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枕边书4-做人是立身之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太老实是很悲哀的

    社会规范告诉我们,做人要老实安分,不要惹事生非。老实没错,人人都希望别人老实,喜欢和老实的人相处交往,因为和老实的人相处比较安全,老实的人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吃亏,老实的人从不算计别人。周恩来曾经夸赞“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最老实的人”。不仅是周恩来,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把老实作为君子必守的一道准则。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过了火,事情就走向了反面。老实可以,但太老实就要不得了。太老实是一种木讷,一种保守,一种顽固,太老实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规划自己的人生,太老实的人只知道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创新没有突破,从来不去想要主动干什么,只知道按照别人的吩咐去做事情,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样的人,一生能有多大的成就?太老实的人一生都处于被动中,也注定一生都会平庸,不是没有机遇青睐他,而是机遇来到他的面前他也看不见,更不用说主动去创造机遇了。

    上帝告诉一个老实人,他将有机会得到巨大的财富,并在社会上获得卓越的地位,还能娶到一个漂亮的妻子。

    老实人信以为真,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开始等待神仙给他的承诺。

    可是这个老实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等到这个承诺的实现,他始终一无所有。

    当这个人死后,就去质问上帝:“你为什么要骗我?你说给我一切,可我等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等到。”

    上帝回答他:“我只承诺过要给你机会得到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由于你的等待,你让这些机会从你身边溜走了。”

    这就是太老实的人,机遇站在他的面前他都不知道,非得有人亲自告诉他:“这是机遇,快抓住!”太老实的人没有主见,总是根据其他人——父母、亲人、朋友的意见,选择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向。尤其是当别人一再重复自己的意见时,老实人就更难以拒绝。于是,很多太老实的人选择了一条不属于自己的路,可想而知,在这条路上他能够走多远呢?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太老实的人不欺负别人也就算了,却还要受到别人的欺负。这可以算是太老实的人最大的悲哀与无奈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职场上,太老实的人总是被其他员工使唤过来又使唤过去,有什么累活苦活或者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总是叫太老实的人去做,其他的人则坐享其成;如果事情做砸了,就把责任全推到太老实人的身上。而太老实的人一般都胆小怕事,安分守己,对人对事谨小慎微,从不会随便得罪别人,即使别人得罪了自己,也不会记恨在心,更不会以牙还牙。这样一来,太老实的人就常常被那些不老实的人欺负,而且即使自己吃了亏也认了,也不会向老板反映。

    反过来,太老实的人对于别人的一点小小的恩惠,却牢记心中,并时刻想着找机会给予报答,即使那些施与恩惠的人早已经忘记了这点事。如此看来,太老实的人是职场里的“冤大头”。

    老实人的这种生存状况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

    首先,老实人不善于表现自己,尽管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也不去争取,会觉得不好意思,自己的优点与能力常常不为人所知,给人的印象很平常,甚至常常被人遗忘还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很难引起他人的重视。

    其次,老实人不知道为自己的将来计划和打算,他们的观念是凑合着过日子,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一生糊里糊涂,或许偶尔也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机会表达,一旦有机会表达又没有信心,所以即使把想法说出来也不会得到他人的重视。可以说,太老实的人是没有话语权的。

    再次,太老实的人不懂得交际,不会运用社会资源,总是单打独斗,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原则有余、圆通不足,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太老实的人个性也往往比较孤僻,不主动和别人交往,不主动和别人接触,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还不主动,还期望别人主动结交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太老实的人往往没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最后,老实人不加入任何的利益团体,只知道过自己的生活,也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的能力,而给别人带不来任何好处的人在整个利益关系的链条中就会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地位。

    所以,做人不能太老实,要有一点心机。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人处事留一点心机,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需要。心机是谋略的一部分,善于谋划的人都是有心机的人,不要以为有心机就是要算计别人,更多的时候,心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心机是智慧的流露,也是自保的象征,没有心机的人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同种类的伤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中的事情错综复杂,面对这样的世界不留有心机,怎能正当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呢?

    枕边哲理

    俗话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也许太刻薄了一点罢,但仔细想来,却也觉得并非唆人作恶之谈,乃是归纳了许多苦楚的经历之后的警句。

    不做“滥好人”

    “好人”是人性丛林里的“珍稀动物”,因此大家都喜欢“好人”,也欢迎“好人”。因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会伤害别人,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别人而让自己吃亏。这种“好人”岂止是“好”,简直是“伟大”了。

    那么做“好人”到底好还是不好呢?

    事实上,做“好人”或做“坏人”,是由性格决定,而不是由意志决定。换句话说,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而受教育及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性本善”的人有时也会呈现“恶”的一面,而“性本恶”的人有时也会不那么“恶”。性格形成的障碍和弱点,并不是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做“好人”好或不好的这个问题,只能这样子回答:做“好人”是性格决定的,想不做都不行;而且做“好人”也有其人际关系上的价值,因此,做好人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做“滥好人”。

    所谓“滥好人”就是没有原则、没有主见、不能坚持的“好人”。这种人不知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以“好”去讨别人的欢喜,反正是有求必应,也不管该不该:有时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马上就软化下来;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是非难分,当事情不能解决的时候,便“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有时也想“坏”一点,可是离“坏”还有一大段距离,自己就开始自责,检讨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不应该……

    这种“滥好人”得到的效应和“好人”不同,因为真正的“好人”有原则,所以别人在颂赞这“好人”的“好”时,还带着几分尊敬甚至“畏惧”。但“滥好人”则不然,他在人际关系上的效应是“不能担大任”的评价,而且别人因为深知他的弱点,甚至会设计他、陷害他,得寸进尺,予取予求,反正他不会反抗,不会拒绝嘛。于是所有人都得到了好处,惟独这个滥好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总而言之,“滥好人”只能在家里做,在人性丛林里,“滥好人”是不值钱的。

    枕边哲理

    妥协的人是在喂一条鳄鱼——希望它最后吃掉自己。

    坚信自己心中的答案

    “什么是导致人们成功或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这是我经常询问我的顾客的一个问题。在被询问者中,既有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也有郁郁寡欢的失败者,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竟然出人意料的一致。“毫无疑问,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居然超过了90%。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误区。今天,我必须告诉我的读者,导致人们成败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能力的大小,而是信心的有无。

    有一天,我在宾馆的餐厅吃早餐时,邻桌的一位女士问我:“先生,你能告诉我现在的准确时间吗?”我的手机留在了宾馆的房间里,于是我大致估摸了一下,对她说:“大概九点吧。”“我可不这么认为,”她断然否定道,“我觉得现在至少九点三十分了。”一旁的餐厅服务生抬起手腕,看着自己的手表插嘴道:“这位女士说得一点没错,现在正是九点半。”待服务生离去,我好奇地问那位女士:“你既然知道准确时间,为什么还要问我呢?”“我也是猜测的。我向您询问,只是想确认一下。”她解释道。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人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其实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或者早就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但他们还是要和这些问题纠缠不清,他们苦苦寻求着他人的指导和认同,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一致时,他们才会从内心接受自己的答案或方法。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心理顾问。我向他讨教如何做得这么成功时,他诡异地笑道:“告诉你一个秘密,我这个所谓的心理顾问,无非就是借人家的表,然后告诉人家现在的时间。”我清楚地知道我朋友在心理学方面并没有多高的造诣,有的只是他的聪明和智慧。每当一位顾客光临,他都会让他的顾客从一副塔罗牌中随便抽出几张,然后,让顾客告诉他,这几张牌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哈!”某一位顾客看着手中的牌解释道:“这牌表明,我的生意计划是完全可行的。”“对极了!”我朋友赞同道。他的下一位顾客细细审视着自己的牌,若有所思地说道:“我明白了,这种关系再维持下去,会要了我的命的,我必须立刻结束这种关系。”“的确如此。”我这个“心理咨询大师”朋友很严肃地点头表示赞同。当然,也有顾客对他们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自己明确的答案,这时候,我朋友就会耐心地诱导他们说出自己最优先的选择。最后我朋友对他的顾客说:“嗯,我相信这是一个聪明而有效的办法。”

    这些顾客,由于其内心的想法得到了自己信赖和仰慕的“心理大师”的认可和肯定,无一例外地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执著不懈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而他们最终成功的概率都高得惊人。因此,对于交付的那笔不菲的咨询费,他们都认为是非常值得的。我朋友对顾客的功劳在于,他帮助人们“收听”到了来自自己内心的指导,并使他们以巨大的自信去实施它。

    我想起大数学家乔治·丹齐格的一段趣事。当他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他上课迟到,发现黑板上写了两道题。他把它们当作家庭作业抄了下来。结果他发现,这是他做过的最难的作业,他没日没夜地做了一周才做出来。他交上作业,心中还忐忑不安地认为:作业交得这么晚,肯定要被扣分。一个周末的早上,睡梦中的丹齐格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睡眼惺忪的他开门看见教授一脸兴奋地扬着几张纸说:“你解出了数学史上两道经典难题!”丹齐格凭此开辟了数学研究中线性优化这一新领域。事后,丹齐格庆幸地表示,倘若当初他知道那黑板上的两道题是存在了多年的数学难题的话,他的自信肯定被吓得无影无踪,别说解出答案,他甚至连碰都不敢去碰它们。

    由此可见,智慧和才能并非上帝保留给少数人的礼物,事实上,他把这件礼物送给了所有的人。我可以肯定地说,对于那些饱受挫折和失败的人而言,他们缺少的绝不是才能,而是自信。对于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只要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并坚决而持久地行动起来,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为自己所拥有的才智而惊叹不已。

    枕边哲理

    本领加信心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真诚为别人喝彩也是一种胸怀

    昔日同窗目前被评为“市十大杰出青年”,替他高兴之余,顺便告诉了另一位同窗。谁知他嘴一撇道:“浮名虚利而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据我所知,去年这位同窗还为争取局里的一个先进名额和领导闹得不可开交,怎么,堂堂的杰出青年的桂冠,此时到了他的嘴里,就成了不值一文的浮名虚利了呢?

    身边的某个朋友,前些日子,忽然有篇小说得了大奖。草根写手获此殊荣,实在是可喜可贺。我登门道喜的时候,她却感慨激动得什么似的。原来自从获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平日里交好的那些朋友,要么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要么冷嘲热讽酸文假醋,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平心静气地与她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朋友郁闷道:这个奖项,即便我不得,身边的朋友也得不到,怎么我一得,无形中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呢。

    生命的舞台很大,每个人既是表演者,也是台下的观众,谁都希望在曲终谢幕的时候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喝彩,因为我们都是在寻找和期待着他人和社会的认同。

    这种认同也可以狭义地认为是知己的表现,毕竟好朋友的鼓励和赞扬会让我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继续走下去。但来自对手和敌人的喝彩更为可贵。

    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对手无处不在,有人处心积虑地等待着对手的失足,对于他人的成功不屑一顾,忿然于心,从未慷慨地对别人给予喝彩和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然而对生活,应该懂得欣赏,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更应当欣赏朋友,欣赏同事,欣赏对手。

    不懂得欣赏的人不会体会到一种为人欣喜的快乐。一个为别人喝彩的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不吝啬真心的付出。他们收获朋友,收获感动,人的智慧与修养在这时体现,高尚在这时闪光。当年周瑜与诸葛亮对峙时,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下的两个英雄,同样的出色和不同凡响,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道破近几年那些自恃不凡的才子和所有卑鄙小人压抑在心中的死结,他们容不下身边比自己幸福的人,把自己的逊色和受到的苦难化作一种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仇恨,他们为自己不平,自欺欺人地瞧不起那些付出过艰辛而成功的人,自以为别人的成功源自家庭或者社会对他的宠幸。妒火焚心之后,抑郁而终的是周瑜,现代也有很多人为他们的阴暗的心理丢失了握住幸福的机遇。

    不免感叹起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惺惺相惜,萧何对韩信的舍身相荐,鲍叔牙和管仲的不计前嫌。如果这个社会有一天,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提防着别人,没有真诚的喝彩,只剩下虚伪的欺骗,这将会是怎样的世界?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慰藉,真心地付出,你才会体会那种因为别人而欣慰的感动。

    枕边哲理

    不敢赞美对手的人是没有价值的。

    欲善终,当慎始

    古人常说要“慎始”,即做某件事一定要小心,有了第一次,可能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发展下去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必须小心“第一次”,杜绝“第一次”坏事的发生。细细想来,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身立世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干部,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经不住酒绿灯红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和俗语“破罐子破摔”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这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做到“慎始”似平也很难。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设置种种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弹”来百般诱惑,让你“湿鞋”。在莫泊桑的小说《小酒桶》中就有这样的故事。女主人公马格格瓦,将其田庄以每月250金法郎至她寿终的价格卖给一个叫汲可的老板。汲可为了让她早死,想出一条诡计:办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拿出“十足的陈酒”白兰地,请马格格瓦做客。原本滴酒不沾的马格格瓦,在汲可连劝带哄下终于连饮三杯。此后,汲可又常给她送酒,使她染上了酒瘾,终于在一天晚上醉倒雪地冻死了。

    这不仅仅是小说中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汲可”和“马格格瓦”。成克杰不是在“十足的陈酒”面前染上“酒瘾”而成为“巨贪”的吗?胡长清、李嘉廷不是像“马格格瓦”那样在“汲可”们的连劝带哄下“失足”的吗?可以说,所有的贪官、赃官都在重蹈马格格瓦不“慎始”的覆辙。应该说,这些人并非一开始就胆大妄为的。他们也曾犹豫过、心虚过、自责过,但终究没能战胜自己。有的还以“就干这一次”为托词原谅自己。还有一些人,开始时并不认为事情很严重,觉得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外快,乃小事一桩,不足挂齿。殊不知,如此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旦醒悟,却已不能自拔。

    欲善终,当慎始。无数的教训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想清正廉洁,永葆本色,不能不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

    枕边哲理

    即使你活在愉悦顺遂的境遇中,你也会遇到要克服的困难。

    能力不够,最好远离是非

    春秋时楚国丞相孙叔敖身患重病,即将死去。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大王屡次想要给封地,我都没有接受。因为这样一来,等我死后大王就会对你进行封赏。到那时你一定不能接受那些肥沃的土地。我知道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那里土地贫瘠而且名声很坏。楚越两国的人都认为那儿有鬼神作祟,视为不祥,所以你所能长期保有的,只能是那块土地。”

    孙叔敖死后,国君果然要封给他的儿子一块肥沃富饶的土地。孙叔敖的儿子坚决不肯接受,只要求分得寝丘那一块地就满足了。此后果如孙叔敖所言,这块地因为大家都看不上,没有人来争夺,他的子孙也因此保得了长久的平安。

    孙叔敖知道自己死后,子孙就失去了庇佑,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远离是非之地,远离争夺的焦点,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这是他的远见之明。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你能力不够,最好远离是非。

    在这个社会上,人们争夺最激烈的,说白了就是权力,对社会资源的控制权。官位是社会资源,金钱也是社会资源。如果你自认不是一个强者,没有那样的铁腕和硬心肠,那么,我劝你还是学一门技艺比较好,拥有一技之长,等于端着一个安身立命的铁饭碗啊。

    这个技艺,是指成为一个某方面的专家,比如医生、教师、画家、工程师等。两弹元勋钱学森,当年在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他迫切想回国,报效国家。美国方面百般阻挠,放言:“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国,他至少抵得上五个师!”瞧,一位专家的价值如此之大,不逊于王侯啊。

    有才能的人往往清高,这是因为他有一技之长,不用看人脸色。虽然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有“手艺”,还是饿不着的。这倒是一个能获得自尊的生存方式。

    枕边哲理

    一个人要么掌握很好的专业技能,要么掌握在生活中无孔不入的本领。这二者都是生财之道。

    不要对别人抱过高的期望

    总有些老人对地铁里不让座的年轻人怒目而视。他们觉得自己岁数大,理应受到照顾,面对残酷的现实,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他们分明在期待。没这种期待的老人则抱着“一路站过去”的念头走进地铁。

    公司里也一样,期待与失望的矛盾冲突不断。上司会一边充满期待地向手下职员布置任务,一边盘算:“应该能到这个程度吧。”职员也会像上司一样,一边做事一边估摸着:“做到这个程度的话,组长该如何报答我呢?”矛盾就在彼此期待和失望的冲突中交织而成。

    一天,和一个朋友一起去看牙医。见护士们毫不上心,于是朋友将他认识院长的隐情直言相告。不料此言一出,护士脸上立即“多云转阴”。朋友不解,赶忙询问缘由。片刻的沉默后,一个护士终于开口说道:“干多少活儿总要给多少钱嘛!”

    因为对工资的不满,让只是朋友的我们受到“爱屋及乌”式的待遇。

    于是,和这个院长朋友一起喝酒的时候,我们将护士们的不满告诉了他。不料,他听了以后,这样答道:“哎呀,起码给多少钱也得做多少活儿才对啊!”

    瞬间想到了护士与院长之间矛盾的根源——期待与现实的差距。

    我们对别人发火,究其缘由,也不过是期待能在他身上得到某种回应。不然的话,何必要那样去做呢?

    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会对孩子发火。而父母给的零花钱少或参加不了运动会,孩子一样会不高兴。手下职员业绩平平,就对手下发怒。认真工作却没有得到认可,手下职员一样会恼火。朋友没有按时赴约我们会生气,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期待他会守约。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也就不会愤怒了。

    回过头来想想,对方发火其实是现实与他的期待有差距。到底在期待什么,很难说清楚,不过不满意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我们而言,解开人际关系枷锁的,难道不就是那把确认期待内容的钥匙吗?对别人亦是如此。

    其实,判断一个人精神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最好的标准就是看他对别人有多大的期待。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如果期待别人能为自己做点什么,会将力所能及的事情推给别人,进而把自己该做的事也推掉。最终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环境,放弃了享受生活的权利,其实都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了无痕迹。不过在这短暂的岁月里,与其去期待别人,不如期待着自己能被别人所期待。

    枕边哲理

    与其被人选择不如选择别人,与其感激别人不如被人感激。

    拍马屁,终究不如有实力

    看见上司叼根烟就立刻打上火,老板从车上下来就立刻上前开车门,看见上司打了条新领带就称赞:“这可真是上等货。”当你看见周围同事这么做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这时候,每个人的反应都差不多:“真是马屁精,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恶心!”但是,当周围这种拍马屁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也很难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最后,连你也会和大家一样,成为迎奉拍马的人。

    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不会受到影响,依然坚持不迎奉拍马。这种人中有二种。一种是头脑很单纯的人,他认为:“这简直太无聊了。”或是“这么麻烦的事就免了吧!”于是即使别人再怎么拍马,他仍然故我。另外一种就是所谓的硬汉,这种人可是很麻烦的人。

    “经理真是个公私不分的人,利用公司的交际费享用私人的嗜好。如果我想要受到他的提拔,就必须与他同流合污,但这实在不是我做得出来的。”你或许就是这种人,经常为了这种事情而气愤或烦恼。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是这种性格的人,大可不必勉强自己加入迎奉拍马的行列。假使你为了讨好上司而忍着自己心中的不屑与气愤,采取所谓的“屈辱的行动”,上司也还是不会高兴,因为你这种不满的情绪,还是会表现在你的行动之中,使得言行举止看起来极不自然。更何况有些人本来就很擅长谄媚这一套功夫,和他们比起来,你的所作所为,反而让人觉得“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此一来,你排除万难,克服自己心理障碍所做的努力,非但一点效果都没有,反而落人笑柄。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好呢?这说起来未免太过于教条化,但这却是不可否认的定则,那就是靠实力取胜。

    不要羡慕那些走旁门左道而暂时得到利益的人。

    如果你看见旁人占了上风,你就坐立不安而图谋与之较高低,这么一来你将终日与人竞争而不得安宁。这些讨巧的欺骗伎俩,只能用在情急之下,绝不可以成为常态,惟有真正的实力才经得起考验。

    枕边哲理

    奉承者总是靠听他话的人来养活自己的。

    生活需要“长线”

    正确面对现实,切不可见异思迁,竭泽而渔,这样并不会捞到好处,因为谁也不比你傻。

    许多时候,我们会听见许多人在抱怨:我们那个老板太抠门了,只给我们开这点儿工资,公司一年赚那么多钱,全是他一个人的,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我干的活对得起这些钱就行了。或者是:经理干的活也不比我多多少啊,可他的薪水比我高出一大块,他拿的多,就该干的多嘛,我只要对得起这份薪水就行了,多一点我都不干。

    不可否认,在一个单位或组织中,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付给员工的薪水或其他奖励也有不公平之处,要知道这是难免的。但在所有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中,上述这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区:我是在为老板工作,薪水一定要和我的工作等价交换(超额当然更好),也就是说,你在用钱来购买我的劳动,你出什么样的价钱,我就提供什么样的质量。

    这种想法有以下几个错误:

    首先,工作的目的与回报并不只是薪水。人需要工作,需要社会归属与认同,而且一个人的才干只有在工作的磨练中才有可能长进,也只有用积极愉快的心态去工作,才能在自身进步与工作成绩中获得一种成就感的享受,如果你对工作环境与报酬不满意,完全可以与老板沟通或另谋高职。消极抵抗的做法只能是自毁前程:自己业务没有进步,工作不认真负责,当然不会招人喜欢。

    其次,在衡量一个人工作成果时,也许会有暂时的标准差异,但不可能长久失衡。也许从一开始,老板并没有意识到或发现你的能力,因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而给你定了一份较低的薪水标准。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消极怠工,那么你的实力大部分被你冰冻起来浪费掉了,你的薪水也很难有提高的可能,因为老板还在想:这小子就这么两下子,他对公司的贡献比给他的薪水还低呢。

    几年前在某个大学的毕业典礼中,可口可乐的总裁Brian Dyson说了一段有关工作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话:

    “想象生活是一场比赛,你必须同时去接五个球,这五个球分别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以及精神生活,然而你不可让任何一个球落地。你很快就会发现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它掉下来,它会再弹回去,而其他四个球:家庭、健康、朋友以及精神生活是玻璃制的,如果你让这四个球其中任何一个落下来,它们会磨损、受损,甚至会粉碎,而一旦落下,它们将不再和以前一样。”

    你必须知道这些事在生活中没法求得平衡,而且,不要认为你应该与其他人做比较。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枕边哲理

    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斤斤计较的人最痛苦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恕、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有位同事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二百吊钱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二三百元工资,一间12平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想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别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担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容过他了。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先生的确修炼得颇有涵养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枕边哲理

    凡应人接物,胸中要有分晓,外面须存宽厚。

    做人多点人情味

    北宋名臣张咏,官至吏部尚书。一次,他办完公事回到后厅,见后厅的一名守卫正在熟睡。张咏就把他叫醒,和气地问他:“你怎么了,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啊?”果然,那人闷闷不乐地说:“我母亲病了很久,哥哥外出很久了也没有音信。”张咏派人调查,证实说的是实话。

    第二天,张咏派了一个仆人去帮助看厅的人照料他的母亲,帮他把事情安排好,那人感激不尽。

    事后张咏说:“在我的后厅怎么敢有人睡觉呢?这人当时睡着了,一定是心里很愁闷,所以我才怜悯他。”

    像张咏这么有人情味的领导,下属能不愿为他尽力做事吗?

    做人多点人情味,会使你更有人格魅力,也更容易被人接受。战国时赵国的左师触龙就是这样的人,他正是靠人情味说服了倔强的赵太后,使她同意把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以解除当时赵国面临的危机。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了,他儿子丹即位,就是赵孝成王。孝成王年幼,国家大权实际上由他母亲赵太后掌管。这时候,秦国乘机出兵侵犯赵国,接连攻占三座城池。赵国形势危急,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一个条件,要把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送来做人质,才肯出兵。做人质是有一定风险的,一旦两国关系破裂,人质的处境难测。

    如今齐国要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太后不愿让他去冒这个风险,所以无论如何不肯让他去。眼看秦国军队一天天逼近,形势越来越吃紧,大臣们都很焦急,又想不出别的办法,都一个个来劝说太后,请她答应齐国的条件。太后坚决不同意,还气呼呼地说:“谁再来劝我,我就唾他一脸唾沫!”这样谁也不敢跟她提这件事了。

    左师触龙知道这个情况,就去求见赵太后。太后心里估摸,一定又是来劝我的,哼,我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就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已经上了年纪,他一瘸一拐地慢慢走到太后跟前坐下,抱歉地说:“老臣腿脚有毛病,行动不方便,所以好久没来看您,请您原谅。您身子骨还好吧!我总是惦记着您,怕您哪儿不舒服,今天特地来看您。”太后说:“我身体还过得去。”触龙说:“饭量怎么样?”太后说:“就靠喝点粥。”触龙说:“老臣有时候不想吃饭,逼着自己多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地,吃饭才香一点,身子骨也觉着舒服些了。”太后说:“我可走不下来啊!”就这样扯开了家常话,太后慢慢消了气,脸色也开始平和些了。

    接着,触龙换了话题,说:“老臣有个最小的儿子,叫舒祺,不大成器。我已经老了,偏偏最疼这个儿子。冒昧地提个请求,希望您能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宫廷做一名卫士,不知道行不行?”太后说:“我会照办的。您儿子几岁了?”触龙说:“十五了,年纪虽说小了些,但是如果能在我死以前把他托付给太后,我死也就放心了。”

    太后见一个大男人感情也这么丰富,很感兴趣地问:“你们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只怕还要超过妇人呢!”太后笑了:“这可不见得,妇人家才最疼小儿子呢!”触龙说:“我看不能这样说,比方太后对燕后(燕后是赵太后嫁给燕国君主的女儿)就比对长安君还要疼爱。”太后听了很不以为然,说:“您错了,我疼长安君远远超过了疼燕后啊!”触龙说:“我看不见得吧,父母真正疼爱子女:总是为他们做好长远打算。记得燕后出嫁的时候,您一直送她上了车,还抱着她的脚哭,想的是她嫁出的地方太远了,心里非常难过。等她走了以后,还常常思念她,祝愿她子子孙孙世代相传做燕国的君主,您替她思虑得还不远吗?”太后似有所悟,说:“倒也不错。”

    触龙又问太后:“赵家立国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请您想一想,除去最近的三代以外,过去的赵家子孙,还有谁能把爵禄继承到今天的吗?”太后说:“早没有了。”触龙说:“其他国家呢?”太后说:“也没听说过。”触龙说:“您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是因为,这些子孙都是继承父辈传下来的现成爵位,他们继承的爵位虽然很高,可是没立过什么功勋;得到的俸禄很厚,却没有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毫无能力和经验,倒要行使很大的权力。这样就非常危险:他们的地位往往很不稳固,容易受到人家的攻击,自己遭到杀身之祸且不说,还连累他的子孙,所以过去的赵家子孙现在还当侯爵的就没有了。如今太后一心提高长安君的地位,封他最肥沃的土地,给他最大的权力,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有一天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着什么功劳能在赵国站住脚呢?看来太后为长安君想得太近了,所以我说太后爱他不如爱燕后呀。”听了这一番话,赵太后才猛醒过来,忙说:“您说得对极了。好,长安君的去留完全听您安排吧!”

    就这样,触龙成功说服了赵太后。与其说他是深谙劝说的技巧,不如说是靠人情味打动了赵太后啊。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有富有人情味的人才能触动别人的心弦,真正赢得对方的好感。

    枕边哲理

    没有慈悲之心的人是禽兽,是野人,是魔鬼。

    以诚待人,聚集人气

    “推心置腹”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说的是光武帝刘秀以诚意和仁德感化降将的故事。

    西汉末年,刘秀率领将士浴血奋战,渐渐平定了全国的混乱局面。某一天,他展开地图,总结平乱的政绩,望着标识着密密麻麻符号的作战形势图,他不禁茫然,便对幕僚邓禹道:

    “天下如此辽阔,如今我才平定了一些小郡,要到何年何月,才能使全国安定下来呀?我真是没有把握呀!”

    邓禹回答:

    “诚然,如今天下群雄兴起,战乱不患,前景不测。但是万民都眼望着明君的出现。自古以来,兴亡都在于仁德的厚薄,而不在于土地的大小。请您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一心一意积王者之德,天下最终会归于统一的。”

    刘秀深以为然。半个月后,他率兵击败了称作“铜马”的农民军。对那些愿意归降的将士,刘秀非但不治罪,反而让他们维持原职参加刘军,继续作战,且对其统领们一一封侯。他这样对叛军恩宠有如,以至于他们不敢相信,心中不免充满疑惑及不安。

    对这种情形,刘秀也察觉到了,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投降军队不予整编,维持原编制,叛军将领仍复原位,带领原部下参战,本部不作干涉。命令下去后,为了观察实际反应,刘秀经常一个人单骑来往于各营地巡视。此时如果有人行刺刘秀,那真是件唾手可得的事情。但是叛军众将士看到刘秀如此诚恳,都产生了敬仰之心。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萧王(刘秀当时的封号)推赤心置人腹中,诚恳待人,不怀疑我们,实在是一位度量宏大的宽仁长者。以前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他居心叵测,现在回想起来,真觉惭愧。今后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我们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从此以后,这些降将都成了刘秀忠实的部将,跟着刘秀披荆斩棘、赴汤蹈火,立下汗马功劳。而刘秀凭着他们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终于平定了天下的混乱,建立了东汉王朝。

    刘秀具有贤明豁达的领导者风范。他诚恳待人,以君子之心度他人之腹,使人心归附于他,最终壮大了自己。

    刘秀和西汉的刘邦一样,都处在乱世,正是群龙无首的年代。那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也不服谁,靠武力让人屈服只能是以暴易暴。所以刘秀的宽仁既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其实曹操也是个有胸襟、能容人的领导。当初刘备还没成事的时候曾来投靠曹操,曹操任命他为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刘备是有野心的人,现在若不趁早除掉他,将来必是后患。”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您现在手提宝剑仪义起兵,为百姓除暴,必须要推崇信义,才能招来英雄豪杰。刘备向来有英雄之名,如果我们杀了他,则有害贤之名,这种损失可就大了。”曹操认为他说的对。

    后来祢衡来投奔曹操,此人极端狂妄,把曹操手下的贤士骂了个遍,曹操也不以为意,没有难为他,只是把他送给了刘表。

    当今是个多元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形形色色,生活理想也不尽相同,作为领导者,要把各种各样的人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团队。这就像把许多木板箍成一个木桶一样,领导要善于做那个箍桶匠,而“诚意”就是那个箍桶绳。

    枕边哲理

    人际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诚意和廉洁。

    做人要刚柔并济

    血性男儿,身性不可无刚,但不能“刚”过了头,过了头便是“暴”。历史上,多少君王流于“暴”呢?暴商纣、暴秦政、暴隋炀,他们之暴种下的祸根,有的报在自身,有的报在子孙。暴,不是残暴便是暴行暴政暴戮,惹下政变,惹下杀身之祸并不奇怪。因此,做人要刚柔并济。

    一般来说,男儿“刚”时为伸,“柔”时为屈,当柔不柔,也就等于当屈不屈,屈伸失衡,焉有不败之理。

    柔,有时也是忍,忍也是屈;刚则是伸,暴是“刚”得过头的结果。从这一角度说,忍与屈,同样可以制暴。

    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暴,主要是表现在脾气暴躁性格暴躁上。这些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关乎到修养、人缘乃至事业的成败。这是因为,世人基本都公认,大凡修养到位心地友善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暴跳如雷的。

    爱发脾气者,看似性格急躁,实则是只懂伸而不懂屈的弱智之人。这么说,可能话太苛刻,但至少可以说,一个善屈善忍懂得“柔”道的人,根本不可能动不动就火暴三丈高。

    不懂伸应有时有限,也就不懂屈中有忍忍中存柔。屈与伸的尺度掌握不好,在别人的眼里,你要么是一个暴徒,要么是一个懦夫。

    人生在世,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单柔不能成事、单刚不能立威之时,不妨刚柔并济、或者刚中见柔、柔中藏刚。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座前的大臣蔺相如,便是临大事时刚中见柔、柔中藏刚的典范。

    公元前229年,赵惠文王应秦昭襄王之邀,会晤渑池,饮酒间,襄王为显自贵,让手下人托出琴来,请文王弹奏,以助酒兴。文王不便推辞,抚琴一曲。曲罢,秦昭襄王得意地大声令史官记下这件事,说某年某月某日,两王饮酒,赵惠文王为秦襄王弹曲以助酒兴。随文王而至的蔺相如见文王受辱,心生一计,将桌上装菜的瓦罐拿起,走到襄王面前说:赵王听说秦王精于秦声,我特捧上瓦器,请求秦王击而歌之,相互娱乐也!秦王不理,蔺相如则高举瓦罐,凛然发威道:秦王若不答应,我当血溅大王之身!秦王无奈,在蔺相如所提的瓦罐上敲击了几下,蔺相如便让随行的赵国史官记上:某年某月某日,两王相会,秦襄王为赵惠文王击缶。

    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保住了文王的自尊,挽回了面子,文王觉得蔺相如堪称奇才,于是更加重用,升为上卿,官位比战功赫赫的大将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时时待机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空,见了他的马车队伍,便远远地躲避,使得手下人慢慢地看不起他。一日,手下人一块找蔺相如说:我们远离故土,投奔到你的门下,是觉得你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现在,你的官越当越高,却越来越懦弱,见了廉将军,照面不敢打就躲,我们都觉得耻辱。所以,我们要离开你。

    蔺相如长叹一声说: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手下人答:自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厉害,我都敢当面侮辱他,轻视他的群臣,难道我还单单怕一个廉将军吗?我让他、我容他,是因为我明白,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而我们赵国,正是有我和廉将军同在,秦国才不敢侵犯我们,我是先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啊!

    手下人一听,莫不为蔺相如博大的心怀所折服。他的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之后,他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肉袒负荆,请罪于蔺相如的门前。

    蔺相如审时度势,当刚则刚该柔则柔,为赵国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与廉颇将军的“刎颈之交”及廉颇的“负荆请罪”,都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之于敌对者,要制服他要压制他,就得“刚”出现,而且越“刚”越好。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若不手持瓦罐,以视死如归之“刚”,又怎么能令骄傲蛮横的秦襄王“甘心”为赵王击缶呢。

    孔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帮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宁武子就是宁俞,他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在他辅佐卫文公时,天下太平,政治清明,宁俞表现出非凡的才干。然而,当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执政后,国家则发生内乱,宁俞则糊涂起来。显然,这是他明哲保身之道。身为国家重臣,不暂时保住性命,将来何谈治理国家。后来周天子出面,殊杀佞臣,政治出现清明之象,宁俞又聪明大显,辅佐卫成公大治国家。

    由此可见,孔子是很欣赏宁俞这种“邦无道则愚”的做法的。在聪明中见屈,在糊涂中藏伸,才是真正掌握了屈伸之精要。

    枕边哲理

    世界属于热情而又能保持冷静的人。

    甩掉“面子”的包袱

    一个人要想有面子,就要不怕丢面子。孔子说:过而不改,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算真的错了。

    人无完人,没有人不会没有错误,有时甚至还一错再错。既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可怕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怕知错而不肯改,错了也不悔过。

    其实,如果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再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谨慎端正,而且能加深领导和同事对你的良好印象,从而很痛快地原谅你的错误。这不但不是“失”,反是最大的“得”。

    事实上,一个有勇气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他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这不仅可以消除罪恶感和自我保护的气氛,而且有助于解决这项错误所制造的问题。卡耐基告诉我们,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令人有一种高贵诚信的感觉。

    喜欢听赞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忠言逆耳,当有人、尤其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同事对着自己狠狠数落一番时,不管那些批评如何正确,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会拂袖而去,连表面的礼貌也不会做,常常令提意见的人尴尬万分。下一次就算你犯更大的错误,相信也没有人敢劝告你了,其实这是你做人的一大损失。

    当我们错了——若是我们对自己诚实,这种情形十分普遍——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种技巧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比为自己争辩还有趣得多。

    如果你总是害怕承认自己曾经犯错,那么,请接受以下这些建议:

    假若你必须向别人交代,与其替自己找借口逃避责难,不如勇于认错,在别人没有机会把你的错到处宣扬之前,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一切的责任。

    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错,要立即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失误,这样当然有可能会被大骂一顿。可是上司的心中却会认为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将来也许对你更加倚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你失去的还多。

    如果你所犯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绩或进度时,无论同事是否已发现这些不利影响,都要赶在同事找你“兴师问罪”之前主动向他道歉、解释。千万不要企图自我辩护,推卸责任,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令对方更感愤怒。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当你精神不佳、工作过重、承受太沉重的生活压力时。偶尔不小心犯错是很普通的事情,关键是犯错后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它。犯错误不算什么罪大难饶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放下了面子,不再固守所谓的自尊,人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

    枕边哲理

    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学会了放弃,才拥有一份成熟,才会多一份智慧。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用套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生命,这是狐狸的本能。人生亦应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

    正如欧洲那首流传很广的民谚:为了得到一根铁钉,我们失去了一块马蹄;为了得到一块马蹄铁,我们失去了一匹骏马;为了得到一匹骏马,我们失去一名骑手;为了得到一名骑手,我们失却了一场战争的胜利。

    为了一根铁钉而输掉一场战争,这正是不懂得及早放弃的恶果。

    生活中,有时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搞得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更要学会放弃。放弃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转机,杨绛在《干校六记》中所记述的,就是面对人生际遇所保持的一种适度的跳高。让自己对生活对人生有一种超然的关照,即使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也要在学会放弃中,争取活得洒脱一些。人之一生,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才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比如大学毕业分手的那一刻,当同窗数载的朋友紧握双手,互相轻声说保重的时候,每个人都止不住泪流满面……放弃一段友谊固然会于心不忍,但是每个人毕竟都有各自的旅程,我们又怎能长相厮守呢?固守着一位朋友,只会挡住我们人生旅程的视线,让我们错过一些更为美好的人生山水。学会放弃,我们就有可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友情天空。

    放弃一段恋情也是困难的,尤其是放弃一场刻骨铭心的恋情。但是既然那段岁月已悠然遁去,既然那个背景已渐行渐远,又何必要在一个地点苦苦地守望呢?不如冷静地后退一步,学会放弃,一切又会柳暗花明。

    枕边哲理

    临事机贵于冷淡,不计功利,不患得失。

    犯错,就诚实地认错

    人再聪明,考虑事情也会有不周的时候,有时再加上,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于是就会无可避免地犯错——估计错误、判断错误、决策错误。

    人犯了错,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死不认错,而且还极力辩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人求生存的本能,怕认了错饭碗就保不住;另一种反应是坦白认错。

    这两种反应各有利弊得失,分析如下:

    第一种反应的好处是不用承担错误的后果,就算要承担,也因为把其他人也拖下水而分散了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证据明明摆在眼前,还死不认错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过,也可避免别人对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怀疑。可是,我并不认为死不认错是上策,因为死不认错的坏处比好处多得多。

    如果你犯的是大错,那么此错必人人皆知,你的狡辩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人对你心生嫌恶罢了。如果所犯之错证据确凿,你虽然狡辩功夫一流,但责任还是逃不掉,那又何苦去狡辩呢?如果你犯的只是小错,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那更划不来呀。

    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不认错和狡辩对自己的形象有很大的破坏性,因为不管你口才如何好,又多么狡猾,你的逃避错误换得的必是“敢做不敢当”之类的评语。这以后,主管不敢信任你,别的部门的主管也“怕”你三分,同事们更因怕哪天你又犯了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于是抵制你,拒绝和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认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认错的弊大于利。

    那么诚实认错呢?

    你会说,诚实认错,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价、独吞苦果吗?有时候碰到没有肚量的主管,的确会如此,但绝大多数的主管都会“高抬贵手”,人家都认错了,还要怎么样?而且在心理上,你认错,已明显表示出主管与你位置的高低,主管受到尊重,再怎么说,都要替你扛一部分的责任;何况你犯错,他也有“督导不周”的责任呀。所以,在现实的考虑下,认错的后果并不如想像中那么严重。

    诚实认错还有间接的好处,例如:

    ——为自己塑造了“勇于承担”的形象。无论主管同事都会欣赏、接受你的作为,因为你把责任扛了下来,不会委过于他们,他们感到放心,自然尊敬你,也乐于跟你合作,更乐于替你传播你的形象,这是你的无价——可借此磨练自己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解决错误的能力。因为你不可能一辈子做事零缺点,趁早培养这种能力,对你的未来大有好处。

    ——你的认错如果真的招来主管的责骂,那么正可塑造你的弱者形象,弱者往往是引人同情,也能引来助力的,你会因此而获得不少人心。而且大部分的主管在骂过人之后,都会不忍心,就算要处罚你,也不会下手太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呀。所以,犯了错,就诚实地认错吧。然后,你要做几件事:一、赶快想办法补救,以免事态扩大。二、等事情过去了,要检讨犯错的原因,并加以改正以免下次又犯错。三、如果你的犯错影响到别的同事,那么要向他们表示你的歉意,如果他们也帮你善后,感谢当然是不能免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无法确保不犯错,那么诚实地认错才是上上之策。

    枕边哲理

    自家过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当你春风得意时,小心伤人

    有一次,我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识的。我把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结束了一家公司,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困,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因为目前大发,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连我看了都有些不舒服。我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提早离开了。

    我送他出去,在巷口他愤愤地说:“老吴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说嘛!”

    我了解他的心情,因为在10年前我也有过低潮,正风光的亲戚在我面前炫耀他的薪水、年终奖金,那种感受就如同把针一支支插在心上那般,说有多难过就有多难过。

    因此我要提醒你,与人相处,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

    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谈论不太容易,哪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不是如此?所以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羡眼光;更可以对路边的陌生人谈,让人把你当成神经病。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都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因此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一方面是道德上的考虑,当然,如果你不知道对方正当失意则另当别论。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上的考虑。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攻击性,郁郁寡欢是最普遍的状态,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进入到内心深处的对你的不满反击。你说得口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颗炸弹,多划不来啊。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无力显现,但他会透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则是看你得意到几时。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听到你的得意事,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不管失意者所采取的泄恨手段对你造成多大的损失,至少这是你人际关系上的危机,对你绝不会有好处的。

    像前述我那位失意的朋友,后来一谈起那位曾在他面前谈论得意事的朋友就闷声不语,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再也没有往来过!

    所以,当你有了得意事,不管是升了官,发了财,还是一切顺利,切忌在正失意的人面前谈论,如果不知道某人正处失意也就算了,如果知道,绝对不要开口。

    不过有一点你必须注意:就算在座没有正失意的人,但总也有景况不如你的人,你的得意还是有可能引起他们反感。人总是有嫉妒心的,这一点你必须承认。

    所以,得意时就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

    枕边哲理

    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自动管制自己的人就是聪明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