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沙场的抗日名将张自忠-自忠 荩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

    临清,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地处冀、鲁、豫三省接壤地带,京杭运河与京九铁路古今两大文明在此交汇。是山东西进,河北、山西东出的重要门户。古时既有“京师门户,南北要冲”的美誉。

    自古山东人就有忠义之名,临清亦不例外。史称,这一带的人民“性强悍,负义气,遇事敢为”。明朝年间就有多次为反抗暴政而发动的起义,虽然最后都被朝廷派大军镇压,但是这些事件也反映了临清人民强悍的民风和近乎悲壮的性格,张自忠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影响。

    19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浪高过一浪,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戊戌变法以戊戌六君子的杀身成仁而告失败,1900年,山东人民率先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但也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之下失败了。张自忠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时代下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其父张树桂为儿子取名自忠,取字草臣,这个词出自《诗经·大雅》这部经典中有“王之草臣,无念尔祖”的句子,“荩臣”在此解释为“忠诚之臣”。名、字的意蕴都是“忠”,这个名字不但是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是受到了孔孟之道的影响。只是作为父亲的张树桂没有想到,他的儿子将“忠”、“荩”二字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致。1916年张自忠参军加入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思想进步,反对带有封建色彩的名字,“臣”字自然为他所忌,遂以“忱”字取代,这样“荩臣”就改成了“荩忱”。

    多年以后,在接受《大公报》记者王淮冰、国新社记者高咏的采访时,曾专门就自己的名字作过一番阐释。他说:“‘荩忱’即忠臣,如今民国,没有皇帝,我们当兵的,就要精忠报国,竭尽微忱,故名‘荩忱’。”接着,他又神色凝重地说:“华北沦陷,我以负罪之身,转战各地,每战必身先士卒,但求以死报国。记者先生,西北军出了个韩复榘,我张自忠决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