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必须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识人用人的能力—为人处世的关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读懂他人才能更好地掌握主动

    处世需要辨别真伪

    “草莹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看上去“差不多”的假象所迷惑,错把现象当本质,从而忽略对真相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生活中有些人是你平安时期的朋友,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就靠不住了;有些朋友变成了敌人,在诽谤中你争我夺;某些人是酒肉朋友,你幸运时他同你形影相随,你不幸时他就消失得不见踪影。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很难从对方的表情或者言谈举止来断定其心情和目的。难过的时候,他可能微笑着面对周围的人;兴奋的时候,他也可能故作沉思状低头不语。因此,这时他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不一定出自内心的本意。这正如同有人所言:“人人都戴上了虚伪的面具。”这面具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阅历的增多,戴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难以被人发觉,这就增加了我们处世的难度。

    你或许看到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向你走来,那面孔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看到中途相遇的双方,相互拍肩问候,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无论是故友还是初识;看到一方请求帮助时,对方拍胸顿首、信誓旦旦地承诺。这样,在人际交往中,你以不设防的真诚向朋友敞开心扉。然而,当你在人生路上栽了跟头,才发觉那微笑原来并非发自内心,那问候和赞美背后深藏着陷阱。

    这便是生活的复杂性,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心难测的图画。于是,辨识朋友真伪、提防落入他人陷阱就成为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所以我得很快就离去。”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献给了晋王。

    在普通人当中,中行文子这般洞明世事的人并不多见。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当某位朋友刻意投你所好,尤其是你正处高位时,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时施以援手。

    话又说回来,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尽管代价高、时日长,又过于被动,然而其可靠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结论。因此我们说:“倒霉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然而,人再怎么隐藏本性,终究要露出真面目的,就像演员一样,一到后台便把面具拿下来。假面具一拿下来,真性情就出现了,可是他绝对不会想到你正在一旁观察他。因此,只有经过长期观察或急风暴雨的清洗,才能了解一个人的本质,发现其原形、辨识其真伪。

    识透人心才能潇洒走四方

    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宽阔的,我们的世界其实远没有它表现出来的那样美好。唯有学会识别人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更顺利些。

    巴尔扎克说过:“没弄清对方的底细,绝不能掏出你的心来。”

    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固然有些偏激,与人打交道时确实要谨慎、小心一些,对交往不深的人不妨多点戒心,考虑一些防患对策,为自己留下“逃生”的余地。

    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时感到没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儿子王应在一旁劝说他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州王彬是在强手如林时打出一块天地的,他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现在看到我们衰亡下去,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荆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么会破格开恩收留我们呢?”王含不听,于是径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沉没于江中。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但没有等到,后来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感遗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会依附于强者;能抑制强者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王应一番话说明他是深谙世情的,在这点上,他要比他的父亲王含强得多。

    成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你每天所要打交道的那些人。一个生活在“真空”里不和人交际的人,算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功。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其处世水平,即识人水平的高低。”

    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是你掌握处世技巧的第一课。掌握“读心”术,是建立成功人际关系的秘诀。

    下象棋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若你想赢得这盘棋,除了要清楚棋盘上的棋子外,还必须要看透对方下这步棋的用意,并进而判断出其后的布局,方能最后赢棋。正所谓“高手前后看三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心”亦然,既不能仅看表面和片断,也不能仅凭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就轻率地断定对方是小人或君子,或许这正是对方为了掩饰自己的行动而故意施放的“烟幕弹”。一定要记住:人心是无法仅从表面了解的。

    正确地掌握“读心”技巧,彻底解读对方复杂的内心活动,就无异于拥有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足以使你“笑傲商海”,纵横天下,潇洒走四方。

    知彼才有胜算

    人与人的千差万别,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经历的不同,使得我们每个人的性情、心理都不一样。有的人精明强干、工于心计,有的人则质朴厚道大大咧咧;有的人率真明快,有的人则深藏不露,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尝试着去了解他人的性情,并学会与不同性情的人进行交往。了解了周围人的个性,再针对对方喜恶之不同,施以不同的手段,才能在与他人的博弈中获得胜算。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起兵,乘胜包围了济南。业时拥护建文帝的山东参政铁铉随军监督粮草,便和参将盛庸固定济南。

    朱棣攻城心切,调来火炮轰击城墙。

    济南城墙虽厚,也难以抵挡火炮的轰击,一旦城墙被毁,城池也就被攻破了。

    这时,铁铉心生一计,命人在一块大白木牌上写道:太祖高皇帝之灵。让士兵高举灵牌,立于城墙之上。

    朱棣忽然见到父皇朱元璋的灵位,大惊失色,拜伏在地,叩头不止,又传令军中不许放炮轰城,以免误伤父皇灵位。

    铁铉借机修补城墙,全力防守,燕军虽然仍猛力攻城,但无火炮辅助,士气减弱不少,围攻济南三个多月,也未能进城一步。

    此时大将平安率兵二十万,要攻打德州,切断燕军的粮饷通道。朱棣见势不妙,只好忍痛放弃济南,撤回北平。

    朱棣自起兵以来,几乎百战百胜,军威未曾受挫,却惨败于济南城下。

    这是铁铉看透了朱棣起兵与侄子争夺皇位,心里一定会觉得愧对父亲,因为建文帝是朱元璋生前就确立的合法继承人。他起兵造反,虽说是迫不得已,但是和朱元璋的意旨违背。所以他一见到灵牌,就惊慌失措,拜伏在地,不敢仰视,正是他心里的罪恶感在起作用。而且朱棣起兵造反,最怕“师出无名”而失去民心,如果炮轰先皇灵牌,就会背上背叛孝道的恶名,这是他最忌讳的。

    因此,朱棣一攻城就见到父皇灵牌,攻城之志在被无形中消失。旷日持久,燕军的士气也逐渐消磨殆尽,各种攻城手段均被铁铉巧妙破解,士气也萎靡不振。

    朱棣的这种心理一般人很难猜透,铁铉不仅猜透而且加以利用,让朱棣“投鼠忌器”,才能用块白木牌抵御住了千军万马。这也正是应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长期的测验”。即使你无意测验别人,但是别人的一举一动,你都会看在眼里,这些举动的累积,很自然地会形成你对他的评价。所以,留意别人的一举一动,做到洞悉他人,在人际关系中才会有胜算。

    测试:你会识人吗?

    实际生活中,很多有丰富阅历的人,往往能在细节之处瞬间准确的认识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品质等。这种识人方法虽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通过个人的实践进行灵活应用,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

    请根据下面各题做出你自己对于他人的判断,答案仅供参考。

    书桌摆放识人:

    你觉得下面这些书桌摆放反应了主人的什么特点呢?

    A.书桌上和抽屉里,都是整整齐齐的,各种物品都放在该放的位置上,让人看起来有一种相当舒服的感觉,

    B.常在抽屉里放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C.抽屉和桌面全部是乱七八糟,

    D.无论是桌面上还是抽屉里,所有的物品都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规则码好,整齐而又干净,

    E.桌面上收拾得很干净、整洁,但抽屉内却是乱七八糟,

    F.各种文件资料总是这里放一些,那里也放一些,没有一点规律,而且轻重缓急不分。

    测试结果:

    A.书桌上和抽屉里,都是整整齐齐的,各种物品都放在该放的位置上,让人看起来有一种相当舒服的感觉,

    推测:书桌的主人办事是极有效率的,他们的生活也很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办得井井有条。他们懂得珍惜时间,能够精打细算地用相同的时间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浪费掉。他们都有一些很高的理想和追求,并且坚持不懈。但是他们习惯了依照计划做事,所以,对于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常常会令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在这一方面,他们的应变能力显得稍微差一些。

    B.常在抽屉里放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推测:他们多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他们不太善于交际,所以朋友不多,但仅有几个却是一生不渝的。他们很看重和这些人的感情,所以会分外珍惜。他们有一些怀旧情结,总是希望珍藏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他们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做事也缺少足够的恒心和毅力,常常不敢面对困难的挫折。

    C.抽屉和桌面全部是乱七八糟,

    推测:大多数待人相当亲切和热情,性格也很随和,但做事多凭一时的喜欢和冲动,属于“三分钟热情”。他们缺少深谋远虑的智慧,不会把事情考虑得太周密,也没有什么长远的计划。生活态度虽积极乐观,但太过于随便,不拘小节,经常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却比一般人要强。

    D.无论是桌面上还是抽屉里,所有的文件都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规则码好,整齐而又干净,

    推测:这一类型的人工作很有条理性,组织能力也很强,办事效率也比较高,而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凡事都会小心谨慎,态度相当认真。这样的人虽然可以把分内工作做得很好,但墨守成规,缺乏冒险精神,所以不会有什么开拓和创新之举。

    E.桌面上收拾得很干净、整洁,但抽屉内却是乱七八糟,

    推测:这样的人虽然有足够的智慧,但往往不能脚踏实地地做事,喜欢耍一些小聪明,做表面文章。他们性格大多比较散漫、懒惰,为人处世并不是十分可靠。在表面上看来,他们有比较不错的人际关系,但实际上,却没有几个人是可以真正交心的,他们内心很孤独。

    F.各种文件资料总是这里放一些,那里也放一些,没有一点规律,而且轻重缓急不分,

    推测:这样的人大多做起事来虎头蛇尾,没有头绪。他们的注意力常被一些其他的事情分散,从而无法集中在工作上,自然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怎样识别你周围的人

    通过态度预测他人的行为

    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化和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态度一旦形成,便较为稳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体行为。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赞同把态度的构成分为3个部分,即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由知、情、行3部分组成,是个体以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倾向的反应方式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的预先倾向。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态度的认知成分不只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常常是带有评价意味的陈述,带有个体特性的评判、赞成和反对。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喜欢和厌烦、同情和嘲讽等。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态度是个体做出行为前的内心体验,我们可以根据态度来判断个体的行为。

    人的态度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在形成后态度又会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更恰当地处理好各种交往关系(这里既包括自己应在社会交往中保持适当的态度,又包括通过别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社会关系,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控制自己的态度比通过别人的态度预测其行为要容易一些,比如一般人在会见客户时都会把自己的私人情绪暂时放在一边,但他们却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根据接触对象的态度预测其行为,进而定出相应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测行为,但是许多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并不简单,影响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有以下几个因素: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成分、态度的强度、态度的通达性等。

    因此,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注意下列因素:

    1态度方面的因素

    态度各成分是否一致——当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一致时,预测率高;态度的特殊性;态度来自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更能够预测行为;态度的强度和清晰度。

    2行为方面的因素

    是单一行为还是多重行为,单一行为与态度的关联度更强些;即时行为与长久行为——态度与行为间隔时间越短,预测力越好;情境压力如何,情境压力较小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准确率会高些。

    3主体方面的因素

    态度对象与个人关联的程度——越是跟个人的价值观接近的态度越能预测行为;个人自身的人格因素,诚实的人不善伪装,而阴险狡诈的人则非常善于伪装,他们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真实态度表露出来。

    投其所好,观其人品

    权力、官位、金钱、欲望、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甚至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有损于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什么友谊、感情统统抛到脑后。

    此时,“临之以利以观其心”不失为一个识别人心的好方法。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故事很值得参考。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王子养了几只猴子,训练它们跳舞,并给它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人脸的面具,当他们跳起舞来时,逼真得像人在跳舞一样。有一天,王子让这些猴子跳舞,供朝臣们观赏,猴子的精彩演出获得满堂的掌声。可是其中有一位朝臣故意恶作剧,往舞台上丢了一把坚果,这些猴子看见了坚果,纷纷揭掉面具,抢食坚果,结果一场精彩的猴舞就在朝臣的嘲笑声中结束。

    这一则寓言说明了猴子的本性,并不因为学习舞蹈和戴上面具而改变,猴子就是猴子,看到坚果就会原形毕露!

    如果把人比成这故事中的猴子,人不是也戴着假面具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因此小人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君子;恶人戴上面具,会让你误认为是大善人;好色之徒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柳下惠!真令人防不胜防呀!

    猴子不改其好吃坚果的本性,因此看到坚果,就忘了它正在跳舞娱人。人的表现虽然不会像猴子那么直接,但不管他怎么伪装,一旦碰到他的弱点,他总会无意识地显现他的真面目。因此,好色的人平时道貌岸然,但一看到漂亮的女性就会两眼色眯眯,言行失态;好赌的人平时循规蹈矩,但一上牌桌就废寝忘食,不知罢手!不是他们不知道显露这种本性不好,而是一看到所好之事或所好之物就忍不住要揭掉假面具——就像那群猴子!

    在实际运用上,你可以主动地“投其所好”,倒不是先了解其“所好”再“投之”(因为若先了解其“所好”,就不用费心了),而是在刻意安排的情境中去了解其所好。譬如说,如果你想了解某个人的喜恶,可主动安排,从酒色钱赌等方面去观察,若某人真的有某方面的喜好,假面具至少要掀掉一半,甚至忘形到不知道自己是谁,赤裸裸地露出真面目;而你便可以从其表现来推断他其他方面的性格,作为与他交往的参考。有些商人就用这种方法来掌握他的客户。

    如果你没有能力安排各种情境,那么,就利用各种机会顺便观察其所好,这种观察比刻意安排的更为深刻有效,因为你观察的对象没有防备,真面目会显现得相当彻底!

    用“投其所好”法,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而人品会影响他的行事、判断和价值观,甚至影响他为善或为恶的抉择。无论是交朋友、找合作伙伴,这都是一项重要的参考!

    见微知著察人法

    生活中有许多人,他们的外貌和本质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有表面庄重严肃而行为却不检点的;有外表温良敦厚而偷鸡摸狗的;有貌似恭敬而心怀轻慢的;有外表实诚而内心虚伪的;有看似真诚专一而实际无情无义的;有貌似威严而内心懦弱的。这些就是人的外表与内心世界不相一致的种种情况。

    我们应学会从对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种习惯中,窥一斑而知全豹,分辨人的本质和心志。

    曹操晚年曾让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马,司马懿提醒他说:“王必嗜酒性宽,恐不堪任此职。”曹操反驳说:“王必是孤披荆棘历艰难时相随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铁石,最是相当。”不久,王必便被耿纪等叛将蒙骗利用,发生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许都城中的大骚乱,几乎导致曹氏集团的垮台。司马懿从王必嗜酒这一习性而预见此人日后将铸大错,窥一斑而知全豹。曹操在任用王必上一叶蔽目,与司马懿慧眼识全机有高下之分。

    英国曼彻斯特市有位医生想在他的学生中找一名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当助手。一次在临床带学生时,当众用指头蘸一下糖尿病人的尿液,然后用舌头舔其“甜”味,接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跟着做。大多数学生都愁眉苦脸地用同样的方法舔尿液,只有一个女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用来蘸尿的是一个指头,舔的却是另一个指头,她也如此仿效。这位医生认为这个女学生具有他需要的敏锐的观察力,于是就让她当自己的助手。

    一个人的学问、气质、秉性、喜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小到随地吐痰、排队加塞儿,大到政治倾向、人生追求,等等。

    识别人物的诀窍就是能从表面形象和外部行动中看出人的真实本性,这也是识人能否准确的关键。但人又是变化的,对人的识别不能停留在若干年之前的印象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时,一个人变化之迅速与彻底,是超乎人们想像的。在人的变化中,有先廉洁后腐化的,有先邪恶后善良的,有先谦恭后傲慢的,识别人时都要充分考虑到。

    避免先入为主的臆断

    识人是我们生存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我们识人时难免会掺杂一些个人主观因素,先入为主地以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从根本上来讲,这种识人的方法不利于我们对某个人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忘掉(或忽略)他的优点,单挑他的弱点而否定他的一切。

    例如看到一个人衣着整洁,对他印象不错,则很可能认为他做事细心,有条理,甚至负责任;反之,若对某个人印象欠佳,就往往忽视他的优点。

    韩非子曾讲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卫灵公非常宠爱一个叫弥子瑕的美貌少年。一天夜里,这位少年家中传来他母亲患急病的消息,弥子瑕撒谎说已得到卫灵公的允许,就乘王室的牛车赶回家探望母亲。按理说,随便乘国王的车是要被处以刖刑的。但卫灵公知道这事后却说:“冒刖刑之险,赶赴母亲病床前,是好样的!”

    有一天,弥子瑕同卫灵公在花园里散步。花园里的桃子看上去很甜,弥子瑕就尝了一口,果真非常甜。弥子瑕把咬过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大加赞赏说:“有好吃的东西不一个人独吞,而是让给我,真是好样的!”几年过去了,长大了的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少年时代的美貌,卫灵公对他也不那么宠爱了。卫灵公想起过去的事来:“你撒谎,说得到我的允许,乘了我的牛车;另外还让我吃你吃过的桃子,该当何罪?”于是卫灵公处罚了弥子瑕。对同一个人来说,在他爱的时候,即使是触犯了法律,那个人也能得到赞赏;一旦这种爱没有了,爱就变成了恨,甚至将其处之以法。

    有的人喜欢想当然地去识别一个人,没有事实根据,跟着感觉走。识别一个人忌主观臆想、凭空猜测,应该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那小孩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认识一个人,切忌以自己的主观想像作为衡量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识人难,但也有规律可循,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客观而辩证地看待一个人。仅凭原有的印象或者经验就下结论显然有失公允,也不是一种正确的识人方法。如果你犯了这样的错误,你就很可能错失一位助你生存得更好的人。

    掌控与他人交往的方略

    了解他人的需要

    要想提高识人的能力,除了从一些表面现象入手之外,最重要的是应当了解他人的动机指向、思维形态、行为方式、情感、状态等,而了解这一切的入口就是认识他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你有自己的需要,同时与你交往的人也有他自己的需要。既然人不能“独生”,交往是双方共同的事情,交往的成功与否也就取决于双方的需要是否协调。

    那么,人到底有些什么需要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美学需要等7个层次。

    1生理需要

    这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包括饥渴、性、睡眠、温暖、蔽身之所等。这些需要是最强烈的,没有它们,我们就不可能关心其他的事。

    2安全需要

    一旦我们的生理需要被满足了,我们紧接着关心的就是安全,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和生理上的安全感。诸如安全、稳定、依靠、保护、避免惊吓和焦虑及烦忧之苦,对建设、秩序、法律、限制等的需要。我们对安全的关心可以从需要住所、服装,以及防寒和避暑中反映出来。

    3社交需要

    我们在群体中的身份满足了一种归属、被接纳和结交朋友的需要,包括拥有朋友、爱人、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等。社会需要是指对感情和归属两方面的需求。

    4尊重需要

    即人们希望得到牢固确立的高评价,包括力量、成就、分寸感、待人处世的能力与信心;包括获取名声、威望、地位、荣誉、权力、认可、注意、重视、尊重以及被他人欣赏的愿望。

    5自我实现需要

    即发展自我,发挥个人的最高才能,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的需要。比如,妇女通过教育子女来当个好妈妈,运动员通过比赛获得好名次,等等。

    6认识和理解需要

    认识和理解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表现,要求系统化地认知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求知欲、了解、解释和理解等。

    7美学需要

    是人对美的深层次需要,是人最高级的需要。所有的人都需要使自己周围的事物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生活中,要想赢得你周围人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他的兴趣、爱好,明白他的意图,理解他的心思,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然而,对手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必须下工夫掌握他的心意,揣摩他的心理,然后尽量顺应他,甚至抢先一步,将对手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把他乐得美滋滋的。自然,他给你的回报也总是沉甸甸的。

    感情投资让你一本万利

    一个人在生活中并不是全能的,对别人总存在一定的需求,因此,你一定要寻找机会满足对方的需求。“源头”多了,“活水”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后你需要别人帮忙时就容易多了。

    当周围的人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扬起前进的风帆;当他失去信心时,要鼓励他点燃自信的火焰;当他感到苦恼时,要用体贴去滋润他的心田;当他取得成绩时,要提醒他准备迎接更大的成功。

    我们要常怀一颗帮助朋友之心,使周围的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友情的温暖。这样的感情投资,会让你一本万利。

    为人处世,之所以提倡虚心,就是要求谨慎持守道德。舍己为人,亏己利人,薄己厚人,损己益人,把持着这四项基本观念,人们就会心悦诚服。

    老子说过:“尽力照顾别人,我自己也就更加充实;尽力给予别人,我自己反而更加丰富。”这就需要至诚,以最完美的德来辅佐这个最崇高的诚,使它感人至深。他人有恩德于你,虽是一碗饭的施舍,不能忘记;你有恩德于他人,虽是生死之恩也不能企望报答,不能向他人提及。这也就是古代圣人所说的“施恩德于人不望回报,受到他人恩惠千万不能忘记”的道理。

    孔子也说:“以富贵而天下,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意思是说:以自己的富帮助他人富的人,即使想贫穷也不可能;以自己的贵去帮助他人贵的人,想贱也不可得到;以自己的达帮助他人达的人,想穷也不可能。

    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求人是一种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么多的心思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呢?这是一种十足的目光短浅。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真正善于求人的人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有些相互仇视的对手,往往原先是亲密的伙伴。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往往是忽略了情感投资的结果,他们甚至已经忘掉了这一点。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了,往往会忽略双方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问题。而更不好的是人们关系好了之后,总是对另一方要求越来越高,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关系好)。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顾不到,就有怨言(怎么能这样呢?要是别人还可以原谅,但我们是朋友啊)。由此便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损害双方的关系。

    可见,情感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在人们的交际中不可没有,也不可似有似无,而要从小处、细处着眼,时时落在实处。

    得意时记得安抚失意人

    经常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甚至会被对方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尽量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比较麻烦的一面。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

    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雅,所以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就先煽动对方,“您的见识广博”,促使对方谈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

    李莉、吴菲是要好的朋友,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李莉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吴菲。李莉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词身体不适,奉劝勇士们邀请吴菲。男士们尊重了奉告,吴菲被男士们卷入了舞池,吴菲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李莉以友情为重,不想吴菲被忽视,于是机智地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吴菲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她们的友谊更深一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安然自慰,而有一个极好的心情。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大学毕业回国之后,在特区一家金融机构供职,月薪数万。这位女士当然相当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偶然被女儿发觉,极力制止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不好受,不要因此伤害了他人。

    女儿的话于情于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别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致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

    日常的交谈中,在表现自我的时候,需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

    施与影响力是高超的掌控之道

    巧妙运用尊重的策略

    在交际中,成功的人往往使用不同的方法掌控各种不同的人。他们比较留意人们的特殊兴趣、需要和各种问题,或是人们的思想和能力以及品行上的特点。有人认为,判断一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是很简单的事,然而绝不可把这一点当做是小事,因为这对人们在交往中的合作很重要,涉及对人是否尊重的问题。

    尊重对方是获得好感的前提,这样,既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也增加了使对方信服的资本,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给予对方尊重的一个方法是关心别人的名字——它与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有密切关系且十分敏感。

    钢铁大王卡内基小的时候,是一个穷织工的儿子,早在童年时期,他就懂得运用尊重这个策略了。当时,他做的只是替别人喂养兔子的卑微工作。

    他自己回忆道:“我的第一次商业经验,便是请同伴们帮我干活,而我则拿同伴的名字为小兔子命名以作为报酬,许多同伴都很乐意以这种条件为我干活,他们争着每天为我采集蒲公英和苜蓿花。这真是从未有过的微薄报酬,但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是很高兴地去工作。” 他又说:“我永远牢牢地记住这个方法,把它当做我一生中事业成功的法宝。我使用这个法宝越多,收到的效果越大。”

    后来,卡内基在销售钢轨的时候,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他的最大买主是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局,当他的新的大钢轨厂建成投产之时,为了与他的买主结好,他便以宾夕法尼亚州州长汤普森为名,把新厂命名为“汤普森钢铁公司”。结果,该厂出产的钢轨自然是销路大开。

    给予对方尊重的另一个方法是请求对方给予帮助,无形之中已表示了推崇别人的意思,而使自己居于较低的地位,其结果便是“使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简单地说起来,这个策略就是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在人类所有的意识中,活动最强的欲望,就是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有许多人对于别人来乞取“小惠”常常是很高兴的,尤其是当对方所乞取的东西恰巧是他自己最得意的东西时。但对于这一点,有些人还没有注意到。从表面上看,这个策略是容易掌握的,但人们却很少坚持去实行,从而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有时候,提供一些较好的意见给别人,而这些意见恰巧是别人自己的意见时,从中就能够获得别人的好感,因为这满足了别人心理上的需要。所以,帮助别人维护“自尊心”就是使别人对你满意的秘诀之一。

    每个人的个性固然各有不同,然而受尊重是人类普遍的需要,它差不多适用于一切正常的人。无论是对上级还是下属,对不认识的人或是亲戚朋友,对满意我们的人或不满意我们的人,我们都应当留心每个人性情中唯一的不同点在哪里,每个人所特有的爱好和习惯是什么。但不论每个人的性情怎样,嗜好与习惯怎样,有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人们在交往和合作中,不要忘记使用赢得他人好感和给予自尊的策略。

    打造你的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种难得的个人魅力,它能唤起人们的热爱之情,并使人们愿意与之交往。

    林肯,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品行已成为后世的楷模,他是一位以亲切、宽容、悲天悯人著称的杰出领袖。

    在林肯的故居里,挂着他的两张画像,一张有胡子,一张没有胡子。在画像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亲爱的先生:

    我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非常希望您能当选美国总统,因此请您不要见怪我给您这样一位伟人写这封信。

    如果您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女儿,就请您代我向她问好。要是您不能给我回信,就请她给我写吧!我有四个哥哥,他们中有两人已决定投您的票。如果您能把胡子留起来,我就能让另外两个哥哥也选您。您的脸太瘦了,如果留起胡子就会更好看。所有女人都喜欢胡子,那时她们也会让她们的丈夫投您的票。这样,您一定会当选总统。格雷西

    1860年10月15日在收到小格雷西的信后,林肯立即回了一封信。我亲爱的小妹妹:

    收到你15日前的来信,非常高兴。我很难过,因为我没有女儿。我有三个儿子,一个17岁,一个9岁,一个7岁。我的家庭就是由他们和他们的妈妈组成的。关于胡子,我从来没有留过,如果我从现在起留胡子,你认为人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可笑?忠实地祝愿你!

    亚·林肯

    次年2月,当选的林肯在前往白宫就职途中,特地在小女孩的小城韦斯特菲尔德车站停了下来。他对欢迎的人群说,“这里有我的一个小朋友,我的胡子就是为她留的。如果她在这儿,我要和她谈谈。她叫格雷西。”这时,小格雷西跑到林肯面前,林肯把她抱了起来,亲吻她的面颊。小格雷西高兴地抚摸他又浓又密的胡子。林肯笑着对她说:“你看,我让它为你长出来了。”

    亲和力让人萌发亲近的愿望,亲和力使得即使是陌生人也会“一见如故”。人们总是喜爱与谦和、温良的人交往,而不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置于一个威严的人之下。

    具有令人着迷的亲和力,这是芸芸众生所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对此,千言万语,只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对别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兴趣。

    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明显缺乏的便是这种对人的兴趣。其原因,大多是他们在应酬人际关系的人生舞台上既不具备天生的人格魅力,又不去努力。

    我们应当建立起对别人真诚的兴趣,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友好地与人相处,就能发挥我们健全人格的威力,成为具有魅力的赢家。

    对于你所想左右的人,对于希望与你合作的人,你务必获得他们的敬爱。而获得他们的敬爱,全凭你人格的魅力。要知道,一个浑身上下透出亲和力的人,与一个整天板着脸的严肃的人相比,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前者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

    表达你的好感

    认同别人,就是认同自己。表达你对别人的好感,就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

    在朋友圈中,李波是一个极有魅力的人,大家总会不知不觉地受他的影响。他走到哪儿,就会给哪儿带来生气与活力。当你讲话时,他会全神贯注地倾听,让你感觉自他听你说话的那一刻起,你就比以前更加重要了。

    人们都喜欢接近他,愿意与他在一起工作、学习和聊天。

    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小明和李波坐在办公室里闲谈。忽然看见陈平向他们走来。

    “讨厌的人过来了,我可不想碰到他。”小明说着,想避开一下。

    “为什么?”李波问。

    小明解释说:“到这个单位以来一直感觉和他关系不太好,我不喜欢他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也不满意我所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小明又说道,“那家伙就是不喜欢我,跟我不喜欢他一样。”

    李波看着陈平,“看上去他没有那样讨人厌啊,至少不像你说的那样,或许你想错了,”他说,“或许是你逃避他。你这样做,只因为你害怕。而他可能也觉得你不喜欢他,因此他对你也就不那么友善了。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如果你对他表示好感,他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去跟他说说话吧!”

    于是,小明试着迎向前去,热情地问候陈平上个周末是否过得愉快。陈平听到小明的问候,表现出十分惊奇的样子。而此刻李波正看着他们,咧着嘴在笑。

    人与人的沟通有时候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难,如果你愿意表达自己的好感的话。

    人都是喜欢听一些表扬的话和让自己高兴的话,当然,这种表扬和高兴不是那种有目的的拍马之类的话语,不是那种有意美化别人的献媚,而是实实在在地表达你的赞美,表达你的真诚。

    表达你的好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油,它推动着人际关系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况且,这种表达不用投资、不需本钱,只要你发自内心的一个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轻轻的赞许,就行了。

    又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人生表示好感,人生回报给你的也必是一片好感。

    善待他人同时也是在善待自己。正像站在镜子前一样,你怒他也怒,你笑他也笑,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朋友,不妨试试看,用感激去装扮你的人生,点缀你的生活吧。试试看,从今天开始,多些感激,勇敢地向他人表示你的好感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