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性约素”,“务存节俭,服御取给而已”。唐太宗登位的第二年(公元627年),她“服鞠衣”,“率内外命妇亲蚕”,带领宫廷中的嫔妃与宫廷外的官吏们的母亲、妻子养蚕,以身教兴勤劳节俭之风。长孙皇后“训诸子常以廉俭为先”,力戒他们的骄横、奢侈。
长孙皇后出生于显贵之家,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坚持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一件衣服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甚至穿补丁衣服;饮食宴庆也以节俭为美,从不浪费,因此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生活和事务。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拮据,生活开支有限。
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碜。”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违背制度、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说得入情入理,令遂安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长孙皇后教育子女要杜绝奢侈浪费,培养节约的美德。节俭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节俭不仅适用于金钱,而且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节俭可以提升个人的品性,是一个人在许多方面都卓越不凡的一个标志。
节俭是人生的导师。也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很多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节俭。很少见一个生活奢侈、浪费的人能取得什么成就。
古今中外,很多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节俭,竭力避免生活中的奢侈和浪费。尤其是在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更是注重他们节俭品质的培养。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重臣,他是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三家大夫之一——季孙氏的杰出人物,手里握着大半个鲁国,位高权重。但是他行为谨慎,讲求节俭,生活上从不浮夸奢侈。他虽然身为重臣,却从来不准自己的妻妾花钱打扮,连衣服都不许穿丝帛料子的,只能穿自己织的粗布衣裳;家里驾车的那几匹马,只喂草料,一点也不许加粮食。
鲁国的另一家执政大夫孟叔氏,有个贵公子,叫子服宅。年轻人爱奢华,可不像父辈那么节俭,对自己的这位伯父季文子的行为颇不以为然,终于有一天按捺不住,耻笑道:“先生贵为上卿,是我国的两朝老臣,可如今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吃穿如此寒酸,你就不怕有损咱们国家的声威呀?”“我也喜欢豪华漂亮,我也懂得奢侈享受,”季文子说,“可是,我看见国中百姓,不少人还吃糠咽菜、破衣褴衫,我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我去打扮妻妾,拿粮食喂马,这哪是国家重臣做的事?”最后,他掷地有声地说:“我听说能为国争光靠的是伦理道德,没听说用妻妾、车马来为国增辉的。”事后,季文子又把这件事透露给子服宅的父亲孟献子,一向节俭的孟献子怒不可遏,整整关了儿子七天禁闭。子服宅闭门思过,终于痛改前非,厉行节俭。
节俭可以帮一个人走向成功,浪费只能让一个人变得懒惰和不思进取。节俭不仅是积累财富的一块基石,也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所在。节俭可以提升个人的品性,厉行节俭对人的其他能力也有很好的助益。节俭在许多方面都是卓越不凡的一个标志。节俭的习惯表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也证明一个人不是其欲望和弱点的不可救药的牺牲品,他能够支配自己的金钱、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们知道一个节俭的人是不会懒散的,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规。他精力充沛、勤奋刻苦,而且比起那些奢侈浪费的人更加诚实。
拿破仑·希尔认为,节俭是人生的导师。一个节俭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订计划。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如果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么就意味着你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自己,意味着你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以及聪明机智和独创能力。换而言之,就表明你有追求,你将会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
勤俭塑造成功,浪费孕育失败——唐太宗教子节俭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节俭方面为群臣作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了也不叫人修缮。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俭朴出了名,过世时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居住陋室。
唐太宗临终前,为了教育他的子孙不要奢侈,要节俭,特地命令将他平日使用的牛角梳、草根刷等极简陋的用品,放在他的陵墓寝宫里,要子孙们记住永存俭德。不要浪费钱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周恩来也是节俭的典范。他建国后一直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养成节俭的习惯,才不会浪费一衣一食一物,才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只有懂得节俭,才会在工作和事业中刻苦顽强,认真地工作。
虽然现代生活比以前富裕多了,但是仍然要培养孩子节俭的好习惯,在不该浪费的地方不要浪费,把钱用在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
做父母的让孩子在生活中如何改掉浪费的毛病,养成勤俭的习惯呢?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1.教会孩子正确认识金钱的含义。要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和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
2.让孩子学会花钱。让孩子要学会自己买东西,学会如何用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让孩子养成先认真思考,再花钱的习惯,避免盲目消费。父母可以让孩子“一日当家”、记收支账,这是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3.引导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着使用,适当积累。让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4.让孩子懂得量入为出。必须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如何。即使家庭经济富裕,也要坚持前面提到的三条标准。
5.去掉攀比和虚荣的心理。很多青少年之所以一踏入社会就花钱如流水,胡乱挥霍,是因为他们从不知道金钱对于事业的价值。他们胡乱花钱的目的只是想让别人觉得自己“阔气”,或是让别人感到他们很有钱。
浪费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对任何物品都讲究时髦,比如服饰、日用品、饮食等都想要最好的、最流行的,任何方面都想越阔越好;二是不善于自我克制,不管有用没用,想到什么就买什么;三是有了各种各样的嗜好,又缺乏戒除这些嗜好的意志。总之,他们从来不去考虑加强自身的修养,克制自己的欲望。
一个挥金如土的人,他的一生就可能因此而断送。因此,为了自己的将来,青少年应当消除攀比和虚荣的心理,及早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一棵树,一块石,均有其用武之地——康熙帝的子女教育
在清廷当官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给法国国王的信中说:“说到节俭,康熙的节俭是出了名的。”
布维神父著《康熙帝传》上说:“康熙帝崇尚质朴,可以从他的衣着中看出来。皇帝所穿的衣服中,冬天穿的黑貂和普通貂皮只有两三件,这类貂裘在朝廷中是非常普遍的。其他的衣服大抵是质料粗糙的绸缎,在中国也是极平常的,通常是一般平民所穿的。只有阴雨连绵的日子,偶然见到皇帝穿羊毛罗纱的袄子,这种袄子在中国是粗服。此外,夏季穿的是一种荨麻织的粗上衣,这种麻织品也是平民百姓常穿的衣服。”
康熙崇尚节俭,不喜欢浪费。他在《庭训格言》中说:“我天生不喜欢价值太贵的东西,出游所到之地,得到一些树根,或者可供观赏的石头,或者围猎场上所获得的野兽的爪牙,还有树叶之类的东西,一定依其质地制成一件应用的器物,就此看来,天下之物,即使是最不值钱的,拿来做成有用之器,就有不可在量的价值。”
和康熙一样,韩国教育学者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强调:因为现在有这样的生活水平完全是靠上几代人通过艰苦劳动、勤俭节约得来的。让孩子懂得一切均来之不易,要学会去珍惜。
节俭是伟人们共同的品格。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十分注意节约。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时,学校里许多教授的穿着都十分讲究,可鲁迅先生却对穿着打扮毫不在意。平时他只是穿一件褪了色的长袍,脚上穿的也是极普通的棉布橡胶鞋,而且还可以看到鞋子上隐约有几个裂开的小口子。当他第一次走进课堂时,所有的学生都对鲁迅先生的这副“尊容”感到吃惊。
当时,其他教授上课用的都是制作非常考究的皮包,鲁迅先生用的却是一个普通的布包。他还是一位非常珍惜的人,他勤俭节约最突出的表现不在于他衣着俭朴,也不在于他用普通的布包,而在于他不浪费任何可用资源,珍惜物品,合理利用物品,从不浪费。有一次,一位学生偶尔发现鲁迅先生的布包里有许多用旧信封糊制的信封,便问他这是怎么回事。鲁迅先生解释说:“我平时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和出版社的信件,看完后觉得把这些信封给扔掉有点可惜了,因此我就将它们拆开,重新糊制了一些信封。”
现在不少父母不懂得培养孩子珍惜的习惯,他们认为,优厚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尽情享受就是给孩子幸福,对孩子百依百顺就是对孩子的爱。于是,把劳动所得几乎都用于给孩子创建“幸福”生活上,不管经济状况如何,多数家长都会尽自己所能,使孩子吃、穿、用应有尽有。
就在父母给孩子变着花样买吃的,比着别的孩子买穿的,依着孩子买玩具时,孩子并不知道大人付出了多少辛苦。反而养成不珍惜物品的习惯,不懂得勤俭节约,必然不会爱惜父母给自己的一切,不珍惜自己的衣物、玩具、图书等。一个不懂得节俭,不知道珍惜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勤劳和俭朴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懂得辛劳的人,才能懂得衣食的来之不易,才懂得珍惜,因此,做父母的要注意培养孩子不挑吃、不挑穿、不浪费、懂得珍惜的习惯,我们给父母以下建议:
1.珍惜物品,不浪费
要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
2.父母给孩子买食品时要适度
鲁迅先生说过:“动物世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的鱼类之外,都是挚爱他的幼子。”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有感情的人呢。不过,家长朋友们要明白,爱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更不是给孩子更多的享受。孩子没有经历,不知道东西来之不易,这样让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让他们太容易得到,就会使他们在失去时也不觉得可惜,所以父母在给予孩子东西时掌握食、用适量。
3.时常带孩子整理他们的玩具、图书、文具。把那些旧的图书、玩具拿出来修整,不要随意丢弃,以养成他们珍惜的习惯。
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现代的家长大多数是在要什么有什么的环境中长大的。有不少家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上难免会有铺张现象。父母应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榜样,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件衣服不好看,明天我得去买一件。”“这个真难吃,顺手倒掉它。”等等。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模仿学习的,所以父母的身教会比言教给幼儿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去骄奢方可保富贵——宋太祖赵匡胤教子
俗话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皇帝是一国之主,金银财宝可以任意享用,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皇帝的女儿是公主,也一定可以打扮得像天仙一般。可是,宋国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却不一样,他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还严格教育子女在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有一次,他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穿着一件羽绣饰的华丽短袄去见他。宋太祖见了很不高兴。他命令女儿回去后马上脱下,以后也不要再穿这样贵重的衣服。
魏国长公主很不理解,撅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一件短袄只用了一点点。有什么要紧?”
宋太祖严厉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所以不能享用。你想想,你身为公主,穿了这样华丽的衣服到处炫耀,别人就会仿效。翠羽珍贵,这样一来,全国要浪费多少钱啊!你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够优越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十分珍惜才是,怎么可以带头铺张浪费呢?”
公主没办法,只好脱去那件美丽的翠羽短袄,但心里仍然有点想不通。她想,你既然是皇上,又是我父亲,对我要求那么严格,看你对自己要求怎么样?于是,她向宋太祖试探性地问:“父皇,您做皇帝时间也不短了,进进出出老是坐那一顶旧轿子,也应该用黄金装饰装饰了!”
宋太祖却心平气和地对女儿说:“我是一国之主,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经济,要把整个皇宫装饰起来也能办到,何况只是一顶轿子!古人说得好:‘让一人治理天下,不能让天下人供奉一人。’我应该这样做。倘若我自己带头奢侈,必然有更多的人学我的样子。到那时,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怨恨我、反对我。你说我能带这个头吗?”
公主一边听着,一边琢磨着每一句话,再看看皇宫里的装饰也很朴素,连许多窗帘都是用青布制作的!公主觉得父亲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于是就诚心诚意地向父亲叩头谢恩。
不仅宋太祖是如此,一切有卓越成就的人,都不是骄奢之人。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就绝不能爱慕虚荣,而应该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人生追求。骄奢不仅是一条绳索,还是一个深渊,一旦被它束缚,人们就难以迈步向前;一旦掉了进去,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青少年应善于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学习节俭精神,从他们的事例中汲取进步的力量。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就坚决反对儿子过骄奢安逸的生活。坚决地要求儿子毕业后不准到正泰工作,应该去外面闯荡。这时,父亲说话了,“让他出去干,或者回公司干都行。”
南存辉反问父亲:“那当年,为什么你不准我回到更舒适的农村呢?”父亲无语,过了一会儿,他接着说:“我的儿子也不能给他轻松的环境。”所以,每个假期儿子回温州,南存辉都要求儿子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千万不能因为自己赚了钱,就让儿子轻松地过活”,南存辉说父母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聪明的脑袋、明亮的眼睛和勤劳的双手。否则再大的基业也会断送在儿子的手中。安逸的工作和生活会使之葬送美好的前程。
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些孩子在这样娇惯的环境渐渐养成了骄奢的习惯,花钱大手大脚,不知爱惜物品,这种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家长应及时地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帮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改掉骄奢的不良作风,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为此,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
1.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引导孩子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的习惯,这样,孩子将受益终生。
2.成由勤俭败由奢。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不能只顾让孩子现在生活得舒适,而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勤俭的美德,跟孩子讲一些勤俭节约的故事,让孩子学会节俭,这才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3.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应该一味地满足,教导孩子不要盲目地跟别人攀比,攀比不但让孩子变得很虚荣,而且会造成更多的浪费。
中国皇室教育启示11:勤俭节约是道德的出发点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是人生的导师,也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皇室中流传下来的关于勤俭节约教育的经典例子会给现代父母更大的启示:
1.勤俭节约是第一位,品行和名誉位居其后
长孙皇后节俭的事例告诉人们:勤俭节约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所在,节俭可以提升个人的品质,厉行节俭对人的其他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节俭是彰显个性、卓越不凡的一个标志。
2.勤俭塑造成功,浪费孕育失败
唐太宗教育子女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只有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才不会浪费一衣一物一食,才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只有养成节约的习惯才能在工作中刻苦顽强、认真地工作。
3.康熙教育子女“一棵树,一块石,均有用武之地”
要子女学会珍惜,只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才不至于浪费,才能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
4.去骄奢方可保富贵
宋太祖赵匡胤教育子女不要骄奢。我们现代的父母也不要在生活中养成孩子骄奢的习惯。骄奢不仅是一条绳索,还是一个深渊,一旦被它束缚,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