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爱读书,读好书。他,一个苦孩子出身,给人放过牛,当过矿工,硬凭着顽强的毅力,在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挤出时间来读书学习,有时还在马背上看书。解放后,彭德怀同志学习更加认真,为了掌握现代军事技术,他买了从高小到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课本,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制订学习计划,每天坚持,从不间断。有时因会议耽误了,晚上不论回家多晚,也要戴上老花镜,在灯下把当天的学习计划完成。在1960~1965年他脱离工作期间,这种勤奋不懈的精神丝毫未减,只是知识面涉及得更宽、更远。他遍览古今中外政治、历史、文学名著,刻苦地钻研自然科学、军事技术。来到三线之后,他仍然一如既往,继续发扬钉子精神,不顾工作的辛苦,不顾跋涉的疲劳,不顾自己的年高,还是认真地看书、学习。
彭德怀在三线读的书很多,这里讲的是彭德怀读《欧阳海之歌》的故事。
学欧阳海
一
60年代中期,继英雄雷锋、王杰之后,又一个英雄的名字在全国人民中间广为传颂,这个名字就叫欧阳海。
欧阳海同志出生在一个贫穷人家,从娘胎呱呱落地之后就遭受阶级剥削和压迫,童年跟随母亲讨饭,在旧社会的苦难中,他练就了倔强和勇敢的性格,也使他无比仇恨剥削阶级,党和人民解放军将他救出了苦海并使他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党的教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欧阳海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1965年冬,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光荣地牺牲了。他只活了23岁。在短短的一生中,欧阳海同志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先后三次跳进水里救起过四个孩子;参军前,他多次为集体,为五保户无偿地劳动;担任记工员时也多次少记或不记自己的工分;参军后,他一贯艰苦朴素,见义勇为……这些动人的事迹经金敬迈同志加工整理后,成为《欧阳海之歌》一书,这本书不仅是生活中欧阳海的真实写照,也是无数雷锋、王杰式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艺术上的高度概括。
《欧阳海之歌》1966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立时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畅销书,售出数百万册,从军营到学校、工厂、机关,全国人民到处都在谈着欧阳海的事迹,讲着欧阳海的故事,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欧阳海”的热潮。
彭德怀平时深沉严肃,不苟言笑,可是一听到战士们舍生忘我的英雄行为时,就很动感情。他曾这样说过“有些同志为了完成爆破任务,身绑炸药,自身与碉堡同时粉碎,这种英雄壮举,不是谁命令他,而是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这些英雄为了人民事业粉身碎骨,这种英勇而光荣的自我牺牲精神真是万世师表”。他的座右铭是:“学习劳动人民的正气,坚定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
欧阳海的事迹自然引起了彭德怀的关注,他从三线工作巡视回来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阅读《欧阳海之歌》。为了读书,他常常忘记吃饭,经常是一顿饭炊事员催了又催。有时候,他索性“罢”吃一顿。他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彭德怀详细地阅读了三遍,而且作了很多的眉批、腰批和杠线。全书444页,画有杠线的计有148页,作有眉批的共有76页,眉批累计1819个字,他称赞这本书好得很!(此书由重庆新华印刷厂1966年4月第1次印刷)
1966年晚秋的一个晚上,彭德怀把这本书交给了他的炊事员刘云,嘱咐他把书好好地读一读,向欧阳海学习,并说这书上有他的眉批。
时隔二十多年,刘云精心保存的这本《欧阳海之歌》,书皮虽已破损,但书页完整,里面彭德怀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这真是难得的革命史料,也是彭德怀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彭德怀夫人浦安修看了此书后说,是彭德怀写的眉批,感谢刘云妥善保存了彭德怀手迹。
二
翻开《欧阳海之歌》,首先看到的是欧阳海在风雪中降生,在旧社会这个肆虐的人间风雪中遭遇的苦难童年。欧阳海七岁时跟随母亲去讨饭,受尽了地主老财的欺侮和凌辱,倔强勇敢的欧阳海不愿再受地主老财的欺凌,决心“我再也不讨米,我要砍柴去。”
“再也不讨米,我要砍柴去。”读到这里,彭德怀用笔画上一杠,欧阳海那倔强的性格多么像童年的“钟伢子”(即彭总乳名),当年钟伢子也是这么说的。读着欧阳海悲惨的故事,彭德怀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童年的苦难遭遇。
钟伢子八岁那年,勤劳的妈妈被痢疾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妈妈一死,家里就像断了顶梁柱;爹爹得了痨病不能干重活,靠70岁的祖母带着他和三个弟弟。不久,刚满半岁的小弟饿死了。家里除了剩下的三分荒地,两间草房,一口漏锅外,连床板都卖掉了。
大年除夕,财主家的鞭炮响了一夜。初一早上,钟伢子家无米下锅,祖母拿出一个破篮子,一只碗和一根打狗棍,让钟伢子带着二弟去讨饭。钟伢子把打狗棍扔在一边,说:“我不去,当叫花子,受人欺侮!”祖母眼泪汪汪地说:“到外乡去讨嘛!”钟伢子看着两个饥饿的弟弟,心想:不能等着饿死啊,便带着二弟走出家门。
“好大的雪啊!瑞雪兆丰年!”财主家里的人穿着皮袍,迎接拜年的客人。
钟伢子和二弟身披破烂衣裤,赤脚穿着烂草鞋,顶着风雪浑身哆嗦。他们走到一家财主门口,挨门乞讨。财主开门一看是两个小孩,就问:“你们是送财童子吗?”当时,按照财主的迷信说法,初一这天要开门大吉,他想让钟伢子弟兄说是送财童子,迎个吉利。
钟伢子看了看财主,说:“是叫花子。”
财主的脸刷地一下子沉下来,气冲冲地要把大门关上。二弟急忙说:“是!是送财童子,恭喜老爷发财!”财主一听,高兴地打开门,给二弟一碗饭。
晚上,弟弟问哥哥:“你怎么不说是送财童子?”
“我不是。”
“说一句,怕什么?”
“我不愿对他们说好听的!”
兄弟俩讨饭回家,钟伢子已饿昏了,进门就倒在地上。
第二天,祖母还要领着钟伢子和弟弟去讨饭,钟伢子说:“再也不拿打狗棍了,我要砍柴卖钱去。”
白发苍苍的老祖母,一双小脚,拄着棍子,带着两个孙子,一步一扭地走出去。钟伢子心如刀割,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他转过身去,用手使劲地抹了一下满脸的泪水,拿起扁担、柴刀,上山去砍柴。之后,彭德怀捉鱼,挑煤卖,生活十分悲惨。
回首往事,彭总感慨地在第19页上写下:“小海,你七岁随母讨米,我八岁带弟也讨米,受富人欺负,只讨一天,再不讨米,决心砍柴卖。你鲜血印白雪,我严冬水里捉鱼卖!你我同根生,走上一条路。”
《欧阳海之歌》第194页上,一排铅字由于红笔杠线的衬托越发醒目,书页左侧二十几个刚劲有力的红字在黑色墨字的衬托下也格外耀眼。那一排铅字是“因为这是为了坚持真理……”;那二十几个红字是“坚持真理,为了真理而斗争,哪怕流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是不吝惜的。”
这短短的一道杠线和27字的眉批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在红与黑的字里行间,显示出彭德怀为了坚持真理和正义,奋不顾身,义无反顾的彻底革命精神。
1934年3~4月中旬,彭德怀面对“左”倾教条主义者煊赫的权势,冒着杀头查办的危险,挺身而出,痛斥“左”倾教条主义者“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作战方针,他愤怒地说:“中央苏区从开创到现在已四年了,创建根据地是多么困难,现在却要被你们给葬送掉,你们是‘崽卖爷田不心痛’!”
1959年庐山会议后,有人逼他供出所谓的“军事俱乐部”的名单时,彭德怀气愤之极,他说:“开除我的党籍,拿我去枪毙了罢!你们哪一个是军事俱乐部成员,就自己来报名罢!”“我不能乱供什么军事俱乐部的组织、纲领、目的、名单等,那样做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我只能毁灭自己,绝不能损害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
1962年,彭德怀被“罢官”三年后,他看到我们党内有些阴谋家恣意践踏和篡改党的历史,倒行逆施以及诬陷诋毁之词,拍案而起,起草了八万言书。身边的同志劝他不要再写信了,上次还不是因为写信……彭德怀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个人是渺小的,为了我自己,写不写没有什么,可是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它有自己的光荣历史,历史应该是真实的,它不能有假,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给共产党抹黑……这封信递上去以后可能要伤害到某些人,但是这些都是事实,为了真理,为了党的利益我不能不这样做。”
眉批的笔迹虽然有些褪色,但它记述的彭德怀的事迹,显示的彭德怀的精神确是永不褪色的。彭德怀铿锵有力的话语仍在响亮的传颂:
“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不应该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为了坚持真理,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真正具有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的‘五不怕’精神,只有这样,才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态度,才有益于革命,有益于人民。否则,如果看到错误的东西不敢挺身而出,坚持斗争,或者随波逐流,或者阳奉阴违,都只会助长错误倾向的发展,因而误党误国,一害人民,二害革命。”
在第400页上,小字号铅字印着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
“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方法,舍不得丢掉的吗?”
彭德怀用红笔给画了杠线,并写下:“这话说得多好!照这样行动才对。”
彭德怀在读《欧阳海之歌》时,有时竟顾不上吃饭,他深深地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那急行军时雄伟的人流,高亢的战歌;这一切都使我们的元帅身临其境。他仔细地品味着,还不住地和书中的人物对话:“小海,好样的!”“值得!一个革命战士应该如此。”有时还站起身,踱着沉稳的步子,自言自语道:“多么紧张啊!又多么勇敢啊!”“写得好!我们的战士多么可爱啊!”
彭德怀读书非常认真,并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949年春天,他在接见一位新华社记者时说:
“以我的看法,文章写不好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主席不是说过吗?事物的必然性常常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要把目光放在工农兵身上,没有工农兵便没有历史。”
“写东西一定要接触实际,毛主席写东西,不总都是经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他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又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所以能写出好的东西来。”
所以,对于反映战士生活的好书,他总想先睹为快。当《欧阳海之歌》于1966年4月出版后不久,彭总就认真地读了起来。
翻开彭德怀留给我们的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称赞的批注,他不仅称赞欧阳海及书中其他人物,而且也称赞作者为我们塑造了这样的活生生的人物,再现了这样热气腾腾、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在书中多处批道:“合情合理,写得细致入微。”“把解放军的官兵关系描写得多么生动。”“这一节写得多紧张,又多愉快。且有排山倒海,万马奔腾之势……”
是啊,火热的生活加上作者创作的成功,使这本书具有巨大的魅力,彭总放不下了。
然而彭德怀毕竟是彭德怀。“遇到不对的事情就要提意见,我这个脾气,这一辈子是改不过来了!”彭德怀曾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这样说过。在读这本书时,对某些细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将书中出现的“眼前发黑”改为“眼睛发黑”。如果有机会的话,他肯定要和作者讨论讨论。他有许多作家朋友哩。在晋东南时,赵树理同志把《小二黑结婚》的初稿拿给他看。彭德怀看后觉得很不错,但提出要修改。修改了好多次,定稿出书后,彭德怀还为此书题了词。《小二黑结婚》已成为传世名篇,此事也传为一段文坛佳话。
是的,彭德怀坚持真理的决心,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以及不留情面的严厉,给熟悉他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他自信,却不自以为是,刚正,而不刚愎自用。在战场上,他坚持和贯彻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的战略方针;集中大家的智慧,作出英明的决断;在被迫离开军队,到三线工作期间,他多次强调自己对抓工业不内行,在实地的视察和调查中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汇报,请教有关的专家,在工作中学习,热诚而认真,朴实而谦逊。他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具有战略性的观点和方案,但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头上。对待文学创作他也是这样,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尊重作者的劳动,但也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作者共同研究。
提起彭德怀,人们自然会想起毛泽东那首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在人们的心目中,彭德怀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大将军,流血不流泪的硬汉子。谁能知道彭德怀在读《欧阳海之歌》时是流了泪的。
第一次读《欧阳海之歌》,看到第201页上,彭德怀哭了,他摘下老花镜,用手抹掉脸上的泪水,然后提笔写下“我看到这里哭了,不知为什么?”第二次读《欧阳海之歌》,还是看到那个地方,彭德怀又哭了,他又写下:“我看到这里又哭了,这是为什么?”
书页上彭德怀还作了许许多多的杠线,杠线上全都是欧阳海的指导员曾武军的话语:
“……一旦治不好,那也没关系,革命工作千千万,总会有我的活儿干的,看树林子,守灯塔,不都是革命工作吗?只要这颗心不残废,一条胳膊干的工作多的是哩。”
“这回真要革命到底了,那也没啥!人嘛,总有一死,活七八十岁不算长,活二三十岁也不算短。”“我还不到彻底休息的时候,就一定要争取回到这里来,现在任务没完成,我不能撤退!”
“活着,为了党的事业战斗;死了,为了党的事业献身。”
1966年5月18日,正在川东大足重型汽车厂工地视察的彭德怀奉调回到成都,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西南三线的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彭德怀出外巡视就困难了。他住在成都永兴巷七号,但一颗心还时刻挂记着三线工作,他详细地翻阅了大量资料,以这种方式继续他的三线工作,他是个闲不住的人。
当年住在吴家花园,彭德怀为不能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忧心忡忡,非常难过。他说:“没有工作,白吃人民的饭是最大的苦恼。”他要求到一个生产队去,即使把一个生产队搞好,让几百口人过上好日子,也是莫大的快慰。
后来,当他得知毛主席要他到西南三线工作时,非常高兴,从毛主席那里回到家,他乐呵呵的,眉里眼里都是笑,他拉着家人的手说:“毛主席接见了我,我又能工作了!”
来到三线后,他把全身的心血都扑在了工作上,在近半年时间里,彭德怀走遍了四川、贵州等三线厂矿、工地,行程数千里。他不顾自己68岁的高龄,拼着命地干工作。
彭德怀读到第436页欧阳海这段话:“我呀,要是不让我干活儿,不让我工作,哪怕我活上180岁我也不干,活着也是废物嘛……”他批下了这样的话:“这是真的,自己深有体会。”
欧阳海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了彭德怀。一位赫赫有名的元帅在向士兵学习。他把自己永远置身在人民之中,与人民共呼吸。
(王春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