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室家庭教育-能力教育:历代皇室子女的能力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康熙的教子经验

    康熙处处言传身教,为儿孙树立榜样。康熙常在畅春园办理政务,将太子的书房就设在自己理政之所的旁边,并取名“无逸斋”,顾名思义,不能偷懒的地方,警示太子下工夫学习。无逸斋外种满了五谷,康熙经常亲自侍弄,以教育太子一黍一粒来之不易。外出巡视,如果太子没有随行,也必须按时向他报告学习情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在江宁(南京)收到太子的请安折,得知已读完四书,非常高兴,当即赋诗送给太子。当时太子只有11岁,康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的爱意和鼓励。

    为培养皇子们的品德,康熙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并以此教育皇子们:“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有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孩子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的,自己有多高,孩子才能有多高;自己能走多远,孩子才能走多远。”国内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如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现在,父母应该经常反省自己,想一想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只注重言传,而忽略了身教。

    1.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身边孩子的影响?

    2.孩子有没有问过你为何要做某件事,或者当场指责你的行为不对?

    父母的教化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没有好的父母就不可能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孩子。

    孟母以“断织”、“三迁”教育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岳母以“刺字”教育出了一个“精忠报国”的英雄;林则徐的父母以苦心执教影响出一个以禁烟而著名的政治家;徐霞客的母亲为儿子制作“远游冠”,鼓励儿子“父母在,也远游”,终于成就了一个“奇书奇人”的地理学家。家长良好的人格,是激励子女成才的重要力量。正所谓:“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朱庆澜先生说:“无论什么教育,教育人(即教育者)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嘴,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信的。”特别是在家里,“做父母的,一天到晚同儿女在一起,一举一动,儿女都把你监管着。比如教儿女不要吸烟,父亲就不能吸烟,如果父亲吸了烟,不但叫孩子疑心”,还“从此不信任父母的话”,“看不起父母”,“作出不服父母、不孝父母的事”。因此,他要求做父母的,“要禁止儿女不要做哪件事,自己先不要去做;要教儿女做哪样事,要自己先去做”。

    朱庆澜先生把自己的以身作则看做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道理”、“根本方法”,并且断言:“根本法一错,什么教法都是无效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做父母的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你们怎样表示欢迎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活的教科书。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你灌输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父母要充分重视身教的力量。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终日喝酒、打牌、“筑长城”的父亲,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场上的母亲能给孩子作出勤奋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对连自己父母都不愿赡养的爹妈能教会孩子关心和爱;我们同样很难想象,整天琢磨怎样占人便宜的父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社会属性……为了孩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会做人,父母必须先修正自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

    在此我们提醒父母要注意:

    1.要处处以身示范。从品行的形成规律来讲,品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以身示范是父母教育孩子最直接、最奏效的方法。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个平台也许是饭桌上,也许在临睡前,示范的作用要落实到时时处处。

    2.“言传”的时候重视“身教”,言传和身教在不同时候会起不同的作用。心理学家讲:身教是榜样,你自己是怎么做的、你的价值标准是怎样、你的为人处世怎样,对孩子的影响比你用话语去教作用会更大一些。父母是不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不是求发展、求自我发展,往往更能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你自己没有做好这一切的话,这个事情的作用根本就体现不出来。

    随时随地启发孩子——唐太宗“遇物则诲”的子女教育法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太子李承乾是法定的皇帝接班人。李世民深知,太子的德行、治国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太子进行教育,而且讲究教育方式方法。

    有一次,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教育太子的方法是‘遇物则诲’。”侍臣不大明白,他就对此作了解释。

    他说,我和太子一起吃饭时,我就对他说:“老百姓种庄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是能懂得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

    在和太子一起在大树底下乘凉时,我就对太子说:“木匠要把这大树的树干锯成平整的木板,就必须要依照绳墨去锯。作君主的只有虚心听取大臣们的进谏,才能做到圣明。”

    唐太宗对太子进行这些治国安民的教育,不是空口说教,而是结合眼前从事的实际活动,从中引申出相应的道理,教育效果也很好。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虽是长久之业,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孩子的教育要放在日常生活中,向唐太宗学习“遇物则诲”的教育方法是明智之举。

    只有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把教育的内容落到实处,同时,也加大的教育的力度,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当你星期日或节假日带孩子去菜市场买菜时,在这种很多人手工作的地方,注意引导孩子观察那些工作中的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借以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同时要时刻注意在生活中和游戏中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情、感受,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步解除自我中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掌握和体会他人的感受,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比如你要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行,就不要进行枯燥的说教,借鉴唐太宗的经验,我们可以选择当孩子站在镜前时,你就冲着镜子做各种的表演,引起孩子的注意,借机进行教育。你告诉孩子: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人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

    而简单枯燥的说教,本身就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当然就很达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交友和受尊重的希望都非常强烈。人们渴望自立,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平等地同他人进行沟通。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对方会觉得受到尊重,而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如果你自觉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沟通,对方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要坚持“遇物则诲”的原则。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们学会尊重。回到家时与父母长辈打声招呼是一种起码的尊重;上课专心听讲是对老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在食堂就餐后,把椅子、餐具放好是对食堂师傅的尊重;熄灯就寝后按时睡觉是对同学的尊重;对位高者不卑躬屈膝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对位卑者不嗤之以鼻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尊重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才会赢得尊重。

    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遇物则诲”的原则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比如邀请孩子参加打扫家庭卫生,并适时告诉孩子:家里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保持,不能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别人休息的时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不能因为自己就影响其他人;还有,地球是大家的,大家有责任来保护它不受污染,所以,不仅在在家里需要爱护卫生,走出家门同样需要爱护卫生……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给孩子准备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是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想星星就一定要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要给他月亮,自己辛苦一点没有关系,但是绝对不能委屈到孩子,其实父母这样做是并不妥当的。一旦父母的所作所为让孩子感到很正常了,那么孩子也就不会再有所谓的感恩之心了。尽管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仍然会觉得这一切都很容易,他会认为这是本来就应该拥有的。所以,在某些时候,父母应该学会给孩子创造一些吃苦的条件,让他们学会吃一点苦,给他们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还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准备好了。当孩子通过努力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作为父母,千万要记住,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也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如果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多,孩子就会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就会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所谓感恩,也就无从谈起了。

    父母需要适时地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工作的艰辛。比如工作一天回到家坐到沙发上休息一下,让孩子给你送杯茶,借机向孩子说一下工作的辛苦与劳累。这是必要的,我们不可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毫无压力的真空状态,而且孩子最终也是需要走向社会的,我们没有理由给孩子营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感恩。

    教育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现象。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唐太宗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的“遇物则诲”的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尤其符合家庭教育的特点。值得父母们借鉴。

    1.“遇物则诲”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家庭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大到做人的道理,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无一不是教育的内容。另外,家庭生活本身也是丰富多彩的,而家庭教育并不像学校那样按规定时间,地点进行教育的,而是寓教育于家庭生活中,因此,其教育内容自然也是丰富的。

    2.“遇物则诲”体现了家庭教育过程的连续性。教育,学习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更是有一种天然的连续性,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即便孩子独立生活了,也会受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长期连续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3.“遇物则诲”体现了家庭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限制,完全可以由家长自然安排,做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方法上则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文武并重,全面发展——明成祖朱棣的“全人”教育法

    明成祖朱棣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上,指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要以宽厚仁义之心对待他们,并且要信任他们。不可先挑起事端,不可贪利邀功。不要因其归顺而松弛边防,也不要因其衰微而忘记武备。但是,朱棣又反复叮嘱子孙,不要穷兵黩武,“夫兵者,圣人制之以备不虞也,盖不得已而用之……兵不可以黩,黩则玩,玩则败”。总的原则是“不可以武而废文教,亦不可以文而弛武备。文武并用,久长之术”。

    朱棣“文武并用,久长之术”的教育,其实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对一个帝王来讲非常重要,一个合格的帝王,不应该是一个专业的人才,而应该是一个全才。开创大唐盛世的唐太宗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帝。

    唐太宗的诗文水平很高,可以说是个能文能武的皇帝,但由于他的谦虚,在世时一直没有让人编他的诗文集子,所以后人对他的诗文水平了解较少。其实,在《全唐诗》和《全唐文》里都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当的水平。

    唐太宗还精通骑射,所以他对于骏马和弓尤其喜爱,为此还写了诗,如《咏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唐太宗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极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战场上得到了他的一支箭,纷纷称奇,对他佩服不已。

    对于马,唐太宗更是偏爱,因为对骏马偏爱至深,在临死前唐太宗还要求在昭陵里刻上六匹骏马,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多才多艺的他更明白做一个好皇帝最重要的是为人民,以民为本的思想,让他更具魅力。

    当然,现代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与古代应当有所不同。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从这几方面着手,青少年的综合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针对人本身的教育,它注重身心的均衡发展,不偏倚某一小部分。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对于家长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担负的责任,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自身的文化素养需要及时地提高。为了教育好子女,家长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和社会学的一般知识,这不但能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还可以广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以广泛地指导孩子的生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掌握爱与严的分寸,树立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荣誉感,尊重别人,善意待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自身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

    3.要具有自信、自尊、自制的良好心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满怀信心,全面正确评价自己,以健康的心理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4.要尽心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整洁有序的家庭物质环境,建立平等的家庭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家庭气氛,进而塑造出有团结、协作、民主、开放与进取精神的健全个性。

    溺爱不是教育——康熙帝的子女教育

    康熙向诸皇子指出:“父母之于子女,谁不怜爱?然亦不可过于娇养。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失节,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长大成人,非愚非痴。尝见王公大臣子弟中每有痴呆柔弱者,皆父母过于娇养之所致也。”

    娇养看似爱子女,实际上是害他们。要真正爱他们,就必须对他们及早教育、严肃教育。康熙常常天未明就起床,亲自监督、考核诸皇子“背诵经书,至于日昃”,直到太阳西斜;“还令习字、习射、覆讲,犹至宵分”,直到傍晚。一年到头,天天如此。因为“进修之益,必提撕警诫”,才能领会真切。他对皇子与皇族说:你们生长在深宫之中,年纪还小,熏陶涵养正是时候,要爱惜光阴,勤奋勿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穷理格物,多识前言往行,是惟作圣之功”。你们“今日为子弟,他日为人父兄”,应当知我心、思我言。康熙督促、考察诸子读书、习射十分严格,不仅自己劳顿,而且诸子也颇勤奋刻苦。

    成功的教育不是否定对孩子的钟爱,但不能溺爱,很多名人的教子经验值得父母借鉴。

    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是在他60岁时出生的。可谓是老来得子,董必武对他十分钟爱。当时,董老在武汉工作,夫人带着孩子在延安。董老写信回家说:“小孩子不要穿得太好,只要洗得干干净净就可以了。穿得破一些,人家不会见笑,穿得脏,人家会笑话的。我们栽果树,不浇水,不精心培养,就会枯死。教育人比栽树难啊。”

    董老喜爱儿子,但对他从不娇惯,更不溺爱。1969年,大批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董老让良翮到河北晋县插队落了户。走之前,董老把一条在战争年代用了多年、打着补丁的毛巾送给了良翮,说:“你是革命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不能高人一等,要和群众同甘共苦。”他还说:“你只知道吃粮食,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下去后要拜老百姓为师,从头学起,要做一个普通农民,要听老农的话,听生产队长的话。”

    在董老严格的教育下,董良翮积极进取,很快便成为党的一员,受到群众的爱戴。

    蒋筑英也是一个在教育孩子上把爱与严成功结合的典型例子。他认为溺爱不但会使父母望子成龙的梦化为泡影,而且还会使孩子养尊处优,成不了大器。因此,当孩子们懂事起,筑英就教他们背唐诗,背“小九九”,跟他们一起做游戏,领他们到外面跑步,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学会生存的本领,教他们怎样做人。

    他儿子路全小时候比较瘦弱,1岁多了,才学会走路,蹒跚学步的样子非常可爱。他有时摔倒了,哇哇直哭,蒋筑英也不像别的父亲那样大惊小怪,儿啊宝啊抱起来,而是鼓励他:“好乖乖,不要哭,我儿好勇敢,快爬起来!”在筑英的鼓励下,小路全越走越来劲,摔倒也不哭了。筑英说:“从小就要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给他自信,让他知道自己行,能行!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有出息。”

    温室中的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蒋筑英从小就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使路全在人生路上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父母是爱孩子的典范。他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绝对不溺爱孩子。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对孩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孩子一般也会比较绅士,很少在父母面前撒娇。每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从来不纵容孩子,更不会以溺爱来原谅孩子。

    当然,也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1946年6月,胡适坐船从美国归国。途中想念正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就读的小儿思杜,就给他拍了封电报。他不知道思杜这学期根本没去上课,他将父亲汇给他的钱统统扔到了跑马场的赌局里,还欠了一屁股债,险些让警察捉去吃官司。

    胡适对自己并不成功的家庭教育经常反思。他对妻子江冬秀说:“你对儿子总是责怪,这是错的。我现在老了,稍稍明白了,所以劝你以后不要总是骂他(们)。你想想看,谁爱读这种责怪的信……你和我两个人都对不住两个儿子。现在回想,真想补报,只怕来不及了。以后我和你都得改变态度,都应该把儿子看作朋友。他们都大了,不是骂得好的了。你想想看,我这话对不对……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胡适可谓是没有把握好严与爱相结合的而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典型。

    “因爱生严,严中见爱。”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讲,要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孩子较强的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就要在教育中把严与爱结合起来。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操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必须“爱而有格”

    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照,让他们觉得是为父母而活,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心里会有失落感。父母要时常反省自己,调整自己关心孩子的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反之,严而无爱,又如花之无香。这就是说,我们应严出之于爱,爱严相济,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必须“爱而有度”

    把对孩子过度的关注“收”起来,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神童”,同时,还可创造性地变革教育方法,“有创造性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小孩。”对孩子的爱必须符合孩子的实际,力求恰到好处。

    3.不要急功近利

    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做过“延迟等待”的研究:找来很多小孩,问他们要最好的礼物还是第二好的礼物,要最好的礼物必须要等待。那些选择要最好的礼物,且坚持从4岁等到了17岁的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好,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强,有很强独立性。教育孩子也一样,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太急功近利,有时候要“慢”下来,让孩子和自己都能喘口气。

    “严”与“爱”是辩证有机地结合的。我们要以一腔赤诚对待,用爱心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一定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一定能使栋梁之才健康成长。

    先立业,再立身——魏武帝曹操的子女教育

    在三国群雄中,教育子弟最有成效的,当首推曹操。他的几个孩子,曹丕、曹植文武双全,都是著名的诗人;曹彰刚毅威猛,是一员名将;曹冲虽然13岁就夭折了,却是历史上罕见的神童。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达到如此地步吗?

    不过,曹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无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的记叙都过于简略,我们仅能从一些侧面,略知一二而已。曹操及其宠爱曹植,很想立其为世子。213年,曹操率军南征孙权,命令曹植留守邺城,临行之前曹操说:“我二十三岁时做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错误;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难道还不应该努力吗?”言辞间寄托了深切的期望。

    曹操的期望与当代富豪李嘉诚对儿子的期望是一样的,李嘉诚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到社会中经受风雨,成就自己的事业。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从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想在父亲的公司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不料李嘉诚毫不犹豫地说:“我公司不需要你们!”兄弟俩都愣住了,说:“别开玩笑了,您这么多公司,不安排我们工作?”李嘉诚说:“别说我只有两个儿子,就是20个儿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兄弟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把他们俩推向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才。兄弟俩到了加拿大,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李嘉诚打电话问兄弟俩有什么困难,他可以帮助解决。兄弟俩总是说:“谢谢爸爸关心,困难是有的,我们自己可以解决。”其实李嘉诚不过是随便问问,并不真的想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困难。当然兄弟俩对父亲的为人再清楚不过了,真的要他帮助解决困难,他也不肯帮助。父亲“冷酷”得似乎不近人情,但兄弟俩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后来兄弟俩在加拿大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据说在日本的北部生存着一种狐狸,当母狐狸生下幼崽后,狐狸家庭的生活是充满温馨和幸福的。但当狐狸崽儿刚开始蹒跚学步,狐狸父母便迫不及待地教它们如何捕猎食物,再稍大一点后,狐狸父母便狠命地把小狐狸咬走,逐出家门。当怀恋家庭温暖的小狐狸又偷偷地回家时,狐狸父母便会毫不嘴软地再咬,哪怕咬得鲜血淋漓、伤痕累累,也绝不容许它们返回家门。狐狸们深知,小狐狸不可能靠大狐狸养一生,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只有学会高强的生存本领,长大后才能潇洒自如地生存下去,而高强的生存本领则只能从小锻炼。

    狐狸和人毕竟不同。大狐狸先教会小狐狸生存的手段,才狠心地把小狐狸咬出家门,尽管小狐狸刚出家门时会吃点苦,但久而久之,无疑会练出较强的生存能力。狐狸的教子方法无疑是聪明而有效的。也正是这样,方才使得这些狐狸至今生活在它们祖辈生活的地方,自强不息,代代相传。

    现在的青少年父母不妨学习学习狐狸的教子方法,让孩子及早地接触社会,学习生存的本领,也像曹操和李嘉诚那样引导孩子去社会中历练,为孩子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

    中国皇室教育启示8: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要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就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中国皇室教育的方法也许会给现代父母一些启示。

    1.康熙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在平时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教育孩子。

    2.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理念

    随时随地教育子女的方法是非常奏效的,现代的家长朋友不妨学习唐太宗的明智之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时候“空洞”的说教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而因事因物而进行的教育不但让孩子容易接受,而且效果颇佳。

    3.明成祖朱棣“文武并重,久长之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孩子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4.康熙“严”“爱”相济的教育方法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父母之于子女,谁不怜爱?然亦不可过于娇养。”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体现了传统的“中庸”思想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而且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纠正现代社会上对孩子偏于溺爱的世风有重要的作用。

    5.曹操的实践教育

    曹操教育其子要成就事业,必须能担当重任,教育儿子早日到社会中经历风雨,历练成才。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而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更容易走向成功。因此,让孩子尽早的走向社会,经历挫折,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