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并不想把家乡一道平平常常的主食黑化,毕竟此虫非真虫,不过是条米做的虫。
这虫竟然来自江上。简称“邕”的南宁,既然有头上那三道水,不难想象是个水流汇聚的地方,邕江至今穿城而过。被称为疍家人的渔民人家就把家安在了江上,而南宁的水街就是他们上岸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来到此处的疍家人祖辈从广东逆流而上,后来漂泊到内陆河来到了邕江。择水而居的他们虽然可以捕鱼捞虾,可以因为生活清贫还是以大米为主食,捕来的鱼也是用来和别人换大米,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肉吃。
既然以米为食,就要想着法子把它变化各种好吃的。所以疍家女儿刚懂事时,母亲便开始教授米食制作手艺,以免将来被婆家人挑剔。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疍家人早已纷纷上岸,过起丰衣足食的生活,但疍家特色的米食小吃并没有被遗忘,他们仍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米食与邻里分享。
“两头尖尖中间粗”就像一条白色肉虫的“粉虫”,绝对是其中最有特点的一种。逢年过节,船上人家家家户户都要“搓粉虫”,祈求多子多福。办喜事时,娘家也会“搓粉虫”送给姑爷,寓意早生贵子。等到孩子出生了,“搓粉虫”则表示生了男仔,“蒸糍粑”表示生了女孩。
而这粉虫刚开始都是自己做自己吃不外卖的。原来水街上的老店黄阿婆的粉虫店,现在已是阿婆的外孙女当老板,她说:“我外婆外公都以渡船为生,人家赶路的时候想吃点东西,外婆就说把粉虫搓一点在船上卖给那些赶路的客人吧。”
纯手工制作粉虫工序非常繁琐:泡米、打浆、蒸浆,待米浆变成半熟的大米团后,稍微凉一下,趁热将大米团分成小米团,再用手分成小份,在簸箕上搓粉虫,而粉虫有红色和黄色等彩色的,还要用到天然的草慕红和黄籽子植物。
在不少老店,都能看到老师傅们现场搓粉虫,把簸箕的圆底翻上来,左手拿面团,右手把面分成一小块,放到簸箕上来回搓,一会儿一条带有花纹的粉虫就做好了。有优质大米做原料,经手工簸箕搓揉,这粉虫柔中带刚,劲中带软。再配上老友佐料,或者洋葱萝卜丝黄瓜片爆炒,加上一碗鸭血汤,老南宁知足常乐的日子,就是这么惬意。
“我觉得粉虫多了一份手味儿。”单位的90后同事也有爱这老传统的,她们总结,吃粉虫还得找看得到簸箕纹路的,那样绝对比较入味、比较有嚼劲。“小时候妈妈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就喜欢早早起来吃粉虫当早餐,好像自己是个勤劳的小鸟。”
为了让大家继续吃到记忆中的味道,店家对大米要求都比较高。据说现在黄阿婆店里的粉虫需要用到四种陈米,按比例调配,做出的成品才有那种弹牙感。饶是这样,老板还是有不少紧迫感:“有时候梦到我妈回来说,这个店乱七八糟的都不搞好卫生的?还有外婆,她会催搓粉虫了喂,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没有她搓出来这么标准,我们搓出来都是像食指那么粗,外婆会骂,这样的粉虫哪里能炒得卖得给人家吃的……”
于是每每梦醒,老板又是一阵忙碌,希望能把这虫子做得更美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