真正的性情修养乃是由此显现出来的。因为气度恢宏、襟怀宽广的人均不会轻易受情绪的左右。激情则是阴晴无定之气,稍稍放纵逾越就会殃及我们的判断力。此病传染到唇舌边,不可避免会危及到人的声誉。人要做到彻底把握自己,在事情一帆风顺或波涛汹涌之时都没有人能批评你过于激动有失常态,而是都佩服你优越非凡。

    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都是控制自己情绪的高手,喜怒不行于色。一个成功者应该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它随意泛滥。

    虽说人是一种具有思维和感情的动物,每个人都有情绪的波动,这也是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不过,现实生活中有人控制情绪功夫一流,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当然,说生气就生气。

    随意哭笑的情绪表现到底是好是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率直”的性格,是一种可爱的人格特征。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的人,别人容易了解,也不会对他持有戒心,而且,有情绪就发泄,而不积压在心里,这也有利于身心,但说实在的,这种“率直”实在不怎么适合在社会中生存。

    不能控制情绪的人,往往给人一种不成熟或还没长大的印象。仔细想想,只有小孩子才会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生气就生气,这种行为发生在小孩身上,大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天真烂漫,但如果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人们就不免会对这个人的人格发展感到怀疑了,就算不当你是神经病,至少也会认为你还没长大。如果你认为这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你已经这样做好几年了,或是已经过了30岁,那么别人会对你失去信心,因为别人除了认为你“还没长大”之外,也会认为你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样的人,一遇到不顺就哭,一不高兴就生气,怎能做成大事?这已经和你个人能力无关了。

    一个人容易哭,会被他人看不起,被人认为是一种“软弱”,容易生气则会伤害别人。哭其实也是心理压力的一种缓解,可是人们始终把哭和软弱联系在一起。不过大部分人都能忍住不哭,或是回家再哭,但却不能忍住不生气。其实生气有很多坏处:它会在无意中伤害无辜的人,有谁愿意无缘无故挨你的骂呢?而被骂的人有时是会反弹的,大家看你常常生气,为了怕无端挨骂,所以会和你保持距离,你和别人的关系无形中就拉远了;偶尔生一下气,别人会怕你,常常生气别人就不在乎,反而会抱着“你看,又在生气了”的看猴戏的心理,这对你的形象也是不利的;生气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对事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而这也是别人对你最不放心的一点。

    情绪激动时不要行动,否则你会凡事都一塌糊涂。那些缺乏自制力的人,算不上是自己的主人,激情经常使人丧失理智,因此,试着去找个明慎的第三者,一个未为情绪所制的人给自己一些建议。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明慎之人察觉到情绪来袭时,会立刻加以控制并使其逐渐消退,否则就会使自己变得热血沸腾、鲁莽冲动而误事。短暂的避祸之举,也是获得他人尊重的捷径。

    西班牙人以缺乏耐心闻名,比利时人则以富有耐心而著称。后者凡事务求功德圆满,前者凡事都草草收场。许多人苦心孤诣,克服千难万险,但仅仅局限于满足征服的过程,而不知道如何将胜利进行到底。他想证明自己不是没有能力去做,只是不愿意去做罢了,这永远是一种缺陷,表明此人如果不是多变不专,就是鲁莽行事。凡是值得做的,就应该自始至终彻底地完成;不值得完成的,又何必去做呢?聪明的猎人不仅仅是跟踪猎物,也应该学会动手捕捉这些猎物。

    生活最重要的原则是懂得如何忍耐。智慧的一半真谛隐藏其中,容忍愚蠢和屈辱更需要耐心。智者能洞穿这世间的一切,也有脱身的巧智。但痛苦即由此生,因为现实不允许他张口指导或逃避。当我们发现最令我们痛苦的人竟然是我们最信赖的人时,忍耐就达到了极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还有哪一种力量能强大过心灵的智慧之力呢?能忍辱负重者,方可受天之大任,成天之大业。忍耐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智慧的源头,也是这世间的福祉。

    所以,在社会上行走,控制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不必喜怒不行于色,让人觉得你阴沉不可捉摸。但情绪的表现决不能过度,尤其是哭和生气。如果你是个不易控制这两种情绪的人,不如在事情发生并引发你的情绪时,赶快离开现场,让情绪过了再回来,如果没有地方可暂时“躲避”,那就深呼吸,不要说话,这一招对克制生气特别有效。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越能控制情绪,也不易被外界刺激引动情绪,所以你也不必太沮丧。

    如果能恰当地掌握你的情绪,那么你将在别人心目中呈现一种沉稳、令人信赖的形象,你虽然不一定能因此获得重用,或在事业上很快就有很大帮助,但总比不能控制情绪的人好。还有一种人,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能在必要的时候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不生气就不生气,而且还表现得恰到好处,这种人控制情绪已经练就了一种功夫。你如果有心,也可以学得到,这对你在人性丛林中行走是大有好处的。实际上,在人际关系中,忍耐是对他人生存空间的尊重。这种忍耐,有时是和委屈、很憋气、很窝囊的,但是其中效果往往是对他人有利,对公众有利,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有利,最终自己也会收获一份慰藉。这就是哲人所说的:“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结果是甜蜜的。”为了这份“甜蜜”的感觉,学会忍耐也是值得的。

    编者手记

    《雅典之夜》中说:“谁要是把‘忍耐和自制’这两个词牢记在心间,并以此作为指导和准则,谁就一生无灾无祸,过着十分安宁的生活。”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冷静和理智,使我们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而应该像俗话说的那样:忍一忍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培根说:“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这对我们是一种忠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