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张瑞敏曾经说过:“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人不能重大轻小,这样最容易一事无成。真正的成事之道是:不急于做大事,而是从小事做起。
老子所说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这句话更是精辟地指出了凡事皆应该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因为平凡的事情更加重要。其实,做平凡的事情是人在社会竞争中的基础。只有将平凡的事做好,努力把平凡的事做细,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就能成就完美。
所以,你要想比别人优秀,就要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认真地把事情做对,用心地把事情做好。看不到平凡的事的人,或者不把平凡的事当回事的人,做什么事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生活当作一种乐趣,也无法体会到生活中的成就感。而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生活,将平凡的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现任我国驻纳米比亚大使的任小萍女士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组织上安排的,我自己其实没有什么自主权。但是,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我都要有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大学毕业后任小萍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很没出息的工作,但是任小萍对这个普通工作的态度却是十分认真的。她把使馆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连他们家属的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有些电话进来,有事不知道该找谁,她就会尽量帮他准确地找到人。慢慢地,任小萍成了一个全面负责的留言点和一个主管式的秘书。
不久之后,任小萍就因工作出色而被破格调去给英国某大报记者处做翻译。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很大的老太太,得过战地勋章,授过勋爵,但老太太的脾气也很大,硬是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这位老太太因为看不上任小萍的资历,所以刚开始就不想要她。在经过朋友的劝说后,老太太才勉强同意让任小萍试一试。结果一年后,老太太逢人便说:“我的翻译比你的好上十倍。”
又是不久之后,因为工作出色,任小萍被破格调到美国驻华联络处,在这里她干得又同样出色,因此获得了外交部的嘉奖。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生当中无小事,每做好一件平凡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对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一次锻炼,尤其是年轻人千万不要因为事情小或者低微就鄙视它,放弃将会使你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也就减少了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现代有句流行的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能实事求是,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骄不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扎根于不起眼的工作。那么,成功也就离你越来越近了。
所以,我们应该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眼高手低的毛病,要注重平凡的事情,用一颗平平常常的心,把小事做好。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完成的事情是最简单的事情,最难的事是成百成千次地重复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成功就恰恰在于此。
拒绝浮躁,欲速则不达
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
——爱默生
常常听人慨叹“这个时代人心浮躁”。的确,当今社会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许多人盲目追求速度,不计后果地搞投机,忽略了必要的付出和应有的耐心,可以说,急功近利是“浮躁”产生的直接动因。
“浮躁”在字典里解释为:“急躁,不沉稳。”因此,可称它是一种畸形的价值取向。比如一个人今天种了株桃树,明天就想吃到桃子,令人担忧的却是这种“浮躁症”在现今社会越发流行。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低调者要能按捺得住自己浮躁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高尚和安稳,而不是变得越发盲目、急躁和疯狂般的急功近利。看看那些成功人士,有哪个不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要想摆脱浮躁的侵扰,就要深谙“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在漫漫人生路上,面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积累。为达到目标,有时候一定要把前进的步伐放慢,或是暂时停下来歇歇,这样的退一步、等一等,不过是歇歇脚,是为走得更远做准备。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急于想实现什么,到时候什么也实现不了。只有摆正心态,以弱者的姿态冲击对手,才有希望。
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很快它们变成了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第一棵树从一开始就决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它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用以滋润每一个细胞,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初的几年,它并没有结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而另一棵树同样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了这一点。这使农夫很欣赏它,并经常浇灌它。
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便承担起了开花结果的任务,所以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并不讨人喜欢,而且自己也因此而累弯了腰。农夫叹了口气后,用斧头将它砍倒,当柴烧了。
由此不难看出,急于求成者只会导致失去自我,迷失方向,最终走向人生失败。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把眼光放远些,停下来重新考虑一下,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客观分析自身实力,以求稳步前进,自然会水到渠成。做人如此,做企业也要如此,急功近利是失败的前兆。
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年半。为什么许多民企品牌,瞬间成为过眼烟云?在杭州世贸会展中心,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郭凡生批评说:“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做品牌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心态,在认知程度上局限于做品牌就是为了市场,为了马上赚钱,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对品牌的高目标指向缺乏明确认识。”其外在主要表现是,炒作成了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惯用手段。“秦池”、“爱多”等“泡沫”品牌,说倒就倒。他认为,品牌是“人品”、“产品”、“企品”的合一,要靠科技创新,靠文化支撑。要想打造国际品牌,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首先要调整和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稳中求胜才能获得常胜。那些欲求速成而不求本质的人,迟早会栽跟头。所以,我们一定要低调从事,摆正心态,以求稳步前进。
细微之中洞察时机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爱默生
细节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因为巨大的变局都是在微小的变化中酝酿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够洞察细微,见微知著,一定能先一步做好准备,更迅速地抓住进退的时机。
中国历史上不乏料事如神的人,我们最熟悉的诸葛亮几乎被描述成为一个神话人物。其实,所谓智者并不是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而是他们能够通过一些小的细节就能对整个事件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够很好地抓住时机,并做出自己的决断。
齐国国君齐桓公尊贤礼士而不计私仇,在鲍叔牙的说服下,拜管仲为相国,厚其禄入,以父亲的礼节接待他。于是管仲竭尽全力辅助国君治理国家。齐桓公豁达大度,用贤不疑,对内遵守礼节,对外抗击蛮夷,在各个诸侯中树立了强大的威信,大有称霸中原的意图。然而卫国却不肯听从齐国号令,反复无常多次违约败盟。齐桓公与管仲共谋,打算攻打卫国,好让卫国服齐。
退朝后回到寝宫休息,卫姬马上跪倒在地问:“陛下,为什么要攻打卫国?”齐桓公心中一惊,奇怪为什么如此机密的事这么快就被妃子知道了。卫姬说:“退朝时,陛下态度威仪凌人,脸上有股杀伐之气,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见到臣妾,陛下就变得温和。以齐国的威望,您谁都不怕,唯独怕妾,肯定是念及卫国是我的父母之邦,于心不忍,所以臣妾以为陛下想伐卫了。”
齐桓公平日对卫姬就宠爱有加,今日更是佩服此女聪明过人。经不起卫姬的苦苦哀求,终于放弃了伐卫的想法。
第二天上朝,正在为难怎么与管仲解释,管仲见了齐桓公却笑着说:“陛下不打算攻打卫国了?”
齐桓公又是一惊:“寡人还未开口,相国怎么就知道了?”管仲笑着说:“今日上朝,主公抢先向臣作揖,执意让我先行,这与平日大不相同,对话之间,又吞吐含糊,我想主公一定是改变了主意,恐臣等对主公不满。不过我已经为主公想好了劝服的计策。”管仲写了一份国书,大意是让卫国懂得局势,臣服齐国。
齐桓公听完,哈哈大笑:“寡人身边原来有这么多聪明的人。”卫姬能洞察细微,见微知著,想办法令齐桓公改变了主意,免除了战争的灾难。管仲也能洞察他的意思,并早已想出了计策。
卫姬察觉到了齐桓公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对攻打卫国有所顾虑,于是就利用这一点事先准备好了诸多说辞,而最后说服齐桓公放弃了攻打卫国的计划,她抓住了齐桓公动摇的机会进行了说服,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管仲察觉了齐桓公所做的决定,事先准备了另外的方案达到劝服卫国的目的。
在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机会的这一种能力非常重要。而这种能力来自于自己对于细节的敏感,更来自于对生活和人性深刻的认识。从微小的变化中察觉事情发生的转变,从而能够抓住主动权,为自己的进退做足准备。
从细节入手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清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这是低调者做事的原则。低调的人能脚踏实地,着眼现实,不断提高执行力。他们能做到真正地静下心来,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这样,即使暂时身处底层,也最终能成大事,创大业。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勤奋和认真才能够真正地为我们带来成功、财富乃至幸福的生活。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功。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是的,问题的关键就在我们是否关注细节。
中华民族一向有做事追求精细、严准的优良传统。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农民种田,讲究精耕细作;工匠做活,讲究精雕细刻;有钱人吃饭,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成功者与大多数人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能够抓住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并且能够乘势而上,创造出巨大的成功。有一篇文章说:“生活充满了细节,总是些看来非常偶然的细节会对我们的人生有帮助。可究竟是哪些细节会起帮助作用呢?这是无法预测的。就如面试时礼貌地给他人让座,这个细节会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有的招聘者会对你的美德大加赞赏;有的则会认为你缺乏竞争意识。这是说细节的力量也如机遇一样,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种准备,来源于我们平时的培养。”
有家公司招聘高级管理人才,一群应聘者去进行复试。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颇为简单的提问,可他们都没有被录用。轮到最后一个人,他走进房门时,发现干净的地毯上扔着一个纸团。一丝不苟的习惯使他弯腰捡起来它。这时候考官说:“请看看您捡起来的纸团。”这位应聘者打开纸团,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来我们公司任职。”
后来这位应聘者成为一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细节会像我们每天数以亿计脱下的皮屑一样,看不到扬起或者落下就无影无踪了。但是,总有一些细节,会深深打动我们,烙进我们的记忆里,决定或者改变我们对人和事的看法与态度。所以,我们无论做人、做事、说话,还是做领导,都必须认识到细节虽小,但它的力量是难以估计的。人生有细节,却无小节。不拘小节的人,很多时候不受青睐。细节作为容易为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东西,却往往成为注意细节者的“独门兵器”,使他们很快脱颖而出。
所以我们要牢牢地记住:细节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未来。低调者关注细节,从小事做起,认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还有很多的成功人士也是这样生活的:巴菲特总是自己开车;衣服总是穿到破为止;最喜欢的运动不是高尔夫,而是打桥牌;最喜欢吃的食品不是鱼子酱,而是玉米花;最喜欢喝的不是XO,而是可口可乐。比尔·盖茨不喜欢穿名牌服装;不喜欢进出大酒店;出差不喜欢坐头等舱;逛街喜欢去小商店……真正成功的人知道不需要用奢华来衬托自己,人们赞叹的不是他们的外表,而是他们伟大的事业。
低调的人愿意使自己的生活普通化,愿意使自己的人生平淡化。他们减去了思想上的包袱,拿出来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思索人生的真谛,这样他们就更加自信和快乐;他们放弃了对物质的过高奢求,不与别人攀比什么,也从来不会嫉妒别人,这样他们就更加安然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他们放下了做人的架子,和亲朋好友谈笑人生,互融互洽,这样他们就更加注重修身养性,他们的美德还会赢得别人的交口赞誉。
承认自己不完美
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羡林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完美主义等于瘫痪,世界是不完美的,人类也是不完美的。”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也告诉人们:“完美主义者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低调的人总是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同时理智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做到扬长避短,把自己的心境调节到最好,把自己的行动发挥到最佳,做到愉快地生活,乐观地奋斗。
有一个演员,演了差不多10年的戏,可是却没红起来,一直是个小角色。事业不成功,生活也不如意,三十好几了还没成家。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女人,交往一段时间后,两人结了婚。新娘比他大差不多10岁,还带着一个8岁女孩,而且还曾经结过两次婚。他的许多朋友都不理解,为什么他找了这样一个满是“瑕疵”的女人做妻子。
有一天,他跟朋友出去郊游,朋友问起了这件事。他一边开车,一边笑着说:“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望着能开宝马车,可是买不起。现在买得起,只不过是二手的啊。”
朋友左右看看说:“二手?看来很好哇!马力也足!”
“是的呀!”他大笑了起来,“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的太太,前面嫁个广州人,又嫁个香港人,还在演艺圈混了20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多了。现在老了、收了心,没有以前的娇气、浮华气了,却做得一手好菜,又懂得做家务。说老实话,现在正是她最完美的时候,反而被我遇上了,我真是幸运呀!”
“你说得挺有道理的!”朋友陷入沉思。
接着他又拍着方向盘说:“其实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吗?我还不是千疮百孔。长得憨憨傻傻的,也没有什么事业。可正是因为我们都不完美了,所以两人都成熟了,都懂得忍让了,都彼此珍惜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完美并不是一件坏事,那些自认为已经足够完美以至于无可挑剔、不必改变现状的人往往缺乏进取心,缺少超越自我追求成功的意志;相反,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却可以使我们处在一种清醒的状态,遇事也容易做出最理智的判断。
低调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他认为这是人生成长的过程,今天的不完美恰恰为明天的努力提供了上升的空间;低调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是为了令自己更放松、更有弹性,就像拳击师只有将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才更有力一样,有弹性的心灵会更健康、更有力量。因为自己的不完美,所以低调一点,你就会更满意自己,更爱自己。爱自己的人会更宽容博大,也更具有爱心。
人生有些事,不一定要求其完美。换个角度说,人是注定要与“缺陷”相伴,而与“完美”相距甚远的。所以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是一种豁达、成熟,更是一种低调的智慧!
注重细节是成功的征兆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曾说:“成功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遍布于每一个细节之中。”在工作和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只要认识它,注意它,就会给你带来成功的机会。
细节就像人体的细胞一样举足轻重,谁能把握住细节,谁就能实现成功。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若能将小事做细,并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就能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国王的马夫牵着一匹战马来到铁匠铺。
“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要急着出征呢。”
“你得等等。”铁匠回答。
“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敌人正在向我们的国土推进,我们必须早日出发。”
铁匠开始埋头干活,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
“我还需要一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儿时间。”
“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
“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结实。”
“能不能挂住?”
“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
“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我头上的。”
于是,国王骑上他的战马出发了。两军交上了锋,国王率领部队冲向敌阵。
可是国王还没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国王也被抛在地上。
国王还没有再抓住缰绳,惊恐的战马就跳起来逃走了。士兵们突然看不见国王在前面骑马指挥了,人心惶惶,纷纷转身撤退,敌人的军队包围了上来。
国王无力地哀叹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从那时起,人们就说: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
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可忽视细节,否则就有可能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其实,细节是一种征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和事业的成败。
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天才多半由于细心养成。
——郭沫若
有三只动物去山羊的一家公司应聘采购主管。它们当中一只动物是某知名动物管理学院毕业的,一名毕业于某动物商院,第三名则是一家民办动物高校的毕业生。应聘者经过测试,留下的是那名民办高校的动物毕业生。
在整个应聘过程中,它们经过一番测试后,在专业知识与经验上各有千秋,难分伯仲,随后招聘公司总经理熊先生亲自面试,它提出了这样一道试题,题目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动物工厂采购4999个信封,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几分钟后,应聘者都交了答卷。
第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430元。
总经理熊先生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就采购5000个信封计算,可能是要400元,其他杂费就算30元吧!”它说。
总经理未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415元。
对此它解释道:
“假设5000个信封大概需要400元,另外可能需用15元。”
总经理熊先生对此答案同样没表态。
但当它拿到第三只动物的答卷,见上面写的答案是418.42元时,不觉有些惊异,立即问:
“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答案吗?”
“当然可以,”该动物自信地回答道,“信封每个8分钱,4999个是399.92元。从公司到某动物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10元。午餐费5元。从工厂到汽车站有750米,雇一辆三轮车搬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后总费用为418.42元。”
总经理熊先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收起它们的试卷,说:“好吧,今天到此为止,明天你们等通知。”
在工作中关注小事,反映的是一种忠于职业操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其中也糅合了一种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把每一件小事做得很完美,我们才有机会在工作中铸就自己的辉煌。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北方的女真为患。皇帝为了要抗御强敌,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却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的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万历皇帝募集各地书法名家,希望恢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各地名士闻讯,纷纷前来应试,但是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再下诏——只要能够中选的,就能获得重赏。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镜。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官府也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候店小二前来书写。只见主角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狼毫大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蘸,大喝一声“一”,十分干净利落,立刻出现绝妙的“一”字。旁观者莫不给予惊叹的掌声。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何能够如此成功的秘诀。他被问之后,久久没有回答,后来勉强答道:“其实,我想不出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这里当了30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就这样而已。”
原来这位店小二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之际,刚好这个视角,正对准“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得天天看、天天擦,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就熟能生巧、巧而精通,这就是他能够把这个“一”字临摹到炉火纯青、惟妙惟肖的原因。
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不要小看做小事。只要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事业,人人都应从小事做起。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才是坚固的,用小事堆砌起来的工作长城才是牢靠的。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如果你能执著地把手上的小事坚持下去,你同样也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在荷兰,有一个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们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的都要高。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人们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鼎鼎有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