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风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9、十二道金牌

    宋军这仗打得是越顺,高宗抗战的底气是越不足,求和的想法越重。

    只要能遏止住金军前进的势头就可以了,不要求收复失地!

    高宗就这么点愿望。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高宗如此的想,别的大臣猜不透,秦桧却早已心知肚明。

    为什么呢?因为在六月初,高宗大规模调兵遣将,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以为高宗这会动真格的了,要与金军拼个你死我活。

    聪明的秦桧也被高宗给唬住了。

    高宗的演技太高了!

    为了迎合高宗的抗金决心,秦桧立刻上奏道:“古人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我原来看这个挞懒有割地议和的意思,因此就赞成陛下收复河南。现在兀术杀了他的叔叔挞懒,把王伦杀了,放回蓝公佐,议和已经发生变化,我十分赞成陛下制定讨伐兀术的计划,希望陛下命令诸位统帅联合起来一起率兵讨伐。”

    看到了吧,秦桧是到啥时候说啥话,现在朝廷上下一片喊打,高宗也摆出了大干一场的架势,作为宰相的秦桧,不能反应滞后,立刻发出自己声音:赞同讨伐!

    该出声就出声!

    上下一心,决心打仗。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战斗力,只要大宋人民团结起来,金军就是个纸老虎。

    战场上捷报不断传到朝廷。

    高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照这样打下去,收复中原,迎回赵恒是早晚的事儿,自己这皇位还能继续稳坐下去吗?

    这个愁啊!

    高宗一举一动都被秦桧看在了眼里。

    你说怪不怪,打了胜仗皇帝却显得闷闷不乐,难道是有什么心事吗?秦桧想着想着就失眠了。

    猜透高宗的心,得需要很高的悟性。

    幸好秦桧研究高宗很有心得,没多久就猜出了高宗的心事。

    原来如此!

    摸透了高宗的心事,这事就好办多了,顺着他来,对自己是百利无害啊!

    高宗不能说的话,我来说,高宗不能做的事,我来做,谁让我是宰相呢?为皇帝分忧解难是我的职责。

    随着整个局势的迅速扭转,宋军由被动挨打转为主动出击,收复失地。

    秦桧主动朝见高宗,向他建议,打退金军进攻的将领,就不要趁势追击了,守住城池就行。那些追击金军,积极收复失地的将领,要迅速班师,回到原来驻地,不得轻举妄动。

    看来煮熟的鸭子,又要被放飞了!

    高宗早就有这种想法,可是又说不出口,作为皇帝,他不能出尔反尔,给天下人留下笑柄。

    纵使再昏庸的皇帝,也要注重自己信誉,取信于民,才是立国根本。

    关键的时候,又是秦桧主动站了出来,替他说出心里话。

    好个秦桧,真有你的!

    宋将刘琦在顺昌大败兀术十万大军,金军受到南侵以来的最大一次重创,损失惨重,震动金廷。

    秦桧按照高宗的意思,上疏建议,刘琦应该见好就收,选择恰当时机班师南返。

    刘琦打了大胜仗,士气正旺,哪里肯轻易班师,这么好的杀敌机会,抓不住,以后就没有了!

    还是那句话,将在外军另有所不受,刘琦继续与金军战斗,直到金军大败而退。

    报国心切的刘琦,虽然打了胜仗,却让高宗犯了疑心。

    手握兵权,不听朝廷调遣,这样的将领很可怕。

    与此同时,岳飞率军北进,直逼中原,让高宗大吃一惊。

    往北,往北,再往北,离赵恒越来越近,这心悬得越来越高。

    秦桧明白高宗那颗脆弱的心,经不起丝毫惊扰,于是就起草诏书,让司农少卿李若虚亲自到岳飞营中下达班师的命令。

    皇帝的特使来了!

    圣旨宣读了,岳飞却不肯班师。

    胆敢抗旨!

    看来岳飞的北伐之心永远也死不了。

    准备金牌,越多越好,一定要把岳飞给我追回来。

    郾城之战,岳飞打败金军,差点活捉金兀术。岳家军乘势北上,直逼汴京。

    在燕京以南的广大地方,老百姓听说岳家军挺进汴京,无不拍手称快,争相起义,纷纷举兵响应宋军,打击金军。

    金人在这里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看到抗金的形势一片大好,岳飞也高兴不已,他勉励将士说:“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金人老巢黄龙府,我和你们一同开怀痛饮!”

    志向之大,无人能比!

    连战连败的金兀术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做好了放弃汴京北撤的打算。

    只要开战,金军必败。

    收复了汴京,打到黄龙府,灭了金,谁将受益?

    是钦宗赵恒不是高宗赵构。

    高宗的心病就在这里。如果岳飞不顾高宗的命令,继续率兵北上,渡过黄河,直捣金人老巢黄龙府,那钦宗赵恒就有的救了。按照岳飞的性格,肯定是要救钦宗的,这是岳飞一直以来对外标榜的志向所在。那么,照此推理下去,钦宗获救之后,在岳飞的护送下,一路南下,抵达汴京,在靖康老臣的簇拥下,登基复辟不是不可能。毕竟钦宗还是正统,而高宗只不过是战乱时的过渡天子。

    岳飞作战如此神勇,钦宗得了他,不想复辟都不行。

    不能让他得逞,必须让岳飞班师!

    班师?把师班到哪里呢?总不能班到临安来吧。金军还是要防的,底线还是要设的。在哪里合适呢?高宗和秦桧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确定以淮河为界,宋军全部撤退到淮河以南,以北的地方,就让金人占去吧。

    要是岳飞拒不班师呢?

    除了不断给他发金牌外,还要来个釜底抽薪,命令张俊、杨沂中两支部队先撤回来,剩下岳飞一支部队孤军深入,到那时候,由不得他不回来。秦桧向高宗建议道。

    好,就这么定了,先把张俊、杨沂中两路人马撤回来,然后不停的给岳飞发金牌,直到他班师回来为止,我倒要看看看他有几个脑袋敢连续违抗朕的旨意。高宗拿定了主意。

    高宗动了杀心!

    张俊、杨沂中两人一向是皇帝眼里的乖臣,圣旨一到,立马打道回府,管他胜与负,故土收复不收复,咱当兵的就只管打仗,别的一概不管,皇帝让打就打,让进就进,让退就退,服从领导,性命好保。

    两个字:听话!

    张俊、杨沂中两个人率军南撤了,岳飞一支部队,三面受敌,形势十分严峻。

    秦桧签发的金牌,一道接一道的送来,一块刚放下,另一个块又来了,自古至今,还没有见到过用这么多道金牌班师的!

    高宗对岳飞一百个不放心啊!

    一个历史纪录诞生了!

    岳飞一天收到了十二块金牌。

    皇帝就是偏心,把金牌都发给了岳飞!

    看着这金光灿灿的十二块金牌,就是岳飞有天大的胆量,也不敢再扭下去了,除非他不要命了,或者真想营救钦宗,另立山头。

    然而,岳飞再怎么倔强,再怎么另类,他都是忠于大宋的,皇帝命令他不能不听,在那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岳飞也无法超越。

    班师!岳飞目视东方,拜了又拜,痛哭道:“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此情此景,此人此语,何等的悲壮!

    各路军马全部按要求返回。

    高宗高兴了,退兵比打胜仗还高兴,这样的皇帝绝无仅有。

    秦桧做的好,朕一定要好好奖赏你。

    高宗在明堂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天地,同时封秦桧为莘国公。

    为国杀敌,血染沙场的将士们没有得到封赏,却对退兵有功的秦桧加官进爵。

    天理何在啊?高宗!

    30、收兵权

    辛辛苦苦十几年,一朝回到建炎前。

    用无数弟兄的鲜血换回来的州县,就这么又拱手送给了金人。上愧对大宋列祖列宗,下愧对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兄弟们。岳飞在心里,深深的自责。

    岳飞撤回后第一件事,就是向高宗请辞,要求解除自己的兵权。他再也不想这样窝窝囊囊干下去了,再也不想让弟兄们为自己白白送命了。

    好一个讲义气、有血性的汉子!

    议和的事情八字还没一撇,金军随时还可能南侵,危机并未解除,在这个时候,高宗不可能轻易的答应岳飞辞职请求,兵权是一定要解的,但不是在这个时候。

    在高宗眼里,岳飞还有利用价值。

    想走人,没那么容易!

    打又不让打,辞官又不批准。你到底干啥子嘛,高宗!岳飞这个气啊!

    高宗早就摸透了岳飞的脾气禀性。知道他现在正在气头上,对自己的决定想不通,有意见,用辞职的方式来抗议。

    别冲动,冲动是魔鬼!

    为了安抚他,高宗特意召见了岳飞。

    再看这岳飞,他是一肚子怨气,到了临安,入了朝,行完君臣之礼后,耷拉着脑袋,沉默不语。

    君臣各怀心事,气氛十分尴尬。为了缓解这种气氛,高宗就没话找话的问秦桧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诸如你吃了吗,身体好吗,母亲好吗,老婆好吗,孩子好吗……

    还别说,这高宗唠家常还有一套。

    本来岳飞这心情就不顺,再听高宗说这些无聊的话,气就上来了,任凭你怎么问,我就是一个劲的说:“谢主隆恩!”

    话不投机,半句都嫌多!

    两个不同志向的人,交谈的结果只能是不欢而散。

    绍兴十一年(1141年),新年刚一过,不服输的金兀术又率大军渡过淮河,向南打了过来。

    这还没完了呢!

    金军就好比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大宋越退缩,金人越嚣张,跟在屁股后面,穷追乱打,把忍让当作懦弱,得寸进尺!

    面对金军的再次南侵,大宋又如何应对呢?

    刚喘了口气的高宗,又开始调兵遣将,忙于应付。

    国难当头,岳飞不顾病痛,毅然站了出来,向高宗上奏,请求联合各路人马打破金军的进攻。

    也就在这个时候,金兀术、韩常和龙虎大王率大军向泸州杀来。

    危机时刻,高宗不能不用岳飞,催促他立刻出兵支援泸州。

    而岳飞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金军此次南侵动用了全国兵力,兵力过于集中,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完全可以乘虚而入,一举收复汴京、洛阳,打敌人个措手不及,金兀术必然要回军救援,两线作战,疲于应对,而宋军则可以将金军包围起来,困也能困死他!

    所以,岳飞在支援泸州的问题上,看得不那么重。

    岳飞行动迟缓,让高宗大为困惑,以为岳飞在存心和他怄气,故意不出兵支援,来表达对高宗的不满。

    岳飞的气量真的那么小吗?

    为了催促岳飞尽快出兵支援庐州,高宗一口气写了十七封信给岳飞,竭尽全力的劝慰、鼓励岳飞,希望他以大局为重,速速出兵庐州。

    误解,高宗真的误解了岳飞。

    面对创纪录的十七封皇帝手谕,身患风寒咳嗽的岳飞也心急如焚,高宗你千万别这么想我岳飞,不管怎样,我也是一条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怎能在危急关头,公报私愤。

    理解万岁!

    岳飞急忙上疏解释:“当前敌人集中兵力攻打庐州,后方必定空虚,我军如果借机攻打敌人空虚地区,势必会取得胜利。如果因为敌人就在身边,没有空闲来攻打远方,我准备亲自到澶州、黄州,来商议进攻退敌事宜。”

    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是我想偏了。高宗见到岳飞的奏章后,十分高兴,又大笔一挥,给岳飞写了封信:“你正患病,却仍为我带兵打仗,舍己为国,谁能像你这样啊?”

    高宗把岳飞一顿表扬。

    为了不违了高宗旨意,岳飞率大军向庐州进发。

    消息很快传到了金兀术耳里,大事不好,岳飞打来了,快跑!

    金兀术头号克星来了!

    有种,你别跑啊,金兀术!

    金军不战而逃!

    这要是在以前,岳飞肯定会乘势追击,收复失地。

    有了前几次的教训,这次岳飞也不再追击了,金军退了之后,岳飞就带兵回到舒州等待朝廷的命令。

    都是高宗给逼的。

    岳飞这次胜而不追的举措,得了高宗极大肯定,他又按捺不住了,亲笔写信褒扬岳飞这种谨慎小心、不擅自进退的做法是十分得体的。

    同时,宋将邵隆、王德、关师古等率领的军队也连战连捷,打退了金军的进攻。

    局势刚刚好转,议和之声再起响起。

    其实,高宗那颗求和的心始终未死,尽管他也曾一怒之下大骂兀术背信弃义,下诏让大臣们列举兀术的罪状,但怒气消了之后,他对兀术又有了幻想,不断让秦桧偷偷派使臣到金营,探听金兀术的口风。

    就在岳飞在颍昌大败兀术,并杀死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副统帅粘罕索勃堇。痛失爱婿的金兀术写信给秦桧,明确指出,你们整天请求议和,可是岳飞却企图攻占河北,并且还杀了我的女婿,这个仇不能不报。你们要是真心议和的话,就先杀了岳飞,然和再和我谈。

    亏得金兀术有万夫不当之勇,打不过岳飞,就暗地里使坏,拿议和要挟高宗杀岳飞。

    如此卑鄙,不算什么英雄好汉!

    金军的败退也加剧金的内部矛盾冲突,金兀术大权独揽,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只要和他政见不同,就大刀伺候。挞懒被杀后,他又把同情挞懒的丞相希尹、右丞相肖庆也杀了,而且还株连了数百人。

    金人的统治十分残暴,尤其对汉人,采取极端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用沉重的苛捐杂税剥削汉人,使得汉人不堪忍受,纷纷起义暴动,攻城拔寨,打击金人的统治。

    由于连年对宋用兵,金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国库空虚,将士厌战情绪不断滋生,再加之,经常被宋军打败,在军队中产生了悲观情绪,希望议和的声音再次占据了上风。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连吃败仗的金兀术,也气馁了。

    能和就和吧,打也打不赢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双方都有求和的意愿,这议和才能最终定稿。

    在得到金军释放的议和信号之后,高宗不顾当时军力占优的大好形势,立即责成秦桧命令杨沂中、张俊撤兵。韩世忠已率大军到达濠州,准备进攻金军,但一听说朝廷命令杨沂中、张俊撤军,就知道高宗的老毛病又犯了,自己还是聪明有点,原地驻扎,随机应变吧。刘琦已经收复了寿春,听说朝廷命令杨、张二人撤军,心想,我也别在这傻撑着来,要撤就大家一起撤吧,他也跟着撤了回来。

    有了这么多次教训之后,从此以后,各路将领,不再主动出兵了。

    高宗的目的达到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完成。

    那就是兵权!

    金兵退了,议和也有了眉目,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将领也能为国效力了,手握重兵的老将们,该退休了。

    收了他们的兵权,以绝后患!

    高宗这么想,秦桧不可能不顺着来。

    这事还交给秦桧来办,秦桧办事,我放一百个心!高宗感到自从有了秦桧以后,自己凡是想干的,秦桧都给干了,不用自己张口,那边全弄好了。

    这得罪人的事都让秦桧给包了,我不能让他白替我挨骂,加官进爵那是必须的!

    有了高宗的示意,秦桧就着手研究上收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

    怎么个收法?不能简单的下一道圣旨就收了,得给他们安排转业,弃武从文,要比现在级别要高,待遇要好,权力要小。

    秦桧先跟自己执政团队商量一下,开个宰相办公会,集思广益。

    给事中范同是秦桧的得力干将,他给秦桧出了主意,让皇帝封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把这三员大将从军队上调到朝廷,职务由军队统帅变成枢密院领导,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干活,遇到什么事没有决策权,只能上奏皇帝,由皇帝决策,他们负责执行。

    那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主意好,我赞成!秦桧眉开眼笑,计上心来。

    按照范同的建议,秦桧单独朝见高宗,把收兵权的事情跟高宗汇报了。

    秦桧提出的建议,就是好,同意!

    于是,高宗就按照秦桧的计策,把韩世忠、张俊、岳飞召到临安,分别任命韩世忠、张俊枢密使,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

    表面看,官是升了,实际上呢,权力没了,只有奉旨行事,代表皇帝巡视边防的事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皇帝给他们三人升了官,但并没有明确说,你们三个把兵权给我交上来!

    古人讲究谦虚,就是皇帝,想做什么事情,也不一定直白的表露出来,之乎者也的有点那么意思就行,全靠个人参透领悟。

    参透领悟能力强,如秦桧这样的,皇帝想什么都能参透领悟出来,不管个人能力怎样,升官发达那是没问题的。

    反过来,参透领悟能力差,即使再有能力,领会不到皇帝真是用意,反倒往往弄巧成拙,砸了自己的前程。

    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都不是傻子,能混到今天这地步,悟性肯定差不了。他们能明白高宗的意思。

    关键就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了!

    张俊最能迎合高宗,这边任命书一下,那边就主动把兵权交了。

    韩世忠、岳飞一看,好你个张俊,你倒会卖乖,这么快就把兵权交了,甭管自己愿意不愿意,先跟着交上去再说,千万别不能那些台谏官们抓住话柄。

    否则,那是跳进黄河也说不清啊!

    三下五除二,这兵权就都收了上来。

    秦桧居功至伟!

    31、岳飞与高宗

    好了,前面说了一大堆国事,烦了也腻了,余下的时间让我们把镜头对准两个人,哪两个人?岳飞与高宗。

    高宗尽收兵权,历史发展到这个关口,有必要梳理一下岳飞与高宗的关系,通过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来揣摩岳飞最后的命运走向。

    早在高宗即位之初,岳飞还只是宗泽手下的一个秉义郎。

    秉义郎?官有多大?宋代武官有五十三个阶,和今天的级别制一样,越往上官越大。这个秉义郎是第四十六阶,已经算是芝麻官了。

    穷人家的孩子干事业,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虽只是个小小的秉义郎,但岳飞却心系天下,处处为江山社稷着想。当他知道高宗即位之后,不顾身份低微,立即给高宗上书,洋洋数千言,字字报国心,他说:“今天陛下您已经登上了皇位,江山社稷又有了君主,已经挫败敌人的阴谋,加之现在各地的勤王之师日益汇集,我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而敌人向来以为我军软弱,我们应该乘敌人懈怠之时出兵攻击他。黄潜善、汪伯彦之流不能秉承陛下旨意,图谋恢复故土,只是一味诱导陛下南逃,辜负了中原父老的厚望。我希望陛下趁敌人懈怠,未扎稳脚跟之时,率领大军渡江北上,这样将士振奋,士气高涨,中原失地可一举恢复。”

    这话说得好,说出了当时爱国将士的心声。

    问题是这样的奏章能不能交到高宗的手里,按照当时的奏事制度,像岳飞这样的小官根本就没有资格给皇帝直接上书,如果违规给皇帝上了书,那是要被问责的,不管国家危难不危难,规矩还是要的。

    这书送上去了,还没到高宗手,就被黄潜善、汪伯彦给枪毙了。毙了不要紧,可恶的是还追究了岳飞的责任,以官小不能越职言事为由,不但把他的官撤了,还开除了军籍。

    爱国也有错?亡国就亡在制度上了,堵塞了言路,基层的声音听不到,只任由一帮贪生怕死的文臣们胡言乱语。

    时代的悲哀,制度的弊端,谁又能改变?

    认了吧,岳飞!

    作为一名武将,岳飞职责就是带兵打仗,保家卫国,他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的原因,就是打破传统军事套路,灵活机动,神出鬼没,不按套路出牌,往往出乎敌人预料,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在军事指挥上如此,在处理政事上,岳飞也不可能循规蹈矩,不可能按照文臣们设计的繁文缛节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的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拘小节、心直口快、行侠仗义的气质,这是他的成就英雄事业的根本,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溯源。

    人,最困难就是超越自己。

    岳飞办不到,其他人也办不到。

    被开除了军籍,岳飞报国之心仍未泯灭,他又投靠了河北招讨使张所,受到张所的器重,任命为武经郎。张所让岳飞跟随王彦作战,因与王彦不和,岳飞就投靠到宗泽手下,受到宗泽的赏识,委以重任,后来宗泽在忧愤中死去,杜充接了官,岳飞就在杜充手下当差。

    由于当时大宋危机四伏,内忧外患不断加剧,宋军各路军马战绩不佳,岳飞是少有的能打胜仗的将领之一,名扬天下的速度很快。

    老百姓就认这个理,谁能打胜仗,谁就是英雄,再拔点高说,就是神仙,受命于天,来拯救人间这些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

    因为岳飞军纪严明、战无不胜,深受老百姓爱戴,称他的军队为“岳家军”,称岳飞为岳爷爷。

    这些情况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高宗耳里,高宗又喜又忧,喜的是有这样一员大将,自己的皇位可以做安稳了,忧的是如此有威望的武将一旦手握重兵,起了异心,该如何是好?

    赢得他的忠心是重要的!

    建炎元年(1127年)秋,金军南侵,一路把高宗追到海上,后来因为气候等原因,金军北撤,岳飞在牛头上设伏,大败金军,金兀术与岳飞第一次交手,就被打的狼狈而逃!

    知道岳爷爷的厉害了吧!

    岳飞乘势收复健康。

    此时岳飞因战功卓著,被朝廷任命为淮南宣抚司统制,有了直接给皇帝上书的权利,在收复健康之后,岳飞上书给高宗:“健康是要害之地,应派重兵把手,还要增加兵力戍守淮河,以保卫江南心腹之地。”

    高宗被金军追得心惊胆颤,正愁没有大将保卫自己,一听到岳飞大败金军,收复健康的消息,他怎么不高兴,见到岳飞奏章,连忙啧啧称赞,大笔一挥:同意!

    岳飞真乃国家栋梁!我喜欢!

    高宗未见岳飞其人,却早已久闻其名。

    有机会,一定要见见这个岳飞,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高宗有了召见的想法。

    可是局势不稳,战事不断,岳飞忙于四处征战,无法朝见高宗。

    绍兴三年(1133年)的春天,高宗召岳飞到临安,但由于叛乱初平,江西宣谕刘大中担心岳飞一走,叛乱又起,就上奏高宗,请求暂缓召见岳飞,这事就没有成。

    后来,虔州被叛军占领,高宗命令岳飞前去平定。岳飞到达后,擒获了叛军首领彭友,摄于岳飞的军威,彭友的部众全部投降,岳飞很快占领了虔州。

    高宗对虔州很痛恨虔州这个地方,因为隆佑皇太后曾到这里遭到叛军的骚扰,老太太受到了惊吓,大病了一场。

    高宗是个孝子,隆佑皇太后虽不是自己的亲娘,但现在亲娘在金人那里,鞭长莫及,只能把全部孝心都给了隆佑太后。

    虔州没有好人,给我全杀了!高宗给岳飞下达了屠城令。

    解一解心痛之恨,顺便试探一下岳飞是不是对自己惟命是从,忠心耿耿?

    结果呢?让他失望,岳飞上书要求赦免全称百姓。

    高宗决定的事情能轻易改变吗?皇帝是金口玉牙,说啥是啥,轻易改变决定,威信何在?怎叫天下人信服?

    高宗拒绝了岳飞的请求。

    岳飞很执着,继续上书,不达目的不罢休!

    平定叛乱还要仰仗岳飞这样的将领,切不可把他们得罪了,惹恼了他们,旗帜一换,反了怎么办?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皇帝在特殊时期,也要学会对下属委曲求全、能忍能忍,安抚住人心是最重要的。

    不要因小失大啊。高宗不傻,他明白这个理。

    这事最后以高宗的让步结束。

    岳飞这个人不好掌控!高宗对岳飞有了初步的看法。

    绍兴三年(1133年)秋,为了拉拢住岳飞,高宗迫不及待的召见了岳飞,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锦旗赐送给岳飞,这是何等的荣誉啊!

    高宗意在向岳飞表明,你的战绩,我是看得到的,予以肯定的,希望你能够忠心于我,为我效力。

    除了赐锦旗,升官也是必须的,奖励不能是口头的,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高宗任命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没过多久,又任命为神武后军都统制,管辖的军队多了,牛皋、李山等部队都归他统帅。

    有了高宗的赏识与重用,岳飞打起仗来更加勇猛,连克强敌。

    咱一介武夫,受此隆恩,没啥报答的,只能拼命杀敌,平息叛乱,收复失地,报销国家。

    只要自己打胜仗,就是对高宗最好的报答。岳飞是这么想的。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大破伪齐与金的联军,一举收复邓州,高宗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过岳飞的军纪严明,没想到他也像这样善于攻城破敌。”

    高宗对岳飞的认识又近了一层,以前也知道岳飞能打仗,取得了不少胜绩,但听到最多的还是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很受老百姓拥戴。现在岳飞打败了伪齐和金的联军,收复邓州,高宗更加意识到岳飞这样的将领不可多得,必须牢牢的把他抓在手上。

    同年,金兀术、刘豫联合进攻庐州,形势危机,高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岳飞,亲自给他写信,命令岳飞前去支援,岳飞大军一到,金军就闻风而逃。

    岳飞的金字招牌就是好使!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再次入朝觐见高宗,由于一年来,岳飞战绩突出,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高宗封岳飞的母亲为国夫人。任命岳飞为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又任命他为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

    高宗一口气授予岳飞这么多官衔,难道仅仅是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吗?不,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就是让他镇压以杨么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无功不受绿,反过来说,先受禄后立功也未尝不可!

    杨么这个人物不简单,既年轻又有能力,率领起义军以洞庭湖为依托,建水寨,造战船,立政权,跟南宋对着干。

    大宋的皇帝都有个特点,就是对外敌可以委曲求全,对内部起义军则丝毫不客气,不是发兵围剿,就是设计招安,然后逐步铲除。

    宋江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杨么很难对付,宋军围剿了几年,都以失败告终。高宗很头疼,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岳飞,都说岳飞战无不胜,何不派他去一显身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岳飞也不能例外,必须不惜血本给他加官晋爵,才能激发他为皇帝尽忠的斗志。

    不管岳飞怎么想,高宗信奉这一条。

    现在我们说杨么是农民起义军,是代表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阶层,但作为效忠国家的臣子岳飞来说,杨么就是贼寇,就是敌人,就是清剿的对象。

    在清剿杨么这一问题上,岳飞采取了军事包围、政治引诱的办法,一方面让起义地区断粮断物,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威望,先后招降了黄佐、杨钦等人,使杨么内部发生分裂,实力大减。岳飞抓住有利时机,在八日内就打败了杨么,杨么兵败被杀了,他的部众也被岳飞收编到自己的帐下。

    拿下了杨么,岳飞在高宗心中的位置又高了一截。

    这个岳飞不得了啊!有了他何愁江山不稳!

    岳飞越是战功卓著,高宗越是要把他紧紧的攥在手里,一刻不敢松懈。

    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岳飞却想来个急流勇退,他以眼睛有病为名,请求辞去所任职务。

    在这个时候,撂挑子不干?这不是高宗所希望看到的,他也不会答应。

    是不是岳飞嫌官小啊,闹情绪,以眼睛有病为借口,向朝廷要待遇啊!没问题,给他升官,任命岳飞为检校少保,进封爵位为公,晋到一品大员行列。

    岳飞班师鄂州后,立即被任命为荆湖南北、襄阳路招讨使。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入朝觐见高宗,提出建议:“襄阳自收复以来,没有设置监司机构,因为无法对所属州县实行有效管理。”

    岳飞作为一名武将,职责是带兵打仗,至于行政机构设置这类的政事,不在岳飞管辖范围,他大可不必为此操心,即使操心了,也不应该向皇帝上书,这是坏了规矩的,大宋章法是武将不得干政。

    岳飞心直口快,想到哪就说到哪,他觉得只要是为了国家好,不是谋个人私利,见到分外之事,也应该管一管。

    这时候岳飞正是高宗眼里的红人,他无论说什么,高宗表面上都欣然接受,内心里肯定犯嘀咕,这个岳飞管得也忒宽了点。

    二话没说,高宗接受了岳飞建议,任命李若虚为京西南路提举兼转运、提刑,又下令湖北、襄阳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的官员,视其贤能与否,允许岳飞罢免或提升。

    到了这一步,岳飞已经从单纯的军事将领跃升到执掌一方军政事务的封疆大吏。

    高宗把自己能给的东西都给了岳飞,一方面是在不断用加官进爵、扩大权力的手段来安抚岳飞,让他别非分之想,死心塌地的为高宗效力。另一方面,也要看看岳飞,我给了你这么大的权力,你该怎么办?是对我惟命是从啊,还是居功自傲,不拿我的命令当回事。

    高宗在考验岳飞的忠心。

    绍兴六年(1136年)九月,刘豫派三十万大军攻宋,高宗担心刘光世、张俊难以担当重任,就命令岳飞火速东下支援。当时岳飞正犯眼病,在接到高宗的诏令后,立即率兵启程出发,还没到淮西,宋军就打败了伪齐的军队。

    尽管岳飞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他服从高宗诏令,及时东下的行动,让高宗很高兴,他说:“伪齐兵败不足以让人高兴,各位将领尊崇朝廷却是值得庆贺的。”

    可见,高宗关注的是什么,不是前方战事如何,而是将领们对朝廷命令执行情况!他最担心的是将领们拥兵自重,不把朝廷的命令当回事,那样就难办了!

    好在,高宗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

    这次行动,我很满意!

    伪齐军队退了之后,高宗亲自给岳飞写信,叮嘱他:“敌人已经离开淮河了,你不必继续前进,敌人或许乘机进攻襄、邓、陈、蔡,应该从长计议处置。”

    岳飞接到高宗的信后,立即撤军返回。

    不久,伪齐军队攻打唐州,岳飞派军队打败了伪齐。

    伪齐不堪一击,收复中原的机会来了!

    岳飞立刻上奏高宗,请求进军中原。

    江南还没守住呢,还想收复中原,太异想天开了吧?高宗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批准岳飞的建议。

    岳飞只好撤回军队。

    岳飞这两次行动都完全按照高宗指示办的,高宗让进就进,让退就退。高宗很满意,认为岳飞这个人如此听命于自己,可以担当重任了。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照例觐见高宗,高宗从容地问:“你现在是否得到了良马?”岳飞答道:“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掉草料豆子数斗,要饮掉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吃精料洁水,它们宁可不吃不饮。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跑得很快,等到跑了一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好像没事一样。这是因为它们肚量大却不乱吃乱饮,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它每天吃草料不过数升,而且是吃不择食,饮不挑水。马鞍尚未安放好,就举蹄奔跑。刚跑完一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象就要死去那样。这是因为吃的不多,且容易满足,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听完岳飞的一番言论后道:“你今天的议论比以前大有进步。”

    高宗与岳飞之间真的在谈马吗?不是,这只不过是两个人寓意时刻对话而已,高宗通过问岳飞是否得到良马来探听岳飞的用人观?

    高宗要对岳飞委以重任,但不放心他在用人是否能做到辨别忠奸,任用贤良。所以,高宗就借良马来考问岳飞。

    岳飞的精妙回答,让高宗眼前一亮,认为岳飞可以担当重任。就任命岳飞为太尉,又担任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恰好这时刘世光因抗敌不力,被张浚弹劾,主动解了兵权。高宗就把他的部下王德、郦琼隶属岳飞统辖,并下诏对王德、郦琼说:“听从岳飞的命令,就如同我的命令一样。”

    岳飞成了高宗的一员得力干将!

    做了太尉的岳飞,可谓是兵多将广,手握实权。受到高宗如此恩惠,岳飞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出兵北伐,收复中原。

    在他看来,唯有北伐才能报效高宗,自古以来,有哪个帝王不喜欢拓疆扩土呢?况且那些以前就是大宋的领地,又有哪个皇帝不喜欢把祖宗留下的基业夺回来呢?

    他觉得,高宗如此的器重自己,就是为了北伐,为了中兴,为了匡复祖业。

    所以,在高宗给他加官扩军之后,岳飞就迫不及待的给高宗上奏,要求出师北伐。

    这是高宗所不情愿的,岳飞的理解与高宗的真实想法是相左的。

    但高宗这个人高就高在,他不当面反驳你,甚至还夸赞你,鼓励你,不打消你的积极性,总之得罪人的事情他不干,让谁干呢?秦桧来干。

    高宗就对岳飞说:“我有了你这样的大臣,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进退的时机由你把握,我不从中干预。”

    是进是退,都由你岳飞说了算,我这个皇帝不干预。

    绝对的放权!

    这还不够,高宗又把岳飞召到自己的寝宫,可见对岳飞多么的重视,特意找个僻静的地方,语重心长的向岳飞交代:“大宋中兴的事情,就全部委托给你了。”

    难道高宗真的决心北伐了吗?当然不会,这时候的金国正是挞懒掌权,主张议和,高宗也看到这个机会,启用了秦桧,宋金之间使臣来往不断,紧锣密鼓的商量议和之事。

    那明明是要议和,为什么高宗还要装作一副大力支持北伐的架势呢?高宗是多个心眼,他觉得金人也未必就可信,能议和最好,不能议和就得打仗,打仗就需要岳飞这样的将领,所以,现在还不能打消岳飞的积极性。

    高宗是议和、备战两手抓,一手让秦桧主持议和,一手让岳飞抓军备。

    秦桧也看到了高宗议和的诚意,岳飞北伐的决心,所以在给岳飞扩军这个问题上,他就反对。高宗不想得罪岳飞,那只有我秦桧来得罪,如果把王德、郦琼兵权给了岳飞,那岳飞肯定不顾一切北伐,到时候,高宗纵使想阻止,也未必能阻止得了。

    正好这时候的宰相是张浚,他也起了贪心,想自己管理王德、郦琼的军队,所以,他和秦桧就一致反对给岳飞扩军。

    高宗已经下了诏,答应把军队给岳飞统辖,现在变卦?恐怕让天下人耻笑,但秦桧说的又不无道理,把军队给了岳飞,凭他的个性,自己未必正的能掌控得了。

    还是不给岳飞吧,但这话得需要张浚去和岳飞说,自己回避!

    高宗狡猾的很呦!

    张浚和岳飞商谈这件事,任凭张浚怎么说,岳飞始终不赞成让王德、郦琼的军队归别人统辖。

    谁愿意让到手的鸭子飞了啊!

    不管岳飞如何反对,张浚坚持己见,把王德、郦琼的军队归为自己掌管的都督府管辖,派自己的心腹吕祉去督军。

    岳飞哪里吃过这亏啊?明明皇帝答应给我的,你从中作梗,把军队划到你的名下,这不是纯心欺负人吗?

    让人家欺负到这地步了,这官当的也忒窝囊了,干脆不干了!岳飞就上奏高宗,要求解除自己兵权,回家为母亲服满丧期。也没等高宗同意,他自己就步行回家了,在母亲坟墓边上盖了一个小屋,开始守孝了。

    有个性啊!

    岳飞的不辞而别,着实吓了高宗一跳,岳飞辞职不干了,这仗还怎么打啊?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少了谁,也不能少了岳飞,他可是我大宋军队的顶梁柱啊!

    高宗急得是抓耳挠腮!不停的给岳飞下诏,催促他抓紧回到军队复职。

    可岳飞脾气上来了,任凭你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下诏,就是推辞。岳飞以给母亲守丧的名义辞职还乡,这是天经地义的,中国人讲究孝道,当官的父母死了,按规矩都要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就是皇帝老子,也不能随便干预人家守孝。

    这事啊,等商量着来,不能动硬的,岳飞吃软不吃硬。

    高宗看自己下了那么多诏,也不好使啊,有点气急败坏,就命令岳飞手下的那些幕僚,让他们到岳飞守孝的地方,恳求岳飞回来,如果他们不能把岳飞劝回来,那么迎接他们的就是:杀头!

    皇帝令一下,幕僚们怕了,跑到岳飞那里哀求,岳爷爷,你还是回去复职吧,不然的话,我们的命就没了!

    岳飞不怕死,但高宗要的不是他的命,是他幕僚的命,岳飞是讲义气的汉子,不可能因为自己的事连累了跟自己南征北战的幕僚。

    我岳飞绝不能做连累手足兄弟的事情!

    高宗这招还真有效!

    岳飞知道自己擅离职守是犯了罪的,应当接受处罚,他复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朝廷请罪。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岳飞请出来,可不是要治他罪的,如果要治罪的话,完全没有必要费这么多口舌,一个令下去,就能把他缉拿起来。

    高宗不但没有治岳飞的罪,而且还劝慰开导他一番,不就是王德、郦琼的军队那点事吗?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原本已答应把军队划拨给你,可张浚一再主张要归都督府统辖,我觉得这军队都是咱大宋的,给谁统辖都一样,打仗的时候,如果你觉得兵力不够,我随时给调拨。你不要生气,更不要冲动,有什么事,静下心来,大家慢慢谈,不要把事情搞僵了,更不要耍性子,不辞而别,那样的话,军队没了主心骨,不得乱了套啊,要是伪齐和金人趁机打过来,损失就大了。我也不是怪罪你,这事也怨我,没有及时跟你沟通,你呀,打今个儿起,就别再闹情绪了,安心回去统帅军队吧。但话又说回来,这次事虽然既往不咎,就这么过去了,但是下不为例,这是最后一次,如果今后你再这么不计后果的蛮干,那可就按军法处置了。太祖曾经说过触犯法律的人,只能用利剑才对待。

    关键的关键就是在最后一句,高宗虽然能力不行,但深谙领导艺术,先不直接切入主题,批评警告你,而是温和的劝导安慰,让你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下来,一点一点的进入主题:再犯吾法者,杀!

    高宗前面的一席话,说得岳飞心里暖呼呼的,热血沸腾,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但对于高宗后面的那句关键话,他却没怎么太在意。

    回到驻地后,岳飞满脑子还是北伐的事情,不断给高宗上奏,请求出兵北伐。

    高宗这时候正忙着和金议和,北伐的事情他想都没想,当初在寝宫里的话,不过是笼络岳飞假话,让他决定北伐,比登天还难!

    岳飞的奏章,如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答复。

    这个着急呀!

    高宗不表态,北伐就进行不了,可咱也别闲着,得想方设法为国做贡献。

    这不,听说刘豫和兀术有矛盾,岳飞就利用这个裂缝做文章,通过抓住的一个密探,来实行离间计,没想到兀术真的上了当,一气之下,把刘豫给废了。

    刘豫被废,岳飞居功至伟。

    岳飞再次请求借刘豫被废之机,出兵北伐,收复中原。

    高宗还是不表态。

    凭你怎么说,我就是保持沉默。

    岳飞紧急如焚,再次萌生退意。

    绍兴八年(1138年),枢密副使王庶奉高宗之命到江淮地区巡视防务,岳飞就趁机给王庶写信说:“如果今年不出兵北伐,我就交出符节辞职回家。”

    岳飞这信表面上是写给王庶的,实际上是想通过王庶,向高宗施压,当年我辞职回家守孝,你三番五次的下诏请我复职,如今我复职了,你又不下令北伐,我的想法始终没有实现,所以,我不想干了。

    这是在公开要挟高宗!

    高宗听了王庶的汇报后,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岳飞有点过了,公开向我叫板,我对你够意思了,你年纪轻轻,我就破例给你加官进爵,你犯了错,我不但不惩罚,你劝慰开导你,煞费苦心,如今你倒是得寸进尺,越来越不把我当回事!

    皇帝是能随便要挟的吗?岳飞让高宗动了气。

    气归气,但是高宗觉得还是不应该和岳飞撕破脸,岳飞的秉性,他最知道,劝慰一下就没事了。

    这年秋天,高宗就把岳飞召到了临安,还特意安排他见了见皇子。

    见了皇子后,岳飞很高兴,觉得大宋江山后继有人了,北伐也就有希望了,中兴就寄托在他身上了。

    其实,高宗破例安排岳飞见皇子,也就是这个意思,北伐的是得从长计议,得慢慢的来,不能急于求成,我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呢!你就准备好好辅佐下一个皇帝北伐吧!

    高宗这个时候,已经把北伐的事情留给了下一任皇帝,自己打定主意要和金议和,做一个太平皇帝。

    高宗给了岳飞这么明显的暗示,但岳飞一心北伐,没有领悟到高宗真实意图。一听说要议和,就站出来极力反对,先指责秦桧误国,后又拒不接受朝廷授予他的开府仪三司,高宗下了三次诏都不好使,最后,还是高宗用老办法,来软的,奖励劝慰他一番,才接受了。

    总让皇帝低声下气的劝慰一个臣子,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情,皇帝毕竟是皇帝,九五之尊,不是迫不得已,绝对不会如此屈尊去安抚臣子,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岳飞逼得高宗三番五次这样做,给高宗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说老实话,高宗在心里对岳飞是又恨又怕,恨的是岳飞总不皇帝的命令当回事,我行我素,骄纵、专断,丝毫不给皇帝留情面。要不是,局势混乱,没有岳飞不行,恐怕岳飞不知要死上几回了。怕的是岳飞手握兵权,喜怒无常,脾气一上来,谁的账都不买,他这个做皇帝的万一有一天控制不了他,这天下不就姓岳了吗?

    当年宋太祖不就是手握兵权,被部下黄袍加身的吗?老百姓管岳飞的军队叫岳家军,说明岳飞在这支军队里树立起了自己权威,士兵只听岳飞的,别人统帅不了。大宋的军队,只听从一个不是皇帝的人,这多么可怕啊?

    纵使岳飞是一片忠心,谁能保证他的部下是忠心的呢?

    高宗对岳飞失望、不满、猜疑之感随着岳飞一次次的抗旨不尊而愈加强烈。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撕毁盟约,出兵四路南侵,高宗再度打起了岳飞这张王牌,并且亲自写信给,表示打仗的事情都交给自行处置,他这个皇帝不遥控指挥。

    高宗知道岳飞不喜欢受人遥控,为了激发他的斗志,干脆就对他放权了。

    这就叫领导艺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摆弄什么样人!

    在大军即将开拔之际,岳飞又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举动,就是秘密上奏高宗:“首先要确立国家的根本,也就是立太子,来安定人心,使这个位置不至于长期空缺,以表示没有忘记报仇雪恨的决心。”

    金军大兵压境,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被皇帝委以重任,在大军出发之际,岳飞突然间给高宗上了这么一个奏折,是不是有要挟的意思呢?大宋有规矩,武将不能干预立储,这是大忌!岳飞不是不知道,但他为什么还冒着杀头的危险来上奏请求立储呢?他就是要选择这个时机,你高宗需要我,离不开我,没了我,你这仗打起来就没把握,这个时候犯忌,你不能把我怎么着?总不能不让我上前线吧,高宗敢冒这个险吗?

    岳飞是一个执着得不得了的人,很倔强,认准了的事,一定要办,不管付出什么代价。立储的事情本来与他这个武将没有什么关系,高宗愿意立就立,不愿意立就拉到,我一个武将,就是带兵打仗,管得了那些吗?

    但岳飞就是不这么想,他看高宗迟迟不立太子,就跟着着急,这样下去,人心不是乱了吗?国家没有接班人,北伐的事情交给谁呢?

    他想到了,就惦记说出来,不管高宗愿意不愿意听,他说出来,心里就舒服了,也算为国着想吧。

    这事又让高宗很生气,我还没死呢,你一个武将在危难之时,不用心去打仗,反倒来让我立储,安得什么心?你岳飞越职言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规矩都让你坏了,这么下去,大臣们都跟着效仿,朝廷不就乱了吗?你也来说,我也来说,都没了章法,我这皇帝还有的当吗?

    这岳飞越来越不像话了,真是心头一患啊!可如今大敌当前,还指望他御敌呢!不能急于动手,还是先稳住他再说!

    接到岳飞的奏章,高宗就对他的一片忠心,大家赞扬一番,授予他少保,河南府路、陕西、河东北路招讨使,不久改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先把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高宗不一般!

    犯了忌,皇帝也不怪罪,反倒予以褒奖赞赏,岳飞心里这个高兴,打起仗来,也格外的卖力!

    岳飞打起仗来就是勇猛,捷报频传,先后在郾城、颖昌大败金兀术,杀死了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要不是金兀术跑得快,也把他活捉了。

    岳飞率军一路北上,打到了距离汴京四十里的地方,金兀术被岳飞打怕了,做好了北逃的打算。

    汴京是大宋的旧都,自沦陷以来,还都汴京的呼声一直不断!

    高宗打心眼里是不喜欢汴京这个地方,徽宗、钦宗就是在这里被俘的,汴京在高宗看来没有安全感,他更喜欢在有长江作为屏障的临安,又临海,金军打来了,上船就跑,想俘虏都没门!

    如果岳飞收复了汴京,势必要求还都汴京,如果高宗不还都的话,岳飞渡过黄河北上,迎回钦宗,重返汴京,也不是不可能。

    再加上,这个时候,宋金之间的使臣密集来往,议和的事情又重提上来。

    高宗与秦桧等人一商量,觉得事以至此,就接受现实,各退一步,以淮河为界,来实现议和,金人别再想灭宋,宋也不寻求北伐,两家各过各的安稳日子。

    有了这个想法,为了彰显议和诚意,在高宗的授意下,秦桧就在一天内给岳飞发了十二道班师的金牌。

    高宗知道岳飞经常不拿诏令当回事,所以一口气就给他下了十二道金牌,创了纪录。

    这说明,高宗对岳飞已经是十分不信任了。

    岳飞因为这十二道金牌毁掉了自己梦寐以求北伐大计,对高宗也是很不满。班师回朝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出兵权,辞职不干了。

    议和未签字,高宗还不能收他的兵权,还是老办法,把他召到临安,一顿劝慰安抚,岳飞这次也是失望之极,对高宗劝慰安抚,丝毫不感冒。

    君臣两人的裂痕越来越大!

    到了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兀术再次南侵,打到庐州,这时岳飞正在生病,面对敌军他自有打算,但是高宗担心岳飞对自己不满,借机拒不出兵救援,于是就亲自写了十七封信给岳飞,催促他迅速救援庐州。岳飞也看出了高宗的心思,就上书进行了解释,并率兵向庐州进发,金军闻风而逃。岳飞一反常态,没有追击,而是回到了驻地等待命令,这让高宗感到很兴奋。

    终于把岳飞驯服了!

    金军打也打不赢,宋军除了防守之外,也主动放弃了进攻。对峙局面就此形成,议和也就顺理成章了。

    天下太平了,手握兵权的大将们就成了心腹之患。高宗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崇文抑武是大宋的传统,祖宗的规矩到啥时候都得遵守,在秦桧等文臣的强烈建议下,高宗将韩世忠、张俊封为枢密使,把岳飞封为枢密副使。

    职务调整了,意图很明显,就是你们把兵权交了吧。古有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今有高宗的封官释兵权。

    张俊、韩世忠、岳飞先后交了兵权。

    交了兵权就完事了吗?这些武将,特别是岳飞在战乱时期,把老祖宗用来约束武将的规矩全给破坏了,开了很坏的先例,高宗的一再忍让,已经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更可怕的是,一些大臣也效仿岳飞,在朝堂上口无遮掩,以下犯上之风愈演愈烈,如不砍掉岳飞这个始作俑者,杀一儆百,恐怕难以恢复正常秩序。

    况且岳飞的兵权虽然交了,但在军队里面人脉很广,根很深,他的部下只听他的调遣,别人指挥不了。如果不把岳飞这个大树拔掉,恐怕后患无穷!

    再加上,金兀术仇恨岳飞,扬言不杀岳飞不议和!

    在战争的砥砺下,一群的年轻将领已经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如不把岳飞这样的刺头砍掉,在他北伐思想的鼓动下,军队就很容易失控。

    总之,和平了,岳飞的利用价值没了,高宗的忍耐到头了,该是发泄不满的时候!

    开始秋后算账了!

    岳飞危险了!

    32、岳飞与秦桧

    说完了岳飞与高宗的关系,尚不能完全把握岳飞人生悲剧的全部,还必须把镜头对准岳飞与秦桧,看看二人之间的关系。

    岳飞是武将,秦桧是文官,按照大宋的规矩,武将和文官走得不能太近,防止文武勾结,夺权乱政。

    再说岳飞常年在外带兵打仗,秦桧常年在朝廷里面侍奉皇帝,两个人没什么直接见面的机会,相互的了解只能通过第三方,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看。

    误解是难免的!

    在绍兴七年(1137年)以前,岳飞与秦桧两人只是互知其名,没什么工作往来,也没什么事情将二人联系到一起。

    相安无事!

    到了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秦桧被高宗任命为枢密使,掌管军事,两个人的专业就对口了,一个在朝廷替皇帝处理军机事务,一个在外面替皇帝打仗御敌。

    在一个领域做事,不发生关系是不可能的!

    这一年,刘光世解了兵权,他的部下王德、郦琼归谁统辖,是个棘手的问题?高宗原本打算把他们直接划归到岳飞名下,事已经当面跟岳飞说了,诏已经下了,就差执行了。

    在这个时候,秦桧站了出来,反对把兵权交给岳飞,理由是岳飞现在已经手握重兵了,如果再给他增加兵权,恐怕会使他更加骄纵,朝廷更加难以控制,在出兵北伐的问题上,即使高宗不答应,掌握宋军精锐部队的岳飞也可能采取极端措施,置诏令于不顾,执意北伐,到那时候,试问满朝文武,谁能阻拦得了?再说,当前宋金议和之事取得重大进展,如果选择这个时机给岳飞增加兵权,势必会使他更加反对议和,助长反对议和阵营的嚣张气焰。

    秦桧这番话触动了高宗敏感的神经,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王德、郦琼的军队归属问题。

    到手的军队整没了!岳飞能不生气吗?能不痛恨秦桧吗?

    这个秦桧也太不是东西了,跟他无冤无仇,干嘛把我的好事给搅和黄了啊!岳飞对秦桧的做法很不满!

    再看秦桧,他并不是跟岳飞有什么私人恩怨,也不是嫉妒岳飞兵权扩大,他只是站在为高宗负责,维护高宗皇权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当时大宋也发生了不少武将拥兵叛变的事例,他不了解岳飞,不能判断岳飞是否忠于高宗,所以,他把自己的担忧向高宗作了陈述,是一个臣子应尽的义务,是合情合理的。

    扩军的事情没弄成,岳飞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回家给母亲守孝去了。这事在当时,闹得很大,高宗是费尽心机,才把岳飞找了回来。整个事件过程,秦桧不能不知晓,高宗的所作所为,他也看在眼里。

    这个岳飞啊,组织纪律观念太差,棱角太多,是个刺头,别看高宗现在好言劝慰他,将来总有一天高宗会跟他新账旧账一起算,不信咱就走着瞧。秦桧把这事看得很透。

    绍兴八年(1138年),赵鼎被秦桧排挤出朝廷,岳飞知道后,经常当着幕僚的面,为赵鼎打抱不平。

    赵鼎这样的贤臣都被排挤掉了,这秦桧也太阴险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岳飞阅读到了秦桧的奏章,里面有“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这句话,岳飞十分愤怒,认为秦桧这是在蒙蔽皇上,他说:“君臣之间的伦常,根源于天性,做臣子的怎么能欺骗他的主子呢!”

    岳飞对秦桧越来越讨厌,认为秦桧蒙蔽高宗,祸国殃民!

    他把高宗想得太傻,把秦桧想得太奸,其实,这里面玄机无限。

    这年秋天,岳飞入朝觐见高宗,为了稳住岳飞,打消他急于北伐的念头,高宗安排他见了皇子。

    尽管高宗安排的巧妙,但岳飞仍不忘北伐,仍强烈反对议和。

    议和是高宗的主意,秦桧是奉旨办事,岳飞不把矛头对准高宗,却对准了秦桧,认为秦桧在谋划国家大事上,犯了严重错误,会遭到后人的唾骂。

    秦桧听了岳飞这番言论,很生气,你们这些人反对议和,怎么都攻击我,议和的事情,又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算,那是皇帝老子定的事情,我只不过是奉旨办事而已,有本事你们去骂高宗啊!跟我这个跑腿的干,算什么英雄?

    好,好,你们反对议和,都把气往我身上撒,那我也不能客气,跟你们斗到底!我是宰相我怕谁!咱有皇帝做后盾!

    人在政坛,身不由己啊!谁叫咱玩政治呢?你岳飞要跟我斗,我奉陪到底!

    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议和成功。岳飞上书进行讽谏,还要求带兵深入敌后,去祭扫先帝陵墓。

    秦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还了得,议和刚谈成,岳飞就打着扫墓的名义去窥探敌情,这要是让金人知道,又有了南侵的借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定的议和,又废了!

    岳飞这是唯恐天下不乱啊!

    必须阻止他!秦桧立刻向高宗汇报,详细阐述岳飞此行的利害关系,请求高宗速速下诏,命令岳飞不得擅自行动。

    此时的高宗正在尽情享受议和带来快感,一听说岳飞要北上祭祖,心里就不高兴了,有我在,你去祭扫什么先帝陵墓呢?我还没说让你去呢,你就自己要求去,这不是在暗讽我不孝道吗?绝对不能答应。

    岳飞的这个计划,又在秦桧的干预下,泡汤了。

    这个秦桧,真该死!岳飞狠狠的说。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撕毁盟约,分兵四路攻宋。高宗命令岳飞迅速出击,岳飞利用出兵之机,给高宗秘密上奏章,建议高宗抓紧立太子,来安定天下,向世人表明,报仇雪恨恢复中原的决心。

    虽说岳飞的奏章是秘密送达的,别人可以不知道,但作为宰相的秦桧,不可能不知道,凡是下面送上来的奏章,一般都要经过秦桧把关之后,才能报到高宗那里。就如同今天的文件一样,事先都要由公文处理部门领导签署处理意见之后,才能呈送到一把领导那里。

    看了岳飞的折子,秦桧能不震惊吗?这可是大忌啊!要杀头的!你岳飞再有战功,兵权再大,再敢说话,也不能如此放肆啊,在这个时候,给高宗上这样的奏章,分明是要挟高宗吗?

    闯了大祸了!

    后来,岳飞打到了汴京附近,扬言要渡过黄河,直捣金人老巢。高宗担心把线放长了,控制不了岳飞。让他打过黄河,迎回钦宗,还都汴京,那就麻烦了。

    况且,金兀术也放出消息来,准备接受议和谈判。

    高宗就和秦桧商量让岳飞班师的事情。

    秦桧就给高宗分析了一番,你看这岳飞,抗旨不遵已不是一回两回了,类似的问题经常出现,他早已经不把诏令当回事,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朝廷拿他也没办法。现在他打到了汴京,一直强烈要求北伐的他,怎肯轻易放弃。现在还有张俊、杨沂中两支军队被那边策应他,如果把这两支军队撤回来,岳飞就孤军作战了,到时候由不得他不班师。朝廷这边给他一个劲发班师金牌。让他看到陛下的班师决心,看他还敢不敢再抗旨到底了!

    高宗就照岳飞说的办了,把张俊和杨沂中的军队撤了回来,一天之内给岳飞发了十二道班师金牌。

    硬生生的把岳飞给班了回来!

    岳飞又把这账算在秦桧头上,认为是秦桧主张议和,鼓动高宗给他发十二道班师金牌的。

    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打退了金兀术的又一次南侵,宋金就议和达成了意向协议之后,高宗萌生收武将兵权的想法。

    内忧大于外患!高宗认为该到了解决武将威胁的时候了。

    经过一番分析研究之后,秦桧建议高宗采取论功行赏的方式,把掌握军权的三大将领召到临安,授予高官厚禄,通过职务的调整,来达到罢黜兵权的目的。

    岳飞的兵权,就是这样被解了。

    出师北伐,收复中原,匡复祖业,尚未成功,一腔志向,还没有实现,这兵权就给解了,以后还怎么施展宏图大志?

    都是秦桧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搞的鬼!

    罢了岳飞的兵权,高宗并未满意,秦桧隐隐约约感觉到高宗对岳飞要有大动作。

    这场硬仗是不是还交给我?岳飞名扬天下,扳倒了他,自己恐怕会身败名裂,这事还是躲着点好!

    躲?能躲过吗?要知道这个时候,高宗最信赖的只有秦桧了!

    33、岳飞与张俊

    说起张俊这个人,容易让人与张浚相互混淆,这个张俊是员武将,从军以来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拥立高宗一事上,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高宗在河北担任兵马大元帅的时候,张俊就跟随在高宗左右,一方面为高宗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率兵保护高宗。对高宗是言听计从,忠心耿耿。

    高宗很器重张俊!

    常话说,文人相轻。其实武将也相互嫉妒,因为兵权、战功等等经常明争暗斗,你不服我,我不服你。

    岳飞与张俊相比,是个典型的后起之秀,年轻有为,无论口碑,还是战绩,都盖过了张俊的风头,高宗对岳飞也是厚爱有加,岳飞经常口无遮掩、越职言事,甚至触犯军法,擅离职守,高宗也不怪罪,反倒是不断安抚劝慰。

    张俊这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妒忌得很,你岳飞不过是个愣头愣脑的小子,我打过的仗,比你吃过的盐还多,凭什么你受到如此恩宠啊。

    其实,高宗对张俊也很宠爱,把他和韩世忠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对他没有戒心,因为张俊做事都中规中矩,从不乱了规矩,不像岳飞,让高宗心里始终不踏实。

    正是由于张俊对岳飞怀有一个妒忌的心,所以在与岳飞交往过程中,张俊处处留意,经常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斤斤计较,怀恨在心。

    而岳飞又是那种性情直爽、不拘小节的人,跟皇帝说起话来都做不到谨小慎微,更何况跟张俊呢?

    当年杨么作乱,连续挫败宋军的进攻,高宗派张俊前去围剿,结果是损兵折将而返。没有办法,高宗只有指定岳飞前去评定。结果岳飞只用了八天时间就把杨么给摆平了,缴获战船一千多艘。岳飞觉得与韩世忠、张俊都是大宋将领,交情不错,就在缴获的战船里面挑了两个最好的楼船,武器装备一应俱全,作为礼物送给了韩世忠、张俊,韩世忠比较实在,没有多想,很高兴就接受了。但张俊却很生气,认为这是岳飞故意在炫耀功绩,以送船的名义,来羞辱他。

    真是奇耻大辱啊!岳飞,我记你一辈子!

    绍兴十一年(1141年)初,金兀术南侵,攻打淮西地区,庐州被围,严格的说,这是张俊负责的防区,他应该带兵前去解围,但他慑于敌军的强大,犹犹豫豫不敢主动出击。高宗只好命令岳飞率兵前去解围。当岳飞的大军开进张俊的防区之后,张俊却以缺少粮草为由,拒不给岳飞的军队提供补给,想以此让岳飞知难而退。谁知岳飞偏不吃这一套,越是有困难他越不怕。

    缺少粮草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高宗那里,高宗为岳飞知难而进的精神所感动,亲自写信褒奖他:“运输粮草是何等艰难险阻,可你却全不顾虑,以大局为重,一心解庐州之围。”

    张俊原本想用这招把岳飞给逼退了,没想到岳飞因祸得福,还受到了高宗表扬。

    弄巧成拙,张俊这肺子都快气炸了。

    肯定是岳飞把我说的粮草不足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一方面,给我造负面影响,让大家认为我张俊没有大局挂念,不给岳飞提供补给;另一方面,借机向皇帝邀功,看我岳飞多厉害,缺少粮草也不耽误打仗。

    你不仁我不义,你在朝廷上挤兑我,我也挤兑你,你不让我好,我也不让你好。

    张俊回到朝廷之后,就四处散布谣言,指责岳飞以缺少粮草为借口滞留不前,没有与敌军直接交战。

    到底谁对谁错,朝廷也糊涂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和金达成议和意向,战事初步平息,为了上收兵权,在秦桧的建议下,高宗论功封赏。

    按理说岳飞无论在平息内乱还是抵御外敌上,都取得了卓著战绩,大小胜仗打了200多场,创下历史纪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时岳飞年仅38岁,就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论起功劳来,当然是无人能比,理当在韩世忠、张俊之上。

    但是在韩世忠、张俊看来,成绩是次要的,资历才是主要的,这两个人从高宗称帝以来,一直都高宗的左膀右臂,而且对高宗惟命是从,从来没有忤逆高宗的旨意。

    如果把资历浅且经常忤逆皇上的岳飞放在他们头上,那他们肯定不服!

    就是高宗来说,他也不希望把岳飞列在韩、张二人之前,岳飞和这两个人没法比,他们在高宗心目中印象,那是一片忠心,而岳飞则是要复杂得多。

    在论功封赏之前,高宗和秦桧先开了一个小会,研究了一下这功怎么论,这赏怎么封。秦桧也知道高宗心里对岳飞有意见,但岳飞又不能不封,他的功劳都摆在了那儿,不给封赏,恐怕天下人不服,特别是岳飞手下的那些部下不服,到时候生出事来,就不好办了!

    一定要给岳飞升官,但不能超过韩世忠、张俊,不把他的功劳列在第一位,以免他头脑一热,居功自傲,要挟朝廷北伐,破坏议和。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高宗决定,授予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

    这个决定,依然没有让岳飞的部下满意,他的幕僚们就认为岳飞太过于谦虚了退让了,明显着是韩世忠、张俊等人在排挤他,而他却不据理力争。

    不该跟皇帝讲条件的时候,他讲了,到了该讲条件的时候,他又沉默了。

    为国家利益,不要命的争辩;为了个人利益,他却没了底气。

    岳飞这个人啊,太忠厚了,太大公无私了。幕僚们都摇头感叹道。

    当时议和已经商谈得差不多了,满朝皆知。韩世忠以枢密使的身份反对议和,并且要求和金使面谈。高宗没有允许。韩世忠很恼火,就把矛头对准了秦桧,上书说他误国。

    得罪了秦桧,这下要完。张俊看到韩世忠前程不妙,就像来个趁火打劫,和岳飞一起把他的背鬼军给瓜分了。

    岳飞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怎能干这种背信弃义的勾当!

    张俊的提议被岳飞严辞拒绝了。

    岳飞又把张俊的一件好事给弄黄了,让张俊恨透了他。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五月,高宗命令张俊、岳飞到楚州部署边防。他们到了楚州,仔细视察一番,张俊打算修缮城池,来作为防备。而岳飞则强烈反对,认为:“应该尽力谋取收复失地,怎能做退守自保的打算?”

    张俊听了这话吓了一跳,高宗都已经把议和的事情敲定了,你却还在坚持要进行北伐,收复失地,这不是典型的忤逆皇上吗?你的这话我得记住了,日后回去向秦桧奏你一本,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这事还没完,那边又出来一事,就是张俊向岳飞提议瓜分韩世忠军队的时候,韩世忠的军吏景著对总领胡纺说:“两位枢密使如果要瓜分韩世忠的军队,恐怕引起事变。”

    引起什么事变?莫非要造反不成?胡纺越想越怕,觉得事态严重了,立刻把这事告诉了秦桧。秦桧正在被韩世忠指责为误国的事懊恼不已,准备弹劾他,但又苦于韩世忠没有把柄在他手里,无法进行弹劾。听胡纺这么一说,他茅塞顿开:有把柄了!

    秦桧立即把景著给抓了起来,送进了大理寺,准备以煽动谣言的名义来治韩世忠的罪。

    如果秦桧把韩世忠给搞掉了,那可太好了,这枢密使就是我一个人的了!张俊很是幸灾乐祸。

    张俊这样不仗义,岳飞不能跟他学啊,他可是个讲义气的人,不能见死不救,连忙给韩世忠写信,把秦桧要治他罪的事情告诉了韩世忠。

    韩世忠一听慌了,自己明明什么也没说,就这样让人家无缘无故的给扣个帽子,还要治罪,这也太冤枉了。不行,我得先下手为强,主动找高宗谈谈,把事情说开了,同时,把这官也辞掉了,告老还乡算了,何苦趟这浑水呢!

    拿定了主意,韩世忠就面奏高宗,陈述自己的一片忠心,自为官以来,未做任何忤逆朝廷的事情,更没有煽动谣言,扰乱军心,强烈请求辞去枢密使职务,告老还乡,不再参与政事。

    高宗本来对韩世忠就没什么坏印象,现在他又敞开心扉的表白自己,高宗就同意了他辞职的请求,不再追究他的责任。

    总算是逃过一劫!

    眼看就要上演的好戏,又让岳飞给整黄了。张俊对岳飞是无比的憎恨。

    整不了韩世忠,我就整你,就不信整不死你!

    张俊就开始散布谣言,说岳飞倡议放弃山阳,给岳飞造负面舆论,来损毁他在人们心目中英雄形象。

    同时,张俊又把岳飞写信给韩世忠的事情告诉了秦桧,他深知因为岳飞反对议和,秦桧也很憎恨岳飞,来个火上浇油,借秦桧这把刀把岳飞给结果了。

    韩世忠引退了,岳飞一旦获罪,自己不就独掌枢密院了吗?张俊把自己前程都设计好了。

    为了达到目的,张俊极力与秦桧保持一致,积极拥护议和,帮助秦桧揭发岳飞等人,想来个坐收渔翁之利。

    堂堂一个叱咤沙场的武将,竟然如此的卑鄙无耻,不能不让人耻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