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省大全集-言 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易经》有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唐朝吴叔达曾说过:“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可见,言行,是君子修身、立事的关键,不可不察也。一个人只有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和谐之音、不规范之行、不练达之举,是否言行一致、慎言谨行,才能及时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做到“内外相应,言行相称”、“语言文雅、行为优雅”,做一个举止高尚、受人称道的人。

    ★言

    一个人的“言“反映着人的素质、品行、能力和智慧。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可以和他谈却不和他谈,就会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和他谈却和他谈,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聪明人既不会失去有用的人,也不会说出不该说的话。佛经有一句话:“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就是说一个人即使努力修行自己的道德,使自己的行为变得端正良善,但是说起话来仍然可能会犯一些言语上的过错,这说明修口比修身还要难。所以,善说话者都明白,不是多说,而是少说;不是乱说,而是慎言,并努力去做到言之有智,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礼,言之有节。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五章》

    话说多了就会迅速的窘迫,不如守住虚静。

    编者手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正所谓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多言必伤人。当然,老子是明白的,话并不是越少越好,该说时还是得说,所以老子又用了一个“中”字来解释,这里的“中”,并不是中庸之道,而是虚静,是按照自然规律,虚静无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把握一个刚刚好的话语度。

    一个说话随便的人,往往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个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

    当然,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人既处在社会中,尽可少说却不能完全不说。既要说话,如何说得又少又好,此中艺术不可不研究。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最好能少说话,缄默是值得提倡的。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音和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值得加以研究。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或娱乐消遣,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点,要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朝这目标是不会错的。要知道,为了保持你的话令人所重视,唯一的秘诀是少说话。少说话的人就能静静地思索,使他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

    ☆☆恶言不出口,忿言不反于身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

    编者手记

    曾国藩曰:“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不好听的话不要轻于说出口,不要用气愤的话反击对方,这些都不知道,何问其他方面?在日常的言谈中,不能因为我们所说的内容是正确的,或者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善良的,就认为怎么说都可以。要记住的是在我们与人相处时,最容易让他人接受的,并不是一个人的知识或见识,也不是你的目的,而是良好的态度。说话是为了让别人听,是为了说服别人,所以,有话好好说的习惯,会让我们在不改变原则的前提下,把问题解决得更好。

    《邓析子·转辞篇》曰:“故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此谓君子也。”自己不恶语伤人,耳朵里就不会听到不中听的话。人与人的关系一般都是以善报善,以恶报恶,言谈也是如此。你若以恶语伤人,他人也会以恶语相加;你若不以恶语相向,他人也不会以恶语相对,也就不至于恶语污身。这是一个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荀子曰:“故赠人以言,生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荀子又曰:“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故君子应“恶言多矣,君请尽之。”只有这样,在工作或生活中,你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出自善意的话,会令人感到比布帛还要温暖;而伤人的话,比用矛戟伤人还要厉害。

    编者手记

    箭刺透的是人的身体,恶言恶语刺透的是人的心。好的糖块能让人吐气若兰。让你的嘴里都是蜜,把你要说的话做成即便是你的敌人也会喜欢的糖,被人爱的唯一途径就是温柔而甜蜜。

    一位信佛的朋友说过:“有善心善念更要有善言善语。”的确是这样,友情与和谐都是在善言善语中建立;灾祸与悲剧皆是因为恶语伤人而引发。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心善不一定语善,出现一些沟通上的问题。如果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并不会觉得这样的语言方式有何不妥,无意之中伤害了别人。所以我们要时时检讨自己的语言,不要因为出自善意就口出不逊。

    反之,“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土堆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不曾被流言蜚语关照过的人,几乎没有。人言是生存的一种必然,重要的是如何面对“人言”。要从别人的观点甚至指责中,反思一下自己,自身是不是确实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理性查找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有个更加清醒的认识。柏拉图说:“没有经过流言洗礼的生活,也是不值得过的。”“人言”不但不可畏,反而使我们更全面、更健康地成长。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当一个人有了过失或是处于困境的时候,一句善意的话语,会使人倍觉温暖;而一句讽刺、挖苦、打击的话,哪怕是出于无心,也是对自尊心、自信心的摧毁和伤害,会使人羞愧和痛苦。

    因此,我们不能左右“人言”,但我们可以左右“己言”。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什么,只能要求自己与人善言。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谷梁赤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春秋谷梁传》

    人,之所以可以称为一个人,是因为能够说话;一个人不会说话,如何能称之为人呢?说话不算数,还能算是话吗?

    编者手记

    人在理智的状态下许下诺言,就应忠实地履行承诺,保持言与行的一致是君子言行的基本标准。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孔子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譬如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如何能行动呢?朱熹曰:“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所以,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便是给人家一个坏印象,从此以后,你的话就不再能够取信于人了。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 魏裔介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恕。

    ——《琼琚佩语》

    议论别人的短处,就是掩盖自己的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就是妒忌别人的长处。这都是由于自己内心不厚道,见识浅薄,心胸狭隘。如果能够改掉这种毛病,就可以提到道德修养,可以远离怨恨。

    君子不以己之长露人之短。天地间长短不齐,物之情也。必欲炫己之长露人之短,硅步成仇矣。言人之短者为种祸。

    ——《琼琚佩语》

    君子不用自己的长处来显露别人的短处。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各有长短,参差不齐,这是事物的本性。如果一定要炫耀自己的长处以突出别人的缺陷,那么半步之内别人就成为仇人了。揭露别人短处的做法就是种植祸害。

    编者手记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揭人之短,则伤人自尊。揭人短遭人恨,补人台受人敬。背后揭人短,更让人咒骂。刻意揭人之短,是一种恶劣的品行,是小人之举。无意之中的揭人之短,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明朝皇帝朱元璋出身平寒,做了皇帝后,他有个儿时一块长大的哥儿到京城找朱元璋,想让朱元璋给封个一官半职。这位老兄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的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呢,你干什么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的有一次咱俩一块偷别人的鱼,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煎煮,鱼还没有煮熟,你就先抢来吃,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你吃的太急,鱼刺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这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识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我这个皇帝的脸往那里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儿杀了。这就是揭人之短的下场。

    每个人都喜欢炫耀自己的长处,都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短处,决不喜欢别人张扬自己的短处。对于别人的揭己之短的举动,无论是无意的,还是善意的,都会采取断然的反击,而且这种反击是全力的、致命的。所以,在与他人相处时,一定要切记逢人不说他之过,谈话不揭人之短。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所长,都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优点,学习对方身上的长处,而不是眼睛老是盯着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自己有长处,不必说,让他人去发现,这样会赢的别人的尊重;他人有短处,谨严慎说,这样可以避免他人的误会,赢得别人的好感,拉近与别人的距离。这是一种谦和淡定的心态,一种包容他人,体谅他人的风度。

    ☆☆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王永彬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围炉夜话》

    脾气性情怪僻、执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讲话总是过于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什么福分。

    编者手记

    有一些人,说话十分刻薄,为逞一时之强、一舌之能,而几近挖苦、讽刺,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情面,他们怎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和拥戴呢?如果对小事斤斤计较,怀疑别人,嫉妒别人,整日整日地去考虑自己的厉害得失,他们的内心如何能有片刻的安逸?如此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福气可言呢?

    心平气和,性情温和,这种性格的人不但招人喜欢,而且还会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的性格,不但对培养人们的气度和修养有利,而且能使人心宽体健,延年益寿。而那些脾气性情怪僻、执拗或是粗暴的人,不但容易得罪人,惹祸招殃,而且自己也容易自绝于天地。由于心理不能平衡,容易做出伤人伤己之事,因此多是短命之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人时而激动、暴怒,时而忧郁、悲观,甚至恐惧。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则容易影响精神健康。如经常忧虑重重,好生闷气,拘谨敏感,容易患精神忧郁症;若经常孤独胆怯,多疑多虑,横暴无常,则易患精神分裂症。因此,社会上因心理不平衡而伤人或自杀的人,多是这种人。

    讲话总是尖酸刻薄的人,活着十分辛苦。他们什么事情总是放不下,倒不如一些不思不想,凡事不计较的人来得有福。因为他们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多思虑的人,往往事无巨细,都要彻头彻尾考虑一番,生怕出现什么差错。因此,终日为思虑所束缚,甚至觉也睡不好;过于尖刻之人,对小事斤斤计较,对别人怀疑嫉妒,终日为利害所纠缠。因此,身在悠闲,内心却不安逸;食不知味,寝不安枕。即使是那些天下最甘美的山珍海味放在他面前,他也无法享用。这种人怎么会有福气?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心底无私天地宽”,“与人为善,自己为善”,因此,不管是谁,只要为人处事谨慎、大方、豁达、厚道,总能够得到世人的尊重和帮助,必定为多福长寿之人。

    ☆☆慎思择言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谁都免不了要同别人交谈,但是你应慎思择言,不应有半点谎言。

    你必须享有说实话的信誉,这样,即使你不得不说谎话的时候,也会得到人们的谅解。不管谈什么事情,都应当说实话,但是切记不可说那些好似谎言的实话。因为似谎言的实话,还不如似实话的谎言,让人可以接受。似实话的谎言,人们还能信以为真,而似谎言的实话难免丧失人们的信任。还有,千万不要说那些不能被人接受的话,哪怕是千真万确的大实话。

    说话分为四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不会被人接受,也不该谈论的;一种是可以被人理解,也可以谈论的;一种是即使不被人理解也可以谈论的;一种虽然可以被人理解,但是不能直言而谈的。

    属于既不该谈论,也不会被人接受的语言,是那些有损于正义和真理的话。

    可以谈论,但他人未必理解的话,是指圣书、先知的言论,以及解释教条、律法的学者们的著述。包括他们对经书词语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和在细节问题上的解答等等。

    那些可以谈论,又能被人接受的话,是指符合信仰和实际情况的言论。这些言论说出后不论对前世还是后世都是符合的,不论对于说者和听者都是有用的。

    虽然可被人理解,但却不该说的话,是指由于说出那样的话,而引起家人和朋友对你的指责,认为你所想所思不符常情、不合礼数。口不择言,家人会因此而气恼,朋友会因此而郁闷。这就是那种虽可被人理解,但也不该说出的话。

    这四种情况中,最好的是那种既可使人接受又可以谈论的话。然而,这种情况也都不是简单的声闻之道,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同样一句话,一般人也许认为很精彩,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对于那些才高权重的人则会认为不得体。

    慎思择言的人,用阿拉伯语说则是:把秘密压在舌下。因为同样一件事,用某种方式表达,可以使人感到眉开眼笑,而用另一种方式说出,则会使人沮丧气恼。

    我们的舌头就像一把双面刃,所以,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的话达到最好的效果。要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能够使人接受。假如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不管恰当与否,那就和八哥一样,只闻其音而不知其意。只有知道该怎样说,为什么要这样说的人,才是聪明的。他们无论说什么都会动听,让人接受。如果乱说一气,无义无礼、无所顾忌,那么与徒有人形的牲畜还有什么分别?

    语言是苍天所赋予的,应当予以珍惜。该说的时候,要大胆,要简洁而不扭捏;不该说的时候,则缄默不语,绝不卖弄学问。但是,所说的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要随意捏造,不要废话连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要瞎说。不要依靠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识或技能去养家糊口。勉强去干自己所不懂的事情,是不会做好的。

    你应当尽量多了解情况,少发表议论,切记不要在知之甚少的时候还信口开河。人们常言:缄默不语,才能保险;品与言厄,不存思义。

    话该讲就讲,但不要胡言乱语,要知道胡言乱语的后面就是疯言疯语。随口乱说是缺乏明智的表现,即使这个人才高学深。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才学浅薄,但却寡言少语,人们也往往把他的沉默视为一种高明。

    不论同谁交谈,都要注意有的放矢,看看人家是否乐于接受。假如他在洗耳静听,那就说下去;否则,就要收住舌头。总之,所说的必须受听,不能使人产生反感。同时要记得,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语言。做一个头脑清醒,懂得说话的人,待人处事才能圆满。

    另外,要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不要急躁厌烦。只有善于学习别人的人,才能善为说辞。正如把一个新生的婴儿放进地下室里,虽然照样喂乳、抚育,但母亲和保姆不同他说话,不和他一起玩耍。结果,长大后,他因从未听人说过一句话而变成了一个哑巴,而且也不懂得人们话中的意思。所以说,听人说话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耳哑相继,可伤于痛:言行相就,终为教化。

    你应当聆听他人的话语,牢记开明君主和才智之士的教诲。俗语说:智者和帝王的教导能够使人心明眼亮,哲理正是治疗心灵上的眼病的皓矾(治疗眼病的一种药物)。对这句至理名言,你应当用心聆听,并端身正行。

    编者手记

    唐太宗曾说:“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子路》)三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去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说苑》)。“言不可不慎,言不周密,反伤其身。”(《管子·宙合》)“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你必须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俗话说,“言由心生。”说什么样的话,怎样说,完全要靠大脑去支配。所以,在管好自己的嘴巴之前,首先要用好大脑。在每句话出口前,必须经过大脑筛选。有位文学家在其作品中曾这样写道:“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要厉害,上帝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他那仁慈的心,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讲话通过大脑,深思熟虑后再说,避免出口伤人。”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必看中”(《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因此,善说话者都明白:最佳效果的说话,不是多说,而是少说;不是乱说,而是慎言。

    ☆☆谈话要掌握分寸 【英】培根

    有些人讲话以机敏和幽默赢得虚名,却对真理的讨论漠不关心;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学问不过是些陈词滥调,却意态凌人。这些人一经被识破,就会沦为大家的笑柄。真正会谈话的人,善于引导话题,把无意义的闲话转向引人深思的真理探究,这种人才是社交谈话中受人尊敬的指挥师。

    谈话不掌握分寸的人单调无聊,令人生厌。相反,谈话懂得拿捏分寸的人,则显得生动幽默。当然,他的幽默不会把一切东西都拿来打趣,比如对宗教、政治或者引人同情的苦恼等。有的人说话刻薄,仿佛不如此便难以显其深刻。这种习性招人厌烦,必须要杜绝。这与古人论述骑术的道理一样:要紧擎缰绳,但少打鞭子。

    切勿出口伤人,要知道受伤者的记忆力和报复心是让人难以捉摸的。谈话中善于提问的人,获益远远胜过滔滔不绝者。如果你所提的问题正好是对方所长,不但能得到圆满的答案,而且对方的高兴会比你直接恭维他更多。有的人提问咄咄逼人,询问如盘问,使被问者十分难堪,这是未能掌握提问所应有的分寸。宾主宴谈,应使在座的每个人都能分享到谈话,不能冷落在场的每一个人。如果遇到有人独占谈局,应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其他人的身上。另外,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对于你所了解的话题缄口不语,人们会以为你是谦逊;对于你所不了解的话题保持沉默,人们也不会以为你无知。

    对于个人的话题不要摆在谈话的中心,我的朋友常常讽刺这类自吹自擂的人。人如能以赞扬他人长处的形式来衬托他自己的优点,就不致招人反感。优雅的谈话如同在原野上漫步,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欣赏到自然美景;狭隘的谈话就如同一条单行道,只能远离他人,自私地让自己一个人通过。

    关于谈话的艺术还应了解一句名言:温和的语言,其力量胜过雄辩。不善问答者只是因为笨拙,没有原则的诡辩把品格上的轻浮暴露出来。

    讲话拐弯抹角令人不快,过于直截了当则显得唐突。能掌握此中分寸的人,才是精通谈话艺术的人。

    编者手记

    说话有“术”。有的人缺少“嘴”上的功夫,说话乏“术”,因此,言谈表达往往“话不投机”,以致很难把事情办好,有时甚至还会将好事办砸;而有的人则深谙说话之“术”,能得体地运用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有的人甚至能点“语”成金,使所言收到奇佳的表达效果。该多讲时,不能少说,否则言犹未尽,故孔子对其弟子讲道常循循善诱,唯恐不周;该少讲的,不能多说,否则“言多必失”;该沉默时,不可出声,“沉默是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俗话说:“量体裁衣。”“会说话的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使人跳。”恰到好处的讲话,不管是用在个人身上或组织整体上都有相同的效果。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说话的好与坏关系交往的功效。而揣测对方心理,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是说话得体、动听从而达到成功交往的关键因素。

    ☆☆勿论人非 【俄】托尔斯泰

    随意地去评判一个人,是不好的,是会以其残酷和不义来磨损人的心灵。要知道,我们所随意评判的人,也许正是赏识我们的人。

    人与人产生争端,无论是任性,还是直率,争执的双方都会失去温厚的个性,彼此也很少能从中受益。这就像火柴一样,永远不能在镜子般光洁的表面上擦出火花。

    一个人走错了路,自会有碰得一鼻子灰的时候。了解这一点,愤懑就不会充斥你的心胸,争执也不会产生。你,只会无限地同情这个人。

    在有人刚刚打开话匣子,并意欲难为他人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及时劝阻的话,不单对他人有益,也能使劝谏者更和谐地与人相处。

    综上所诉,与人相处时,切记不要去随意议论他人的是非。

    编者手记

    不要轻率地评价、讥讽别人。喜欢搬弄是非、挑拨怨仇,到处说别人坏话的人,最终都会使自己受害。即使能够伤到别人,那也只是暂时的,却不可能使自己长期受益。

    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是不能用是非曲直把它说清楚的,抑或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分出个是非高下。只有公堂之上的审判官才必须用是与非来评判受审者,为的是还给他自由或剥夺他的自由。而我们在生活中,总希望活得轻松、自在,所以定是非无非是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作祟,图自己一时的痛快,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对于那些生活上的鸡毛蒜皮之事,既使你对了他错了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结果并不见得是对方承认你聪明,反而倒是彼此在心上拉开了一段距离,影响了夫妻之情、手足之谊或朋友之间的和睦气氛。

    有些人不但在生活上喜欢分出个是非曲直,而且在做学问时,也会犯讥讽古人的错误,总爱给古人们排个先后,评个高下,谈论中不禁口出狂言,养成不自量力的习气。凡是善于学习的人,对于别人的一点点优势特长都虚心领受,用心揣摸,总想把它学到手,全然没有狂妄评判指摘的举动。

    所以,不轻率地讥评别人,要紧的是在内心中戒除一个“傲”字,对待朋友、家人、古人都不能过于苛刻,处理事物时要处处留有分寸,看待周围的人时多从好处着眼,只要大是大非不乱,小是小非就不要去深究了。这样天长日久,在你身边必定会形成和谐顺畅的氛围。

    ★行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都在通过“行”进行着自我表演,虽然天天都在“行”,但要做到行之有力,行之有效,行之有果,却是很难。人生之“行”,绝不简单和轻松,而失去“行”这一根基,任何理想都是空中楼阁。古往今来,善于先行者捷,矜于细行者胜,敢于险行者勇,巧于迂行者智,精于逆行者强,只有行之有道,方能行之有效,只有行之有方,方能行之有果。故“行”关乎人生的前途与命运,不可不省,不可不察。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羊祜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诫子书》

    恭敬是修养品德的开始,谨慎是做事为人的基础。说话务必忠实诚信。行为务必笃厚恭敬。不嘴上里答应给人财物却失信于人,不可传播荒谬无据的话,不要听信议论是非长短的言语。听到别人的过失,耳朵可以听,嘴里不可以讲,任何事情想清楚再做。

    编者手记

    恭苟、谨慎作为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推崇。古人说:“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就是讲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要求自己要严格。“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察其德。”说的是做事谨慎,就能使自己的志向更坚定;说话谨慎,就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

    所以人应该态度恭敬、言行谨慎,不乱说妄行。如果因为相处久了,关系熟了,而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弄不好就会出问题。当然,“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如果一个人不知礼节,虽然态度恭敬,却不免劳顿;虽然行为谨慎,却不免胆怯;虽然性情勇敢,却不免莽撞;虽然性格直率,却不免急切,都有可能犯错误。这些古人的经验总结都是对“恭敬”、“谨慎”的人生哲学的阐释与发扬,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傅说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其善;矜其能,丧其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尚书·说命》

    考虑完善才行动,行动要掌握好时机。有好人好事不鼓励,就会丧失好人好事;有恃才骄傲的不纠正,就不能把事办成功。只有每件事都做好准备,有准备才没有祸患。

    编者手记

    人们做事情都希望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结果,但是理想的结果并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条件并付诸努力去实现它。所以,在做一件事之前,对这件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冒然行事,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另外,行动还要注重和时机的相结合,要考虑自己的行动是不是具备了进行的条件和最佳的时间,当然,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尚书·君牙》云:“畏其艰以图其易。”做事宜充分考虑其困难,并且谋求治理的方法,《国语》中说“随时以行”、“得时无怠”,《吕氏春秋》提出“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没有准备的盲目行动,只能是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有了精心的准备,再加上艰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以及扎实的实践和巨大的付出,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尚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 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治家格言》中说过:“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有未雨绸缪,方能做到有备无患。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 老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太公金匮》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编者手记

    《诗经大雅荡》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开头容易,坚持到最后则很难。《资治通鉴》上曰:“慎终如始,则善矣。”也就是说,慎终,才能善终。唐朝名相魏征认为“善始者实繁,善终者盖寡。”孟子在《万章篇下》中说得形象而又具体:“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所谓集大成,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善始善终。

    欲善终,须慎终。所以说,一个人做到慎始并不难,难的是慎终如始,始终如一。一个人做事如果自始至终保持谨慎负责和认真坚韧的态度,热情始终像初绽的玫瑰一样热情,那么就能做成事,做好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老子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

    稳重是克服轻率的根基,宁静是防止浮躁的主宰。所以君子待人接物,终日宽厚稳重,虽处富贵荣华,但却超然物外。为什么身为大国之君,却放纵自身轻率处置天下大事呢?轻率就会丧失根基,浮躁就会丧失主宰。

    编者手记

    “重”和“轻”,本来是指份量大小不同,份量大的为重,小的为轻,“重”和“轻”也引申为指事物的重要性或对待事物的态度,如重视和轻视,庄重和轻浮等。古人认为凡事要以“重”考虑,以重对待,以重处理,然后才能根据情况,适当以轻看待和处理,也就是说“举轻若重”,遇事不轻举妄动,就可以少犯错误,多制造成功的机会(重为轻根)。

    “静”和“躁”,是指人的情绪或者对待事物的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静”指安静、冷静,“躁”指急躁,不安静。《淮南子主述训》中说:“人主静漠而不躁。”《管子宙合》中讲到君主如何思考时说:“言渊色以自洁也,静默以审虑依贤可用也。”意思是指,君子应该经常以沉着冷静的态度自我反省,要静心思考问题,向贤臣询问问题。由此可见,古人是极其重视人的情绪对做事的影响,特别提出主静而毋躁。所以老子也说安静应该主宰急躁(静为躁君)。

    重是轻的根,重是轻的本,静是躁的主宰。躁则闹,闹则乱,乱则不稳。而静则安,安则稳,稳则定。因此,静与躁相比,静是躁的根本,是躁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的行为,都不离开稳重与安静。也就是说,重能制约轻,静能主宰躁。为人轻浮,就失去了根本,会被人鄙视而难以为尊;做事急噪,就丧失了主动,难以成就大业。遇事宁静、深思谓之谨慎,能谨慎表示自己有敬畏的精神,有敬畏的精神才不至于有轻率的行为,没有轻率的行为才不会失去根本。所以,只有真正做到戒轻、戒躁、戒骄,才能谋大事立大业,否则非但不能成事,还有可能犯下不可弥补的过失。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允迪兹,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尚书·周书》

    啊!早晚不可有不勤德的时候。如果在一些小节上不谨慎,就会连累高尚品德的养成。筑九仞高的土山,工作未完只在于一筐土。真能实行这些诫言,则人民就能安其居,而国家就可以世代为王了。

    编者手记

    《法句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古德亦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细行,是万善圆彰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及道业的基石,如果不从“小”养成,于微细处着眼,却希望这一生有所作为,无异舍本逐末,难以达成。

    《与吴质书》云:“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主。”欧阳修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古人又云:“苟以细过自恕而轻蹈之,则不至于大恶不止。”,“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如果“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那么,就会终至“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所以,只有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护细行”,慎于微,防于小,才能避免累害大德。

    ★言与行

    《礼记·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说的时候,要想到自己能否做到;做事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一个言行分裂的人,是一个不值得尊重,不值得信赖,不值得依靠的人。子曰:“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一个人的言行要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做了就一定要去办到。墨子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墨子·兼爱下》)。所以,人之为人,一定要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从根本上做到言必由衷,言必有据,言出必践。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黄石公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彰。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素书:求人之志章第三》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编者手记

    “高行”即高尚的操行。“微言”即低调、少语,不狂不妄,端方正直,清谦高洁,循密慎独,不吹不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陈纪》有云:“言行者,立身之基。”可见,人之为人,其言其行不可缺也。一个人的“言”与“行”,反映着一个人的素质、品行、能力和智慧。虽然人人皆能“言”,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趣,却是很不容易。虽然天天都在“行”,但若行之有力,行之有效,却是很难做到。总结人生的经验,处世之妙在于言与行同样出色,同样精彩,缺失一面或二者脱节都不利于人生的精彩。老子曰:“尊行可以加人。”可见,言无狂妄,行贵真诚,以此严其操行,是君子修身、立事的关键,不可不察也。

    ☆☆言行,君子之枢机 孔子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周易·系辞上》

    君子平居家中,发出美善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将闻风响应,何况近处的人呢?平居家中,要是发出不善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将违逆背离,何况近处的人呢?言论出于自身,却能影响百姓;行为发于近处,远方的人也能看见。言论与行为,犹如君子“门户”开合的机要。“门户”机要的启发,恰似或荣或辱的关键。言论和行为,是君子用来感动天地万物的,岂能不慎重呢?

    编者手记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与他的道德修养境界紧密相联的,君子在行事时应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义道德的规范要求。君子因言行而成为君子,小人因言行而成为小人。言行无不仁不义,君子也,言行伤仁贱义,小人也。人因其大过而成其恶,小人恶人不因其有一些好的行为而去其恶,君子因为有恶大过不成为君子而沦为小人。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君子以非礼弗履。”这些只是从卦象上得出君子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有过分的举动。慎始、有恒、谨慎等是君子处事修身的基本准则,因而《易传》引孔子话说:“子曰:君子居其室……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孔子一生都在教育学生言行要敦厚踏实,多做事、少说话,尤其反对巧言令色,“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论语·为政》)。他曾说,人品憨厚、实在的人不喜欢专做表面文章,所以往往拙于言辞(“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而那些能言善辩、花言巧语之徒,往往人品不端(“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有些人为讨好权贵,昧着良心说话,与世俗同流合污,最为可恨(“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有些人没有主见,喜欢道听途说,实不可取(“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有些人表面上一本正经,肚子里空空如也,与小人也没啥区别(“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故言为君子之枢机,荣辱由之而决。所谓“枢机”,“枢”,户枢,负责门的开闭;“机”,弓弩上负责发箭的机关;以“枢机”说“言行”,意指言行为君子立身、行事最紧要的步骤。一个人一生的荣辱、成败,取决于其平时的言行,故曰“荣辱之主也”。而我们对身边每一个人的印象,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都是由我们的言行造成的。因此,言行确实关乎个人荣辱甚深,言行失则天地之道不行,谨慎言行则可以少凶事多胜吉。

    ☆☆言忠信,行笃敬 孔子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实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于绅。

    ——《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说:“言语忠诚守信,行为笃实严谨,即使到了别的部族国家,也能行得通。反之,如果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又不笃实严谨,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立时仿佛看见‘忠信笃实’这几个字显现在前面,坐在车中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在辕前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便能够处处通达了。”子张便把孔子的话记在束腰的大带上。

    编者手记

    “言忠信”。“忠”就是恳切深挚,就是发自肺腑的,不是装模作样,装给人看的;“信”是真实不虚,说到做到,不欺骗人。一方面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的端正言说态度,真心和真诚待人,其意如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论语·学而》)所以,孔子十分鄙弃阳奉阴违的虚伪,“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另一方面即是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意即说到的,就要做到,而做不到的,就不要信口开河地乱说。

    “行笃敬”。“笃”,这里从行为上说是厚重,不轻忽,就说你的行为是比较稳重的,因为笃,你做事情会很踏踏实实地去做,没有轻浮相,你的行为如很轻浮就不可信,做事情一定不扎实;“敬”是收敛不放肆。在孔子所强调的言行一致中,“行”是更为重要的,“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的意思显然是做得好要比说得好更重要,所以他认为要认识一个人,光“听其言”是不够的,还要“观其行”。“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孔子在人与人交往中很重视信义,“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家语·儒行解》)、“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行也”(《论语·学而》)。汉·许慎曰:“信,诚也,从人,从言”(《说文》),意思是,人说话应本乎诚,要出于真心。孔子主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并一贯倡导“言忠信,行笃敬”,反对言而无信,厌恶“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论语·卫灵公》)、“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认为,与人约信,必先以“义”为其规范;义者,事之宜也。约信能合乎义理,始能践守诺言。“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论语·子罕》);“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为政》)。

    所以, 一个人没有“忠信笃敬”的品质,就会像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或所谓“媳皮士”一样,缺乏专注、进取的精神,也会失信于人,因而很可能会一事无成,自然也就无所谓通达了。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跟不上为耻辱。”

    编者手记

    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关于言与行的关系问题,孔子曾三番五次的强调过。在《学而》篇里,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为政》篇里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本篇里,除了“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的说法外,孔子还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在《宪问》篇里,孔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所有这些说法,意思都只有一个,就是要求言行一致,多做少说,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言与行,只有互补才能发挥功效,狂言者,即使再敢说,也会被视为无知;妄言者,即使再能说,也是一文不值。

    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朱熹曰:“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可见,处世之要务,在于言行一致。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十有八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还是多做少说,言行一致为好。

    ☆☆言者,行之指也 曾参

    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怒之而观其不惽也,喜之而观其不诬也,近诸色而观其不踰也,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利之而观其能让也,居哀而观其贞也,居约而观其不营也,勤劳之而观其不扰人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眼神,是内在思想的外现;言谈,是内在意图的外露,内心思想通过眼神和言谈表现出来。所以说:“以他外在的表现,可以推断出他内心的想法。”也可以说:“听他的言谈,便可以知道他的爱好。听他言论的侧重点,便可以知道他心中的谋划的策略。用时间来考验他,可以知道他的信誉。观察他所喜爱和亲近的人,可以知道他的为人。面临危难看他是否害怕,愤怒的时候看他是否糊涂,高兴时看他是否得意忘形,亲近异性时看他是否有越轨之举,给他美食看他是否有违常礼,给他好处看他是否能谦让,面临丧事看他能否坚持操守,面临困境看他是否不营私舞弊,使他辛勤劳作而看是否不打扰别人。”

    编者手记

    曾子曰:“言者,行之指也。”因为言是行动的表示,所以才会“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才必须“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解诂》)。这样,言不仅为心之声,不仅用来表达某种愿望、企图和思想,而更重要的是要服从于“行”所达到的水平。不能行的东西则不可言,当你言的时候,则表明你已将与此言相符合的“行”付诸实施。同时,曾子又提出了先思而后复的观念:“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以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大戴礼记·解诂》)是讲人的整个行为过程由思、言、行、复四部分组成,这叫做外内之合,行是外内之合的交汇点。无行则内不能外现,无行则外亦成空洞。但是,行并不是过程的终点,一个完整的过程还需要“复”的功夫,反复的功夫。就是说,言行一致并不能仅仅从形式上作出价值判断,形式上的一致只是条件之一。换句话说,不合乎道义的事情也会有言行一致的外表。所以,只有经过反复的复宜其类合乎道义的言行一致,才是有价值的,全面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言行一致。

    ☆☆言思乃出,行详乃动 王修

    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此败矣。

    ——《诫子书》

    你时时不可不慎重啊!善与不善的关键,就在这里了。你的行为举止,对于别人,总要宽容为好。说话要经过思考才出口,行事要经过周密考查才能做,说话做事都要合情合理,违背这些就会失败。

    编者手记

    智在于治大,慎在于畏小,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堤溃自蚁穴,细微可不慎。恭为德首,慎乃行基。谨慎是“不糊涂”的基础。一个处事谨慎的人,必然是头脑清醒的人,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

    人生在世,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要建功立业,当然要格外谨慎。低调做人,虚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远虑在先,就能近处无危。处顺境飘飘然,洋洋得意,遭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必定难成大气。“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看的是你的功力和定力,低下头的时候,也要学会抬头看看天。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谨慎还是远离危险,确保安全的良方,靠谨慎比靠鲁莽更能制胜,只有谨慎,才能稳操胜券,所以,做人一定要问问你谨慎了没有。

    ☆☆一言足以招大祸,一行足以玷终身 王永彬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症也。

    ——《围炉夜话》

    一句话就可以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古人言谈十分谨慎,以免招来杀身毁家之灾;一件错事足以使一生清白受到玷污,所以古人守身如玉,惟恐做错事而使自己抱憾终身。

    编者手记

    西汉文学家杨雄,在《言·修身》里说道:“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四轻即“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如辱,好轻则招淫”。可见,一言一行在人生中相当重要。重言、重行可利己利人,否则会招忧招辜,甚至可招杀身之祸。

    言,有真言、谎言,有善言、恶言。言可多,亦可少,运用得好坏,其结果则截然不同。这就要看言者所言是否合乎身份、合乎时宜、合乎场合,古人谓之“慎言”。“人主之言,不可不慎”,君主的失言,可以毁掉社稷;“君子,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有教养的人失言,千里之外的人也会敬而远之,毁坏自己的声誉。所以,所以说话也不能不有所讲究,要掌握分寸。该多讲时,不能少说,否则言犹未尽,故孔圣人对其弟子讲道常循循善诱,唯恐不周;该少讲的,不能多说,否则“言多必失”;该沉默时,不可出声,“沉默是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言必谨,“行莫过于谨敬”,为人处事也应谨慎为好。一个人光明磊落,清白一生,如果因为一件小事而坏了名声,玷污了人格,那可太不值了。所以古之圣贤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错了事,让自己终身抱憾,凡事都会“三思而后行”。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 金缨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人知言语足以彰吾德,而不知慎言语乃所以养吾德。人知饮食足以益吾身,而不知节饮食乃所以养吾身。人都知道饮食可以有益生命,却不知节制饮食可以养生。

    ——金缨《格言联璧》

    说话有节制就少得罪人,行为有节制就少悔恨。爱慕有节制则要求少,快乐有节制则祸败少,饮食有节制则疾病少。人都知道说话可以显示自己的优点,但不知说话谨慎可以培养德性。人都知道饮食可以有益生命,却不知节制饮食可以养生。

    编者手记

    言语,是一个人的内心思想的表示与反映。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思想,具有宽广的胸怀,其言语也必然是豁然的、通达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思想龌龊、心胸狭隘,其言语也必然是干涩的、刻薄的。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宁愿和“君子”打顿架,也不和“小人”说句话了,因为“喜时说尽知心,到失欢须防发泄;恼时说尽伤心,恐再好自觉羞惭。”

    古人云:“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事实上,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来表达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所以,心里可以天马行空的想,但是嘴里却不能肆无忌惮的说。更何况,“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因此,“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所以,一个人应该在其心里多存谢意,多出赞言,平淡坦然,物我两忘。这样就不会“施绝然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言行者,立身之基 司马光

    言行者,立身之基

    ——《资治通鉴·陈纪》

    言行是一个人立身的基础。

    编者手记

    “言行者,立身之基。”人之为人,其言其行不可缺也。西汉文学家杨雄,在《言·修身》里说道:“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四轻即“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如辱,好轻则招淫”。可见,一言一行在人生中相当重要。重言、重行可利已利人,否则会招忧招辜,甚至可招杀身之祸。

    言,有真言、谎言,有善言、恶言。言可多,亦可少,运用得好坏,其结果则截然不同。这就要看言者所言是否合乎身份、合乎时宜、合乎场合,古人谓之“慎言”。“人主之言,不可不慎”,君主的失言,可以毁掉社稷;“君子,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有教养的人失言,千里之外的人也会敬而远之,毁坏自己的声誉。所以,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唐朝吴叔达曾说过:“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可见,言行,是君子修身、立事的关键,不可不察也。一个人只有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和谐之音、不规范之行、不练达之举,是否言行一致、慎言谨行,才能及时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做到“内外相应,言行相称”、“语言文雅、行为优雅”,做一个举止高尚、受人称道的人。

    ☆☆言必有防,行必有检 徐幹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

    ——《中论·法象》

    君子不说不负责的戏耍之言,说话要有一定限度;没有轻佻的举动,行为要有所检点。

    编者手记

    《菜根潭》中说:“口乃心之门,守之不紧,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因为“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言必有防”,就是说话要谨慎,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出言听语都应谨慎,因为“舌是利害本,口是祸福门”。《易经》曰:“产生乱的原因,语言是阶梯。国君在语言上不缜密就会失去大臣,大臣在语言上不缜密就会失去生命。”疾病往往是因为饮食不慎而引起,祸患则因为言语不慎而招致。

    “谨发怒里性,慢发言中言。”曾国藩曾提出来:“立言有六禁:不本至诚,勿言;无益于世,勿言;损益相兼,勿言;后有流弊,勿言;往哲己言,勿袭言;非吾力所及,勿轻言。”这就是“君子慎言”的要求。“言多必失,言多必思,言多必施。”说话本是人的基本功能,是人与人交流的直接方式,利用好说话,可以做大事,取得事业发展,而利用不好语言,又可惹祸招灾,古今多少人死伤在舌头下面。

    鬼谷子曾教导弟子:“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灵魂的主宰。意志、情欲、思虑和智谋都由这个门户出入。”所以,做事不能随心所欲,说话不能口无遮拦,不必说的话不说,需要说的就一定说得恰当;不必做的事不做,需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切记“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