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沙场的抗日名将张自忠-慷慨少年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自忠6岁入私塾就读,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带领小孩子们玩打仗的游戏。念书之余,村里的小孩子们在他的指挥下分成两阵,彼此对打。玩完了,他就把身上带的东西和钱分给大家,作为犒赏。若有谁不守规矩,不听指挥,他就发脾气,瞪着乌亮的眼睛厉声斥骂,不留情面。小伙伴们又怕他,又喜欢他,都愿意跟着他玩。3年后,父亲张树桂前往江苏赣榆就任巡检,把张自忠也带了去。1905年,张树桂因政绩不错,署理赣榆知县,官晋五品。张自忠此时已经14岁了,是一个英姿勃发且充满正义感的少年。一天,他出门四处转悠,见一个无赖在欺侮两个卖菜的老头。他二话没说,冲过去对准无赖就是一拳,俩人便扭打起来。自忠虽年少,却身高力大,那无赖见不敌对手只得服输,给老者认了错,张自忠这才放过了他。张树桂见儿子长大了,又生性刚烈,就把他送回了临清老家。回到临清以后,张自忠继续在私塾里读书。他仍旧很调皮,不怎么安心学习。这时,他玩耍的花样更多了,先学骑驴,以后又学会了骑马,时常跟随青年们出去打猎。他从这种勇敢、冒险的游戏中找到了乐趣,有时一连几天不回家。没多久,就从赣榆传来噩耗:父亲因病卒于任上。

    张自忠的父亲病故后,母亲冯氏就成了一家之主。冯氏虽没有读过书,但为人通达,处事干练,治家教子都颇有章法,很受子女尊敬。每逢冬春之交,青黄不接,冯夫人心地善良,总是接济贫穷的乡亲,深得乡民爱戴。由于父亲早逝,实际上张自忠的成长受到母亲的影响更大一些。母亲的乐善好施影响了他,从小张自忠就待人慷慨,同情穷人,视钱财为身外之物。据乡人回忆,他两三岁的时候,母亲总在他的胸前系一个小兜兜,在里面装些花生糖果之类的吃食。张自忠一看到小伙伴,就大把地抓花生糖果给他们吃,直到分光吃净为止。那时在乡下,馒头是上等食物,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吃得上。看到穷乡亲吃糠窝头,他不忍心,便跑回家拿馒头跟人家换。为顾全对方的自尊,他还一再说自己爱吃窝头,从不摆出一副施舍的样子。有时与伙伴们赌钱玩,他常赢,但赢来的钱他却不要。遇到街上卖桃的,他常常把整筐都包下来,让大伙吃光分净,然后从家里拿几吊铜钱付上。在济南读法政专科时,他用许多钱来帮助贫困同学,连衣服都借给人家穿。后来在军队里当了排长、连长,人家都是往家里寄钱,他反倒跟家里要,钱都用来帮助部属解决困难了。

    张自忠自小就不太爱讲话,但好打抱不平,爱结交朋友。回家后,他开始读私塾。他平时话虽不多,却很调皮。塾里有一个远房本家兄弟叫张自遂,憨头憨脑的,张自忠喜欢与他玩闹。一次老先生叫背书,同学们都背过了,唯独自遂不行,傻乎乎地站着。趁老先生不注意,他用笔筒把烟灰吹到自遂的鼻孔里,呛得人家猛打喷嚏,老先生气得过来打他板子,自己则在一旁偷偷地笑,很是调皮。

    1907年,16岁的张自忠由母亲做主,与临清县咨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17岁的李敏慧结了婚。结婚以后,张自忠渐渐变得成熟起来,增加了对家庭的责任感,读书也开始用心了。平时张自忠也会借回一些传统小说阅读,其中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的忠义侠行和浩然之气令他心驰神往,由衷敬慕。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和家乡孔孟之道的熏陶,忠、孝、仁、义等道德思想在张自忠内心深深扎下了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