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室家庭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历代皇室子女的职业素养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劳而获即灾祸——朱元璋教子勤俭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子女教育,除为子女“编辑古人行事可为借鉴者”的补充教材外,还经常对子女进行艰苦创业和勤俭守成的教育,让他们接触实际生活。他还经常带他们到农民家中,详细观察农民的衣食住行,体验百姓的劳动生活、生产情况,以达到“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性好恶以知风俗美恶”的教育目的。

    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孙们要艰苦创业。内宫建成以后,朱元璋令人将古人和他自己艰苦创业的经历画在殿壁上。他对儿女们说:“我本是农民出身,祖父辈积德行善,以至荫及于我。现在绘成这个画面,就是要使子孙后代知道创业的艰难,多多磨砺自己。”他立下两条规矩:一是子孙除办公务外,一律穿麻鞋,坐竹椅,睡藤床;二是出城远游,不要光骑马,还要步行。他还要求子孙后代“戒骄侈”、“恤民情”、“用仁义”、“安百姓”,以此来守业。他对太子说:“你了解农家的辛劳吗?农家勤四体,种五谷,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不得休息,而国家经费都来自百姓。所以,你要常想到农家的不易,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至于饥荒,什么时候都要考虑到劳动的辛苦,考虑到人民劳动的艰辛,这样你才可以根除不劳而获的思想,才算尽到了为君之道。”

    朱元璋教育子女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获取。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以勤俭节约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辱,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以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勤劳作的教育,辛勤劳作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是青少年成就事业的前提准备,青少年是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父母应加强孩子辛勤劳动的素养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父母要做到以下两点:

    1.把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

    通过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保持和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未来职业的选择,也有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2.尊重孩子劳动的权利

    从孩子的天性上来讲,他们并不反对劳动,而且在很多时候把劳动作为一种乐趣,并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真正的自豪。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会逐渐地得到培养和加强。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体虽疲,心仍安——康熙帝教育子女把劳动当做乐趣

    康熙帝在教育子女做事情时要遵循荀子的话,荀子说:“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意思是: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有些事情即使做了后会身体劳累,但只要能够心安,就应该去做;有些事情即使做了也获得不了多少利益,但只要符合道义,就应该去做。

    在这里,我们仅从前一层意思来阐述身体疲劳而心仍安的道理,那就是劳动对人生的意义由工作产生的疲劳,能使人感到愉快;而由懒惰产生的疲劳,只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烦躁和悔恨。

    在康熙的教育下,中国出现了一个最勤政的皇帝。

    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像雍正那样勤政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雍正办事认真,细致严谨,尽管“自朝至暮,一日万机”,他也不怕繁累。雍正五年四月十六日,一天之内,将官员31人,分成11批召见。决定任免补授。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他阅览本章,不畏烦琐、谕令每日“将本多送”,不许积压。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共处置六部及各省题本192000余件,每年平均达14700件之多。把批阅奏折看得十分重要,每晚阅后亲笔批发,皆出一己之见,无一假手他人,在他13年短暂的帝王生活中,留下了为数可观的朱批奏折文书。雍正一朝,经他手批的奏折大约在23000~35000之间。这是一代帝王勤于政务的真实记录,雍正的勤政也卓见成效,他上启康熙,下接乾隆,是康乾盛世不可或缺的过渡者。

    可见,作为帝王来讲,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够使国家昌盛,而作为普通人,劳动不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还是一种乐趣。劳动可以让人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法国著名画家格勒兹指出,劳动——从事各种有益的职业——乃是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

    劳动是一种赐福,没有劳动的生活就好像是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活力和希望。事实上,真正的幸福绝不会光顾那些精神麻木、四体不勤的人,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只有懒惰才会使人们精神沮丧、万念俱灰,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任何人只会劳动,就必然要耗费体力和精力,劳动也可能使人们精疲力竭,但它绝对不会像懒惰一样使人精神空虚、沮丧、万念俱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劳动是治疗人们身心病症的最好药物。马歇尔·霍尔博士认为:“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为有害的了。”一位大主教认为:“一个人的身心就像磨盘一样,如果把麦子放进去,它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如果不把麦子放进去,磨盘虽然也在照常运转,却不可能磨出面粉来。”

    英国圣公会牧师、学者、著名作家伯顿给世人留下了一本内容深奥却十分有趣的书——《忧郁的剖析》,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特别独到而精辟的论断。

    他指出:精神抑郁、沮丧总是与懒惰、无所事事联系在一起的。“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伯顿说,“懒惰是万恶之源,是滋生邪恶的温床;懒惰是七大致命的罪孽之一,它是恶棍们的靠垫和枕头,懒惰是魔鬼们的灵魂……一条懒惰的狗都遭人唾弃,一个懒惰的人当然无法逃脱世人对他的鄙弃和惩罚。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懒惰更加无可救药了,一个聪明却十分懒惰的人本身就是一种灾祸,这种人必然成为邪恶的走卒,是一切恶行的役使者,因为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劳动和勤劳的地位,所有的心灵空间必然都让恶魔占据了,这正如死水一潭的臭水坑中的各种寄生虫、各种肮脏的爬虫都疯狂地增长一样,各种邪恶的、肮脏的想法也在那些生性懒惰的人们心中疯狂地生长,这种人的心思、灵魂都被各种邪恶的思想腐蚀、毒化了……”

    劳动是一种负担,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荣誉、是一种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作为父母,要着重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1.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2.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3.一贯一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敬小事而心安——康熙帝教子注重细节

    康熙是一位生活很严谨的皇帝,他对待生活中的小事很慎重,也很认真。他在六月大暑酷热之时从来不摇扇子,也不摘冠冕,在养生上不放纵自己。对待自己的衣食住行有关生活的小事他都怀着敬畏的态度,一年夏天的某个晚上,他穿着睡袍在寝宫里纳凉,有大臣请求见他,他马上命令侍从为他更衣,然后才接见那位大臣。在他看来,穿着得体是对自己的爱护,更是对别人的尊重,他要求子孙做其他的事情也要如此,不要因为忽略了小事而得不偿失。

    康熙的话发人深省,他告诉人们要看重生活小事,对待小事要像对待大事一样认真。

    已故总理周恩来那种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本领令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这些普通人学习和借鉴。

    当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就发现,周恩来具有一种罕见的本领,他对一些事情的细节非常认真。因为他发现,周恩来总理在晚宴上为他挑选的乐曲正是他所喜欢的那首《美丽的阿美利加》。

    周恩来总理做事是精细的,同时他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异常严格的。他最容不得“大概”、“差不多”、“可能”、“也许”这一类的字眼。有次北京饭店举行涉外宴会,他问;“今晚的点心什么馅?”一位工作人员随口答道:“大概是三鲜馅的吧。”这下可糟了,周恩来追问道:“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间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

    周恩来总理正是凭着一贯提倡注重细节、关照小事的作风,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家长朋友们在家庭教育中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待小事情认真地态度,不要养成孩子好高骛远的性情,引导孩子把每一份工作都看作是一次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在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收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认真地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并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要实现这个目的,父母们就要做到:

    1.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小孩子不可能自己养成,要有一定教育的作用作为辅助。家长在培养孩子细心的习惯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做事能较快的集中注意力,能控制自己沉稳下来,还要培养孩子“检查”的习惯,做完了事习惯于检查一下,当然,还要养成孩子“有序”和“条理”的习惯,行为有条理,物品有条理,不毛毛躁躁、丢三落四。

    2.父母要作出榜样

    父母要以成人的细心来感染孩子,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细心的环境,只要整个环境是细心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细心起来。

    3.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

    我们深知,一旦自己对于某事有了浓厚兴趣,常能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也就能够精心钻研、细心考量。如果缺乏兴趣,就容易心猿意马、朝三暮四,难以做到持久的静心、细心,更不可能保持足够的耐心。

    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培养子女忧患意识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问身边的大臣们:“帝王伟业,创业与守成哪个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的时候,群雄逐鹿,必须攻破城池才能使敌人投降,在战斗中获胜才能使敌人归顺。如此说来,创业更艰难。”

    魏征回答说:“帝王起兵,必定乘着世道衰败混乱的时机,推翻昏庸无道的国君,获得百姓的衷心拥戴,天下的人都来归附,上天授命,百姓相助,并不算难。然而得到天下之后,志趣有了变化,容易滋生骄奢淫逸的思想,百姓想过安宁的日子而徭役却无休无止,百姓穷困潦倒而国君却一刻不停地奢侈享乐,国家的衰落破败常常因此发生。这么看来,守成更难。”

    太宗说:“玄龄过去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艰难困苦,九死一生,所以他看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如今辅佐我治理国家,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导致国破家亡的境地,所以他看到守成的艰难。现在艰难的创业已成往事,而更难的守成我应当与诸位一起谨慎对待。”

    他回头对子孙感慨地说:“你们看我们版图是多么的广大,祖宗积累下如此的基业,我们岂能轻视?既然已经懂得了创业的艰辛,应该思考守业的艰难。守业最忌讳的是贪图安逸,你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不能满足于祖先留下的基业,骄傲自满就会故步自封,沉迷于安逸就会葬送整座江山。书读三代必发,财发三代必垮。”

    唐太宗的这种危机意识为很多人所赞同。台湾塑胶天王永庆就常常用“富不过三代”古代谚语来自勉,也用来教育其子女。

    王永庆认为“富不过三”的原因就是因为后代不能继续吃苦,缺乏危机感,而且过分追求享乐,把前人的家业都挥霍掉了。王永庆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认为:

    第一代人,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克服一切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虽然没有经历创业的艰难,但身受父辈的影响,还能够勤于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来,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经大大减少了。

    第三代人,创业的艰辛,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他们没吃过苦,也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认为今天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随意挥霍,不加珍惜,天长日久,自然家境衰败。

    唐太宗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子女教育,以及“富不过三”的谚语都在告诉人们,要此重视对后代危机意识的培养。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传说中有一种动物叫做猱: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还有一个青蛙的故事:英国的某动物研究部门对青蛙的生存能力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们首先将青蛙放进一盆沸水中,结果青蛙一下子就跳了出来。研究人员再将这只青蛙放到盆中温水中,青蛙就静静的浮在水中,研究人员开始在盆子下面慢慢加热开始,青蛙还在舒服的泅水,当这只青蛙感觉到这样下去将危及到它的生命的时候。它已经没有体力再跳出这个盆了。

    许多父母,都把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愉快、无忧无虑作为神圣的责任。让孩子知道点忧愁的滋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许更有好处。借鉴皇家教子的经验,父母们应该做到:

    1.适当的让孩子知道点忧愁

    忧患意识能促进孩子心理的成熟,有了忧患意思,他就不会总以小孩子、旁观者自居,而是充满责任感和自己能对家庭有所帮助的自豪感。及早让孩子接触忧患,有利于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当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也会视为平常,主动调适心态,以坚毅的意志迎难而上,而不至于像从来不知忧虑、挫折为何物的青少年那样惊慌失措,一蹶不振,甚至因绝望而导致悲剧。

    2.坚持适度原则

    毕竟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在给孩子灌输忧患意识的同时,不能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虽然,忧患意识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成熟,但不要拔苗助长,否则会适得其反。

    乐于工作的学问——光武帝刘秀教子勤劳

    光武帝刘秀在新莽末年爆发农民起义时,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击败义军,削平了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东汉王朝。他勤于朝政,尽管高血压、头晕得厉害,都坚持每天上朝,并且到中午时分才肯休息,经常听大臣们讨论“经理”,到半夜才去睡觉。刘庄见父皇如此勤劳不怠,便劝谏道:“陛下您和大禹、武汤一样圣明,也希望您像黄帝、老庄一样,注意养生之道,爱惜精力,悠闲一些,以求身心安宁。”但刘秀却表示:“我自己乐于此事,没有感到疲劳。”这是刘秀勤劳国事、“总揽权纲”的写照,也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太子要勤于国事,不得懈怠的良苦用心。

    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对工作有兴趣。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情的人并没有太多,他们不是把工作当做乐趣,而是视工作为苦役。早上一醒来,头脑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磨磨蹭蹭地到公司以后,无精打采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下班,立刻就高兴起来,和朋友花天酒地之时总不忘诉说自己的工作有多乏味,有多无聊。如此周而复始。

    其实,工作应该是一件幸福的差事,工作可以让你从中获得经验、知识和信心。你的工作热情越高、决心越大,你的工作效率也就越高。当你充满热情地工作时,工作就会充满乐趣,你再也不会把上班当成一件苦差事了,而别人也愿意聘用你来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

    人必须学会享受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没有这种乐趣,很难长期开心地工作。

    青少年虽然未参加工作,但应该及早培养从劳动中寻找乐趣的。为自己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青少年应该如何培养这样的习惯呢?

    1.制定学习目标,有序完成,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2.把劳动看成艺术创作。有一次,一位教授指着一位在附近挖排水沟的工人赞赏地说:“那是一个真正的艺人。看着那些污泥竟能以铁锹上的形状飞过空中,恰好落到他想让它落下的地方。”假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艺术创作,把自己单调、枯燥的打字看成是在钢琴前创作新的圆舞曲,把你在厨房炒菜,看做是油画创作,油、盐、酱、醋就是你的颜料,炒出的新花样就是你创作的新作品。

    3.把劳动变为娱乐活动。把劳动看做娱乐,就能以劳动为消遣。在实际中很多人正是这样做的。只要能把劳动变成消遣和娱乐,生活自然也就充满了乐趣。

    青少年应该学会从劳动中获得乐趣,即在苦中亦能寻乐,那将是你人生成功的又一秘诀。

    目光长远,未雨绸缪——周文王教子目光要长远

    周文王家训的重点对象是太子姬发,在他的遗嘱中告诉姬发:“如果想称王天下,巩固周室,就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首先得保持商业的流通,不能耽误农业的发展;其次,要维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树木长到该砍伐的时候再砍伐,河里的鱼长到能捕捉的时候再捕捉,维持生态平衡;最后要在安定时期积累财富,以备荒年使用。水、旱、饥、荒都没有常时,如果平时不注意积聚财富就不能够自如地应对这些。”后来武王遵行了父王的遗训,完成了大业。

    周文王教育武王在危机到来之前要做好应对的一切准备,否则,等到危险来临在进行防范就已经晚了。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厨房没有安排好,烧火的土灶烟囱砌得太直,土灶旁边堆着一大堆柴草。

    一天,这家主人请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厨房的这些情况,就对主人说“你家烟囱砌得太直,柴草放得离火太近。你应将烟囱改砌得弯曲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不然的话,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听了,笑了笑,不以为然。后来,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帮忙把大火灭,总算没酿成大祸。

    为了酬谢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办了酒席。主人热情地请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唯独没有请那个建议改修烟囱、搬走柴草的人。有人提醒主人说:“要是当初您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改建烟囱,搬走柴草,就不会造成今天的损失,我看哪,您应该把那位劝您的客人请来,并请他上坐才对呀!”

    主人听了,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请来,请他坐了上席。

    事后,主人新建厨房时,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议做了,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

    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预见性,如果自己没意识到,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这种未雨绸缪的意识,应该从小就植入青少年的心里。

    鼹鼠擅长在地底挖洞,它把洞挖成四通八达、立体网状的坑道。要挖出这样的坑道当然很辛苦,但一旦完成,同样在地底钻土而行的蚯蚓、甲虫等等,常会不知不觉闯进鼹鼠的坑道中,被来回巡逻的鼹鼠捕获。鼹鼠在自制的网状坑道里绕行一周,就可以抓到很多掉进陷阱的猎物。还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山猪在大树旁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好奇地问,既没有猎人来追赶,也没有任何危险,为什么要这般用心地磨牙。山猪答道:一旦危险来临,就没时间磨牙了。现在磨利,等到要用的时候就不会慌张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临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我们只有未雨绸缪,随时做好应对的准备,才能在危机到来之时应付自如。

    另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面对种种机遇,青少年也应该学会未雨绸缪,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因为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考上美国哈佛大学并获全额奖学金的刘亦婷,6岁时便意外出演了电视公益片《桃花曲》;她与妈妈的一次谈话,被选入了《新中国的一日》一书;14岁时巧结戏缘,出演了电视剧《苍天在上》;高二时应邀访美,结识了许多美国老师、朋友,从此与留学结缘……这些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许多青少年总是很羡慕像刘亦婷一样的成功人士,羡慕他们有能使他们成才的环境,羡慕他们总能获得无数的良机。他们也常这样抱怨:“为什么我没遇上这么多的机遇?为什么我没碰到‘伯乐’?为什么成功人士总有那么多良机?”事实上他们的抱怨也反映了一个现象——越是优秀的人越能赢得机遇,越是抱怨的人却往往没有机遇。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这是真理。因为,一贯奋斗和不懈努力会使你面临机遇时轻松赢得它。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告诉他们不要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没有别人那样的机遇。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获得一些机遇,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抓住机遇。因为“实力”毕竟是内因,“机遇”只是客观条件,再好的客观条件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正是因为各人的实力不同,有实力的人,一旦机遇到来,就可以凭借实力抓住机遇;没有实力的人,即使机遇就在眼前,也会失之交臂。青少年朋友不可不知的是:具备足够的实力才是把握机遇,获取成功的关键。

    要安逸有度——周公旦教侄要能吃苦

    周公既是成王的叔叔,又是成王的老师,周公担心成王年纪太小,无治国经验,贪图享受,怠于国事。周公教导成王要“勤于国事,切勿逸乐”。他说:“治理国家好比种庄稼,既然以勤劳的开垦、播种,那就应该整治土地、修画田界、挖掘水沟。又如建造房屋,既然已经辛苦地砌起了墙壁,那就应该涂上泥巴,盖上茅草。还如制作上好的木器,既然已经辛苦地削成了,那就应该涂上油漆彩饰。”告诫成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艰苦工作,不能有一点偏废,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不能够贪图安逸,在富饶的土地上俭朴地生活,克服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家国才能安宁。

    现在的孩子们“运气好”,大多数孩子都免修了周公开创的“吃苦教育课”。的确,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较过去好得多,因此,许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经受一点点磨难。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家长就心疼得不得了,并赶快帮他解决。有的甚至上学送,放学接,中间还送牛奶。做完作业不愿意收拾书包,家长赶忙替他们整理。替孩子洗脸、穿衣服,更认为是家长“理所当然”的事。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就像温室里养花一样,从不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

    做父母的都深深地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将来的生活幸福美满。

    于是,许多家长挖空心思地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而富甲天下的日本人却千方百计地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最近,为了不忘过去最困难的日子,日本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们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糠菜号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动摇,第4天,孩子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在日本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日本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粮食的可怕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一个孩子从荒岛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两手空空,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含意。”

    许多从日本归来的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教学方法表示赞赏。他们介绍说,日本的幼儿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滚爬跌打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但在一旁的家长们个个硬着心肠,没有一个上前搂住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孩子真正的健康。

    周公对侄子不要贪图安逸,要自强不息的教育与日本的“吃苦教育”不谋而合,正因为这种让孩子不贪图安逸的吃苦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世界各国的父母都纷纷效仿,许多国家的领导在教育孩子时也采用了经历苦难的方法。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14岁精通俄、英、马来语和中国普通话,靠着自己的才干和能耐,1984年大选,他和一批30岁少壮派被选为国会议员,1986年,当上贸工部代部长。1988年,李光辉卸任时明确表示位子不能传给儿子,最后传给了吴作栋。

    中国有句古话:“庭院里驯不出千里马。”为了孩子成为千里马,家长千万别把“小马驹”“圈”在“庭院”保守地“饲养”,而要让他们冲出“庭院”,到艰苦的环境去修好另外一门必修课——“吃苦受难”。

    在“吃苦受难”的必修课上学习正视挫折的勇气,学习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坚强,争取做一个有本领、有志气、有道德而自强不息的人。

    中国皇室教育启示10: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职业素养是根本之根,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不是在工作之后养成的,而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渐渐积累,只是在工作之后这种职业素养更完善而已。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皇室教育给了现代父母不少的启示:

    1.不劳而获即灾难

    朱元璋教育子女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勤劳获取,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才能让自己过上美好的生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父母在生活中要加强对孩子辛勤劳动的职业素养教育。

    2.体虽疲心仍安

    康熙教育子女认识到劳动对于人生的意义。他的劳动教育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很有现实意义,劳动不仅是生存的必需,还是一种乐趣,劳动可以让人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也只有劳动才能够创造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青少年要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就应当善于体味劳动的快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3.敬小事而心安

    康熙教育子女对于生活中的一切小事都应该谨慎,其实,他这种敬畏小事情的教育值得我们家长朋友们学习和借鉴,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勇于自甘平凡,在平凡的小事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另外,要他们养成“敬业”的习惯,在自己的工作中认真、踏实、专心地完成任务。

    4.乐于工作的学问

    青少年虽然还未参加工作,但也应及早培养乐于劳动的习惯。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要把劳动当作幸福的开始,劳动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取经验、知识、和信心。培养他们从劳动中寻找乐趣的习惯,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创业难,守业更难

    唐太宗让子孙懂得了祖宗创业的艰辛时,引导他们思考守业的艰难。他还在子孙心中树立了一种危机意识,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父母难道不应该有意地培养孩子的危机意识吗?孩子如果安于现状,看不到自己所面临的竞争和危机,那么他们必定会被未来社会所淘汰。在生活中,孩子不能骄傲自满,也不应该故步自封,更不能沉迷于安逸,否则将一事无成。

    6.目光长远,未雨绸缪

    周文王教育武王在危机到来之前要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这种未雨绸缪的意识,应该从小就植入青少年的心里,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临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只有未雨绸缪,随时做好应对的准备,才能在危机到来之后应付自如。只有未雨绸缪,只有青少年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迎接各种挑战,抓住机遇,赢得生活的胜利。

    7.要安逸有度

    做家长的应该学习周公教育侄子的经验,在生活中不要养成孩子贪图安逸的习惯,应该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成自强不息的习惯,遇到挫折能够冷静地处理、总结经验、振奋精神、继续前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