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戏比天大艺无止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常香玉的事业心、进取心,是她成功的主要因素。一个演员,如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没有点志气,是很难唱好戏的,也难以保持长久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常香玉把戏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不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她从未间断过练唱。常香玉从9岁学戏,她的唱腔直到年近80依然不衰,到老年每天仍要吊嗓,她到老仍然不断练功,功夫也就不衰。可以说是练成了一个铁嗓子、金腔口。从艺70多年,她曾舞过白素贞的宝剑,握过花木兰的长枪,把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做了自己生命的全部,使一个乡间小剧种成为中国地方大剧种,不仅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1935年农历的腊月初,即将满13岁的常香玉随豫西调名艺人周海水的戏班来开封醒豫舞台演出。醒豫舞台在吹古台街建国后曾改为市政府礼堂,东临大相国寺,西通中山路,北临寺后街,向南不远是自由路。这是一个居民集中、商业兴盛、交通便利的文化娱乐场所。演出前三天,戏院门口就贴满了大海报,头等角儿的名字,一个字有半张报纸那么大,二等角儿的名字有拳头那么大。可常香玉呢?当时她还只是个无名小卒,根本上不了海报,但她自己毫不介意,心里十分坦然。

    那时的戏院,日夜两场,每场演出都在4个小时以上,所以,开演后先演垫戏,接下来才是中轴戏和大轴戏。垫戏有两个作用:一是等候观众到齐,使早来的观众也有戏可看;二是为后边的压轴好戏作铺垫。当然,演垫戏的都是一些无名演员,常香玉那时就属于这种演员。第一天的垫戏是《曹庄杀妻》,常香玉饰演恶媳焦氏,由于演出前准备得充分,人物刻画得恰当、到位,特别是她的唱腔吐字清晰,再加上她武功基础好,使观众感到新颖、别致、与众不同。尤其在曹庄追打焦氏的过程中,常香玉结合剧情进展加了3个小翻,这下子,赢得了观众连连喝彩,纷纷打听这个小姑娘叫什么名字。

    首演成功使常香玉信心大增,也使一直在幕后为她策划、排演的父亲喜出望外。在以后的垫戏中,常香玉越演越好,发挥自如,唱做俱佳,本来看垫戏的观众不多,由于她演得好,看垫戏的人竟越来越多,夸赞声不绝于耳。

    两个月后,慧眼识金的班主周海水便让常香玉改演中轴,海报上也开始出现她的名字,每个字都有拳头般大。到了下半年,她不仅能演《玉虎坠》、《桃花庵》、《大祭桩》里的小旦、青衣,还能演《荆轲刺秦》里的武生,有时还在一些剧目中扮演老旦、丑角。由于她个人的努力和观众的喜爱,她演中轴的地位越来越巩固了。

    常香玉自幼就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小姑娘,由于大相国寺里的戏院多,她一有空便和父亲一起去看其他戏班的演出,只要好听、好看,立即学到手为己所用。在艺术上她不守旧,没有门户之见。有一天,父亲领着她去看京戏,剧目是打武戏《泗州城》,女旦打出手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了她,特别是枪在空中不停地飞舞,脚在不停地踢,令人眼花缭乱。她着了迷,决心要把这种本领学到手。开始时,父亲不同意,认为太难了,但顶不住女儿的执著,最后父亲请来一位姓杨的京戏师傅,专门教她出手戏。出手戏是很折磨人的,配合稍有不好就会伤人,只练得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脚面肿得穿不上鞋,连走路也一瘸一拐的。就这样,她一天两场戏照演,硬是苦练一个月,把《泗州城》拿了下来。

    1936年中秋节前几天,《泗州城》连演三场,顿时轰动了古城。梆子戏亮相打出手,而且由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演出,观者踊跃,反响强烈。那三天,戏院里座无虚席,中轴戏演得比压轴大戏还叫座。从此以后,常香玉的名字在海报上站到了头排,她正式成了主演。

    当时,开封的梆子戏很多,名角荟萃,竞争十分激烈。常香玉的父亲是老艺人出身,他心里非常明白,自己的女儿能在省城站住脚,靠的是武功扎实和唱腔过硬,但仅有十几出戏,想长期固守在开封是不可能的。他向常香玉提出严格要求,规定她必须达到连演45天不重戏的标准,同时,还要排演新编剧目,也就是别的戏班没有、唯独自己能演的“看家戏”。

    机会终于来了,经朋友介绍,戏班里来了两位有学问的先生,一位是王镇南,一位是史书明。他们两位都是省会教育界的名流,受过高等教育,平时不仅热爱戏曲,而且主张对河南梆子进行改良。他们为常香玉编写连台本戏《西厢记》,共六部,俗称六部《西厢》,第一、二部主角是莺莺,后四部主角是红娘。常香玉作为主演,便在前两部演莺莺,后四部演红娘。演出前一个星期,海报就贴得满街都是,演出时更是场场客满、掌声不绝。但她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止步,而是在王、史两位先生的指导下,演一场,进一步,边演边改,边完善边提高。六部《西厢》轰动了省城,盛况空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从此,常香玉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艺术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她也深深认识到,河南梆子的改革、发展和提高,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演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必须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演出剧目。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时局不稳,人心惶惶,戏院里上座率开始下降。1938年春,日本飞机多次来开封轰炸,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演讲、演街头剧,抗日的呼声十分高涨。学生们的爱国举动也激励了戏班子的爱国热情,他们从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中得到启发,便邀请王镇南先生写了一出现代题材的梆子戏《打土地》,由常香玉领衔主演。故事是说“九一八”事变后,一老汉携儿媳从东北逃往关内,在一个土地庙里栖身。儿媳因丈夫和孩子被日寇杀害,精神失常,她指着泥塑的神像问:“这是什么?”老汉答:“那是土地爷,快磕头。”儿媳愤怒地说:“啊,他是土肥原(日本侵略军头目的名字)。”说着,边唱边控诉日本鬼子的侵略罪行,并将泥塑打翻在地,边唱边打,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尽管《打土地》的情节比较简单,但演出效果十分强烈,往往台上台下同呼口号,场面相当感人。

    《打土地》是豫剧发展史上第一出现代戏,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1938年2月4日的《河南民国日报》上曾对此剧有专门报道。

    1942年秋,常香玉应邀到宝鸡演募捐戏,为河南同乡会组建的、灾民子弟上的中州小学筹募基金。演出结束后,常香玉经李会长介绍,认识了河南老乡、宝鸡大新面粉公司董事长黄自芳。黄自芳是个戏迷,能写会画。他写的剧本《灯节缘》,让常香玉在1943年农历正月十六进行了赈灾义演。不久,常香玉又上演了黄自芳根据《孔雀东南飞》改编的《鸳鸯梦》。

    《灯节缘》的故事是某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举行灯会,前来观灯的人很多。一位小姐爱上了一位公子,两人到背人处说话,相约来年看灯再次会面。到了第二年,两人私订终身,并且山盟海誓,就是海枯石烂也决不变心。这位公子告诉小姐说:“今年是大比之年,皇上开科,我得去赶考。若得中有了地位,就请人说媒,用八抬大轿把你娶走。若还金榜不能得中,来年仍在此地相会。”那时,黄榜有名也决非易事。因此,第三年灯节相会时,两人也就相伴着逃跑了。这个故事分明是在反抗封建礼教,让香玉非常喜欢。加上文词非常流畅,观众一听就懂,那就更喜欢了。特别是那最后一句“但不知自由花开到何年”,就更表明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于是,《灯节缘》很快排演并在那一天上演了。果然受到观众的好评,上座率很高。就这样,在宝鸡,常香玉又成了妇孺皆知的当红演员。

    朝鲜战争时期,常香玉带领整个常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常香玉当时是慰问团的副团长,带一个队。那时候常香玉马不停蹄地演出,为的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伤兵我去慰问,看见伤兵我就心疼。”每天都是晚上去演出,都是摸黑去的,那个剧场里头都是拿那个黑布红布盖严,一点亮都没有,里头有的都是弄手电,有的都是弄好多手电打着在那儿演戏。常香玉和“常香玉剧社”过鸭绿江即开始演出,一直演到上甘岭前线。演出地点,多是在坑道里和掩体下,有时几十位战士观看她的演出,有时只有十几位,百人以上的观众几乎很少,因为那是一个特殊的战争环境。

    一次,她正在掩体里演出《花木兰》,突然,敌人的炮弹袭来,掩体里的泥土落了常香玉一身。此时,几位战士飞步向前把常香玉推倒,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常香玉身上,以免常香玉受伤害。这件事情,常香玉什么时间谈起来都为之动容。她常说:“我和这些战士素不相识,这些战士为了保护我,竟然不惜牺牲自己。”她在朝鲜前线演出最多的是《花木兰》,也最受战士们的欢迎。战士们常常高呼:“打倒美帝国主义!向女英雄花木兰学习!”常香玉以及她率领的慰问团,在朝期间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极大关怀和爱护。

    夜晚,在她住的房子门口,有一位志愿军战士给她站岗守夜。次日清晨,常香玉发现后就为这位战士单独演唱几板戏。所到之处,志愿军战士总是把她高高举起来。而对一些年轻的小演员,战士们更是欢呼着,把他们高高地举起来撂来撂去。在战士们中间,有的战士是河南人,有的是流落在陕西的河南同乡。这些穷苦出身的战士们,也曾在日本鬼子以及“水、旱、蝗、汤”祸乱中原时随父母向陕西逃亡。有的甚至吃过常香玉用义演所买来的小米,或者在同乡会设置的粥棚里吃过粥饭。提到这些事情,他们无不对常香玉表示感激。在朝鲜战场上,常香玉带领着豫剧队,冒着炮火深入到朝鲜战场的最前线。

    1941年常香玉同志曾得过一次肋膜炎脓胸,之后的1942年曾在汉中有所复发。1952年为捐献战斗机,她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过度的劳累。接着到朝鲜慰问演出,右肋的两道大伤口又有些发炎,每天低烧。同志们劝她休息,她坚决不同意。而且每一场演出不论观众多少,她都登台演出,十分认真。化完装,她就把病给忘记了。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戏比天大。给志愿军战士演出,任务是神圣的。稍有懈怠,出一点儿错,就对不起出生入死的战士们,就对不起祖国的重托!”她打起精神演出,但每次演出结束,她就会疲惫不堪,低烧又起。

    她在朝鲜慰问演出时间很长。据常香玉本人讲在一百七十余天里演出了一百七十余场。当她演出结束时,朝鲜停战协定已经在板门店签字。在回国途中,他们坐着汽车,一路高歌渡过鸭绿江返回了祖国。

    常香玉和常香玉剧社为志愿军募捐义演的活动,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称其为“爱国艺人”和“爱国主义的典范”。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特向她赠送锦旗,并在常香玉代表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志愿军时,又向她献上束束鲜花,以感谢她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的贡献。

    1959年,常香玉演出的一个颂扬杨家将的剧目《破洪州》,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毛主席在郑州看了这出戏后,特意给周总理写信,建议请常香玉到北京为全国人大代表演出《破洪州》,这在常香玉演出生涯中是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

    遵照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由国家文化部安排,《破洪州》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于1959年9月下旬奉调进京,10月2日晚在中南海怀仁堂作了专场演出,毛主席又一次出席观看。毛主席在第二次观看《破洪州》的过程中,仍然全神贯注,兴致盎然,剧终后,仍然走到台前向演员招手致意。上台会见全体演职员的是周恩来总理、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和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周总理和演员握手、合影后,发表了如下讲话(大意):

    看了你们的演出,感到很高兴,特别是常香玉同志的演唱,特别精彩,我向你们表示感谢。以前,我看过杨淑英主演的川剧《战洪州》,和豫剧的表现手法不完全相同。川剧《战洪州》穆桂英在战场上没有生孩子,你们演的穆桂英在战场上生了孩子,然后把孩子裹在胸前继续作战,这表现了穆桂英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但这种表现手法是不是有点残酷?请你们再加以斟酌。总的来说,《破洪州》是一出寓教于乐的好戏,可以多演,在演出中不断加以完善。齐燕铭同志是专家,可以请他给你们出出主意……

    1964年5月30日首演《李双双》(现代戏)原作是河南作家李准写的,拍成电影后在全国影响很大。后来根据这部电影,各个剧种给改成各个版本的现代戏。常香玉也主演了这出戏,当然演的是李双双。《奔流》戏剧专刊曾给她发过一张大照片。

    1964年元旦首演《朝阳沟》(现代戏)她饰演拴宝娘。大家都知道,这出戏原是豫剧院三团首演的,而且经久不衰。常香玉为什么会演这个角色呢?这确实有着鲜为人知的一段故事。1965年的春季,豫剧院三团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把这出戏拍成了电影。电影拍完后,回郑州路过北京被中央文化部留了下来,原因是毛主席提出想看看这出戏。毛主席更提出:“是否让常香玉也上去,我一起看看。”文化部向河南省委传达了毛主席的这个要求。毛主席要看这出戏,而且还要常香玉也上场,河南省委和文化主管部门当然要高度重视。豫剧院三团在北京等着,常香玉得到通知后连夜赶往北京。她从来没有演过这出戏,因此,在火车上学了一夜的唱词和唱腔。常香玉曾讲:“我的天哪!这可是给中央领导人、给毛泽东主席演的,稍有疏漏,将会造成终生遗憾,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真体会到‘戏比天大’这句话的意义了!天有个窟窿,女娲娘娘还能炼石补天。我常香玉如果弄出点儿闪失,可是补也补不成啊!”

    她到了北京以后,吃一点儿东西也不知道味了。丢下碗,演员们就帮她走台步,现场排练。过去饰演拴宝娘的是高洁同志,高洁在排练场上对常香玉同志教得特别积极认真。常香玉同志每谈起这件事情,对大家的热情帮助,总是充满感激之情。过去在戏剧界常讲:一看就会的叫天才,一学就会的叫能才,用棍子打着还学不会的叫蠢才。此时的常香玉不但是一学就会,而且舞台上的动作大致一说也就记得清清楚楚。戏剧当晚就演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中央领导人看得非常满意,十分高兴。演出结束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上台接见了演员,且拉着常香玉和她并肩站在一起。这次演出后,《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奔流》戏剧专刊也都发表了那天的消息和照片。《朝阳沟》这出戏,是1958年大跃进时写成并演出的。常香玉同志当时是豫剧院院长,豫剧院三团在排演这出戏时她也是持积极态度。比如《银环下山》那一板唱,就是吸收了豫西调的唱法而创造出来的。常香玉曾经先哼个路数,然后叫音乐设计,既而进行斟酌推敲,以臻完美。

    1965年6月9日首演《人欢马叫》(现代戏),同年被拍摄为电影;《人欢马叫》,这出戏是当时许昌地区文化局抓的。局长是郭文泉,作者是刘锡年和李树修。当时的《奔流》戏剧专刊发现这出戏,主要喜欢这个戏的生活描写,觉得语言颇有特色,生活气息很浓,就把作者请到郑州,给剧本作反复推敲。这个戏上演后,省里组织一大帮子人员前去观看演出,几乎是人人称赞。到了1965年的夏季,中南大区要举行会演,《人欢马叫》当然是河南选的重头戏,省委和文艺界对这个戏也寄予厚望。当时的省委领导却提了出来,认为既是重点,就应当重点来抓。领导建议由河南豫剧院选出几位演员和许昌豫剧团联合演出。在郑州首场试演,常香玉这位天字第一号演员却是二幕前出场,这一般是没有的。她演的吴大娘叫着鸡子上场,上来弄了个碰头彩。之后在广州参加会演,受到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接见。陶铸同志在会演结束时有个长篇讲话,对这个戏可谓大加赞扬。

    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厚爱,常香玉剧社的演出一直坚持“三三三制”: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巡回演出。为了让戏“顺民心,反映时代”,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创新演绎现代戏。《拷红》、《白蛇传》、《大祭桩》、《花木兰》、《破洪州》……这些传统剧目的改编,使历史与时代产生共鸣,成为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这些现代戏的探索,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常派艺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常香玉已经离开舞台成为剧团的管理者,但每次带队下乡到基层,面对普通的老百姓她都是有求必应,给谁都唱。

    有一回在陕西一个边远县演出结束后,一位捡垃圾的老人拦住常香玉说:“常老师,这么多年一直是从收音机里听您唱,想亲耳听您唱两句。”常香玉当场就停下来,为她清唱一段《红娘》。

    2008年11月30日,河南省常香玉基金会在省人民会堂成立,省委、省政府及中国文联等单位致信祝贺。常香玉基金会由原副省长李志斌担任名誉理事长,原政协副主席赵江涛担任总顾问。河南省常香玉基金会由常香玉女儿常如玉任理事长。新成立的常香玉基金会将发扬常香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戏剧艺术的崇高精神,以常香玉“戏比天大”高度责任感,募集资金发展现代戏剧艺术,推动文化繁荣;开展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等公益活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