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铺子里的“猴子”渐渐多起来,
拿鞭子的孩子却渐渐少了。
而冰猴这么多年,
就一直在我心上转啊转,
旋转出的日子也有滋有味。
弹起我心爱的玻璃球
弹玻璃球也叫“弹溜溜”“打弹子”,这是我们小时候男孩子最常玩的游戏之一。那时男孩子要是没有几个“溜溜”在兜里滚动着,做什么都不会踏实;兜里装着溜溜球,走起路来都是美滋滋的,好威风啊!我弹得不怎么样,输自然不可避免,贵在参与么!最心疼的是我的宝贝“溜溜”经常被击得遍体鳞伤,甚至被击得粉身碎骨。
“溜溜”是玻璃的,滴溜圆,透亮透亮,着实喜人。有的里面带有各色的花瓣,那是做跳棋的棋子用的,还有比花瓣“溜溜”大一圈的,绿色的、蓝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很多种,听说是灯泡厂用来做灯泡的原料,也不知真假。我那时有一小盒“溜溜”,花瓣的、全色的,大的、小的都有,妈妈怕我把这些“溜溜”球一下子都玩没了,总是把它们锁在柜子里,不让我拿出来玩,害得我不得不天天想着怎样对付她的柜子。
弹球的方法很好学,关键是弹球的手法、指法和技巧多有不同,从弹出去的球就能看出每个人的水平。关键要准,只有打得中别人的球才能连续击打;再就是要狠,能有多大力就用多大力。把别人最爱的球打碎了那是他活该,打跑了你就是赢家,大家就都会羡慕你,高看你。弹玻璃球这个游戏可两人或者多人参加,先把玻璃球放在地上,然后用力踩玻璃球,踩出5个小坑,再用手抠大抠深一点,算作各级的营垒,然后,在离坑不远大约3米处划出一条线,玩的人站在线外,将手中的小球向着线内扔去,谁的球最接近横线谁就先开球。要将自己的玻璃球依次弹入四个角上的坑,再弹入中心的坑之后,就可以弹别的伙伴的玻璃球了。再用自己的小球弹向对方的小球,只要击中对方,就算赢。
还有一种玩法就是只有一个坑,需要尽快把自己的玻璃球弹进坑里,还要想办法阻止对手的球进坑。对手的玻璃球要是没有弹进,但离坑不远,你就可以先把对手的玻璃球弹远或击飞。只要击中对手的玻璃球,就可以再获得一次弹球的机会,然后再把你的球往坑里弹。只要自己的玻璃球进坑了,就可追弹对手,使对手处于被动“挨弹”的境地,直到赢下来。
我家房西头50米的地方有个老式青砖房,那里住着两家人,记得有一家姓赵,他家三个孩子,老大赵伟和老二赵平都是弹溜溜的好手,他们家门前每天都聚集着一大帮小孩子弹球。刘庆和、安洪光、陈敬锋、韩大江、栾兆福、二鱼头、李永刚等,常玩的有十多人,更多的是看热闹、起哄的。玩溜溜球的时候他们几乎都是伸着脑袋猫着腰,目不转睛地盯着地面上小球的滚动轨迹,然后判断该使用多大的力量才能将对方的小球弹到坑里。玩这个游戏经常累得满头大汗,而且因为总是弓着腰,还要频繁地变换位置,所以腿脚也会经常发麻。
弹溜溜的游戏很受男孩子们喜欢,漂亮的玻璃球总是令人爱不释手。溜溜弹到最后,经常是满身伤痕,透明表面也成了雾白色,孩子们依然舍不得扔掉。那些好看的溜溜也有被放到鱼缸里收藏了起来,这也算是一种美丽的装饰。
弹溜溜的游戏伴着一代又一代孩子长大,后来我发现,那时弹溜溜弹得好的人,多数都参军当了兵,相信他们在军营里也一定是一个打靶高手吧!
寒风做鞭冰做猴
自小就特喜欢猴子,是因为那个在西行漫漫征途中开山辟路、降妖捉怪的猴子太有本事、太神通了,我情愿自己的身边都由猴子来做伴。终于有了一只猴子,却不是从千年巨石里蹦出来的猴精,而是伯伯站在车床前,捡了一块实心硬木疙瘩,用刀头给我精心旋出来的陀螺,我给它取了个名叫冰猴。
冰猴,又叫陀螺,是一种儿童玩具。“抽冰猴”,是用绳子绕在陀螺上,然后用力一拉,冰猴就在冰面或雪地上旋转起来,接着玩者对它不停地抽打,使它在冰面或雪地上长久地转动。
抽冰猴我们喜欢在冰场的角落里玩,很多孩子都在这凑热闹,比看谁的冰猴转得时间长,比看谁的冰猴能把别人的撞倒,比看谁的冰猴能走过不好的冰面而不坏,还有人用一条鞭子抽三四只猴,照样玩得滴溜转。
鞭子不能用布条,因为抽几下就会烂了,最好用皮条,耐用、结实。找不到合适的皮条也可以用轮胎里的绳子做,绳子上裹着胶,绑在一根竹竿上,十分耐用。
我的冰猴面上涂了五颜六色的油漆,它就有了活灵活现、变幻多端、人见人爱的脸;在锥点处镶嵌一个圆珠,它就有了能走四方、行万里的脚。当爸爸下班回家把这只猴子放到我面前时,我就左看右看,百看不厌,一蹦几尺高,甚至想当即就和别人大战一场,那架势就如同将军有了战马,即将驰骋疆场一般。想要驯服猴子,没有法宝可不行,唐僧还有紧箍咒念呢!我需要一条鞭子,最后爸爸给我弄了一条。奶奶说:“这下可坏了,有的玩儿了,这孩子天天还能记得回家吗?还能再找回家来吗?”我的童年就注定要与这猴子一样躁动不安、不再消停了。
有了鞭子,我就成了武松,老虎给我拉爬犁;有了鞭子,我就成了郭靖,金雕替我滑冰车;有了鞭子,我就成了哪吒,翻江倒海,力敌千军;有了鞭子,我就成了沉香,敢去劈山救母……这是一条霸王鞭!谁敢再欺负我?谁敢再不老实?谁敢再不服?谁敢再跟我叫板?
在不开心的时候,只要鞭子一抽,心情就豁然开朗了;在不痛快的时候,冰猴一转,烦恼便逃之夭夭了。
冰猴不抽不爱转,像极了我写作业,妈妈不催我不写。我把冰猴放到书桌上,老师一转身,我的冰猴竟在书桌上转起来,而且转到同桌本子旁,她手疾眼快,一把抓进手里,随手一扔,我心爱的小猴儿就咕噜滚到了教室的最前排。同学们哄笑起来,老师发现后就没收了我的小猴儿。课下被老师批评教育了一顿,我不停认错,才算还给了我。我心想,我要和同桌从此井水不犯河水,你桌子上的鸡毛毽子和皮筋儿也给我小心点儿!
天寒尤厉,冻风时作,我依旧揣着我的冰猴儿,拿起我的小鞭子,溜出家门,来到冰地上,这里已聚集了不少的小伙伴。都别惹我呀,远远地给我看着,我给你们露一手,我在冰面上把猴子耍出了花儿,猴儿不停地飞转,转得忘情,转得投入,转得极致,冰猴儿给我赚足了面子,过瘾极了。小伙伴们都站一边看着,也时不时地啧啧赞叹,有的还鼓掌蹦跳着,我心里那个美呀!我的同桌啊,你要是来了,我非叫你看看,我的小猴儿有多厉害!抽到你也喜欢上我的小猴儿,再不随意扔我的小猴为止。
木头的,铁管的,塑料的、紫铜的……几十个猴子,几十条鞭子,几百号人在看热闹,这么多双眼睛都围着我转,那叫一个得意,这才叫爽啊。我的猴子好像很有灵性,似有了生命一样。我抽冰猴,猴转、我转、车轮子转,甚至都觉得地球也在转。
有人使坏,放出猴子来撞我的猴子,那就撒马过来吧!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猴王。我抽猴子既是撒气也是鞭策。我的宝贝猴子呀,还真争气,一路上过关斩将,遇鸡杀鸡,见狗灭狗,所向披靡。
我的宝猴太棒了,抽它不哭、骂它不闹、踢它不倒;相反,越打它越迅敏,越骂它越抖机灵,越踢它越显威风。
男孩们抽动着冰面上转动的冰猴,顾不上天冷雪大风呼啸,也顾不上日落渐黑肚子叫,更哪管它什么作业不作业!一年中难忘的季节,在冰雪里,我抽,我抽,我抽抽抽;猴儿在冰面上,我转,我转,我转转转,那真是要多带劲儿就多带劲儿!
枯枝鼓掌雪伴奏,寒风做鞭冰做猴。玩起它,好不帅气,好不畅快!我问你:你有吗?再问你一句:你行吗?!记住啦,谁也别气我,谁气我,我就抽谁。
后来,杂货铺子里的猴子渐渐多起来,拿鞭子的孩子却渐渐少了。而冰猴这么多年就一直在我心上转啊转,旋转出的日子也有滋有味。
巧手慧心翻花绳
它能有效地训练孩子手指的灵活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可锻炼玩者的耐心和敏捷性,能在娱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益于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自信心和自制力,它,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翻花绳游戏。有专家说翻花绳的目的就是尽量顺利地完成整套动作,熟能生巧,经常翻,不但能让翻出的造型优雅美观,而且还可能创造前所未有的属于自己的造型。
翻花绳是一种利用绳子玩的游戏,又叫“解股”“翻绳”“线翻花”“翻花鼓”“编花绳”“挑绳”等。这个游戏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通常备受女孩子青睐,需用灵巧的手指和聪慧的心灵才可翻转出许多的花样。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环绕于双手,撑开在空中,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能翻出新花样,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翻花绳用的绳可以是毛线、麻线、尼龙绳或棉纱绳等。
翻绳能翻出数千种图案,有些很常见,如双十字、花手绢、面条、牛槽、酒盅、渔网、花瓶、小鱼、香皂盒、桥、喇叭、秋千、剪刀、太阳、天窗、担架、五角星等。也有很多十分复杂的,如降落伞、飞机、小汽车、乌龟、蚊子、麻花、拉锯、松紧带等不同形状的造型。
一根短短的且普通的小绳,由于想象的方式不同,手指翻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所以最后呈现给我们的也是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形状,真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这正是翻绳游戏的智慧和魅力所在。
如果你不相信在一根小细绳上能够发生什么奇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而这一根看似普普通通的小绳,却有着千万种变化,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神奇。
小时候经常跟姐姐一起翻绳,有时也跟姐姐的同学一起玩,我不会的她们就教给我怎么勾、挑、翻。我越玩越有兴趣,越翻越觉得这个小游戏真的是奥妙无穷。姐姐们不玩了,我还会像个跟脚狗儿似的追着她们继续玩个没完。
有一次我看见有两个女孩在玩翻绳,她俩把一根绳系成一个绳圈,然后套在双手不同的手指上不停地翻。灵巧的小手,像变戏法似的翻着手中的线绳,一边翻着还根据其所像之形随口说出“琪子”“面条”“麻花”“驴槽”……翻得有滋有味。我忍不住凑过去,两个人玩的游戏变成了三个人玩。可是我很难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花样来,弄来弄去就只有那几样。她俩就很耐心地教我,我也极为认真地学,总想多翻些花样来盖过她俩,让她俩明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我的手根本就不听我的话,手的灵活性不是很好,别出的新裁往往经不住几个回合的延续就走了形,有时只变了几个花样就翻乱了,我的小脸都憋红了,鼻子尖都冒出汗珠了,像热锅的蚂蚁,若翻不好,怎么在两个女孩子面前下得了台呢?
其中一个女生看我翻不好,就告诉我说别拉错线,翻错弯,否则绳子可是会打结。另一个同学居然还劝我翻些简单的,不要逞能。这话我不太爱听,什么叫逞能啊?这不明显是瞧不起我的意思吗?回家后,我就找了根绳子自己练,等姐姐她们那些同学来家玩时,我就虚心求教,最后得益颇丰。
在这个学习翻花绳的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女孩子真的比男孩子翻得好,这可能与她们认真、细心的性格特征有关。女孩子们灵巧的小手翻来翻去,像美丽的蝴蝶上下飞舞。这使我想起了“心灵手巧”这个词儿,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不细心思考、不发挥想象力,那什么都不会做得好。
据说翻花绳的历史很悠久了,多是中国古代闺阁内的小姐、丫鬟们经常玩的游戏。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封云亭与梅女因长夜难遣,聊为交线之戏。”此处所指的交线就是翻花。二人“促膝戟指,翻变久良”,“愈出愈幻,不穷于术。封笑曰‘此闺房之绝技也’”。这个游戏在我们小的时候得以盛行,现在的孩子们恐怕都没有听说过吧。
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好吃的、好穿的、好看的、好玩的,但那个年代却慷慨地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那时的快乐是那么的简单纯粹,一根小绳就能满足了。
小姑娘玩转嘎啦哈
不是在东北长大的孩子很少知道“嘎啦哈”是什么东西,甚至是现在的东北孩子也大多不知道,它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印迹。
“嘎啦哈”是满语译音,因用动物后腿位于小腿骨和蹄骨之间那块骨头即距骨作为道具而得名。这块骨头接近四方形,有牛、马、猪、羊、狍子的,常玩的是羊嘎啦哈,比较小巧绢秀,而猪嘎啦哈就显得粗大健硕,玩起来没有羊的手感好。嘎啦哈分四个层面,上下左右都不一样,上面叫“肚儿”,下面叫“坑儿”,左面叫“驴儿”,右面叫“砧儿”。
据民俗专家考证,嘎啦哈是我国北方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考古发现,北魏鲜卑墓、辽代契丹墓、金代女真墓、明清墓都有随葬的犴、牛、狍的嘎啦哈。在古代,嘎啦哈是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嘎啦哈大小不同、类别不同、颜色不同,代表不同军事名类,成为战局中沙盘演示的棋子。后来,嘎啦哈被神化为“定福祸决嫌疑”的占卜工具,视“解者为凶,合者为吉”,“驴坑为凶,珍背为吉,珍包子为大吉”。有的民族祭祖时用六只羊嘎啦哈,表示六畜兴旺;满族、锡伯族将嘎啦哈装入“妈妈口袋”,平日放在祖宗匣内;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摇车的两侧、底上都系挂嘎啦哈,以求吉驱邪。
嘎啦哈的制作比较讲究,把野兽或家畜的拐踝骨经过蒸煮去肉脱脂,然后上色。通常要上成红色或绿色,以红色为多。古代北方民族喜欢养猪,猪的嘎啦哈最容易弄到,所以是最常见的。据说狍子的嘎啦哈小巧玲珑,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是最好的,但这也很稀少,我也没见过。
东北也叫关东,自古这里就是冬季漫长的地方,女人们冬季大多都在房子里度过,在家叫作“蹲仓”,由于无事可干,年轻女人多数都玩嘎啦哈。那时不像现在,有电视、网络、手机,可以看电视、玩电脑、打麻将、斗地主、QQ聊天……那时的娱乐形式有限,可玩的东西很少。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只有少数人家才有收音机,麻将是“四旧”,绝对不许玩,所以人们除了打扑克几乎就没啥玩的。女孩子们只能玩玩踢毽子、跳格子、嘎啦哈这种最简单的游戏了。
嘎啦哈一般是跟一个布口袋搭配玩,布口袋内装红小豆或者沙子,用不同的布块按六面形的角缝起来。
嘎啦哈有很多种玩法,主要有“掷嘎啦哈”、“撮嘎啦哈”和“搬砧儿”。一组嘎啦哈,少则几个,多则几十甚至近百个。嘎啦哈可多可少,四个就可以成局,人多人少随意,可分成两伙进行团体比赛,或者单人一一角逐。三四个小姑娘凑在一起分别坐在暖和的火炕上,依次坐庄,谁输了就交给下家玩。把布包高高抛起,趁此时机把四个羊拐骨依规定次序翻过面去,规定抛包次数,在规定次数内把羊拐骨翻过四面又一把抓起来为胜。
记得姐姐经常带一帮她的女同学来我家玩,她们在玩嘎啦哈时,我就在一旁看。看她们玩得那么高兴,我心里也禁不住痒痒的,她们也让我跟她们一起玩儿,我试了几下,手就是发木,一向善于小制作的我,在嘎啦哈面前怎么也玩不转了?我把布口袋往上一扔,心就跟着口袋吊起来了,没等看清楚什么情况,嘎啦哈全部颓落了,我就手忙脚乱地抢救,可已无济于事,再试依旧。我越急越慌,可越慌越乱套,最后我只好甘拜下风了,手不灵,所以根本无法在这个瞬间去摆弄那些嘎啦哈。这是个需要一心二用的游戏,眼睛瞧着上面,还得瞄着下面,手要迅速地翻来翻去,还得接住落下来的口袋,接不住就输了。手脑的协调能力也非常关键,年长的一定玩不过年幼的,想要玩得好,就得眼力好,脑子反应敏捷,手也麻利,不然怎么弄都是不行的。
我很服气,人常说巧姑娘如何如何手巧,在玩儿嘎啦哈上,我是愿赌服输了,真的就是女孩玩的游戏。我是玩不来,只好当个看客,但看他们玩倒也是很有意思。现在在我的抽屉里还留着姐姐小时候玩的四只羊嘎啦哈,没把它们扔掉,所以就保留到了现在。
那时的生活窘迫,家家都是一样的,双职工、孩子少还能好一些,有的家就一个人工作,还得养活一家人,那生活才叫苦呢。很多人家里就养鸡养鸭、养猪养羊以贴补家用。逢年过节,家家都要买些肉,而能杀得起羊和猪的人家很少,所以拥有嘎啦哈的多少也就能折射出这家的经济及生活状况。女孩子们之间,如果谁被小帮派排挤或冷落了,给那小帮派的首领送几个嘎啦哈以示友好,很快就会改变局面。如果有谁能送给自己一组嘎啦哈,那就会高兴得如过年一样。
买年肉时,小姑娘们往往会缠着父母一定要买带嘎啦哈那地方的骨头,羊肉铺卖的羊拐骨早就被人预定了。能弄到那可是全家都会开心的事儿,把羊拐骨剔得干干净净的,用水把油煮出来,放到家中阴干,干透了再在四面涂上不同颜色。实在没有嘎啦哈的孩子,就用桃核、木头刻制,或石子替代,照样玩得不亦乐乎。
我常看见家门口的好几个人在泥地上玩,小小的手只能抓一个、接一个,等抓到第二个时肯定就落败。小姑娘们蹲在地上,有的甚或就直接坐到了地上,也不怕脏,更不怕凉,那份专注、着迷是少有的,小手被弄得红红的、脏兮兮的,小辫儿像朝天椒一样翘向天空,要多可爱就多可爱。
弹弓响处鸟兽惊
在童年里行走的男孩子们,哪个不是衣兜里鼓鼓囊囊地装着小石子,怀揣着一把弹弓子?
我最初的弹弓是非常简易的,一根丫字形的树杈,绑上猴皮筋,就做成了弹弓。弹丸有纸叠的,把纸叠成球状,打在人身上很疼。有的孩子身上都被打青了,回家被家长发现后,家长会领着孩子来找学校和老师告状。后来的弹弓就越来越精巧了,最常见到的是用5号粗铁丝做的弹弓头,拴上两条鱼皮筋,尾部是一块皮垫,用来兜子弹,皮子耐磨,不易坏。
练习打弹弓时,一手握弓背,一手控弦,把弹丸放在软皮垫上,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弓背上的圆孔作为瞄准的准星,拉弓发弹。小时候,握着它,眼睛眯着,俨然一位擅射的将军: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弓如霹雳弦惊,直击目标。我就觉得那动作真是酷毙了,帅呆了!
我后来有一把很漂亮的弹弓子,是橡皮管的,强力大而且不爱坏。这是我费了很多口舌才向爸爸要来的。橡皮管是医用的,就是打针时护士往胳膊上系紧止血的那种管子。在那时,这种管子可谓稀罕之物,谁有这东西那就会有一大帮孩子围着他转。我的同学曲文春为了我的弹弓子,不惜用他的邮票跟我换,就那样当时我还舍不得呢!
男孩子们手里有了弹弓子,天下就有点儿不那么太平了,于是乎这个世界可遭了殃。首先是鸟类,麻雀最倒霉,再就是大山雀、金钟、黄鸟、苏雀、蜡嘴、鸽子、乌鸦、红腹灰雀、猫头鹰……它们都是弹弓子射击的目标。飞鸟尽良弓藏的日子,可把我们这帮小孩子们闷坏了,手也更痒痒了。飞鸟一现,良弓便出,孩子们就一帮一帮地爬雪地、钻林子,追着鸟儿打。太多太多可怜的小鸟儿,就是命丧于此,再加上气枪、统子、粘网、夹子……那时的鸟儿太不幸了。也有几种幸运的鸟儿,如燕子、喜鹊,即使它们在我们的视线里飞来飞去,皮毛也会丝毫未损。因为自小老人及家长就会告诫我们,千万不要打燕子、喜鹊,打死它们就会倒大霉、走背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很少有人敢触犯。
鸽子不太好打,因为鸽子的警惕性极高,想要打到它必须有高超的技术,瞄准是必需的,选子弹也很重要,不大不小且正圆的最好,不是圆形状的射出去的线路不稳定,经常会打偏。
我用弹弓子打过邻居老张家的大黄狗,因为每次我在那经过它都冲着我“汪汪”地叫,那叫声让我非常恐惧。有一天晚上,我从那路过,它跑出来跟着屁股追咬我,吓得我撒脚丫子拼命往家跑,我的魂儿都差点被吓出窍了,跑到家里,哇哇大哭一头扑到妈妈怀里。这也把妈妈吓够呛,她赶紧搂住我,摸着我的头并轻轻地拍,嘴里不停地叨念着:“不吓、不吓,摸摸毛,吓不着……”从此,我恨透了那只大狗,总是想报这一追咬之仇。好几次我兜里揣满了子弹,趁天黑,就悄悄潜在老张家房前,用弹弓子打那可恶的大狗,一弹接一弹,总能打得着它,直把大狗打得嗷嗷叫,并乱跑乱撞,那叫一个解恨呀!直到老张家有人听到外面狗叫出来,我才趁黑溜走。亏得那狗后来是拴着的,不然,仇非但报不了,说不定还真会被咬得很惨!
渐渐地,我的弓法越来越准,那些小伙伴们也都在练习准头。很少有人能把弹弓练得很准,没有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多孩子都是浅尝辄止,我也如此,能把子弹打出去就是最大的快乐了,哪管打得准不准。看到那些身体都被打烂了的鸟儿,我的心开始隐隐作痛。那些被打下来的鸟儿回去是养不活的,一向就很心软的我决定不再将枪口对准鸟儿。所以后来我只打电线杆子上的瓷瓶、标语上的字和远处的酒瓶子什么的。
子弹也不好找,必须得像溜溜那么大小的才行,这样的石子并不多见,所以我们就去松花江边找,那里什么样的石头都能找得到。每次都会找到很多,把口袋装得满满的,走路快了,它们就不听话地自己往外蹦。
如今,弹弓子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它已经成了人们对一个时代追忆与怀念的符号,抑或是一件道具,它伴随着淘小子们度过了活力四射的少年时代。虽然弹弓子已久离了我们,但有它的那段岁月,却永远定格在那些勇武的小男子汉们的心上!
沙盘军模与子弹壳
早年,爸爸的学校驻有军代表,学校旁边有一个部队,我家邻居就住着部队的家属,街上走着解放军官兵,再加上电影里、书本上、宣传画上……军人随处可见,所以我对军人相当熟悉。军装、军械、军用模型等,我都超喜欢,也许是男孩子天性使然吧。
那时的我也像《小兵张嘎》里的嘎子一样,腰里时常别着一把木头手枪,这枪是一个演戏用的道具,别人送给我的,外表锃亮,乍一看很是逼真,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打仗时,我的手枪也是最好的,谁都称赞。我也非常喜爱,即使没有小伙伴一起玩打仗游戏,我也会时不时地摸出来把玩一番,学着电影里英雄的样子比比画画,嘴里还发出“啪、啪、啪—”的声音,痛痛快快耍一番,再小心地插到裤腰里,好不快活!晚上睡觉时也要把枪放到被窝里搂着。
记得在学校俱乐部礼堂前面不远,有一辆坦克的残骸,由于多年的风雨侵蚀,只剩下了一个架子,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喜欢在那儿爬上爬下,乐不可支,觉得爬上这辆坦克,掐着腰,腰里别着枪,那架势真的很是威武,好神气!
我的小伙伴里有一个叫金威的在画画方面具有独特天赋,他从小就开始画画,画飞机、画军舰、画坦克、画鬼子兵、画战斗场面,甚至是画古代将领、马匹、兵器……画得惟妙惟肖。他的画影响了我们一批孩子,我和另外几个小伙伴都喜欢跟着他一起画。学校有一位调到出版社的老师,他看了金威的画之后,不禁由衷地赞叹,说他是一位好苗子,长大了一定能在画军事题材上有所造诣。
我跟金威也学会了画小人、画军械,书本上、草纸上甚至在衣服上都有这些图案。美术老师潘立武看到有这么多喜欢画画的孩子非常高兴,组织了一个美术班,我与金威等人都是这个美术班里的学员,跟着潘老师参加了许多美术活动。
我那时特别喜欢下军棋,玩暗棋、翻棋和明棋,翻棋和明棋是两个人玩,暗棋要有另一个人做裁判。行营,兵站,大本营,寄托着我们太多的欢乐与快慰;炸弹,地雷,军旗,展现着我们太多的智慧与计谋。我经常带着军棋去找自己的同学,一下就是五六盘。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工兵,大子吃小子;炸弹炸司令,工兵挖地雷,不管输与赢,那才真叫过瘾。坐在棋盘两端,我感觉自己俨然就是个战场上指挥千万士兵作战的将军,那种豪情万丈、指点江山的快慰萦满心头。
上小学时,我们学校有不少部队家的孩子,他们与我们一起上学,听说他们的家里有很多军用的物品,让我们十分羡慕。初二时,我就发现有一些男同学手里玩着一些小小的军模,这种军模比火柴盒小一些,有坦克、装甲车、军用吉普车,大炮等,材质是铝制的,外层涂着军绿色的漆,与真的极其相近,拿在手里非常好玩儿。我喜欢极了,真的是爱不释手啊!我就问他们这东西是从哪儿弄来的,有人说是部队家的孩子给的,还有人说这些都是军用沙盘里的军用模型,可惜我家没有亲属在部队里。
“军用沙盘”是什么东西?我那时也是懵懵懂懂,只是在一些军事题材的电影里看到过,知道那都是微缩的模型。后来渐渐知道了,在战争决策和指挥中,“军用沙盘”发挥了巨大作用。用模型堆制成战场地形,用各物品标出高山、高地、平原、河流、峡谷、要地、隘口、城池、道路,以及双方军队的布置情况,这种立体的军用地形图使军事指挥官对整个战场形势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给指挥部队作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了军模,犹如“胸中有丘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用我最好的小人儿书跟他们换了一个小坦克和小卡车,几乎天天拿在手里玩,比我的小手枪还让我喜欢。看着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模型摆在面前,我真是喜欢得要命。可好景不长,我的小坦克被我的好朋友王式淼相中了,他用他的好东西要换,虽然我满心的不愿意,但是出于面子,还是忍痛割爱把小坦克给了他。那时小淼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学生,要不是他,换任何一个人我绝对不会换的。给出去小坦克没几天,我就非常后悔,好几次想跟小淼要回来,却始终难开口。有一次去他家,想跟他姥姥要回来,却发现小淼的大哥在家也没好意思说,就那样我的小坦克梦就永远地“抛锚”了,以至于我做梦还梦到过我的小坦克重新回来了。后来,我的小汽车也被我弄丢了,我很懊恼。失去了它们,有好一阵时间我都很失落。
好在后来,我又拥有了小飞机模型,有美式的、苏式的、日式的,有战斗机、轰炸机还有客机。我曾有一架大客机,就悬挂在我睡觉的头顶上面,每天睡前我都要先捣鼓一番。这个大飞机我的一个同学也非常喜欢,多次跟我要,我都没舍得给他,后来他说借去玩几天,可借去后找了很多理由都不肯还给我。最后我费了好大的劲儿,还搬出我妈一起帮我索要,他才不情愿地还给了我。只可惜我还是没能把它保留到今天,当你拥有它时,也许你不曾察觉它于你是多么重要,甚或压根就没考虑过它的重要,一旦它去了,你才知道它的珍贵。很多事也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军模虽很好玩儿,但毕竟这些东西不多,那些子弹壳和子弹头很多,在孩子们手里也更能扩散开来。
那时的弹壳多是半自动步枪的,有黄铜的、红铜的,还有带绿漆的,也有手枪弹壳和机枪弹壳。而高射机枪的炮弹壳,在我们看来那可是稀有珍品,可谓凤毛麟角,能让拥有者骄傲一把。
弹壳是子弹所发射后剩余的部分,自动武器的弹壳会在发射后自动弹出枪膛。子弹壳的底部都有型号、厂家、日期等各种数据,那是给专业人看的,我们自然不会在意这些,我们只注重弹壳的形状及数量。我一点点攒了好多,不厌其烦地摆弄来摆弄去,又查又数,几乎快有一百个了,但是怎么看怎么感觉有点儿缺欠,因为这些弹壳都没有子弹头。
离学校五里路远有个部队,就在新九站那边,他们那儿有个靶场,我们总能听见那边的枪声。有点射的,有连射的,也有零星的,听着心里就舒服,那感觉好像就是自己在勾动着扳机一样。
为了弄到子弹头,我跟几个同学多次走到了部队的靶场,战士打完靶离开了,我们几个就在厚厚的黄泥墙土里往外抠弹头。抠出的弹头有的是歪的,有的是炸开花儿的,也有的形状还不错,我要的就是这些形状还不错的。经过很多天的努力,弹头和弹壳都装好了,我还在别的同学手里换来了几个子弹梭子,卡上去,一排排步枪子弹,那心情可是不一般!但是再回看自己的小木枪,喜悦感就会顿时少了很多,要是能有一把真枪该多好,也许只能有这样的叹息吧,因为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除了摆弄子弹壳,我还常常研究子弹。总琢磨用过的弹壳还能不能再用,子弹到底能不能拐弯儿,在速度和子弹一样快的火车上开枪会怎样等问题。子弹是由药筒、底火、发射药、弹头构成的,用枪发射,发射时由撞针撞击底火,使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将弹头推出,能够快又准地击中目标。
我们平时看到的子弹头多是一种颜色,但实际上,子弹的颜色有许多种,如绿色、红色、黑色和白色等,这是因为子弹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各不相同,为了在战斗中便于区别辨认,制造者便在弹头的尖端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
我从小就梦想做一名军人,可惜最后还是和军旅生活无缘,就连小时曾经那么喜欢的军模和子弹壳都没有留到现在。我不知道现在什么地方还能有那样的沙盘军模。哪怕是现在,我对小坦克、小军车等也都能如数家珍,那是我青春年少的一个梦。如果能够再次拥有它们,那该是一件多么让人欢喜的事情呀!
幸福就是滚铁环
我小学时,身边到处都是伙伴们在滚铁环,无论到哪里他们都是手里推着个圆圆的铁环来回跑,那哗啦啦的声音强烈地刺激着我,而我也只有羡慕的份儿,却没有驾驭它的乐趣和征服它的开怀,因为我始终玩不好这个东西。滚铁环看似很简单,好像谁都能驾驭得轻松自如,其实不然,就像你看玩呼啦圈的人一样,看着容易,当你一玩就不灵了。
滚铁环是中国传统的儿童游戏,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孩子手捏着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粗铁丝,推一个由粗钢筋焊成的直径约40厘米的铁圆圈向前跑,跑起来能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亮。有时是一个人玩,有时是一帮人一个跟着一个,还有的是排成一排比赛,看谁滚着铁环跑第一;看谁中途铁圈不掉不倒;看谁滚得难度大、技巧高。
我借过他们的铁环很多次,在马路上一边滚一边练,但多是没走多远就会翻倒,一翻倒我就紧张担心,越是担心,越是一个连一个地毫不迟疑地翻倒,鼻尖也出了汗。但我还是不服气,继续滚,但越急就越滚不好。累得浑身是汗,但依旧无丝毫进展,最后就偃旗息鼓了,只好看别人玩,心里那个痒痒啊!我咋就滚不好呢?!可是恼归恼,气归气,技止此耳。
穿越障碍、加速减速、拐弯绕圈;泥土路、石子路、草地、树丛等,男孩子们在前面滚动着跑,女孩子们在后面又叫又跳地追着。看着人家玩得那么好,我还是会有不甘,但依旧是屡试屡败,且败得一塌糊涂,最不能容忍的是单继国他们那帮小屁孩儿的卖弄和炫耀,有时我瞅着他们玩得起劲儿时就来气,时不时会跑过去故意地把他们正在滚动的铁环碰翻在地,心想:哼,叫你玩得好,叫你的铁环不倒!我看倒不倒……这恶作剧我搞了不少,等到日久自己的心态才平和了,不擅长玩儿它就不擅长吧,我玩儿得厉害的游戏很多他们还不会呢。
滚铁环既可以自娱自乐,也可以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中,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项目。不过,我可不是协调能力有问题哟!到现在我还认为,若是我再猫腰练习一下,没准我也会滚得不错呢,毕竟人都是有发展潜力的!
滚铁环的乐趣就犹如开着一辆汽车,翻山越岭,奔跑如飞地在马路上驰骋。那份畅快、那份欢乐,真的是无法言说。马路上、草丛中、操场内尘土四起,铁环滚动,孩子们大呼小叫,场面煞是热闹。孩子们手里驱动的铁环在相遇时有的不仅不让路给对方,还要有意碰撞,谁的被撞倒了那是谁本领不强,会遭到大伙儿的“嘲笑”。在那喧腾的一片天地里,是无尽的欢愉。
有的孩子没有铁环,就找个粗铁丝、篾片弄成圆圈来替代,或者干脆弄个旧自行车圈来玩,那就用不着铁钩子了,拿一根小棍儿就能推着跑了。玩儿起来也一样开心,就是不太好看,难度也比滚铁环小得多。
如今,靠体力和速度来游戏的滚铁环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在人们纷纷怀旧的今天,是否应该将滚铁环的身影再请回校园内外或街头巷尾呢?在那个年代,所谓的幸福都是很简单的,能够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里尽情地滚铁环,也是一种幸福。
滚铁环时孩子既是舵手,也是竞技者,他们是那个铁环的灵魂。愿新时代的孩子,能将滚铁环的游戏推陈出新,可是,或许,这仅仅是一种希望。
泥巴捏成你和我
一提起黄泥巴,我就激动。也许你会诧异,也许你根本就不会信,但我真心是从内心喜欢黄泥巴,还喜欢闻新鲜泥土的味道,捧着黄土我总喜欢先深深地吸口气,想把它的味道吸进肺里去。别笑话我,我可不是恋物癖,是因为小时候,捏泥巴给我创造了很多梦。我觉得泥巴简直是无所不能,你想拥有一只远航的帆船,你想拥有幸福的一家人,你想拥有满汉全席,黄泥巴在你的手里,都能灵巧地将这些东西幻化出来,这就是捏泥巴的美妙所在。
小时候,我与我同龄的小伙伴经常在树下或青石上玩着最古老最原始的游戏:摔泥巴。女孩子喜欢用绒布做娃娃,男孩子喜欢用泥巴捏小人儿。
那时我们这些男孩子们都在玩泥巴,那种泥是黄色的,很黏,我们叫它“胶泥”,用水一和比面团还要柔软。秋天的季节,因当时还没有暖气,家家都买很多煤面儿做煤坯或煤球。为了节省些煤面儿,煤坯里都要掺进去大量的黄泥,既省煤还结实。很多家房前就早早地准备了一堆堆的黄泥,这就是我们玩泥巴最好的原料。小孩子就是聪明,这些黄泥巴在孩子的手里,就会变化成形态万千的东西。
我家房前房后的小伙伴也不少,我们经常一帮帮地围在一起和泥造型,还会有比赛,那场面很是热闹,喊叫声不绝于耳。每个人的小手都沾满了稀泥,脏兮兮的,满脸的泥土,满脸的汗滴。泥巴有好多种玩法,那时候有好多男孩子玩弹弓,要经常搓泥蛋做弹弓的子弹。
用水和泥,和好后揉得越软越好,直到不沾手,再将成形的泥块大致制作成圆形,掏空中间,这样就制成了所谓的“泥娃娃”。等到大家都做好自己的“泥娃娃”后,就开始比赛摔泥娃娃了。找到院子里的石头台上或空地上摔,摔泥娃娃就是用手托起泥娃娃的底部,掏空留下的口朝上,然后将其翻转,同时对准平整的石板使劲摔,只听得“啪”的一声脆响,那里面的空气被急剧压缩而爆响了。泥娃娃的底部被摔漏了,有时候用力过大,蹦出来的小泥块甚至都能溅到身上,这样不停地摔、摔、摔,孩子变成了一只只梅花鹿,大家没有一个在乎的,随着那一声声响,泥碗里传出喜讯,那开心绝不亚于考试得了一百分!大家挨个摔,比谁摔泥巴声音更响,比谁摔出的窟窿多,比谁爆的窟窿更大。
我研究发现,要想声音大,摔的时候力气就得适中,而且泥巴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硬了,不出声音,软了,就扑哧扑哧地成了筛子底,保不准自己的泥巴会被摔得五马分尸,这还不说,自己好不容易和的泥巴,会瞬间七零八落,无处可寻了。所以和泥巴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在玩儿泥巴中,输了的就必须把自己的泥巴像揪面团一样揪一块,填充赢家摔出来的窟窿。这个场景,相当有情趣,记得每每我输了,就用自己的小脏手,揪自己的泥巴耐心地给赢的小伙伴的泥碗背面小心地贴补丁,双方一脸的认真,我舍不得多给,毕竟是自己费劲和的!对方小伙伴就紧盯着看,生怕窟窿没有补完整。
一想到这儿,我就会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时的自己是何等的单纯与快乐啊!之后,再重新整理泥巴,再做再玩,湿泥巴玩得干燥了就再掺点儿水弄湿。在孩子纯净的世界里,快乐多么简单,快乐多么容易得到啊!作为成年人,很难再有如此简单的快乐了。
玩够了最简单的摔泥巴游戏,头脑聪明的孩子们就不再满足这么玩了,他们在考虑怎么样玩得更有艺术感,更有含金量。有一些孩子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用黄泥捏小人儿、小动物和各种物品,还有一些孩子自己琢磨捏一些飞机、大炮、手枪等。
我很喜欢捏黄泥的感觉,软软的、黏黏的,用水浸润后,找到一块稍微平整的石板上反复摔打,直到将其摔成大致成型为止。记得有一次,我决定捏一个人。我先捏成一个长方形,像妈妈揉面一样轻轻地捏身子、腿和脚。这些都做好了,就差脑袋了,我却犯了愁,怎么也不会做头,所以就用一个正方形当头给它安上了,可看上去很不好看,像个机器人似的,我自己都不满意。后来,我就想了办法,就把一小块泥巴团圆了,稍拍扁点,先安上泥巴鼻子,再用小细木棍子挖眼睛,扎鼻孔儿,抠嘴巴。这样一个泥人就栩栩如生了。我掐着小腰儿,不禁在心底表扬自己一句:真棒!
台湾作家三毛有句名言,说的就是玩泥巴:“男人是泥,女人是水,泥多了,水浊;水多了,泥稀;不多不少,捏成两个泥人——好一对神仙眷侣。”这是一句多么撩人情思的妙言呀!两个人相亲相爱、相依相偎地走过这一生,那是何等的幸福和美满啊!
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孩子们,已经没几个再玩泥巴捏娃娃的了,想玩也只能玩玩橡皮泥过过瘾,玩儿得小心翼翼,舍不得那点儿彩泥,完全放不开。不像我们那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黄泥有的是,不需要有任何顾虑和担忧。
仅仅是一块黄泥巴,将我们的童年带到了快乐的彼岸。玩泥巴是小儿科,但是玩泥巴带给我们的快乐,是任何没有玩过捏娃娃的人体会不到的。
玩泥巴的过程,动脑动手,众生百态皆能在手里逼真再现。捏泥巴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世界。捏泥巴,捏一个你,捏一个我,这个世界里有你也有我,就是最美的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