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后,媒体间又掀起了新一轮学习日本防灾救灾经验的热潮。细数了一下邮件和微博私信,笔者收到这方面的约稿不下10篇,其中有一些是常打交道的媒体,实在是却之不恭,但也实在是难以动笔。
动笔的原因或许千奇百怪,但不动笔的原因恐怕大致上只有两个:“不能动”或“不想动”。在日本防灾救灾经验这一话题上,笔者之所以久不动笔,可以说是二者兼有。“不能动”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日本防灾救灾经验”已陆续介绍到了中国,虽然很多都只是一些零碎的信息点,但也无太多要点遗漏,该写的差不多都被写了。
之所以“不想动”,是实在不想在泥沙俱下的海量文章面前,再徒增一些似曾相识的文字,为“天下文章一大抄”增添佐证,何况实在觉得写了也白写,不想做一些无用功。所以,所谓“不想动”准确点说是“不想凑”。
产生“写了也白写”这样的想法为时已久,客居日本,身在中国这一庐山外,只看到“盛世”美景让一些人醉得不轻。对当下的中国而言,大谈包括震后救灾在内的“日本经验”,如同被东施绑架身心的悲催男在畅谈隔壁西施如何吸引人,但就算把西施迷人的笑容肢解得一清二楚,东施恐怕也未必会真的学习和借鉴。
日本在震后救灾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虽也有诸多瑕疵,但无疑亮点多多,遗憾的是,目前的中国暂时真的学不来,即使努力去借鉴学习,恐怕也只能止于表面改进,而难以达到根本改善。
若细数日本应对地震灾害的经验,可以为文数篇,但若简单概括,无非就是震前防震(意识培养,建筑物抗震设计,地震监测、分析、预警)、地震来时各司其职、地震之后安置处理,并将整个过程通过法律来保证做到信息公开、责权分明。
但这样的“经验”,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比如,人人皆知日本社会的防灾意识比中国强太多,但若进一步追问“为何”,恐怕会有人回答:这是因为日本地震频发,地震多了自然就锻炼出来了,而中国相对而言地震较少。
在中国,很少有人出来怀疑这样的说法。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曾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科学技术月报》(2009年1月号)上刊登过一篇文章《中国地震防灾的现状与展望》,不妨在此翻译引述其中的一段。
“中国是多地震、地震活动频繁的国家。因地震活动的范围广、震级高、震源浅,所以经常造成人员死伤、财产损失等重大损害。据记载,历史上在中国发生的强震约100回,其中造成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震有4回(全世界共16回)。……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的地震频度是:5级以上年均20回、6级以上年均4回、7级以上每3年2回。在20世纪,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达56万,占同时期世界震灾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仅就20世纪而言,中国因各种自然灾害的死亡者中一半以上系地震死亡……”
“中国潜在的地震形势异常严峻。在历史上,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都曾发生过里氏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中国地震安全区划研究表明,中国全部国土的41%、都市部分的50%、人口百万以上的大中城市的70%都处于可能发生里氏7级以上地震的高震度危险区内。……面临着重大的潜在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们必须对此特别重视。”
很显然,中国曾经遭遇的地震灾害以及面临的地震威胁,相比日本并不算少。日本应对地震灾害的强烈意识,只不过是其整个国家危机感强烈的延伸,而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却少有这样的危机意识。
2013年的地震局预算中,住房保障支出高达1.54亿元,远高过其他单项,地震预报监测支出却仅为3822万元,少得可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喊得震天响,但结果是将人民的钱都“服务”进了一部分人口袋中,这一切奇怪乎?在监督失灵的体制下,不奇也,甚至地震局系统的某些人士还会喊冤吧,因为相对于其他肥水衙门而言,地震局只是油水不多的“冷衙门”罢了。
在这样的“东施”面前,还是少谈些“日本经验”吧。其实,在满屏都是抗日剧的大形势下,还能允许学习“日本经验”的声音出现,至少说明了“日本经验”还被有识之士认可,断不会在救灾如火如荼的当口遭到无情痛批,这已是万幸,足矣足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