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理论-水润万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水和空气一样,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人像是一个装水的容器,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水占人体重量的75%,除水之外身体内的其他物质总共才占25%。人体约由100兆个细胞组成,细胞的内部、外部都充满了水,处于浸泡在水中的状态,好像鱼在水中。

    水是构成生命细胞的基础,由细胞组成的人体器官也是水的分量最多。水在脑脊髓中约占99%,在淋巴约占94%,在血液里约占83%,在肠胃、脾、肌肉约占75%,在肾脏约占82%,在肺、心脏约占79%,在肝脏约占68%,在皮肤约占72%,在骨骼约占50%。

    水在体内流动,不但输送了氧气以及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还能时刻检测各细胞是否正常运转。人体的新陈代谢、系统平稳,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的输送、血液的循环、废物的排泄、体温的调节,每一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补充相当于自身体重5%的水分,人的一生要喝掉60~80立方米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

    曹雪芹曾借贾宝玉之口,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这话流传极广,耳熟能详,但推究起来,女性如水之喻,自古有之,并非自曹雪芹始。比如女性的双眸,前人就把它比作“秋水”“秋波”,有云“眉蹙春山,眼颦秋水”[36]。至于苏轼之笔,则尤为神奇,不是将女性比作水,而是倒转了过来,把水比作了女性,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由此看来,女性和水,犹如一个物体的两面。把女性比喻成水,既符合自古以来对女性温婉娇媚、柔情如水的审美标准,也真实体现了女性对水的强大依赖和生理需要。

    女性之美更加依赖水。男性表皮上的角质层厚度是女性的2~3倍,因此从质地上而言比较粗糙,同时男性油脂分泌较女性更为旺盛,因此毛孔也更为粗大。正是因为这样的生理构造,男性皮肤不容易流失水分,更能够经历岁月的沧桑。而女性角质层薄,皮肤柔软有弹性,但是抵抗外界刺激,比如阳光、辐射等的能力很弱,水分易流失,更易被岁月“侵蚀”。因此,水分是女性美丽肌肤的第一要素,美白、防晒、控油等是在补水保湿的基础上完成,对于女性而言,任何季节都需要补水。

    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细胞水分逐渐减少的过程。新生婴儿的身体中,水分约占身体总重量的80%;到了老年,人体含水量就只剩下约60%。伴随岁月侵蚀而来的是细胞的萎缩、皮肤弹性的降低,先是出现细小皱纹,在不经意间皱纹逐渐加大、变深。随着细胞含水量的减少,部分器官也会缩小,特别是由于骨钙的丢失,人到老年,身高也渐渐降低。

    颜如玉与面膜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从古至今都是不变的真理。举世闻名的埃及艳后晚上常常在脸上涂抹鸡蛋清,蛋清干了便形成紧贴在脸上的一层膜,早上起来用清水洗掉,可令脸上的肌肤柔滑、娇嫩,保持青春的光彩。据说,这就是现代面膜的起源。中国唐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传言她美艳动人,除饮食起居等生活条件优越外,还得益于她常用的专门调制的面膜。杨贵妃的面膜成分有:适量珍珠、白玉、人参,她将这些材料研磨成细粉,用上等藕粉混合,调和成膏状敷于脸上,静待片刻,然后洗去。传说能去斑增白,去除皱纹,光泽皮肤。简便易做、效果明显的美容面膜,最重要的秘诀还是“水”。一直到现在,面膜都是最受女性欢迎的美容护肤必备品之一,而且种类丰富多样,深得女性的喜爱。女性为什么爱面膜?

    这得从细胞代谢说起。细胞不断分裂和死亡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细胞内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新陈代谢的速度。“死皮”细胞从基底层分裂,向上推移,“死”在皮肤最外层。“死去”的细胞不会自己脱落,而是堆积在皮肤最外层,形成角质层,也就是死皮层。死皮堆积在肌肤表层,有害无利。一般来讲,死皮让皮肤显得黯淡无光,死皮层的折断会形成皱纹。死皮会使黑色素无法代谢,在肌肤表层形成色斑,同时也会阻止营养进入表层细胞,加速肌肤老化。同时,如果死皮不能及时清理,会造成大量细胞在死皮上繁殖,进而感染毛囊,滋生螨虫,使毛孔变大。科学家临床观察,螨虫像一个微笑的甲壳虫,在人们鼻子、下巴三角区皮肤毛孔里爬进爬出。面膜可以起到溶解死皮,促进代谢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女性面部每3~4天堆积一层死皮,因此建议我们每3~4天做一次面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种循环系统运行变慢,新陈代谢速度下降,细胞的含水量也逐渐减少,储存水分的能力也开始下降,肌肤随之呈现出干燥状态。女性在更年期后体内的雌性激素分泌减少,也会导致肌肤出现干燥状况,这些是肌肤干燥的内部原因。气温下降、风干物燥,皮肤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加之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体内水分容易流失;空气污染、电磁辐射使肌肤状态发生变化;减肥或者偏食造成肌肤营养失衡,使肌肤失去弹性及水分;睡眠不足导致身体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血液循环能力变差,使肌肤失去活力;不当的清洁用品破坏肌肤的酸碱度;使用过热的水洗澡或洗脸都会使肌肤油脂流失过多……这些是肌肤干燥的外部原因。湿润的肌肤要求肌肤一定要有充足的水分,水分充足的话,肌肤自然就很饱满。皮肤水嫩的同时能有光泽,水嫩嫩的肌肤需要做足够的保湿功课。我们都知道人体就像一座巨大的、复杂的化学工厂,时刻都在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合理的营养可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肌肤也显得细腻、红润、有光泽。长期营养失衡就会带来各种疾病,皮肤就会表现出晦暗、皱纹、粗糙、色斑,头发则出现干枯、断发、脱发等现象。水是养护肌肤的一大法宝。对于女性而言,肌肤补水靠饮食和日常饮水补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保持面部肌肤如水一般的光滑,面膜是女性永远追捧的法宝。面膜具有补水保湿的功效,它不仅可以清除毛孔内的脏东西和多余的油脂,还能去除老化角质,使肌肤清爽、干净。

    让阳光照在雨露里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阳光照进雨露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质上是水循环作用的结果。在阳光的照射下,露珠开始了它的旅程——温度升高,露珠开始蒸发,变成水蒸气,在空气流动的带动下,水蒸气受冷凝结,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雨、冰雹或者雪的形式再次降落在地面。从雨后阳光、花朵和树叶上的那一滴晶莹开始,又开启了它的循环旅程。

    阿奎的游历

    被公认为“可永续性生态学”研究泰斗的大卫·铃木在《神圣的平衡》这本书里,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历故事,来说明水分子的运行。

    阿奎是一个在夏威夷火山爆发中喷出的水分子,他在空中浮浮沉沉,随着云飘至北美大陆的海岸,进入内陆后,碰到高高隆起的落基山脉,这时候,云开始冷凝、液化,阿奎变成雨落到地面,渗入土壤。在土壤中,阿奎被一棵大树的根部吸收,爬上了树干,到达了树枝,又跑进了一颗种子里。这时候,一只觅食的小鸟飞过,吞食了那颗种子,带着阿奎往南迁移到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不久,小鸟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进入了蚊子的身体。蚊子在小溪上低飞,被一条眼尖的鱼捕捉,阿奎又跑进了这条鱼的肌肉组织。而后,雨林原住民前来捕鱼,阿奎很快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类的肚子。

    阿奎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旅程,就是水的循环过程。所有的水分子都是如此,在天上、在海洋、在江河、在湖泊、在陆地,以及在生物体内停留和循环。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地球的水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的条件下降落到地表,在重力的作用下构成地表和地下径流,两种径流最终汇入海洋。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被称为水循环。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通过水循环把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各种水体相互联系起来,调节了地球各个圈层之间、各经纬度之间的能量,也实现了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在冷暖气候、水资源分布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持了地球上水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的存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可以永久使用,正是这种水系统的动态平衡,为我们的生存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参与水循环的。实际上,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圈的水只有大约5%是处于自由的可循环状态,其余95%的水是被结合在岩石圈和沉积岩里的,这部分水是不参与全球水循环的。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只占地球总水量的2.8%,其中的3/4又都被冻结在两极的冰盖和冰川里。虽然地球的全年降水量多达5.2×108立方千米,但是大气圈中的含水量和地球总水量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大气圈含水量仅为地球全年降水量的1/35,也就是地球11天降水的降水量。这就意味着每过11天,大气圈中的水就会循环一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地球上的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循环。

    因水而灵动

    中国贵阳,一个因水而更加灵动的城市。

    贵州多夜雨,根据贵州省气象局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贵州省全年各地年夜间平均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50%以上,降水量最高是安顺、六枝一带,达70%以上,贵阳市为68%,局部地区甚至超过80%。贵州地处低纬高原山区,平均海拔1100米,境内重峦叠嶂,属东亚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中心地带,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受地形的影响,在山间盆地河谷地带,由于谷底水体的导热较慢,水温变化小而缓慢,从而使近地层大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到了夜间,由于坡地地面温度降得比谷底的水体快,坡地近地层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到谷底,同时将谷底附近的暖湿气块抬升冷却凝结致雨,从而导致了贵州夜雨多的现象。

    夜雨及时地清洗了整座城市,将白天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冲刷掉。夜雨不但能减少大量的灰尘,而且对人的心灵也是一种洗涤。当白日的喧闹随着夜幕的降临归于平静,人们放下白天的匆忙与疲惫,倾听着雨水在黑暗中演奏的乐章,会让人的内心也沉静下来,享受着现代快节奏中的慢生活。在每一个夜雨过后的清晨,雨后的朝阳温暖着整个城市,高楼大厦、道路景观、花草植物经过一夜冲洗后,显得一尘不染,格外干净明朗,欣欣向荣。那雨后留在花朵和树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为滚动在花瓣上的精灵。弥漫在空气中的那一缕清新,让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沉浸在幸福的氛围中。

    水资源会枯竭吗

    通常我们说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生命体能够直接利用的每升含盐量低于1克的淡水。但综合考虑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形态,能够被陆地上生命所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仅是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部分,总量约4530万亿立方米,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00064%,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0237%。可见,虽然地球水量巨大,但实际可以开发利用的却很少。由于陆地上淡水会因日照而蒸发,或通过江流回归大海,所有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100000。这也成为这颗蓝色星球最大的尴尬。

    除此之外,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实践分布极其不平衡,造成了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据世界水资源的60%。占世界人口总量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亿人口淡水供应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37]。预计到2050年,缺水国家人口将达到全球人口的一半。算上这些国家里水供应的区域变量,水资源短缺将影响数十亿人。

    中国也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尽管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按照人均占有量来计算,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b。而中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只有1.1万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不足850立方米。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同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再加上中国处于季风区,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汛期,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

    水是最好的药

    从自然界的角度讲,水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地球上约有73%的地方是水,水可以吸收热量,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被称作地球的肾,万物离不开水。从生命体的角度看,水是创造生命之源,也是维持生命有机体运转的重要方式。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健康问题时,水可能是最好的药。

    生命之源

    水创造了我们这个生机盎然的星球,创造了一种令生命延续下去的秩序。没有水,物质与物质便无法相互融合,也无法循环再生。地球上的生命,从咸水中诞生,在淡水中进化,在陆地上成长,不管其以何种形态呈现,水在生命体中发挥的作用从未改变。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

    35亿年前,在海洋中诞生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在原始海洋里,各种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氨基酸,氨基酸是生命细胞的基本框架。天文学家在探索宇宙中发现了大量的有机分子,甚至在陨石中也发现了氨基酸的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其中有些有机分子组成的物质坠入海洋,在海水分解和阳光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的进化,在海洋中形成了地球最初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也是从羊水中孕育的。羊水是母亲给孩子的最初“摇篮”,让生命在美妙的啼哭中降落。羊水是评估胎儿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它能够起到稳定子宫温度的作用,为胎儿创造一个温暖适宜的空间。羊水含有98%的水分,胎儿通过脐带从羊水中获取营养。生物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水,且所占比例最大。人的胚胎在发育3天时,含有97%的水分,新生儿的含水量是80%,成人体内水分在65%左右[38]。动植物含水量一般是60%~80%。

    水在传递生命

    人们熟悉水,如同熟悉自己的每一寸肌肤。我们都感受过溪流从指间流过时的灵动,体验过驾快艇时,水花溅在脸上的悸动,跑步时顺着鼻尖慢慢滚落的汗珠,飘进大衣在后背慢慢融化的雪花,跃入游泳池时水花的冲击,还有船靠岸时的轻微颤动。那么,水在我们的生命有机体运转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水在我们体内参与各种活动,对神经信号的传输、酶的活动、DNA活动都至关重要。水在进入或走出细胞时产生能量,这是我们身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水渗透细胞膜时可以生成“水电能”,这是身体里的化学能量源。水能形成一种特殊结构,它像一种黏合材料,像胶水一样把固体溶质和细胞膜黏在一起。细胞膜就是由水将各种不同物质黏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水可以运输体内的所有物质,包括氧气。水把营养物质送进细胞后,又把细胞内的垃圾带出来,交由肝和肾等内脏处理。水到达一个细胞时,可以为细胞输送氧气,并把细胞产生的废气交由肺处理。细胞内、外的水是细胞代谢的基本条件。当我们吃进食物后,将它消化、吸收的过程就是食物在水中分解的过程。人体其他器官组织维持其正常的代谢功能,都要靠水携带废物。所以,要求每天摄取一定量的水分,使整个新陈代谢过程保持流畅。

    水的黏度小,有润滑作用,是人体内自备的润滑剂,一切关节的活动都离不开水,各个关节部位、内脏与内脏之间都需要水来润滑保护。比如,泪液可防止眼球干燥。唾液有利于舌、咽、喉部湿润。关节的滑液、胸膜和腹膜的浆液、呼吸道和胃肠黏液都有良好的润滑作用。保持细胞的润湿状态就能保持皮肤的润湿和弹性,有助于实现血液的弱碱性,并改善血液循环。

    水能够保证细菌丛正常成长。肠内细菌大致分三类:“好菌”,“坏菌”和“观望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是“好菌”;大肠菌等是“坏菌”;观望菌是一种“投机主义菌”,会察言观色,跟着谁有利就向谁靠拢。洁净的水确保肠内细菌正常发挥功能否则会阻碍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肠内好菌无法正常工作,并使人罹患疾病。

    水能稀释毒液,排除体内新老废物:饮酒、抽烟过度时,水能缓和体内形成的毒素,将其包藏于中,再排出体外。大量喝水会使尿量增加,使体内毒素尽早排出体外。肾脏能够排除血液中不必要的老旧废物,犹如吸尘器和空调。

    水是人体体温的调节剂。人体体温必须保持在37℃,波动极小。水具有较大比热容,它散布在全身每一个细胞里,细胞代谢中产生多余的热能,能通过水很快排出体外。

    病了还是渴了

    世界卫生组织曾调查发现,人类80%的疾病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营养学家也认为喝水是我们健康养生的重要方式,人们今天的喝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10年后的健康状况。

    有研究表明,人类即便是10天以上完全不摄取食物,仅靠消耗皮下脂肪也可以维持生命。但是如果一滴水都不喝的话,细胞外液浓度增高,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水会从细胞中渗出,形成脱水症状,必死无疑。美国医学博士F·巴特曼认为,人之所以能在陆地上成长,是因为身体内有一套完整的储水系统。[39]这个系统在人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5%,以满足人体内短期缺水的现象。如人体长期脱水,会导致依赖水分的机体功能暂时关闭或休眠,因为身体需要将所剩不多的水分储存起来,以便度过困难期。与此同时,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其主要功能就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身体内所有器官的功能都受制于水量的大小,身体缺水时,干旱管理机制要先保证重要的器官。于是,别的器官就会出现水分不足的现象,这时它们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这时候,人就会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高。但口渴不是缺水的唯一信号,当身体脱水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时,某些器官和功能的承受力就会达到极限。久而久之,身体缺水会造成水代谢功能紊乱,生理紊乱最终将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

    按照巴特曼博士的研究,与身体疼痛密切相关的神经传导组胺是用来规定和调节人体内现有的水量的。组胺的生成量和储量在两栖动物体内并不高,一旦动物体内出现缺水,组胺的产量和储量就会大大提高。组胺和从属它的前列腺素、激肽以及PAF(一种与组胺有关的媒介)能够调节和分配摄入人体内的水分,而组胺一旦与人体的痛感神经接触,就会引起疼痛。比如腰疼、颈椎疼痛、消化道溃疡、哮喘和过敏等。按照这一观点,可以把这类疼痛理解为人体因为缺水发出的危机信号。也就是说,当身体出现慢性疼痛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其是否是由于缺水所引起的,在经过大量补水后,如果症状没有消失或者一定程度的缓解,再考虑是否采用复杂的医学治疗手段。

    谁在污染我们的水

    水是创造一切生灵的“上帝”,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血液”,是人类生存的“命脉”,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起源和健康延续的必需条件,其清洁度也是衡量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40]健康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生活品质,专注健康,才能尽享生活的精彩。水是生命的原动力,是健康的基本脉搏。水中的矿物质可以满足人体每日需要矿物质的10%~30%。水参与体内所有酶的构成及相应功效,水的好坏对于人体的物质代谢、信息代谢、能量代谢、生命传递等都有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水质恶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许多困扰,人类仅有的淡水资源也徘徊在洁净的边缘,水质恶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正是由于对水污染的担忧,人类已逐渐将“喝水”这个习以为常的事情当作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来对待。

    清洁饮用水的权利

    作为能量载体的水就如同人体内的运送车,如果运送车本身就肮脏无比,堆积着许多垃圾的话,它所运送的货物自然就会受到污染,因此,水必须保持自身的洁净。1977年在阿根廷的海滨城市马德普拉塔召开的联合国水会议上,制定了“所有人民,不管处在哪个社会发展阶段或者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都有权享有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清洁饮用水”的目标。

    事实却与之相反,全球水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从170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河的病菌污染,到19世纪90年代德国汉堡饮用水的传染病污染,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熊本县的汞污染,再到21世纪初罗马尼亚境内多瑙河的金矿污染。水污染的扩散正在无情地吞噬着本已十分有限的洁净水资源。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报告称,全世界每年有多达上千万吨的三氧化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全球的江河湖海。全球有1/1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球总人口中大约每6个人中就有1人无法获得干净用水,而每3个人中就有1人因缺水而无法获得卫生保障。另据纽约市立大学在对全球水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之后绘制的一幅全球水污染图表明,全球34亿人口正面临水污染。更加严峻的是,受水污染影响,到2025年,世界上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将增加到23亿。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安全用水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的饮用水。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琳琅满目、品种多样、质量参差不齐的饮用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天然水、矿物质水、富氧水、离子水、山泉水等包装水产品,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那么什么样的水才是健康的?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健康水的详细标准,即:不含任何对人体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水的硬度介于30~200(以碳酸钙计)之间;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含量适中;pH 7.45~8,值呈弱碱性;水中溶解氧不低于每升7毫升;二氧化碳适度等。

    水污染除了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导致生物的减少或灭绝,造成各类环境资源的价值降低,破坏生态平衡。

    大海不再蔚蓝

    海洋本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在经历了数十亿年的进化后,海洋保持了其本有的特色。但近百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在全球范围内,蔚蓝的海洋正在遭遇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当沿海大陆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工业的首选之地,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积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事件频频发生,干净的海洋正在离我们远去。

    从2008年美国科学家绘制的《人类对海洋影响的全球地图》[41]中可以看出,除去南北极附近大约4%的水域,已经几乎没有哪处海洋谈得上“清洁”。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仅有的4%的“干净海洋”也难以逃脱被污染的命运。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有波罗的海、地中海、东京湾、纽约湾、墨西哥湾等。就国家来说,沿海污染严重的国家主要包括日本、美国、西欧诸国和俄罗斯。而中国的渤海、东海、南海亦是近海岸海洋污染区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赤潮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赤潮生物在水体中短时间爆发性增殖或者高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现象,是一种有害的生态现象。[42]最为常见的赤潮生物有夜光虫、腰鞭毛虫等10种。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赤潮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增高、pH值增高、溶解氧含量增高、化学耗氧量增高。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破坏了海域生态平衡,造成了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相互间的食物链关系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异常或者破裂,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生物链的正常循环,破坏了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同时,赤潮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贝类体内积累的毒素,其含量可能超过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贝类如果不慎被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目前,赤潮已经成为最为凶猛的海洋生态灾害之一。联合国于1990年把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迄今,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受到过赤潮的危害。近年来,我国赤潮灾害也呈加重趋势。

    石油污染是海洋污染的另一重要类型,被称为海洋的“黑色杀戮”,给海洋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害。石油入海后即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沥青球,以及沿着食物链转移等过程。石油泄入海后,从海中消失的速度及影响的范围依入海的地点、油的数量和特性、油的回收和消油方法、海洋环境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异。实验证明,油从水中消失一般所需的时间在温度为10℃时大约为一个半月,当水温升至18℃~20℃时为20天,而在25℃~30℃时降至7天。渗入沉积物的石油消除较难,所需时间要几个月至几年。2010年4月,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大约36小时后沉入墨西哥湾,据估计至少有400万桶原油从英国石油公司的深海钻井流入海中,油污染海域面积达到6.8万平方英里。除了原油外,还有50万吨气态泾自1500米的油井中泄露,被深海低温、高压等环境条件停留在1000~1300米的水层中,从而导致这部分地区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这次石油泄漏事故给墨西哥湾的微生物群落、食物链、野生动物以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到目前,墨西哥湾事件已经过去5年了,但这场与油污的赛跑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它对沿岸经济、海洋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漏洞却很难弥补。

    地球的血液为何变成彩色

    河流水系像血管一样遍布地球表面,河水就是地球的血液。水是无色透明的,河水也应该是透明的。但是这本该透明的河水却因为各种化学泄露、污水排放而变了色,不知道你是否还有心情欣赏这多彩的“美丽”呢?

    早在19世纪,欧美等国就发生过多起河流污染事件,比如1832~1886年英国泰晤士河因水质被病菌污染,导致伦敦流行过4次大霍乱,致使数万人死亡;1892年,德国汉堡饮用水受传染病菌污染,造成1.6万人生病,7500多人死亡。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会污染5.5亿万立方米陆地水,相当于全球径流量的14%以上。每天约有数万吨垃圾倒入河流湖泊。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先发展、后污染、再治理”,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沿袭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污染”的老路,目前全球范围内污染严重的河流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有80%的疾病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

    据中国环保总局2008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近40%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V类和劣V类水质占41%。黄河干流40%的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长江的污染面积也在扩大,干流有60%目前已经遭到污染,超过三类水质的断面已达38%。淮河是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在2000千米的河段中,近8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1/3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海河流域有3/4的面积遭受污染。昔日碧波荡漾、商船云集的江南水道如今垃圾成堆,“北方有河皆干,南方有水皆污”基本反映了中国水资源的恶劣现状,而“守着长江没水喝”也成为很多地区不争的事实。

    有人把湖泊、水库和湿地比喻成地球之肾。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造成湖泊面积萎缩,可利用水量减少,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加剧,湖泊已经成为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湖泊是个复杂但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但是近现代,一些漠视湖泊自然法则的超负荷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方式使得湖泊变得满目疮痍,其结局就是湖毁人亡。

    20年来,中国水系中前十几位的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其面积平均缩小了40%,水量减少了60%,鄱阳湖面积从1949年的5200平方千米减少到目前的2933平方千米,萎缩了43.6%,洞庭湖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50平方千米缩小至2625平方千米。昔日的“千湖之省”湖北,20世纪50年代拥有百亩以上湖泊1066个,2009年仅剩574个,减少了56.9%,“大湖变小,小湖变无”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

    除了面临面积萎缩、水量锐减、干枯消亡外,水质污染、富营养化等也是湖泊面临的严重问题。过度摄入营养的湖泊,会产生大量藻类,分布在水体上层,随着湖水富营养化,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的水体,最终变成以蓝藻为主。蓝藻发展迅速,生长周期短,富营养化的水体筑起暴发性繁殖,从而导致水体溶解氧气量下降,水质恶化,甚至引发鱼类及其他生物的死亡。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很高,有近3/4的湖泊已经达到富营养化程度,所占面积也接近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3。一旦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就意味着至少有一半的水不再适合人类生产生活需要。

    湿地、森林与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价值最高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就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据统计,全球40%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中国3620万公顷的自然湿地中,生存着2000多种高等植物、30多种兽类、近300种鸟类、100多种爬行动物、300种两栖动物、1000多种鱼类,固封了陆地近1/3的碳[43]。因此,湿地一旦退化将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灾难。近年来,全球湿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有人形象地比喻“地球肾功能衰竭”。大量的候鸟失去暂居地,鱼的物种急剧下降都是湿地退化的恶果。

    地下漏斗

    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被誉为人类的“生命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水质就会恶化,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是难以估量的,治理修复可能需要上千年的时间。

    据统计,全球大约15亿人口的饮用水来源是地下水,亚洲1/3的饮用水靠地下水提供,一些人口密集国家的城市如墨西哥城、雅加达等,其饮用水全部依赖地下水。根据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在全国655个城市中,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约占城市总数的61%;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在没有新水源的情况下,失去了地下水也就意味着生存危机。

    地下水被过度开采,会引起地面下沉,造成水平面降低,城市积水、污水倒灌。地面不均匀沉降还会产生地裂缝,破坏城市设施,危及民众生命安全和城市发展。北京作为特大型缺水城市,随着经济、社会、人口的不断增长,用水的压力越来越大。1999~2011年北京遭遇连续干旱,为保障供水,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并从河北调水3亿立方米。目前,已超采五六十亿立方米地下水。连年的超采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下水位比1998年同期下降12.83米。不仅如此,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后,会形成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巨大漏斗,目前,中国华北平原14万多平方千米的区域上,就形成了一个7万平方千米的巨大漏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其面积相当于1/5个德国、一个爱尔兰,是瑞士、荷兰等国家国土面积的1.7倍。

    在被过度开采的同时,地下水的水质也不容乐观。1978年发生在美国的“拉夫运河事件”就向人类敲响了地下水污染的警钟。

    拉夫运河是美国纽约市一个世纪前为修建水电站挖的一条运河,靠近尼亚加拉大瀑布,20世纪40年代由于干涸被废弃。1942年,美国一家电化学公司购买了这条废弃的运河,当作垃圾仓库来倾倒大量工业废弃物,就这样持续了11年。1953年,这条充满各种有毒废弃物的运河被公司填埋覆盖好后转赠给当地的教育机构。此后,纽约市政府在这片土地上陆续开发了房地产,修建了大量的住宅区和一所学校。由于大量工业废弃物被埋藏在下面,引发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从1977年开始,这里的居民不断感染各种怪病,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癫痫、直肠出血等病症也频频发生。1987年,这里的地面开始渗出含有多种有毒物质的黑色液体。此次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最终当局颁布紧急令,对尼亚加拉瀑布区的拉夫运河小区近700户人家实行暂时性的搬迁。随后创立了“超级备用金”,专门用于清理泄漏的化学物质和有毒垃圾场。

    中国的地下水污染情况更为严重。大量观测数据表明,中国地下水污染相当严重,不仅检出污染组分越来越多,而且受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和污染深度也呈加剧的趋势。正在由点状污染、条带污染向面状污染扩散、由局部向区域扩散、由城区向周围扩散。环保部数据称,中国有近三亿农村居民饮用不安全水源,20%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地不达标。一半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57%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较差甚至极差;七大水系除长江、珠江水质状况良好外,海河重度污染,其余河流均为中度或轻度污染。直接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各种疾病。即便我们没有直接饮用被污染的水,我们食物链上的某一环节被污染也会造成人体罹患多种疾病。而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多地出现癌症村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天灾,还是人祸

    水是福,亦是祸。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决定性影响,既有风调雨顺的安宁,也有旱涝灾害的影响。一些由于水引起的自然灾害的治理一直是人类发展的主题。自然灾害属于天灾,但更可怕的则是人祸,人类正在不断遭遇水污染的侵扰。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污染体使本来清澈的水质承受污染,其中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扮演着水污染的三大最凶猛力量。

    工业污染对于水质的“毒化”由来已久。全球被污染的河流中有40%由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造成。泰晤士河水污染,就是因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倾入,一度完全丧失利用价值。而工业历史发展到今天,工业污染对于地球上水的污染更趋恶化和严峻。工业废水和废渣中含的砷、镉、铅、镍、铬、汞等成为重金属污染物质的来源,由于这些金属元素量大且毒性大,一旦进入水体就会使得水质非常不容易净化。

    在农业污染中,农村污水和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灌溉后或经雨水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而在污水灌溉区,河流、水库、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目前农业污染对水环境的破坏有超过工业污染之势。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生活污染对于水体的侵害日渐突出。生活污染主要是指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而造成的水污染。生活污水不仅可以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且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和病原体,比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根据部分工业发达国家资料统计,目前城市生活用水量大约每人每天150~420升,特大城市为440~820升。正是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水质污染的原因有60%是生活污水,其中蓝藻、红潮产生的最大原因就是生活废水。

    无论是工业污染、农业污染还是生活污染,其产生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类本身,也就是说,是人类自己污染了自身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丽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对大自然中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掠夺式开采,成就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让人类变得日益“贪婪”。生态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物欲横流,沧海何奈,当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正在破坏着其赖以生存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驻足反思,能为这个被我们践踏得满目疮痍的星球做点什么?

    文明是湿润的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一种化合物。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中97.2%是海洋。从空中俯瞰,地球就是一颗蓝色的星球,如果将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匀地铺盖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就会形成一个厚度2700米的水圈,以至于有人说地球的名字起错了,应该叫作“水球”。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水汇聚之处,产生了文明,有水则兴,无水则衰。水是地球上一切文明的基础。某种意义上说,文明是湿润的。水一直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源泉。

    翻开人类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古中国、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古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为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成为整个东亚文明的典型代表。古希腊发源于欧洲的爱琴海,是整个欧洲文明的开端。古巴比伦发源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孕育了整个阿拉伯文明。古埃及发源于北非尼罗河流域,是非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这两大水系孕育了南亚文明。在这些大河流域,人类才能开始劳作和生存,并以此为纽带,延伸到世界各地,最终创造出现代文明。流域的文明起始于水,流域的发展更离不开水。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流从事水运事业,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甚至人工开凿运河。可以说,水是一切地球文明的基础。人类从荒蛮走向先进、文明,不断地进步。无论是承载精神思想的宗教、文化、建筑,用以征服自然的河道改造、大坝,还是体现进步标志的城市、健康卫生事业与工业,这一切无不和人类掌控水资源的能力密切相关。

    文明必须与生态良性互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时代。生态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人类文明源自于水,但也可能毁于水。对水资源无尽的索取、无知的运用、无限的开发,这些终将会导致人类文明的轰然倒塌。

    最后的眼泪

    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代表他对水的特性的一种认知,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头脑中习惯性地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资源。对水资源的利用重开发、轻保护,缺乏可持续利用的理念,缺乏危机感。正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是地球之痛,人类之忧。人类正陷入全球淡水资源危机之中,人类过于随性地对待有限的水资源,毫无节制的浪费、无所不在的污染,使得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的星球不堪重负。然而,地球上所有的生灵,却全都要仰仗这颗星球的蓝色才得以生存、繁衍。

    迫在眉睫的水危机正在给中国等国家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倒逼着人类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全方位转型。我们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

    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人生”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会破坏森林和草场,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森林是地球之“肺”。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是显著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植树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哪里植被覆盖率低,哪里每逢雨季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毁坏田地,填高河床,淤塞入海口,危害极大。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因为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达斯教授曾对一棵树的身价专门做出估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的氧气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的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植树造林是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也是现代人类回馈大自然的重要方式。一抹抹鲜嫩的绿色,不仅装点着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储蓄着随时可能流失的水源,也温暖着我们人类曾因欲望变得冷酷的心。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种下一棵树苗,就是播种一片希望。

    为保护和爱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许多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植树节”,并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参加义务造林。植树节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比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中国植树造林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55年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看特别是北方的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北方的同志有这个勇气没有?南方的许多地方还要绿化。”1981年,中国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30多年来,中国植树造林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全世界森林正以每年5万平方英里的速度被砍伐,而中国的植树造林工作逐渐减慢了地球森林面积日益缩小的速度。在世界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中国正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山清水秀的生态美本身就是生产力。生态观既符合人类利益,又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全面回归,主张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主张遵循和正确运用生态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勾勒出了“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

    这里的“美丽”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美,而是一种生态观和价值观。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人生”,体现的是将外在的生态行动内化为一种人类的生态价值取向和生态自觉,是一种兼容平衡与发展的生态观。所谓“生态观”,是指人对生活的态度、生物的态度、生命的态度和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外化。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要靠生态文化引领和支撑。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行动内化为人的内在意识和价值判断,实现生态文化的自觉,才能有生态行动的自觉。

    “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44]当康德心中最纯洁的星空被鲁尔工业区漫天雾霾遮蔽的时候,或许轰然倒塌的正是人类对自然的景仰和敬畏。

    空气是整个生态系的基础性物质,空气是由78%氮气、21%的氧气,还有少量0.03%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构成的。按照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空气污染(或大气污染)的定义,当某些物质进入大气,并同时满足呈现足够浓度、达到足够时间、引发足够危害这三个条件的时候,空气污染就形成了。

    浓度,不仅是分析大气污染的一个切入点,更是理解整个生态系的一个重要介质。由浓度异常引发的大气污染问题,正在成为一种“催化剂”,由此带来的不仅有环境问题,还有社会问题,涉及的不仅有技术路径问题,还有价值观念问题……超越感性与理性,回归自我,在浓度超标的空气中,正在残喘的是我们的身体,还是灵魂?在雾霾笼罩的城市里,需要救赎的是我们的环境,还是自己?在曾经湛蓝的天空下,能够书写的是我们的未来,还是末日?

    [36]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之句,意为眉毛皱断,眼睛望穿。

    [37]熊定国,徐庆,倪蔚佳,《蓝色星球的尴尬:水资源危机及其应对》,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

    [38]藤田纮一郎,《不可不知的水的秘密》,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12年。

    [39]F·巴特曼,《水是最好的药》,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6月。

    [40]熊定国,徐庆,倪蔚佳,《蓝色星球的尴尬:水资源危机及其应对》,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41]本·哈朋,《人类对海洋影响的全球地图》,《科学》,2008年第2期。

    [42]熊定国、徐庆、倪蔚佳,《蓝色星球的尴尬:水资源危机及其应对》,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

    [43]熊定国、徐庆、倪蔚佳,《蓝色星球的尴尬:水资源危机及其应对》,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