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室有选择乳母哺育皇子的传统,当皇后嫔妃生下皇室婴儿后就由专门的乳母去哺育。皇室里设有专门的“奶子府”给宫妃们生下的孩子喂奶,皇子出生后,无论生母奶汁如何,都一律由乳母专门哺乳。皇子一旦离开母体,便不得再接受生母提供的营养,而在婴幼儿时期,则离不开奶妈和宦官的养育和陪伴。皇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远远不如与乳母、宦官相处的时间长。皇子在奶妈与宦官的扶持下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宦官教皇子最基本的礼节,平时则陪小皇子玩耍、游戏。
乳母对于小皇子来说非常重要,在哺育、爱抚小皇子的过程中,对小皇子的意志品德影响重大,言传身教的行为培育已经开始,乳母的微小的习惯也会影响小皇子习性的形成,乳母良好的范式让他受益终生,坏的范式会贻害无穷。因此皇室对乳母的选择十分严格:必须在15到20岁之间,丈夫健在,而且容貌端正,还有一个关键的条件是,一定是生完第三胎以后第三个月的女子。选好这样的女子以后,内官还要细看皮肤是不是洁白,奶水是厚是薄是浓是稀,身体有没有疾病,口齿是不是伶俐,头发是不是黑亮秀美等。
乳母出身,虽有平民良家之例,但大多为仆婢。六朝医方担心乳母血气影响乳汁,进而左右新生儿的发展,因此挑选乳母的重点不在出身,而在于挑选温顺健康的妇女,然后严加督导,调节饮食,防其酒醉与行房。
在明清时期,由于明清帝王们嫔妃众多,宫女无数,怀孕、生产都是不时发生,难寻规律,所以宫廷要时时准备办理有关事务。明代每年每季朝廷都要在民间挑选奶口(奶妈)、稳婆、医婆。由于奶口是哺乳皇室婴儿的,所以,对于奶口的挑选历来十分严格,并形成制度。
明代每年每季度都要派出精干的内官到京郊各地去挑选奶口,反复筛选以后,挑出40名奶口送到锦衣卫的“奶子府”精心调养:给她们住宽敞明亮环境幽雅的房子,吃美味可口的食物,由此保证她们充足的奶水,确保乳汁的质量。另外还要选80名候补奶口,称为点卯奶口,这些点卯奶口随时恭候,等待内廷宣召。如该季已过,奶口没有接到任务,便放归其家,“奶子府”又重新选一批奶口待命,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以最佳哺乳期的妇女供应宫廷。
锦衣卫内的奶子府禁卫森严,不许闲杂人员擅入。奶子府内的40名奶口,还要从相貌、头发、皮肤、身材、乳房、奶水、体味等各个方面仔细审查,定出一、二、三、四各个名次……这简直比选后妃还严格。一旦内廷宣召,便从40名奶口中选择数名最出众的,用宫妆打扮一番,梳上高髻,换上新衣、送入内廷。内适审查后,如认为某位奶口不符合要求,或觉得她不懂规矩,则把她退回,“奶子府”另挑一名补上。
乳母的作用是长期的,她一旦哺皇子皇孙乳,皇子皇孙一般都会记她一辈子,所以奶婆一旦入宫,无有出理。如果乳母所哺的皇子皇孙登基即位,那这个奶婆更是身价百倍,还会受爵册封。例如,东汉安帝封奶妈王圣为“野王君”;顺帝封奶妈宋氏为“山阳君”;灵帝封奶妈赵娆为“平氏君”;唐中宗封奶妈干氏为“平恩郡夫人”,封奶妈高氏为“修国夫人”;睿宗封其子(玄宗)的奶妈蒋氏为“吴国夫人”,封莫氏为“燕国夫人”;元朝时,世祖封皇子燕王的奶妈赵氏为“豳国夫人”,封奶妈的丈夫巩性禄为“性育公”;成宗封奶妈的丈夫为“寿国公”;仁宗封奶妈的丈夫杨性荣为“云国公”;英宗封奶妈忽秃台为“定襄郡夫人”,封她的丈夫阿来为“定襄郡王”;明朝时,成祖封奶妈冯氏为“保重贤顺夫人”;等等。
总之,皇室中选择乳母哺育皇子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由于乳母与皇子关系密切,她们良好的德行对未来皇子成长影响重大。也就可以理解皇室挑选乳母标准的奇特与严格了。
皇子的学校
皇子虽然说是天之骄子,但皇子亦须入学接受教育,才能够担当未来治理国家的重任。这是皇帝、王室成员及社会名流的共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校对于皇子这块天生的“璞玉”而言,无疑有着琢磨、光饰的作用。
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相应,中国古代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就有专门为皇子王孙开办的学校。具有专制特点的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支柱,它同样也支配着中国古代王子皇孙所入的学校。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全盛时期,西周天子对教育已经十分重视。与此相适应,西周学校建立起国学和乡学两个官学系统:国学是中央官学,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里;乡学则是地方官学,设在郊外的乡、州、党、闾等地方行政区域之中。国学是皇子王孙们入学的学校,按学生年龄与课程难易程度分设为大学和小学两级。其中大学又有两种情况,周王城中所设的大学称“辟雍”,诸侯国中所设的大学叫“泮宫”,这就是《礼记·王制》所谓的“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小学的设置,已见于西周青铜器《大盂鼎》等铭文,可证小学与大学相对而论。小学的遗址,《礼记·王制》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明确指出小学设于王宫东南。
辟雍一律设于城外郊地,四周以水环绕,犹如护城河之势,使之与外界隔绝。中间于高地上建有厅堂式草屋,附近有猎场池沼。
辟雍除了是皇子王孙受教育的处所,还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的地方,是只准男子进入和活动的场所。
汉代的学校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为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学校既有官学系统,又有私学系统。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最重要的是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的的最高学府——太学。太学由九卿之一的太常领导管理。但太学不是皇子入内修学肄业之所,朝廷为皇子另外设置了宫邸学,成为皇子王孙专门受教育的学校机构。
宫邸学也属于由朝廷直接管辖的中央官学,是汉统治者为皇室、外戚、功臣子弟创立的贵胄学校。东汉明帝永平九年专为外戚樊氏(光武帝母族姓)、郭氏、阴氏(光武帝妻族姓)、马氏(明帝母族姓)四姓子弟设立学校于南宫。因为四姓不曾列侯而称小侯,故称其学校为“四姓小侯学”。四姓小侯学的办学目的是为了使贵胄子弟自小接受儒术的熏陶而成为德才
兼备的治术人才,因而教学内容与太学相似,都以五经为归。这种与太学分立的贵胄学校,其办学条件优越,所聘经师的学术水平和地位都高于太学。四姓小侯学开始只招收四姓子弟,后来招生对象扩大,只要是贵族子弟,均可入学学习,甚至接受匈奴子弟为留学生。这种贵族化的学校后来另有开设。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邓太后创办的邸等学,其招收学生来自皇族,包括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等,性别不仅有男性,也有女性;年龄五岁以上不等,共约四十多人,另加邓太后近亲子孙三十多人。专门设置师保,教育内容主要是经书。学生早晚均要求入学学习。邓太后创办此学的旨意,是为了“承百王之敝”,挽救浅薄的时俗,克服日愈一日滋生的巧伪,“褒崇圣道,以匡失俗”。
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教育成果并全面地加以发展,使学校教育在唐代,尤其是太宗、玄宗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
官学,尤其是中央官学,是唐代学校教育的主干,也是唐代学校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一馆”即公元750年设立的广文馆。唐代中央官学的旁支,主要是指中央各专职行政机关为了培养本机关所需之专门人才而附设的、带有专科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也是与皇子教育有关的学校,如门下省所属学校有弘文馆、东宫所属有崇文馆,两馆皆兼研究和教学双重任务;尚书省的祠部所属学校有崇玄学,是专门的道教学院;太医署所属学校有医学等。
宋代的皇子学校较唐代更为完善,专门为皇子王孙、皇亲国戚及上层统治者设立的学校有五种,即贵胄学校、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和宫廷小学。
贵胄学校为贵胄子弟保留了特权,但相对于唐代,入学资格放宽了,可让部分皇亲国戚子弟入内修业。
诸王宫学北宋南宋均有设置,到宁宗时并入了宗学。
内小学设置于宋理宗年间,专门挑选年不出十岁的宗室儿童资质优秀者入内接受教育,内设有教授、直讲、赞读等。可以说这是一所贵胄中特异高智儿童的提高学校。
宫廷小学于元祐六年(1091年)在诸宫院建置。分为两斋,一为“外傅”;一为“初筮”。宋徽宗年间,学生名额曾达千余人,时分十斋,盛极一时。
诸贵族学校中最重要的一所学校是宗学。宋初便设有此学,但废置无常。其时凡诸王属尊者,得于其宫设立此学,其子孙八至十四岁皆入此学。如元丰六年(1083年)宗室赵令铄乞建宗学,诏从之。绍兴十四年(1144年),南宋王朝正式建宗学于临安,隶属宗正寺。时规定生徒名额一百人;大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人,职事各五人。肄业者多为南宫北宅之子孙。嘉定九年(1216年)建成新宗子学,仿照太学和国子学的考试办法。
明代皇子教育机构虽然颇受重视,但皇子王孙教育的实体并不多见,学校办的也未见成效,而且有关宗学的记载亦不多见。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朝廷定宗学教习之制,凡世子、长子、众子、将军中尉年未弱冠者,在王府长史纪善伴读教授等官内,择学行优长者为之师,并规定:各随资质,严立课程,如法教诲,不得虚应故事。
明代贵胄学校根据明代分南京、北京;国子监分南监(南雍)、北监(北雍)的两政治、文教中心的特点,宗学也分两京设立,分别称南京宗学和北京宗学。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贵胄学校的设置。
他们在皇子王孙教育问题上订立起制度,规定宗学的教育对象为王、将军、闲散宗室子弟,年龄不超过十八岁,分左、右两翼各立满学与汉学,遣王、公等专管学务。满学教习用候补笔贴式,汉学教习用举人考取者,均按月给帑糈,一年四季均赐予衣缣。
清代设立觉罗学是因宗学所收的宗室子弟日多,对觉罗氏子弟入学要求无法满足,于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此学,招收八至十八岁觉罗氏子弟。
清代宗学及其他皇族学校较汉唐宋明的皇族学校不同,它的任务更为艰巨,不仅要求学习汉民族儒家文化及汉族语言文字,还兼习满族文化语言文字。清代的宗学办得成效显著,皇族亲王们不少满汉兼通,而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是风流儒雅,深得满汉文化的精髓。
皇子学校教什么
皇子学校秉承皇上的旨意,目的是要把皇太子培养成“君临万民”具有君德的理想君王,把皇族的其他成员教育成明君臣之义、安分守己、德才兼备的臣子。为达到这一目的,最高统治者对皇子王孙的教育内容作了精心设计。
1.儒家经典是秦汉以来皇子们的必修课
塑造一个能够治过平天下的高级人才,需要哪些程序,是每一个朝代都要思考的。在长达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历史中,人文环境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自汉以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皇家的子孙们就与儒家经典结下不解之缘。
从西汉开始,太子、皇子们都要读孔夫子传下来的圣贤书,各朝都不例外。圣贤书被概括为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2.以道艺辅之的教学内容
皇子王孙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书为主干,以道艺辅之。例如,宋徽宗除了熟读五经外,还通过勤奋的学习,练就了精湛的绘画技艺。
清代皇子教育中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书法和艺术。作为未来的帝王或王侯,一旦临政理事,良好的书法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代表了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儒雅文明的形象。康熙皇帝的书法非常出众,拿出他的极品书法代表作的话,完全可以置于一流之列,而他的皇四子胤禛书法也极其出色,康熙曾经当面夸奖过他,称赞为“遒美妍妙”,并自负因为在自己皇子教育中对书法的重视而有了很好的成果,“东宫暨诸皇子皆工书如此,盖唐宋明以来仅见之妙事”。胤禛皇帝执政以后,事必躬亲,大小奏折都朱笔批示,从他留下的手迹中,今人尽可一览其书法的风采。康熙在自己的《庭训格言》中回忆了师傅教他练习书法的过程。他的几位师傅不仅自己擅长书法,而且也精通明朝时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特点。他自己承认,之所以书法比其他人要高出一筹,主要是依靠几位师傅的精心指点:朕少年——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雍正之后的乾隆在艺术方面更是一个全才,现在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差不多都有乾隆的题刻,乾隆在诗、书画方面都很有造诣,另外,乾隆还特别喜欢欣赏玉器,曾经把自己叫做“玉痴”。这一切与他所受的全方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乾隆行书诗轴
3.少数民族政权皇子学校尚武风气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所办的皇子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汉政权相比更强调尚武。
十六国时汉国的建立者刘渊,幼年除接受了汉民族文化教育外,还学过兵法。他学习过毛氏《诗经》、京氏《易经》、马氏《尚书》,尤其爱读《春秋左氏传》;对《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亦无不精通。与此同时,还认真研读了《孙吴兵法》,大段大段流利地背诵,且不忘匈奴比汉人技高一筹的骑射之术。他曾对臣下说:“我每读经书史传,帝为随何、陆贾不长武功,周勃、灌婴不谙文章而顿足捶胸地惋惜。好男儿治业立世,应文武皆通,二者不可兼备,实在是君子的不可示人之耻。”
清代诸帝中,武艺精湛者甚多。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武艺高强,更不待言。雍正少年时代基本上是在内廷学校上书房度过的。他虚龄六岁便入专供皇子读书的上书房就读,学习的功课主要是文化课与军事、体育科目。其军事体育课主要有骑马、射箭、击剑、游泳等。军事体育课的“实习”便是畋猎。狩猎时,旌旗飘扬、骑马奔驰,身背箭筒,手挽弓弩,神采飞扬,是锻炼武功的大好时机。
中国皇室教育启示3: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是皇子成才的保证
中国皇室对龙子龙孙的鞠养保育值得现代人借鉴的经验有:
1.注重对皇子的身教,注重母乳的品质对幼儿健康的影响
这集中体现在皇室中对皇子乳母的选择上,首先,他们重视乳母的品行。因为乳母与小皇子关系密切。因此她们对小皇子的意志品德影响重大,乳母微小的习惯会影响小皇子习性的形成。其次,坚持母乳喂养并重视母乳的品质。现代心理学家提供的证据表明,婴儿期吃母乳长大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要远远优胜于小时候人工喂养长大的孩子。母乳喂养还可以增强孩子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孩子的生理健康。因此建议母亲最好还是以母乳来喂养孩子。
2.重视学校教育
皇子虽然贵为天之骄子,但亦须入学接受教育。皇子学校及其教学内容的设置,给我们现代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校仍是现代孩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认真学习,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重视皇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皇子学校在内容设置上比较丰富,除了必读的儒家经典外,还注重对皇子们进行才艺培养,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子王孙学校强调武艺与技艺的训练。这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借鉴皇室教子的经验,我们也要注重孩子的在才艺和知识上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真正造就一个才艺双馨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冥顽不化的书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