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康熙时的大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帝国。那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而学习是康熙一生开创大业的秘诀。康熙幼年的时候很不幸,8岁父亲死了,10岁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一个孤儿形影相吊实在是可怜,他祖母负责抚养他。康熙自己说,他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周岁才9岁的康熙,日夜啼哭,不思饮食。后来他还说,说他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既使人痛苦、也激人奋进。康熙幼年的忧患生活,不幸的遭遇,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地学习。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会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雄才大略,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大文人。他勤奋好学,会几种民族语言、几种外语;他精通诗词歌赋,喜欢琴棋书画;他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开明君主,曾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解剖学、农艺学、工程技术有浓厚兴趣。如此博学的帝王,史上少见。
康熙帝认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从读书做起。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读书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学习新知识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竞争的资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著名富豪、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靠学习,不断地学习,我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李嘉诚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在这个家庭里,有一个面积虽小但藏书却非常丰富的小书房——那是他家里的小书库,里面集中着他知识渊博、学问深厚的父亲、伯父、叔父以及祖上遗留下来的藏书。
童年时期李嘉诚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块狭小却辽阔的天地中度过的。当然,这是经过他父亲允许的。
每天放学以后,他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悄悄飞进小书房。他太爱看书了,书就是他全部的世界,书里那么详细地告诉他许多从来不知道的东西,那么认真地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他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思考着他的问题,在这里他的全部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书使他懂得了许多。
读书成为他的生命。看书越多,他越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便越是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李嘉诚78岁的堂兄、退休的老校长李嘉来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别看嘉诚年龄小,读书却异常刻苦,我看见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着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没有去睡。”
读书学习是通往人生目标的阶梯,是达到成功之巅的绳索,是通往胜利之门的桥梁。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更显得重要了。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成功的巨人,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做到:
1.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也常常伴随一些不良的习惯。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必定是优秀的:学习有目标、提前预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正确使用学习用具、规范书写、积极提问和讨论、经常阅读、持之以恒。这些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其核心是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让他们参加多种活动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更能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实践活动,他们还会发觉自己某些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样就可以促进学习兴趣的发展。
3.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说来,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他们努力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能力所能及地完成的学习任务。研究表明,任何学习的愿望、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当一个人受到挑战时,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好胜心就能激励自己去探求更深更新的知识。“问题情境”可由他们自己去创设,如对现象转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问题颠倒想象,对难题多辟几条思路去思考等。
4.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
既然家长是要鼓励孩子学习,那么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讨厌学习。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学习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孩子听了父母这么说,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具备丰富的知识,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护和负责。
经史指点本心——读书的关键是选择
康熙非常喜欢读书,但他读书是有选择的,他尤其喜欢读经书和历史。他在《庭训格言》中说:
“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唯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
古代的圣人说的话就是经典,做的事就是历史。多阅读古代的典籍,对自身大有益处。你们平常诵经读史以及教育子弟,一定要把经史作为主要内容。吟诗作赋,虽说是文人学士的事情,但你们只要熟读经史,自然也可以做得到。孩子们小的时候,绝对不能让他们读小说之类的书籍。因为小说大部分是作者的想象,缺少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让幼儿读了这些书,他们就会信以为真,特别是那些品行不端的子弟,会效仿小说中的人物去行事。他们哪里知道小说作者运用比喻、指点手法的真正目的呢!这些都是教导子弟的道理,你们一定要牢记在心。
历史不仅仅是故事,其背后掩藏着丰富的智慧,李大钊在《历史与哲学》一文中指出:“凡一种学问必于实际有用处,文学、史学都是如此。”他认为,史学作为一种学问,其“用处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要紧的用处,是用他来助我们人生的修养,史学、文学、哲学者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有他们的好处。史学“与人生有极大的影响,我们不但要研究他且当宣传他,引起人们研究的兴味,以促史学的进步。”翦伯赞说:“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启示我们正在被压抑中的活的人类,不是为了说明历史而研究历史。反之,是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
由于历史具有如此的意义,所以,中国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历史教育,因为对一个帝王来讲,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知道历史,才能懂得兴亡,才能在历史中有所借鉴,也才能够做一个好皇帝。中国古代帝王的做法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父母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启迪和教育意义,父母们要引导孩子读那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书。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人所读书的重点应该与古人有所不同,但古人认为的读书要有选择的思想却是在今天仍然适用的。尤其现在的书籍浩如烟海,精华与糟粕并存。有所选择的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接受洗礼,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在书籍的选择上,家长一定要为孩子把好关,坚持读书择优之理。
关于读书择优之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就指出: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拒绝坏书,“应该去读那些伟人的,或已被事实证明是好书的名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开卷有益。那应该如何正确选择书呢?
1.读书要读好书
由于我们的图书市场正在转型,往往缺乏规则和真正的文化水准,“著书立说”太容易,导致了“书海”里鱼龙混杂。更严重的是,由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许多“污染”也一并流入“海里”,使青少年的选择非常困难,书价又那么高,真是有点无所适从。
最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籍上。那些书籍,大多是一些没有多少思想的懒散作家杜撰出来的,它们是为那些怠惰而又无知的读者所创作的。虽然这种图书没什么大害,却也无益,最好不要让它浪费你的大好青春时光。
2.要读自己需要的书
书是读不完的,因此,要读有用的书,读有利于增长自己能力的书,读有利于提高品位的书,读能激励自己的书,读能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的书。在读书时,要考虑到对自己的将来可能会有用的相关知识,建议去网络一些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图书。除了与这些兴趣有关的图书以外,其他一概不看。
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人生有限,读书的时间也有限,要想使有限的读书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高的效率,就要有选择的读书。
一粒之艺,于身有益——康熙皇帝教子练就一技之长
康熙秉承祖训,向诸皇子指出:“为人凡学一艺,必于自身有益。我朝先辈尝言,‘一粒之艺,于身有益’。”技艺寓于实事之中,故“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
勤奋地学做一件事,就增加一种技艺,即使掌握了米粒大小的一点本领,也会终身受益。他对皇子们的知识技艺教育范围极广。
一次康熙在避暑的时候,曾在乌城、热河等地捕鱼,见侍卫和杂役人年龄小的,因为不习水性,心里害怕,叫人看了可怜。所以他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学游泳,即使学得不太精熟,与那些不习水性的人比,也大不相同。所以在你们外出,乘船过河,我就不会因此担心。”
康熙告诫皇子们:“我在小的时候就喜欢种庄稼,总是把能得到的种子种下,以观察收获情况如何。如果收获好就在民间推广,这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有一次,我在丰泽园发现有一颗稻子比其他的先熟,于是就收起来,这样种在南方,有望一年收两次……”康熙希望皇子们也懂得一些农业知识。
康熙还教育子孙要精于骑马射箭,掌握射箭的本领后,在比射中结交贤士,可为国选拔人才。他还告诫子孙一些驭马常识:马跑的路程远了,肯定会出汗,这时千万别让马饮水,秋天还可以,春天时虽无汗也不可以饮。如果饮了,马就会得病,你们千万要记住啊!
康熙皇帝苦口婆心的教育,无非是让子女们明白,只有技艺才是自身永恒的财富。再讲究的服装也无法掩饰个人知识的贫乏,再清寒的读书人也无法挡住言谈中的书香。知识与技艺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耐心地、持久地通过读书和学习才能获得的。当孩子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就能应付各种机遇和挑战,坦然地面对生活;相反,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就会因准备不充分而错失良机,抱憾终生。
俗话说,“总在窝里的鹰永远也不会飞”,青少年要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和强者,就要对自己有一股“狠”劲儿,要逼着自己经历风吹雨打,要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尽快拥有立身的本领。
然而,在现在的青少年朋友中,具有自理能力的实在太少了。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4%的青少年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青少年“做事依赖别人”;28%的青少年“很少帮助家长干活”。
国内有一位著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曾忧心忡忡地说,青少年在父母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自理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多青少年都将父母的呵护当做“拐杖”,却没有想过,一旦离开了“拐杖”,自己将寸步难行。
有一个男孩子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秀,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前三名,并提前升入大学,19岁就读完大学本科。大学毕业后,轻而易举地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而且还是第一名。学校领导看他才华出众,认为很有发展前途,于是,决定送他到国外留学深造。一般学生要是有这样的机会,自然非常高兴,可这个学生却不一样,当他听到要出国学习的消息后,非常害怕,说:“到国外学习,妈妈不能跟我去,谁照顾我的生活呀?”原来他是独生子,从小到大都是由父母照顾他的生活,最起码的自理能力也没有。上大学以后,母亲每周都要去学校两次:一是带给他一些好吃的,二是替他收拾床铺、洗衣服、洗袜子什么的。他在学习上是强者,在生活中却是弱者。后来,学校送他到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外语,做出国前的准备。由于他太担心出国以后无法独立生活,每天晚上都失眠,得了习惯性的失眠症。夜里常常在睡梦中惊叫,大呼“妈妈”。到后来,只要有人当他的面提到“出国”二字,他便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经多方治疗也未奏效,最终成为一个废人。
青少年朋友将来面对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是综合能力的较量,没有自立能力,没有立身的本领,你将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满盘皆输。因此,从小培养自己的立身能力,是每个杰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青少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
1.在家庭中尽可能多地分担一些家务
从洗碗开始,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多操心。上学放学不用父母接送,日常生活自理得当,衣服自己洗,房间和物品自己整理。
孝敬父母、长辈,记住父母的生日。每年父母过生日的那天,向他们展现一个你自立的成果,帮他们收拾一下房间、买菜等。
学会做饭。饮食是生存自立最基本的要求,掌握烹调的技艺也是自立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爱惜家具物品,空调、家用电器等不用的时候要关闭,学会处理简单的故障,例如修理自行车、门窗等。但是,在处理电、煤气等易发生危险的事时,需要父母在旁边指导。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你的零用钱都是父母挣来的,你还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但是必须养成节约的习惯。
2.在学校积极进取,不逃避自己的责任
主动完成作业,不用老师监督。也许一次主动完成并不难,但每次都这样做就需要毅力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锻炼你的意志品格,从而塑造你完善的人格。
遇到问题先自己独立思考,不能看一眼不会就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绞尽脑汁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再向老师请教。
值日认真,不逃避劳动,不回避脏活、累活,下课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看见纸屑、果皮等杂物随时清理。
学习上进,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今天的疑问不能留到明天解决,养成有问必究的好习惯,这是你锻炼自强心理的基础。
不骄傲、不自卑,成绩好的时候,不向同学炫耀;成绩下降的时候,不失去自信,认真分析原因,逐步动手解决。过于自信和过于自卑都是自立自强的大敌,一定要随时校正自己的心态,中正平和,谦虚但不虚伪,自信但不狂妄。
培养集体责任感,在集体活动中突出和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机会锻炼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明确集体利益,自动维护集体利益。
3.积极融入社会,打下自立的基础
要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并在劳动中积累经验和技巧,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掌握一门谋生手艺,为将来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利用假期打工。打工并不是要求你赚钱,而是要你体验生活,从而知道在社会中生存是很不容易的,这样能让你知道自己离真正的独立还差多远。
养成主动帮助别人的习惯。独立并不是要你自己处理任何事情,而是要求你融入社会的有机群体中,知道在社会中帮助和请求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可以让你的独立意识得到拓展,以自己的独立能力有效地协助他人。
要培养社会公德。一个人如果从小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康熙皇帝的学习观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所谓一以贯之也。若其字句之间,即古人亦互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以自伸一偏之说。”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致用,如若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计较于书本字句,那读书又有何用?因此,我们要学习康熙帝的读书体会,即“审其大义之所在”。读书只要把书中的道理、思想为己所用就可以了,切勿读死书、死读书,纠缠于书本字句之间,那就舍本逐末了。
林则徐也很注重对子女学以致用的教育。
他为官常匹马上任,把妻子、儿女留在家乡,平时教育子女通过鸿雁传书。封建社会把读书看得很重,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林则徐却不然,他一方面教子要“敬师勤读”;另一方面教子学种庄稼,向儿子灌输“农民为世间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们“黎明即起,勤学稼穑”。
古时读书人多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流,林则徐强调“读书贵在用世”,即读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作出贡献。他告诫儿子既不能“只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可“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做到读书和实践并重,希望儿子既有真才实学,又能为社会多作贡献。
“学以致用”扩展开来说就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在提出这个口号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也就是说,有了同等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那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它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如果有知识不知应用,那么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只能当画看,但看久了也就烦了。
顾炎武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主张。儒家大师朱熹也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在实践中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读书若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毫无用处的。最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地读书。
学以致用,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能力,知识的作用只能在运用中才能被发挥出来,这也是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大事的关键所在。要想成功,就必须让知识转化为能量。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习惯呢?
1.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要鼓励孩子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让孩子多参加具体的实践,要使孩子真正懂得知识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道理。
2.要让孩子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知识的获得不仅在于学,更在于问,能够提出问题是获得新知识的开端。鼓励孩子大胆的怀疑精神,并且鼓励孩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用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学什么东西都要能学以致用,现在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社会,死读书、读死书,最终是行不通的。如果连最起码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没有,将来肯定是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的,也必将被社会淘汰。
中国皇室教育启示7:学习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现代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越来越被世人重视,学习能力也成了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韩国人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此我们探寻了中国皇室关于对子女的学习教育,为现代家长提供借鉴。
1.学习是康熙开创大业的秘诀
康熙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大清帝国成为最强盛的帝国,成就康熙开创大业的金钥匙就是学习。学习也成了我们现代人成就事业的基本前提,不断地学习新知成了青少年竞争激烈社会中立足于不败之地的资本,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树立孩子的学习意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2.有选择的读书是康熙学习的法宝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多阅读古代的典籍,对自身大有益处,平常诵经读史以及教育子弟,一定要把经史作为主要的内容。”康熙对子女读书贵在选择的教育对现代父母具有启发意义。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林林总总的书目,家长要为孩子把好关,坚持择优读书。
3.康熙重视素质教育
康熙向诸皇子指出:“为人凡学一艺,必于自身有益。”根据康熙的教子经验,父母应该及早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生存能力,对孩子不应该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应该教会孩子基本的生存本领,才能让他们自如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4.学以致用是康熙学习的目的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所谓一以贯之。若其字句之间,即古人亦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以自伸一偏之说。”因此,父母要让子女明白,学习不是目的,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不要把自己的头脑当做知识的仓库,应该让他成为知识的熔炉,把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