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理论-从灾难片反思我们的生态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其中一个渺小的物种。与地球的存在历史相比,短短的人类文明还远远不能了解自然界全部的面貌。虽然具有了较高的智慧,但如果不能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势必会将自己带向生存绝境。如何善待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可以享用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灾难题材电影对我们的深刻启示。

    工业社会发展初期,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业资源需求,人们曾经对自然资源尽情肆意地掠夺、破坏。“人定胜天”的观念成为人们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主导思维。但随着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已经开始改变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甚至直接导致自然灾害的形成,或许最终会导致人类走向灭亡。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客观地表现自然的力量与规律,用真实的灾难或科学的寓言来警示人类的渺小与妄自尊大,许多灾难影片都试图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一种新的生态观。

    传统发展观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失衡等风险来临,科学发展观则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实质是可持续发展,核心要义是生态文明,即遵循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清洁生产、适度消费、民主决策的生态伦理规范。灾难片呈现或预测了生态危机,从反向的视角倡导了人类的生态文明。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荒漠化、自然资源几乎已被消耗殆尽、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肆虐、固体废弃物成灾……种种环境危机出现的原因正是人类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无节制的利用改变了自然界的收支平衡,导致了大自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地球的承载力不断下降的严重后果。

    科学家们认为,也许在21世纪内不会出现威胁人类生存的巨大灾难,但人类必须警惕,因为,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对能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对科技手段的过度依赖都会使人类社会经历一系列变革甚至危机。这种危机的范围不仅仅会发生在某块陆地或某个国家,而是会发生在整个气候带甚至全球。

    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契约

    风灾能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巨大破坏,气候变化甚至可能成为地球走向末日的主要原因。寻本追源,气象科学家将焦点集中在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上。一些科学家提出警告称,“我们可能只有20年的时间来扭转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如果超过了‘临界点’,一切就太晚了。”[73]唯有每个人都尽快行动起来,大力减少碳排放,让“地球村”变成“生态村”,才能避免或尽量延缓地球遭遇灭顶之灾。

    城市风道治霾靠不靠谱

    2013年以来,雾霾成为中国人持续关注的一个热词。不仅京津冀、长三角等一线大城市被雾霾影响了正常呼吸,内陆一些二三线城市也陷入重重“霾”伏。为此,各地政府拿出了种种措施,但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倒是一有大风时,一些城市便“雾消霾散”,空气很快就变得清新起来。风,这个原本人们在生活中并不在意的事物,因为雾霾变得身价倍增。但是,治霾难道就靠风吗?“如果这样的话,那治理北京雾霾只需用大功率鼓风机架在香山顶上吹就可以了。”有网友这样调侃。

    没错,风是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导因素。污染物排放源的上风向地区基本不会形成大气污染,而下风向区域的污染程度就比较严重。风速越高,扩散稀释能力越强,则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也就越低。环境气象学家认为,每个城市都有盛行风向,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在盛行风向的方向控制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以留出城市风道(也称城市通风廊道),提高城市空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基于前述原理,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京、福州等多个城市近年来纷纷提出将进行城市风道规划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手段之一。有专家建议,北京应建6条通风走廊解决“热岛效应”,以改善空气污染扩散。《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建立“清洁空气廊道”,并制定了2017年年底前“清洁空气廊道”内排放废气的企业全面退出的时间表。我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的武汉提出了打通府河、武湖、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6条生态走廊,旨在发挥其“风道”作用,与长江天然“风廊”一道,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风道作为城市气候规划的重要部分,在许多国家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德国汽车工业城市斯图加特由于地处山谷,曾一度遭遇空气污染。后来,通过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分析与对城市绿色通风走廊的建设,斯图加特有效缓解了空气污染物在城市凝聚不散的问题。同样,德国的慕尼黑也规划建设了5条城市通风走廊,让季节性的干热风从城市中穿过,带走城市中的不洁空气。

    但正如有专家指出的,这种“引风入城”的方式对治理雾霾的作用非常有限。它只能在城市局地范围暂时性地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而不能完全解决大范围雾霾的问题。因为风并不能真正消除雾霾,而只能起到转移雾霾的作用。当只有风道而没风时,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治理大气污染,引风吹散雾霾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自然界的大风只能吹走一时的雾霾,治本之策还是要吹起“节能风”,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植树造林是保护自然的最好方式

    对台风、飓风以及龙卷风、沙尘暴这些强风灾害的应对,现在可以说只有一个字——“躲”,即根据现代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在这些风暴来临时,躲进室内或坚固的地下室。这只是消极避灾的办法,而主动预防风灾,最主要的还是靠植树造林。

    实验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强沙尘暴的危害主要是三方面,即风力破坏、刮蚀地皮(即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将表土刮去一层,称为风蚀)和沙埋。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三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即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与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人们运用造林种草来防风固沙、保障农田的做法由来已久。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为改善生态环境,从1979年开始,政府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目前这项工程已进入第四期。这项涉及13个省份的庞大工程被称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在防沙治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21世纪后,鉴于我国京津乃至华北地区不断遭受风沙危害,国家又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该工程在减少和减弱京津地区沙尘天气上已经起到一定作用,目前已进入二期实施阶段。

    有人指出,最近几十年来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地都曾经是大草原,只因被过度开垦,生态持续恶化才成为沙尘暴源头的。因此,禁止开垦和其他破坏草原的行为才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办法,应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而非单靠种树。但有专家指出,草更难以离开水,种草恢复草原植被的成本可能更高。而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就能满足最低的降雨条件。[74]也就是说,种树不仅能起到防沙作用,还能涵养水源。此外,树林还有减少泥沙流失、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温、改善空气质量等作用。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宜居之都,2012年,北京市做出了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的决策。到2015年年初,北京已累计完成平原造林9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的成果,平原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14.8%提高至24.5%,对北京的沙荒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宜居水平提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75]

    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潮间带上,生长着一类由常绿灌木和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它们的根系深深地扎入滩涂上肥厚的泥土,直抵海水之中。它们的树干里富含的单宁遇到空气很快氧化变红,连剖树的刀刃上也会沾满红色,因而被称为“红树林”。红树林具有抵御风沙、保护海岸、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和再造陆地等重要功能,特别是在抵抗风浪袭击方面有着其他植物和设施不能代替的作用。在红树林覆盖度和林带宽度达到一定规模后,它们可以使10级大风刮起的巨浪即刻化为平波,因而素有“海上卫士”的美誉。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一带。而2015年年初有媒体报道,广西合浦县曾经多次抵抗了特大风暴潮的红树林,竟因一些采石场沿滩涂用废矿填海的行为而遭到大量毁坏。不知下一次台风来袭时,没有了“海上卫士”的广西还能由谁来保护。

    学库克加入“碳中和”计划吧

    2015年5月11日,刚入驻新浪微博的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发出了他的第一条微博,这条中英双语的消息没有网友期待的“转发就送iPhone6”,而是出乎意料地宣布了苹果公司要来中国“种树”的新环境项目。苹果公司计划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期合作,在中国云南、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于5年里种植面积约600万亩的用材林地,并计划通过此项目实现对全球的可持续原生纤维供应零影响,让森林也成为可再生资源。近两年,苹果公司尤其是其首席执行官库克在环境问题上不断发言,强调要“制止”气候变化。在微博中,库克称,说教对环保毫无意义,苹果公司希望将说教变为实际行动:“以苹果公司今天独一无二的地位,已经可以引导这方面的进展”。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低碳”成为许多环保人士生活方式的选择,随之而来的是“碳汇”“碳足迹”“碳中和”等系列新词。碳汇,指的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泛称为“碳汇林业”。一个人或者团体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即“碳耗用量”,称之为“碳足迹”。而为了维持生态平衡,需要对人类生活工作中所产生的“碳足迹”进行碳补偿,这就是现在常说的“碳中和”。

    国际上有一套公式是用来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的。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氧气是碳补偿的主要办法。例如,你用了100度电,通过换算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来计算,你需要植一棵树来补偿;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那么就需要为此植三棵树来抵消碳排放。如果不以亲自种树补偿,也可以根据国际一般碳汇价格水平,付钱给专门机构,用这部分钱请人去种树。

    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说明由环保人士倡导的这一行为已成为大众行动。为保护世界环境,提倡绿色环保,越来越多的组织、团队、企业和普通大众加入到了“碳中和”计划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每一个人都同时是地球变暖的“受害者”和碳排放的制造者,因此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只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低碳社会,人类和地球才有光明的未来。“碳中和”是一种健康科学环保的生活方式,最实在的就是从身边事、从小事做起,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和节约资源。现在就加入“碳中和”计划,让我们共同为“地球村”变“生态村”的目标而努力吧。

    [57]《焚风》,天气在线。

    [58]孙力舟,《探究西方反风电运动:风电是个绿色神话?》,《环境与生活》,2011年第12期。

    [59]王章敏,《诸葛亮“借东风”是否可能?》,《中国气象报》,2009年2月2日。

    [60]段昊书,《首个为风定级的人》,《中国气象报》,2015年1月8日。

    [61]闫业超等,《国内外气候舒适度评价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第10期。

    [62]郝静,《我国避暑旅游城市排名出炉气候舒适度成重要指标》,《中国气象报》,2013年6月18日。

    [63]曾居仁等,《中国最好的夏天在贵阳》,《贵州都市报》,2012年8月15日。

    [64]艾江涛,《飓风:暴风之虐》,《能源评论》,2012年第12期。

    [65]艾江涛,《飓风:暴风之虐》,《能源评论》,2012年第12期。

    [66]李盛明,《美国历史上的龙卷风之最》,《光明日报》,2011年5月26日。

    [67]《93.5.5特大黑风暴》,中国天气网,2010年4月26日。

    [68]《专家析复兴空难主因:疑似遭遇“风切变”》,中新网,2014年7月25日。

    [69]李吉燃,《风对飞行的影响》,豆丁网,2012年5月18日。

    [70]王白石,《为什么新疆的大风能吹翻火车》,《民防苑》,2007年第5期。

    [71]陆琦,《飓风与全球变暖潜在联系获证实》,《中国科学报》,2012年10月19日。

    [72]鹏致,《全球变暖让风越来越小?》,《广州日报》,2009年6月12日。

    [73]沈永平,《解析气候变化之谜》,《中国气象报》,2006年6月8日。

    [74]周强,《沙漠里到底适宜种树还是种草?》,科学网,2013年10月31日。

    [75]《三年造林百万亩“绿色北京”渐行渐近》,新华网,2015年5月14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