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必须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准确评估自我的能力—量力而行的关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切从认识自我开始

    认识自我便可量力而行

    古希腊德尔斐城的帕提农神庙里,镌刻着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常常会说某人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这里所谓的“自知之明”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普通说法。

    认识自我包括的内容如下:我对身体外形的认识——有什么优势,有哪些缺陷;我的情绪个性——易冲动的还是沉着的;我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我有什么长处,有哪些短处……

    比如一些人会因为自己的高矮或胖瘦而不能坦然面对,那么他的自我认知就出现了障碍。

    也有一些人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位置认识不清,导致命运的悲剧发生。

    清朝咸丰年间,金融业受控于两大集团,北是山西帮的“票号”,南是宁绍帮的钱庄。安庆人胡雪岩年轻时就在钱庄当学徒,与官宦子弟王有龄结为“生死之交”,利用王有龄的官场与社会关系开设钱庄。胡雪岩曾在王有龄穷困潦倒之际给予其资助,因而后来王有龄得志后常想着对胡雪岩报恩。胡雪岩通过不断网罗人心,层层投靠,精于谋划,采用灵活的手段,靠经营丝绸、茶叶和军火发了大财,渐渐成为江浙巨商。

    后来,太平天国李秀成兵围杭州,胡雪岩的家业即将毁于一旦,但他把危险看成机会,购置了大批粮食支援守城清军抗敌。不料清军无能失守,好友王有龄自缢。胡雪岩于是投奔左宗棠麾下,为其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军,以保家业。但所耗钱财巨大,一个商人财力终归有限,他又以机灵应变之能与洋人谈判,开我国近代史借外债之先河。此举深得左宗棠赏识,遂保荐二品顶戴和黄马褂。胡雪岩还受赐紫禁城骑马之殊荣,成为清末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春风得意,又协助左宗棠购办武器镇压回捻起义,成为军火商人。一夕间获利百万,官助商势,商助官银,使他家业飞升,成为官场、商场的红人。此时,胡雪岩开始大兴土木,妻妾成群,生活腐化,当然也没能脱开古训:树大招风,福兮祸依。

    左宗棠与当权重臣李鸿章矛盾尖锐,作为左宗棠财政支持人的胡雪岩自然也就成了李鸿章的眼中钉,“排左必先除胡”成为李鸿章的重大策略。同时,胡雪岩与外商之间的勾当也暴露天下,引发左宗棠之疑,他的败相已然显露。尤其他想维持江南蚕业,与洋人竞争,孤军奋战,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渐渐支撑不住。而当年他用钱支持过的清政府,见他抵挡不住,便弃之而去。到了此时,胡雪岩完全败北,妻离子散,人去楼空。人生亦曾富贵,亦曾凄凉,宛若黄粱一梦。

    胡雪岩作为一代徽商的杰出代表,他本来可以荣华富贵地过一生,然而其大起大落,败在其成功之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能力。他作为一名商人,越俎代庖,干涉朝廷的“内政”,做了许多本该是政府做的事,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成为左李二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千百年传下来的一句古话:人贵自知,在如今的时代还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才能量力而行,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自己适合做的事,从而避免弯路,取得成功。

    唯有自知,方能趋利避害

    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人物,也有许多失败的角色,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无一不有借鉴意义。自知之明是对自己处境、身份的清醒认识,也是可以避过祸害的一种能力。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最懂参悟保身之道。

    攻下金陵之后,曾氏兄弟的声望,可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曾国荃被封为一等伯爵,所有湘军大小将军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

    当时湘军中官居督抚位子的便有十八人,长江流域的水师,全在湘军控制之下,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无不得到封赏。

    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妒忌随之而来。曾国藩说:

    “长江三千马,几天一船不张鄙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道,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

    颇有心计的曾国藩应对从容,马上就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550万两白银。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

    同治三年六月清军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初就开始裁兵,一月之间便裁去25000人,随后亦略有裁遣。

    常常会有从政的人说为官就学曾国藩,足见曾国藩的智慧对后世的影响。他曾告诫他的子孙,当你达到顶峰时尤需谨慎。

    春秋时的范蠡也是一位清醒认识自己身份的人,他了解自知之明能够让祸害远离他。

    越王勾践平定吴国以后,引兵北上,与齐国、晋国会盟徐州,并且得到周平王的封赏,一时号称霸王。

    范蠡虽然是越国的上将军,辅佐越王勾践前后20余年,为勾践的雪耻复国屡建奇功,越国百姓对他又十分崇敬,可是他仍然心事重重。

    一天,大夫文种问他:

    “眼下越国威震天下,号称霸王,你我官至上卿,功名盖世,你为何闷闷不乐?”

    “你哪里知道!”范蠡苦笑着说:“俗语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这个人是长颈鸟喙,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共安乐……大名之下,难于久居!我已决定离开勾践,你也该想想出路……”

    “恐怕你是庸人自扰吧?哈哈哈……”

    大夫文种对范蠡的忧虑毫不在意,说笑了一阵便走开了。

    第二日,范蠡给越王勾践送上一份辞呈,说: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受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为的是复仇雪耻。今日君王已经达到目的,臣请君王赐死……”

    勾践读罢辞呈,气恼地说:

    “难道范蠡不相信寡人?我打算将越国分一半给他,他若是真生疑心,我真要加诛于他。”

    范蠡心知勾践对自己并非真心实意,早晚要加罪于他。于是偷偷带上宝物珠玉,与心腹亲信乘船从海路逃走了……

    范蠡在齐国海边落脚之后,改名换姓,耕种滩涂,劳身苦作,治理产业,几年工夫就成了当地的首富。

    齐国大夫听说他的贤名和才能,派人请他去做齐国的相国,可是他谢绝了。范蠡喟然长叹道:

    “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乃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范蠡不去当相国,深知不便在此处久居,于是,他又把家财分给朋友、乡亲,只带些值钱的珠宝,迁移到陶地,自称为陶朱公。不久,他又成为当地的富豪,家资巨万,远近闻名。

    自从范蠡不辞而别以后,大夫文种很觉孤单,又见勾践日夜享乐,不像从前那样敬重自己,有点心灰意懒,常常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说:

    “大夫文种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里勾结私党,企图叛乱……”

    越王勾践把一把宝剑赐给文种,命令道:

    “你教寡人七种计谋征服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谋留在你那儿,我命令你去替我死去的先王谋划吧……”

    大夫文种悔恨地说:

    “这都怪我不听范蠡的劝告啊……”

    言毕,愤然自尽了。

    自知之明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自我认知能力。无论是曾国藩还是范蠡都是清醒的人,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才能躲过祸害,得以保全身家性命。

    职业定位测评

    现在,完成下列问卷。写出最能描述你感觉的答案。

    A=很赞同 B=赞同 C=不赞同 D=最不赞同

    (1)我宁愿辞职,也不想在我的专业领域之外获得晋升。

    (2)我要成为某个专业技术领域的杰出的专业人员。

    (3)对我来说,我的职业最好不受组织限制,能让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4)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够让我为别人提供服务的职业。

    (5)对我来说,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职业很重要。

    (6)对我来说,晋升到总经理的位置上很重要。

    (7)我需要拥有在公司和同事心目中的尊严。

    (8)我宁愿待在现在的职位上,也不愿意调动或升迁到别的职位上。

    (9)如果我自己创业,我选择的项目需要能运用到我的技能。

    (10)我希望能晋升到组织的一定层次,那样我的决策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11)我认为自己更像一个全才,而不是献身于某个领域的专才。

    (12)职业生涯中永无止境的挑战很重要。

    (13)认同一个有权威的或有尊严的雇主对我来说很重要。

    (14)参与多种领域的工作活动很刺激。

    (15)不管处于哪个层次,我很希望能够监督、影响、领导、控制别人。

    (16)为了使我的整体生活环境很稳定,我宁愿牺牲些自主性。

    (17)我希望组织能通过有保障的福利和良好的退休待遇来增强工作的安全性。

    (18)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主要关心自由和自主性。

    (19)越是我直接参与创造的产品,我的事业积极性越高。

    (20)我希望别人通过了解我所在的组织和我的工作,而认可我的价值。

    (21)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在重要的活动中能利用我的能力和才智。

    (22)被别人认出头衔和地位对我来说很重要。

    (23)我的工作需要能允许我有最大的自由度来选择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

    (24)能够给我提供大量灵活性的职业,对我来说很重要。

    (25)我愿意处于总经理的位置。

    (26)我希望别人通过我的职业来认可我。

    (27)只有当管理职位在我的专长领域之内时,我才接受它。

    (28)我现在宁愿待在这个地方,也不愿因为晋升或新工作任务而搬家。

    (29)我想赚取大笔钱财,以向自己和别人证明我很能干。

    (30)我希望能处于这样一个职位,它可以让我发挥自己的分析才能,同时又可以监督别人。

    (31)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因在各种不同的工作领域中施展我的才华而激动。

    (32)我的职业需要永无止境地挑战。

    (33)企业能够给我提供长期稳定的组织,对我来说很重要。

    (34)能够创造或建立一些东西,它们完全是我的产品或主意,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35)保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而不是升迁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这对我很重要。

    (36)我不想被限制在一个组织或者商业世界里。

    (37)看到别人由于我的努力而有了变化,对我来说很重要。

    (38)我生活中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胜任我的专业工作。

    (39)有机会追求我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组织规定所限制,对我很重要。

    (40)我发现大多数组织是限制性的和强制性的。

    (41)保持在自己的专长领域内,而不是升迁到总经理的位置,对我来说很重要。

    (42)我渴望一种职业能够通过帮助别人来满足我自己的基本需要。

    (43)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我的人际技能和助人技巧。

    (44)我很高兴看到别人因为我的努力而有所变化。

    根据你在每个题号后的空白处所写下的字母来换算出相应的得分(A=4,B=3,C=2,D=1)。

    (1)(2)(3)

    (4)(5)(6)

    (7)(8)(9)

    (10)(11)(12)

    (13)(14)(15)

    (16)(17)(18)

    (19)(20)(21)

    (22)(23)(24)

    (25)(26)(27)

    (28)(29)(30)

    (31)(32)(33)

    (34)(35)(36)

    (37)(38)(39)

    (40)(41)(42)

    (43)(44) (1)

    现在把下列项目中你的得分加起来,再除以项目数,如下所示:

    技术能力:你是围绕着你正从事的工作的挑战而组织你的职业的。

    第(1),(2),(27),(35),(38),(41)除以6=

    自主性:你看重自由和独立。

    第(3),(18),(23),(36),(39),(40)除以6=

    服务性:你乐于助人,或者为了重要的原因而工作。

    第(4),(21),(37),(42),(43),(44)除以6=

    身份性:你在工作中关心地位、声誉和头衔。

    第(7),(13),(20),(22),(26)除以5=

    多样性:你寻求不断有新的和不同的挑战。

    第(5),(12),(14),(24),(31),(32)除以6=

    管理能力:你喜欢解决问题,希望能够领导和控制他人。

    第(6),(10),(11),(15),(25),(30)除以6=

    安全感:你希望稳定和职业安全。

    第(8),(16),(17),(28),(33)除以5=

    创造力:你具有创造一些你自己的东西的强烈需求。

    第(9),(19),(29),(34)除以4=

    以上结果中,你在每一项给定的定位中得分越高,说明你越看重它。当你的工作最适合你的职业定位时,你发挥得最好。从上面的结果看,你在哪个职业定位上得分最高?什么工作最适合这一定位?你可以利用自己的分析帮助自己选择正确的工作和职业。

    自我认知的途径

    借助“他人”这面镜子

    唐朝著名大臣魏征的死讯传到李世民耳中时,李世民痛哭流涕地说“朕失去了一面镜子”。他人是我们的一面人生之镜,因为自我认识有时候难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这样的评价就会有失偏颇。苏东坡有句诗叫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在情商上面就是关于自我认识的局限性问题。人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能正确、准确、精确地识别自己,就是因为当局者迷。如何借助“旁观者清”的力量来剖析自己,是完善自我认识所必需的。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和佛印禅师一起坐禅。

    苏东坡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看来像一尊佛。”佛印说。

    苏东坡讥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苏东坡回到家后,满心得意地对苏小妹炫耀自己是如何占了佛印禅师的便宜。谁料苏小妹不仅没有赞同他的说法,反而说出这么一番话:

    “因为自己是佛,看别人也会像佛;自己是大便,看别人也会像大便。”

    了解其他经常与你接触的人对你的评价,是一个人了解自己情绪的重要途径。你可以邀请父母或者其他经常与你在一起的人用一些形容词描述你的特点。

    在曾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中,有这么一件事情:

    我的下属中有一个“自觉心”明显不足的人:他虽然有一些能力,但是他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随时随地自吹自擂,总是不满现状。前一段时间,他认为我不识才,没有重用他,决定离开我的组,并期望在微软其他组中另谋高就。但是,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对他颇有微词,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期望和现实相距太远。最近,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而且很有“自觉心”的人。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理解自己升迁太快,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他现在的确做得很出色。

    李开复对他的下属的评价,如果该下属能够有幸看到,那么他也就借助了李开复的力量,达到“旁观者清”,认识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不清自身的缺陷与自私自利的品德,也有些人恰恰相反,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优秀的品质。

    所以,在自我认识的时候,想做到客观、全面,就必须通过他人的眼睛观测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切忌完全依赖他们,这样会走进一个不够自我、没有主见的沼泽。

    让“旁观的自我”观察自己

    不恰当的自我分析使自己的整个心理产生的错觉会引起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这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极为不利,对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妨碍。一个人如若自高自大,就会使自己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后退;若自暴自弃,则永远失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因为错误地评价自己而使自己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埋没了自己,那么就会处于自卑感和失败感控制之下。长此以往,就会变得胆小、退缩,形成消极的情绪和性格,最终导致心理疾病。所以,一个具有健康情绪的人,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但是,精确地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旁观者清。这是因为了解外界的事物需要的是观察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属于智商范畴,并不太受情商的影响,只是经常被运气所左右。而认识自己,就需要较高的情商。人在开始准备了解自己之前,都对自己怀有各种期望,如果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及自己的期望,自然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从而低估了自己的其他能力;相反的,如果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远超出自己的期望,自然也会产生惊喜的情绪,从而高估了自己的其他能力。只有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在平和的心态中对自己进行精确的评估。

    著名作家威廉·史泰隆在自述严重抑郁的心境时,有十分生动的描述:“我感觉似乎有另一个自我与我相随——一个幽魂的旁观者心智清明如常,无动于衷,带着一丝好奇,旁观我的痛苦挣扎。”有些人在自我体察时,的确对激昂或困扰的情绪了然于胸,从自身的体验向旁迈开一步,仿佛另一个自我在半空中冷静旁观。

    “我在愤怒面前不能自已了!”有人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情绪。

    在这种场景中有两个我,一个身临其境怒火中烧的我,一个旁观的我。“旁观的我”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自己,来评判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他与自己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距离,是以一种鸟瞰的方式来打量自己,与自我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潜在的我,了解自己真实的情绪。

    每当你受到刺激需要发泄时,便可试着先强迫自己冷静,然后在脑子里迅速地幻想出一个内心的旁观者。这个人可以是潜在的自我,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人,想像他就在你旁边,他在注视着你的表演,看你如何发泄不满,而他的内心正在嘲笑你。这时你便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不理智,你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懂得一个正确的处理办法。

    纪伯伦在其作品里讲了一只狐狸觅食的故事——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做午餐!”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的头顶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狐狸之所以犯了两次截然不同的错误,与它选择“晨曦”和“正午的阳光”作为镜子有关。晨曦不负责任地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阳光又让它对着自己已缩小了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大师笔下的这只狐狸为那些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做出了最好的譬喻。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人,千万别忘记上帝为我们准备了另外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反躬自省”四个字。它可以映射出落在心灵上的尘埃,提醒我们“时时勤拂拭”,使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

    做自己适合做的事,量力而行

    凡事应该量力而行

    一只鹰从高岩上飞过,以非常优美的姿势急速俯冲而下,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能这样去抓一只羊,就不用天天吃腐烂的食物了,那该多好呀!于是它就反复练习鹰俯冲的姿势,希望像鹰一样也去抓一只羊。

    一天,这只乌鸦觉得练习得差不多了,就呼啦啦地从山崖上急速俯冲而下,猛扑到一只羊身上,狠命地想把它带走。尽管它不断地使劲拍打翅膀,但仍飞不起来。它想放弃羊飞走,然而它的脚爪却被羊毛缠住了,无论如何都拔不出来。牧羊人看到后,跑过去将它一把抓住,剪去了他翅膀上的羽毛。傍晚,他带着乌鸦回家,交给他的孩子们玩。孩子们问是什么鸟,牧羊人回答说:“这确确实实是一只乌鸦,可是它却想充当老鹰。”

    故事中那只悲惨的乌鸦做事完全不顾是否可行,不自量力的结果只能是惨败。

    许多人认为压力无处不在,其实有许多压力来源于做事不是“量力而行”。俗话说“是多大人穿多大的衣”,我们在做事时首先要考虑到自己能否胜任,而不要被炫目的外表与光明的前景所迷惑。

    美国黑人大都喜欢用佛雷公司的化妆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被佛雷化妆品公司独占着。

    就在佛雷化妆品公司的鼎盛时期,该公司的一名供销员乔治·约翰从公司辞职了。乔治独立门户,创建了约翰黑人化妆品公司,他有很强烈的愿望要超越佛雷公司。

    开始创业的时候,他遇到了大多数创业者要面临的问题,缺乏人力、财力。他只有区区500美元资金,员工也只有寥寥几名,而当时的佛雷化妆品公司,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企业了。如此差距,不要说超越,就是要立足都是很困难的。

    乔治利用了“集中战略”,集中有限财力,经营专一的产品,服务于特定的市场。他选择了生产一种粉质化妆品。

    他打出的广告也是匪夷所思的:

    “当你使用佛雷公司的产品化妆之后,再擦上一点约翰的粉质膏,你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不是给竞争对手打广告吗?谁这么犯傻啊?同事们都对他很不理解,说他这哪里是在和佛雷公司抗衡,简直就是在帮佛雷公司嘛。还有人说他这样只会让佛雷公司越来越火,而自己不会有什么起色。总之,支持的声音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一大片。

    但是乔治不认为他的做法有误,他认真地向同事们解释: “你们想想看,现在知道我叫约翰的人很少,要是我能想办法站在美国总统身边的话,我的名字很快就会家喻户晓。同样的道理,在黑人化妆品市场中,佛雷公司的化妆品就好比是美国总统,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和它们的名字一起出现,明里是捧佛雷公司,实际上却抬高了我们自己的身价。这是目前我们所处的状况决定的,我很清楚我们的实力,所以这个广告是量力而行的结果。我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果然,约翰化妆品公司很快成为佛雷公司的竞争对手,生产的产品家喻户晓,并在短短的几年里成功地超越了佛雷公司,成为美国最著名的黑人化妆品公司之一。

    量力而为让乔治的营销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占有了很大的黑人化妆品市场。遗憾的是有些人做事情都从来不考虑自己是否力所能及,就做出不切实际的决定,结果不是遭到失败就是弄出荒谬可笑的事情来。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事,我们可一步步来开展工作,不必急躁,因为事情不会一蹴而就。

    量力而行容易取得实际的成效,并因此而增强自信心。同时,量力而为也不会使人因达不到既定目标而垂头丧气。

    人们在制订计划与行事之前,应把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当时状况考虑进去。否则,不顾一切只会带来挫折,除失败之外,还会有什么在等待那些人呢?

    选自己能胜任的工作

    如果说准确地评估自我是为了发现自己的强项,那么选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就是发挥强项的过程。

    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有些人精力旺盛,认为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其实,精力再充沛,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处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你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长处,既保证自己能够胜任,又不会“大材小用”。

    选择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包含着3层含义:

    第一,这是一份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也就是说工作适合你。找到这样一份工作的前提是你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等各方面特点,并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即有个明确的目标并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案。

    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锻炼自己,让自己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这对我们的发展益处颇多。

    第二,自己能做这份工作。也就是说你适合这份工作。这需要你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个正确的认识,即不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过低估计自己,而且又不尝试做些事情去发挥自己被忽略的能力,这绝非偶然。他们早就认识到,适应社会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中庸的,他们追求平均,而且不想全部发挥出他们的实际能力。

    1981年,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学校,教师对学生做了一项调查:50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具有天赋。按照他们对“天赋”的理解,他们承认孩子们具有潜在的超常能力。但拥有这些超常的能力又能怎样呢?教师必须承认:他们压制了它们,在教学上一味地搞平均主义,一味地折中,直至大多数具有天赋的学生也渐渐适应了中庸。学生们深信:只有我得了高分才会得到承认,而当我致力于我的兴趣爱好并继续发展时,我就得不到承认。所以,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如果说,这是教育体制的一个弊端,那么学生本身是否一点责任都没有呢?恐怕并不是这样的。人会在安逸的生活中开始变得懒惰,在自由的氛围中思想却像上了一把大锁,不能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你是否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了?你是否每天将自己的作业做得整洁、清晰?作业是否独立完成并保证正确率?师长交代的每一件事是否都出色地完成了?

    第三,这份工作自己能够做好。这是一个自身能力与目标和现实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过程,也是“胜任工作”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做”与“做好”是不同的,“做好”是“做”的延伸和结果,中间要加入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对客观事物的把握。“做”一件事不难,但“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这需要你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又了解工作对能力的要求程度,随后适时地调整自己,以达到最好。

    所以,在选择工作或者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真正做到量力而行,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发展。

    好高骛远要不得

    人往往很容易把自己看得很高,因而也容易好高骛远,贪多求大,总想在事业起步时就能站在高起点上。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大多时候难以如愿以偿。由于对未来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多,反而容易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攀不上成功的巅峰。

    有一个年轻人,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要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就应该先读大学的政治专业,或者别的文科专业,然后在分配的时候努力进入一个能够得到晋升的政府机关,然后在单位进行各个方面的努力。

    而这个年轻人,在定下这个目标之后,他竟然什么都没有去做。

    这时他还在读高中,成绩平平。家里人督促他学习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做一个像毛泽东那样的伟大人物,读书做什么?”

    他的这个目标看来是来自于那些伟大人物的激发。奇怪的是,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怎么才能达到目标?

    高三的时候,他已不专心学习,似乎也不想去考大学了,只是看课外书,课外书当然都是一些政治人物传记,像《林肯传》、《丘吉尔传》、《周恩来》等。除了看伟人传记,他所做的就是玩了。

    他可能是想,林肯也没有读多少书呀,那些伟大人物都没有读多少书呀。

    在生活中,他也开始用伟大政治人物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物。比如,他的妹妹和小姐妹闹矛盾了,他以毛主席的口气说:“你们两个,吵什么嘛!要团结,不要搞分裂;要和平,不要搞战争!”

    当老师批评他学习不用功的时候,他又用领袖的语气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嘛!知识分子是棵大毒草!”

    在对待同学、家长时,他都以伟大人物的口气说话。久而久之,人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了。

    而他,由于沉浸在伟人的梦中,却不好好读书,结果当然没考上大学。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在这个和平年代里,有希望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吗?

    也许有希望。但即使有,也是对那些肯上进、求进取的青年来说的,却不是他这样的青年。那么,他是个什么样的青年?

    从他的表现来看,毫无疑问,他是个典型的好高骛远的人。所谓好高骛远,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自己极限的事,当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叫一个从来没有念过书的人去做爱因斯坦,这可能吗?

    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

    在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大臣波洛涅斯告诉他的儿子:“至关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波洛涅斯劝告儿子要根据自身最坚定的信念和能力去生活——去正视不同的世界,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

    然而,大多数人总发现自己在犹豫之中。怎样做才能不虚度一生?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选择了合适的职业或恰当的目标呢?威特勒教授的研究结果和经历证实,与其让双亲、老师、朋友或经济学家为我们制定长远规划,还不如自己来了解一下我们“擅长”做什么。

    由于中学时一直取得优异成绩,威特勒被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专科学院录取。当时,他发现在那里毕业将会是一场战斗。为了取悦父亲,他上了这个定向于工程学的学校,但是却不知不觉地远离了他天生喜爱的专业——通讯和人类交往。后来的海军生活使他懂得了约束自己、调整目标和协调工作。但是,找到他真正喜爱的能够显示自己才能的职业却花费了将近30年。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从小就学会了逃学、打架、偷东西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大学,而且成了州长。

    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是什么把他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奏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

    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当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罗尔斯的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了。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所得的报酬取决于我们所作的贡献。你也许会因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或者荣获赞誉,或者蒙受耻辱。有责任心的人关注的是那些束缚自己的枷锁,在关键时刻,宣告自己的独立。

    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定位,正确与否,只有自己才有发言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