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理论-结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新生活观=生态+心态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频频爆发的极端自然灾害、经济和社会危机无不表明人类文明体系正在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从未如此紧迫地摆在面前。要克服这场危机,选择发展的道路,就需要生存意识的集体觉醒,需要生态观念的代际传承,投射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要树立一种新的生活观。

    什么是生态?在古希腊文中,生态的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中国人理解为“家”。家,是传承、是归宿、是牵挂、是血脉的延续;家,是温馨、是安定、是放松、是避风的港湾。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栖息之所,也是精神家园。什么是心态?是态度、是观念,是对自我的认知。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心态本质上是一种快乐的能力。在面对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的时候,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换句话说,“新生活观”解决的就是自然、人、心灵三个层次的问题。

    首要的是重新认识自然、认识环境、认识生态。5000字的《道德经》,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它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环境问题,重塑新生活观提供了启示。“自然”出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的关系。意思是:人在大地上生活劳作、繁衍生息,这里的大地就是环境;大地依据上天规律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这里的“上天”就是生态体系,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整个生态体系;上天依据“大道”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就是自然规律,生态体系有其内在的运行制衡规律;“大道”则是自然之性,这种规律是什么呢,就是自然。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打破生态体系的平衡,环境问题就出现了,人们将因此失去生存的空间和共有的家园。“对于家园,爱与责任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仰仗自然、依赖环境,更需要平等对待自然环境和其他生命,承担起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形成并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而这一切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维持“平衡”,包括生态体系内部的平衡、生态体系与社会体系的平衡。

    树立新生活观,关键在于剖析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近300年的工业文明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物质成果,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界自调节、自平衡的功能,付出巨大代价换取的物质享受和富裕生活并未自动开启幸福的大门,反而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精神的空虚和思想的迷茫。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改变从自我开始,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逃脱出来,坚持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态度,在满足当代人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的生态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侵害。由此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有限”的发展哲学,将彻底颠覆旧有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开创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新方式。

    要想改变世界,首先改变自己。要让世界变得更好,就要把支点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上。人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以“适度”为核心的“心灵转变”,适度控制人口、适度开发资源、适度消费,让一切不疾不徐,恰到好处,让喧嚣归于平静,让拥挤归于有序,让脏乱归于清新。这种心灵的共识是人类处理发展和生态问题的新思想,是人类文明的新境界,用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我们的家园必将更加生机盎然。

    新生活观是平衡的、有限的、适度的。当自然、人、心灵实现了整体的平衡与和谐,生态化、绿色化的生活也就离我们不再遥远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