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室家庭教育-领导力教育:历代帝王统治术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帝范》中的帝王术——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培养接班人的

    李世民是很重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和培养的,虽然其间历经曲折,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李世民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偏爱四子魏王李泰,由此助长了李泰的狂妄,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没有成功,被贬为庶人。后来魏王李泰、吴王李恪又为太子之位明争暗斗,加上以前齐王李祐的造反,李世民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为什么选择李治为太子?李世民也给了大臣们明确的回答:李治不结党营私,这对于维护朝廷的和谐与团结至关重要。德才兼备,以德为首,这是选择继承人的总体原则。

    接班人选好之后,李世民便开始了对李治的悉心调教和耐心培养。他不仅经常把李治带在身边,结合身边的实事,随时给予启发教育,逝世前不久,更把亲自撰写的《帝范》一书赐给李治学习。

    《帝范》几乎讲到了做皇帝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篇,是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总结和体悟。其看问题的高度、远度和深度,令人仰止。其中许多内容,是教育皇子如何管理国家的。君体篇讲领导的原则、品德和心胸要求;建亲篇讲如何组织架构;求贤、审官、赏罚三篇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总结,求贤是发现人才、招聘人才,审官是使用人才,赏罚是通过绩效管理手段用好人才;纳谏、去谗、诫盈、崇俭四篇是学习篇,讲领导人应该如何修炼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务农、阅武、崇文三篇可以说是务实教育。

    在审官篇中提出了用人的两条重要原则:一是人各有所长,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和使用他们的长处;二是使用要恰当,大材不可小用,小材也不可大用。唐太宗这里提到的用人原则,实际上是让太子具备一种协调能力、一种凝聚人心的能力,这是作为领袖所必须具备的感召力。领导者协调能力的突出表现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达到人事相宜。作为一名成功的领导,应该知人善任,让自己的下属去做适合他们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总结出如此透彻的理论来指导子孙,是因为他自己在用人方面有深刻的体会。唐太宗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唐朝开国不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定的。

    房玄龄在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后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

    杜如晦少年时聪明伶俐,悟性极高,精神风采超乎常人。归唐后,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内英才云集,日后于己不利,就以朝廷名义把许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从秦王府中调去外地任职。房玄龄当时对李世民讲:“府僚去者虽多,不足惜也。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经营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惊,忙把已经调离的杜如晦追回。在平定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过程中,杜如晦作为李世民高参,对军旅戎事剖断如流,深为时人敬服。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为辅弼,制定各种典章制度。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做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做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

    唐太宗常常告诫群臣:“选用精明强干的官员,数量虽少,效率却很高,如果让唯唯诺诺的无能之辈占据高位,数量再多,也是人浮于事。”

    唐太宗把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作在地上画饼,只能看,不能食用。他责成房玄龄负责调整规划州县的行政区域,减少赘员。唐太宗还亲自督促削减中央政府机构,把中央文武官员从两千多人削减为六百四十三人。他还提倡对年迈体弱的官员给予妥善的安排和荣誉,使他们乐于让贤,让更多年轻有为、办事干练的人有机会为国效力。

    正是由于唐太宗具有出色的领导能力,能成功地发挥人的特长,协调人才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才使得唐朝贞观时期,出现了官员精干、政治清明、生产发展的局面。

    良好的领导能力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只有拥有良好的领导能力才能处理好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才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

    培养青少年的领导能力,需要从日常生活着手,由于他们还没有涉及大范围的意义深广的协作事业,所以父母可以从他们的学习、游乐、生活几个方面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不要顾此失彼,要让他们的生活“跷跷板”平衡起来,这样才能够为他们日后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汉武帝刘彻——儒家文化浸润下的雄才大略

    儒家文化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传统和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其后孟子也对儒家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故有人便把儒家文化简称为孔孟之道。儒家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文化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而秦朝的“焚书坑儒”对儒家文化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汉初的统治思想的“黄老”的道家学说,直到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董仲舒便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获得汉武帝刘彻的认可,从此,儒家文化才登堂入室,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汉武帝在老师那里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吸取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并具备了儒家所提倡的勇敢、果断、自制、顽强等品格,缘于汉武帝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作出英明的决策和开明的用人观,许多大臣都为他效力,为他来定国安邦,苏武、霍光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霍光,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也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大儒。其父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就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享受光禄大夫待遇,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在跟随汉武帝时期,他谨慎小心,受到汉武帝的极大信任,由于他的忠诚就被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汉武帝命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的图画赐予霍光,嘱托霍光像当年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样辅佐刘弗陵。霍光缘于被汉武帝的信任,对未来的皇帝更加忠心。他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汉武帝成功的领导是建立在高尚的品德、果断的决策、英明的用人上,而领导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而汉武帝之所以具备这样的能力,是与其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分不开的。儒家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并且经过了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的检验,学习儒家文化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

    1.儒家思想中凸显人的地位,蕴含了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代,技术的主导作用使教育中人文因素萎缩、淡化,出现了人文发展的危机倾向。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中的人文内容,避免单纯的技术化倾向。

    2.要充分重视儒家文化中为政内容以及处世思想对孩子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就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与儒家文化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儒家文化对为政非常重视,在论语中为政占了重要的地位。吸收儒家文化的积极思想,对提高孩子的领导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积极借鉴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方法。修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人立世的第一步。而儒家也为人修身提供了许多现成的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这些都有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方法,父母们应该用这些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提高孩子的修养水平。

    以史为鉴,传授治国之道——朱元璋如何培养未来的一国之君

    朱元璋认为一位合格的国君应该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要有对大局的掌控能力,要有坚决的执行能力,另外还要勤政务实,这样才不至于失去民心,江山才能万古长青。

    朱元璋常拿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来教育太子,他说:“项羽和刘邦,二人能力都差不多,双方都可以揭竿而起。但是在执行力和控制力方面项羽就比刘邦差很多,他的执行能力、控制能力比较差,不仅不能够控制整个局面,甚至连自己的脾气跟情绪都没有办法控制好,又怎么能够做到灵活自如地领导士兵呢?刘邦的控制能力强,执行决策时还能够变通,在士兵中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他总是有办法把中间的阻碍打掉,能够拿捏轻重、掌握缓急。他清楚哪一个东西必须现在做,哪一些东西可以以后做,哪一些东西可以授权给别人做,哪一些东西必须亲自做,通过这些领导手段逐渐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他告诉太子,刘邦胜在于他能够得民心,得到大众的支持和拥护,还有他善于用人。作为一个领导者,还要有良好的控制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这样的领导才具有影响力,才能更有效地指挥他人。这都是你应该学习的地方。

    朱元璋这种以史为鉴的教育方法,深刻形象,浅显易懂,将治国与统领天下的道理寓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珍惜古法和尊重前贤的民族,是一个注重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民族,是一个善于探求历史兴衰规律的民族。在治国理政方面,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断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并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来制定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略和制度的传统。我们可以把这种治国理政的传统方式称之为以史治国。

    几乎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有过杰出贡献的人物,都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有过深入思考;几乎每一个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太平盛世,都是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进入战国时期),晋定公病死。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后来,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伯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

    早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殷鉴不远”的典故。《诗经·大雅·荡篇》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历史上的大事件,直到东周时期,还引起人们的震惊。孔子认为这是“夏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这代表了古代思想家比较一致的看法。

    因此,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历朝历代的名君都十分注重以史治国,并且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也借用“以史为鉴”的方法,使后人能够充分汲取前人的治国之道,以一种更加优秀的思维和方法治国,巩固天下,造福于民。

    推陈出新,全面发展——康熙如何培养接班人

    康熙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康熙帝教育儿子的主要目标是从皇子中产生一位满意的接班人,以使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社稷万年。首先,以儒家经典教育皇子;其次,以“国语骑射”培养皇子;再次,训练皇子实际能力;最后,传授治国安邦之道。经过对皇子的培养教育,选中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6岁就傅,令大学士张英、李光地做他的老师,又命大学士熊赐履教他性理之书。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命皇太子留京代理政务。康熙帝几次南巡,也多命皇太子留守京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患病,命皇太子代理政事:“朕因违和,于国家政事,久未办理,奏章照常送进,令皇太子办理,付批办处批发。”康熙帝病愈之后,命皇太子协助处理一般政务和旗务。

    胤礽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太子,他在协助父王处理政务的过程中,推陈出新锐意进取,一心一意清积弊,惩贪贿,极力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发养廉银等新政。这些都是利国利民之举。他这种打破旧制度,进行革新的创造力令康熙意外的欣喜,康熙认为太子具有领袖的素质,能够突破陈规、能够革新、能够打破常规,开创一些新东西,然康熙非常的欣慰。

    康熙在培养接班人的时候,很注重太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之文武兼备,具有雄才大略,但是他又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只有打破常规才能够建立更健全的体制,才能够使自己的统治长久,才能够保住大清基业。

    我们现代社会的父母应该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同时,刻意的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进步,创新能力日显重要和可贵。有识之士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这就告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说到创新,人们立即会想起牛顿,想起爱因斯坦,仿佛创新就是他们这些人的专利。

    其实不然。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创新。青少年只要能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积极思考,在平凡的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么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创新活动,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位成功人士说过,任何人都可以推陈出新,重要的是具有这种意识和观念以及勇于尝试的精神。而对人们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创新发明多数都是普通人在寻常生活中发明的,而不是出现在实验室或者研究机构。创新,有时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困难,它往往来自于对最简单、最容易忽略的事实的观察和理解。

    培养孩子的创新力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

    1.引导孩子用心的观察生活,从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凡。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敢于质疑老师、质疑书本、质疑规则,不要盲从和跟随。

    3.有效地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可以经常让他们想象自己所不了解的一些事物的细节。比如在只知道一个故事的梗概时,不妨尽可能地多去揣想一些它的具体细节,尽力把它“填充”为一个有血有肉、完整、生动的故事。

    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经常参加“中学生智力运动会”一类的竞赛与游戏,对培养与训练扩充想象能力就很有好处。另外,经常看看电影、电视,以及欣赏包括漫画在内的各种文艺作品,也可以使扩充想象得到有效的训练。

    中国皇室教育启示9:教育成就雄才大略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领导人,领导能力来自童年能力的培养和工作上的锻炼。”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级管理人才顾问公司光辉国际的观点,由此可见,在孩子青少年时期对其进行领导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从皇室教育的经验中,人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理念。

    1.全面培养领导素质

    唐太宗的《帝范》可以称为是帝王必读的百科全书,他以翔实的内容介绍了所谓帝王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有志于让自己的孩子称为合格的领导者的家长应该吸取其中的精华,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

    2.充分吸收儒家文化的营养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汉武帝吸取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从而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雄才大略,所以,现代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充分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

    3.推陈出新、全面培养

    康熙在培养接班人的时候,很注重太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之文武兼备,具有雄才大略,但是他又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为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为民族的未来负责。

    4.以史为鉴,传授治国之道

    历史中藏有智慧,朱元璋这种以史为鉴的教育方法,深刻形象,浅显易懂,将治国与统领天下的道理寓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使后人容易在对比中通过对比和反观自身的方式明得失、鉴成败。现代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要借鉴这种方法,寓理于史,使孩子在轻松愉悦中受到教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