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经典-附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自清年谱

    【1898】

    11月22日:生于江苏北部小城东海县(古时称海州)。

    【1902】

    随父母定居扬州。

    【1912】

    祖父朱则余逝世,终年66岁。

    与武钟谦订婚。

    【1916】

    以优异成绩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毕业。

    秋,考上北京大学预科。

    12月15日:与武钟谦成亲。

    【1917】

    考入北大哲学系。

    冬天:父亲受姨太太牵累,亏空公款500元,祖母因此辞世,享年71岁。

    【1918】

    长子迈出生,即《儿女》中的阿九。

    参加了邓中夏发起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1919】

    2月29日:作新诗《睡罢,小小的人》,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0】

    参加新潮社。

    在北大校长蒋梦麟推荐下,回到扬州,并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这是他一生服务于教育界的开始。

    【1923】

    2月:由北大同学周予同介绍,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的前身)任国文教员。后又在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兼教公民和科学概论。

    10月11日:夜晚,完成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924】

    1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2号20周年纪念号发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6月1日:《春晖》校刊第30期登载朱自清《白马湖书录》、《刹那》二文。

    12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踪迹》(诗与散文)。

    【1925】

    6月:主编的《我们的六月》出版。

    8月:因俞平伯推荐到清华大学任教授。

    10月:作散文《背影》。

    【1927】

    1月:自白马湖接眷北上清华,路过上海,叶圣陶先生等为先生饯行。

    7月:完成散文《荷塘月色》。

    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发表《荷塘月色》。

    【1928】

    8月:散文集《背影》出版。

    11月26日:妻子武钟谦去世,留下6个孩子。

    【1930】

    9月:因系主任杨振声出任青岛大学校长,朱自清代理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工作。

    秋,结识陈竹隐。

    【1931】

    8月:前往英国伦敦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游历欧洲大陆。

    11月15日:作《西行通讯》。

    与陈竹隐订婚,并往欧洲游历。

    【1932】

    7月:从欧洲返国。

    8月:与陈竹隐结婚。

    9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3】

    7月:作散文《春》,系特约撰述之作品,编入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7月版朱文叔编《初中语文读本》第1册。

    【1934】

    9月:游记散文集《欧游杂记》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5】

    阿英编《现代十六家小品》,“朱自清小品”收散文5篇。

    【1936】

    3月:散文集《你我》出版。

    11月26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792号发表《绥行纪略》。

    《十日杂志》发表歌词《维我中华歌》。

    【1937】

    9月:南下。

    10月:到达长沙临时大学。

    11月:自长沙至南岳。

    作歌词:《清华大学第九级级歌》。

    【1938】

    3月:抵达昆明。

    7月7日:参加“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会,并发表短文《这一天》。

    【1940】

    8月4日:1940年夏至1941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此校任教的朱自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朱自清可以有一段完整的时间,从事早已酝酿成熟的对中国经典文献的学术研究。但昆明物价高得惊人,身为知名教授,亦难养家糊口。计议再三,终于决定迁家到夫人陈竹隐的故乡成都。1940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8月4日到达在四川成都租得的、夫人及孩子已搬至此处的家——成都市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旁院三间没有地板的小瓦房。

    【1941】

    4月26日:叶圣陶访朱寓。朱自清以长篇五言《近怀示圣陶》相赠。叶圣陶以《采桑子·偕佩弦登望江楼》回赠。

    4月30日: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办《文史教学》,朱自清、叶圣陶、顾颉刚、钱穆担任编委。

    10月19日:晚,到达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所在地——叙永古城。

    【1942】

    3月:与叶圣陶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出版。

    4月:在联大师范学院讲演,题目《了解与欣赏——这里讨论的是关于了解与欣赏能力的训练》。

    【1943】

    2月4~5日:作诗论《诗的趋势》,指出现代诗的趋势在于“不爱‘晦涩’,不迷恋文字和技巧,而要求无修饰的平淡的实在感,要求明确的直截的诗”。

    2月:《国文月刊》第20期发表《了解与欣赏——这里讨论的是关于了解与欣赏能力的训练》。

    4月:《伦敦杂记》出版。

    【1945】

    4月: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出版。

    6月:作《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

    8月24日:作《校正<经典常谈>》(日记)。

    【1946】

    5月3日:参加“五四”文艺晚会,并演讲。

    5月:上海文光书店出版《经典常谈》(论文集)。

    8月24日:《新华日报》发表朱自清先生对该报记者的谈话《谈闻一多教授生平》。

    【1947】

    年初,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

    2月23日:参加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

    5月26日:签名呼吁和平的宣言,并亲访各院教授征求签名。

    8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诗言志辨》。

    12月:写作《论不满现状》。

    拒绝救济粮,拒绝为中间道路的刊物写稿。

    【1948】

    5月22日:签名抗议美帝扶日并拒领美援面粉的宣言。

    8月6日:胃部剧痛,入北大医院开刀。

    8月10日:转为肾脏炎,犹谆谆嘱托家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的配售美粉。

    8月12日:逝世,享年51岁。

    朱自清轶闻趣事

    ·买书轶事·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为书当衣·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函请接济老父·

    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来,这二人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上第一堂课,朱自清先生点名,点到李健吾时,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那个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瞒老师,是我。”确实是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组织了爝火社,从事新文学活动了。“那我早认识你啦!”朱自清高兴地说。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自清看,始终把朱自清当作导师。朱自清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动,使他们真挚的师生情笃定终生。

    ·一件毡披风·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钱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梦里丢“饭碗”·

    根据20世纪30年代清华的规定,教授们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学术休假,由学校资助去外国访问进修。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于1931年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据《朱自清日记》于该年记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上的学养上尚有不足;梦醒,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自己。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不足”,并非真的来自清华校方的压力,而是朱自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反映。

    ·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年仅51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吴晗1960年写的《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说:“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严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大小七个孩子,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朱自清夫人也写道:“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字佩弦)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时家里一天两顿粗粮,有时为照顾他有胃病,给他做一点细粮,他都从不一个人吃,总要分给孩子们吃。”在吴晗找朱自清签名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呕吐得厉害——医生说应尽快动手术”。当天朱自清的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自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由此可见,吴晗说“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显然有夸张之嫌,朱自清至少也是咬牙决定的,以身作则的观念使他决定牺牲家庭的生活必需。

    ·最后的岁月·

    逝世前半年,常年劳累的朱自清体力衰弱,经常连走一点路都很吃力。他感到自己骤然衰老,不过并不因此而消极。他把唐人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改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每天一清早就坐在桌前,读书勤奋不息,工作毫不减轻。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朱自清的身体已极度衰弱,体重低到77.6斤,且又“彻夜胃痛不止”,“不断大量呕吐”,病情日益危重。可他仍然编辑《闻一多全集》,编写教科书,备课讲授,演讲呐喊。在这两个月的日记中,他直接写到读书、买书、选书的日记竟有17篇之多。其中有他认真阅读瞿秋白同志的《鲁迅杂感集序言》和《大众哲学》的记载。甚至在逝世前26天,他还在日记中订了一个阅读计划,要求自己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坚持轮流读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利用休息时间读诗。说到做到,此后两天,即订出计划的第一个星期一,他开始读布尔芬奇的《神话集》和《波罗克夫的眼界》一文。

    朱自清主要作品

    《雪朝》(诗集)1922,商务印书馆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书店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书店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书店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书店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书店

    《诗言志辨》(诗论)1947,开明书店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书店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名人对朱自清及其作品的评价

    举目伤心,此去焉知非幸事;一寒彻骨,再来不做教书人!

    ——邓以蛰为朱自清写的挽联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

    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