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理论-穹顶之下的城市焦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3年1月,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人们置身其中,这是一场看不到敌人的战争——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到PM 2.5到底长什么样子,只知道这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它们会把大量的可见光都散射、折射掉,留给我们一个能见度很低的世界,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一个终生暴露的实验舱里。难道我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看一下手机上的空气质量指数吗?难道我们只能靠盼着一点儿西北风过日子,并且每天戴着口罩上街、见朋友?

    和雾霾一样,“热岛效应”也是穹顶之下最令人焦虑的“城市病”。尤其是到了夏天,“热岛效应”更加明显。造成热岛效应的因素有很多,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机构测算,每辆汽车平均每天排放的尾气为35千克,相当于27立方米废气,而尾气通过汽车排气管口的温度都大于100℃,有些车辆可达到300℃以上。按1999年北京拥有140多万辆机动车计算,北京每天通过汽车向大气中排放的高热废气至少为3500万立方米,这怎能不使北京变热甚至变“烫”?其他城市比如杭州的汽车总量可能少于北京,但城市空间和道路面积也比北京小,所以这些中心城市因汽车尾气导致的增温现象可能会比北京更严重。在这方面,一个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团队曾以北京2012年的夏天为例进行测算,他们认为,将传统汽车更换为电动车能减少近1℃的热量。这又反过来使城市中的空调使用量减少,导致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减少10686吨。因此,发展绿色交通,将传统汽车更换成电动车,将帮助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抵御炎热。

    能够缓解城市焦虑的不只是“行”的改变,“住”也要变“绿”。房子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家。如今,随着绿色建筑的普及,房子的温度变得更加可控,更加智能。这就是“绿色建筑”。由于技术日趋成熟,目前这种“绿色”的房子已经在很多城市开始推广普及。只需很少的电力就能达到能源自给自足,而且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使采暖消耗的单次能源不超过每平方米15千瓦·小时。业内人士也把这种通过高隔热隔音、密封性强的建筑外墙和可再生能源得以实现的房屋称为“被动房”,或“会呼吸”的房子。在这方面,作为国内房地产龙头企业的万科已经走在了最前面,由他们开发的绿色建筑将配备独有的全屋新风系统,正负压整体换气更彻底,可持续、高效地为室内提供人体必需的新鲜空气,对人体健康和儿童成长发育有利。同时还能减少或消除由于长时间通风不畅而导致的室内墙壁、家具、衣物的发霉现象。

    人类生态共同体的基本标尺

    我们过去一直习惯把地球比喻成能包容万物、胸怀博大的“母亲”。现在,“地球母亲”在“发烧”,我们还能袖手旁观吗?还能肆意践踏承载万物的“地球母亲”吗?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如今已受到了重创,罪魁祸首就是人类的过度采集、过度排放二氧化碳等高碳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2009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在法国巴黎颁发了2009年度“地球卫士奖”。在颁奖典礼上,“紧迫”“行动”“可持续发展”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获奖者们呼吁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以科技机制创新来挽救陷入重重危机的地球。

    2009年共有7个组织和个人获奖,“热带雨林联盟”组织的执行主任凯文·康拉德是其中之一。康拉德是一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他曾在2007年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对美国代表团愤怒地喊道:“如果你们不愿意(在节能减排上)带头,那么就请让开,让我们来做这项工作。”在当天的颁奖仪式上,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要想拯救地球,人们需要进入一个新的“环保时代”,而保护环境的唯一途径就是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35]

    低碳生活是一种绿色的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念,但绝不是“行为艺术”。而应当从我们每日的生活做起,注意节约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切实积极地去实践绿色低碳生活。当然,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触动人们已经养成的生活习惯,也并不比触动灵魂更容易。因此,低碳生活首先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惯性和行为习惯入手,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小处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改掉我们的生活陋习,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让她健康地与我们共生共存。

    实现22.5℃绿生活的共同梦想。绿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色,低碳是我们共同的路径选择。如果每个人都坚守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就会改变;如果每个人都能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就会改变。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在日常点滴中给生活添绿,让绿色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成为社会文明的新潮流。

    22.5℃绿生活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温度数值。它是人类生态共同体的基本标尺,是地球文明的时代刻度,是凝聚我们这个星球走向持续繁荣共识的底线。不只是人类自己,整个的山水林田湖、花鸟鱼虫贝都是我们的“生命共同体”。在所有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之下,所有生命都是彼此命运攸关的呼吸综合体。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就能赢得人类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水无所不在。水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循环,并以不同的形态存在。雨、雪、霜、露、雾等是自然现象,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等是生态环境中的水资源,此外,水还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美丽之道。

    湿度是一个与水相关的物理概念,主要用来衡量大气干燥程度,反映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含水量的多少。观察湿度,是为了讨论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问题。降水与温度是地球上产生各种不同气候带的两个原因,当前我们关注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指温度与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强度与持续的时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决定性影响,是带来风调雨顺或是造成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水环境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目前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领域。水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资源的丰沛程度与洁净程度直接影响着生命体的健康。健康是美丽的前提。全球人口规模的膨胀、毫无节制的浪费、无孔不入的污染,使得这份健康与美丽与我们渐行渐远……女性为什么爱敷面膜水分子看起来很简单,只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却具有非同寻常的奇异特性与功能。水是自然界中赋予人类生命与灵性的最伟大物质之一。滴水虽小,胸襟却大。水之美,在于滋润;水之灵,在于涵养。

    [19]《学者揭秘气候冷暖变迁与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凤凰网,2010年3月31日。

    [20]安保彻,《36.5℃决定健康》,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11月。

    [21]《雄性北极熊变身“最无耻老公”》,中国天气网,2008年11月28日。

    [2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北极熊自相残杀》,新浪网,2006年6月13日。

    [23]《如履薄冰的北极熊》,中国天气网,2010年6月4日。

    [24]《北极熊真的会绝迹吗》,中国天气网,2008年11月27日。

    [25]《为什么温室效应对北极影响更剧烈?》,中国天气网,2008年11月28日。

    [26]《为什么北极对全球变暖更敏感?》,新浪网,2011年9月7日。

    [27]沃尔夫冈·贝林格,《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译丛·气候的文明史:从冰川时代到全球变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8]桂俊松、于欢,《乐观才会“被拯救”》,《中国能源报》,2009年12月28日。

    [29]《开幕式短片敲警钟别让全球暖化噩梦成真》,中国新闻网,2009年12月8日。

    [30]《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幕两大阵营就三大焦点博弈》,中国网,2009年12月8日。

    [31]《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气候政治”博弈的新起点》,新华网,2009年12月20日。

    [32]赵熙,《全球变暖将使1/6物种消失》,《中国科学报》,2015年5月5日。

    [33]《马尔代夫召开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中国日报网,2009年10月18日。

    [34]《蒙古官员长途跋涉戈壁中开会呼吁阻止沙漠化》,《环球时报》,2010年8月31日。

    [35]《拯救地球,刻不容缓》,新华网,2009年4月2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