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政界有不少人在议论“安倍晋三变了”。这话是说与2006年第一次安倍内阁时相比,安倍发生了变化。当然这里是指含有褒义的“变了”。
然而安倍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的日本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就现阶段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靠谱的定论。
据我的观察,安倍不是项羽,而是想要成为刘邦。众所周知刘邦和项羽都是中国古代的英雄。秦朝末期楚国武将项羽作为伐秦反军的核心人物,歼灭秦朝成就霸业,被尊称为“霸王”。而刘邦则打败了项羽,成为汉朝的首任皇帝。
安倍究竟了解多少关于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尚不得而知。但最近的安倍,正打算从项羽式的领袖向刘邦式的领袖蜕变。这一点确定无疑。
过去我在报社曾负责报道与自民党相关的新闻。大约4年前,有一次出席某位政治家的生日聚会时,安倍很偶然地坐在了我的邻座。当时他只不过是在野党自民党的一名议员。
“最近在忙些什么呢?”面对我这样的问题安倍回答道:“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寻找那些将来一旦有什么需要时能助我一臂之力的人。”当时我心里的感觉是“呵,这个人并未放弃再次担任首相的想法啊!而且他也在反省自己上一次的失败,正努力转型试图改变自己身上的领导者类型”。
第一次安倍内阁时期,安倍晋三作为年轻首相充满自信,像项羽一样事事都自己冲在前面。这种姿态十分明显。毫无疑问当时安倍是意识到了前任小泉纯一郎的政治姿态。作为项羽式的强势领导人,小泉在任5年时间里保持了较高的支持率。安倍曾经也认为自己能成为小泉式的领袖。然而实际上,除非具备小泉身上的那种独特个性,否则在重视“共识决策”(注:决策过程中注重集体意见)的日本社会里,项羽式的领袖很难取得成功。
军事天才项羽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战争中百战百胜,还特别受美女青睐。可以说事事顺利。据说每当获胜之时项羽都对部下说“何如”。大意是“我表现怎么样?很厉害吧。”
另一方面,农民出身的刘邦虽然不学无术,但他能认识到自己能力不高,充分发挥那些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的潜力。虚心倾听他人意见的刘邦夺取了天下。韩信、张良等人都集结在刘邦麾下,最终攻破项羽成就大业。据说刘邦的口头禅是“如何”。意为虚心向别人征求意见。
在当时的众多有能之士看来,与常说“何如”盛气凌人的项羽相比,以“如何”的姿态虚心征求意见的刘邦更有领导者资质。他们认为拥立刘邦做领袖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10年前当首相时候的安倍只顾着理想、理念先行,政治能力尚未成熟。他身边没有特别值得信赖的智囊,周围多是惟命是从的老好人。所以时逢重大局面之际,安倍在决断和政策上的失误接连不断。民意是现实而残酷的。很快他就人气尽失,最终辞去首相之职。可以说这很像当年项羽的败北。
相比之下,如今第二次安倍政权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重要领域都汇集了才干超群的军师。金融政策方面的智囊是耶鲁大学教授浜田宏一,对安倍经济学给予理论性支持;经济政策领域的智囊是原经济企划厅长官、评论家堺屋太一;外交政策方面的智囊是原外务省事务次官、早稻田大学教授谷内正太郎……这些专家有时作为安倍的老师传授给他建议,据说他们也曾向安倍提出过比较尖锐的意见。看起来安倍确实变了。
眼下关于安倍政权,日本社会总体上是给予支持的。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安倍虚心听取智囊们的意见,试图努力将他们所提倡的政策落到实处。
不过即使假设安倍能成为刘邦式的领袖,但仅凭这一点也未必能解决好日本社会的诸多难题。例如最近曝出的福岛核电站高浓度核污水泄漏事故,外界批评日本政府应对迟缓。据说当地一些情况紧急的现场信息并未完全传递到安倍那里。把很多工作都委任给部下去做的话,有时领导人的果断决策就会变得很难。核污水泄漏事故就是个很好的实例。
今后,核电站事故的相关问题能否解决?消费税率增加到10%的政策能否实施?长期低迷不振的日本经济能否走向复苏?日本能否改善与中韩两国的关系重振外交?……难题堆积如山。7月份参议院选举大获全胜后的1年时间,对于安倍来说无疑是一段宝贵的时间——让他亲自去证明自己能否成为“刘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