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近日,一则标题为“曝美日对华战术自卫队单扛中国第一波攻击”的新闻中,一位军事媒体的主编认为美国将日本定位于“牺牲打”:如果在东亚和中国发生武装冲突,日本需要独立扛住中国的第一波打击,美国才会介入时态收拾局面。事实上,这并非一次如棱镜门一样的美国泄密事件,只是某位学者的个人观点。媒体用这样的标题主要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
与上一则新闻相比,日本刚刚发布的新《防卫白皮书》显然更为权威,在这份白皮书中提到,“日本周边安全保障环境严峻性进一步增强,中国国防军费不断增长,军事和安全保障的透明度不足是地区和国际社会关切事项;考虑到中国公务船多次驶入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日将通过参加联合军演等方式提高自卫队作战能力”。这并不是日本近期发布的唯一有关提高自卫队作战能力的官方文件。就在本月日本执政自民党向安倍政府提交了新一年度的《防卫计划大纲》,大纲草案中提到,自卫队除了应该建立海军陆战队之外,还应该拥有攻击敌人基地的能力,建议日本采购美军新配发的鱼鹰直升机以及战斧导弹等先进武器。
日本自卫队未来可能的战略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外界很难确切获知,但是我们可以从其历史发展情况,分析出自卫队的一些特点。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变为美军在东亚最重要的前进基地。基于美国冷战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军当时将台湾、韩国视为前线,日本则被视为二线主要支撑点。1955年美国允许自卫队成立,同时将美军在东亚地区的补给后勤业务交给日本,日本自卫队的军工体系技术也都来自于此。刚成立的自卫队受到的限制并不苛刻,一战后德国不能拥有坦克和战斗机,美国不仅允许日本拥有当时较为先进的喷气式战机和坦克,还允许日本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就在自卫队成立的那年,美军向日本转移了F-86F喷气战斗机的生产技术,并且提供了M48坦克的部分生产技术。根据这些技术,日本后来研发出自己的61式坦克并且能自行生产战机。从自卫队建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自卫队的战略角色一直相对模糊。根据日本宪法规定,他们没有交战权,没有集体自卫权,政府也没有任何战略规划权。当然,此时的日本确实面临苏联方面的压力。苏联控制下的北方四岛距离日本最近处仅有20海里,前苏联海陆空火力均可以威胁到日本本土。为了应对可能的苏联登陆,日本不得不全力发展坦克武器等陆军装备,希望以此来抵消苏联的装甲优势。在冷战结束后,日本陆上自卫队居然装备了上千辆坦克,其中还包括曾被媒体排名为10大坦克之首的90式坦克。反观与日本类似的岛国英国:在冷战结束后,挑战者1、2型坦克的装备总数不到800辆;1993年干脆关停了坦克生产线,等现役坦克退役之后英国将彻底没有主战坦克。亚洲其他的岛国如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等国家,干脆就没装备过主战坦克。
整个冷战期间,日本自卫队除反苏联登陆作战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战略需求,其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也是立足与美军协同作战的需求。在冷战期间,自卫队的主要任务是依托本国岛链封堵苏联太平洋舰队,避免其进入西太平洋威胁美军以及韩国的安全。基于二战的教训,日本还在积极发展反海上封锁的军事力量,重点就是反潜和海上扫雷。日本现在仍然具有世界第二的反潜能力和世界第一的海上扫雷能力,以避免自己在未来的战争中遭到敌方的封锁。
前苏联的彻底消失,使得自卫队失去了对手。很长一段时间,自卫队一直没找到自己的定位。新型装备虽然仍旧不断地投入现役,发展方向却依旧模糊。海上自卫队研发了3个型号的两栖攻击舰,尴尬的是,两栖攻击舰有了之后,自卫队中却一直不存在海军陆战队的编制(没有陆战队的两栖舰艇跟没有飞机的航母差不多)。
在长达10多年的冷战后时期,日本自卫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动作之后,终于在本世纪初,日本防卫厅给自卫队找到了新的角色————积极配合美军进行国际安全行动。2001-2002年,自卫队出现了三个标志性事件:研发新一代主战坦克、研发新一代大型运输机和成立防卫本部直属的快速反应部队(就是近期被媒体炒得火热的自卫队准海军陆战队西普联)。新研发的10式坦克比过去的90式坦克重量下降了6吨,方便快速部署。显然,日本已经放弃了冷战期间的设计思路,坦克兵器主要任务从对抗苏联红军装甲集团转变为海外部署。新型坦克不仅重量有所下降,设计上更偏重于城市作战。新坦克和上一代90式坦克并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上一代90式坦克仍会继续装备在北海道的自卫队中,以对抗俄罗斯方向的登陆;新坦克则用于快速海外部署和城市作战。新一代运输机除了对战术性能的要求之外,还对其飞行经济性提出了要求,最终成为日本现在的C-2大型运输机,该机的运载重量超过30吨,正好相当于前苏联IL-76运输机的水平。
国内评论员普遍认为,日本一直希望通过渐进式的方式,隐蔽地实现强大军力。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恐怕高估了日本的战略规划水平。日本防卫厅研究所,在2008年之前的文献中未明确自己的对手到底是谁。此前日本虽然在积极发展远程机动能力,可是从其新研装备来看,更适合伊拉克和阿富汗此类低强度治安战。例如其新研发的10式主战坦克,重量就比老90式坦克轻了10吨,仅有48吨。而同期研发的欧美新型主战坦克普遍重量超过55吨,代表欧美主流的豹2型坦克和阿布拉姆坦克重量已经超过60吨,以应付更多的空中和地面火力威胁。日本减轻重量的核心原因还是希望更多的参与到美军在海外的反恐行动中,重型坦克并不利于长途机动。
2008年之后,日本的官方报告中才开始正式将中国列为可能的对手。如果日本在2002年已经准备好武力解决钓鱼岛问题,那么其装备发展方向应倾向制海和制空。而事实上,日本现在仅有自产F-2战机具备现代制海能力,其总数只有95架左右,其中28架在2011年的地震中被海啸淹没报废,只剩不到70架的现代制海战机无法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海空军。日本装备F-15J战机已经近30年,全部电子器材过于老旧无法进行现代化空战,中期升级计划却一直因为预算问题无法通过。吊诡的是,C-2运输机一类支援型装备却能够顺利通过预算审核。仅从装备的发展情况来说,日本政府高层对于自卫队的武器装备发展一直很模糊,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这种战略上的不确定,导致自卫队的训练和装备进步很慢。现在看来,日本自卫队曾经一度领先于中国的海空军力量,但是已经被迎头赶上。2005年以前,除了二炮部队之外,中国海空军力量对日本自卫队均处于绝对劣势,而现在却都已经可以分庭抗礼。核心原因在于日本武器装备研发无远期规划,对新的战略转变支持不足。同时冷战后日本战略上的不确定性,也阻碍了武器装备的研发,消耗掉原本具有的科技工业先发优势。未来日本要在海军装备上重新全面压倒中国,存在很大的困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