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辈们的读书生活-毛泽东读中国古典诗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毛泽东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晚年,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更是爱不释手。“诗言志”,从毛泽东读诗的情况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也可领悟到他个人情感、性格和心理状况等多方面的宝贵信息。对此,这里仅作一简单介绍。

    一份长长的诗词目录

    中南海毛泽东故居原为菊香书屋,坐落在碧波潋滟的南海北岸,是一所18世纪中国宫廷建筑的四合院。菊香书屋的南房叫松寿斋,线装古籍大部分保存在这里。西厢房、北房的起居室、卧室里也散放着不少线装古书。

    由于工作关系,我有机会接触这些藏书,发现其中有不少中国古典诗词集本,特别是许多书中留有毛泽东生前阅读时所作的圈画和批注。我根据书中留有他读过印记的,剔除重复的,汇集成一份毛泽东圈画批注过的诗词目录。其中包括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首赋。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诗人429位。至于他读过而未留下印记的、散失在各地的诗词究竟有多少,一时很难统计。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涉猎是很广博的。他广泛阅读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和以他为主的《楚辞》,汉魏乐府,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历朝各家的诗、词、曲、赋,直到鲁迅的诗作。他既读各种总集、合集、选集、专集、也读各种诗话、词话、音韵、词律,等等。有的读后还写下了批注。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爱读唐诗,唐诗中又最爱读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从目录中看,他圈划过的唐诗约600首,其中三李的诗约占1/3。不仅如此,汉、魏、南北朝时期诗人的作品,他也圈画过不少,有150多首;明诗圈画过将近200首。他读著名诗人的作品,除三李外,圈画过10首以上的有陶潜、杜甫、辛弃疾等24位诗人。一本1959年文物出版社刻印出版的《鲁迅诗选》共收进54首诗,他圈画过的就有44首。对一些鲜为人知的诗人的作品,他也善于发现其光彩,给予应有的评价。唐朝薛逢的《开元后乐》[1],他很欣赏,并把它作为自己练习书法的内容。明朝李攀龙的诗,一般人未必注意到,臧克家同志曾说:“关于李攀龙,我略知一点情况,但对他的作品没读过。”而毛泽东在两部《明诗别裁集》中,圈画过李攀龙的诗22首,称赞说:“我觉得李攀龙有些诗写得不错。”(臧克家:《伟大的教导,深切的怀念》)从诗的内容看,叙事、记怀、抒情、写景、咏史、怀古的诗他都读。从诗体看,古乐府、律诗、绝句、词、曲、赋等都有。在毛泽东的卧室里有两本用大字排印的江淹的《恨赋》、《别赋》,庾信的《枯树赋》,谢庄的《月赋》,谢惠连的《雪赋》,封面上都有红铅笔画的大圈。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说,这是他老人家病重时经常读的书,有时还在背诵。毛泽东对某些诗人、某种诗体可能有自己的偏爱,但对诗这种文学艺术的探索和钻研却是博览广收,兼采众家之长,无所偏废的。

    熟悉毛泽东的人都知道,他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论证事理、表达感情,在著述中常常旁征博引古诗词,在日常谈话中更会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琅琅背诵出许多古诗词。直至他80多岁高龄时,仍能整段地背诵《西厢记》中的某些曲词。据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回忆,1975年,面对着“四人帮”篡党夺权、党和国家濒临危机,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的多事之秋,年老、多病、体衰的毛泽东常常用慷慨悲歌古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有时用手击节,高声背诵南宋爱国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无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对!”这是一首主张统一,反对分裂,表明要收复失地的词,它引起毛泽东的共鸣。有时他还高声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些每首都在百字以上的词,他老人家字字都能清晰的记忆。

    对毛泽东熟练地背诵诗词,人们往往赞叹他具有惊人的记忆天赋,我在汇集这份目录时,却深深为他刻苦和勤奋地学习所感动。毛泽东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他读书不仅常写批注,还有各种圈、点、勾、画等标记。据了解情况的同志说,他每读过一本书、一首诗,常在书的封面、诗的标题前画上一个大圈,几个大圈就表示读过几遍。诗的标题前连画几个小圈,是表示对这首诗的重视或欣赏。对诗中好的句子和值得注意的地方,则画着直线、曲线,或加以密圈。有时一页书里,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迹纷呈,大圈套着小圈,直线加着曲线,密密麻麻,形象地显现了毛泽东读诗时反复吟诵,深入其境,与作者思想感情的交融。

    毛泽东常读的诗集一般都有不同版本的好几部。仅他批画过的《唐诗别裁集》就有六部,《唐诗三百首》五部,《古诗源》五部,《词综》四部。这些书的封面或函套上,有的画着一个大圈,有的画着两个大圈。翻开书,同一位诗人的作品,有的在几部书中都被圈画着,有的在同一本书中多次圈画。除“三李”的诗外,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从军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阁夜》等都各有五处圈画。陈陶的《陇西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等各有六处圈画。多种版本中留下的圈画批注,同一首诗中不同颜色笔迹做出的标记,说明毛泽东是在不同时期内,多次阅读过这些诗词的。中国古典诗词有着严格的音韵节奏,它和诗词的意境浑然一体,熟读、背诵诗词是理解、掌握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自古以来便流行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谚语。毛泽东是主张熟读、背诵诗词的,从藏书中看到的这几个特点进一步得到证实。毛泽东对诗词集中的作者简介,诗词评论,也常加圈点。诗中的错别字,他加以改正;读音的平仄,他加以注释。翻阅诗词集中毛泽东读过的这些地方,我们好像看到他老人家埋头苦读,高歌低吟,沉浸于诗的世界里的栩栩身影。

    毛泽东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诗创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被曾为“诗圣”的杜甫从事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翻阅毛泽东圈画批注过的古典诗词,重读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从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风中,从“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唱雄鸡天下白”等不露斧凿痕迹地点化古代诗人的诗句中,从“不周山下红旗乱”等赋古典以新意中,我们看到在他诗词创作所取得的成就里,广泛阅读古典诗词是起到很大作用的。毛泽东在指导别人读书时说:要钻进去,深入角色,然后再爬出来。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毛泽东正是这样融会贯通后,采英撷华,从而绽开出具有自己风骨和色彩的诗词之花的。

    故居的书房里阒无人声,有时甚至会为自己翻阅书页的声音而惊悸。书房外的庭院里,几株阅尽人间沧桑的古柏,参天挺立,伸张着它那长青的枝杈,轻托着啾啾歌唱的小鸟,灰喜鹊扑拉拉地飞来飞去,啄木鸟用它有力的尖嘴,咚咚咚地敲击着树干寻找害虫。寂静的书堆,寂静的书房,寂静的庭院,我的心却很不平静。掩卷沉思,曾几何时,就是在这里,毛泽东这位一代伟人,于工余饭后,树下灯前,孜孜不倦地手持这些诗卷吟哦诵读,情之所至,挥毫圈点批注;就是在这里,他用清茶一杯,邀集著名诗人、编辑,笑谈诗词,纵论今古;就是在这里,他迎着朝阳,伴着暮色,将心中孕育着的激情,创作出一首首著名的诗篇;就是在这里,他与亲朋、故旧、同志、战友酬唱奉和,切磋诗艺。毛泽东“胸中装着整个世界,始终没有忘记诗!”如今,人去物在,我翻阅着这些留有他老人家圈点批注手迹的诗卷,仿佛追随着一盏引路的灯,进入了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璀璨辉煌的中国古典诗词圣殿。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这份诗词目录无疑是十分不完整的。这不仅指汇集中可能有的疏漏,而且有客观原因。其一,故居的藏书,绝大部分是解放后逐渐积累的,在此之前,毛泽东早在读书时期就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熟读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在井冈山,在中央苏区,在延安也都读过不少诗词。可惜,由于动荡的战争环境,我们不能掌握他在这些时期阅读诗词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其二,仅就解放后这段时期而言,材料也是不完全的。五六十年代,他曾在工余时间,大部分依靠背诵默写了数百幅古诗词,仅中央档案馆精选出版的就有117首,其中有37首在藏书中并未发现毛泽东的圈画批注。据熟悉毛泽东的同志回忆,他崇尚词坛上豪放派开创者苏东坡的作品,指名要过陆游、张孝祥、张元干、洪皓等人的作品专集。翻阅这些人的诗词集本,未能发现毛泽东批画圈点的手迹。毛泽东在与人谈话中、报告中引用过的诗词,如清朝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也未发现有批画过的集本。当然,有可能批画的集本已经散落;但更合理的解释是: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是毛泽东读过而未作批画的,因而无从统计。另外,那些折着书角、夹着纸条的诗词,难以判断他是否读过;晚年患眼疾时,曾请人读诗词给他听,一些诗词集本中留有不是毛泽东手迹的注释;在外地阅读过的诗词集本中可能也有他所作的批画;凡此,我整理的这份目录中都未能包括。尽管这份目录不是全貌,但它毕竟是毛泽东生前留下的吉光片羽,是值得珍视的。

    读屈原的《离骚》,心中“喜悦”

    毛泽东爱读屈原的作品,特别是《离骚》。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在自己的笔记《讲堂录》中,用工整的笔迹抄录了《离骚》、《九歌》的全文,在《离骚》正文的上面写有各节提要。《讲堂录》共有47页,这部分抄文占去了前11页。1957年,他请人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收集了50余种给他,在那一段时间里,他比较集中地阅读了这些书。1958年,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1959年、1961年他又两次要《楚辞》,还特别指名要人民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在这期间他出差外地带去的各种书籍中,也有《楚辞集注》和《屈宋古音义》这两本书。

    在一本《屈宋古音义》(明,陈第撰)中,毛泽东用红蓝两色铅笔,对《离骚》中的一些段落作了圈画。如:“泪余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阶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凋零兮,恐美人之迟暮……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叹息以掩涕兮,哀人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朝謇谇而夕替……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之善淫……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以上每句末都有圈断。

    毛泽东读《离骚》不是一遍两遍,也超出了“三复四温”,而是从青年读到老年,常读常新,时有领会。

    曹操的诗,“豁达通脱”,“极为本色”

    毛泽东很欣赏曹操的诗文。有一次在和他的子女谈论诗词时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故居藏书里四种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中,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土不同》、《龟虽寿》、《薤露》、《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诗,毛泽东都多次圈画过。大多数诗的标题前画着圈,诗中密密圈画。在一本《古诗源》中的“武帝”旁,毛泽东用红铅笔画着两条粗线,“武帝”下编者注释:“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沈雄俊爽,时露霸气。”毛泽东对此圈点断句。在《短歌行》的标题前有红、蓝两种笔迹画的圈记,对全诗作了圈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诗句旁,毛泽东都加了密圈。毛泽东爱读《观沧海》和《龟虽寿》这两首诗,不仅反复读,多次圈画,还用他那龙飞凤舞的草体手书全诗。在他写作《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时,对曹操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碣石遗篇念念不忘,发思古之幽情,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的《观沧海》被誉为“有吞吐宇宙气象”。全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毛泽东在好几部书里圈画过这首诗。1961年,他在给胡乔木同志的一封信中,引用《龟虽寿》中“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两句诗,说:“此诗宜读。”在读二十四史《南史·僧虔传》所写的批注中,也引用过这两句诗。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曹操的诗文形成“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曹操的诗文“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许多想说什么便说什么的文章……逐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毛泽东在这些评论处,都用红笔画着着重线,在后面一段每句后画着圈,天头上画了一个大圈。

    《盘中诗》值得一读

    毛泽东对封建社会中受压制、遭摧残的女性所写的诗词,流露出由衷的同情和赏识。

    在《古诗源》里,毛泽东对苏伯玉妻写的《盘中诗》有多次圈画。这首诗为:

    “山树多,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心中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知四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放在卧室里的一本《古诗源》中,毛泽东对这首诗全部加了圈点;诗末编者的注释除圈点外,对“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此深于情”处画着曲线;在“用意忠厚,千秋绝调”处画着曲线,句末连画三个圈圈。天头上批注:“熟读”,推荐给别人看。在另一本《古诗源》中,作者“苏伯玉妻”旁,画着红、蓝两色的着重线,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盘中诗》的标题旁画着曲线,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全诗都用蓝铅笔画着曲线;“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四句诗旁,除蓝铅笔画的曲线外,又用红铅笔加了直线。诗末的编者注释中,“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此深于情”旁,也用红笔画了着重线。对这位不知名的民间女子的诗,从圈画上看,毛泽东最少读过三遍,他的批注和密密麻麻的圈画告诉我们,这首诗,他是很欣赏的。

    《古诗源》里有一首汉乐府歌辞:《上邪》,这是以女性身份表达坚贞爱情的诗。全诗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连画了三个圈;标题旁,画有着重线;开头和结尾的几句旁画着曲线;全诗每句都加了圈。在“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句的旁边,分别标着“1、2、3、4、5”的数字,明确作者是用了五种违反自然的现象,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决心。毛泽东对此读得非常认真仔细。

    汉朝蔡琰写自己悲惨身世的《悲愤诗》,从战乱中为胡人所掳,到归汉时的母子别离,写得情真意切,凄楚动人。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大圈套小圈,标题后连画了三个小圈,表示了对这首诗的重视。对这首诗的最后几句,“……竭心自勉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每句都画着圈,诗旁加了密圈,天头上也画着一个大圈套小圈的标记。还将此诗批送给别人阅读。在诗末编者的注释:“……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砂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由情深也”等句旁都画着曲线。毛泽东对注释中评价这首诗的圈画,无疑是表示同意的一种态度。对另一本《古诗源》中的这首诗,以及蔡琰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毛泽东也有圈点。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凄婉哀怨,其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千古绝唱,刻画出一位旧社会多才多艺的女性,在不幸的命运前孤苦无助的形象,感人至深。毛泽东对这一首词的喜爱,表现在藏书中,凡载有这首词的集本,都留有他圈画的手迹。

    以上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尽管她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诗词风格各有不同,但她们的作品都反映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诉了历代妇女痛苦的呻吟,哀怨的悲诉,是她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质朴而不矫情,它打动着毛泽东的心。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通篇矛盾”

    故居书房里有一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古诗源》。毛泽东在南北朝晋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中,几乎每句诗旁都画着曲线,句末加着圈。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下面连画两个圈后,在天头、行间批注:“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到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这100多字的批注,远远超出作品本身,而是对谢灵运品德和政治态度的评价。

    毛泽东在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南史》列传九中,仔细阅读圈点了有关谢灵运及其家族的历史资料。据列传记载:谢灵运是历史上淝水之战大败符坚的赫赫名将谢玄的孙子,谢氏家族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贵族、大官僚地主。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一生崇尚奢侈,纵情山水,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在政治上,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而宋武帝、文帝始终未委以军国要职,因此他“常怀愤惋”,并数次遭贬。后有人在文帝面前告他“谋反”,“遂有逆志”,因而被杀,年49岁。池上楼在永嘉境内,《登池上楼》一诗是谢灵运被贬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全诗反映他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被毛泽东称为“造反的檄文”的那四句诗,是谢灵运谋反时写的。

    从批注看,毛泽东对他的政治作为,并非同情态度;但对谢灵运的诗,却颇为重视。在写有批注的这本《古诗源》中,收进他的诗有24首,毛泽东作了圈画的有22首。编者注释中,评论谢灵运的诗“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等处,毛泽东都画着曲线和圈。《昭明文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谢灵运的诗,毛泽东也圈画了不少。

    《岁暮》是谢灵运通过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怀,抒情与写景紧密结合的一首诗,毛泽东每句都加了圈,有的还加了三个圈。另一首《斋中读书》是言志记怀的,毛泽东也是逐句圈画。如“怀抱观今古,寝食展戏谑”这两句旁每字都加了密圈;“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每句末都画了三个圈。对于这些诗句,毛泽东可能既欣赏其艺术性,又了解了诗人的思想矛盾。

    对谢灵运那些刻画自然风物的清丽诗句,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过始宁墅》中的:“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垒,洲萦渚连绵。”等,毛泽东都在句旁画着直线、曲线、曲线加直线;句子下面也都连画两个圈、三个圈。在《邻里相送至方山》的编者注解:“别绪低徊”、“触景自得”两句旁画着曲线,说明了毛泽东对这种评价的重视。

    王勃“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

    王勃与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四人,在唐太宗时期齐名文坛,被称为“初唐四杰”。王勃在四杰中是佼佼者,诗文最有特色。《新唐书》第210卷的《王勃传》中写道:“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毛泽东读到这里,用红铅笔画着着重线。在一本《初唐四杰集》里,毛泽东对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的标题前画着大圈,并写下一条长达1000多字的批注。从批注的内容看,大约写于1958年之后,1960年代之前。批注考证了这篇文章“是去交趾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是寿州,或是江都。时在上元二年,勃年应有二十三四了。”作《滕王阁序》时,王勃“应是二十四五六”,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13岁,或14岁。”批注写道:“王子安集90%的诗文,都是在北方——绛州、长安、四川之梓州一带,河南之虢州。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数几首,淮南、南昌、广州三地而已。广州较多,亦只数首。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安南)就翻船死在海里了。”批注从王勃的经历说起:“他作过英王(注:系沛王之笔误)李贤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驱逐,因为他为英王的斗鸡写了一篇檄某王斗鸡的文章。在虢州,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批注分析他的作品:“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时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一方……为文尚骈,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独创的新骈、活骈,同六朝的旧骈、死骈,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7世纪的人物,千余年来,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反对的只有少数。”批注中赞扬道:“以一个28岁的人,写了16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30几岁,王弼死时24岁。还有李贺死时27岁,夏完淳死时17岁,都是英俊天才,可惜死得太早了。”由王勃年轻有为引发,毛泽东在批注中满怀激情地一再阐述自己的观点:“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70%以上,都是他们干的。30%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等。

    从这段批注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对诗人作品进行了历史的、客观的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社会进化观。

    毛泽东还圈画批注过王勃其他一些诗。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有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是王勃为友人送别而作。真挚深厚的友情,使他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凝练、富有感染力的著名诗句。毛泽东在这句诗下,连着画了三个圈,在天头上批道:“好”。《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是王勃用骈体文写成的诗序,全文注意对仗,讲究声律,语言精练,有较高的艺术技巧。文章的内容既细腻地描绘了湖光山色,又委婉地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毛泽东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警策的句子后面画着圈。尤其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优美的句子表达了由衷的喜爱。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在和子女们的一次谈话中,一边背诵这篇诗序中的佳句,一边评论,谈兴正浓时,坐到桌前,悬肘挥毫,为他们书写下这一具有诗情画意的千古名句,留下了珍贵的墨迹。

    杜甫的《北征》中有比、兴

    毛泽东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个人的偏爱,但对他们的评价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

    1957年,毛泽东在和臧克家等同志谈话时,毫不掩饰地表示对杜甫的诗“不甚喜爱”。但从故居藏书中看,他读过杜甫不少诗,仅圈画过的就有67首。成都会议时,从杜甫草堂处借阅过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有12部108本,说杜甫的诗是“政治诗”。对杜甫的诗,毛泽东圈画三四遍的有《梦李白二首》、《咏怀古迹五首》、《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楼》、《阁夜》、《春望》、《佳人》等。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的这些诗标题前,都画着大圈,标题后连画三个小圈。这说明毛泽东对杜甫的诗虽然“不甚喜爱”,但仍然大量地认真地阅读其作品,重视其精华,能背诵他的很多诗。1964年毛泽东由湖南返京,火车经过岳阳地段时,索笔手书了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一手书墨迹,现由两位退休老工人刻制,装嵌在新修整的岳阳楼三楼上。

    对杜甫的《北征》这首诗,毛泽东是肯定的。他把这首诗推荐给别人读。1965年,他在给陈毅同志的信中谈到写诗要用赋、比、兴的手法时说:“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北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杜甫从长安逃至唐肃宗所在地凤翔,其时家在鄜州。这首长达700多字的五言长诗是杜甫由凤翔至鄜州探亲时写的。诗中分别叙述诗人回家探亲时忧国忧民的情怀,旅途见到的战争创伤;久别还家时家人的凄惨境况;切望以官兵为主力收复两京,对借兵回纥怀有的隐忧;最后叙述了对唐朝中兴寄予希望。杜甫在诗中采取“敷陈其事”的叙述所见、所闻、所思,但在形容旅途中见到的“山果”“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即用比喻;“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即用兴的手法。所以毛泽东说:“其中亦有比、兴。”

    1923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贺新郎·挥手从兹去》一词的“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两句,原稿中本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另一稿“不愿作昵昵儿女”)。“江海客”引自杜甫写给当时名相张镐的诗:“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值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1937年毛泽东在与朱光等谈论书法、艺术等问题时,引用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的序言中所说:“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认为,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是相通的,是至理名言。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毛泽东把他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相比,更为喜爱李白的作品。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杜甫的诗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故居藏书里,有一份李白《梁父吟》的手抄本。它是用一寸大小楷体的毛笔字,抄录在16开毛边纸上的,共11页。右上角,有毛泽东用铅笔画着读过两遍的圈记。了解情况的同志说:这是毛泽东晚年,由于眼疾视力减退,为了读这首诗,特意让人用大字抄写出来的。在另一本1970年代出版的大字本《唐诗别裁集》的这首诗里,他在“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两句旁,用红铅笔画着直线,在函套上也画着读过两遍的大圈。李白的这首诗,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所作。诗中大量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有为之士遭受的挫折,比拟自己的怀才不遇,控诉权奸当道的黑暗政治。诗人用“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暗示皇帝身边被小人包围,使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诗人并不绝望,从全诗一开头的:“长啸《梁父吟》,何时见阳春”,到最后:“《梁父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屼当安之。”看得出他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应因受挫折而气馁。这是李白用世之心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极富浪漫主义的文艺特色。毛泽东喜爱这首诗,早在1960年代,他就曾在五页红格信纸上,凭记忆手书过这首诗。毛泽东晚年对李白这首政治上失意后的悲愤之作,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表露出特殊的倾心。

    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李白《将进酒》的标题前,毛泽东画着一个大圈,标题后连着画了三个小圈,天头上批注:“好诗。”这首诗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千金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这首诗虽有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方面,但是气概豪迈、感情奔放、艺术性很高。“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李白对自我充满信心的道白。李白那些强烈追求个性解放,不畏权贵,不崇拜偶像的诗,毛泽东都很欣赏。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忧愁。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诗句,毛泽东都在句旁画着着重线;好几本诗集中,这些诗的标题前都画着两个、三个圈;有的书中,标题前画圈,标题后还连画三个小圈。

    也是在那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毛泽东在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的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批道:“此篇有些意思”。毛泽东曾对他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称赞说:“《蜀道难》写得很好,艺术性很高,对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写得淋漓尽致,把人们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使人仿佛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毛泽东还说:“对这首诗,有人从思想性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毛泽东对李白的这类诗,如《上三峡》、《鹦鹉洲》、《鸣皋歌送岑征君》、《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多次圈画。此外,他对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子夜吴歌》等诗,都很爱读,多次圈画。

    李白是一位卓越的时代歌手,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赞扬他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牺牲后,他忍受着自己内心的巨大痛苦,写信劝慰岸英的妻子刘松林,要她多读些李白的诗,说李白的诗可以开阔胸襟。

    “李贺诗很值得一读”

    1965年,毛泽东在写给陈毅的信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在一则批注中,他称赞李贺是“英俊天才”,惋惜李贺的早夭。在一本他读过的《新唐书》第230卷《李贺传》中,他在天头上标写着“李贺”两个醒目的大字,在记载李贺写诗“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等处,逐句加了旁圈。故居书房里藏有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李长吉歌诗集》、《李长吉集》、《李昌谷诗集》、《李昌谷诗注》等。翻开这些书,每本都有毛泽东的圈画。在一本《李长吉歌诗集》杜牧所写的序言中,毛泽东多处画着曲线和圈。李贺流传于世的诗约有240首,毛泽东圈画过的有83首。有些诗圈画过四五次。

    毛泽东圈画得较多的是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和《马诗二十三首》。这两组诗是诗人托物、托景、托事寄情,抒发自己对政治,对人生的抱负、见解和感慨的。毛泽东除了在几部李贺的专集中圈画了这些诗外,在《唐诗别裁集》中也作了圈画。而以《南园》中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和“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两首圈画得最多。《致酒行》一诗中,诗人以汉朝的主父偃、唐太宗时的马周先遭厄运,后被重用的历史人物自勉自励,不以遭际“零落栖迟”、“幽寒”而气馁。诗的最后四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壮志得以实现的愿望。毛泽东在写《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时,点化运用“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一诗句,形容全国解放后,由黑暗走向光明的中国,非常贴切自然。这也说明毛泽东对李贺的诗喜爱和理解都是很深的。

    毛泽东还多次圈画过李贺的《秦王饮酒》、《金铜仙人辞汉歌》、《苦昼短》、《昆仑使者》、《官街鼓》等诗。诗人在这些诗里借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或讽喻帝王求仙访道,谋取长生之术的愚妄;或指斥帝王纵情声色,导致国家衰亡的昏聩。它是诗人不满现实,不满统治阶级的呼声。诗的语言警策精辟,发人深省;意境、词句都充分体现诗人俏丽哀艳的艺术风格,毛泽东是很欣赏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通过魏明帝搬迁汉武帝所铸金铜仙人这一段历史,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金铜仙人以真挚深沉的思想感情,着力刻画了仙人离开京都长安时的哀伤、愤慨和对汉武帝的眷恋,以汉王朝的覆灭,借古寓今。“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写仙人离京时的感叹,诗义是深邃的。毛泽东在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时,引用这一诗句并赋以新意。

    杜牧盛赞李贺的诗为“骚之苗裔”。他的《巫山高》、《湘妃》、《神弦》、《雁门太守行》等诗,都被誉为“胎息《楚辞》”,也是毛泽东圈画得比较多的。毛泽东多次圈画过《雁门太守行》这首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首诗写元和年间在易水一带进行的平叛战争,全诗色彩浓重,气势悲壮,意境苍凉,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卷,反映诗人要求削平藩镇、统一国家的思想,风格很像《九歌》中的《国殇》。毛泽东对李贺的这类诗流露出喜爱。

    李贺以他奔放的激情,瑰丽多彩的语汇,奇峭独特的构思,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于神话世界,写下一些游仙诗,如《天上谣》、《梦天》等。毛泽东在一本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中,对《梦天》中“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两句末画着圈;在天头编者的评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处,每句都圈点断句,很重视这一评论。

    李贺写的那些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如《罗浮山人与葛篇》,赞美葛布的精美和织葛老人的高超技艺;《老夫采玉歌》,刻画了蓝溪采玉老人的悲惨生活。这些诗反映了李贺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李贺还写有描写音乐的诗,如《李凭箜篌引》、《申胡子觱篥歌》等,写得都很细腻生动。这些诗,毛泽东都多次圈画。

    背诵李商隐的《马嵬》诗

    史学家周谷城在回忆与毛泽东的交往时,提到过一件事。新中国成立后,一次,毛泽东请他到中南海书房谈今论古,一起游泳。兴之所至,周谷城随口背诵起李商隐的《马嵬》这首诗:“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析,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背着背着,突然最后两句忘记了,接不上来。正在他十分尴尬的时候,毛泽东很自然地接口念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可见,毛泽东对李商隐的诗非常熟悉。《马嵬》是一首写安禄山之乱,唐明皇赐死杨贵妃的咏史诗。从故居藏书中看,这首诗毛泽东至少有三处圈画。李商隐写有很多咏史诗,借古讽今,笔触含蓄,立意精辟。毛泽东圈画过很多这类诗。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召见贾谊这样有才能的人,不向他征询国家大事,却问鬼神之道,足见其昏庸。诗人不明说,却用“可怜”二字,讽喻是很深的。这首诗,毛泽东有六处圈画。《北齐二首》写北周大军出征灭齐,齐后主高伟仍在醉生梦死地过着腐朽享乐的生活;《隋宫》写隋炀帝淫游无度,不听谏言,等等。这些诗和七言古诗《韩碑》,毛泽东都分别圈画三至五遍之多。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特创作,这些诗大部分是写爱情的,也有一部分咏史的内容,李商隐的爱情诗,辞藻朴实而自然,情致缠绵而不庸俗,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上连画三个圈,圈画过五遍。对含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著名诗句的无题诗,毛泽东画着大圈、小圈,流露出极为赞赏的心情。另外如《锦瑟》、《夜雨寄北》、《嫦娥》等诗,毛泽东都是多次圈画。

    白居易“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毛泽东深刻地理解诗人写作的思想感情,重视评价作品的思想性。

    毛泽东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的天头上,写着一段批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他对这首诗的标题连画三个大圈,在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旁,一路密圈。白居易是唐朝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和突出代表。《琵琶行》借一个沦落天涯弹琵琶女子的一生遭遇,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坎坷身世,及与之共鸣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同情和理解,使白居易的这首诗散发着异样的光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饱浸着诗人血和泪的传世诗句。毛泽东说白居易与弹琵琶女子“有平等的心情”,并称赞这是“白诗高处”,真可谓一语点破这首诗的精髓!诗人白居易是弹琵琶女子的知音,毛泽东是诗人白居易的知音!

    故居里还有一本平装的《白香山集》,其中《放言五首并序》的第三首,毛泽东对全诗都用红笔画满了着重线。这首诗是:“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占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1972年在批判林彪反革命罪行时,毛泽东引这首诗的后四句,对林彪作了刻骨逼真的评价。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对这首诗,毛泽东也在四五本诗集中都作了圈画。白居易的这些诗,语言诵俗,富于哲理性,毛泽东是很爱读的。

    对刘禹锡的诗“此种解释是错误的”

    1975年春天,毛泽东同志已经80多岁高龄。有一次,他初次会见一位同志,问过姓名之后,问她:“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接着自己铿锵有力地吟诵起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原来,这位同志的姓名恰好镶嵌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里,因此毛泽东很快联想到这首他所熟悉的诗。从藏书中看,毛泽东对这首诗先后圈画过六遍。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的这首诗标题前,他画着一个大圈,标题后又连画三个小圈。在另一本《唐诗别裁集》的这首诗标题前,他用红铅笔画了一个大圈。编者在诗后注释:“时梦得与元微之、韦楚客、白乐天各赋金陵怀古,梦得诗成,乐天览之曰:‘四人探骊龙,子己获珠,余皆鳞爪矣’。遂罢唱。”“梦得”是刘禹锡的字。毛泽东对这段注解,逐句加了圈点断句。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白居易极其钦佩他的诗歌才能,称他为“诗豪”、“国手”。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家,除写过《天论》等文章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外,在诗词中也常常闪烁着哲理的光辉。1959年,毛泽东在和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谈话时,说: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对》,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毛泽东读过刘禹锡不少诗,很多诗都圈画过五六遍。

    在一本《唐诗别裁集》中,毛泽东在诗人刘禹锡这个名字上面,用红铅笔画着一个大的圈记;旁边,用黑铅笔画着一条粗重的着重线;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红、黑两种笔迹作了圈画批注。这首诗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二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毛泽东用红铅笔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圈;在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旁,用红铅笔画着着重线。又用黑铅笔在这首诗的第一句前画着圈,每句诗后加了圈。编者注解中写道:“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毛泽东对这段注解作了断句。在“造化亦无如之何”下画着着重线,批注:“此种解释是错误的”。毛泽东为什么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呢?显然是编者没有弄清诗的精神。诗人的这首诗,是他在唐敬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刺史被征还京,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逢时所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虽自比为“沉舟”、“病树”,但指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世界还是要向前发展的看法,编者把它理解为一种消极的、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人生哲学,显然是对诗人的一种歪曲。毛泽东不同意这种解释,指出它“是错误的”。

    刘禹锡长期处于政治逆境之中,在感愤忧伤的情绪下,写过不少讽刺诗。他第一次被贬时,只有23岁,十年后被召还京都,写了一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对新贵有讽刺,再度被贬。14年的岁月过去了,诗人又被召回,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他不顾政治上一再遭受的打击,仍用嘲讽的口吻写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表现了政治上不畏强暴的硬骨头精神。毛泽东很喜爱这两首诗,曾经挥毫手书过。

    毛泽东也很爱读刘禹锡的一些咏史诗。对《蜀先主庙》一诗,毛泽东批注:“略好”。这首诗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诗人赞扬刘先主刘备,贬讥刘后主刘禅,全诗写得含蓄凝练,具有史论性质。《乌衣巷》一诗,毛泽东圈画过6次。诗人从感叹东晋豪门贵族王导、谢安的兴衰,借古讽今。诗的意味深长,发人思索。此外,对刘禹锡那些具有民歌风格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毛泽东也都有不少圈画。

    浓圈密点的罗隐诗集

    故居的藏书中,有罗隐的两本诗集——《罗昭谏集》和《甲乙集》。毛泽东对其中很多首诗都画着浓圈密点,粗略地统计约有91首。

    毛泽东圈画得比较多的是罗隐的咏史诗。如咏叹诸葛亮的《筹笔驿》:“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三个大圈,每句诗末都画着圈,在第一句旁画着曲线,从第三句开始,一路密圈到底。《濬墓》:“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王濬是西晋大将,大练水师,破吴有功。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两个大圈,头两句诗旁画有密圈。罗隐在这些诗里,名为咏史,实则是对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的酸楚感叹。罗隐的另一些咏史诗很有独到的见解,如《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越人何苦进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两个大圈,全诗都加了密圈。这类咏史诗,毛泽东还圈画过《焚书坑》:“千载遗踪一窖尘,路旁耕者亦伤神。祖龙算事浑乖角,将为读书活得人。”罗隐从另一角度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含蓄有新意,毛泽东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加了密圈。《秦帝》:“长策东鞭极海隅,鼋鼍奔走鬼神趋。怜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间有死无。”这首诗是讽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毛泽东对前两句加了曲线,后两句加了密圈。《董仲舒》:“灾变书生不合闻,漫将刀笔指乾坤。偶然留得阴阳术,闭却南门又北门。”这首诗,对一代大儒董仲舒的评价,在封建社会里是颇为大胆的。毛泽东对此一路密圈到底。

    罗隐是晚唐很有才气的诗人,曾被称为“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同时,又是很不得志的诗人。在以科举取士的封建社会里,他因写有《馋书》讥讽时政,触犯了统治阶级,因而10次投考进士,10次落第,满腔怀才难展的悲愤,流露在作品中,既有比较清醒的揭露现实的一面,也有愤世嫉俗、消极和低沉的一面。如已成为广泛流传成语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他《自遣》诗中的一句。这首诗是:“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毛泽东对这首诗一路密圈到底。又如《偶兴》:“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毛泽东对这首诗最后一句加了密圈。《东归别常修》:“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名惭桂苑一枝绿,鲙忆松江两筋红。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唯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毛泽东对全诗每句都加了圈,天头上画着大的圈记。罗隐在这些诗中流露的情绪是消极的,但这种消极不是醉生梦死、沉溺于声色酒肉的颓废;不是超脱尘世、遁入空门的虚无;这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受压抑的血泪呻吟,是他对世事浮沉客观冷静的观察。从毛泽东对这些诗的圈画,可以隐约地感到他对诗人的同情。这种同情更鲜明地表现在对《嘲钟陵妓云英》一诗的圈画批注中。这首诗是:“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毛泽东对《罗昭谏集》中的这首诗最后两句,字字都画了密圈。在《甲乙集》的这首诗中,除圈点外,还批注:“十上不中第”。毛泽东对这首诗的圈画和批注,是对诗人身世遭际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读过的一本《通鉴纪事本末》第220卷记载:唐末藩镇割据,江东纷扰,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与黄巢所属孙儒旧部作战时,在杭州修筑城垒,“谓僚佐曰:‘十步一楼,可以为固矣。’掌书记罗隐曰:‘楼不若皆内向。’至是,人以隐言为验。”毛泽东对罗隐的话,逐字加了旁圈,批注:“昭谏亦有军谋”。可见,毛泽东对罗隐的军事才能也是赏识的。

    罗隐的写景诗,毛泽东也圈画了不少。如《七夕》:“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唯恐曙光催。时人不用穿针线,没得心思送巧来。”毛泽东对最后两句不仅一路密圈到底,最后还画上一个大圈套两个小圈。《浮云》:“溶溶泄泄自舒张,不问苍梧即帝乡。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愁杀楚襄王。”《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涯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这两首诗,毛泽东全诗都加了圈点,标题前分别画着两个大圈。《中秋夜不见月》:“阴云薄雾上空虚(句末加双圈),此夕清光已破除(句末加双圈)。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句旁加密圈)。”毛泽东这些密密麻麻的圈画,流露出他的欣赏所至。

    辛弃疾的词圈画得最多

    毛泽东圈画过岳飞、张元千、张孝祥、苏轼、秦少游、李清照、萨都剌、纳兰性德等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从故居藏书中看到的,他圈画得最多的还是辛弃疾的词,约98首。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稼轩长短句》,共有四册,每册的封面上,他都用粗重的红铅笔画着读过的圈记。书中有60多首词的标题上,也画了圈记,书中用黑、红两色铅笔画着圈、点、曲线。从圈画用的不同笔迹估计,这部书可能是他在不同时期内断续读完的。在他经常翻阅的几部《词综》里,对辛弃疾的词也是反复多次圈画。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另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多次圈画过这两首词,非常喜爱。熟悉他的田家英同志曾告诉臧克家同志说:“毛主席某首诗的起头,是有意仿照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1957年3月,在一次由南京飞往上海的途中,当飞机飞临镇江上空时,毛泽东书写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向同行工作人员解释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京口北固亭在今江苏镇江东北,京口曾是三国时吴国孙权建都的地方。这两首怀古词是辛弃疾逝世前两年66岁时写的,他借赞扬孙权战胜北方敌人的武功,讽喻南宋统治集团投降主义的怯懦无能,并以廉颇自喻,表示为实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理想,老骥伏枥,雄心不已的壮志。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军事家、政治家。早年参加过抗金义军,反遭主和派的打击,长期落职闲居,郁郁终生。他的词有相当数量是抒发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毛泽东对这类词也圈画了不少。如《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陈同父即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密友。毛泽东对这首词,至少圈画两遍以上。在一本《词综》中,他在这首词的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还在中间加了一点。《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平侯。”对这首词,毛泽东也最少圈画两遍。标题的天头上,画着大的圈记。他还细心地在一本《词综》里把“列舰耸层楼”中印错的“槛”字改为“舰”字。

    辛弃疾的作品中也不乏描写细腻感情的抒情写景内容。毛泽东对辛弃疾这些优美动人的抒情词,也圈画了不少。如《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对这首词,毛泽东至少圈画过两遍,在天头上画着大圈。在《木兰花慢》这首词前,辛弃疾写有一段小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这首词为:“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毛泽东在这首词的标题前连画三个大圈;对小序中的每句话加了圈点;对词中每个疑问句后,都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辛弃疾是生活在七百多年前的一位词人,他细致地观察到月亮升落的天象,想象到月亮是旋转的,从我们这边看月亮是“去悠悠”,而那一边可能“是别有人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到这首词时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和周培源、于光远两同志谈哲学问题时,认为辛弃疾这首词,和晋朝张华《励志诗》中的“太仪斡运,天回地游”都包含着地圆的意思。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着意圈画,除艺术上的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辩证思维的深刻性。

    读婉约派柳永的词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并且说他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故居书房里有柳永的一本《乐章集》,在这本专集和《词综》里,毛泽东圈画过柳永的35首词,有的词是反复圈画的。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宦家庭,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勤奋读书,吟课诗词,精通音律,多才多艺。只因为被宋仁宗斥责为“薄于操行”,致使他屡试不第,50多岁才中进士,一生只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因而郁郁不得志。他的《鹤冲天》这首词,反映了他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消极心情。柳永在这首词里,傲然以“白衣卿相”自居,视“功名”为“浮名”,看得还不及“浅斟低唱”有意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词人宦途失意后玩世不恭的自我解嘲。毛泽东密密圈画了这两句词。

    柳永多次外出漫游,动辄“经年”。这些漫游,开阔了他的眼界,写下了描写杭州市井富庶、风光壮丽的《望海潮》;也写下了抒发别恨离愁,景、事、情浑然一体,极富感染力的《雨霖铃》,等等。这些被称作柳永的代表作的词,毛泽东都有圈画。但圈画得比较多的是《乐章集》中的三首《满江红·桐州》,这三首词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柳永以他毕生的精力从事词的创作。他的《乐章集》存词194首,用了17个宫调,近百个词牌。其中只有四个调,21个词牌是明显采用前人的,其他都是他创作的“新声”。他在开拓慢词,转变词风,使词从狭隘的上层社会返回市井里巷中,做出重大贡献。毛泽东重视他的词。(张贻玖)

    注释

    [1]这首诗为“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邠王玉笛三更咽,虢国金车十里香。一自犬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