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机制︱潜抑机制︱反向机制︱合理化机制︱隔离机制︱理想化机制︱投射机制︱幻想机制︱补偿机制︱升华机制
“退回”机制:为什么大人偶尔也会表现
得像个小孩
夫妻相处时,女人对付男人的杀手锏常常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每当妻子使出这种招数,丈夫往往会不战而败。从人的发展过程来看,“一哭二闹三上吊”本是儿童的伎俩,但是某些成年人也照用不误,这种现象便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回”。
“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与其年龄所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比如,一个儿童本来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母亲生了弟妹或者家中突遭变故时,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退回行为不仅仅是小孩的专利,有时也会发生在大人身上。比如,当遇到意料之外的重大事情时,有的人会无意识地喊一句“妈呀”;有的夫妻发生冲突后,妻子便负气跑回自己父母的家中,向父母哭诉自己的遭遇;一个女子被丈夫所胁迫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这名女子坐在地上,像四五岁的幼童般大哭大闹;一个初中生因为与同学关系恶劣,总是受到其他同学的取笑,为了逃避上学,他便用“肚子疼”“喉咙痛”等借口欺骗家人……上述种种都属于“退回”的行为。
当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世界的法则来处理事情,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适当采取一些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总是具有负面意义的。比如,有的父亲趴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有的妻子向丈夫撒娇等,这种“倒退”,是以一种非常的方式来讨取他人的欢心,只要掌握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反而会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不过,如果出现“退回”行为的原因是为了以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意图利用自己的退回行为来争取他人的同情和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回就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症状了。
“潜抑”机制:痛苦也有滞后期吗
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些事情发生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情绪反应,一般而言,我们会做出自然而直接的表达。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应却很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我们无意识地压抑起了自己的真正感受。比如,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在他拜访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之前,他接到了女朋友的电话,声称要和他分手,张先生非常注重他和女朋友之间的这段感情,然而当得知女朋友要和自己分手后,张先生的反应却非常平淡,表现得波澜不惊。20分钟后,张先生面见客户,成功地把自己和公司的产品推介给客户,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当结束拜访后,张先生却不可遏止地悲痛起来,对女朋友提出分手的事感到非常心痛。
一般而言,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人的情绪反应与事实的发生是紧密衔接的,但是当得知女朋友要和自己分手的消息后,张先生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应有的情绪反应,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要拜访的客户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便是因为张先生采取了潜抑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使其避免遭受痛苦。
“反向”机制:为什么关爱的背面是嫉妒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表现出来,便将这些欲望和动机压抑到潜意识,并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相反的行为,这种表现就是“反向”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说,采用“反向”行为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外在行为与他的内在动机是相反的。在韩国的肥皂剧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女孩因为自己的朋友比自己优秀,十分嫉妒对方,但是她明知自己的这种心理不会为外界所认可,便格外地表现出非常关心朋友的样子,尤其是在公开的场合,女孩的这种关心会表现得更为强烈,这种刻意为之的表现便是一种“反向”行为。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女孩对朋友的“嫉妒”已经被“关爱”所取而代之。实际上,女孩的嫉妒心理仍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心理是带着“关爱”的面具示人罢了。
如果认真观察的话,可以发现真正的“关爱”与反向的“关爱”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反向的“关爱”总是表现得十分夸张,具有明显的表演痕迹,就像古语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愚人一样,欲盖弥彰,有时候反而显现得格外不真实,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心迹。
“反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如果恰当使用的话,可以帮助人们压抑不良动机,避免做出一些具有伤害性的举动,但是如果过度使用的话,个体不断压抑自己真实的欲望和动机,并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就会活得非常辛苦、孤独,以致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
“合理化”机制:自欺欺人是人类的本能
一个男人背叛了自己的妻子,与其他的女子风花雪月,但是却对别人说,他之所以离开妻子,是希望妻子能遇到更好的男人,因为自己不能提供给妻子100%的幸福。这真是男人出轨的真实动机吗?大多数情况下,答案为“否”,这种说辞不过是男人为了寻求心理安慰采用了“合理化”心理防御机制罢了。
“合理化”属于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所谓合理化,是指当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合理化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来证明行动的正确性,从而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比如,哥哥抢了妹妹的糖果,当妈妈批评哥哥时,哥哥反而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是担心妹妹吃了太多的糖会牙疼。”——这便是一种以合理化行为表现出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般而言,“合理化”可分为三种方式:
1.运用“酸葡萄心理”
《伊索寓言》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经过一个果园,它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正好非常口渴,所以它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准备摘下诱人的葡萄,然而狐狸根本就够不到葡萄。狐狸又试了好几次,但是它始终都无法得到葡萄。最后,狐狸决定放弃了,便昂起头,边走边说:“哼,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酸葡萄心理”便来源于上面的故事,指的是人们通过努力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便对其赋予消极意义,认为它们其实并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即人们在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便采取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2. 运用“甜柠檬心理”
“甜柠檬心理”同样来自《伊索寓言》:
有只狐狸原本想找些可口的食物,可是怎么都找不着,只找到了一个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是狐狸却说:“这柠檬真甜,正是我想吃的。”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自我安慰现象,便是“甜柠檬心理”,指的是个体在追求预期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百般提高已经实现的目标价值,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现象。
3.推诿
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让其他客观因素成为自己的失败和不足的诱因,从而获得心理的安慰。比如,学生考试成绩差便责怪老师教得不好;员工在企业里始终没有获得晋升便埋怨上级为人不公;球员在球场上输了比赛,不说技不如人,反而指责场地不好、裁判不公。
人生在世,会与很多挫折和不如意不期而遇,除了因自己错误的行为引发的挫折外,当我们遇到难以接受的挫折时,暂时为自己寻找一个让自己安心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以避免心灵遭受重创,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正如人们常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只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适当地为自己找个台阶下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一个人经常“合理化”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并不利于促使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和幻想型精神病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隔离”机制:为什么表白用“I love you”
而不是“我爱你”
在一些浪漫的场合,很多男人在向心仪的女子表白的时候,会深情款款地说出“I love you”,为什么男人都喜欢用“I love you”表达爱意呢?在传达情意方面,“我爱你”真的不敌“I love you”的杀伤力吗?如果用心理学知识解读的话,这是因为男人不自觉启用了“隔离”这种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或情感分割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感觉到,以免造成精神上的不愉快。人们采用隔离的行为进行心理防御时,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比如人死掉后,人们不直接说“死掉”,而是委婉地说“仙逝”、“长眠”、“归天”,这种说法有助于个体减轻悲伤的程度,以致降低对死亡这一事实的不祥的感觉;有人把去厕所说成“上一号”,有助于消除关于去厕所的不雅想象;男人在表白的时候,弃“我爱你”而用“I love you”,是为了不使自己的示爱表现得那么肉麻,即使遭到拒绝,自己也不会感到十分难堪。
“理想化”机制:男人为什么将相貌一般
的女友视为美女
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最美好的事物,享受到最理想状况下的境遇,但是现实并非总是匹配人们的理想。更常见的现象是,人们获得的事物与理想的标准相差甚远,这时,“理想化”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便出现了,即个体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作了过高的评价,采用高估的态度去评价客体,结果导致个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个体的描述与评价完全脱离了现实。比如,一个男人在与朋友交谈时,一直鼓吹要追求到身材火辣的女子,当男人恋爱后,他便常在朋友面前对自己的恋人赞不绝口,称赞自己的女友有着模特一般的身材,于是,男人的朋友鼓动他把自己的女友带出来,让大家一睹芳容。一天,男人果然把女友带到了朋友面前,朋友们大失所望,因为这个据说有着火辣身材的女子不过是中人之姿,身材相貌根本就不能与模特相提并论。在这个过程中,男人就完全把自己的女友“理想化”了,使用了夸大自欺的心理防御机制。
“投射”机制:为什么有的人会“以小人之心度
君子之腹”
“投射”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将自己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的倾向。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便利用了投射理论,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罗夏利用墨渍图版来测知人们的内心世界。
投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即人们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具体到心理防御机制领域,投射的含义更为特殊一些,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某种罪恶念头、某种恶习,反向指斥别人也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这种性格的恶劣性,并且批评他人这种态度和意念的不当。这种行为能够让我们把别人视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从而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比如,一个男人对自己的下属有非分之想,当他某一天对下属做出不轨的行为后,反而认为是下属在故意色诱自己,自己因为经受不住下属的勾引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在朋友有难的时候,为了避免招惹麻烦便躲得远远的,对于自己的这种行为,这个人安慰自己说,如果现在有难的那一个是自己,朋友肯定跑得比自己还远,所以自己目前的行为非常正当,没有必要为此而自责。上述例子都是投射的表现,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虽有助于个体远离自责和焦虑的行为,但它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它的正面影响,这种行为会影响个体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从而不易于个体客观地看待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患有妄想迫害症的病人,大多数是投射机制的受害者,他们内心憎恨他人,却疑神疑鬼地认为他人要谋害自己。
“幻想”机制:为什么有的人从集中营里活着出来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暂时先让自己离开现实,通过幻想一个世界来得到内心的平静,以致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为自己提供的满足的现象,便是用“幻想”表现出来的心理防御机制。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借助幻想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比如,一个职员被上级羞辱后,一时感到愤愤难平,便天马行空地想象自己有朝一日成了上级的领导,也让其百般受辱,甚至将其开除出公司;一个男人的女朋友为了嫁给一个有钱人而抛弃了他,他的自尊和情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男人便幻想自己会娶一个比前女友漂亮1000倍、富有1000倍的女人为妻,从而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经在集中营里待了4年之久,他发现从集中营里活着出来的人,与他们个人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关键是他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他们沉醉于幻想中的美好愿景,借以让自己忍受住目前的苦难,最终等到重见光明的一天。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幻想可对个体产生正面的影响,有助于他们缓解内心的压力、纾解所承受的痛苦,运用信念的力量让自己度过那些苦痛的日子。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幻想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过度徜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却很少针对现实采取具体活动,便会导致思维出现退化,难以从容地应对现实世界出现的各种问题。
因此,人固然可以借助幻想获得信念的力量,但是也要适可而止,切不可整日沉湎于幻想之中,将幻想世界混同于现实世界,以致出现了歇斯底里与夸大妄想般的症状。
“补偿”机制:为什么相貌平庸的女子更容易
获得事业成功
当个体受限于本身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导致既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便以其他的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从而降低其内心的焦虑感,重拾自己的自尊心,这种行为被称为“补偿”。“补偿”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消极性补偿,其二为积极性补偿,其三为过度补偿。
1.消极性补偿
所谓的消极性补偿,是指个体所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非但没有为个体本身带来任何帮助,反而招致更大的伤害。比如,一个事业发展不顺的男人,索性放弃追求,每天都沉溺在酒精中不可自拔;一个单身的人感到生活空虚,便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心里的压力;一个男生被班里的同学所排斥,男生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便参加了不良帮派组织,成天游手好闲;一个孩子由于被忙于工作的父母所忽略,便索性做出一些负面的行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
2.积极性补偿
积极性补偿是指以通过正面的途径来弥补其缺陷,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好的转变。比如,一个女孩相貌平庸,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她便发奋学习,通过在学业上获得成就来赢得他人的重视;有的人先天身体素质较差,便加强体育锻炼,结果他的身体素质反而比普通人的还要好;前联邦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许多慈善救济组织,特别成立了针对犹太人救济的组织,以弥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政府为世界带来的浩劫。
3.过度补偿
所谓“过度补偿”,是指个体否认其在某一方面的缺点不可克服性或者是曾经经历的失败而加倍努力,期望能予以克服,结果反而矫枉过正,正面的改进行为演变为恶劣的后果。比如一个从小县城来的女孩进入大学后,突然意识到自己非常土气,于是便试图改变自己的形象,她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外,还用业余兼职赚来的钱购买名牌服饰,结果,女孩对名牌着了魔,当自己兼职赚来的钱不足以满足她的消费水平时,便开始透支信用卡,最终欠了银行很多的钱。
“补偿”一词,最初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提出,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从三种补偿方式类型来看,积极性补偿对于我们超越自卑具有明显的正面意义,另外两种补偿方式则使我们或者自欺欺人地超越了自卑,或者被自卑情结所奴役,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同而失去了自己真正的人生。
“升华”机制:为什么痴迷网络游戏的少年也
可以有所建树
人们常说玩物丧志,有的少年就因为痴迷网络游戏而影响了学业,以致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发展。然而,还有的少年不但没有因此而丧志,反而以网络游戏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在该领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说明,爱好、兴趣、个人特质等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至于其是否能对一个人产生正面影响,关键在于个体是否采用了“升华”这种心理防御机制。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为“升华”做了如下定义:个体将一些本能的行为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内。比如说,有的人天生有暴力倾向,他便借助锻炼拳击或摔跤等方式来满足这种心理,并且将其转移为对自己的正面影响力,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有的人言辞刻薄,惯于批评他人,于是他选择了评论家的工作,通过合理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上述行为便是通过“升华”表现出的心理防御机制,升华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有助于个体将负面的经历、情绪和情感转变为能够被社会所认同的行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由于获得认同感而取得心理的满足。
安娜·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小女儿,她子承父业,同样是一位在精神分析领域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1936年,她出版了《自我与心理防卫机制》一书,在书中她将精神防御分为10种类型,认为相较其他9种防御机制,“升华”不论对于成人还是儿童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由于遭受负面的内驱力的影响而不得不经受内心的煎熬,或者做出一些无益于个人和他人的行为,如果他们能将一些本能冲动或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他们应该会快乐得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