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弄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44、铲除异己之其它

    在秦桧的账本上,除了胡铨、赵鼎、王庶、李光、张浚、洪皓等重点报复的仇敌之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小恩小怨,虽不是重点,但秦桧也照算不误。

    在宋金议和之初,胡舜陟上书列举秦桧的罪状,秦桧指使御史中丞常同弹劾他,被罢免。后来又官复原职,但始终与秦桧不和,岳飞蒙冤入狱后,曾上书为岳飞辩护。

    绍兴十三年(1143年),秦桧利用转运使吕源与胡舜陟有积怨,指使吕源向朝廷揭发胡舜陟讥笑朝廷,秦桧乘机上奏,请求让大理寺官袁桷、燕仰负责审讯,这两个人都是秦桧的心腹,脑子一直不清醒的高宗,二话没话所就同意了。结果可想而知,胡舜陟和岳飞的下场一样,被逼死狱中。

    宗正少卿张九成因反对议和,并在工作中多次与秦桧发生语言冲突,深受秦桧的厌恨,指使谏官屡次弹劾他,最终被贬到了边远的南安军。

    当初跟洪皓一起归来还有个张邵,他回来后,四处散播说,金人有归还钦宗和诸位亲王及后妃的意思。

    这话有毛病吗?高宗当年为了迎回父亲梓宫和母亲,不惜卑躬屈膝,委屈求和。现在金人主动要把钦宗及诸王后妃送回来,难道他不高兴吗?

    能高兴起来吗?高宗怕的就是钦宗和诸王回来,到时候自己怎么办呢?所以,他在议和成功之后,只是把徽宗的梓宫和自己的亲妈韦太后要了回来,绝口不提钦宗和其他诸王。

    同是一父所造,何必呢?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高宗的心,这个狭窄呦!

    大宋之大,竟然容不下几个受苦受难的兄弟吗?

    做了皇帝,就没了亲情!

    悲哀啊!

    别人不了解高宗的想法,秦桧肯定是了解的,张邵说的这些话,明显是触动了高宗的神经,别等高宗发飙,作为宰相的先行一步,弹劾张邵,把他贬为宫祠官。

    又贬了一个人,秦桧心里挺舒坦!

    政敌还有谁呢?当前和自己作对的,都收拾得差不多了。

    那就再挖掘挖掘旧账吧!

    对,有个吕颐浩,当年要不是他极力倾轧我,我秦桧也不至于罢了六年的相!

    我要报仇!向吕颐浩进攻!

    别叫嚷了,吕颐浩早在绍兴九年(1139年)就死了!

    计划破灭了,这气啊,就不打一处来!

    哎,有了,他不是有个儿子叫吕摭,现在担任右朝散郎直秘阁吗?父债子还,你爹没了,今天就拿你开刀!

    秦桧就找个机会,就奏请高宗把吕摭除了名,贬到梧州。

    别看对付你爹费劲,对你那不是小菜一碟吗!

    吕颐浩的账算完了,当年和他一起算计我的,还有个黄龟年,他还没死,活得挺滋润。

    秦桧一想到黄龟年,气就不打一处来,就你啊,当年对我不依不饶的,还鼓动皇帝下旨,永不再用我,怎么样?现在我秦桧又回来了!

    黄龟年的好日子到头了!

    谏官詹大方知道秦桧与黄龟年之间的积怨,没等秦桧下令,自己就主动出击,弹劾黄龟年。高宗就把黄龟年的官罢了,逐出朝廷,打回原籍。

    报了当年的弹劾之仇,秦桧有些得意,当年我说了,胜败没有定论。不过,今天,我可以给你个定论了,我秦桧胜,你黄龟年败!

    武将解潜、辛永宗都反对议和,与秦桧不和。秦桧就反动谏官们来弹劾他们两个,解潜被贬到南安军,忧愤而死。辛永宗被贬到肇庆,也一命呜呼!

    秦桧在铲除异己上,手笔之大,自古至宋,少有能比啊!

    算是个整人专家啦!

    老账新账算了个遍,或者还有漏网之鱼,或者还会欠下新账,不过大头已经没了,剩下些的都是小打小闹。

    不过,滴水石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这些小打小闹也不得不防啊!

    下一步,该干点啥?

    秦桧得好好思考思考了。

    45、家事

    我们常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前面说了一堆国事天下事,唯独少了些秦桧的家事。

    现在就把这一课给补上。

    话说在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被王仲山选为乘龙快婿,把女儿嫁给了他。

    秦桧虽然官袍在身,在外面有身份有地位,风光得很,但到了家里,却成了王氏石榴裙下的俘虏,很惧内,典型的妻管严。

    一物降一物!

    秦桧与王氏结婚以来,由于不可知的原因,一直没有生育,两个口子很着急,但生孩子这事,急也没办法,能生的,一个劲的生;不能生的,一个也生不出来。

    俺做梦都想要个孩子!王氏这么说,秦桧也这么想。

    想要孩子还不容易,在那个年代,稍微有点身份、家里有点钱的男人,哪个不三妻四妾的,大老婆生不出来,还有二老婆、三老婆、四老婆……就不信凭秦桧一身的本事,造不会一个孩子来?

    秦桧也有这份心,但他敢吗?他纳了妾,不就把王氏给冷落了吗?况且王氏没孩子,万一哪个妾生了儿子,将来这家产不都是庶子的吗?有秦桧在还好,一旦秦桧到阎王爷那里报到区了,丢下王氏一个人,没有儿女辅助,怎么和如狼似虎的姨太太们斗啊!

    不行,绝对不能让秦桧纳妾!

    秦桧急得干瞪眼,也没辙,谁让自己怕老婆呢?

    光明正大的不行,那就玩点地下情吧,怎么地也得给秦家留条后啊,不能让我断子绝孙吧?

    秦府这么大,丫鬟们有的是,身为主子的秦桧,看上了哪个丫鬟,一招手,那不是巴不得啊,攀上了秦桧,就等于鲤鱼跳龙门,来个大翻个,从奴婢摇身一变成了姨太太。

    那个时代,丫鬟们的理想大致如此。

    求子心切的秦桧,确实也勾搭了一个年轻貌美的丫鬟,并成功生下一子,但这都是背着王氏干的。

    秦桧很聪明,他知道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为了防止走漏风声,他干脆就拿钱把丫鬟打发了,把孩子也送到了福建一户姓林的人家。

    孩子啊,爹对不住你了,你暂时改姓林吧,等大了,爹一定把欠你的都给补上!

    总算有了亲生儿子,但由于怕老婆发飙,秦桧只能忍痛割爱,把孩子送到别人那里寄养。

    一想起这事,秦桧的眼泪就哗哗的。

    这个憋屈啊!

    到了靖康之难的时候,秦桧夫妇被金人掳走了,生死未卜。

    偌大一个秦府不能没有主子啊!秦桧的大舅哥王焕打起了主意。

    即使是秦桧死了,他也是为国捐躯,按规矩,朝廷得给他的子女优厚待遇,起码应该袭个官,过年过节赏点钱花。

    秦桧两口子没儿没女,这待遇就没法享受了!

    白白浪费了,多可惜啊!况且,还有这么一大家子财产呢!

    这个王焕跟秦桧一样,老婆也是出身豪门,相当的霸道,与秦桧的老婆王氏有一比,把王焕修理是服服帖帖,不敢有非分之想。

    这要是在现在也没啥,一夫一妻制,大家都一样。

    可那个年代不一样啊,别说当官的,就是在街上开个店做点买卖的商贩,在农村有几倾田地的富农,也都有个三妻四妾,更何况王焕这样要官有官要钱有钱的贵族了。

    这个眼馋啊!

    男人偷腥的套路都一样,专吃窝边草。王焕也跟自己府上的丫鬟勾搭上了,同样生了一个儿子,同样他不敢声张,同样偷偷的送到外面寄养了。

    也不知道这两个同命相连的男人,到底是谁教的谁,总之这偷腥的路子都走到一块去了。

    莫不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吧!

    秦桧两口子刚一被金人掳走,王焕就有了打算,想让自己的私生子来个空手套白狼,坐享其成,继承秦桧的家业,享受朝廷给予的优厚待遇。

    先下手为强!

    要想享有继承权,必须姓秦才行。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过上好日子,姓不姓王又如何呢?反正是私生子,进不了王门,不如改为秦姓,进入秦府,这一辈子可就荣华富贵喽!

    狡猾的王焕把秦桧算计了一把!

    为了使自己的如意算盘既成事实,王焕把自己的私生子改名为秦熺,送到秦府,对外说这是秦桧养子。

    养子也是子,在法律上有继承权。

    眼看着,这么大的家业就落在自己儿子的手上,王焕乐开了花。

    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我挨到了!

    听说,被俘的人一路上,死的死,亡的亡,没剩下几个了,而且像秦桧这样的人物,即使不死,金人也不会放他回来的。

    中了大奖喽!

    还没等王焕乐上几天,在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夫妇乘船逃回了大宋。

    白高兴了一场,王焕很是失望。

    但事以至此,又不能马上把秦熺再带回来,那样目的就太明显了,让外人看了不好,秦桧夫妇也会起疑心。

    所以,这王焕就没让秦熺回来,继续留守在秦府。而自己呢,也编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当面跟秦桧夫妇进行解释。

    他怎么说呢,他说啊,你们二人被金人掳走以后,不知是生是死,我和你嫂子都很担心,你看你们俩口子也没个孩子,逢年过节烧个香、上个供、烧个纸钱的人都没有,我们就琢磨着给你找一个老实、孝顺的孩子做你们养子,逢年过节,给你们烧个香、上个供、烧个纸钱什么的,没别的意思,现在你们回来了,如果不同意的话,我可以把这孩子领走。

    当然了,王焕背地里,也不会忘了跟秦桧夫妇交底,这是我的私生子,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有了这层血缘关系,作为孩子的姑姑,王氏必然不会反对,这毕竟流着他们王家的血,也算是自家人,养起来也放心!

    再说,当时也流行过继,如果一对夫妇没有孩子,可以从亲属那里过继过来一个儿子,以备将来养老送终。

    王氏不反对,秦桧也没的说了,秦熺就名正言顺的成了秦桧的儿子。

    有了秦桧这么个宰相父亲,秦熺的事业还愁没有发展吗?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绍兴十二年(1142年)四月,秦熺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个第一,被赐进士。

    父亲是当朝宰相,儿子考试考了第一,怎么说,也觉得有问题。即使秦熺是真才实学,考第一确实是其凭真本事考的,但是即使说死,也没有人相信!

    在类似这样事上,国人向来不缺乏怀疑精神!

    秦桧是个聪明人,不可能不知道群情舆论,为了避嫌,他就把第一的位置换成了陈诚之,让秦熺在他后面。

    不管怎样,中了进士,后面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秦熺先被安排担任行秘书郎、秘书少监,专门从事编撰修订史书工作。

    为什么秦桧要给秦熺安排个这样的工作呢?

    当时没有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后代人了解现代人的方法就是靠读史书,谁掌握了修撰史书的权力,谁就掌握舆论主导权,谁就可以把自己粉饰成一代圣贤。

    秦桧替高宗做了那么多忤逆良心道德的事情,这些事情一旦载入史册,那他在后代人心中将会身败名裂。

    尽管他知道民意是无法改变的,但他不甘心,他要尽最大努力去抹去自己的污点。

    这么艰巨的任务,他只能交给秦熺,自己的儿子,尽管不是亲生,但并不影响秦熺的立场,因为他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秦桧给的,自己的未来全都掌握在秦桧手上。

    一定要把父亲写成最好的!

    正史拿下了,野史怎么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即使再难防也要防啊,秦桧就给高宗上奏,列举野史混淆视听、扰乱民心、蒙蔽后人的种种罪状,请求下令禁止野史。

    高宗也意识了野史的问题,我跟金人议和,杀了岳飞,民间议论纷纷,这要是都写到野史里面,我不成了千古罪人了吗?不行,这野史必须得禁止!

    秦桧如愿以偿了!

    再说这秦熺虽不是秦桧亲生,但在秦桧言传身教下,深谙仕途之道。在韦太后返回大宋之时,秦熺抓住这个机会,大书特书,称颂秦桧的功德,把徽宗梓宫和韦太后的归来归功于秦桧主张议和上来,要没有秦桧力排众议,坚决执行高宗的议和决定,怎么会有皇太后的归来,怎么能使她安享晚年,怎么能让高宗履行孝道!

    秦桧之功德,如珠穆朗玛峰之高,如宇宙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对父子,一唱一和,算是当时朝堂上的一大景观。

    有了秦熺的首倡,跟着吹捧的也不少,台州太守曾惇,喜欢写诗,算半个诗人,他写什么样的诗呢?写的都是歌功颂德的肉麻诗。为了巴结秦桧,他在《书事十绝句》这首诗中,对秦桧大加赞美:“吾君见事若神通,兵权收还号令新。裴度之今真圣相,勒碑十丈可无人。”称秦桧为“圣相”,帽子很高!

    够肉麻了!

    当然还有比曾惇更肉麻的,不少给秦桧献诗投文的人,都认为皋、夔、稷、契不如秦桧,张口闭口必成秦桧为“元圣”。

    阿谀奉承之风愈刮愈烈!

    秦桧表面不说,心里挺得意,毕竟这好话,谁都爱听!

    为了掌控舆论,秦桧举荐秦熺修撰《建炎以来日历》,这部史书由秦桧亲自把关,把里面涉及秦桧的内容都进行了精心删改,好的夸大几倍,不好的,干脆删掉!

    要想讨得皇帝欢心,还要把涉及高宗的内容,也得反复推敲润色,尽量多写些溢美之词。经过秦桧父子的一番修撰, 到了绍兴十三年二月,秦熺修撰成《建炎以来日历》,呈交给高宗,高宗看了很高兴,二话没说,就擢升他为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提举秘书省,没多久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升得好快啊!

    46、粉饰太平

    没有了战争,没有了岳飞,没有了内忧外患,大宋迈入了和平年代。

    高宗、秦桧这对组合,在成功与金议和、上收兵权、除掉岳飞等一系列大是大非上,配合得相当默契,一个在后运筹帷幄,一个在前冲锋陷阵。

    障碍被一个个清除,隐患被一个个排出!

    一切归于平静了!

    该集中精力治理一下国家了!励精图治、富国强民的时候到了!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怎样来收拾这个破败的局面?人民需要高宗给出答案,高宗需要秦桧给出答案。

    秦桧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应该下力气推行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政策,着手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外贸交流,使国家逐渐走向中兴的道路!

    想法是好的,但秦桧办不到!

    他不是诸葛亮,不是房玄龄,不是王安石,他是秦桧,一个靠投机靠权术靠阴谋走上神坛的政客。

    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的秦桧,只是一个老道的政客,而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在治国理政上,政客讲的是形式,而政治家讲的是实际。

    形式是作秀给皇帝看的,实际则是造福于百姓的。

    秦桧一手策划的好戏接连上演了!

    绍兴十三年(1143年)冬的某一天,瑞雪纷纷,从天而降,恰好这个时候,高宗准备到郊外举行祭祀大典,望着满天飞舞的雪花,秦桧有了灵感。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在祭祀大典之前,天降瑞雪,是个吉祥的兆头!

    好消息,好消息,天人感应了,陛下要去祭祀,上天就降下了瑞雪,更难得的是太阳竟然没有被云层遮挡住,阳光直接照射到朝堂之上,那情景是霞光万丈,星宿明灿,真乃祥瑞之兆啊!恳请陛下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来庆贺瑞雪!

    高宗听了之后,也很高兴,连声附和,是啊,上天保佑,真是好兆头啊,的确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于是就下诏命令百官进行庆贺,同时,命人把这个天人感应的情景详细记录下来,交给史馆留存。

    皇帝喜欢的事情,咱们就年年办,把这个庆贺活动做大做强,打造成一个全国性品牌活动,每年都要定期举行,届时除了皇帝亲自出席并致辞之外,满朝文武百官都要盛装出席,还要邀请金、西夏、蒙古等国的嘉宾出席,要举办精彩的文艺活动和篝火晚会,举行丰盛的烛光晚宴,以此活动为契机,带动农业、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大发展,促进大宋中兴,实现国富民强。

    窗外雪花片片,屋内浮想联翩,大宋的中兴之路,看来要通过挖掘这些祥瑞之象来实现了。

    这可苦了秦桧,为了发现这些祥瑞之象,每天是寝食难安,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只有做不到的,没有想不到,只要发挥聪明才智,想什么就有什么,想什么是祥瑞之象,什么就是祥瑞之象。

    关键在人的那张嘴!

    但这事啊,有时候还真奇怪,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

    某天晚上入厕,秦桧无意发现天上出现了彗星,此后的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接连发现彗星。

    爱观天象的人还不止秦桧一个,很快天上出现彗星的消息传遍了朝廷内外。

    老百姓管彗星叫扫把星,这个彗星常出现,不是好兆头!

    一股惶恐的情绪在大宋蔓延。

    刚刚营造的太平盛世氛围又被破坏了!

    必须采取措施安抚人们的不安情绪。

    事也凑巧,秦桧刚这么一想,就真有人站了出来,选人康倬上书给朝廷,指出彗星出现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反而是一种祥瑞之兆,象征着国家长盛久安。

    这话来的太及时太重要了!

    好一个康倬,你帮了我一个大忙,我要好好的奖励你!秦桧一高兴就把康倬改成了京官。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在基层迅速传开!

    原来升官这么容易,弟兄们给我上啊!

    楚州秦盐城县上报来祥瑞之象,原本浑浊的海水变得清澈透底。

    莫非这是在预示大宋政局从乱到静,从混到清。

    好兆头,值得庆贺!秦桧立即上奏高宗,请求举办庆贺活动,高宗最近被这些活动搞得晕头转向,应接不暇,有点烦了,让我在皇宫里多和美女们听会歌看会舞饮会酒,好不好!

    秦桧的提议被毙掉了!

    要制造繁荣昌盛的气象,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不能一条道走到黑,那样容易招人烦!搞形式,也讲究创新,没有创意的祥瑞奏报今后一律不要!秦桧总结出一套经验。

    在虔州,有人剖开木头,发现里面有五个大字:“天下太平年”。知州薛弼觉得这是个祥瑞之兆,立刻向秦桧做了汇报。

    这个奏报有特色,可以向皇帝推荐。秦桧就把这个现象报告给了高宗,高宗也觉得不错,就下令把这根木头宋到史馆留存。

    上有所好,下必其焉!

    在地方州县,迅速刮起了粉饰太平之风,纷纷举办大型宴会、百官耕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地方官员们却乐此不疲,以此作为政绩,谋求升官发财。

    为了获得皇帝的嘉奖,各地几乎每天都向朝廷奏报祥瑞现象。

    官员们都把心思放在寻找祥瑞之兆和粉饰太平上面,没有人重视边备,只求安于现状,不求恢复中原。

    中原的概念在大宋逐渐被淡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刚刚从伤痛中走出来的大宋,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痛!

    在秦桧的精心策划导演下,各地经济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一味在形式上做文章,这就是秦桧治国安邦之策!

    可怜的高宗难道真的不知道吗?那是不可能的,高宗不傻,一切都看在眼里,但他又能如何呢!他本身就是个无能之辈,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

    自己无能,就只能任由秦桧逞能了!

    好在金的内部也是一片乱哄哄,没有了南侵的能力,否则的话,弥漫在一片消极颓废氛围中的大宋,能堪一击吗?

    报喜不报忧,抓住了高宗心理的秦桧,开始采取欺下瞒上的策略,左右舆论,把持朝政!

    他有这个条件有这个权力有这个资格!

    没有人能撼动他的地位!

    为什么呢?因为秦桧把高宗伺候得太舒服了!几乎高宗想办的每一件事,秦桧都给办得圆圆满满!以至于到了今天,高宗对秦桧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感,没有秦桧,高宗这个皇帝简直没法当!

    有了这层特殊关系,秦桧的手脚慢慢放开了!

    47、皇恩浩荡

    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没拥有的时候,总想拥有有,等到真正拥有了,就不懂得珍惜了!

    这个高宗就是如此,国家处于危亡之时,就盼望着转危为安,天下太平,然后自己好甩开膀子干一番事业,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等到天下真的天平了,怎么样呢?当年的一肚子理想抱负,全都消化了、排掉了,肚子里剩下就是享受的欲望。

    思想上消极了,行动必然是懈怠了。

    更重要的是有秦桧在,什么事,不用皇帝开口,就主动给办了,而且办得还是相当的完美。

    高宗省了不少力气!

    自从有了秦桧,世界变得好美丽!

    特别是与金议和之后,秦桧肆无忌惮的贬逐异己,公报私仇,把一些对国有功的人,陆续都给赶出朝廷,有的甚至还迫害致死。

    秦桧的这些行为,都得到了高宗的认可,只要是谏官弹劾,也不加分辨,一律按照秦桧的意见办。

    这给秦桧创造很大的权力空间。

    随着大批忠义之士被贬逐,朝廷上剩下的都是附和秦桧的人,高宗想依靠能依靠的也只有一个秦桧了!

    还是老一套,把秦桧安抚住,让他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服务,得罪人的事情多办点,让我这个皇帝轻松轻松。

    高宗喜欢做这种幕后的主角。

    凡是皆冲在前面的秦桧,这人是没少得罪!

    为了褒奖秦桧这种甘当替罪羊的精神,高宗在绍兴十五年(1145年)四月,赐给了秦桧一座住宅。

    皇帝赏赐住宅,难得啊!

    秦桧身为宰相,又被封为国公,这住宅肯定也错不了,厅殿楼阁,花草树木,假山怪石,应有尽有。

    白花花的银子都花在秦桧身上!

    只有住在这样气派的府邸,才能感觉到什么是皇恩浩荡!

    等到了秦桧搬家这一天,高宗亲自命令用教坊乐为先导,这可是只有宫廷里面才有的皇家音乐。

    能享受到这么高规格的待遇,秦桧是何等荣耀啊!

    除了教坊乐之外,高宗还赏赐了给秦桧数量不等的缗钱金帛。

    又赐房子又赏钱!

    高宗给足了秦桧的面子!

    再说那搬家的场面,那是相当的壮观,前面是优美动听的教坊乐为先导,后面是望不到边的车水马龙,家眷、仆人、亲戚、还有闻讯赶来祝贺文武百官,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当朝第一宰相秦大人乔迁之喜,岂有不到之礼?

    皇帝恩宠,更加巩固了秦桧一相独大的地位!

    跟在他屁股后面混的人,趋之若鹜!

    谁叫咱是皇帝眼里的大红人呢?

    这不,秦桧刚搬进新家两个月,高宗就亲自登门,把秦桧的媳妇、儿媳、子孙都赏了遍。

    跟皇帝这关系处得,嘎嘎地。

    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月,高宗一高兴,亲笔写了个“一德格天”的匾额送个了秦桧。

    这可是极品收藏啊!

    挂在屋子里面,来人一看,皇帝御笔所书,那是何等的风光!

    即使刨去高宗的皇帝背景不说,就是这四个字本身,出自高宗之手,也是书法精品,放到现在卖个百八十万,不成问题。

    高宗这哪是赐匾额,简直就是变相赏钱。

    豪华的住宅也有了,皇帝的匾额也挂上了,秦桧把家里家外巡视了个遍,总觉得少点什么?

    话到了嘴边,就是说不出来!

    到底差在哪呢?秦桧翻来覆去的琢磨。

    一晃这年就到了,家家户户忙着办年货,准备祭祀的贡品,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

    哎呀,终于想起来了,偌大个宰相府,竟然没有家庙,叫我怎么祭祖啊,父亲活着的时候,经常劝勉我们,好好读书,长大了光宗耀祖。如今普天之下,谁不知道我秦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呢?谁不知道我是皇帝眼里的红人呢?谁不知道我住着豪华的府邸呢?

    我秦桧做到了光宗耀祖!

    可是怎么让老秦家的列祖列宗感受到我的荣华富贵呢?

    没有家庙,就是不孝!

    秦桧心里惭愧不已。

    家庙!一定要修家庙!现在就开始动工!

    在绍兴十六年(1146年)正月,年还没过完,秦府上下就开始忙碌起来,一个新的项目动工了,那就是秦氏家庙。

    到了三月,春暖花开的时候,秦家的家庙竣工了。

    望着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家庙,秦桧很兴奋,老亲家的列祖列宗们,你们都看到了吧,我秦桧给你们争光了!

    此时此刻的心情,不能光体现在嘴上,文房四宝伺候,秦桧挥毫泼墨,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写了篇《家庙记》。

    一篇骇世之作诞生了!

    高宗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秦桧很孝顺,自己发达了,没忘记老祖宗,专门修了祭祀用的家庙,这举动,值得褒奖,就命人赐给秦桧一批祭器。

    自古至宋,皇帝赐给臣子的东西很多,比如钱、房子、布匹、牲口、土地、女人等等,但唯独没有赐祭器的,因为祭器这玩意,讲究比较多,又是鬼又是神的,整不好,容易出说头。

    没赐过的东西,不意味着不能赐!

    皇帝是真龙天子,人间主宰,即使玉皇大帝,也要让他三分。

    赏赐个祭品,还在乎鬼神?

    有了秦桧这个先例,以后皇帝赐给将相祭品就成了一个传统。

    万事开头难,传统一旦养成,想改都难喽!

    到了绍兴十七年(1147年),秦桧又被改封为益国公。高宗为了体现对秦桧恩宠,是变着花样封,封来封去,怎么封都是国公,再也上不去了!

    国公上面是什么?就是王了,不过那都是人家老赵家的专利,异性为王,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实在不多见。

    高宗如此宠幸秦桧,他有没有可能创造异姓为王的历史?

    秦桧想都没敢想!

    这年冬天,庆贺瑞雪照例举行,这次的庆祝地点,选在了秦桧家里,确实是宰相府,够气派,够宽敞,够局势!

    高宗也很重视这次庆贺瑞雪活动,专门在秦桧家赐给了百官筵席。

    秦桧作以宰相和主人的身份坐在上位,皇帝没来,今天他就是老大。下面是坐满了文武百官,个个红光满面,觥筹交盏,酒气熏天!

    首先让我们感谢皇上赏赐给我们的丰盛筵席,祝皇上身体健康,万寿无疆!秦桧举杯致辞。

    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百官呼应。

    让我们为上天普降瑞雪干杯!

    干杯!干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个冬天,能有雅兴赏雪的人家,不多矣!

    绍兴十九年(1149年)九月,高宗下令给秦桧绘像,由他亲自做赞,来表彰秦桧为国家做出的杰出贡献。

    高宗对秦桧的恩宠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好幸福呦!秦桧这个美呀!

    48、文字狱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为了限制言论,保持名誉,秦桧极力主张禁止野史。

    可是,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野史不是说禁就禁的。

    这个工作有难度!

    知难而进,这工作才有的干!

    首先要找一些名人的著作,只要内容不合时宜,就予以禁绝,决不手软!

    重点是树立起几个典型,警示天下人,不要犯禁。

    迅速在全国刮起一股禁野史风暴!

    绍兴十二年(1142年)冬十月,在秦桧的精心部署下,右正言何若首先发难,打响了禁野史的第一枪!

    何若上书指责已故大牌学者、著名理学家程颐、张载的著作都是专门讲授歪理邪说的,要求朝廷加以禁绝。

    这个奏章报了上来,高宗拿到殿上让大家讨论,毕竟这两个人在大宋理论界那是鼻祖级人物,粉丝很多,把他们的书禁了,会不会引起动乱啊?

    做皇帝的首先要考虑稳定。

    经过秦桧的几番清洗,能够站在朝堂上的人,不是他的死党,就是墙头草、随风倒的中间派,敢于直言的人,少之又少!

    照常理说,要禁程颐、张载的书,在朝廷上肯定会引起激烈的争论,毕竟不少人是读他们的书长大的。

    可事实是,整个朝堂一片沉寂,没人敢说个不字!

    议题顺利通过!

    程颐、张载的书从此在市面上消失了,公开销售和借阅是违法的,要是真想拜读的话,得回家把门插上,猫在被窝里偷着读。

    注意保护眼睛哦!

    程颐、张载的书禁了,其他的人书还跑得了吗?

    乖乖的先烧了吧,抓住的话,可是要治罪的!

    全国上下人心慌慌,为了避免受到株连,不少人开始与野史划清关系,或者干脆一烧了之。

    司马光的重孙司马伋为了保全自己,就出面澄清,说《涑水记闻》不是他曾祖父司马光写的。

    看把人家逼的,连著作权都放弃了,这将来要是被剽窃了,官司还不好打呢!

    李光的藏书很多,本来秦桧就与李光有过节,如果在他家搜出野史了,哼哼,李光你还有的好吗?

    明哲保身,李光的子孙们也顾不得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了,一把火,烧了一万册。

    都化成灰了,看你秦桧还有啥借口!

    这一劫算是躲过去了!

    李家烧得彻底吗?这是个疑问,因为李光不仅收藏书,他自己还写了个名为《小史》的野史,他的子孙不但把收藏的都烧了,还把他的《小史》也烧了,但是他的儿子李孟坚留个心眼,他事先把书背了下来,因为这毕竟是他父亲李光呕心沥血而成,怎么可以轻易的将他老人家的劳动成果付之一炬呢!

    先背下来,等这阵风过去了,再写出来也不迟!

    这个秘密足足保守了五年。

    直到绍兴二十年(1150年)正月,这事不知怎么让秦桧的死党两浙转运使曹泳知道了,他能轻易放过这个整人的机会吗?立即向朝廷告发了李孟坚,说他背诵李光写的野史,里面有讥讽时政的话。

    高宗听到这件事情,很生气,朝廷已经三令五申禁止野史,仍有人顶风而上,分明没把诏令放在眼里。

    从重处罚!

    秦桧就让人李孟坚抓了起来,送到了大理寺审讯,案子很快就结了。

    李光已经遭到贬谪很久了,不能再贬了,就下了道永不再用的诏令。李孟坚被除名,流放到峡州。这个案子不单涉及到李光父子,朝中胡寅、程瑀、潘良贵、张焘等八个官员也受到了连坐,他们都和李光关系要好,经常有书信往来,审查李孟坚的时候,顺便就把这些书信搜了出来,秦桧根据这些书信,把他们八个人治了罪,分别被罢官贬谪。

    曹泳因为检举有功,很快被秦桧提拔为岳州知府。

    靠揭发他人升官,这道走得有点偏!

    不正的用人之风愈刮愈烈!

    一些人不脚踏实地的工作,而是忙于搜集他人有关忤逆秦桧的证据,进行揭发控告,以此来达到升官的目的。

    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郑炜告发他的同乡福建安抚司机宜吴元美写了一本《夏二子传》,指的是苍蝇和蚊子。吴家有潜光亭和商隐堂,把亭子成为潜光,是有心与李光结党;把堂称为商隐,是不想附和秦桧。

    这些靠诬告别人获利的奸诈之徒,早把这规则研究透了,要想举报成功,必须把秦桧带上,只要是惹怒了秦桧,那这事就成了,升官是一定的,发财是必须的。

    吴元美不知不觉就成了郑炜升迁的台阶,踩着他,郑炜上去了,他自己下来了。

    秦桧还真就把吴元美给贬了!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十二月,曾经和秦桧政见不和的龙图阁学士程瑀去世,他著有一部《论语讲解》,他的生前好友饶州知府洪兴祖和京西转运副使魏安行就把这部书刻印发行了,洪兴祖作序,魏安行找人刻印。因为与程瑀有过节,秦桧怀疑这部书有讥讽自己的内容,就把他列为禁书,下令销毁。

    同时,还把积极宣传这部书的魏安行和洪兴祖治给抓了起来,予以治罪,最后,魏安行被流放到钦州,洪祖光被流放到昭州。

    替别人出书,反倒把自己搭进去了。

    也搞不清楚这是什么世道!

    除了积极禁止野史外,秦桧还把打击范围扩大到一些诗文上面,只要发现有涉嫌讥讽时政的字句,就对作者加以问罪,大兴文字狱。

    太学生张柏麟曾在墙壁上写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了吗?”就这么一句话,秦桧以影射高宗为名,将他刺配到万安军。

    随便涂鸦也是犯罪地!

    太学里的愤青们小心了!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严州通判沈长卿曾与李光一起讥讽议和,为秦桧所忌恨。后来他又与仁和尉芮烨共同写一首《牡丹诗》,里面有“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的句子,被邻居告发。

    秦桧又以这个句子为罪证,将沈长卿流放到化州,将芮烨流放到武冈军。

    看来写诗也要猫在被窝里,那是最安全的了!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三月,秦桧修成家庙后,曾突发灵感,写了一个《家庙记》,四处送人传看。

    泉州知府赵令衿在看秦桧的《家庙记》时,随口说了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在一旁的潭州郡丞汪召锡听到了,告发到秦桧那里,秦桧大怒,立即把他贬谪到汀州。

    你看这个不自觉,看秦大人的文章,不把嘴闭严实了,惹祸了不是!

    这野史也禁了,大牌学者的书也不读着了,诗也不敢写了,还能干点啥呢?

    大宋的文人好郁闷呀!

    49、反目成仇

    那些反对秦桧的人,贬的贬、罢的罢、杀的杀,没有一个好下场!

    那些附庸秦桧的人,又如何呢?应该是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享不尽那荣华富贵啊!

    秦桧真是个讲究人!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情况截然相反,秦桧打击异己是毫不留情,对附会自己的人,更是提防大于信任,稍有不如意,便翻脸不认人,照打不误。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今天你帮着我排挤别人,明天你翅膀硬了,就可能反过来排挤我。

    墙头草,随风倒,势利小人,不得不防。

    张俊知道吧?为了陷害岳飞,达到独掌兵权的目的,不惜低三下四的拜倒在秦桧的门下,甘做秦桧的爪牙。

    秦桧巧妙利用张俊急于扳倒秦桧的心理,将他收到帐下,使他在岳飞冤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张俊是张王牌!

    有了张俊不遗余力的陷害岳飞,秦桧没怎么直接参与,就把岳飞的案子弄成了。

    岳飞一死,韩世忠一退,枢密使就剩下他老哥一个了!

    这兵权该归我一个人了吧?

    要知道,弄死岳飞,我功劳是最大的。

    秦桧,你当初的承诺呢?

    张俊开始向秦桧,伸手邀功了。

    这张俊也不是什么好鸟,好不容易收上来的兵权,全给了他,我这宰相不是被架空了吗?

    话又说回来,为了治岳飞的罪,张俊确实出了不少力,岳飞刚死,立刻就跟他翻脸,恐怕不妥,让天下人耻笑!

    还是让他干两天,如果他有自知之明的话,就该把这兵权主动交给我,毕竟我是他的主子,不能连这点规矩都没有。

    为了兑现场诺,秦桧就建议高宗,把兵权交给张俊一个人掌管。

    高宗对张俊向来比较信任,再有秦桧的举荐,枢密使就让他一个人干了。

    这回我一个人说了算了。张俊乐开了花。

    与秦桧之间不过是一场交易而已,现在交易成功了,各得其所,就没有必要再当秦桧的手下了,毕竟自己也是一品大员了!

    从此以后,张俊对秦桧就不像以前那样唯命是从了。

    一天过去,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

    等着张俊主动上交兵权的秦桧,有些坐不住了!

    好你个张俊,给你点阳光就灿烂,赖着枢密使的位置不走了?

    秦桧也试着暗示张俊几次,可张俊根本不当回事,把这枢密使干得是有滋有味。

    没有办法,秦桧使出了惯用伎俩,指使殿中侍御史江邈弹劾张俊,说他手握兵权,欲图谋不轨。

    别人不敢说,张俊这个人,高宗还是了解的,这个人肠子花花点不假,要说他想篡权夺位,那绝对不可能!

    这个我敢打保票!高宗拍着胸脯。

    张俊没问题,但体制有问题,把兵权交一个武将手里,与太祖所创的军事制度不符,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好!必须继承传统。

    这一问题,高宗下了决心要纠正。

    张俊就此罢官!

    胜利属于秦桧。

    张俊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是白欢喜一场。

    范同是秦桧的死党,在秦桧筹划收兵权的时候,范同没少给秦桧出谋划策,深得秦桧赏识。由于就推荐他为参知政事兼修实录,到了副宰相一级。

    秦桧以为给范同升了官,范同会对自己感激不尽,更加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卖命。

    事与愿违,这范同自打当上了参知政事,明显感觉翅膀硬了不少,腰杆是绷直,见到秦桧也不用点头哈腰了。

    有身份有地位的感觉,真是爽呆呆!

    遇到什么事情,范同不主动跟秦桧商量,自己一个人向高宗单独汇报,要知道,那可是秦桧的一贯作风啊!

    好小子,学得还真快!

    既然你小子翅膀了硬了,跟我玩单飞了,那我也不能跟你再玩双双飞了。

    逆我者亡!

    万俟卨看你的了!

    再说秦桧的得力爪牙万俟卨,他对范同是嫉妒已久,一直觊觎参知政事这个位子,开始的时候还在为秦桧不举荐他而愤愤不平,现在看到秦桧与范同有隙,自己的机会来了,还不赶快出手!

    万俟卨弹劾范同在收兵权这件事情上贪功,自己吃独食。

    有万俟卨的攻讦,秦桧的附和。

    范同还能站住脚吗?

    高宗就把范同的参知政事给罢了。

    范同一倒台,参知政事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秦桧就把自己的心腹万俟卨推了上去,干起了参知政事。

    千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不容易啊!

    刚当上参知政事,屁股还没坐热,高宗就任命他为金国报谢使。

    到了金国走了一圈。回来的时候,秦桧找到了他,让他在向皇帝汇报出使情况的时候,编造说金人赞誉自己,就是借金人之口来表扬自己,让高宗知道,秦桧在金是相当有面子的!

    这意思,万俟卨明白了,不就是让我编点好话来吹捧吹捧你吗?这个容易,不过你拿什么谢我啊,要搞清楚,这次是你求我,不是我求你,没点表示总不行吧!

    秦桧听到这话,心里是拔凉拔凉的!

    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我这眼睛咋就这么瞎呢!

    没过几天,皇帝退朝后,秦桧在殿中批阅圣旨,顺便就把自己的一个亲信给提升了,批阅完了,让小吏拿给万俟卨去落实。

    万俟卨一瞧这内容,跟皇帝说的有出入啊,就撂倒了一旁,说:“我从来没听到皇帝有这样安排的话。”

    小吏回来向秦桧一报告,这把秦桧气的,典型的中山狼!

    两个人心里都憋一股气,见面也不说话,关系掰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秦桧与万俟卨决裂的事迅速在朝廷上下传开了。

    万俟卨这把悬了,下一个继任者会是谁呢?大家纷纷猜测。

    只有主动出击,才有机会!

    御史中丞李文会、右谏议大夫詹大方就咬住万俟卨不放,接连上书弹劾他,说他以权谋私,扰乱国事。

    万俟卨也有自知之明,得罪了秦桧,他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还是先退一步,辞职!

    高宗就批准他辞职,让他离京为官。

    万俟卨的阴谋得逞了,秦桧的计划破灭了。

    能甘心吗?

    不,坚决不能放过万俟卨!

    给事中杨愿就在秦桧的支持下,向高宗上书,说诏令不当,把万俟卨所犯的罪行细数了一遍。

    高宗没辙了,就又把万俟卨罢了官,贬到归州居住。

    曾经助纣为虐,到如今,自己却落到为“纣”所害的下场。

    因果报应啊!

    50、惠及子孙

    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到了秦桧这里,那就是一人得志,全家跟着沾光。

    绍兴十三年(1143年),秦熺因为修撰史书有功,被封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

    有宰相老爹在朝里罩着,秦熺这个工作干得更加有劲,修撰史书,那是一片歌功颂德 ,竟挑高宗喜欢的话写,把高宗捧得那是相当的高!

    这个秦熺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秦桧?

    高宗觉得秦桧这样难得人才,一旦撒手归西了,得有个人接班啊!秦熺虽然做个御用文人很合格,唱个赞歌了,拍个马屁了,很适用。但要想做宰相,光会阿谀奉承还不够,得有点本事,能够驾驭整个朝政,把皇帝意思,贯彻执行下去,这需要魄力,也需要手段。

    秦熺行吗?先试试看!

    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月,高宗任命秦熺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恩惠待遇如同执政。

    对秦熺很照顾,级别虽然没有升,但是待遇上去了,跟执政一样,相当于后备干部,前途无量啊!

    虽然待遇提高了,但秦熺的工作还是编史,当时宣传手段很单一,没有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先进的媒介,只能靠书籍,书上怎么说,大家就怎么想,所以说,舆论导向很关键,秦桧必须把这个导向权抓在自己手上。

    控制民众思想,就靠它了!

    在秦桧的帮助指导下,秦熺进步得很快,高宗很满意。

    有秦桧这层关系在,升官那是必须的!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三月,高宗任命秦熺为知枢密院事,掌管军事。

    级别上来了,待遇提高了,直接参与朝政了。

    这下可好了!

    该是自己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了,趁着老爹还在位,能爬多快爬多快,晚了的话,后悔药就没的吃了!

    秦熺是卯足了劲,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大干一番。

    秦桧父子都入朝参政了,高宗答应,舆论不答应了!

    这也太明显了吧,要是没有秦桧的提携,秦熺能爬得这么快吗?他一个编史的御用文人,何德何能,升得这么快?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

    即使秦熺确实有能力,但有秦桧这么个宰相父亲在,他的职务升迁牵动了所有官员的心,这不是能力不能力问题,而是任人唯亲、徇私枉法的问题。

    况且这秦桧一贯在朝廷里,专横跋扈,大权独揽,说一不二,秦熺这么一升官,人们的目光首先就聚焦到秦桧身上了。

    这个秦桧,有点过了!

    为了了解一下百官的反响情况,秦桧就问敕令删定官胡宁:“我儿子最近提了职,外面的大臣们有什么反响啊?”

    这个胡宁就是胡安国的小儿子,当年秦桧初次出任宰相的时候,胡安国也曾跟秦桧搅合在一起,帮助他倾轧吕颐浩,后来胡安国被高宗罢免,秦桧还曾三次上书挽留他。可见,当时两人的关系的确不一般。

    有了这层关系,秦桧也没把胡宁当外人,我跟你爹关系那么铁,你也是自己人,就跟我实话实说了吧。

    胡宁这个人跟他爹一样,是个学者,性情耿直,有啥说啥,不过和他爹不一样的是,他对秦桧没什么好感,对他的所作所为更是心存不满。

    秦桧这么一问,正中胡宁的下怀,他正愁找不到机会抨击秦桧,万万没想到秦桧竟然主动找上门来了。逮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胡宁对秦桧一点也没客气,他说:“外面的大臣们认为相公你啊,一定不会步蔡京的后尘!”

    胡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面是有故事的。蔡京是北宋六贼之首,跟童贯等人相互勾结,欺上瞒下,祸国殃民。他的长字蔡攸,也跟他一样,善于阿谀奉承,讨好徽宗很有一套,深得徽宗喜欢,连连升官,最后被任命为领枢密院事,跟秦熺一样。蔡攸本身就不是块干事的料,上任后,不理政务,整天跟着徽宗后面求仙问道,甚至还演一些市井淫秽的戏给徽宗看,取悦徽宗。时间长了,官做大了,蔡攸的翅膀也就硬了,再加上有一帮势利小人在一旁煽风点火,他就有点飘飘然了,密谋夺他父亲蔡京的相权,姜还是老的辣,蔡京也不是好惹的,父子两人因此反目成仇,分道扬镳,各立门户,相互倾轧,最后的结局都很惨,被钦宗给一一治死。

    胡宁拿蔡京父子为例,来告诫秦桧,人家亲生的儿子都靠不住,何况你这个半路捡来的!

    拿蔡京父子跟我说事?这不等于把我等同于蔡京了吗?这是拐弯抹角的羞辱我!秦桧是怒不可视。

    胡宁曾经做过赵鼎的门客,秦桧是知道的,以前关系不错的时候,没有追究他,现在惹恼了我,那就不客气了,上书弹劾胡宁跟赵鼎是一伙的!

    胡宁这官就给罢了!

    虽然把胡宁贬逐出去了,但他说的话,却不能不重视。

    舆论反响很大,纵使秦桧再专横,也不得不考虑到影响问题,毕竟秦熺还年轻,做得太过了,我看不好!

    还是谦虚点,给自己留条后路,慢慢来,反正一时我秦桧还是死不了!急啥子嘛!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爷俩在家一合计,先让秦熺上书皇帝,就说父子两个共执朝政,影响不好,作为儿子的应该回避,请皇帝另行安排。

    怎么个另行安排法?那就看高宗的了!

    这个奏章一报上来,高宗觉得秦熺这人行,考虑的挺周全。

    这个职位不妥,那就改个吧,高宗就任命秦熺为观文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提举秘书省。

    这事就这么定了!

    时间是绍兴十八年(1148年)四月,距秦熺任知枢密院事仅一个月。

    官是定了,可这待遇没有说,是保留原级别待遇呢,还是待遇随着职务走啊,毕竟观文殿学士的待遇要比知枢密院事要低一格。

    高宗在任命的时候可能就把待遇这事给忘了,没有提及。

    皇帝不提,宰相得提啊,更何况这是自己的儿子,秦桧在退朝以后,把这事单独向高宗反映了。

    嗯,确实有这个问题,瞧我这记性,那样吧,官降了,待遇不能降,反而要提高一个档次,搞个平衡吧。

    过了两天,高宗又颁布诏令了,秦熺待遇与宰臣一样,仅次于右仆射。

    仆射是宰相了,秦熺现在的待遇应该是副宰相了。

    只差一步之遥了!

    努力,努力!

    随着年纪的增大,秦桧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看着老爷子的身子骨一天天变糟,秦熺心里很着急,万一哪天老爷子一病不起了,自己的宰相梦不就破了吗?

    因为从入仕的那天开始,有秦桧保驾护航,秦熺这官是直线上升,得来全不费功夫,更加剧了他的贪欲,目标直指宰相的位置。

    当宰相那么容易吗?那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直接面对的是皇帝,没两下子能干得了吗?

    你当宰相以下的官,可能不需要什么本事,因为你面对的是你老爹,干好干坏,他都替你捂着。

    可当宰相行吗?干不好,皇帝帮你捂着?开玩笑吧!

    秦熺有点自不量力!

    为了使自己成为顺理成章的宰相接班人,秦熺不停的鼓动秦桧,让他帮自己想想办法。

    秦桧也知道自己老了,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早晚要退的。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自己当权的时候,干的那些事,自己罪清楚,打击迫害了不少人,政治这东西就是那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己倒台了,那些被自己打压的人肯定会东山再起!

    到时候,恐怕自己就要步蔡京后尘了!

    一想到那时的凄惨情景,再看看现在的风光场面,这心就翻江倒海似的不是个滋味!

    是该给自己找个接班人了!

    决不能让反对自己的人东山再起!

    无疑这秦熺是最佳人选!

    秦桧就想方设法帮助秦熺向宰相的位置爬。

    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在秦桧的运作下,秦熺被加官为少保,待遇跟宰相一样了。

    待遇、级别都一样了,就差一个位置了。

    能不能当宰相,决策权在皇帝那里,臣子们只有举荐的权利!

    到了这一步,秦桧不能再出面了,宰相举荐自己的儿子当宰相,那不是笑话吗?秦熺也不能毛遂自荐,因为宋时不比于先秦时代,选拔任用官员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不是谁想当就当的。

    到了攻关阶段,怎么办?

    只有发动自己的党羽上书推荐这一招。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朝散郎王扬英,上书推荐秦熺为相。

    奏章上去之后,如石沉大海,高宗那里一点反应都没有。

    秦熺这心愈发没底!

    不管事成与否,王扬英毕竟出力了,得给人家个奖赏,不然以后谁还为你卖命啊!

    秦桧就上奏为王扬英要了个知泰州的官。

    这个忙,帮得值!

    秦熺的事情先撂在一边。

    秦桧跟王氏没有儿子,当年跟丫鬟生了一个庶子,被送到了福建一户姓林的人家寄养,这个孩子名为林一飞,长大之后,秦桧就利用职权把他弄到朝廷里面当官了。

    毕竟是自己亲生的骨肉啊!

    秦桧之所以铲除异己,屡屡得手,就是因为他牢牢控制住了台谏部门,把自己的党羽都安排到里面当谏官去了,看谁不顺眼,一个眼色递过去,谏官们就蜂拥而上,明枪暗箭一起放,不达目的不罢休!

    秦桧使的就是疯狗战术!

    为了稳稳的掌控台谏,秦桧就把自己的亲儿子林一飞安排进去了,林一飞也很给他争气,到了台谏里面,成功的为秦桧弹劾了不少政敌,深受秦桧的喜爱,很快就提拔他担任侍郎,兼给事中。

    自己的儿子,不姓秦,别人的儿子,却姓秦,这叫哪门子事儿啊!

    秦桧有时候也发牢骚,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别看秦桧在朝中备受尊崇,趾高气昂,不可一世!

    但到了家里,有王氏在,他就是老二,啥事也做不了主。

    眼看着亲生的儿子在自己身边晃悠,却不能让他归入秦门,继承香火!

    秦桧很上火!

    他也曾几次试图说服王氏,让她同意认林一飞这个儿子,把他改回秦姓。

    结果是,被王氏骂得狗血喷头!

    从此,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中国人讲究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关系的网里面,一遇到什么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走正当途径,而是挖门盗洞,四处找关系,总想这通过关系来达到正常的事情不正常办,获取个人最大利益。

    秦桧当了宰相,秦家发达了,三亲六故的就全上来了,这个要个官,那个要块地,把秦桧给包围了。

    事还不能不给办,那样的话就没了亲情,以后还咋处呢?

    不管有多难,咬着牙也得办!

    这不,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科举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一路过关斩将,省试、殿试都第一,那是啊,秦桧的孙子,谁敢给排到第二?乌纱帽还要不要了?

    秦埙那是没的说,第一非他莫属,更让人惊诧的是,秦桧的侄子秦焞、秦焴及亲戚周夤,沈兴杰都考中进士。

    上榜的都是跟秦桧有关系的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了考这个功名,多少人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心血、甚至付出了生命!

    这么有难度的考试,竟然被几个纨绔子弟给轻易的过去了!

    考生们议论纷纷,深感不平!

    还我考试一个公平!考生们在高呼。

    秦桧把天下人都得罪了!

    当时的考官是魏师逊、汤思退、郑仲熊、沈虚中、董德元五个人,这五个人都是秦桧的党羽,刚当上考官,就叫嚣:“这回我可富贵了!”

    是啊,把秦桧的亲戚们都照顾好了,怎么能不富贵呢?

    省试、殿试结束之后,是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由于魏师逊、汤思退在前两轮考试中,表现得很好,秦桧很满意,到了廷试的时候,就把他们推荐为考官,奏请让汤思退为编排,魏师逊为详定。

    秦埙的状元梦,就靠你们来个圆了!

    到了廷试的时候,殿试第一的秦埙和第二曹冠的策文都是攻专门之学,而第三的张孝祥则是主一德元老并且涉及存忠赵氏的事情,文笔流畅,观点新颖,视角独特,高宗很欣赏。再看秦埙的策文,说的都是秦桧、秦熺经常说的话,一点新意都没有。

    这肯定是秦桧父子辅导的结果!

    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为我大宋江山社稷服务的,由不得你们乱来!

    高宗很生气,这秦桧父子也太过分了,要什么给你们什么,还不知足,竟然把手伸到朕的廷试上来了。

    这个面子不能给!

    高宗就把秦埙降为第三,把张孝祥提升为第一,曹冠第二的位置不动。

    秦桧如意算盘落空了!

    更让他沮丧的是,高宗开始不买他的账了,对他绝对的信任绝对的支持绝对的眷宠的态度,在慢慢发生转变。

    这是个信号!

    老秦家在走下坡路!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高宗能对秦桧下手吗?

    还没有到那么悲观的地步,秦桧虽专权,但不是篡权,他还是绝对服从绝对忠于高宗的,有他在,高宗这个皇帝当得还是很舒服的。

    秦桧还是好地,功绩还是大地,宰相还是继续干地。

    廷试结束不久,高宗就任命秦埙为实录院编撰,跟他爹一起去修撰史书去了。

    看来高宗对秦熺父子的修史能力还是认可的!

    人尽其才,让他们好好给我修编历史吧。

    我需要留给后人一个励精图治、品行卓越的开明君主形象。

    宰相的儿子、孙子一同担任史官,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一个历史纪录诞生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