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辈们的读书生活-邓小平的读书生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邓小平酷爱读书。

    他五岁开始读书,先入私塾启蒙,七岁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中学。他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无论寒冬酷暑,道路泥泞,从不间断一次课。因而,他总是班里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据说,他少年时代聪颖过人,书读三遍即可背诵。

    然而,动荡的岁月和多变的社会,迫使邓小平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16岁那年,他萌发了去西方寻求真理的念头。

    这一年,邓小平登上法国邮轮昂得莱蓬号,踏上留法勤工俭学的旅途。初到异国土地,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不通,无法与人交流。为攻克语言关,邓小平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清早,在茂密的法国梧桐树下经常出现他手捧书本,轻声朗读法语的身影;白天,他前往巴约公学补习法语;夜晚,利用做工的时间着意倾听法国人之间的谈话。由于一天到晚生活在法国人中间,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并且有较大的压力,特别是由于有刻苦、用功的学习态度,在不长的时间之内,邓小平的法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自掌握了法语之后,邓小平很快地适应了在法国的学习生活。在这个国家,他有一个巨大的收获,那就是,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李富春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留学生。在他们的帮助和带动下,邓小平的思想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迅速成为一名年轻而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5年的留法岁月,令邓小平终生难忘,也为他日后的革命活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为了壮大革命力量,培养政治骨干,经组织联系,邓小平被安排赴莫斯科深造。

    22岁的时候,经组织安排,邓小平来到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在这里,他充分利用良好的学习条件,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的书籍,系统学习了中国革命运动史、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列宁主义等重要课程。邓小平读书认真,钻研刻苦,政治理论素质提高得很快。他经常参加一些自由辩论或学生讨论会,以增强自己的论辩能力。参加辩论时,邓小平力求语言简朴有力,切中要害,常驳得对方理屈词穷,无言可对。因而,被同学们称为“小钢炮”。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奠定了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邓小平早年的读书经历,给他后来的革命活动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帮助和精神安慰。

    从苏联回国后,在战争岁月中,邓小平的工作虽然很繁忙,但仍然抽空读书,并且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高文化素质。为参加培训革命骨干训练班的讲课工作,邓小平在油灯下熬夜编写教材。讲课时,他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很受学员们欢迎。

    邓小平对书有着特别的感情。打仗行军时,组织上分配给他的马,他舍不得骑,却把书和文具驮在马背上,自己宁可步行。

    抓紧时间读书,是邓小平在战争年代的一大爱好。1946年4月的一天,下级干部曾克来到邓小平的住处,向邓小平、刘伯承、张际春等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曾克进屋后,邓小平离开桌子同他打招呼,然后,走到门外让警卫员去请刘伯承和张际春副政委。曾克注意到,在屋里靠近窗旁的一张方桌上堆满了书和杂志,一本打开的外文书摆放在桌子的正中间,看得出来,自己刚进来的时候,邓小平才把书放下。曾克为无意中打扰了邓小平读书而感到不安。刘伯承、张际春到后,曾克忙从书包里拿出了晋冀鲁豫边区创办的综合性的文化刊物——《北方杂志》给他们看。刘伯承、邓小平看后十分满意。此后,这种杂志经常摆放在邓小平的书桌上。

    随着岁月的流逝,邓小平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给人以精神寄托。

    1969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经过批准,他把自己在北京的书逐步运往江西。每天劳动之余就伏案读书,有时一直读到深夜。这个时期,他最喜欢的是《史记》这部书,几乎百读不厌。

    1970年的一天,报纸上登载出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一批古典名著的消息,这对当时文化生活处于饥渴状态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身在江西一隅的邓小平也高兴地看到了这则消息。他找到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办公室的秘书赵子昌,请他代为购买这批书籍。赵子昌跑了很多地方,终于将全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共11本买了回来。邓小平接到这四套古典名著,非常高兴。抚卷凝思,别有一种感情充溢在心中。四套新书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邓小平最困难的时候,给他的精神安慰,给他单调的生活增加了色彩。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熟知父亲读书的爱好,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回忆道:“在那谪居的日子里,父母抓住时机勤于攻读,特别是父亲,每日都读至深夜。那几年中,他们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古今中外的其他书籍。对他们来说,能有时间如此坐下来读书,确也是难得的机会。我们到江西探亲时,父亲常给我们讲一些历史典故,有时还出题考我们。母亲也时常给我们讲述、议论一些书中精辟之处。在读书中,他们抚古思今,受益匪浅。我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稳寡言,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之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的工作来调节生活,从不感到空虚与彷徨。在江西那段时间,他就主要用劳动和读书来充实生活,陶冶精神。”

    在邓小平的革命斗争生涯中,有两个学识渊博,资历非凡的人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是毛泽东,博古通今,谈吐中用典贴切,妙趣横生,意境深远;另一个是刘伯承,对知识孜孜以求,戎马倥偬仍书不释手。邓小平也是博览群书,学而不倦。进城以后,每天上午9时至10时许,他都会在书房读报,或听秘书读国内外报刊新闻摘要,每当听到一些有兴趣的新闻时,他会叫秘书重读一遍。在读书看报中,邓小平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国际国内的大量信息,这无疑是他聪慧睿智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1989年11月,完全离开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正式离休以后,邓小平心里仍时刻挂念、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每天在家中,他最主要的事就是读书看报。这成为他了解掌握国际、国内动态的重要渠道之一。

    邓小平的读书生活对他的革命生涯和日常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之增添了多彩的情趣。

    (王立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