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罂粟通史:欲望、利益与正义的战争-后鸦片时代 全球化、个人主义与毒品的回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全球化与个人主义思潮

    (一)“地球村”的形成

    面对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带来的时空缩短,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

    对于毒品贸易来讲,“地球村”的形成既为侦查罂粟种植、侦破走私犯罪、促进国际合作等事宜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措施,也为贩毒集团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隐蔽的犯罪手段。

    (二)个人主义思潮的扩散

    当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思潮举起“世俗的人文主义”旗帜时,正值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美国的这些富有而年轻的新生力量以“新左派”自居,不断反抗主流文化。

    于是,毒品和“个人主义”思潮借助于全球化条件下的各种交通和通讯媒介,一起冲出了美国的疆界,瞬时席卷五洲,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二、当代全球毒品市场变迁

    (一)美国毒品市场变迁

    1979年时,美国经常使用毒品者有2540万人,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4.1%。

    1978年后兴起的民间禁毒运动和艾滋病的传播最终使左摇右摆的美国毒品政策重新走向严厉。1984年,联邦判决改革条令重新恢复了1951年博格斯法案中关于“最低处罚”的规定。1988年法令进一步补充。美国对毒品“不容忍”的政策得以最终确立。

    苏东剧变成为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分水岭,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也成为美国毒品市场变化的分水岭。

    毒品泛滥还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美国人对于毒品,尤其是对大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2012年11月,科罗拉多州和华盛顿州首开美国“毒品合法化”先河。

    (二)其他西方国家的毒品市场变迁

    在2002年,16岁到24岁的英国年轻人中竟然有51%的人有吸食毒品的经历。法国80年代以后,毒品消费额以每年60%的速度增加,90年代,意大利的吸毒者不下30万人。德国也出现了从“惩治模式”向“医学模式”转变的倾向。在荷兰,毒品问题大致始于20世纪60年代,海洛因市场则在1972年前后得以形成。在爱尔兰,1981年已经增加到11%,不过海洛因依然较为罕见。在丹麦,1972年发现有年轻人使用鸦片。在瑞士,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毒品问题,主要是安眠药、镇痛药和兴奋剂。

    在大洋洲,澳大利亚与美国同步,在20世纪60年代也出现了毒品问题,主要是吸食、注射海洛因。日本是唯一身处亚洲的“西方”国家。1961年,海洛因泛滥达到峰值。

    (三)苏东国家的毒品问题

    苏联对鸦片消费的管制在很长时间里也很成功,直到60年代末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毒品滥用。不过,毒品问题在70年代以后逐渐显现。

    地理上介于西欧和苏联之间的波兰,其国内毒品问题的出现略晚于西欧而早于苏联,可以看作是东欧国家的一个缩影。1985年1月,波兰《阻止毒品成瘾法》正式出台。在种植方面,该法根据生产目的不同作了区别对待。

    在捷克,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吗啡成瘾问题。1993年初,捷克与斯洛伐克分离为两个国家。此后,吸毒行为有增无减。

    (四)毒品再现之后的中国

    云南省紧邻“金三角”毒源地,毒品问题出现最早。然而,毒品蔓延之快超乎意料,1982年时已波及全国10多个省市。

    1989年11月,国务院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包括扫除吸毒、贩毒在内的“除六害”群众运动。1990年11月,国家禁毒委员会正式成立。1997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修订,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处罚规定更加完善,充分体现了从严惩处毒品犯罪的原则。

    2004年国家禁毒委成立《禁毒法》起草组,开展立法工作。2014年7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首次将禁毒工作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2015年6月,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禁绝毒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决定将禁毒工作纳入“平安中国”与“法治中国”的国家战略,要求把“禁毒工作作为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义举善举来做好”,“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五)其他国家的毒品问题

    在东南亚,新加坡于1946年、老挝和泰国于1959年、缅甸于1965年都颁布了鸦片禁令,但禁令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许多鸦片吸食者纷纷转向海洛因。从60年代以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地的毒品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青少年中间广为传播。70年代后,除吸食海洛因外,安非他明和注射高纯度海洛因的方法也流行起来。

    巴基斯坦是从英属印度分离出来的国家,这里同样有着悠久的罂粟和大麻种植历史,吞服鸦片或吸食鸦片和大麻的情况十分普遍。

    太平洋彼岸的拉美地区也未能躲过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毒品浪潮。同时,这里逐渐成为世界上可卡因和大麻的主要产地。

    非洲人消费的传统麻醉品是大麻和阿拉伯茶。大麻从印度传入北非,16世纪时传到了西非,后来几乎传遍了非洲大陆,进入21世纪后,非洲毒品形势更加恶化。

    三、鸦片罂粟的最后堡垒

    (一)伊朗鸦片的终结

    在伊朗,1955年法令最终于1959年6月22日被议会通过从而成为正式法律。

    1980年,伊斯兰共和国政府颁布禁令,宣布取缔鸦片生产。1989年,伊朗加大反毒力度,议会批准了更加严厉的禁毒法令,规定对任何携带30克以上海洛因或5000克以上鸦片者,一律处以极刑。

    (二)印度鸦片的没落

    当中国停止了鸦片生产、伊朗的鸦片也从国际市场上退出的时候,印度的鸦片生产也被置于严格的管控之下。经联合国批准,印度可以种植罂粟来满足世界各国对药品的需求。

    (三)土耳其鸦片的消退

    1970年,美国开始借助北约内部的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向土耳其施压。6月30日,埃里姆发表禁种声明,这被联合国的麻醉品委员会誉为“国际禁毒史上的里程碑”。土耳其在最终接受了美国3570万美元的补偿之后,颁布《鸦片执照与控制法》,查禁了罂粟种植。1974年7月,埃杰维特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罂粟禁令。

    此后,虽然仍有土耳其鸦片流入非法市场,意大利黑手党也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乡村重建了毒品加工厂,但法国和土耳其贩毒分子的联系已经被斩断,他们在美国市场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

    (四)“金三角”的兴衰

    所谓“金三角”是指缅甸、老挝和泰国三国边境地区20万平方公里的一块区域。

    1.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时期的“金三角”乱局

    泰国在1941年后不断增加泰北地区的鸦片生产,在1948年时估计有百吨之多;

    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并肩与法国作战,史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在这样的战乱条件下,各方不可能对鸦片贸易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2.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时期的“金三角”乱局

    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战争期间,老挝鸦片管理局局长万拉提同自己就经营着鸦片生产和贸易,还在曼谷、西贡和香港设立了代办处。

    1975年12月,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新政府禁止了毒品吸食,却未敢触及鸦片生产,而且实际上,连新政府自己也深深地卷入到毒品贸易之中。

    3.缅甸乱局与“坤沙时代”

    1974年,缅甸联邦改名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坤沙手下绑架了两名苏联医生作为人质,胁迫缅甸当局释放了坤沙。坤沙逃回掸邦,很快就恢复了原来的领地,并拥有了一支3500多人的掸联军,继续经营鸦片贸易。他不仅控制了掸邦50%的鸦片,还致力于发展海洛因贸易。

    1978年,缅甸共产党成为掸邦的主导力量,并开始在掸邦禁除鸦片贸易。但在1983年后,缅共也开始经营鸦片和海洛因生意。

    4.后“坤沙时代”

    坤沙垮台后,一些地方武装继续控制着当地的鸦片生产。

    2002年,美国参议员外交委员会和缉毒署相继认定佤邦联合军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与全世界毒品贸易有密切联系的恐怖主义组织”。佤联军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于2005年6月宣布全面禁毒。

    (五)“金新月”的崛起

    自奥斯曼帝国时期开始,“月亮”逐渐成为伊斯兰的标志,并被广大穆斯林接受。有人便将土耳其以西到西藏边缘信仰伊斯兰教的广阔地带称为“金新月”。

    在塔利班政权和烟农的合力下,阿富汗成为全球最大的毒品生产和输出国。

    阿富汗的海洛因输出有三条主干线。最主要的一支,经中亚、俄罗斯抵达北欧、中欧、西欧,然后被转运到南、北美洲,约有65%的阿富汗毒品沿着这条路销往欧美。这些鸦片在阿富汗或前苏联国家制成吗啡或海洛因,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被运抵俄罗斯、波罗的海诸国、波兰、乌克兰和捷克共和国,然后又从这些国家运往斯堪的纳维亚、德国和更远的西欧。

    (六)“银三角”的崛起

    “银三角”是指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和巴西境内的安第斯山和亚马孙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美国不断向墨西哥施压以求解决国内毒品问题之际,罂粟从墨西哥传入了危地马拉,又于1989年进入哥伦比亚。20世纪90年代后,罂粟又从哥伦比亚传入秘鲁、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国,“银三角”就此形成。

    (七)黎巴嫩贝卡谷地的鸦片生产

    1982年,土耳其的一些鸦片商进入黎巴嫩贝卡谷地,指导当地人种植罂粟,生产鸦片和海洛因。2000年,以色列从南黎巴嫩撤军。2005年,叙利亚军队也从黎巴嫩撤出。但此后的黎巴嫩,冲突频仍,政局不稳,鸦片生产也未能完全停止,多汇合阿富汗鸦片销往欧洲。

    四、“黑社会”:毒品贩运的管道

    (一)民国时期的上海“三鑫公司”

    青帮头目黄金荣对“八股党”的贩毒利润垂涎欲滴,便责成手下杜月笙与“八股党”争夺鸦片业控制权。1918年,黄金荣发起成立“三鑫公司”。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进攻上海。黄金荣、杜月笙等青帮势力奋起追随国民党抗战,表现出难得的民族气节。在付出巨大牺牲后,跟随国民党军队败退,杜月笙迁居香港,“三鑫公司”的鸦片生意终于被李士群、吴四宝、张啸林等汉奸夺去。

    (二)纵横百年的意大利黑手党

    20世纪60年代后,意大利黑手党通过向欧美贩运毒品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黑恶势力。20世纪80年代后,一个新兴的黑手党组织“圣冠联盟”成立。该组织设有最高管理机关,组织化程度高,纪律性强,很快就成为毒品犯罪方面的“佼佼者”,现有家族47个,成员1600余人。

    (三)当今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

    该组织前身是苏联解体时一些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建立的“阿多拉特”组织,在1992年3月被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取缔。该组织于2001年改名为“突厥伊斯兰真主党”。后来,另一个恐怖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加入其中,二者相互协作,目标是在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整个中亚地区建立一个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哈里发”政权。

    五、联合国的禁毒努力

    在美国的建议下,联合国于1953年6月再次召开会议讨论鸦片限产问题。

    1961年时,联合国大会于当年6月30日通过了《1961年反麻醉品合一公约》。

    为应对新的危机,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通过了《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又于1972年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调整麻醉品政策。会议对1961年公约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1972年公约以《经1972年议定书修正的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为名提交各国批准后执行。

    为进一步团结世界各国与毒品斗争,联合国大会于1984年12月14日发表《管制药品贩运和药品滥用宣言》。联合国大会又于1988年通过了39/141号决议,106个国家派代表于当年11月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签署了《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六、“三点一面”的鸦片市场

    20世纪50至70年代,非法鸦片的生产大国是土耳其。70年代以后,鸦片罂粟就只能蜷缩在“金新月”、“金三角”、“银三角”和黎巴嫩贝卡谷地等几个最后的堡垒之中负隅顽抗。

    2010年缅甸的鸦片产量估计为580吨,老挝估计为18吨;“金新月”地带的阿富汗后来居上,鸦片产量从70年代起便扶摇直上。

    “银三角”的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和秘鲁都是古柯产地。其中,哥伦比亚是世界最大的可卡因生产基地。

    七、新旧毒品的转换

    (一)合成毒品的种类

    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起中枢兴奋作用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常见的类型主要是“冰毒”和“麻古”。

    第二类是苯丙胺类制剂的衍生物,兼具中枢兴奋和致幻作用,最常见的是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俗称“摇头丸”。

    第三类是致幻剂,主要有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和氯胺酮。简称LSD,是一种强烈的致幻剂。

    第四类是起中枢抑制作用的药品,常见的如三唑仑、安眠酮和γ羟丁酸等。

    (二)新旧毒品的市场转换

    大麻产地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而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是主要的消费市场。可卡因产地集中在南美洲,主要消费市场是大洋洲、南北美洲和西欧。当前的鸦片产地主要是阿富汗和缅北,主要消费市场是近东、中东、中亚、欧洲和北美洲。

    合成毒品则与这些取自植物原株的毒品完全不同,不仅生产周期短,而且加工方便,成本低廉,那么它的产地就不会像植物类毒品那样遥远。简言之,哪里是合成毒品的消费市场,哪里就是合成毒品的产地,越靠近消费市场的地方,加工厂也就越密集。无须耕地种植环节,是合成毒品加工过程中最大的优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