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正文(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家知道,尽管宋明理学受到印度传来的佛学的冲击,朱熹等理学家们同样是坚持儒家所讲的“仁”。比如“民胞物与”,强调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所有的事物我都有份。因此,理学给原有的儒学传统引入了一些新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东西?它讲一些修养的方法,所以把《大学》跟《中庸》这种修养的方法取出来,和《论语》《孟子》一并称为“四学”。佛学有一套修炼的功夫,而儒家没有,因此儒学在竞争当中就会落后。但是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吸收了佛学有益的方法论的部分,同时也把佛学改造成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比如说佛学在西方、在印度、在泰国、在斯里兰卡,重视的是小乘。小乘是什么?是追求自我解脱。到中国以后变成大乘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普度众生不就是儒家的“仁”吗?我要好,我也希望每个人都好,所以它就把儒家的核心价值移植到佛学里面去了,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了明朝的时候,王阳明讲心学,心学最大的表现是格物致知。怎么来理解?朱熹讲是即物穷理,从每一件事情中去探究它背后的理是什么。王阳明讲的是致良知。的确,所有的理都在你的心。当然这要回归到人,因为我们是用心来感知世界,来判断我们的社会。但是,这是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思想解放的需要。所以,这一两千年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确实有它不变的东西,但是它表现的方式、侧重点、修养的方法确实是不断地在进步;而这种进步在“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现代化中表现出来,它是有能力跟市场经济体系、跟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融合的,它并没有妨碍社会进步。“亚洲四小龙”,我想所有的经济学者和文化学者都公认它们是儒家文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想以儒家的“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有办法跟现代的市场经济体系、跟现代化的大工业大生产以及民主诉求相结合的。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许多人担心这个核心价值会不会消失。如果核心价值消失,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即使我们还有参与权,那我们也变成了不同的人、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就像今天的埃及、两河流域和希腊,即使土地是相同的,从血缘来看人还是他祖先的后代,但从文化来看,已经不一样了。核心价值会不会消失?应该说消失不容易。这些价值取向怎么来的?实际上,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而且是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的。

    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三岁时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已经固定,到七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内化了。民族的核心价值就是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除非我们把中国人全部送到外国去,一生出来以后就被外国人领养,在那边上幼儿园,上小学,读大学,也许会变;要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由中国的父母抚养,从小在家里,从你的亲戚、朋友那里,你就学了这套价值体系。所以才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不容易变并不代表不能变,如果真的不变的话,那我们就不会说埃及是个消失的文明,也不会说罗马文化、两河流域文化是消失的文明。因此不容易变也可能变。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那这样的一个民族就跟另外一个民族没有什么差异了。所以,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责任在追求民族复兴的过程当中,为社会的物质进步,为社会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政治组织的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还要非常清醒地去宣传、去实践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下来的中华文明。我相信,随着我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我们社会经济政治体系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复兴。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一定能保留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核心价值。到了那一天,中国的文化就会变成一个冠军的文化。

    强势文化指的是什么文化?很难简单地从它的价值里面来辨别它是好还是坏。我不能说我们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就绝对比别的价值观好,但它是我们所特有的,有很多可取之处。有了这样的一个胸怀,我们所处的社会将更加和谐。

    强势文化指的是什么?强势文化指的无非就是经济基础好。今天大家都非常担心美国文化的侵略,是不是?这是中国人的担心,也是欧洲人的担心。但是就在一百年前,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文化沙漠。为什么一百年间,它核心的那部分没有变化,却由文化沙漠变为大家公认的强势文化?无非是经济基础好。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现代化。即使这样,我们还要努力,争取自己文化的核心价值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到那时,我们今天的讲坛所追求的冠军这个奖杯就会有机会回到我们的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