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煽动口才-以言兴邦——拿破仑安邦治国的口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了确保他的新的王国领土安全免遭敌人侵害,有必要争取朋友,依靠武力或者讹诈制胜,使人民对自己又爱戴又畏惧,使军队既服从又尊敬自己。把那些能够或者势必加害自己的人们消灭掉,采用新的方法把旧制度加以革新,既有严峻一面又能使人感恩。要宽宏大量且慷慨好施,要摧毁不忠诚的军队,创建新的军队,要同各国国王和君主保持友好,使他们不得不殷勤地帮助自己,或者诚惶诚恐地不敢得罪自己……”

    拿破仑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优秀的政治家。因此,他非常明白“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的道理。纵观拿破仑的一生,他的成功无不与高超的口才技巧相关。每当关键时刻,他总是机敏睿智、伶牙俐齿、巧发奇想、游刃有余,巧妙应对了危局、化解了难题。为了法兰西的利益,为了那璀璨的皇冠,他或游说、或威胁、或煽动、或解释,均以口才导航政治风云,左右形势变幻。由此可见,高超的口才,既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挽狂澜于倾倒,也可以虎口夺食,治国安邦。

    言语简练,行事果断——以君临一切的意志突显领袖的权威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席勒

    1796年,连战连捷的意大利方面军开始进军米兰。拿破仑事事模仿古罗马将军,在庆祝凯旋的仪式上也不例外。他像古代人一样,入城时命俘虏领路;不同的是,俘虏们不再套以锁链,而俘虏后面则是500名骑兵。

    米兰的公民们看惯了漂亮的制服,如今看到这槛楼的军装,瘦马和骑在马上的疲惫士兵,都深感惊讶。当他们看到那个骑着小白马的瘦小男子,率领着他倦怠的护从,更是瞠目结舌。在这明媚的春光里,这整个的行列显得多么黯淡!

    在城门口,尊严的大主教率领着一列公爵伯爵前来欢迎。拿破仑下马,但并不走近欢迎的队列,他只是强作礼貌,倾听他们的问候和致意。

    旁观的人都在忖度着拿破仑将如何致答词。他先是紧闭双唇,然后吐出了一句话:“法兰西敬祝伦巴第人民安好!”然后,他骑上马,敬了个礼,继续往前奔去。

    领袖们和群众都深受感动,没有热情,只有吃惊。这个征服者没有任何傲慢,只有果断和君临一切的意志。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说话办事抓大局、抓关键是约定俗成的规定。这要求领导人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一旦有话要说,就必须高屋建瓴,言简意赅。这既是领导人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也是建立领导权威的需要。因此,对安邦治国的领导人来说,言语简练,行事果断,是一个基本要求。

    面对迎接自己的大主教和公爵伯爵,拿破仑没有受宠若惊的样子,只是强作礼貌,而后说了一句“法兰西敬祝伦巴第人民安好”。尽管这并不能让在场的人满意,甚至有点让人气愤,但是拿破仑无疑显示了自己君临一切的领袖风范。从这一点来看,他这样说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2.许诺自由,赢得信赖——定位于解放者和保护者

    “人们许诺,往往会因为食言而叹息,所以不许诺是最安全不过的。”

    ——印度·泰戈尔

    1796年,拿破仑带领部队进入米兰,以一个征服者的姿态面对世人。当天晚上,他在盛大的招待会上,对意大利人民发表了演讲:

    “你们将会有自由,比法国人还安全。米兰将成为这拥有500万人口的新的共和国的首都,你们将有500门大炮以及法国人的友谊。我将在你们中间挑选50人,代表法国治理这个国家。采用我们的法律,稍事修改以适应你们的风俗习惯……要明智、团结。一切会顺利进行的。这就是我的愿望。如果哈布斯堡胆敢再来夺取伦巴第,我发誓,我将挺身捍卫你们,我永不背弃你们。如果你们的国家沦丧,我将与之同亡。雅典与斯巴达并未千古永存!”

    “事事都要简单而肯定,目标明确,人人乐于听命。你们是附庸,却是自由的。我是你们的主宰,但我将保护你们,500门大炮和法国的友谊。这就是我的愿望。”讲话至此为止。

    自普鲁塔克笔下的英雄们以来,还没有任何军队司令像拿破仑这样演说过。这是征服者在御座上的首次发言。后来的20年里,在他的演说和书信中用以左右欧洲思想的诸种要素,都包含在这第一次演说之中。

    拿破仑清楚地了解获取民心的重要。他十分小心地防止自己被打扮成外国侵略者与压迫者的形象。他以自由的名义从事征战,宣称自己的目的是解放那些在旧制度压迫下悲惨生活的人民,帮助他们挣脱王公和贵族元老们的统治。这一聪明的定位使得米兰并未将他看作是一个外来的征服者。

    拿破仑对意大利人的呼吁是颇见成效的。他不仅善于做士兵的思想动员,也善于做被征服地人民的思想动员。他在告伦巴弟人民书中宣称:

    “是意大利人民作为强大民族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了。……意大利最光辉的日子即将来临!快快武装起来!自由意大利既人口众多又十分富庶。让危害你们自由的敌人发抖吧。”

    意大利一千多年来始终沦为各种各样人的征服地,古罗马的荣光早成为昨日黄花。如今看见这位年轻的有意大利血统的波拿巴将军重提古罗马的光辉,人们怎么能不热血沸腾呢!他们中的多数对法军热烈欢迎,几乎视拿破仑为当代的凯撒,意大利的国王,以受到拿破仑的接见和鼓励为荣。

    人人在欢庆拿破仑的到来。在这个5月之夜,富裕的城市米兰通宵燃放焰火,到处回响着音乐。人们相信:拿破仑是上帝派来的解放者。

    治国安邦首先面临一个定位问题。聪明的统治者都会把自己定位于大多数人民的代言人,因为只有这样才拥有最正当的统治理由。尤其统治者是异族或异国人的时候,要取得当地人的支持和信赖,就一定要以他们利益保护者的身份出现,把自己说成是他们的保护者而非侵略者。这不仅仅是个概念游戏,更是消除统治阻力的至关重要的宣传措施。否则,就是自掘坟墓,很容易受到民族主义的冲击而下台。

    拿破仑的铁骑曾踏过大半个欧洲。每到一地,他都巧妙地把自己打扮成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者和保护者。作为胜利者和异族统冶者,他不是急于耀武扬威地鼓吹胜利,而是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主、自由理念改造当地社会。这样一来,他就轻易取得了人们的认可。

    3.鼓动人心,煽动激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鲁迅

    1797年12月6日,在万众欢呼声中,拿破仑凯旋回到了巴黎。

    此时的拿破仑,已与他以前踯躅街头,衣食无着的时候有了天壤之别,甚至与他葡月平暴时也无法相比。这时候,他已经被巴黎人视为大救星,他是誉满欧洲的意大利征服者,是打败大陆上最古老的强大国家奥地利,并给欧洲带来和平的盖世英雄。也是唯一一个不仅不向国内要钱,而且还源源不断地向国内送金银财宝和艺术品的奇迹创造者。

    因此,拿破仑成为法国上下交口称颂的人物。每当提到他的名字,所有人都将帽子抛向空中,大街上和商店里到处部悬挂着他的画像,报纸上到处发表歌颂他的文章。戏院里也在上演着根据他的战绩编排的戏剧。全巴黎的狂热情况难以形容,如果有人胆敢对拿破仑将军不恭,立即就会遭到周围人的痛斥和责骂。拿破仑此时已经不是一个将军,而成了法国的化身。

    1797年12月10日,督政府在卢森堡宫举行了正式的欢迎大会。拿破仑身穿战地制服,为的是不显眼和不炫耀。他神色庄严而不矜持,迈着坚定的步子,大踏步走上主席台。当时,拿破仑还带了一卷纸,身后跟随着三名副官。

    接着,响起了礼炮声。这是致敬的第一炮,在大庭广众之下,昔日的炮兵中尉受到了隆重的礼遇。一时掌声如雷,震响屋宇。宫外成千上万的群众也都鼓掌响应,欢迎伟大的胜利者。

    面对群情激奋的场面,拿破仑开始了激动人心的演讲:

    “督政官公民们,法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必须同许多帝王作战。为了获得一部基于理性的宪法,需要战胜十八个世纪造成的各种偏见。你们已经有了共和三年宪法,你们已经战胜了所有这些障碍。宗教,封建主义和王权主义在二十个世纪中先后统治了欧洲。你们刚刚缔结的和约将标志着代议制政府时代的产生。你们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伟大的国家,它的领土疆界就是自然向它提供的疆界本身。你们甚至做得更多些。

    “欧洲两个最丰富多彩的国家,它们曾以艺术、科学和产生伟大人物而闻名于世,现在它们正满怀喜悦的希望眼看着自由的精神在它们祖先的废墟上焕发出来。命运决定要在这两个基地上建立两个强大的国家。我荣幸地给你们带来了在坎波福米奥签订的、皇帝陛下批准的和约。……法兰西人民的幸福将建立在最理想的基本法上,到那时,整个欧洲就将是自由的。”

    拿破仑的演讲引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人们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英雄的尊敬与赞扬。这既是拿破仑光辉战绩的自然结果,也是拿破仑关心国内政局,采取各种手段注重宣传自己的效应。他把所有的胜利和荣誉冠在了人民头上,使公民们为法国而自豪。

    从此拿破仑在人们的心目中戴上了神圣的光环,他就是法兰西的无限骄傲与自豪,他甚至代表了法兰西。就这样,拿破仑在法国政坛上奠定了自己的坚实的政治地位。

    当所有的人都以自己的民族为自豪的时候,他们所迸发的热情将是无可阻挡的,这个民族也将是坚不可摧的。所以统治者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激发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民族才有团结力和向心力可言,这样的统治才有牢固的基础和坚定的支持。

    拿破仑非常清楚,适时地激起法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是多么重要,他总是能用鼓动性的话语煽动起法国人的无限热情。他为法兰西带来的荣誉和胜利,使他成为法国民族的化身,成为人们热爱和敬仰的对象。

    4.入乡随俗,曲意逢迎——遵奉东方习俗争取酋长支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在治理国家的工作中,宗教事务始终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如果说拿破仑在宗教政策上有什么特点的话,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什么教派都不信仰。

    在拿破仑看来,宗教从属于政治。因此,他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可以在任何时候宣称自己信仰任何宗教,可以非常容易地取得任何教派的信任和支持。在拿破仑的眼里,上帝和真主只是可以随便利用的工具,和自己的剑一样能够辟出新的天地。

    在东方的开罗,拿破仑知道怎样争取当地酋长们的支持。他声称,他爱慕和敬仰土耳其和苏丹的敌人。为了争取埃及人的支持,拿破仑宣布:“我在埃及是伊斯兰教徒。”

    拿破仑不放过任何迎合当地人的机会,把自己打扮成伊斯兰教徒的解放者。他一登陆,即用各种文字大量刊行布告。布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卡迪们,舍伊赫们,乌列马们,伊马姆们,绰尔巴德日伊们,埃及民众们!别人侮辱法国已经够了。报复的时刻到来了……你们大家依靠的真主说道:马木留克人统治的末日到来了……有人告诉你们说:我是来恢复你们的权利的……在整个世纪里,我们都是大苏丹的朋友……表示赞成我们的人,一定三生有幸!保持中立的人也是幸福的,他们将会有时间来了解我们。

    “灾难将降落到那些拿起武器来反对我们的狂人身上,他们是必定要灭亡的!想请求我们庇护的村庄。可将苏丹旗树立在大清真寺的尖塔上。军队也可照样办理……对于居民作出敌对行为的村庄,将照军法处理。如果这类事件发生了,就放火烧毁村庄。舍伊赫-阿耳-别列德们,伊马姆们,穆厄德津们,你们要确实负起本身的职责。”

    拿破仑这些说慌的技巧,较之欧洲的外交家们更为高明。在这里,他始终遵奉着东方的习俗,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当地宗教的信奉者和崇拜者,最大程度上迎合当地宗教势力的信任。这种做法,无疑会帮助拿破仑加强对当地的管理,稳固自己对被占领地的统治。

    人类之间相互敌对的普遍借口是种族、民族和宗教。它们就像一条条深深的鸿沟,把人们界定在自己的框架内相互仇视。而其中尤以宗教的裂痕最为根深蒂固,历史上曾有过十字军东征这样庞大的宗教战争,现代社会更是以文明的冲突为世界和平的唯一障碍。要成为异教统治者,除了要有优势力量以外,还必须弥合宗教差别。尊重地方信仰,甚至可以利用宗教,对异教采取理解与宽容的态度,让宗教为统治服务。

    拿破仑坚持入乡随俗的本土化战略,遵奉东方习俗争取酋长支持,这帮助他加强了对异族的统治。在许多人的眼里,拿破仑或许有曲意逢迎的欺骗性,但是在政治活动中这种手段无疑具有现实性。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杀一儆百,铁腕威慑——借机敲打阿拉伯富翁

    “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汉书·尹翁归传》

    为了确立法国人在埃及的绝对统治地位,拿破仑对一切胆敢与法国人作对的人绝不手软。在这一点上,他十分明白铁腕的威慑效果。

    驻守在亚历山大港的克莱贝尔将军,以叛国罪逮捕了这个城市的百万富翁西弟·穆罕默德·艾里·科拉伊姆。此人被押送到开罗后,法军告诉他,如果想救救自己的脑袋,就交出30万金法郎。可此人却认为生死在于天命,他说:

    “如果我注定现在死,那就什么也救不了我,即使交出钱也没用。假如我注定要死,那我为什么还要交出这些东西?”

    拿破仑命人砍下他的脑袋,并把它拿到开罗街上示众,并用一张条幅警告世人:“这就是所有叛徒和违反誓约者的下场。”

    结果,艾里·科拉伊姆的死引起了一些富裕的阿拉伯人的恐慌,他们如数拿出了法军所要的一切。

    由于法军的勒索,开罗在1798年10月末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的势力一度很强大,将前去镇压起义的15名法军全都剁成了肉泥。拿破仑怒不可遏。派出大军前去镇压,结果起义军失败了,所有的起义者均被绞死。

    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这就是杀一儆百的铁腕威慑效果。拿破仑下令处死亚历山大港的百万富翁西弟·穆罕默德·艾里·科拉伊姆,目的就是借机敲打阿拉伯富翁,让他们听从指挥。

    “杀一儆百”与“杀鸡给猴看”的道理是一样的,目的是起到警示的作用。它既是一种行动策略,也可以作为一种口才表达技巧。一般来说,采取这一技巧时,要求说话的人是一个重量级人物,在一个团队里有足够的影响力;否则,就难以对其他人起到威慑作用。

    铁血镇压,严惩不贷——对守军发出最后通牒

    “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埃及在非洲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拿破仑为了确立法国人在那里的绝对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面对拿破仑的军事化管理,当地人开始了反抗活动,并催生了一次暴动。但是,这次反抗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不久,又有一个阿拉伯人部落袭杀了一队法军,拿破仑立即命令克鲁阿泽副官前去包围了这个部落。

    很快,一场血腥镇压开始了。房屋被毁坏,男人被杀光,妇女儿童被带走。几个小时后,开罗广场上出现了一些驮着麻袋的驴,麻袋打开后,只见那些被杀死的男人的头颅在广场上滚动。开罗居民被这恐怖的一幕吓得魂飞魄散。

    土耳其见自己的领地埃及被法国人占领,十分恼怒。苏丹立即派兵朝埃及进发,向法国宣战。1799年2月,拿破仑留下狄舍将军保卫埃及,自己率12000人向叙利亚进军,迎击土耳其军队。

    进军叙利亚的路途同样是艰苦的。沙漠行军的疲劳以及饮水的缺乏使得士兵怨声载道。他们咒骂共和国,咒骂发起这次远征的人。幸好沿途城市非常软弱,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向拿破仑投降。

    1799年2月17日,法军占领阿里什堡,接着又占领了加沙。2月28日,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第一次望见叙利亚青葱肥沃的田野。士兵们不禁联想起祖国的田园,一种思乡之情油然升起。山峦和绿洲暂时使人忘却了远征的辛苦与艰难。

    1799年3月4日,法军包围了美丽的城镇雅法。拿破仑向城中居民宣布道:“若是投降,可保全身家性命。若是顽抗到底,一旦雅法被攻占,城中居民一律杀光。”

    雅法城的守军没有投降,法军开始了猛攻。3月6日,雅法陷落。法军冲进城中,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这时有人来报,大约4000名全副武装的土耳其士兵退守在一个设防很坚固的阵地里。拿破仑立即命博阿尔内和克鲁阿泽率军前去收拾他们。

    当法军到来时,阵地上的守军高声呼喊:“如能饶命就投降,否则,誓死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博阿尔内和克鲁阿泽见敌军人数众多,恐硬拚难以取胜,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土耳其士兵离开阵地,交出了武器。

    铁血政策几乎是古今一切独裁者的必备手腕。要建立起绝对的统治和毫无疑义的服从,必须实行严厉的镇压和森严的控制。尤其是当统治基础薄弱、政权尚不牢固之时,首先要建立起绝对的权威。虽然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却是一时之间最有效的统治手腕。

    从意大利到埃及,拿破仑一直认为“严惩几个”是控制被征服地区的有效手段。因此,只要谁胆敢触犯一下法国士兵,谁就会受到这位总司令的严厉惩罚。法军包围了美丽的城镇雅法后,拿破仑就毫不含糊地对守军发出最后通牒。在这里,最后通牒成为一种心理上的暴力语言,对听众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压力。法军遭到拒绝后,一场杀戮就开始了。

    为求自保,坚壁清野——为了节省口粮野蛮处置俘虏

    “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拿破仑为了维持在埃及的统治地位,对那里的暴动和起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这引起了土耳其人的不满,原来,以前的埃及是他们的领地。

    有一次,大约4000名全副武装的土耳其士兵退守在一个设防很坚固的阵地里。拿破仑立即命令两位将军前去剿灭。

    很快,两位将军就带着4000名俘虏回来报告了。他们本以为会得到拿破仑的嘉奖,没想到这位统帅怒气冲冲地斥责道:

    “你们要我拿这批人怎么办?我有粮食供应他们吗?还是有船装运他们去埃及或者法国?你们为什么这样给我办事呢?”

    两位将军辩解说,总司令曾指示他们要禁止杀戮。

    “是的,”拿破仑却以满腔热情答道:“对于妇女、孩童和老人即一切和平居民,但不包括武装士兵。你们的职责是要他们去死,而不该把这帮不幸的家伙带给我,你们要我把他们怎么办?”

    当天,拿破仑召集各位师长讨论如何处置这批俘虏。各师长一致认为现在口粮已不足,士兵们已多有怨言,再也不能把面包发给敌人吃,否则,军队将发生哗变。拿破仑犹豫不决。

    翻来覆去思考了三天,拿破仑最后决定将这批俘虏枪毙。到了第四天,4000名俘虏被押至海岸。一阵枪响,全部俘虏倒地而毙。这一惨剧令每个在场的人不寒而栗。

    人类的征服史本身就是一部血染的长卷,残酷的镇压是征服者不变的逻辑,如果说国内的统治还有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遮掩的话,那么对异族的镇压则完全是赤裸裸的强权。特别是当战争中遭遇粮食危机时,为了求得自保而屠杀俘虏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屠杀俘虏的情况往往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发生的。因此,在使用铁腕政策进行威慑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局限性,而不能作为长久之计使用。就像食盐,不能没有,也不能多放。拿破仑在治国安邦过程中,不仅把铁腕治理变成了自己的言语,也变成了自己的行为。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解放为名,行掠夺之实

    “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

    当认识到意大利可以成为他的政治筹码时,拿破仑就坚持违背督政府的意愿,在意大利组建了西沙平共和国。这是波拿巴第一次把各分离力量组建成一个实体,一个国家。

    在后来的岁月里,拿破仑一再重复这种组建国家的实践。并且规模愈来愈大,他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欧洲。此刻,他把意大利北部六个小国结合成一体,给了它们一部宪法,任命和撤换了他们的官员。

    拿破仑是个地地道道的独裁者,但自始至终他的作为都是基于理性的原则,在细节上容许机动,留有伸缩的余地。他发布冠冕堂皇的公告,宣称这些国家不管愿意与否,均已获得解放,他们为这种特权必须即刻付给他硬币。拿破仑说:

    “法兰西对暴君深恶痛绝,对人民则爱如手足。这个组织原则也是法国军队所奉行的。长期奴役伦巴第的专制暴君,也危害着法兰西……一个骄横的君主国军队的胜利,必然在被征服者中散布恐怖。不过,共和国的军队,誓死作战反击敌人——各国君主——对它所解放的各国人民则给予友谊的保证。

    “尊重财产,尊重人道和宗教,这是我们的指导原则。不过,伦巴第人应该给予我们——他们的弟兄——充分的报偿……伦巴第必须用她所有的财力支援我们。我们需要给养,法国如此遥远,我们无法从那里得到补充。由于征服,我们有权要求给养;出于友谊,伦巴第应尽快向我们提供给养。我们必须从伦巴第诸省征收2000万法郎。他们如此富庶,这区区小数不会构成大的负担。”

    接着,拿破仑从税收、乡村、军营、军火库和辖区里拿走他所需要的一切。在每一个停火协定中,都有要求金钱、牛和名画的条款。当然,他把名画和雕像送往巴黎,这并无助于币制的稳定,但它满足了巴黎人的虚荣心,并为他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在财政困窘之际,波拿巴以意大利为供应基地,用宝贵的艺术品,充实了卢浮宫,其贡献远远超过最辉煌的国王们。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军牵制而把主力集中于一个地方时,我军就悄悄派出另一支部队赶到敌人的后方,从而乘虚而入,通过战略性突袭赢得胜利。与“声东击西”相似,“暗渡陈仓”也有迷惑敌人、偷偷发动攻击的意思。在口才表达上,“暗渡陈仓”强调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达到隐秘的目的。

    没有人会真正的认为,征服者踏到异国的土地是为了给那里的人民带来和平和解放。解放,和自由一样,只是动听的宣传词汇。就像女人面上精致的妆容,是为了掩盖掠夺恶行的矫饰。这就是政治,它的口号和实质从来就不是一回事。因此,如果可以,尽可以选取最为优美动听的语言去煽动民众,以顺利地达到各种目的。拿破仑很擅长这一点,因此打着幌子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

    自我吹嘘,美化侵略——把利己目的描绘得美丽诱人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米兰·昆德拉

    经过一番努力,拿破仑终于在意大利站稳了脚跟。1797年底,他开始思考、布置进攻英国的策略,并很快有了新的进展。

    在即将离开意大利的时候,拿破仑用国王对人民发话的口吻,给新成立的西沙平共和国发表公告:

    “你们是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党派斗争,没有革命,未遭受任何打击而赢得自由的国家。我们给了你们自由,你们会懂得如何来保持它!……让你们心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自由人应有的尊严……如果当年古罗马人像今日法国人这样使用权力,罗马的鹰旗今天就一定会仍然飘扬在朱庇特宫上,人类就可以免受18个世纪中不光彩的奴隶制度!

    “为了巩固你们的自由,以带给你们幸福为唯一宗旨,我已完成了一项以往只有凭雄心与意志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几天后我将离开你们……你们的幸福,你们共和国的荣誉将常在我心中。”

    这是一名吹响号角的战士,这是一位诗人,人生的欢悦让他讴歌,写出了激起人民狂热的语句。不过更确切地说,这才是一名标准的政治家。拿破仑把一切的利己目的描绘得那么美丽诱人,这些骗人的话语却足以引起人们的盲目崇拜和敬仰。

    成功的自我吹嘘术,是语言技巧中经常被拿来使用的方法。虽然这种技艺中存在着夸张的成分,而且容易让人反感,但是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使用它。特别是对那些高明的吹嘘者来说,总能把握住听众的心理,让人不知不觉信以为真,令人叹为观止。

    拿破仑离开意大利的时候,用国王对人民发话的口吻,给新成立的西沙平共和国发表公告。他大肆自我吹嘘,美化侵略,表现出高超的煽动技巧,迷惑了许多听众。由此不难看出,政治人物都需要具备自我吹嘘的才能,善于制造海市蜃楼那样的美景。

    寻找盟友,有备无患——为攫取权力寻求支持

    “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少堵墙。”

    ——俗语

    1799年10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经过远航从埃及回到了法国。

    在拿破仑回来之后,国内混乱状态已经不断克服,暴乱也遭到镇压,督政府的难关渐过,国外的敌人也被打败。但是拿破仑仍然拒绝督政府重整军队再入意大利的愿望。拿破仑仍然要攫取雅各宾派手中的权力,他对马尔蒙说:

    “如果你的房子马上就要坍塌了,你还能有时间有心情管理你的后花园吗?”

    于是,拿破仑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但却表现出近乎懦弱的小心翼翼。这种复杂心境,无论是谁,在举行重大决策前都会有的。拿破仑先是仔细分析当前督政府中的几位要员,看谁能支持自己,还有就是寻思着军队是否能牢牢控制在自己人的手心。

    “没问题吗?”“会不会变成坏事,出乎意外。”这些问题在他心中盘旋着。

    塔列朗和弗歇尔,是拿破仑最先考虑的人。弗歇尔是一只老谋深算的兔子。他曾同热月党人一道把罗伯斯庇尔推上断头台,现在手抓警察总监大权。而塔列朗是一位外交人才,又是在教会拥有自己势力的贵族,与拿破仑交往较密。拿破仑盘算着,只要恩威并施,就可以拉拢他们,自己胜利的把握就增大几分了。其他呢?至于巴拉斯——狡猾而贪婪的政客人物,该把他一脚踢开。这家伙就会挥金如土,老百姓对他早巳恨之入骨了。

    军界人物中,拿破仑颇为自信。毕竟自己曾以骁勇善战、“爱兵如子”的特点征服了诸多将士。但是,他所不能放心的却还有督政府的现任陆军部长贝尔纳多特将军。似乎只要拿破仑轻举妄动,这个傻小子就会拦住老上级的去路,送他上断头台。

    其他人呢?戈伊艾及其朋友穆蓝是拿破仑的对头,莫罗对他的支持也会显得犹豫不决。拿破仑决定在动手之前,力图使贝尔纳多特保持中立。

    拿破仑的夫人约瑟芬为自己的丈夫出谋卖力。她在自己的客厅里与政要密谈。因为约瑟芬熟悉上流社会的一切勾当,对各种阴谋诡计了如指掌。她极尽女人的各种圆滑手腕,卖弄风流雅致,对人该迎的迎、该留的留、该接的接。就是这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约瑟芬,为拿破仑征服了一批又一批难以对付的人——斡旋于权贵之间,替自己的丈夫通风报信,甘当马前卒。

    就这样,拿破仑对身边的每个人,对影响全局的每个利益攸关者,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要寻找盟友,让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有备无患;同时,还要发现那些害群之马,早日采取对策加以应对。

    攫取权力的过程,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战场上的你死我活。为了取得最后的绝对胜利,必须分清敌人和朋友,找到支持自己的人,寻求支持;排除反对自己的人,减少障碍。这就需要当事人能够权衡利弊,在各个重要人物之间展开一场斡旋。毫无疑问,具备出色的口才,准确判断大家的利益诉求,恰当表达自己的主张,才能游刃有余,一步步接近胜利的目标。

    拿破仑要攫取雅各宾派手中的权力,必须对督政府中的几位要员一一拿下,同时还要掌握军队的力量,以及巴黎上流社会那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于是,朋友、敌人、妻子、部下等各种力量都上场了,成为拿破仑夺权的一枚枚棋子,而他要做的是,下好整盘棋,登上权力宝座。

    小心计划,深谋远虑——确保夺权万无一失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对联

    1799年,对拿破仑·波拿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分。这一年,他发动了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为了确保最后的成功,拿破仑像对付一场重大战役一样,小心谨慎地谋划着。他终日思考着督政府、法国、民众之类的问题。他十二万分地小心,详细制订一个又一个对付各种问题的计划。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拿破仑发动政变仅靠几门大炮和四个掷弹兵就迫使议会屈服了。

    忐忑不安又格外谨慎与兴奋的拿破仑在政变之前,曾于1799年10月26日向自己的心腹之人雷克雷这样说过:

    “世界上再也没有谁像现在的我这样小心了,紧张又兴奋的心情,使我像拟定作战计划前一样感到疑惑和不安。但是。我的主意已定,我只会勇往直前,而不会回头的。”

    拿破仑调动一切神经,专注于搜集各种情报,对付各种人物,准备政变的条件。他暗中收卖了西艾耶斯等政府要人和军队将领,一切准备就绪后,他率兵冲进了议会大厅。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强迫督政府的五位督政官辞职,用枪炮迫使议员们选他为第一执政者,正式宣告执政府替代了督政府。这就是著名的“雾月政变”,年仅30岁的拿破仑成了法兰西的第一执政者

    但是,拿破仑并没有满足,他心中渴望的是主宰法国的权力。他清楚地知道,政变成功仅仅是他统治法国的第一步。于是,拿破仑那精密的头脑又开始旋转了,他更加小心翼翼地向法兰西皇帝迈步。

    在获取政权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就不可能再回头了,唯有不断地走下去。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深思熟虑,靠胆量更靠智慧,越往上路变得越陡峭,也就越需要谨小慎微。政治家的成功往往是谨慎、耐心的结果,而不是急躁和冒进的产物。拿破仑的这些做法却能用他明确的话语表达出来,这也体现出了他口才的丰富性。

    人们在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即荣耀和财富上,有不同的方法:或依赖暴力,或依靠技巧;有时谨慎小心,有时忍让三分。但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做每一件关键的事情的时候,都仔细盘算、小心谋划,深谋远虑、谨小慎微。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每一步的正确性,不至于功亏一篑。

    拿破仑为了夺取法兰西最高权力,小心计划,深谋远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缜密的思维,做事的耐心,以及对大局的充分把握。“言为心声”,这种个性、意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是简短的命令、激情的自励和必胜的自信。

    投其所好,满足期望——表达对共和国的忠诚

    “不贪钱者众,一无所好者寡。”

    ——俗语

    1789年雾月18日,拿破仑演出了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一幕——“雾月政变”。他抓住当时法国危机的关键,许诺自己将带来法国人民渴望的自由、和平和荣耀,从而在人民的支持下理直气壮地接管了权力。

    当被授予军权的任命书到达后,这位新上任的皇帝威风凛凛地在将军们的陪同下乘马车来到元老院。拿破仑向元老院发表了简短的演说,表示了对共和国的忠诚。他说:

    “诸位代表公民们,共和国在危急中。你们已了解这种情况并颁布法令去拯救它。灾难归于那些企图制造困难和混乱的人!在勒费弗尔将军、贝尔蒂埃将军和我的军队同你们的帮助下,我将把他们逮捕起来。……你们明智地颁布了这个法令,我们的双手有能力完成它。我们要的是基于真正自由、平等、人民代表制为原则的共和国。我以我的名义和我的同伴们的名义发誓,我们一定能获得这样的共和国。”

    站在拿破仑周围的将军们都齐声高呼:“我们宣誓。”整个场面显得非常感人,就连议员们也受到感染,不禁鼓起掌来。

    “投其所好”意指抓住对方所喜欢的方面做文章,使对方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去做。作为一种劝说艺术,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产生十分好的表达效果。政治家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个医生,要为政治本身把脉,只有知道最根本的结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因此,政治家说话一定要善于“投其所好”,知道人民的心理需求,满足人民的迫切需要,否则就很容易开错药方,为人民所抛弃。

    拿破仑的上台就是因为抓住了要害,明确地指出了时弊所在,顺应民心,承诺给人民以一个自由和强大的共和国,因此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才最终神奇地兵不血刃地登上了法国最高政治舞台。从中不难发现,满足对方的期望,是与人成功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抓住要害,顺应民心——以不流血的方式让督政府垮台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

    1789年,拿破仑顺利接管了军事权力。接着,他开始行使自己的职责,彻底掌控整个法国的局势。

    在杜伊勒里宫的园林里,早已集结了一支数万人的庞大军队,由布农维依、莫罗、麦克唐纳等将领率领。拿破仑检阅了这支部队,向他们宣读了元老院任命他统率一切武装部队,责成他维持公众安宁的法令,并发表了讲话:

    “共和国两年来的治理工作很糟糕,你们曾经希望我的回国将会结束这么多的灾难。你们一致祝贺我的任命,我正在完成这一任命所给予我的那些任务。你们将完成你们的任务,你们将以我经常在你们中间看到的那种毅力、坚定和信任来协助你们的将军。自由、胜利与和平将把法兰西共和国重新放在欧洲所占有过的位置上,只有无能或背叛才会使它失去这个位置。共和国万岁!”

    接着,拿破仑当众斥责巴拉斯,打出了独立行使权力的旗号:

    “我交给你们的法国是什么样,我回来看到的法国又是什么样。我交给你们的是和平,再看到的却是战争!我交给你们的是得胜的法国,而现在敌人却已经侵入我们国境!我留给你们的是装得满满的军火库,而现在我却找不到一件武器。我从意大利给你们运来了百万黄金,我回来见到的却是强盗式的法律和贫困!你们把同我朝夕相处的10万名光荣的法国兄弟们弄成什么样子了?他们都牺牲了!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了。……该是信任那些有权获得信任的国家保卫者的时候了。”

    这是号召推翻督政府的宣言书。在士兵和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参与政变的西哀耶斯和罗歇·迪克正式宣告结束自己的督政官身份。拿破仑派塔列朗去说服其他三个督政官自己退位。

    巴拉斯眼见大势已去,算盘落空,除了照办,别无选择。于是很痛快地在辞职书上签了字。他自我解嘲说:“很高兴回到普通公民的行列。”戈伊埃和穆兰在一度拒绝之后,眼见一群群士兵虎视眈眈,也无可奈何地宣布辞职。

    这样,风云一时,执政六年的督政府就这样不复存在。拿破仑既没有杀一个人,也没有逮捕一个人,就让它不流血地破了旧。

    汉语中有一个词汇叫“水到渠成”,它表明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可寻,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借助事物内在的力量因势利导,才容易获得成功。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采用疏导的方法,按照水的走势采取措施就容易驯服它,否则逆势而行,就会碰壁。在口才表达上,注意眼前的形势,善于抓住要害,因势利导,才能达成目标。

    拿破仑的演讲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切中要害,点出了法国危机所在,借此指责督政府的失职,从而降低了督政府的声望。与此同时,他明确承诺将给人民带来他们企盼已久的强大和繁荣的国家。这正是最振奋人心之处。正是由于把握好了整个政治形势,拿破仑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取得了雾月政变的胜利。

    面对国难,挺身而出——扮演领导人民走出困境的英雄

    “人逢危难总是有一个成败攸关的时刻。”

    ——法国·雨果

    1799年,法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处境异常艰难。原来,1798年底,俄、英、奥、西班牙、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其中,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英国,军事行动的支柱是俄国和奥国。按照计划,反法联军开始从意大利、瑞士、荷兰、莱茵地区四个方面进攻法国。

    1799年初,苏沃洛夫率领的俄奥联军击败意大利的法军,4月底占领了米兰,7月底攻下曼图亚和亚历山大里亚,8月底又在诺维获得了一次决定性胜利。法国著名将领儒贝尔战死,法军损失12000人;而意大利北部则失去法国的控制,又成为奥地利的殖民地。

    战争的失利使法国人民不禁要问:昔日的胜利者现在哪里?他带领几万人到哪里去了?把他和几万名法国男儿派到遥远的沙漠地区去流血牺牲,而让曾经取得光辉胜利的祖国在自己的边疆蒙受耻辱,这难道符合国家利益吗?法国期待着困守在埃及的拿破仑迅速归来。

    现实的情况是,督政府的勾心斗角腐败无能,以及经济困窘都加剧了法国各阶层的不满情绪。在国内,不满的情绪已经风起云涌——

    拿破仑从意大利运到巴黎的几百万金币,全被督政府袒护下的官员和投机商私自侵吞……

    城乡群众继续挨饿,他们提出一个口号:“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吃上饭的政权”……

    军队中的士兵缺少鞋袜和粮饷,成千上万的成年人为逃避兵役到处流浪……

    有产阶级也在责备督政府的昏庸无能,因为督政府的内外政策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早已销声匿迹的保皇党运动,突然又在旺代死灰复燃了,这些保皇党竟大胆地在街上喊出“苏沃洛夫万岁!打倒共和国”这样的口号……

    放眼望去,法国到处都是不安、动乱和不满。督政府五个督政官之间意见冲突,勾心斗角,已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制服各个党派,平息愤怒的情绪了。人们期盼着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出现,希望他能恢复法兰西昔日的平静和荣耀。

    雾月18日,两院在上午7时召开会议。拿破仑在他弟弟吕西安的策划下,顺利地被任命为巴黎戍卫司令。在元老院,拿破仑做了如下讲演:

    “共和国在危殆之中……不必向历史寻找束缚你们活动的理由或事例。没有任何事像18世纪的末年,也没有当前这样如此动荡……我们要的是实际与自由和平等的共和国。我们会得到它。凭借一切自由之友的帮助,我将拯救这个共和国。以我个人以及我战友们的名义,我向你们宣誓这样做!”

    与此同时,院外的士兵齐声高呼:“拥护波拿巴!”

    拿破仑知道时机到了,继续讲到:

    “为了共和,我已经率领将士在外餐风露宿,吃尽苦头。但今天,在共和又一次面临危机时,我依然挺身而出,如果议员们能同意的话,我会继续为共和而奋斗的!”

    议员们可以不怕拿破仑,但是却怕他手中的军队,于是不得不妥协。就这样,拿破仑因国难而得势,他挺身而出,成为法国最强有力的人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救世主。

    口才表达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当事人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面对危机,如果振臂一呼,勇敢承担责任,激发人们的热情,那么这种口才就能把自己推向舞台的中央,让自己获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拿破仑从来都不畏惧挑战,更能承受危机带来的严重压力。他认为,危机是一个人实现自我超越的考验,一个人只有善于应对危机才能在社会舞台上纵横捭阖。于是我们看到,拿破仑把自己扮演成危机中挺身而出的领袖,得到了法国人民狂热的拥护。道理很简单,人们在危难中最需要偶像,需要一个领导人民走出困境的英雄。所以,只要在危难之中给予希望,就可以得到人民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拥护。显然,拿破仑做到了这一点。

    众望所归,担当大任——承诺带领法国人民走出困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代·朱熹

    1799年雾月22日,拿破仑发布公告,宣布自己就任共和国执政。这不但宣告了雾月政变的成功,实际上也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以及拿破仑时代的开始。

    在公告书中,拿破仑说:

    “共和国三年宪法已经奄奄一息。它不能保护你们的权利,甚至也不能保护它本身。由于一再遭到攻击,它正在无法挽回地丧失各族人民对它的尊重。许多怀有恶意的自私派别掠夺着共和国。确实,法国正处于全面瓦解的最后阶段。

    “但是,爱国者已使人们听到了他们的呼声。所有能伤害你们的人已经被抛弃了;所有能为你们服务的人,所有那些仍然保持清白的代表都已经聚集在自由的旗帜下了。法兰西人,业已加强了并回复到了它在欧洲决不应该失去的地位的共和国,一定会实现它的公民们的愿望,一定会完成它的光荣使命……”

    拿破仑的宣言承诺了将带给人们期望已久的光荣。的确,此时法国大革命应该进入巩固成果、争取安定、进入建设的最后阶段。自从法国大革命以来,依次经历了斐杨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官的统治,法国内外交困,一团乱麻。

    收拾这副烂摊子,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从而发展生产,这是法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人民的愿望。这个历史任务,只有拿破仑这个强有力而不知疲倦的人才能完成。他身上寄托着人们的所有希望与热情。历史将证明,他不仅是个鼓动人心的高手,更是一位行动的巨人。

    面对人们的期望,就要顺应这种形势,表达出应有的态度、承诺,这样才能让自己众望所归,向前迈进一步。所以,在口才表达中,一定要注意听众的心理状态,善于满足大家的期望。有的人为说话而说话,虽然措辞华丽、字正腔圆,但是由于所说并非听众所想、所需,结果难以被对方认同,更不要说赢得对方的拥戴了。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取得成功以后,并没有满足既有的胜利,而是迅速发布了公告。拿破仑知道法国人民需要什么,知道大家期望自己做什么,因此他滔滔不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拥护,在人心上真正成为法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信仰自由,法律保护——顺应人心实现国内宗教和平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经过一番努力,拿破仑为法国赢得了和平,第二次反法同盟被打败。于是,他成为人民心中的英雄。现在,他开始考虑让国家安定下来的大政方针了,所以制定宗教信仰法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拿破仑认为,宗教问题并不就是一个主要宗教教派的问题,要全面实现国内的宗教和平,必须全面解决宗教问题。这样一来,国家才能有一个稳定的宗教环境。

    在此之前,一派有势力的人曾向拿破仑倡议同教皇决裂,建立一个独立的法国天主教会,其首脑应住在法国。对方还指出,这样做可以使第一执政的权力大大增强。但是,拿破仑却不以为然,他说:

    “我相信,法国一部分是要成为新教徒的,尤其是我要赞助那个倾向的话。我也确信,法国大部分仍将信仰天主教,他们会热情百倍地反对同胞分化。我只须恢复法国原来盛行的宗教,再给少数人以宗教信仰自由,就能使每个人满意了。”

    拿破仑本人并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却深通心理战略。他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教会仍能左右群众的情感。法国境内还有4万名僧侣,他们对人民的心理足以发挥强大的影响。为了使自己的政权获得强有力的支持,拿破仑决定与天主教合作。

    1801年7月15日,拿破仑就重建天主教信仰一事,同新教皇庇护七世达成了政教协议。一个月后,《箴言报》发表了一项告示,措词如下:

    “明天,热月27日,即8月15日(星期日)是圣母升天节,届时,巴黎圣母院教堂和各教区教堂都将举行感恩赞美诗歌诵会,以示广施恩德……”

    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曾被革命风暴扫除的历史垃圾如今重又出现在法兰西共和国的官方报纸上,人们不由得感叹革命早已成为往事。1801年,法国正式恢复了天主教会后,接着拿破仑又着手去解决其他宗教问题了。

    1802年,拿破仑颁布了新教组织条例,组织条例承认新教与天主教拥有同样的地位,承认法国两个主要新教组织略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允许他们自由选举牧师,并在长老法庭内管理自己的事务。新教牧师的薪俸也与天主教教士一样由国家发给。国家保留对牧师的批准权,但是,不准新教组织与任何外国发生联系。

    新教的地位得到拿破仑政府的公开保护,拥有与天主教会同样的权利。这一切使法国的新教徒感到衷心的满意。

    一个政权的稳固必须要争取最广大的人民的支持,尽可能扩大朋友,减少敌人。而一个多信仰的国家的团结,则依赖于宗教宽容政策。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将获得最为广泛的统治基础,而各个教派之间的和解和共处,将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建设新的社会。因此,颁布保护信仰自己的法律法规,就成为执政者最好的政治宣言。

    拿破仑是一个聪明的政治领导人,他不信仰宗教,也不对宗教抱有任何幻想;但是,他却不敢忽视众多的宗教信徒,以及宗教对这些人的影响力。所以,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拿破仑灵活变通,与天主教等教派合作,赢得了众多教徒的支持,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教派平等,赚取人心——犹太教第一次受到政府的正式保护

    “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罗素

    对宗教问题的重视,反映了拿破仑敏锐的政治嗅觉。他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信仰自由的法律法规后,又开始着手解决犹太教的问题。

    在法国乃至欧洲,犹太人和犹太教一直是受歧视的。历史上,只有查理大帝曾经给予过犹太人一些较为公平的待遇。所以,拿破仑认为,把犹太教的问题处理好了,不但能赢得众多教徒的支持,还能彰显自己的宗教政策。

    经过一番接洽,拿破仑向犹太教长老会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涉及犹太教与所在国的关系。即犹太教是否继续实行一夫多妻制?是否准许犹太教徒同基督教徒通婚?离婚是否可以不取得行政当局的批准?在犹太人的眼里,法国人是同胞还是外国人?

    第二个问题关于拉比的权威和地位。

    第三个是一些专门性的问题:高利贷是否合法?有没有犹太人不禁止从事的职业?

    长老会给予拿破仑的回答是:犹太教禁止一夫多妻制,准许与基督教徒通婚,法国人是犹太人的兄弟,法国是他们的祖国;他们履行各种公民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拉比没有特殊的权威;犹太教不禁止从事任何职业,高利贷违反犹太教规摩西律法。

    拿破仑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为了进一步团结居住在法国的犹太人。他通过法律宣布:“犹太教与天主教和新教完全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就这样,犹太教在拿破仑的手上,第一次受到政府的正式保护,犹太教祭司得到了政府照顾。

    在拿破仑的宗教政策始终不渝的贯彻之下,法国实现了宗教和平。国内三个统一的宗教中,天主教是法国大多数人的宗教,但不是国教。新教和犹太教徒为数虽少,总数约300万人,但拥有与天主教同样的权利。这种在人民内部统一团结的局面,由于宗教和平得到了大大加强。

    两年之后,欧洲封建君主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又组织第三次和第四次反法联盟,向法国发动大规模战争。但是这时,法国已经是一个强大的、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国家了。拿破仑所以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他执行了正确的宗教政策,把犹太人民团结在了自己的一边。

    统治者的言语中尤其不能有触犯众怒的词汇,如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宗教政策,这都很容易失去人心。现代国家政权应该是、至少表面上应该是全体公民利益的代表。因此,只有团结最广大的人民、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才有牢固的统治基础可言。在这一点上,拿破仑准确把握住了其中的奥秘,并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最终赢得了更广大人民的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治理国家、管理团队,需要把握人心,对各种力量有独到的认识,并尊重客观现实,按照规律办事。有了这种认识,说话办事才能做到位,不违背客观基础,取得良好的效果。

    寻找借口,兴师问罪——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威尼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

    1797年的春季战役使拿破仑占有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大陆部分。不过,该国仍保有达尔马提亚沿海一部分和伊奥尼亚群岛。尽管该共和国在名义上是中立的,但拿破仑却借口它在战争中曾帮助过奥军,把该国作为敌国对待。

    拿破仑现在已是整个意大利北部的主人,只有威尼斯领土除外。威尼斯使节前来要求保持中立,拿破仑答应了他们的恳求,他说:

    “保持中立吧,但是注意,你们的中立必须是真正诚恳而严格的。如果我进军奥国期间,后方发生骚乱,切断了我的交通线,如果有任何行动背弃了你们的意愿,帮助了法国的敌人,我一定立即报复,从那一刻起威尼斯的独立就不再存在了。”

    当拿破仑与奥地利进行谈判时,威尼斯恰巧发生了反法叛乱,一些法国士兵遭到暗杀。听到这一报告,拿破仑意识到,这是再好不过的借口了。威尼斯,它也已老朽了,萎靡不振了,应该遭到摧毁。

    “自从发现了去印度的好望角路线,随着德里雅斯特与安可纳的兴起,威尼斯已日趋没落。”拿破仑给督政们去信,以减轻他们的担忧,当然这样做也是为了给自己的战役辩解。“它不堪一击。这个不配享受自由、没有土地或水源的怯懦居民,当然应该移交给拥有腹地的领主。我们可以取走他们的舰只,搬空他们的兵工厂,运走他们的大炮,关闭他们的银行,我们也将占领科孚岛与安科纳。”

    经过这样的榨取以后,拿破仑正式把魔爪伸向了威尼斯。

    《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夫而已矣!”对孔老夫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师出有名,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名目、旗号,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历史上,人们在发动战争的时候,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占据主动,都会给自己寻找合适的借口。尽管这种做法没有道义可言,甚至渗透着强盗逻辑,但是当事人都会对它情有独钟,寄托很大的期望。因此,在口才表达中,善于给自己找借口,其实是在逻辑、气势上占得先机,

    恫吓遗老,改朝换代——完成对威尼斯共和国的占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1797年,拿破仑在军事上取得了对威尼斯共和国的胜利。接着,他开始以大刀阔斧的方式对付这个地区的元老显贵们,彻底完成绝对统治。

    拿破仑的考虑是非常周全的,并非杞人忧天。因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地区的元老显贵们统治着威尼斯,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反动的政权之一。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不把这些势力打倒,将很难有所作为。

    “你们挑动农民来反对我们”,拿破仑一面与奥地利人谈判,一面这样写信给威尼斯的耆老:“由于你,每个人都在喊:‘打死法国人!’我们成百名士兵已死于你的阴谋。别向我撒谎吧!是你,挑起了这些骚动。你以为由于我身在德意志,我就无法迫使人们对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表示敬重?我将为战友们的血债报仇!战争抑或和平!除非你即刻交出祸首,否则我将宣战。”

    拿破仑就是用这个口吻恫吓10多个步履蹒跚、垂垂老矣的贵族。当元老院的使节来到营地时,他假装暴怒:

    “我可以不再给你们宪法或元老院。对待威尼斯,我就是阿提拉第二,别再向我提什么建议,我将是你们的立法者。”

    当城市被移交时,90岁高龄的都督倒地猝死——这是威尼斯的最后一位都督。威尼斯作为筹码划给了奥地利,从此丧失了独立地位。拿破仑改组了其政府,还向威尼斯索取了300万法郎黄金,300万法郎海军物资,5艘战舰,20幅最精美的油画和500部珍贵的原稿。

    就这样,拿破仑恫吓遗老,终于通过改朝换代灭掉了威尼斯共和国。这个等待已久的胜利,再次让人们看到了拿破仑天才般的口才表达技巧。除了军事上的武力进攻,他还具备一副铁齿铜牙,在气势汹汹地恐吓、威胁、煽动下,他似乎掌握了人间最高真理和生杀予夺的所有大权。这样想来,就不难理解那些都督们只得任凭摆布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方占有强势地位,往往会在无形中给另一方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利用这种优势表现出强硬的一面,能够让对方产生更加强烈的恐惧,从而可以打乱对方的思绪和正常的逻辑思考能力,最终在交流、沟通中达到我方的目的。坦率地说,这是一种力量不均衡状态下的优势利用技巧。

    拿破仑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威尼斯,并取得军事胜利以后,需要对付的是这个地区的元老显贵们。不可否认,这些人有着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力,但是他们失去了军事保护,自然成为砧板上的鱼肉,所以就不具备任何优势了。拿破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对他们加以恫吓、威胁,打破他们的心理防线,最终逼其就范。

    武力镇压,平息叛乱——武力讨伐顽固的叛乱分子

    “让十个无辜的人倒霉,胜过让一个有罪的人漏网。”

    ——德国·俾斯麦

    法国经历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和欧洲交战了七年,社会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建立国内和平,是实行有效的行政统治和管理的基础,也是人心所向。为了在国内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局面,拿破仑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软硬结合的两手策略。

    拿破仑上台执政后,他第一个安定人心的招式,就是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平息叛乱。

    1800年1月10日,雾月政变后不到两个月,拿破仑发表公告,表明他决心要加强对叛乱的武装镇压。他在公告里对全国人民说:“再不能容忍那些没有信仰、没有祖国、堕落为外国敌人的可耻工具的人,拿着武器反对法国了”。

    接着,拿破仑命令平息叛乱的队伍“打一场快速而漂亮的战役”,并且说:“你们对土匪们绝对不能手软,可是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如果你们在同伙中发现土匪的同党,请立刻加以逮捕!别让他们在任何处所找到隐藏的地方以躲过兵士的追击。如果叛徒敢于收容和保护他们,一律格杀勿论。”

    随后,拿破仑的军队立即开进叛乱地区,对顽固到底的叛乱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武力讨伐。不到一个月,叛军首领布尔蒙、夏提荣、道蒂钱普、絮扎内先后率领部队向拿破仑缴械投降。但是,乔冶·卡杜达尔顽固地拒绝投降。拿破仑对他穷追不舍。他只好逃到英国去了。另一叛乱头目弗罗泰也在战斗中被捕杀了。

    这样,一度十分猖獗的叛乱,到1800年2月底,即在拿破仑上台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基本平定了。

    古往今来,一个新政权建立以后,都要面对旧政权顽固分子的反扑。他们不肯退出旧的历史舞台,总是伺机报复,妄想卷土重来。因此,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是不管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暴力干预的手段,通过武力镇压平息叛乱。在这种情况下,暴力语言成为最具有说服力的形式。

    由此可见,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妥善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标。那种不问情况,不分析环境的做法,是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解决问题的。

    刚柔相济,软硬结合——武力镇压的同时,不忘怀柔策略

    “柔能克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后汉书·臧宫传》

    资产阶级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绝后的洗礼,它荡涤了人心,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为了恢复社会秩序,拿破仑迫切需要获取国内和平。为此,他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平息了叛乱;另一方面,则大力实行怀柔的安抚政策,稳定人心。

    雾月政变前夕,王党叛乱正在诺曼底、布列塔尼和旺代等地蔓延。1719年拿破仑的雾月政变,使王党分子踌躇起来,他们希望拿破仑出来支持复辟活动。但是,拿破仑早就渴望在法国政坛上大显身手,他不愿意俯首于一个已经被全国人民所抛弃了的旧政权,断然拒绝了王党分子的要求。

    接着,拿破仑公布了招安法令,呼吁叛乱分子放下武器。在这个法令中,拿破仑明确地区别了十恶不赦的首要分子和受骗的一般叛乱分子,并且承认督政府时期的一些法律是不公正的。它侵犯了公民的安全和信仰自由,错误地将一些公民列入逃亡贵族的名单。法令保证公民们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

    最后,法令还特别指出:“政府将赦免罪犯。凡是改过自新的,将会得到完全和绝对的恕罪。但是在这项宣言以后,如果还有人敢反抗国家的主权,政府必将严惩不贷”。

    拿破仑的招安法令对分化瓦解叛乱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影响。1799年11月24日,埃杜维尔将军代表法国当局同叛乱方面代表夏提荣、道蒂钱普侯爵、布尔蒙伯爵缔结了第一次停战协定,这个协定一直延长到l 800年2月22日。

    拿破仑的原则正是:对于顽固的敌人,要毫不留情地给予打击,尤其不给他们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而对于有可能化敌为友的对手。则用安抚政策把他们争取过来。这样既可以减少阻力,又可以消除对立面,增强自己的力量。刚柔并济的政策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增强自己的力量。削弱对方的实力;可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而避免消耗战。拿破仑恰当地把握好了这一原则。

    中国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里,有个四知书屋。所谓四知,是知柔、知刚、知显、知藏。这四知正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权术的概括和总结,也道出了统治精髓所在。统治对于刑、赏、褒、贬、软、硬……全都应该依照条件不同而灵活掌握。成功的统治者正是能熟练驾驭软硬、刚柔两手的人。

    拿破仑不仅是军事上的统帅,在国家治理上也懂得运用怀柔安抚的策略,这说明它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怀柔政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赢得人心,所以它比暴力语言更有威力,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接受。所以,自古以来,许多政治人物都喜欢利用怀柔的手段,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

    揭穿阴谋,暴跳如雷——逮捕阴谋分子后情绪失控

    “水军头领棹船接济军马,陆续过渡,只见一个人气急败坏跑将来。”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当英法之间处于战争状态时,面对拿破仑咄咄逼人的态势,英国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保王党人除去拿破仑。

    1803年8月的一个晚上,海面一片漆黑,乔冶·卡杜达尔及其一伙乘坐一艘英国船只,悄悄地在诺曼底海岸登了陆,然后立即前往巴黎。乔冶·卡杜达尔是个十分狂热的人,他曾经几十次将自己的生命孤注一掷,几次濒于死亡的边缘。这次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伦敦给他的密令,回国刺杀拿破仑。在他看来,拿破仑是他所憎恨的革命获得胜利的象征,是妨碍合法的国王路易·波旁登上王位的篡位者。

    事实上,保皇党人一直与巴黎保持着联系。他们有秘密的聚会地点,有安全的避难所。为了使刺杀阴谋获得成功,他们想找一位在军队中享有威信的将军来协助他们。他们选定了莫罗将军。

    莫罗将军是法国最有才干的将军之一。他对大权独揽的拿破仑十分不满,认为拿破仑背叛了法国革命原则。特别是看到拿破仑有意恢复帝制,他的这种不满就大大加深了。因此,他对拿破仑政府采取了沉默的反对立场。保皇党早已了解这一点,他们决定把莫罗将军拉入这场阴谋中来,利用他干掉拿破仑。

    参加阴谋活动的还有另一位将军皮什格鲁。皮什格鲁在果月18日以后被流放到圭亚那岛,后来逃了出来,现在正秘密住在巴黎。皮什格鲁充当了保皇党和莫罗将军之间的联系人。莫罗曾经向皮什格鲁表示:同意采取行动反对拿破仑,但不愿为波旁王朝服务。所以,莫罗拒绝同卡杜达尔会谈。

    正当这些保皇党人积极策划推翻拿破仑的阴谋活动时,拿破仑派到敌人内部的间谍探明了这场阴谋的全过程。

    1804年2月15日夜,莫罗将军在自己的住宅中被捕。他的副官们亦受牵连,一一落网下狱,甚至连不在巴黎的副官也未能幸免。八天后,皮什格鲁的房东接受了30万法郎赏金后向警察当局告了密。随后,皮什格鲁也被捕了。不久,皮什格鲁用自己的领带把自己勒死在监狱的地牢里。

    就这样,全部阴谋分子陆续被捕。拿破仑对这一阴谋事件暴跳如雷。他知道这是在英国人指使下干的,也知道波旁王朝的人在这场密谋中起了领导作用。他大吼道:“波旁王族以为我不会对他们的谋杀活动进行相应的报复,那是妄想。”

    人们遇到意外的情况时,往往会出现情绪波动。这时候,当事人面对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难以接受的事实,往往会暴跳如雷,或者情绪低落。表现在言语上,就会出现咒骂、呐喊等情形。需要注意的是,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对领导人来说,更要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显示自己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否则,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口出狂言,不但败坏个人形象,还容易让自己昏了头脑,做出错误的决定。到那时,就真的悔之晚矣。

    为泄怨恨,找替罪羊——以当

    甘公爵的鲜血报复波旁王朝的阴谋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孟子·梁惠王上》

    1804年,拿破仑挫败了企图刺杀自己的阴谋后,暴跳如雷。部下塔列朗看到这种情形,为了阿谀奉承,也为了向憎恨他的保皇党报复,就在一旁添油加醋:“显然,波旁家族以为,您的血没有他们的血那样高贵。”

    拿破仑听了这句话,显然更生气了,他要找一只波旁家族的替罪羊以泄心头之恨。很快,这只替罪羊就找到了,这就是居住在中立国巴登的当甘公爵。他是当时唯一能加以绑架的波旁王室的重要成员。

    “你们看,”拿破仑说,“我们掌握着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这些阴谋者们要在法国散布无政府状态,并希望通过杀害我而扼杀革命!我的职责是捍卫革命,扑灭反叛!公爵是个谋反者,跟别的谋反者一样,理应跟其他人一样处置……这些疯子想杀掉我,其实他们不会因此而有所得,因为一小撮雅各宾党人将攫取我的职位……

    “这些波旁王朝分子!假如他们重新掌权,我敢打赌,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恢复朝仪。如果他们能上战场一试身手,浴血奋战,那又当别论……可他们怎么能凭一封发自伦敦、路易签字的信去赢回王国呢。这样的信件。只会连累鲁莽、不谨慎的收件人……我是杀了人,我不得不如此,以后我可能还会杀更多的人。不过,我决非嗜血成性,因为让人流血是该遭到谴责的。我是个政治家,对于法国革命,我知道如何保护它!”

    凌晨3点,当甘公爵被拖至文森斯战壕,在那儿结束了他的生命。拿破仑明知当甘公爵没有参与阴谋,但他就是要通过波旁王室一位著名人物的鲜血来对自己的被刺加以报复,他要借此表明他同旧王朝决裂的决心,为自己建立新王朝扫除障碍。

    当甘公爵的死,震动了巴黎。拿破仑的恐怖令人惊骇丧胆,这位法国皇帝性格中残酷的一面暴露无遗。正如拿破仑自己所说:“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全部秘密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应当是后者。”

    在枪毙当甘公爵的前几天,拿破仑终于逮捕了卡杜达尔。在拿破仑的士兵逮捕这个高大的布列塔尼人时,他进行过拚命抵抗,打死打伤了好几个密探。最后,卡杜达尔和他的同党全都被送上断头台,而莫罗将军则被逐出了法国。

    尽管历史学家还在为当甘公爵鸣不平,拿破仑却从这个替罪羊身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以此表明了自己坚决对抗旧制度的政治态度,为自己取得坚决与旧制度斗争的声誉。同时再加上国内宗教和平的建立,民法典的颁布与贯彻,经济繁荣的出现,拿破仑的威望在不断提高。这一切,为波拿巴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判断君主处理事情的对错,往往并非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根据事情处理后对政治产生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事情原本清楚明了,一沾上政治就变得扑朔迷离、烟雾重重的原因。因此,对政治活动中那些颠倒黑白的事情,我们不必过于惊奇,有时候那只是惊鸿一瞥罢了,更多的真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戎马倥偬中,拿破仑随身携带从不离手的一本书就是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他将上面所描绘的赤裸裸的政治手腕烂熟于心,并成功地运用于实践中。因此,他并不拘泥于法律或者政策,只要对政治有利,他甚至可以制造冤假错案,寻找替罪羊。至此,我们可以明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并非因为是道德楷模,他们只是在某一时刻成功展示了个人力量与智慧,才赢得青史留名的。

    巧用声望,投票选举——利用

    个人声望赢得终身执政的任命

    “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荫,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

    ——美国·林肯

    胜利与和平使拿破仑成为一位受到普遍颂扬的英雄。为了表彰拿破仑的业绩,1801年5月4日,法国议会通过了执政任期再次延长十年的决议。然而拿破仑对此并不满意,他的目标是要成为终身执政。

    拿破仑向参议院提出了这一要求,却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他没有因此对参议院大加责难,而是对议案做了不动声色的回避性答复。拿破仑说:“如果人民的愿望要求参议院授予这十年任期,我将服从这新的牺牲。”显然,他希望能从人民那里获得更大权力。

    1802年5月10日,法国议会顺应了拿破仑的愿望,决定将下述问题提交人民决定:“是否任命第一执政为终身执政?他能否有权指派继承人?”布告张贴在巴黎城内,人们驻足观看。许多人读过以后,发自内心地说道:“法兰西现在和将来能够献给执政官的一切,永远低于他为法兰西所做的一切。”

    5月12日,选举活动开始。警察局秘书处、每个市政厅、每个法院书记室都摆上了两个登记簿。赞成拿破仑为终身执政的在一个簿上签名,反对的则在另一个簿上签名。警方人员混杂在选民当中,精心地搜集着选民的反应。可是,警探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是赞扬执政官的。

    选举在兴高采烈的气氛中进行,反对者寥寥无几。最终选举结果不言而喻,但巴黎市民还是怀着某种激动心情等待公布最后结果。两个月后,统计结果出来了,3568885名法兰西公民赞成波拿巴荣任终身执政官,反对者仅有8374人。人们沉浸在无比兴奋中,似乎法兰西的命运会由此永恒地被确定下来。

    1802年8月2日,拿破仑终于被任命为终身执政。尽管许多效忠共和政体的将军,如卡尔诺、马塞纳、莫罗都投下了反对票,但那也无济于事了。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信任、信用建立起来的。一些人在团体和组织中享有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很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而这种影响力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正面效应。

    拿破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地位,每当议会或者贵族不能无条件地按照他的命令执行的时候,他就打出人民的大旗:与拿破仑作对就是与人民做对。结果,这一效果非常明显。为了赢得终身执政的机会,拿破仑巧用声望,发动投票选举,最后轻松达到了目的,这就是善于借助个人声望做事的典范。

    善用民意,建立帝国——如愿以偿坐上法兰西皇帝的宝座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宋·周敦颐

    1804年4月30日,议员居雷向保民院提出议案,要把执政制共和国转变为帝国,波拿巴晋升至皇帝尊号,拥有世袭权力。保民院通过了这项提案。

    5月3日,参议院议长康巴塞雷斯率全体议员前往杜伊勒里宫,向拿破仑宣读请愿书,恳请拿破仑巩固自己的事业,把终身执政之职变为世袭皇帝。他在发言中说:

    “一看到危险,想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图谋消灭第一执政就是图谋消灭法兰西。那么,赐给我们紧密结合的各项制度吧。这种体制当会比你久远,你将开创一个新纪元,但你要使其传之久远,荣耀只有经久才不是虚空的。伟人啊,完成您的大业,并使其同您的荣耀一样永垂不朽吧!您已从过去的混乱中解脱了我们,您使我们能够安享今日的幸福,又为我们保证了未来。”

    面对如此颂扬奉承的辞令,拿破仑喜上眉梢。他考虑了一下,然后回答道:“这事情要付诸全国人民公决才好。”

    结果,法国人民以压倒优势的多数拥护拿破仑为自己的皇帝。5月18日,参议院正式批准“法兰西共和国把全权委托给一个皇帝,他的称号是法兰西人的皇帝”。

    结果,康巴塞雷斯率全体议员在胸甲骑兵的护送下。来到圣克鲁宫,向拿破仑表示祝贺。拿破仑答谢道:

    “凡能增进国家福利的一切。都是我的幸福所系。你们认为这个称号对于国家的光荣有作用,我接受。关于世袭继承法,我听任人民的批准。我希望法国永远不会为加于我的家族的荣耀感到后悔。无论如何,如果我的子孙再不值得这个伟大的国家的爱戴和信任的话,我的心灵也就不再护佑他们了。”

    于是,拿破仑如愿以偿地坐上了法兰西皇帝的宝座。

    1804年7月15日,拿破仑在盛大的帝王仪仗的簇拥下首次在巴黎市民前露面。皇帝和约瑟芬皇后一行穿过宽广的大道,浩浩荡荡地来到荣誉军人院。在这里,皇帝皇后受到典礼大臣塞居尔先生的接待。拿破仑高踞宝座之上,显赫的帝国高官们如众星捧月般地围在四周,煞是威风。

    红衣主教贝洛瓦先生做完弥撒后,拿破仑戴上王冠,开始宣誓。宣誓完毕,荣军院内外响彻了“皇帝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落,经久不息。就这样,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了。

    现代社会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人民权利的取得,君主的统治越来越多地依靠人民的支持而非强力压迫。有了人民的名义才有行动的最充分的理由,不论是统治者还是政党,都必须学会以人民的名义行事,努力成为人民意志的代言人。当然,人民的决议并不一定是最正确的决定,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缺陷,也是统治者以人民的名义谋私利得以实现的原因。

    拿破仑非常清楚,当人民对君主心悦诚服的时候,一个君主才能获得任意行动的最大力量;即使有些许阻碍,只要祭出人民意志的法宝,一切都会不攻自破。所以,他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并且在言语上和行动上充分“表达”和“尊重”了“人民的愿望”,最后如愿以偿地坐上法兰西皇帝的宝座,达到了个人目的。

    优待战俘,宽大处理——让败军彻底俯首称臣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

    拿破仑对面前的任何障碍都狂怒异常,对待任何胆敢抗拒他的意志的人都严厉无情,可当他获胜时就全然改变了。他对败军极为仁慈,他真诚地怜悯他们。他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一个将领在打了败仗那天是多么可怜!”

    乌尔姆之捷后,奥地利主将麦克带领残军投降。当他率领出降的队伍恭恭敬敬地朝拿破仑鞠躬时,一个个都面色忧郁,默不作声。拿破仑见状,首先打破沉默,说道:

    “诸位先生,我很过意不去,像你们曾经表现过的这么英勇的人,竟成了一个政府的愚蠢行为的牺牲者,这个政府怀抱不理智的意图,不惜危害奥地利国家的尊严并愚弄其将领为其效劳。你们的大名是我素知的,你们作战之处都留下过你们的荣誉。看看害苦了你们的那些人的行为吧。不宣而战进攻我,还能有比这更不公正的事吗?因此而招致外国的侵入难道是不公正吗?把亚洲的蛮子引入欧洲各国间的争端难道不是对欧洲的背叛吗?

    “如果帝国枢密院恪守信义,就不会进攻我而是同我结盟来迫使俄国退回北方去。目前的同盟是对付羊群的狗、牧人和狼,这样的计谋不可能是政治家设想出来的。你们幸运的是我战胜了。如果我战败了,维也纳政府很快就会察觉其错误而感到后悔了。”

    拿破仑说这番话时脸庞镇静而严肃,但他的眼神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内心的兴奋和激动。他不准备赶尽杀绝,但是他力图让对方明白与他作对是错误的。他没有居高临下地朝败军耀武扬威,而是试图让他们明白这是一次多么愚蠢的进攻。不言而喻,这样做的效果要好得多。

    每个君主都想获得仁慈的美名,这样可以受到赞美和爱戴。但是却不能滥用这种仁慈,面对混乱、凶杀、劫掠。仁慈可能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但是在一点无关紧要的地方,在确信不会危害到自己统治的时候。不妨适当地施舍一些宽容,既可以博得美名,又可以获得支持。

    拿破仑和其他君主一样,懂得在无关紧要的时候显露一下个人的大度和胸襟。这样做,不仅能给人宽以待人的感觉,还能让对方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激。确实,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也符合人际心理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拿破仑高超的统御之道。在这里,“以德服人”胜过了任何华丽的语言,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效力。

    树立典型,立竿见影——资助俘虏,显示个人宽宏大度

    “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汉·魏伯阳《参同契》

    拿破仑的故事非常多,也很动人。在布伦,就发生过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当时,有两名英国俘虏从凡尔登战俘营逃出,来到布伦。因为身无分文,只好在布伦停留数日。这时布伦港对各种船只看管甚严,他们简直没有乘船逃脱的希望。

    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促使这两名俘虏想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办法,他们用小块木板制成一只小船,准备用这只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小船横渡英吉利海峡。这实际上是一次冒死的航行。当他们在海岸上看到一艘英国快舰,便迅速推出小船,竭力追赶。

    但是,他们离岸没多久,就被法军抓获。后来,这一消息传遍整个军营,大家都在谈论这两名英国人的非凡勇气。

    拿破仑获悉后,极感兴趣。命人将这两名英国人和那只小船一起带到他面前。他对于这么大胆的计划竟用这么脆弱的工具去执行感到非常惊异,他问道:

    “你们真的想用这个渡海吗?”

    “是的,陛下。如果您不信。放我们走,您将看到我们是怎么离开的。”

    “我放你们走,你们是勇敢而大胆的人。无论在哪里,我见到勇气就钦佩。但是你们不应用性命去冒险。你们已经获释,而且,我们还要把你们送上英国船。你们回到伦敦,要告诉别人我如何敬重勇敢的人,哪怕他们是我的敌人。”

    拿破仑赏给这两个英国人一些金币,放他们回国了。

    许多在场的人都被拿破仑的宽宏大度惊呆了。只有拿破仑知道,他的士兵们将从这番话中受到怎样的鼓舞,他的人民将如何赞扬他的宽容无私。他似乎已经听到了士兵们震天的呼声以及巴黎激动的口号。

    譬如加点盐会使饭菜更为可口,宽容的君主总是容易受到人们的赞扬。但是这种宽容要用在适合的时候,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不能滥用;滥用会使宽容变为软弱的代名词,就像太咸的饭菜使人难以下咽一样。拿破仑宽容的话语却是十分恰到好处,分寸不差。

    在阳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到功效。做事的时候,“立竿见影”才能让人有深刻的认识,并对你的能力产生清楚的认识。在政治活动中,一个领导人的能力如何,做事方法怎样,必须通过抓典型,才能赢得良好的口碑,让人们互相传诵。

    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为了让人们明白自己的统治政策,拿破仑对两个逃跑的俘虏资助,充分显示个人的宽宏大量。这种意思明确、谁人都懂的做法,帮助拿破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胜过千百次宣传和反复说教。

    自然过渡,介入政治——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转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拿破仑征服了意大利以后,准备继续扩大战果——把奥军驱逐出意大利。但是,巴黎督政府与他产生了分歧,他们没有拿破仑那样野心勃勃的战略目标,而是执行谨慎的行动计划。因此,拿破仑受到了来自巴黎政府部门的钳制。

    后来,巴黎督政府要求拿破仑把部队一分为二,并派来一位年长的将军。对此,拿破仑坚决抵制,显得异常恼火:“要克勒曼在意大利与我联合指挥的打算是失策的。我不可能同意与一位以欧洲第一将才自居的人共事。此外,我认为即使用一位蹩脚的将军主事,也比用两位优秀的将军同时主事要好。”

    遭到拿破仑的抵制,巴黎督政府也有点无可奈何了。他们又写了一封措辞温和的信,安抚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司令官。至此,双方的分歧和争论才告一段落。显然,拿破仑占据了上风,他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米兰停留了一周,让那些衣衫褴褛的部队换装。他从当地居民那里勒索了近百万的巨款,给士兵发饷,让部队重新焕发了战斗力。接着,拿破仑开始整装待发,试图彻底打击奥地利的军事势力。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拿破仑从奥地利总督手中夺回了整个伦巴第,而且侵犯了威尼西亚共和国,并威胁向罗马进军。不久,教皇庇护六世被迫与拿破仑的代表签订了一项停战协定,结果法国占有了波伦亚、斐拉拉和安科纳,并获取巨额赔款和梵蒂冈珍藏的大批油画、雕像和手稿等稀世之宝。

    一系列的胜利激发了拿破仑的斗志,然后他又发动了多次进攻,夺取了一座座城市。满足了自己的战争欲望后,拿破仑才依依不舍地回到设在米兰的司令部。接着,他致函督政府,表达了自己的高论:

    “意大利现已全部落入法国手中,但由于兵力太单薄,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以应付各种事变……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必须强硬。因此,在军事、外交和财政事务方面必须有统一的政策。在有的地方,我们必须严刑峻法,杀一儆百;而在另一些地方,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却不得不采取视而不见和少说为佳的方针,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就目前的意大利局势而言,外交应从属于军事。”

    从中不难发现,这位成功的军人正在向一位政治家的方向发展,他要实现自己染指政治的梦想,不再听从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当然,他的治国之才是以武力为后盾的,这是一种安全的保障。

    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能单纯凭借口头呐喊,更依赖于实际的行动。当我们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力量,让对方臣服的时候,提出自己的条件和筹码,才能让人答应、认同。因此,口才表达使以必要的实力为后盾的。一个浅显的道理是,有影响力的人更能表达出有见地的观点,因为他们有着大家公认的才能和水平。

    攻占米兰以后,拿破仑没有听从巴黎督政府的意见,而是继续南行劫掠一个月,并取得了重大战果。他这样做不仅为了取悦于督政官并使其部下痛快,而且他降服意大利中部各国也是着眼于其既定的军事目的,即确保其右翼和后方交通以解除深入奥地利作战的后顾之忧。这样一来,拿破仑才能在未来的军事斗争中站稳脚跟,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